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担任地球观测组织2020年轮值主席
新华社堪培拉11月6日电(记者岳东兴 白旭)地球观测组织(GEO)第十六届全会6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开幕,中国在大会上正式接任2020年地球观测组织轮值主席。 开幕式上,GEO中国首席代表、中国联合主席执行代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代表GEO中国联合主席、科技部副部长黄卫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回顾了GEO近年来的重要成就,结合当前地球观测融合数字技术的新方向对GEO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希望,并号召GEO各界通力合作,通过地球观测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公共服务。 当天开幕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推出了“中国国家航天局高分卫星16m数据共享服务平台(CNSA-GEO平台)”,发布了相关数据政策,宣布正式将中国高分16米数据对外开放共享。这是国家航天局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航天领域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重要举措。 本次开放共享的数据,来自2013年和2018年发射的高分一号和高分六号对地观测卫星,用户可通过CNSA-GEO平台(www.cnsageo.com)查看历史存档数据、基于存档数据生成的全球有效覆盖一张图、每日拍摄的16米数据共三类中国高分16米卫星数据。 地球观测组织成立于2005年,是目前国际上地球观测领域最大的政府间合作组织。中国是GEO创始国之一,自2005年GEO成立以来,深度参与GEO工作,为GEO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GEO自2017年起开始执行轮值主席制度,欧盟、美国、南非先后担任了2017年至2019年的轮值主席工作。按照轮值顺序,2020年将由中国担任GEO轮值主席,全面主持2020年度GEO工作。 6日开幕的全会,是在堪培拉举行的地球观测组织2019年会议周的组成部分。会议周于4日至9日举行,包括第十六届全会等核心会议及成果展览等活动。
杏鑫怎么注册_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出引领全球目标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 王立彬)走过百年的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到2021年将完成整体改革、比肩欧美,并于2025年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球目标。 6日在此间召开的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推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建成世界一流的区调业务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实现地质填图与科学研究一体化,提升解决制约重大资源环境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推进原始创新和技术进步,引领全球地质填图发展。 据介绍,区调工作是地质调查事业立足之基。1910年,邝荣光发表中国第一幅地质图《直隶地质图》,拉开中国区域地质调查事业序幕。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弹一星”、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工程、川藏铁路等,从国之重器到世纪工程,都凝聚着区调工作者的心血汗水,为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矿产资源的基础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说,区调是科技密集型工作,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地质工作已完成从服务资源为主向服务资源安全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等战略转型,工作领域从陆域为主转向陆海并举。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开展了三维地质填图,向地球深部延伸。我国区调工作将立足科技创新,从锤子、罗盘、放大镜“老三件”+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GPS定位仪“新三件”,转向“星空地”立体调查技术体系,不断推动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到2021年完成区调整体改革、比肩欧美,2025年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球目标。
杏鑫怎么注册_《阶梯式发展论》首发式暨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一一《阶梯式发展论》首发式暨高层论坛10月20日上午在京隆重举行,全国政协第八届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矿业联合会首任会长、阶梯式发展论提出并倡导者朱训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地质调查局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书记马俊杰,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黄金集团公司董事长宋鑫,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致辞,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翟裕生和原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全国地学哲学第九届主任孟宪来做主题发言。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局、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近100人参加论坛。 朱训同志表示,阶梯式发展论的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991年提出这个问题算起,已有28年的历史。《阶梯式发展论》作为一个专著能够问世,是由志愿者组成的研究团队集体劳动的成果。这本专著的形成,是志愿者研究团队学习总结历次阶梯式发展研讨会成果的结果,也是与众多志同道合的院士、专家、朋友们的支持分不开的。 201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阶梯式发展论》,由第八届全国政协秘书长、原地矿部部长朱训同志主编并作为对新中国70岁华诞的献礼。《阶梯式发展论》一书,是朱训同志在长期矿产勘查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总结矿产勘查实践经验提出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种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1991年,朱训同志发表了《从矿产勘查过程看认识运动的“阶梯式发展”》一文,正式提出了“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阶梯式发展”理论观点是朱训同志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对地矿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找矿实践进行了总结的结果。1992年,朱训同志在其专著《找矿哲学概论》中进一步阐述了“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在之后的20年间,经过对自然界特别是对地球上地质演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考察,朱训同志认识到阶梯式发展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同样是广泛存在的。2012年,朱训同志发表了《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一文,完成了认识的跃迁和升华,形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雏形。2015年,朱训同志发表的《论阶梯式发展》一文,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体系框架。 