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34片矿集区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基本查明 在新区、新矿种上有重要发现

杏鑫怎么注册_34片矿集区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基本查明 在新区、新矿种上有重要发现

  近日记者在山东莱州召开的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二级项目野外现场交流会上获悉,三年来项目基本查明了34片矿集区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特征,揭示了区域成矿规律,评价了区域资源潜力,显著提升了部分重要矿种的资源保障能力,在新区、新矿种上有重要发现。四川省会理-会东矿集区铜矿、镍矿找矿取得重大进展;河南省洛宁-陕县矿集区铅锌、铀矿找矿取得新发现;广东省南岭中段青嶂山矿集区铀矿找矿、江西省画眉坳地区钨矿找矿、内蒙古毛登矿集区锡多金属矿找矿、甘肃省厂坝矿集区金矿找矿均取得新进展,有效带动了大中型矿山企业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   四川省会理-会东矿集区是我国著名的铜资源基地,项目组在2012年~2014年老矿山项目探获红泥坡大型铜矿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实现了新地区、新层位、新空间的找矿重大进展:以往发现的规模铜矿床均位于金沙江以东,本次在金沙江以西银厂箐地区也探获规模铜矿;拉拉地区原赋矿层位为河口群的中上部地层,本次在下部层位也有重要进展,白云山铜矿产地的发现打开了下部层位的找矿空间;同时,原红泥坡铜矿的东部及南部均被巨厚的第四系和侏罗系地层覆盖,找矿一直未有进展,本次在系统的找矿预测模型构建及物化探综合剖面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个探索性钻孔,成功在四百米厚的盖层下面发现厚达100多米的工业铜矿体,实现覆盖区深部找矿重大突破。更为可喜的是,项目组在本轮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发现存在1处显著的镍元素异常,异常检查时共圈定5处超基性岩体,5处岩体地表均有明显镍矿化,可见镍华等矿化现象。该5处含矿岩体的发现有望实现镍矿找矿的重要进展,这意味着本地区新矿种也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在河南省洛宁-陕县矿集区,项目组结合区域成矿规律及2016年度工作成果总结分析,选择老里湾地区为重点工作区,新发现爆破角砾岩型金银铅锌矿点1处,这是首次在崤山成矿带内发现爆破角砾岩矿床。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徐勇主任告诉记者,2016年~2018年,项目组按照“二级项目-子项目”的业务布局,在全国优选出的矿集区共部署实施了工作内容47项,其中矿集区找矿预测子项目24项,深部资源调查项目10项,中央财政资金累计投入超过1.9亿元,三年共开展68个1∶5万图幅矿产地质专项调查工作。   在科技创新方面,项目组完善了“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为矿集区找矿预测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撑;编制并实施了《矿集区找矿预测技术要求(试行)》,显著提升了矿集区找矿预测项目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示范性;编制完成了《矿集区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与矿产预测技术要求》,为矿集区成矿规律研究矿产预测提供了操作指南;创新构建了《矿集区找矿预测数据模型》,研发了矿集区找矿预测数据模型相关应用软件并全面推广,显著提升了预测成果的数字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水平;开展了物化探新技术方法和精细做法的示范推广,为矿集区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经专家组讨论,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审核,评为“优秀”级。    

杏鑫注册链接_河南有色地矿局与五矿开展战略合作

杏鑫注册链接_河南有色地矿局与五矿开展战略合作

  为构建地勘单位与中央企业合作机制,推动矿产资源领域创新合作,近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与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在郑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建设矿业大数据平台、开展地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合作,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和技术交流,共同推动建设符合中国矿产勘查现状并接轨国际的商业矿产勘查标准和规范,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杏鑫在线注册_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第七地质大队近五年转型发展纪实

