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博物馆公益科普进校园活动开始了,赶紧约上吧!

杏鑫在线注册_博物馆公益科普进校园活动开始了,赶紧约上吧!

在教育部门积极推进“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计划于2024年度开展一系列公益科普进校园活动,将科普盛宴带到中小学校,与大家亲密接触。 活动(一):恐龙来了 你是否对远古时代的霸主——恐龙充满好奇?想不想近距离观察和触摸恐龙蛋化石?“恐龙来了——公益科普课堂”即将来到我们的校园,带领大家穿越时空,探索神秘的史前世界! 适合对象:幼儿园、小学1-2年级 活动时长:40分钟 活动内容: 1.观看恐龙影片,了解恐龙世界; 2.恐龙科普讲座,分享趣味知识; 3.趣味问答,互动游戏,分发礼品; 4.火山喷发小实验,近距离观察化石,体验恐龙魅力。 活动(二)巡航宇宙一一月球的起源 你是否被那无边无际的宇宙、那遥远且充满魅力的月球所吸引?是否梦想着踏上那片银白的土地,体验无重力的奇幻之旅?”巡航宇宙——月球的起源”公益科普课堂即将开启,带领我们穿越星辰,深入探索宇宙的奇妙,揭示月球的神秘之处! 适合对象:小学3-4年级 活动时长:90分钟 活动内容: 1.宇宙科普讲座,分享月球的趣味知识; 2.趣味问答,互动游戏,分发礼品,深入了解宇宙知识; 3.火箭小手工,模拟航天器的制作,感受宇宙的奥秘。 活动(三)沉睡化石一-探索远古奥秘 你是否对远古时代的瑰宝——化石充满向往?是否渴望亲手触摸并感受那历经亿万年的恐龙蛋化石?“沉睡化石一一探索远古奥秘”公益科普课堂即将走进校园,邀你一同跨越时空的界限,揭开史前世界的神秘面纱! 适合对象:小学1-2年级 活动时长:90分钟 活动内容: 1.化石科普讲座,分享恐龙的趣味知识; 2.趣味问答,互动游戏,分发礼品,深入了解化石知识; 3.制作恐龙化石模型,模拟古生物学家的工作,感受化石的奥秘。 活动(四)大地珍宝一一漫游矿物世界 你是否对地壳深处所隐藏的宝藏——矿物感到好奇和渴望?是否梦想着亲手触摸那些历经亿万年的地壳变迁的印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大地珍宝一一漫游矿物世界”公益科普课堂即将来到我们的校园,带领我们一起跨越时空的鸿沟,深入那令人着迷的矿物世界! 适合对象:小学3-4年级 活动时长:90分钟 活动内容: 1.矿物科普讲座,分享矿物的独特性质和形成过程; 2.趣味问答,互动游戏,分发礼品,深入了解矿物的成分和用途; 3.磨制矿物颜料,感受矿物的多样性和美丽。 活动(五)海之骄子一一淡水皇后“珍珠” 你是否对那海底深处熠熠生辉的宝藏——珍珠,心中充满憧憬?是否梦想着亲手揭开那些岁月雕琢的珍珠的神秘面纱?“海之骄子一一淡水皇后珍珠”公益科普课程将走进学校,我们将引领你深入这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领略珍珠的韵味,发掘海洋的无穷魅力! 适合对象:小学1-4年级 活动时长:90分钟 活动内容: 1.珍珠科普讲座,分享珍珠的独特魅力和形成之谜; 2.趣味问答,互动游戏,分发礼品,深入了解珍珠的构造和价值; 3.制作珍珠饰品,模拟珠宝设计师的工作,感受珍珠的优雅和华丽。 报名方式: 本期活动面向武汉市内各个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博物馆组织科普老师将内容带到学校课堂上,时间是2024.4.7-4.12。欢迎感兴趣的家长和老师咨询预约,预约电话:67883346。 我们不见不散,一同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科学之旅!预知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后续通知。

杏鑫在线注册_湖北省沙市中学900余名师生来我馆开展研学旅行

杏鑫在线注册_湖北省沙市中学900余名师生来我馆开展研学旅行

2019年3月27日,湖北沙市中学900余名师生来到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开展“探索地球奥秘”主题研学旅行活动,完成了一场生动的科学课程。 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了博物馆的六个展厅,气势磅礴的恐龙骨架化石、五光十色的矿物晶体、绚丽多彩的珠宝玉石等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块岩石标本所代表的重大地球事件和化石标本所蕴含的生物意义,都引发他们的关注与探讨。学生们用手中的相机、纸笔记录着每一处的探索发现和感悟收获。 通过此次研学,同学们学习了地球科学知识,了解了我国矿产资源概况,也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感。 认识鸮头贝 争相与恐龙合影 瑰丽的矿物晶体很吸睛 狗头金永远不缺乏关注者 参观气势磅礴的恐龙骨架化石