2019年9月,朱训同志主导撰写的《阶梯式发展论》一书共8章,22万字,资料翔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从阶梯式发展论的提出与形成入手,系统梳理了阶梯式发展存在形式、内涵与外延,阶梯式发展的基本特征,阶梯式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比研究了阶梯式发展与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等形式的不同。《阶梯式发展论》指出,“阶梯式发展是指客观事物随时间由一个台阶跃进到另一个台阶的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台阶性,在时间上表现为阶段性,即阶梯式发展是质量维度的量变与质变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一个一个的台阶或阶梯”。《阶梯式发展论》出版使阶梯式发展理论得到了更加系统而深入的发展和完善,并将阶梯式发展论融入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深度剖析了阶梯式发展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充分反映了中国地学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为本书作序,给予了高度评价。本书可供从事自然辩证法、地学哲学、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科研、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参考。 朱训同志感谢历年来为阶梯式发展论的研究事业提供指导帮助的同志们。感谢许多院士专家在历次研讨会上就阶梯式发展论提出的宝贵意见。 朱训同志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能进一步促进阶梯式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希望阶梯式发展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阶梯式发展”是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秘书长、原地矿部部长朱训在其所著《找矿哲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阶梯式发展论》是以朱训为代表的地学哲学界对新中国70岁华诞的献礼。 阶梯式发展论是朱训同志在长期矿产勘查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总结矿产勘查实践经验提出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种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朱训最早在1991年正式提出“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当时,朱训同志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对地矿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找矿实践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从矿产勘查过程看认识运动的“阶梯式发展”》一文,正式提出了“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1992年,朱训在其专著《找矿哲学概论》中进一步阐述了“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在之后的20年间,经过对自然界特别是对地球上地质演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考察,朱训同志认识到阶梯式发展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同样是广泛存在的。2012年,朱训同志发表了《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一文,完成了认识的跃迁和升华,形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雏形。2015年,朱训同志发表了《论阶梯式发展》一文,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体系框架。2019年,朱训同志主导撰写的《阶梯式发展论》顺利出版,使得阶梯式发展理论得到了更加系统而深入的发展和完善。 《阶梯式发展论》一书共8章,22万字,资料翔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得到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该书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为本书作序。 本书从阶梯式发展论的提出与形成入手,系统梳理了阶梯式发展存在的形式、内涵与外延,阶梯式发展的基本特征,阶梯式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比研究了阶梯式发展与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等形式的不同,并将阶梯式发展论融入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深度剖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为从事自然辩证法、地学哲学、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杏鑫登录注册_广州海洋局首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海岸带联合调查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一行9人近日前往缅甸,与东仰光大学7名教授学者在仰光河口湾开展了海岸带地质环境联合调查。历时10天的调查,圆满完成了地质取样、温盐深测量、海水取样、遥感路线调查等海岸带地质环境联合调查任务,为开展与我国典型河口湾海岸带(如珠江口)海洋环境和海洋灾害对比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次联合调查取得了诸多进展,这是广州海洋局首次在境外开展海岸带调查工作,为以后“一带一路”国家海岸带联合调查积累了合作经验和模式;调查填补了仰光河口湾海岸带基础地质环境、遥感生态环境地质工作的空白,提升了缅甸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水平。 通过调查,初步发现仰光河口湾海水悬浮泥沙含量高、河口湾地形变化较大,河口横向剖面呈U型,底质沉积物在航道附近较粗,砂质含量大,但在两岸周围多为泥质沉积等基础地质环境信息。下一步将进行样品测试分析,收集资料,开展仰光河口湾环境地质综合分析及与其它河口的对比研究。 期间,中方科学家参加了“第三届中缅海洋与地球科学实质性科学合作国际会议”,介绍了中方调查研究成果、中缅合作初步成果和未来合作计划,积极探索中缅两国在海洋地质环境和海洋地质灾害等领域的合作。双方认为,中缅合作及研讨会极为成功,双方均有意向开展进一步的合作。 通过中缅双方共同实施缅甸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和研究,有助于提高中缅两国海洋生态地质环境和灾害研究水平,促进技术、人才交流,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在缅甸的实施;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区和平、稳定。
杏鑫怎么注册_物化探所向老挝移交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合作成果