杏鑫在线注册_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第七地质大队近五年转型发展纪实

  编者按:一个现代化的地勘单位,一定是跟得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以全新的理念,坚定的信念,优秀的人才,创新的技术,主动服务姿态扎根于地方、立足于市场。梳理刚结束的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下一阶段,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和社会政策三大政策将形成合力,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让整个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作为地勘单位,抓住这百年未有大变局中的重大机遇,实现管理、业务领域的改革开放再出发,是时代交予的重大而关键的任务。   荣耀等身,“山楂树”如何再结新果?“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地质七队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他们不仅在续写传奇,更要做地勘行业转型发展的引领者。换思路、整队伍、聚人心、拿成绩,他们不仅有愿景,更有硬实力。   江南的冬雨,簌簌无声。   2018年12月初,浙江遂昌苏村。   透过那棵被两年前的那场举国震惊的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泥石流冲出近300米依然不倒繁茂至今的“英雄”大榕树横斜的枝丫,对面的高坡上马达轰鸣。   在一个相对高差约400米,施工便道长3.15千米,顶部主体削方量达20万立方米的黄土裸露乱石嶙峋的滑坡面上,几十台推土机在不同的阶梯面上同时作业,做滑坡的缓冲防护,以期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手段,防止这种吞噬一切的毁灭性灾害再次发生。   这里是苏村滑坡灾害治理现场。承担这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的队伍,是赫赫有名的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以下简称“七队”)下属的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   2016年9月28日,这里发生特大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浙江七队在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地质勘查局的统一领导下,勇担“监测预警、搜救技术指导、移民安置选址”三大任务,先后派遣90余人参加抢险救援。   经过23天的苦战,该队参加各类救援指挥会议百余次,累计递交了600多份实时报告,30多份综合监测报告,成功发出预警8次,为苏村抢险救援提供坚强有力的地质技术支撑后,得到了浙江省及丽水地方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在救援一线的突出表现,有关方面毫不犹豫地将系统治理苏村滑坡灾害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而这样的工程,只是近年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这个全国模范地质队“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个注定有故事的地方   浙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100年来,浙江以敢于“破旧树新”震撼中国,影响中国。比如,1911年的辛亥革命,三千浙军收编沿途的五千游兵散勇,攻下了原本需要十几万军队才能攻克的南京城。比如,从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在中国诞生之日起,开始在全球商场上攻城略地的浙商,以一个群体的形象树立了浙江人在全国经济界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曾赋予浙江一个宝贵的财富——“八八战略”,这也被认为是新时代、新思想的早期实践,是一个省域的先期实验版,是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经典版。   丽水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丽水古称处州。这个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毗邻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的地方,因其域内为江南波状丘陵地带,境内既三山(括苍山西支、洞宫山北脉、仙霞岭余脉)聚汇,又是六江(瓯江、钱塘江、灵江、飞云江、闽江和福安江)分源,山清水秀,谷幽壑深,花繁树高,被誉为“浙江绿谷”。如今的丽水,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其践行“两山”理念的做法在2018年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特别肯定,在全国范围内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引领作用。   丽水市莲都区三岩寺螺蛳田背12号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一方狭促的小院,一栋陈旧的建筑,这个数十年在民间朴素到几乎没有任何特点、难让人的目光多留一分钟的地方,先后获得浙江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浙江省“地勘先锋”、“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全国地质找矿功勋单位”、“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全国模范地质队”等荣誉;在连续25年保持浙江省“文明单位”的基础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里的人,被习近平、李克强、温家宝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予以深切关心,在全国地质行业内几次登顶几次辉煌几次摘得地勘行业的无上荣耀。   这支于1958年起就扎根于浙江省丽水市、曾经荣誉等身的队伍,在地勘行业改革、转型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统领一切生产生活方式的当下,又是如何在新时代里自我定位,在新机遇里迎风起航?   在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建队60周年及被授予“全国模范地质队”7周年之际,作为该队先进典型事迹的报道者与见证者,《中国矿业报》近日派记者对该队进行了回访,实地采访该队近年来转型发展的新探索、新作为、新成就、新经验,以期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地质工作、地勘事业改革提供最新的七队经验。   “高光时刻”之后的道路思考   因为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山楂树之恋》,剧中男一号地质队员“老三”的职业和工作生活环境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中国矿业报》的一篇以时任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的一则微博为线索撰写的通讯——《 “山楂树之恋”中地勘人的现代故事——关注“老三”:一则微博的蝴蝶效应》引起原国土资源部主要领导的关注并作出批示。随即,浙江省主要领导也作了批示。于是,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坚守精神高地,实现找矿突破”的事迹得以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中央主流媒体以及其他大众媒体、行业媒体深入挖掘广泛报道。   2012年6月21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全体报告团成员得到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   随后,七队先进事迹报告团在辽宁、江西、四川、广东4省进行巡回报告,全国其他省份通过电视电话会议收看报告会……七队成为全国全行业聚焦的“标杆”。   “这个荣誉,没有再高了,已经到顶儿了。这个压力,也没有再大了!我们心里很明白,这些荣誉和关心是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鞭策,是对地质工作者的重托,更是对‘三光荣’精神传承的殷切期望。怎么保住荣誉,怎么在之前的基础上带领队伍继续发展,如何还能幸运地取得一点成绩,是我几年来不曾间断不敢懈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2012年担任队长以来,王卫青觉得自己苍老了不少。   