杏鑫在线注册_科普活动之“化石修复课”

杏鑫在线注册_科普活动之“化石修复课”

1.《神奇的远古生物》趣味科普讲堂 远古地球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有些古生物可以以化石的形式保留下来,有些生物却永远地推出地球历史的舞台了。这些千奇百怪的化石有什么用途和价值呢?和老师一起走进那个几亿年前的远古地球,听听化石讲述远古世界的故事吧! 2.手工实践—《小小考古家—修复三叶虫化石》 小朋友化身小小考古家,跟随专业老师一起动手修复受损的化石,还原古生物的真实面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朋友都是化石考古家,用自己的双手继续演绎生命的精彩! 3.手工实践—《传统技艺传承—一张化石拓片的诞生》 修复化石之后,当然也少不了制作自己的创意作品。 拓印是一项将金石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拷贝下来的非凡技艺。在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学习拓印技术,亲自制作化石拓片。 通过上纸、吸水、鬃刷捶打摩擦、拓包扑墨、装裱,远古生物的真实面貌和神韵跃然纸上,制作出独一无二的三叶虫化石藏品。 在学习化石拓印的相关知识后,小朋友们将获得一个天然的三叶虫化石,与自己制作的化石拓片一起带回家收藏。相信这一定是一份有意义的礼物! 4.服务内容 活动物料:提供相应课程包,包括天然远古生物三叶虫化石|化石修复工具|拓片制作的工具与物料|恐龙拼接材料等。 活动场地:博物馆展厅|科普实验室|博物馆报告厅 师资情况:逸夫博物馆专业讲解老师+科普实验课专业老师+辅导老师 5.报名条件 5-12岁儿童(及其家长) 6.活动时间 9:00-12:00或13:30-16:30(每周六、周日)

杏鑫注册链接_“化石博物馆”走进武汉瑞景小学

杏鑫注册链接_“化石博物馆”走进武汉瑞景小学

      “猜猜看,哪一块是肉食恐龙的粪便,哪一块是素食恐龙的粪便?”“恐龙蛋为什么表面那么粗糙?”“在野外如何鉴定陨石?”……     一双双手触摸着几亿年前的恐龙蛋、三叶虫、硅化木、志留纪海星、大型蜥脚类阿根廷龙的脊椎骨…… 武汉瑞景小学五(4)班的学生徐子涵正仔细观察着一块陨石切片,发出惊叹,“原来陨石切开就像一块牛轧糖啊!”。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EARTH 24H(地球24小时)的王子豪和他的科普团队将博物馆“搬”进了武汉瑞景小学,为同学们搭建起了一间超棒的、可触摸的地学博物馆,一间神奇的化石屋。    整个展厅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解说诠释区”、“探究发现区”、“互动体验区”,通过参观,同学们化身成小小古生物学家,在子豪哥哥的带领下搭乘“探索号”地球科学时光机探索神秘的远古地球。面对各种各样的科普问题,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场面热闹沸腾。    在这间教室里,200余块珍稀化石,8个地质年代,从亚洲大陆到澳洲海岸,发掘地遍布世界各地;50余种矿物、陨石,从太阳系外到小行星带…… “镇馆之宝”是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提供的一大块恐龙蛋化石,包含有12颗恐龙蛋。     武汉瑞景小学的同学们不用走出校园,就可以:用视觉来观察化石展品,用触觉把手伸进化石恐怖箱里来分辨化石,用嗅觉去闻恐龙粪便化石,和这些几亿年前的远古动植物进行亲密的接触,还能自己动手修复一块化石。展览中形态各异的三叶虫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通过子豪哥哥的讲解,大家了解到了环境对生物外形的塑造,圆滚滚的眼睛虫和长满尖刺的短尾刺虫一定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头部尖尖的达尔曼虫或许和它觅食的方法有关… …    今年武汉瑞景小学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秋游研学活动,在子豪哥哥及其讲解团队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临展厅、地球奥秘厅、生命进化厅、恐龙厅、珠宝厅、岩石矿物厅、矿产资源厅、张和展厅。    这间博物馆激发了同学们的无限畅想,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他们在大银幕前窥探大千宇宙的一隅;在画板上描绘出了千姿百态的矿物;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化石的发掘地和特征;在“矿物硬度站”中亲手比对了不同宝石的硬度;在展厅中以自己的身高为标尺丈量恐龙的步伐… …他们和陨石、宝石、化石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刘先国馆长对记者说:“这次武汉瑞景小学开展的逸夫博物馆研学活动非常成功!馆校合作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将博物馆科学资源与学校教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教育改革趋势。近年来,博物馆不断挖掘馆藏资源,主动对接中小学校需求,开发了一系列基于展品资源的教育活动,策划推出了恐龙主题公益讲座进校园活动,旨在激发孩子们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切实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武汉瑞景小学蔡朝霞校长向记者介绍:“本次研学课程是基于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特色校本课程的研究实践,将博物馆科学教育的内核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相结合——将博物馆“搬”进校园,让学生走进博物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探索欣赏、和谐共生的意识和能力,打开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理解意识。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学生在学校搭建的“化石屋”博物馆里参观EARTH 24H-2019古生物化石巡展(Fossil Exhibitions);活动中期,学生走进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开展了研学活动;接下来将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古生物自然笔记、小小讲解员等微赛事,学生们的优秀科普作品将在地大逸夫博物馆和百瑞景社区面向广大市民展出。”

