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云•陕西”正式上线运行
10月9日—11日,为期三天的2019(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举行。作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2.0”的重要省级节点之一,“地质云•陕西”在本届大会期间正式上线运行。国务院参事、原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杨尚冰,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巡视员席孟刚,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洪增林,总工程师宁奎斌共同开启上线仪式。 洪增林介绍,“地质云•陕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牵头下,经过两年的研发,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是全国第二家建成的省级节点,本次上线了矿产资源、地质遗迹、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资源、城市地质、地热资源、农业地质、矿产地质调查与规划、卫星遥感应用、宝玉石以及地学科普等11个应用专题,应用极为广阔。他现场为来展台参观的天津市和自然资源部的领导、专家进行了现场演示,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对“地质云•陕西”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悉,“地质云•陕西”以高弹性、高效率、高质量为建设目标,旨在借助地质云的技术优势,利用地质云全局覆盖、辐射全国的平台优势,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共享数据资源,突出陕西特色、地质特色,强化地质行业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共享和利用。 大会期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的特装展位,利用展板、宣传手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了“地质云•陕西”的建设进展及成果,并向中外来宾介绍演示了“地质云•陕西”节点,现场提供资料信息服务。 记者了解到,“地质云•陕西”现已开发地学产品1313件,在陕西省地质遗迹、关中地区浅层地温能开发与应用、陕西省宝玉石、卫星影像综合应用、地学科普等方面形成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产品应用。本次正式上线的11个应用专题,将为社会公众了解地球科学知识提供便捷的权威渠道,为行业人员提供便捷服务。 “作为国家地质云体系最早接入的省级节点之一,‘地质云•陕西’架起了两级节点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通畅了数据流动渠道,是落实国家和陕西省委数字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地学数据有机整合、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运行具有重大意义。”洪增林表示,下一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将加大“地质云•陕西”建设力度,加强调查监测数据的及时汇聚,深度挖掘开发地质资料,用信息化支撑地质工作现代化,为解决新时代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提供现代化解决方案。 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副局长王研、李金发、李朋德、王昆,总工程师严光生,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地质大学成秋明教授等领导专家以及中外各界嘉宾参观了展厅,并对“地质云•陕西”上线表示祝贺。 张洪涛(左三)、杨尚冰(左二)、洪增林(右二)共同开启上线仪式 洪增林(右一)向张洪涛(右二)介绍“地质云•陕西”上线专题
杏鑫怎么注册_全球首架大集成航空物探遥感调查飞机亮相
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社会展示了“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该飞机是目前全球首架且唯一一架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大集成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机具有双发增压、安全平稳、节油环保、长航程、超低空飞行性能,可在沙尘、低温、湿热、盐雾、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工作,既可应用于高山、高原区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也可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可用于基础地质、能源、矿产、灾害应急、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该机可在200—10000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航速可控制在280—500千米/时范围内,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
杏鑫在线注册_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记者从1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全国试点主体工作已经完成,普查工作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这是5月18日拍摄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在发布会上,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表示,5月下旬,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将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全面开展全国普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到2022年底要完成普查任务。 郑国光进一步表示,今年年底要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任务和122个试点县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明年上半年,地方的普查任务要基本完成。明年下半年,在国家层面开展分区域、分类型综合性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形成全国尺度和跨省尺度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对普查工作进行总结,形成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形成一整套成果,使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区划等各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做到及时动态更新,持续发挥普查成果的应用价值。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云”共享一批资源环境权威信息产品