受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地质矿产局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一行4人在该所所长彭轩明的带领下,赴老挝开展地球化学填图相关工作,期间向老方移交老挝全境全球尺度和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合作成果。老挝地质矿产局局长Keo Khamphavong、地质矿产处处长Laolo Sounthone等10人出席了成果交接仪式。 2014年以来,物化探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与老挝地质矿产局在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方面开展了为期5年的合作,圆满完成了双方签署协议中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达到了双方预期合作目标,取得重要成果:一是使老挝首次获得覆盖全境的76种元素地球化学图,查明了老挝全国地球化学背景和元素分布,为老挝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环境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图件;二是圈定了14处具有较好潜力的金、铜、稀土等找矿远景区,为下一步开展区域尺度矿产调查指明了方向;三是促进了老挝地质矿产局能力建设需要,提高了其勘查地球化学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能独立开展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的地质工作者;四是增进了中老友谊,加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和老挝地质矿产局的合作关系,为下一步开展区域尺度地球化学调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交接仪式上,彭轩明向老方介绍了项目总体概况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接下来能进一步与老方开展密切合作,在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圈定的铜、金、稀土等重要矿产资源找矿远景区开展1∶25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使双方的合作迈入新阶段,取得新进展。 老挝地质矿产局局长Keo Khamphavong对中方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予以了高度肯定和赞扬,并对中方的援助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指出老方将进一步深化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合作,全力支持物化探所在老挝的野外工作,尽最大力量提供便利,同时,请求中方在人员培训、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 会谈中,双方技术人员对前期合作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年的野外工作计划进行了交流。老方向中方授予了荣誉证书,并赠送了花篮。
杏鑫注册链接_2019“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暨第二届“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行
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将行业特色型高校优势与自然资源领域深度结合,积极开展促进产学研用协同,2019“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暨第二届“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近日在浙江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举行,此次大会以“共筑新地质,创响新时代”为主题。 会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在致辞中表示,自联盟成立一年来,“地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新实践”、“新模式”不断成熟,联盟规模不断壮大。她还表示,进一步做好“地质+”创新创业教育,要突出“时代”,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转型,紧扣行业需求,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学科与科技的优势,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用科技创新引领自然资源行业转型升级,突出“育人”,以知行合一培养时代新人;通过“地质+”,搭建自然资源领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充分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与举措,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成长为堪当时代大任的卓越拔尖人才,突出“市场”,以创新创业助力社会发展;打造“地质+”创业品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优秀创新项目转化为创业的起点,努力实现人才、科研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向深入,为国家战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动能。 浙江省地质勘查局党委书记、局长张金根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年会和大赛,进一步树立科技创新引领地质工作发展的意识,加速推进地质科技创新成果在地勘工作一线的转化和应用,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强化地勘队伍能力建设,提升地质服务的技术水平,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不断增强地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全国大学生地质创新创业环境,激发青年人才的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选树扶持一批青年创业典型,推动形成社会各界关心地质工作、支持青年人才创业的良好局面。 此外,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白玉,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导郑刚,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谢火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桂宇晖在会上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经过激烈角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富硒土壤营养强化剂的富硒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成都理工大学《问诊山地—工程勘测仿真技术创领者》、华中科技大学《飞流智能:面向超低空的全天候多场景环境智慧监测平台》3个项目获金奖,中国矿业大学《新型矿山“智慧水泥”》等6个项目获银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型复合式海底开沟器》等9个项目获铜奖。 据了解,“联盟”计划每年召开一年会,由相关高校或生产单位轮流召集组织,主要交流和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与举措。“大赛”旨在搭建自然资源领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培养适应自然资源领域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有关负责人表示,联盟和大赛将围绕行业特色发展,进一步发挥学校特色优势,为自然资源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助力。
杏鑫登录注册_广西那坡县发现一大型天坑群
新华社南宁11月16日电(记者赵曼君、胡正航)记者16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获悉,近日,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外专家,开展“西南岩溶地质遗迹调查”时,在广西西南边境发现一大型天坑群。 据介绍,此次新发现的天坑群,由19个天坑组成,主要分布于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的城厢镇和龙合乡,系目前北回归线以南发现的最大天坑群。 据调查,那坡天坑群大部分天坑容积在百万立方米以上,原始景观保存完好,人为活动痕迹较少,天坑与地下河及其洞穴系统相连。那坡天坑群形成于定业地下河流域内,地下河汇水面积486平方公里,地下河总长60公里,落差292米。 “这些天坑有的发育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原之上,有的顺着谷地地下河轨迹呈串珠状分布。那坡天坑群的发现对完善天坑演化理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岩溶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蒋忠诚说。 那坡天坑群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植被群落,如董棕、蛇根草、爬树龙、香木莲、棕榈树等,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董棕群落,林木均高在30米以上。天坑中央香木莲树高50米,仅次于大石围天坑香木莲。 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显示,此次调查是“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的组成部分。调查结果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制定相关岩溶国际标准的样本。 据了解,我国的天坑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以及陕西汉中。其中,广西的“天坑家族”规模最大。国内位居前列的大型天坑群,有3个位于广西:最大的是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共有29个天坑;其次是此次发现的那坡天坑群;第三是巴马盘阳河天坑群,发现天坑15个;第四是陕西镇巴县的三元天坑群,发现天坑13个。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成立
