杏鑫在线注册_逸夫博物馆迎来研学参观高峰

杏鑫在线注册_逸夫博物馆迎来研学参观高峰
6个月前 (10-11)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59℃

  5月31日是一个普通的周四,天空中飘着小雨。从上午9点开始,来自湖北夷陵中学、七一华源中学、武汉六中、古尚都幼儿园等9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1000余名师生陆续走入逸夫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同学们进入博物馆后立刻被恐龙化石、磁悬浮地球仪以及琳琅满目的矿物晶体所吸引,不停地向讲解员提出各种问题:“这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有的同学显然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好奇地一会儿瞧瞧这个,一会儿又望望那个。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通过现场讲解和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向同学们详细阐述展品背后所蕴含的科普知识。湖北夷陵中学的同学们表示,今天来到盼望已久的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非常开心。有些恐龙以前听小伙伴们说过,但是一直没有见到,今天在这里能近距离地与它们接触,观察它们的形态和了解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而且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  今年3月以来,已有超过百所省内中小学、幼儿园走进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团队参观人数每月都超过万人,逸夫博物馆迎来研学旅游热潮。随着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出台,研学旅游市场开始发力,来博物馆开展研学旅游活动的学生人数逐月攀升,这也给博物馆的接待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博物馆全体员工与志愿者一起努力,致力于打造最佳研学实践基地,积极完善配套设施,营造健康、快乐的研学旅行环境,为校园群体开启与众不同、趣味盎然的研学之旅。  

杏鑫怎么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八

杏鑫怎么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八
6个月前 (10-08)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57℃

恐龙中的好妈妈——慈母龙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朝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淳朴素淡的语言中,描绘出一位可敬的慈母的形象,把人类的母爱真挚地表现出来了。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恐龙家族中也有这样的慈母形象,它的发现让我们第一次知道恐龙也具有复杂的亲子行为,是称职的父母,也改变了恐龙原先留给人们的愚蠢印象,这就是慈母龙。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在美国蒙大拿州的蛋山发现了一座完整的鸭嘴龙化石群落,根据化石记录的亲子的行为,它们被命名为“Maiasaura”,这个名称来自拉丁语中的“Maia”(意为“妈妈”)及“Saura”(意为“蜥蜴”),意思为“好妈妈蜥蜴”。 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在蛋山挖掘化石 由学生、研究人员和古生物学爱好者组成的团队在蛋山寻找化石 慈母龙将巢筑在高地,用泥土构建,直径约2米,有1米高,呈盆状,下垫泥土和小石子。这样的巢可以利用多年,每到繁殖季节,慈母龙回巢产蛋,每巢约25枚,排列成圆形,蛋上面覆盖植物起保温作用。 落基山脉博物馆(Museum of the Rockies)展出的慈母龙蛋巢化石 落基山脉博物馆(Museum of the Rockies)展出的慈母龙蛋巢化石 巢里的蛋壳能够显示它们是在那里孵化的,刚孵出的幼仔的骨骼化石说明,在刚出生的几天,有些恐龙宝宝没有能够活下来。大一些的幼仔的骨骼说明,幼仔在独立之前会在巢里待很长一段时间。另外,化石证据显示很多恐龙宝宝还很小、腿骨羸弱,根本无法支撑行走,同时牙齿也有磨损。因此,科学家推测这些无助的小宝宝可能是依靠父母外出觅食并嚼碎了喂给它们。这样看来,慈母龙还真是当之无愧的恐龙界好妈妈!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展出的慈母龙蛋巢模型 落基山脉博物馆(Museum of the Rockies)展出的刚孵化的慈母龙 看护巢穴的慈母龙 恐龙足迹化石表明,它们常列队外出,大恐龙在两侧,小恐龙在队列中间,如同今天我们看到的象群。 迁徙中的慈母龙 研究发现,慈母龙刚孵化时只有1英尺多一点,但1年后就能长到9英尺,成年慈母龙在大约8年内可以长到30英尺长,它们的体重可以在8~10年内从孵化时的不到1公斤长到成年时的4吨。慈母龙的快速生长速度接近鸟类和其他大型温血动物,如麋鹿。慈母龙拥有典型鸭嘴龙科的平坦喙状嘴,以及厚鼻部,眼睛前方有小型、尖状冠饰。它们生活在距今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幼年慈母龙的骨架模型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展出的慈母龙头盖骨 慈母龙复原图 对蛋山的持续挖掘还有另一个惊人发现,即在这个区域至少埋葬着一万头恐龙。恐龙集群是人们早已知道的,但是万头集群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行动,恐怕是谁也没想到的。当然,这一万头恐龙是如何生活和相处的,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祝伟大的母亲们节日快乐! 资料来源: 1.https://serc.carleton.edu/research_education/mt_geoheritage/sites/augusta_choteau/paleontology.html 2. https://www.nps.gov/articles/mesozoic-egg-mountain-dawson-2014.htm 3. https://kids.kiddle.co/Maiasaura 4. 植食恐龙–慈母龙 http://www.igeo.cgs.gov.cn/kpyd/klz/201608/t20160811_352106.html