杏鑫怎么注册_地球科普大讲堂之二十三——生物大灭绝

杏鑫怎么注册_地球科普大讲堂之二十三——生物大灭绝

6月7日,参加我校第八届地球科学夏令营的133名高中生在博物馆开展了开营仪式。这些学生是从全国重点中学里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其中不乏衡水中学、石家庄第二中学等远道而来的学子。 开营仪式后,地球科学学院宋海军教授在博物馆报告厅为营员们开展了一场题为《生物大灭绝》的科普讲座,为现场学子介绍了什么是生物大灭绝,生命史上发生过的几次大灭绝事件,然后聚焦到最大的一次大灭绝事件,即2.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从而引出宋海军教授团队的研究过程及最新成果,并给同学们一些启示,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类应当少吃肉多游泳。全场反响热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讲座结束后营员们针对报告中关于环境、人类、生物等内容提出了相当深入的问题,频频举手发言。宋海军教授对学生提问的专业程度表示了肯定,并耐心解答。整个提问环节,营员争先恐后,似一场学术研讨,掀起一股热潮。  

杏鑫怎么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三

杏鑫怎么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三

爸爸妈妈们都已经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继续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忙碌,但是孩子们却还没等到学校的返校通知,而寒假开始就心心念念的博物馆、图书馆、公园也还迟迟去不了…… 不用担心! 博物馆线上帮你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在家也能玩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里有着非常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展品,这些神奇的史前生命和它们留下的种种痕迹,都是研究地质运动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帮助我们认识远古世界,了解生命进化之路。 化石更是孩子科学思维最好的启蒙课程,它们告诉我们的不止有生命与时光奔流不息,更有科学家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要素“证据”! Question: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恐龙是怎么灭亡的?? 一幅幅威武庄严的恐龙骨架,都勾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恐龙到底是怎么灭亡的呢? 人们推测了很多种可能导致恐龙灭亡的原因,有气候变化说、酸雨说、植物中毒等等,随着科学家们的研究推进,陨石撞击的解释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及其所引发的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漫天的尘土成为了恐龙们最可能看到的末日景象…. 由于地质运动,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巨大压力的作用下喷涌而出,形成了人们所看到的这种既震撼又让人恐惧的自然现象——火山爆发! 火山小实验 火山依旧是今天非常常见的地貌形态,有依旧活跃的活火山、已经平息的死火山、还有人们并不确定的休眠火山…它们也在不断提醒着我们,遵循自然规律,敬畏地球! 让我们在家里也一起动手做一个火山爆发的模拟小实验吧:

