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阳春三月好春光,小小少年研学忙

杏鑫登录注册_阳春三月好春光,小小少年研学忙

3月31日,桃红柳绿,春光明媚,正是研学好时节。来自武汉市江汉区青苗学校、育才优学教育的160名小朋友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了一次主题为“探访地大学府,放飞宇宙梦想”的研学活动。 上午九点半,我校徐世球教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趣话地球》的科普讲座,从认识地球、感恩地球、敬畏地球和关爱地球等方面为孩子讲述我们的地球故事。“距离产生美”、“若即若离的感觉最好”、“无与伦比的盾牌”……一个个生动俏皮的小标题,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关系、地球的倾斜、自转、大气、土壤等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述给孩子们。一个个精彩的话题有趣而生动,深深地吸引着广大师生和家长,现场不时响起掌声和笑声。 徐教授风趣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让讲座更能吸引小朋友 同学们听的是聚精会神 拿相机拍下精彩内容回去分享 上午十点半至十二点半,孩子们在徐教授和地大逸夫博物馆刘安璐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南望山地质地貌,沿途通过分析岩石成分、特征,探寻武汉地区几亿年来沧海桑田的变迁。孩子们还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了三大件(地质锤、罗盘、放大镜),体验了一次地质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方法。整个科考路线孩子们翻越了南望山,也似乎穿越了几亿年的时光。                                                                  徐教授教大家通过岩石特征判断沉积环境 学习使用地质锤 学习使用罗盘 下午同学们参观了逸夫博物馆,在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世界中感受地球46亿年的沧桑巨变和地球生命38亿年的演化历程。                                                                         看看5亿年前的生命长啥样 在博物馆内,33名小朋友体验了研学课程《化石小猎人》。孩子们在科普导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地球的奥秘和生命起源与进化,深度探寻人类进化的进程。大家还一起动手制作了恐龙模型;利用剔针、毛刷和气吹修复三叶虫化石。通过手脑结合的体验式活动,引导孩子们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像科学家一样工作。                                                                   《化石小猎人》之探寻生命进化 《化石小猎人》之修复三叶虫化石 “汝果欲学书,功夫在书外。”研学旅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目前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常态。据统计,仅3月26日至3月31日这一周,就有3200余名中外中小学生走进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进行了研学活动。我馆推出的参观+讲座、参观+研学课程、参观+讲座+研学课程等多种形式的研学形式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我们将为打造成学生喜爱、家校满意的地学品牌研学基地而持续努力!

杏鑫登录注册_新洲三中来我馆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杏鑫登录注册_新洲三中来我馆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3月10日,武汉市新洲三中高二年级233名师生来我馆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首先,在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有序进入各大展厅参观学习。经过讲解员的生动解说,同学们产生了对地球发展历史的深厚兴趣,大家纷纷好奇地发问,并得到了志愿者耐心的解答。     参观完毕,师生们济济一堂,聆听地大研究生刘汉生的科普讲座。讲座从众人熟知的龙展开,用诙谐的语言进一步介绍了恐龙的相关知识,如恐龙的定义、来源以及分类,还讲述了科学界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争论。讲座增进了学生见识,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活跃性,现场提问活动十分热烈;刘汉生热情地回答了同学们想象丰富的问题,并真诚邀请有意愿的同学将来报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研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热爱地球科学的种子在同学们心里生根发芽。 3月以来,来我馆开展研学活动的学生团队不断增长,为迎接研学高峰的到来,逸夫博物馆在各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每周六周日开始提供免费定时讲解服务。有关旅游服务的事宜,请关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或致电旅游服务台027-67848584进行咨询。  

杏鑫注册链接_2019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学员参观逸夫博物馆

杏鑫注册链接_2019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学员参观逸夫博物馆

7月19日上午,来自全国7省市41所高中的195名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营员来到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参观,一起感受地大的魅力,体验地球科学的丰富多彩。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学员们分别参观了“中国特色矿物精品展”、“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等,丰富的科普内容、生动的讲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安徽省铜陵市会宫中学高二年级的李权胜同学兴奋地说:“博物馆里的恐龙骨架化石真的让我很震撼,既庞大又清晰,与电视上所看到的完全不同。美丽的矿物标本也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少年强则国强,科技兴则国兴。逸夫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挖掘地学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育人功能和科普殿堂的重要作用,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在青少年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新的贡献。