杏鑫在线注册_地震预报
科学的世界难题

杏鑫在线注册_地震预报
<br>
<span>科学的世界难题</span>
11个月前 (04-22)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01℃

唐山之后,我们没能避免汶川之难,汶川之后,我们有没有能力规避下一次地震巨灾的降临?这需要我们对地震灾害的防御进行反思。这些年来,我国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处于什么状态?我们有没有能力预测地震?地震预报为什么这么难?这次采访就是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希望能逐渐呈现国内地震领域的纷杂状况,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为未来找寻道路。 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所长李均之说,他的次声波曲线在5月2日和3日分别有跳动异常,这意味着9天之内必有大震,从异常的程度来看,震级应该在8级以上。李均之教授的次声波观测,能测到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前兆,预测发震时间误差在4天之内,震级误差小于0.8级。只是地震发生的方向和地点还无法测出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三大因素决定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第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 国家地震局的专家们认为,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的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1976年的唐山7.8地震和今年的汶川8级地震都是不能准确预报的。

杏鑫在线注册_此厅只应地下有
马来西亚沙捞越厅 PK中国贵州紫云“苗厅”

杏鑫在线注册_此厅只应地下有
<br>
<span>马来西亚沙捞越厅 PK中国贵州紫云“苗厅”</span>
11个月前 (04-20)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114℃

清水洞 位于贵州紫云的格凸河洞穴系统全长12公里,苗厅就位于这个系统之中。在尚未领略这个亚洲第二大洞厅的壮美时,洞穴系统中这个116米高、25米宽的巨大洞口就已经让所有看到它的人感到无比震撼(摄影/李贵云)。 国的洞穴探险家让·波坦兹说,他有一个梦想:拍一张能把“苗厅”的恢宏气势表现出来的照片。他说这需要很好的灯光,要把相机架起来,快门一直开着,然后拿着灯,走遍“苗厅”的每一个角落,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把灯点亮,灯亮的地方就会在底片上曝光,最后整个洞中大厅的照片就拍出来了,但是让·波坦兹说,这需要两天的时间。 让·波坦兹说的“苗厅”是中国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格凸河上一个洞内的大厅。从他的描述看,这个厅出奇地大,而且十分罕见,否则,为大厅拍一张照片怎么可能成为他难求的梦呢?

杏鑫在线注册_地勘基金整体实现投资盈余

杏鑫在线注册_地勘基金整体实现投资盈余
1年前 (2023-01-16)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33℃

  自然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近日印发的《全国地质勘查基金情况通报(2021)》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实现投资盈余183.6亿元,地勘基金成果处置仍有很大空间。   截至2020年年底,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累计实施矿产勘查项目10559个,累计发现矿产地2203处,找矿成功率达20.9%;累计处置项目成果491宗,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实现财政收益869.36亿元,相较总投入的685.76亿元,整体实现投资盈余。   2020年,全国省级地勘基金总投入29.79亿元,较2019年增加6.14亿元。其中,矿产勘查投入22.51亿元,较2019年增加7.34亿元,同比增长48.4%。实施矿产勘查项目439个,新发现矿产地135处。其中,山西省孝义市申家庄勘查区铝土矿勘查取得重大成果,单矿体估算资源量达1.7亿吨,达到大型矿产地规模;江西省新增超大型矿床3处;青海省都兰县那更康切尔沟银多金属矿普查累计探获银资源量5070吨,属超大型银矿床。   2020年,地勘基金运行呈现3个特点:一是矿产勘查投资方式以全额为主。2020年,全国省级地勘基金新增合作项目5个,仅占全部新增项目数的0.7%;合作项目投资资金1.31亿元,仅占全部投资资金的4.4%。省级地勘基金项目绝大部分以全额投资为主,仅个别省份以已设探矿权进行合作勘查。二是地勘基金仍是财政资金投入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全国省级地勘基金矿产勘查投入占全国矿产勘查总投入的27.3%和全国财政矿产勘查投入的51.6%。三是地勘基金项目投向多元化发展。省级地勘基金兼顾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等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加大了对清洁能源、新能源、“三稀”(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及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