2019年10月10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地质云”2019年新产品上线服务。 “地质云”是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持研发的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旨在通过数据资源整合和信息系统集成,全面提升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汇聚、处理、分析、共享与服务能力,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提供核心动力,及时、有效地满足政府部门、行业用户、社会公众等各类用户对地质信息的多元需求,以信息化带动地质调查现代化。 2017年、2018年分别上线了“地质云1.0”、“地质云2.0”,实现了地质调查数据共享破冰和高效服务。2019年,围绕云平台、智能化、大数据“三位一体”建设,地质云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云上数据资源和系统功能得以全面升级,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地质调查“在线化”全面推广应用。自2019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464个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全部使用“地质云—地调在线”模块,搭建项目级云上工作环境,成功实现野外数据采集、项目数据存储管理、数据处理建模、数据集成应用、项目组内部信息共享、项目组织实施等多项功能。截至9月底,在线化登录75万次、形成调查文件72万个,支撑深化项目预研究及一定范围内实现成果进展共享,进一步提高了调查效率,“云+端”现代化地质调查工作模式构建取得明显进展。 二是四个领域智能化应用加快推进。第一是智能调查,成功研发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实现野外端数据采集、云上大数据综合分析处理和智能编图。第二是智能识别,基于遥感影像的地质灾害隐患智能化识别形成初步框架,并开展了实验研究;研发上线了岩矿智能识别模块(实验版)。第三是智能搜索,利用用户画像、知识库等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地质云资源搜索的精准性。第四是智能管理,开展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管理辅助,实现全局项目、人、财、物、安全生产等的云上综合管理和智能调度。 三是云上数据产品“质”、“量”齐升。新增上线7000余个资源环境权威信息产品、90万件成果地质资料、10万个重要钻孔数据(累计深度2500万米)、8万米重要岩心图像数据等。首次在线发布完整的全国1:20万、1:25万地质图1264幅。云上累计共享96个国家核心地质数据库、1.3万个资源环境权威信息产品、500万件成果地质资料、100万个重要钻孔数据(累计深度2.5亿米)、37万米重要岩心图像数据等,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实施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社会公众了解地球结构、物质组成和演变历史等提供了权威信息服务。 四是上线升级十余个重要地质调查应用系统和专题服务。上线地质云“双评价”系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系统),支撑全国、区域、省级及市县级“双评价”数据集成、成果展示和在线评价。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实现与25个省级数据库的互联互通,系统掌握全国地质灾害隐患本底数据、群测群防数据、部分专业监测数据和灾害事件等,及时掌握全国和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国家地下水监测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国一万多个地下水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与数据服务。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提供330个城市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地质结构、地质资源、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等信息,为全国、城市群、城市三个层次规划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服务。地质云井场调度指挥系统应用服务于16口油气钻井,并成功拓展应用到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井场监控,提供远程监控、辅助决策,及时会商功能。地质调查业务管理大数据系统实现全局项目、人、财、物、安全生产等的动态与历史数据一站掌控、数据分析与辅助管理决策。“地质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上线智能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功能,实时向野外人员推送雷电、暴雨、大风、台风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2万余条。 上线地质信息专题服务,面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脱贫攻坚、青藏高原、海岸带、黑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提供精准服务。上线“地质云•陕西节点”等,打造行业地质信息共享平台。 五是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设施支撑与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服务器新增6.4%、内存新增21.4%、存储新增83.7%;所有地质云物理节点完成网络安全三级等保。 截至2019年9月底,地质云访问量达到286.4万次(累计799万次),注册用户2.8万人,数据产品浏览95.7万次(累计275万次),数据产品下载55.7万次(累计105万次)、下载量26TB(累计48TB),显著扩大了地质数据共享服务规模,提升了地质信息服务水平。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进一步聚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地质云、智能化、大数据“三位一体”建设,加强地质调查数据在线化采集和智能化处理,深度挖掘开发地质资料,开发满足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各类用户的权威信息产品,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杏鑫登录注册_“海洋六号”完成大洋55航次科考任务