杏鑫怎么注册_地球科普大讲堂之二十一——恐龙那些事

杏鑫怎么注册_地球科普大讲堂之二十一——恐龙那些事

    “恐龙为什么能长那么大?”、“恐龙都吃什么?”、“鸟真的是从恐龙变来的么?”、“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带着这些问题,武汉市蔡甸第四小学的230余名四年级小朋友来到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地球科普大讲堂”寻找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的韩凤禄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恐龙那些事》的科普讲座,向大家介绍了龙和恐龙的区别、恐龙的分类、恐龙家族里的“明星龙”、恐龙的演化和灭绝、鸟类与恐龙的关系等,极大的满足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很多小朋友以前只知道恐龙灭绝与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关,在讲座中韩老师还介绍了印度德干高原火山事件、恐龙本身的衰退等假说,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讲座结束后,韩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还能得到一枚精美的天然水晶晶体,引得同学们竞相举手抢答。 在讲座开始前,同学们参观了博物馆,见到了中国第一龙——禄丰龙、中国最大的恐龙——马门溪龙等一具具恐龙“明星”的化石,还见到了各式各样的恐龙蛋,同学们或拿相机拍照,或拿笔素描,惊喜之前溢于言表。

杏鑫怎么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四

杏鑫怎么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四

爸爸妈妈们都已经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继续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忙碌,但是孩子们却还没等到学校的返校通知,而寒假开始就心心念念的博物馆、图书馆、公园也还迟迟去不了…… 不用担心!博物馆线上帮你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地球奥秘展厅,我们可以看到摧残的星空! 一提到天文和对其他星球的探索,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抬起头,脑海闪过各种画面,轻则举着望远镜、绘制各种星图轨迹,重则还有火箭点火腾飞、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翻滚跳跃……仿佛那是要穷尽探索之极限,寻找什么宇宙的终极奥义~ 其实也可以很简单,就只抬起头,从找到并了解我们最熟悉的那一颗星球——那一轮或阴或晴、或圆或缺的明月开始~ 这里有你所需要知道关于月球的一切! 我们的母星——地球诞生于约46亿年前,而月球的年龄,主流观点认为与地球诞生于约同一时代,至今也有45亿年的高龄。这样看来,月亮真是地球最长情的陪伴者。 一、月球诞生记 那么月球到底怎么诞生的呢?关于月球的起源争议颇多,有各种不同的学说流派,但是比直接知道答案更有意思的,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比较各个学说的发展历程和他们提出来的各自依据,你是那么容易被说服的么?你自己的判断标准呢? 我们都知道月球上面的地形是坑坑洼洼的环形山,为什么有着差不多经历的地球不是这样呢?一起来了解环形山的形成与变迁之路吧。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面对月亮感慨之问,但我们已经知道,早在人类诞生之前,这轮明月就早已悬挂在夜空中了。江月“初照”的,还有海洋里的鹦鹉螺和陆地上的恐龙哦! 鹦鹉螺化石竟然记载了远古地月关系的密码?科学家在现生鹦鹉螺外壳上发现了许多细小生长线,这种线每隔一昼夜出现一条,与地球自传周期吻合,当达到30条时就会有一层膜包裹变成密闭的气室。但是如果和古生物学家们发现的鹦鹉螺化石上面的特征一对比,却发现每个气室里的生长线数目对不上,研究发现这竟然是月亮的魔法~ 思考题:那么恐龙时代的月亮和现在我们眼中的月亮有什么区别呢? 