杏鑫登录注册_地学文献中心完成的两份报告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生产力明显提升

杏鑫登录注册_地学文献中心完成的两份报告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生产力明显提升
1年前 (2022-12-21)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140℃

  科技论文的发文量、发文质量能够从侧面评价某一机构的科技生产力。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近日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016年)》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资助论文统计报告(2016年)》,为地质调查科研成果评价提供论文统计支撑。   两份报告以2015年被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版(SCI-E)、工程索引数据库(EI)、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S)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版收录的论文为统计源,通过论文的机构、作者、学科和期刊分布等指标,对第一作者机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的科技论文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资助论文进行了数量及质量的统计分析。   统计显示,2015年度,中国地调局直属单位科技论文和地调项目资助论文比2014年度在数量上有较大增长,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生产力有明显提升。其中,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所、地质所和力学所论文总数稳占前三名,彰显了中国地调局科技创新单位强大的科研实力。   具体来看,在地调项目资助的论文产出方面:被SCI-E收录篇数列前三名的机构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和吉林大学;被CSCD收录篇数列前三名的机构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SCI-E发文量前三名的作者是李瑞庆(吉林大学)、冷志华(吉林大学)和吕君昌(地质所);CSCD发文量前三名的作者是杨文采(地质所)、王磊(西安地调中心)和白建科(西安地调中心)。   中国地调局直属单位SCI-E发文量前三名的作者是付修根(成都地调中心)、杨文采(地质所)和侯增谦(地质所);EI发文量前三名的作者是殷跃平(环境监测院)、侯增谦(地质所)、付修根(成都地调中心);CPCI-S发文量前三名的作者是张守松(航遥中心)、张振华(油气中心)、刘长礼(水环所);CSCD发文量前三名的作者是杨文采(地质所)、白建科(西安地调中心)和张照伟(西安地调中心)。   从学科分布来看,论文主要集中在基础性前沿研究、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矿产资源勘查技术和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等4个领域。   分析显示,地质调查科技论文在2015年度的“国外期刊论文比”和“核心论文比”中均表现出较好的质量水平和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据了解,两份论文统计报告作为项目成果已经报送中国地调局总工室、科外部及27个相关直属单位,可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机构成果产出情况参考。

杏鑫怎么注册_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共享系统上线

杏鑫怎么注册_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共享系统上线
1年前 (2022-12-20)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23℃

  记者近日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获悉,该院建成的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共享系统与成果信息APP发布系统已经正式上线,该套系统共存储和管理了355600余条调查监测数据。   该项成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启动的“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系统建设”项目(2015年~2018年)成果。项目旨在推动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调查评价监测数据和成果信息的共享应用,快速高效地的为政府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其总体目标任务是建设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系统,汇集全国调查监测成果数据资料,实现技术支撑和共享服务等。据了解,目前该项目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一是建成了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共享系统,实现了对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地面沉降调查”产生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全面管理及可视化共享应用。   二是建成了水文地质/地面沉降信息的“区块化”管理模式,通过互联网实现与“天地图”网络地理底图无缝对接,并通过在专业调查/监测底层数据信息叠加相关信息,实现了对全国各级各类水文地质、地面沉降数据信息的全覆盖管理与共享服务。   三是实现了全新的在线制图服务模式,系统建立了全新网络专题图制作模块。   四是同步开发完成了水文地质调查信息APP发布系统。系统利用自动定位技术,能够实现全国1:5万图幅工作区快速定位,不仅可为管理人员、项目人员及社会公众及时提供动态信息服务,而且还嵌入科学普及模块,实现了科普视频短片及图册的实时推送。   五是“互联网+科普”服务助力社会公众的专业认知水平。在共享系统及APP建设的同时,项目计划以每年2部科普视频、1部图册的进度,紧跟我国“互联网+科普”创新工作规划,目前,项目已经完成2部科普视频、2部图册的制作,科普内容以社会公众广为接受的画册及流媒体为载体,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向社会公众普及地下水循环、地下水含水系统、地下水赋存规律、地下水资源利用及保护、水文地质钻探等科普知识。   专家表示,该信息共享系统能够快速高效地为政府提供技术支撑和应急响应,还能根据部局授权发布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可通过互联网提供非涉密数据和成果的社会化共享,还能够系统管理水工环调查评价监测成果数据和信息,十分便于进行数据查询、开展数据分析与综合研究、研发服务产品、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为科学普及与宣传提供窗口与平台。