2019年11月15日,在2019年(第十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期间举办的中国—东盟地学合作研讨会上,举行了“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揭牌仪式。 2018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成立了“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是在“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合作共建框架下,中心联合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同成立。将打造成为面向东盟国家的高端技术人才学历教育、短期研修培训的基地。目前已开启了第一批招生入学,同时依托学院举办了“东盟国家矿山环境评价与治理技术方法培训”等3个短期研修班,也在论坛上同时开班,标志着“东盟学院”落实东盟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启动。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倡议,落实“民心相通”合作内容,与东盟国家在地矿管理、数字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填图、航空物探、海洋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地质公园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训,累计有超过500多名官员和学者来华参加我局举办的培训班,就读地学专业的留学生196人,以合作项目为平台培养地学专业技术人员150余名,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未来5年,我们将通过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为东盟国家提供100个来华攻读地学、矿业、测试技术等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名额,提供500个来华短期研修与技术培训名额,切实提升东盟国家地学专业人员的能力建设和技术水平。
杏鑫怎么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两国移交多份合作地质调查资料
2019年11月15日,在2019年(第十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期间举办的中国—东盟地学合作研讨会和印度尼西亚国家矿业专场推介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向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两国相关地质调查机构移交了“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合作”成果资料。该成果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正与各国联合实施的,是旨在为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的“化学地球”国际科学合作计划的组成部分,该成果涉及柬埔寨全境71种地球化学元素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全岛69种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这些成果分别由双方科研人员联合编制,收集了自2016年以来双方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获得的海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和图件是支撑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两国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矿产勘查、农业规划等领域。 其中向柬埔寨移交“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合作”成果资料是继我国援建柬埔寨首个国家地质实验室正式移交后的又一项地学领域重大合作成果。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代表团在论坛前夕赴老挝向其相关地质调查机构移交了老挝全境“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合作”成果,涉及71种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该成果也在本次论坛上进行展示。 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相关60余个国家和地区展开深度地学合作,与30多个国家开展了合作地质调查。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参加2019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
2019(第十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以下简称“矿业论坛”)于2019年11月13-17日在南宁召开。该论坛是东盟博览会框架下重要活动之一,由自然资源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本次论坛主题为“深化矿业互利合作,促进经济共赢发展”。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论坛相关活动,并受钟自然局长委托,主持中国—东盟国家地调局长圆桌会议,共商中国和东盟国家未来十年地学合作。 本次矿业论坛期间,我局先后共主办中国—东盟国家地调局长圆桌会议、地学合作研讨会、地质矿产与矿业信息化服务研讨会、自然景观资源图集研讨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讨会以及印度尼西亚国家矿业专场推介会等6场研讨会,同时举办了“东盟国家矿山环境评价与治理技术方法培训班”、“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合作研究研讨班”和“澜沧江-湄公河国家河岸带环境调查与监测技术培训班”等三场培训班,深化与东盟各国在地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沟通共享,为区域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期间,我局还向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移交了合作开展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宣布成立“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并公布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发现世界级天坑群阶段性科考成果。 本次矿业论坛共有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10个国家的地矿机构负责人出席局相关活动,来自中国、东盟各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业部门、企业和商会、协会的嘉宾代表约1100人与会,共同探讨了如何深化矿业互利合作,促进经济共赢发展。 2019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现场 李金发出席并主持中国-东盟国家地调局长圆桌会议 中国-东盟国家地调局长圆桌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