二、举头望明月  当时间终于来到了属于我们的时代,从人类诞生以来,月球就成为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可以称之为我们最熟悉的星空伙伴。每个夜晚古人抬头仰望星空,无不好奇这颗夜晚的“明灯”是如何诞生的,也因此创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故事和作品,让我们在一篇篇古人留下的资料中,寻找他们眼中月亮的秘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球是白色的? 回想一下夜空中看到的月球是什么颜色?有时候是白色,有时候是黄色,除此之外呢?别说红月亮、蓝月亮还真有,月球也喜欢“穿新衣”,那么这些新衣是谁“制作”的呢?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亮啥时候才“睡觉”? 印象中,大家欣赏的都是升起的月亮,那么月球几点钟“回家休息”,为什么有时候一大早还能看到月球,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居然不一样?真相是什么,我们来揭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不时还“喂了天狗”? 远古时期,人们对月球的“突然消失”迷惑不解,但苦于科学技术限制,人们只好创造天狗吃月吞日的神话故事来解释这种现象。天狗自然不存在,但吃月的“科学天狗”却已知晓,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你能自家模拟天狗么? 三、月球变形术 月有阴晴圆缺:令人捉摸不透的月相变化? 如果你经常观测月球就会发现,月球隔几天就会“变脸”,时而弯弯,时而圆圆,这个“变形术”我们怎么破?如何通过轻松愉快的科学实验“妙解”月相之谜,新奇的互动游戏等你来。游戏结束,掌握“变形术”奥义,日月同辉到底神奇不神奇,继续科学之旅。 十五月亮十六圆:可不可以十五圆?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五的月球一直以“十六元身价”登场,我想让它打个折,变成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任性”的月球会“答应”你吗? 国旗国旗真美丽,月牙月牙是败笔 你的月牙画错了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国旗上都有月牙图案,但从科学角度去评判,他们的月牙“画错了”,设计师们,咱们“走点心”行不,快来给他们找找茬,设计科学的月牙弯 四、向月球出发 “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从阿波罗探月开始说起 远古至今,地球上的人们就想象着插上“翅膀”,去头顶上的月球一窥究竟,直到阿波罗探测飞船的“勇士”们在月球留下脚印,才开启了人类征服月球的新纪元,如今,随着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曾经神话故事中那只玉兔化为了“真身”——月球探测器玉兔号。这只会做科学实验的兔子还好吗?中国的宇航员何时踏足月球?让我们一起聊聊向月球进发的故事。 “科学大冒险”之一:假如月球离我们很近很近 电影《冒牌天神》电影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情节,主角得到了“上帝之力”,为了欣赏月球,他任性地把月球拉近了许多,并用绳子“绑紧”月球它溜走。如果电影剧情成为现实,我们看到的月球会变成“超级月亮”吗?“恐怖”的月球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坠毁”我们的家园吗? “科学大冒险”之二:假如月球被其他行星取代如 果不是月亮呢?还记得流量地球里,当另一个行星出现在头顶!突变的画风,突然的转折,如果这个桥段成为现实,地球上会上演哪些神奇的“变脸”。 “科学大冒险”之三:月球版“绝地求生” 假如你是一位探索月球的科学家,但是飞船不幸坠毁,幸存的你只找到少量物资,却因体力有限,只能携带三件返回科学站,一场月球“绝地求生”等你来挑战,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月球,地球的唯一邻居,它的“前世今生”隐藏着太多太多科学奥秘,让我们一起开启征程之旅。 这是一个起点 相比于其他星球,月球对人类来说太特殊了 这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也是唯一一个人类登上过的星球 仰望天空 我们永远不会错过陪伴着我们度过每一个慢慢长夜见证者文明的进程 探索星际 这是我们的首要目的地