杏鑫登录注册_以科技创新支撑岩溶地质调查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负责人访谈录

杏鑫登录注册_以科技创新支撑岩溶地质调查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负责人访谈录
1年前 (2022-12-19)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16℃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以科技创新支撑地质调查工作,设定“发展岩溶动力学理论”、“创新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研究方法”、“探索多重介质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新方法”、“揭示岩溶地下水污染防治机制,提出矿山环境治理新途径”等多个岩溶地质调查工程科技创新目标,并将地质调查项目与国家科技项目实施有机融合,明确要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取得了切实成效。近日,该所负责人就相关情况向中国矿业报记者做了介绍。   问:请简要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岩溶所”)的基本情况。   答:岩溶所成立于1976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科研事业单位,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和全球最大的专业岩溶研究机构。2004年,岩溶所被确定为国家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2008年12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岩溶所挂牌成立。2013年,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通过40年的积累,岩溶所科技发展已经形成包括岩溶碳循环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岩溶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岩溶生态与石漠化治理、岩溶塌陷监测与预警、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碳酸盐岩油气资源的六大支柱业务;在岩溶动力学理论、洞穴石笋高分辨率记录重建古气候变化、岩溶环境固碳增汇技术、岩溶地下水探测技术四个方面成为“国际一流”;已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全球岩溶国际大科学计划、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大科技平台;面向国际范围牵头承担5项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建立了全球39个岩溶碳循环监测站,组织推进东南亚国家岩溶地质调查研究合作与交流,目前共培训40多个国家600多名学员;建成了“岩溶石漠化-广西果化野外基地”、“岩溶地下河系统-广西海洋-寨底试验基地”、“岩溶水文地质-广西桂林丫吉试验场”、“岩溶生态与水生态-广西会仙野外基地”、“弄拉岩溶森林修复示范基地”、“广州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研究基地”、 “重庆武隆岩溶研究基地”、“毛村岩溶碳循环及碳汇效应野外研究基地”等八大野外基地;形成岩溶地质信息中心、岩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两大业务支撑。   问:2016年,岩溶所在地质调查科研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进展?   答:一是建实建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申报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计划“三位一体”协调推进。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已列入国土资源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计划。岩溶所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桂林理工大学签署了联合创建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议,已编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全球岩溶动力系统的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复,为建实建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二是以六大业务支柱为核心,推动岩溶事业快速发展。出版《现代岩溶学》,发展岩溶动力学,形成岩溶地质事业六大支柱的理论基础。编写发表《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岩溶专刊和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岩溶》英文增刊,梳理六大业务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科技创新方向。编制并发布《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地质调查报告》、《岩溶塌陷对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影响分析报告》和《应当全球气候变化岩溶地质调查报告》,提升六大业务支柱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的水平。根据业务定位和地调科研融合的要求,形成了与六大业务支柱研究方向相适应的研究室和科研团队。拓展地质调查领域,发挥两大支撑技术在科研地调中的作用。2016年,还培养中国地调局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2名,1人入选IGCP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竞聘为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岩溶专业委员会副主席,1人入选亚洲洞穴联合会副主席。   