杏鑫在线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二

杏鑫在线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二

       在这众志成城,防控疫情,抗击肺炎的时刻,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宅在家里又能自我学习和锻炼呢?今天教大家手工制作古生物海洋杯,快和子豪哥哥一起动手做起来吧。        这个海洋杯是画出了从寒武纪的海洋生物群到奥陶纪的海洋生物群。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介绍一下。 寒武纪海洋      在地球生命演化中有着一段扑朔迷离的早期演化历史,距今约5.42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出现了一次生命大爆发事件。在短短1百万~2百万年的时间内,几乎所有现代动物的祖先同时来了个“集体亮相”,生物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三叶虫、怪诞虫、谜虫、跨马虫、海怪虫、足杯虫、灰姑娘虫、抚仙湖虫、云南虫、奇虾等动物舞动起来,对地球进行了一次光彩夺目的历史性访问。 奥陶纪海洋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地球生命史上第一次大辐射,即第一次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增加。而第二次大辐射发生在5000万年后的奥陶纪(距今4.85亿~4.44亿年),且生物多样性是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的三倍。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为基础,紧跟其后,“乘胜追击”,大辐射事件几乎贯穿了整个奥陶纪,是一个时间非常长、规模非常大的事件。 随着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的到来,海洋霸权也开始易主。在奥陶纪地层中发现的化石以三叶虫、腕足动物、笔石动物、角石动物数量最多,珊瑚、苔藓虫、海百合、介形虫和牙形石等化石的数量也很多。节肢动物中的鲎类、脊椎动物中的有颌鱼类和无颌鱼类均已出现。      生命大爆发带来多样性的同时,加剧了竞争的残酷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想要在海洋中占一席之地,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寒武纪末期,奇虾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游泳速度更快、体型更大、适应不同环境的肉食头足类,例如角石,这些头足类的后代是现代海洋中的章鱼、乌贼、鹦鹉螺。它们以超强的游泳和捕食能力占据着奥陶纪海洋霸主的一席之地。      那么我们该如何制作海洋杯呢?下面这个视频告诉你……

杏鑫登录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一

杏鑫登录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一

      鼠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疫”让国人揪心。面对疫情,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各行各业都在尽最大努力,为战胜疫情做出贡献。疫情期间,让我们一起宅在家里认真而努力地学习,就是我们对防治疫情最大的支持。        当你在博物馆欣赏三叶虫、鹦鹉嘴龙、猛犸象的化石时,有没有想过,让自己在死后也变成一具化石,经过数百万年的等待重新被后“人”发掘、进入博物馆供“人”参观?        每一枚化石本身都是一个奇迹。按照科学家的估计,在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动物物种中,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留下化石。        Bill Bryson在《万物简史》中写到,10亿个生物体中,可能只有一只最终能变成化石。按照这一估计,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70亿人中,最终能够转变为化石的只有不到10位幸运儿。        怎样才能增加自己化作化石的几率呢?下面这个视频可能会帮到你。

杏鑫注册链接_地学科普作品公益大赛优秀作品抢先看!

杏鑫注册链接_地学科普作品公益大赛优秀作品抢先看!

4月8日,我们发布了向全社会征集地学科普作品的活动通知,十天内即征集到408件科普作品,看来大家科普地球的兴趣相当高涨呢!经过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审核,目前已筛选出部分作品进行专业评审。想必大家跟小编一样,满怀期待自己的作品是否获奖,热切盼望学习精彩的地球科学知识,迫切想看到那些精彩的科普作品!嘿嘿,别着急,今天我们就带领大家先看几个优秀的视频来预热,更多优秀的作品将在评选结果公布后陆续展出哦,敬请关注! 1、小岩层里的大地震 带你看看如果岩石沉积时发生了地震,将会被怎样记录下来。   2、褶皱 一般而言,地层在形成时是“平的”。但是当地壳运动施加的压力足够大时,地层会隆起抬升,扭曲变形并表现为褶曲、褶皱。秦岭的连山接海,磅礴逶迤,在本质上就是强烈褶皱-断层的杰作。   3、“六月”飞雪之谜 一场六月飞雪帮了窦娥大忙,却也让大家犯了难。六月为什么会飘雪?真的是震撼天地感动上苍?看完视频你就明白啦。