杏鑫登录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七

杏鑫登录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七

引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毛主席“开发矿业”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都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的理想。一首《勘探队之歌》就这样风靡祖国的大江南北。歌中一句歌词“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道出了矿产勘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金、银、铜、铁这些矿产的名称,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它们的“身世”却扑朔迷离,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道明。下面,就请大家跟着我走进矿产世界,解开它们的“身世之谜”吧!第一期,让我们聊聊现代工业的骨骼——铁矿。 “祖传”的铁矿——条带状铁建造(BIF)   铁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约占地球总质量的35%。虽然由于重力作用,大部分的铁都“沉”入了地核,现在地壳中“剩下”的铁元素含量只占地壳总质量的5.1%左右,但这些铁元素仍然在一些地方聚集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铁矿。全球已发现铁矿石的含铁总量超过2300亿吨,而这些铁矿资源的70%以上都来自于一种有个怪名字的铁矿石—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简称BIF)。话不多说,直接上图,条带状铁建造(BIF)就是这个样子(图1),有点像巧克力威化饼干,黑褐色的“巧克力”层是磁铁矿或者赤铁矿为主的富铁矿层,浅色的“威化”层的主要成分是石英或者方解石,因为掺杂了少量的赤铁矿而发红。 图1. 条带状铁建造(BIF)的野外露头 BIF型铁矿床的规模通常都特别巨大,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的巴西的卡拉加斯铁矿(图2)的铁资源量超过72亿吨,最大的铁矿体的长约4.1km,宽约350m,平均深度约300m。BIF型铁矿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富”,BIF经地表风化作用形成的赤铁矿矿石的含铁量能达到60%以上,相当于矿石中九成以上都是赤铁矿,几乎就是一块“铁疙瘩”。而我们中国大部分铁矿的矿石 “贫”到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对比,铁含量通常只有20% ~30%,连人家的一半都不到。BIF型铁矿的大部分集中在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几个国家,虽然在我国的辽宁鞍山—本溪和山西五台-吕梁等地区也有一些超大型的BIF铁矿床,但对我国“产量甩其他国家几条街”的钢铁工业而言,国内的铁矿石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019年,我国就从刚才提到这几个“家里有矿”的国家进口了超过10亿吨铁矿石,价值1014.62亿美元。 图2. 巴西卡拉加斯铁矿巨大的露天采矿坑 BIF型铁矿之所以如此“厚爱”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家,是因为这些国家都分布着大面积的前寒武纪地层,而条带状铁建造(BIF)只产在这些古老的岩石,特别是在新太古界-古元古界(约28 ~18亿年前)地层中大量富集,而在寒武纪(约5.4亿年前)以后BIF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巨量的BIF型铁矿为什么太古代突然出现,又在寒武纪之后完全消失了?这与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蓝星”的“青葱岁月” 今天的宇航员在外太空回望地球时,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但如果他“穿越”回到30亿年前,面前却是一颗覆盖着绿色海洋的陌生星球(图3)。那时,地球虽然早已不再是初生时的一片火海,但仍然“火气十足”,海底遍布的火山不断地喷发出大量的玄武质岩浆,并且释放了大量的铁等矿物质到海水里。那时地球的大气成分和现在完全不同,主要是水蒸气、氢气(H2)、氨气(NH3)、甲烷(CH4)、硫化氢(H2S)和二氧化碳(CO2),几乎没有氧气(O2)和氮气(N2)。此时的海洋也是极度缺氧的,大量的铁元素只能以二价铁离子(Fe2+)的形式溶解在这种还原性的海水中,由于二价铁离子(Fe2+)一般呈浅绿色,所以此时的原始海洋呈现出奇异的绿色。 图3. 30亿年前的太古宙地球想象图和现在的地球 第一次大氧化事件与铁矿 大约在距今25亿年前,地球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地球大气中氧气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氧气,地质学家将其命名为“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对于第一次大氧化事件的起因,科学家们虽然仍有争论,但目前最主流的一种假说认为是蓝细菌(蓝藻)的出现导致了大氧化事件的发生。 实际上,在早期的地球上,强烈的紫外线会分解大气中的水蒸气,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不断向外太空逃逸,只把氧气留着原始大气中。但是水蒸气分解制氧的过程实在太缓慢了,产生的可怜巴巴的那一丁点氧气一下子就被岩石和海水中的二价铁离子消耗光了,所以早期地球的缺氧状态一直维持了十多亿年。在距今约30多亿年前,海洋里出现的一种新生命—蓝细菌(蓝藻)彻底打破了这个僵局(图4)。蓝细菌是一种能在无氧环境下生存的原核生物,它获得了一种其他的原始生物都没有的“超能力”,那就是光合作用,它利用太阳能分解水来获得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今天,蓝细菌仍然生存在地球上,只是常常用着一个不太光彩的名字“水华”(图5)。 图4. 蓝细菌的显微照片 图4. 蓝细菌的显微照片 在超过6亿年的漫长时间里,蓝细菌在近岸地带和海水表层大量繁殖,并通过光合作用给大气和表层海水逐渐充氧,而海洋的下部水体中仍然缺氧,形成了浅海处海水含有氧气、而下部缺乏氧气的“分层”海洋。这种海水的“分层”并不稳定,在上升洋流的作用下,深部的缺氧海水不断地被洋流送到浅海,它携带的大量二价铁离子(Fe2+)在这里被氧化成了红色的三价铁离子(Fe3+),“绿海”变成了“红海”。三价铁离子(Fe3+)在海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于是大量的三价铁离子(Fe3+)以氢氧化铁Fe(OH)3形式沉淀在浅海海底,由于环境和海水成分的周期性变化,这些血红色的浅海海底的氢氧化铁和白色的二氧化硅交替沉淀,就形成了条带状铁建造。 图6. 条带状铁建造的沉淀机制示意图 随着蓝藻为代表的光合生物越来越繁盛,大气中的氧气快速增加,在大约25亿年前达到现代大气氧气水平的1%,“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发生了,条带状铁建造(BIF)的形成也伴随着大氧化事件的发生达到高峰,并一直持续到18亿年前才基本结束。如果说从进化的角度,蓝细菌算得上是人类的原始祖先,那么条带状铁建造(BIF)应该就是它们留给我们的最古老的“传家宝”了。 参考资料: 1.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来自远古的铁,https://zhuanlan.zhihu.com/p/118423130 2.  罗林,2019年中国铁矿石行业市场分析,https://d.qianzhan.com/xnews/detail/541/200330-977312c2.html 3.  李厚民,张招崇,李立兴,康红英,李延河(2016)BIF:25亿年前“绿海”孕育出的神奇物质,地球,3:96-97 4.  沈保丰,(2012)中国BIF型铁矿床地质特征和资源远景,地质学报,86(9):1376-1395