三是科研与地调有机融合,共同促进。2016年,岩溶所石漠化遥感监测评价、岩溶水自动化监测与远程传输、岩溶地下水多种物探组合方法、岩溶塌陷监测体系、洞穴石笋高分辨率取样及洞穴三维扫描技术取得创新突破,为地质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岩溶所与多家单位进行跨部门、多学科、产学研联合承担科研地调项目,拓展了科研与地调有机融合的空间和技术力量。2016年,“岩溶塌陷监测创新研究为岩溶区大型工程与城市规划建设和减灾防灾服务”,获得中国地调局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四是在实践中出成果、出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广西峰林平原、川渝鄂岩溶峡谷区、云南岩溶高原、湖南岩溶丘陵、山西高原等地探采结合成井30多孔,开发岩溶泉3处,解决了6万多人饮用水困难;广西果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培育出火龙果生态产业,2016年在广西百色地区推广4.5万亩,带动4万多人脱贫;在湖南新田四个富锶钻孔出水并发现超大型富锶地下水,地下水锶元素平均含量1.42毫克/升,是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元素限值的7.1倍,可开采资源量达1193万立方米/年,年经济效益达477亿元,推动了新田扶贫产业发展;在广西、贵州、云南助力申报世界、国家和省级地质公园推动地质旅游产业,帮助地方精准扶贫。形成了以当地农民为主体开发的广西弄拉岩溶生态旅游区;对已建和规划高速铁路工程、全国地级城市、县级区划、全国重要经济区带进行岩溶塌陷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价,制作专题图件,服务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   五是主动服务,拓展发展空间。2016年,岩溶所承担了多部委和科研单位在西南石漠化区的院士专家考察调研活动,提升了我所在国家石漠化治理领域的学术地位。承接了贵州双河洞、黔西南岩溶峰林、湘西岩溶红是林峡谷3个世界地质公园、广西靖西岩溶峰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开展了陕西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发现了秦岭地区南坡的超大天坑群,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承担贫困地区乌蒙山区重要地质遗迹、赣州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赣州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2016年,中国岩溶地质馆于维修改造完成后复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贵州基地在贵阳地质科技创新产业园挂牌,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万华岩科普基地在湖南万华岩洞穴管理处挂牌。   2016年,岩溶所共发表论文135篇;获得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13项;出版专著2部;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   问:您认为,要成为世界一流的新型岩溶地质科技创新队伍,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答:岩溶所的业务优势在于在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所以,后续的发展和队伍建设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己任,着力破解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难题。要坚持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和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岩溶区沉积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基础科学研究和岩溶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生态学等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创新岩溶地质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增强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要按照“五问”要求、“五不唯”的人才标准,把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服务水平、创新科技产品、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作为目标,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激发地调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全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平台。要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着力瞄准支撑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服务国土资源部中心工作,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脱贫攻坚战略,支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科研与科普并重,彰显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和社会效益。   2017年,岩溶所还将多途径全力推进实施“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建实建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聚焦“三深一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六大业务方向的科学研究。