当地时间10月10日晚,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最后一个测站完成,随着设备回收甲板,大洋55航次科考任务圆满收官。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科考船船已驶离作业区,大约12天后可返抵母港——广州海洋地质码头。 本航次作业以深海浅钻项目为主,在24天内共完成了76个站位的取样作业。据介绍,今年的深海浅钻设备优化了钻具结构和钻进工艺,不仅取样效率得到提升,最大钻取深度也提高到7.5米。同时,得益于液压系统的改进,减轻了设备重量,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在全体科考队员的通力协作下,创造了取样数量多、作业耗时少等多项航次记录。 此外,面对今年第19号台风“海贝思”影响,“海洋六号”船及时调整作业计划,科考人员克服了海况较差,后勤补给匮乏等诸多困难,完成了海底摄像和“海马”号ROV下潜作业,并搭载进行了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海试工作,圆满完成了本航次调查任务。
杏鑫怎么注册_广安铜锣山地区地热勘探试验井再次钻获地热水资源
记者近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获悉,广安铜锣山地区地热勘探试验井已钻获多层可开发利用的地热水资源。 该井由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实施,设计井深2500米,在封隔上部须家河组第一层钻遇日出水量7200立方米的地热水后,于10月8日继续钻进至2149米,并在中下部雷口坡组与嘉陵江组两层都钻获地热水,日出水量6000立方米,孔口水温42度。该井三层地热水皆为承压水,孔口自流。 四川省广安市市委书记李建勤近日率队赴该井施工现场调研慰问,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胡时友进行了情况介绍。李建勤对广安铜锣山地区地热勘探试验井钻获多层可开发利用的地热水资源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井为广安市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经验和示范,对地方旅游产业和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杏鑫在线注册_创新合作模式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与重庆顶峰地质勘探仪器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10月17日,在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期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以下简称物化探所)与重庆顶峰地质勘探仪器有限公司在云南昆明签署合作协议,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共同推广转化适合于中浅部(500米以内)地质勘查的轻便高效智能电磁探测仪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科技外事部主任朱立新出席签约活动。 签约现场 据介绍,此次签约将推进在物化探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资助下创新研发的电磁探测方法技术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物化探所与重庆顶峰地质勘探仪器有限公司创新合作模式,将实现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与企业公司生产流水线相结合的模式,研发生产新的智能电磁探测仪器装备,并将快速形成产品向社会推广,为工程和环境地质勘查提供高性能的国产智能电磁探测技术装备,广泛用于水工环、地质灾害、多金属矿产、地下空间结构等勘查工作,市场前景广阔。 据悉,物化探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签约活动。
杏鑫登录注册_首届地质科学数据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10月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科学数据专辑》编辑部在北京举办第一届地质科学数据发展论坛。本次论坛邀请地质科学领域资深专家、数据信息管理领域技术专家以及地质科学数据作者等,就地质科学数据发展趋势、制图和数据库技术、地质科学数据研究热点等议题分别展开讨论。 该论坛是在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探讨地质创新工作产出的科学数据在开放共享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数据知识产权,以及通过数据出版和学术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掌握话语权等方面的内容。 国际制图领域知名专家刘纪平研究员围绕最新的信息化制图和时空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展开了深入分析,展现了中国地学界在信息化制图领域的专业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主编、地球科学领域权威专家刘闯研究员,就国际科学数据最新政策、发展趋势及现状、数据出版科学影响力评价等科学数据出版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剖析,对推动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的出版体系建设发展,提升中国科学数据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地质大数据领域权威学者、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从梳理地质数据的来源出发,分析了地质大数据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分析了地质大数据目前面临的主要理论和技术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质大数据的主要研究方向,对推动地质科学数据出版更好地发展,不断提高其在全国甚至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其他数据信息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对数据发展政策、科学数据的管理和保护以及数据引用计量等内容也进行了深入剖析。 部分地质科学数据作者从地质专业角度出发,大胆创新地质科学数据的研究思路,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建立数据库和数据可视化的新技术新方法,对地质科学数据展开了深入研究和讨论,为未来地质科学数据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研究的深入,地质科学研究数据已经成为科学研究成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科技资源。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已经在中国地质领域率先建立了集元数据、数据论文和数据集的出版为一体的地质科学数据出版系统(http://dcc.cgs.gov.cn/),力图达到科学数据的“产权可保护、安全可管控、质量可信赖、数据可查询、论文可关联、保藏可持久、资源可再用、贡献可计量”,该系统已出版《地质科学数据专辑》4期。根据中国地理学会发布的影响力积分,该平台累计数据影响力积分为30.0485,对地质数据的科学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次论坛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我国地学领域和科学数据出版领域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的研究,为地质科学数据创新拓宽了研究思路,为今后我国专业领域数据期刊的发展探索创新发展前景。