杏鑫登录注册_夏令营|天津花开远方“少年行”夏令营走进逸夫博物馆

杏鑫登录注册_夏令营|天津花开远方“少年行”夏令营走进逸夫博物馆

     8月10日,天津花开远方培训机构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130人来到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并在逸夫博物馆报告厅举行了夏令营闭营仪式。                                                             在“远古生命足迹”化石幕墙前集合                                                                        观看地质年代旋转图柱                                                                 聆听讲解员介绍埃迪卡拉动物群                                                                   精美的梁氏关岭鱼龙令人惊叹                                                                         和平永川龙雄风尤在                                                                          在报告厅举办闭营仪式  

杏鑫怎么注册_地球科普大讲堂系列之十三——恐龙的来“龙”去脉

杏鑫怎么注册_地球科普大讲堂系列之十三——恐龙的来“龙”去脉

7月8日,我校地球科学学院刘汉生同学来到逸夫博物馆地球科普大讲堂,为500余名来自武汉市育才高中的同学们作了题为《恐龙的来“龙”去脉》的科普讲座。 讲座从讲述古代东、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展开,介绍了什么是恐龙、恐龙从何而来、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恐龙生活的时代、恐龙的分类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恐龙、恐龙灭绝的原因、恐龙的后裔以及人类的未来等内容。刘同学特别擅长旁征博引来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发言,其有趣的图片、诙谐的语言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欢笑,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聆听兴趣。在讲座中,刘同学也通过尼斯湖水怪的故事,指出大家要有辩证思维,理性看待一些传闻。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先有鸟还是先有蛋、地球磁极的倒转、陨石撞击对地球的影响等感兴趣的问题与刘同学进行了交流。 随后,同学们分批参观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真实震撼的恐龙化石加深了大家对讲座内容的理解。通过讲座和参观,加深了大家对恐龙的认识,也激发了大家学习地球科学知识的热情。

杏鑫怎么注册_孝感市实验小学来我馆开展研学活动

杏鑫怎么注册_孝感市实验小学来我馆开展研学活动

    10月10日,秋风送爽,风和日丽,孝感市实验小学640余名师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走进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开展主题研学旅行活动,度过了丰富又愉快的研学之旅。 博物馆报告厅内,科普讲座《陆地霸主》和《在毁灭中永生》讲述了恐龙的来龙去脉,同学们听得味盎然。在各展厅参观时,埃迪卡拉动物群、澄江动物群等早期生命形式让孩子们甚是着迷,巨大的恐龙化石引起孩子们阵阵惊叹……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地球科学知识大观园,其丰富的地学文化底蕴,庞大的学科资源,是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的科普殿堂,受到了众多来博物馆参加研学旅行师生的肯定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