杏鑫在线注册_地学科普,原来这么有趣! 中国地调局实物中心“小学地学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侧记

杏鑫在线注册_地学科普,原来这么有趣! 中国地调局实物中心“小学地学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侧记
1年前 (2022-12-10)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12℃

  “一、二、三,看镜头!”在中国地调局实物中心配套服务楼的门口,几名小学生手里各拿着一张奖状,在高兴地拍着合影。这里刚刚结束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地学科普知识竞赛,而这些手捧奖状的小学生们,正是这场竞赛的参赛选手。   4月19日下午,作为实物中心开展的“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小学地学科普知识竞赛”如期举行。本次竞赛由实物中心与燕郊高新区管委会联合举办,经过前期选拔,共有来自燕郊地区26所小学中的24组代表队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参赛选手们均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比赛中展现了丰富的知识储备。经过紧张激烈地比赛,最终决出了一等奖1组、二等奖4组、三等奖7组。   影响范围达十万人   针对中小学生的地学科普,难点在于如何做到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让他们愿意且主动参与进来,收获到知识,活动影响范围也才会更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本次“小学地学知识竞赛”不仅得到了广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其科普影响范围更是达到了10万人之多。   “我们在燕郊地区各小学给每一位学生都发放了‘第48个世界地球日科普知识竞赛答卷’,一共发出去近40000份。从后期初步统计来看,问卷回收率超过了95%,答题情况也很不错。”本次活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4万份问卷发出去后,学校的老师会引导学生们从三方面寻找答案:一是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二是回家与家长一起答题;三是通过开主题班会的形式共同答题。这样一来,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也成为了科普对象,相当于每一份问卷对应的答题对象基本都有2到3人,整体算下来这次活动的科普范围超过10万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合作创新科普方式   据了解,本次活动从确定方案到具体实施,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影响范围十分广泛,这与实物中心创新地学科普方式是分不开的。   3月24日,实物中心确定了《第48个地球日宣传活动方案》,明确了“小学生地学科普知识竞赛” 活动的具体内容。“举办竞赛的初衷其实并没有想过范围要做这么大。最初的计划也就是覆盖单位大院周边的3~5所小学即可。”活动负责人说,联系周边几所学校的过程非常顺利,不仅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响应,而且有学校建议,“将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燕郊地区小学”。   对此建议,实物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协调小组来到燕郊高新区社会发展局,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扩大活动范围等事项进行了对接,最终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4月初,燕郊高新区社会发展局教育科、燕郊学区中心校召集了燕郊地区所有小学校校长,详细介绍了实物中心的单位性质、地学科普职能等,并部署了竞赛问卷发放的相关事宜,确保全区4万多名小学生每一名都能参与到问卷答题中来,真正学到地学知识。   在双方的共同沟通组织下,地学科普职能单位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联合举办的燕郊地区首届“小学地学科普知识竞赛”就这样诞生了。   实物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学科普工作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并且联合各方面的资源、力量,配合起来做科普,才能扩大活动影响范围,也才能保证活动不是流于形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地学知识覆盖面广   “有利于石油储存的岩石是什么?”“哪种矿物可以在生活中用来治疗腹泻?”“‘羊煤土气’指的是我国哪一个省份?”这些问题,都摘选于本次发放的“第48个世界地球日科普知识竞赛答卷”中。记者大致浏览一遍问卷后发现,问卷一共60题,知识范围覆盖了基础地质、地球科学及与地球日相关内容,很多题目不仅贴近生活,而且极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本次竞赛题目的编写工作让竞赛筹备组费了不少心思——题目出得太深太难,学生们答起来费劲,也达不到科普效果;题目出得太简单,又达不到竞赛的目的。   为了出好竞赛题目,出题组集思广益,经过几个通宵的奋战,从《地球科学概论》、《矿物学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系统珠宝学》、《岩浆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等近10本高校课本中,尽量选择与生活相关、浅显易懂的基础知识点,再结合实际情况,最终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小学生科普的地学题库。而且,这套题库还得到了实物中心相关专家的检查、指导,确保了知识的准确性。   参赛热情积极高涨   决赛当天,24支参赛队伍的72名小选手们早早就来到了会场。他们坐在椅子上,利用等待比赛开始的这一会儿功夫背题、看资料,脸上的那股认真劲儿着实让人赞叹。   记者了解到,本次进入决赛的参赛选手是每个学校经过严格选拔产生的,综合了学生本次地学知识问卷的回答情况和平时的学习表现情况,参赛选手从二年级到六年级都有。而且,这些小选手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都对地学知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同学还具备了一定的地学知识储备。例如,在竞赛抢答环节,主持人在询问相关题目答案的同时,往往都会做一些知识的延伸,问一问回答问题的同学一些相关地学知识,他们不仅都能答上来,而且正确率颇高。   “这些孩子们在学校做问卷的时候就特别积极,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找人请教,很多同学都对地学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一位带队老师告诉记者,参加竞赛,得到名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养成学习知识的习惯,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等比赛结束后,我要带着同学们在实物中心的标本园里逛逛,认识认识矿石,把地学科普从纸上变到实地。”   记者手记:看着比赛现场孩子们紧张、热情、争先的场面,不禁让人回忆起那些朝气蓬勃的学生时代,而地学科普的意义可能也在于此——不仅是地学知识的传播,也要弘扬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激情、创先争优的生活学习态度。这些10岁左右的孩子中,也许就有未来的地球科学家,他们目前能做的,是汲取前人留下的地学知识,传承老一辈留下的地质传统,而现在我们能做的,是营造一种学习知识的氛围,培育一方养育人才的沃土。在创新地学科普方式、扩大活动影响力度方面,不得不说,中国地调局实物中心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据了解,实物资料中心也将把这项活动继续坚持下去,做成品牌,让地球科学插上创新与普及的翅膀,飞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