杏鑫怎么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六

杏鑫怎么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六

前段时间,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核酸检测能力不足,肺部CT检测被纳入了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让这一常规诊断技术再次吸引大家的高度关注。   CT(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是一种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X射线穿透被测物体后被探测器接收,转变成电信号,程序将将其转化成计算机数据矩阵,然后经过某种数据处理方法,数字矩阵中平淡无奇的数字便成为黑、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构成CT图像。 CT技术所涉及的仪器、处理程序及最终生成的图像 这项技术在给病人带来福音的同时,也让古生物学家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研究恐龙就是其中一例,使得恐龙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开。 一、为什么要用CT来研究化石? 对于挖掘到的古生物化石来说,重建其外部形态固然是必须进行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化石的内部结构,进而分析它们在进化树中的位置。以前,古生物学家为了研究化石内部的结构,不得不采用连续磨片法,即将化石一层层磨掉,每磨掉一层就画一张图,再综合起来重建化石的内部结构。例如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在研究杨氏鱼时,将化石以50微米厚度为单位一层层磨掉,并为每一层画一个切面图,最终,一块仅仅2.8厘米厚的杨氏鱼化石,就画了540多幅图!听起来就极其繁琐耗时,并且对好不容易发掘出的化石造成了不可复原的破坏。而CT的应用为无损探测化石内部结构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能提供准确的体积、空间分布、方向和大小等重要信息! 杨氏鱼蜡质模型 二、研究恐龙的CT跟检查身体的是同一种仪器吗?   为了保护人体免遭射线辐射伤害,医用CT系统所采用的射线能量相对较低,通常仅有几十千伏,工业CT中射线的能量可在十至数百千伏变化,因此对固体的穿透能力更强,对微距的分辨能力也更高。除工业用显微CT外,同步辐射显微CT可获得更高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 高分辨率显微CT装置 三、科学家发现了恐龙的哪些秘密?   1.重构恐龙的身体结构   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博士曾用CT技术对马门溪龙的头骨和齿腔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详细获得了马门溪龙脑腔大小、形态、结构分区等宝贵信息;对齿腔的观察还了解到了不同生长阶段牙齿的形态,以及牙齿的替换机制。 马门溪龙复原图   棘鼻青岛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恐龙化石骨架,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龙,典型特征为鼻骨呈空心棒状向前上方伸出,就像犀牛头部前面的大角一样,使得它看上去就像一只独角兽。2020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CT扫描对青岛龙奇特的头饰进行复原重建,认为棘鼻青岛龙鼻骨内部虽为实心结构,但其与上颌骨共同组成了向前上方伸展的中空头饰,也就意味着,这个“独角兽”的角变成了一顶更大的头冠。 棘鼻青岛龙复原图   2.鉴定种属起源   霸王龙是生活在白垩纪的凶猛的肉食性恐龙。2009年,英德两国科学家通过对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一件恐龙头骨化石进行CT断层扫描,结果发现头骨的牙齿、下颚和脑壳均与在霸王龙身上发现的头骨结构极为相似,确认它属于生活在在距今1.65亿年前的原角鼻龙,是迄今为止这是霸王龙已知最古老的亲属。 原角鼻龙属   3.揭示病变的证据    自贡博物馆馆藏的一具剑龙类骨架的左肱骨相较于右肱骨存在明显的病理特征,科研人员利用CT扫描对其股骨进行扫描和分析后,认为该恐龙生前左股骨可能是因为某种骨病造成骨的应力不良,从而发生了病理性骨折。 中、美、英、南非等国的古生物学家曾对保存于云南玉溪博物馆的一段发生了变形、穿孔的禄丰龙肋骨化石进行显微CT扫描,发现该肋骨内部也形成了空腔,意味着发生了一次深达骨髓的病变。科学家于是推断这条禄丰龙曾经遭受到了一次意外伤害,某种锋利的东西刺伤了恐龙,伤及肋骨,并且伤口没有及时愈合,细菌沿着伤口侵袭了肋骨,并逐渐扩散感染,最终造成了骨髓炎。 禄丰龙化石装架上病变肋骨的位置(红色箭头处) CT不仅可以给人看病,也能发现古生物的不少秘密,为生物演化的若干重大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已成为古生物研究的重要法宝之一。 参考文献 1、https://www.imperial.ac.uk/blog/imperial-medicine/ 2、http://www.uux.cn/viewnews-12671.html 3、https://nl.wikipedia.org/wiki/Mamenchisaurus 4、https://animalsake.com/an-overview-of-dinosaur-species-with-long-necks 5、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9606/886728.html 6、https://australianmuseum.net.au/learn/dinosaurs/fact-sheets/tsintaosaurus-spinorhinus/ 7、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8-03/23/c_1122581165.htm 8、盖志琨,朱敏. 2013. 显微CT技术在古生代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5:779-786. 9、郝宝鞘,叶勇,Maidment, S. C. R.,万笃行. 2018.巨棘龙(剑龙类))股骨病变的能谱CT分析.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