杏鑫登录注册_《阶梯式发展论》首发式暨高层论坛举行
一部由找矿哲学衍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并结合地质构造的阶梯式分布原理凝炼而成的、名为《阶梯式发展论》的新书于10月20日在京首发。首发式后举行高层论坛。 “阶梯式发展”是全国政协原秘书长朱训在其所著《找矿哲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阶梯式发展论》是以朱训为代表的地学哲学界对新中国70岁华诞的献礼。 阶梯式发展论是朱训同志在长期矿产勘查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总结矿产勘查实践经验提出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种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朱训最早在1991年正式提出“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当时,朱训同志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对地矿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找矿实践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从矿产勘查过程看认识运动的“阶梯式发展”》一文,正式提出了“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1992年,朱训在其专著《找矿哲学概论》中进一步阐述了“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在之后的20年间,经过对自然界特别是对地球上地质演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考察,朱训同志认识到阶梯式发展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同样是广泛存在的。2012年,朱训同志发表了《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一文,完成了认识的跃迁和升华,形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雏形。2015年,朱训同志发表了《论阶梯式发展》一文,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体系框架。2019年,朱训同志主导撰写的《阶梯式发展论》顺利出版,使得阶梯式发展理论得到了更加系统而深入的发展和完善。 《阶梯式发展论》一书共8章,22万字,资料翔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得到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该书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为本书作序。 本书从阶梯式发展论的提出与形成入手,系统梳理了阶梯式发展存在的形式、内涵与外延,阶梯式发展的基本特征,阶梯式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比研究了阶梯式发展与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等形式的不同,并将阶梯式发展论融入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深度剖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为从事自然辩证法、地学哲学、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杏鑫怎么注册_《阶梯式发展论》首发式暨高层论坛将举行
一部由找矿哲学衍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并结合地质构造的阶梯式分布原理凝炼而成的、名为《阶梯式发展论》的新书即将于10月20日在京首发。首发式后还将举行高层论坛。 “阶梯式发展”是全国政协原秘书长朱训在其所著《找矿哲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阶梯式发展论》是以朱训为代表的地学哲学界对新中国70岁华诞的献礼。 阶梯式发展论是朱训同志在长期矿产勘查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总结矿产勘查实践经验提出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种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朱训最早在1991年正式提出“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当时,朱训同志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对地矿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找矿实践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从矿产勘查过程看认识运动的“阶梯式发展”》一文,正式提出了“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1992年,朱训在其专著《找矿哲学概论》中进一步阐述了“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在之后的20年间,经过对自然界特别是对地球上地质演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考察,朱训同志认识到阶梯式发展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同样是广泛存在的。2012年,朱训同志发表了《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一文,完成了认识的跃迁和升华,形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雏形。2015年,朱训同志发表了《论阶梯式发展》一文,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体系框架。2019年,朱训同志主导撰写的《阶梯式发展论》顺利出版,使得阶梯式发展理论得到了更加系统而深入的发展和完善。 《阶梯式发展论》一书共8章,22万字,资料翔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得到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该书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为本书作序。 本书从阶梯式发展论的提出与形成入手,系统梳理了阶梯式发展存在的形式、内涵与外延,阶梯式发展的基本特征,阶梯式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比研究了阶梯式发展与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等形式的不同,并将阶梯式发展论融入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深度剖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为从事自然辩证法、地学哲学、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