带领这支荣耀等身的队伍继续前行并不容易。   想必,用“日夜忧思”来描述在七队的“高光”时刻接手这支队伍的队长王卫青当时的心境,应当是再恰当不过了。此时,曾任浙江省地质勘查局办公室主任的王卫青已在余姚市挂职两年常委、副市长。调任他担纲这个全国模范地质队的队长,想必组织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对于资源“家底”,对于手握的“兵马粮草”,七队的党政领导班子是清楚的。   浙江是个经济大省,却是个资源小省。已探明的人均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数不是一星半点。以目前的体量比拼全国肯定是占不了优势。不过,丽水,地上是绿水青山,地下有金山银山。地质专家认为,在我国确定的重要成矿区带中,“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都经过浙江,按理说,浙江应有广阔的找矿前景。尤其让人兴奋的是,“武夷山成矿带”北东端覆盖了整个丽水地区。   “要找到有价值的矿藏,找到金山银山,还需要我们在荒山野岭中艰难跋涉,需要我们风餐露宿不懈寻找。”找矿难啊!有专家测算:要找到一个大型矿床平均需要花19年时间,而每100个找矿项目当中,能找到大矿的概率还不到百分之一。百分之一的成功概率,就意味着百分之九十九的淘汰,意味着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望。   然而,失望并不仅止于失望。更关键的问题是在矿产资源“找而未现”的时间段内,所有的成员们如何生活,如何活得不比兄弟单位差,如何比他们活得更好,这是包括王卫青在内的七队党政负责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发展形势的判断和分析,决定了队伍的前进方向。为此,七队做了充分的研判。   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增长点发生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巩固和加强。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各行业都要以新的发展姿态去迎接和把握。   从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地质”是必由之路,矿业形势将持续低迷。传统矿产的地质找矿工作将进入漫长的缓冲期,新兴矿产、清洁能源勘查,基础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水文与工程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等将迎来新的机遇。浙江省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签订了推进浙江地质调查合作协议,实施深部找矿行动,地质工作仍大有可为。   从地勘延伸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城镇化建设目标要求城镇化率达60%,将着力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和地下管廊建设。浙江省也将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极其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市政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环保等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互联互通、供给高端、系统有效、安全生态的基础设施网络,将为七队的工程施工和测绘业继续带来新的市场和机遇。   鉴于这样的形势,找到一条与国家政策和发展大方向吻合,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是这支队伍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   “坚持地质为本不动摇,紧紧围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国家资源安全战略、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在已有技术、人才优势基础上进行新领域拓展,充分做好地质找矿、地质服务、产业发展、大楼建设这‘四篇文章’。”王卫青一班人的思路越发清晰而坚定——   加大紧缺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及省内优势矿种的勘查和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   切实履行各级政府赋予地勘队伍在地灾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努力服务第三次国土调查、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省“711”土地质量调查,开展污染土壤整治,主动服务城市建设,有效提供区域地质、矿产、水工环、物化探等地质技术服务。   探索形成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和新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包括人才队伍、经济实力、制度机制、资质等级、仪器装备、管理水平等要素在内的综合实力。   加快转变延伸产业经营模式,不断加强资质建设,积极开拓大市场、发展总承包,继续拓展新领域,提高中高端项目的比重。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条件。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努力打造复合型人才团队。   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强化统筹协调能力、推动工作落实的能力和各类组织要素运行的效率,切实把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七队人心里清楚,这个时候,从一个高阶到另一个高阶,需要从长计议,久久为功。   将荣誉变成响当当的金字品牌   “希望七大队在艰难崎岖的找矿路上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李克强总理当年沉甸甸的嘱托音犹在耳。   数十年里,无论七队有多大的困难,都始终牢记使命,始终没有“忘本”,始终保持着一支20多人的地质小分队,在荣誉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以归零的心态,重走深山密林,重走荒野险滩,唤醒在秀丽山川中沉睡的宝藏。   从2012年至今,已找到1个大型和3个中型金属矿,2个大型和3个中型萤石矿以及多个小型矿床;在龙泉市找到819万吨瓷土矿,在青田县找到47万吨叶蜡石矿。   2015年,在庆元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深山里,七队探获了浙江省首个具有工业利用价值资源量超10万吨的大型稀土矿产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专门就此批示:“向七大队的同志们表示慰问。望再接再厉,再传捷报。”时任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也在批示中指出,“七大队发现我省首个大型稀土矿床,意义重大,将为全省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资源保障,可喜可贺。”时任庆元县委书记杜光旻专程到项目部送上“栉风沐雨找矿报国 金山银山富民强县”的致谢匾牌。此外,七队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区调项目中均有较好的成果。   “其实,找到这个成果,七队几上几下几进几出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负责该项目的组长樊锡银副总工从1995年进山,坚守数年,直到青丝变成白发,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资源是立国的基础,找矿是地质队的天职。如果不找矿,还叫什么地质队!我们用市场上千辛万苦赚来的钱支撑着队上的找矿工作,让坚守山区的小分队专心找矿。”对于找矿的坚持,队长王卫青无比坚定。   “地质队是地质工作的主体,地质工作是地质队的立队之本、优势所在、发展之基。离开了地质工作,地质队就失去了优势,放弃了地位。”省地质勘查局党委书记、局长张金根日前到七队调研时,诚恳告诫七队要“坚持地质为本的原则,聚焦工作主战场。”   地勘队伍要发展,必须解决新动能问题。   解决发展新动能问题,必须要改变资源专属性,必须要解决资源的组织方式,形成资源的最新组织方式,解决好自己的专业优势更好地跟别人的万千资源对接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产业的复合方式,专业要专,实业要实,产业要复合,这样才能形成超强的资源占用能力,才能进入更大的市场空间,才能形成更强劲的竞争力。   寻找地质工作新动能,还要从政策中读懂机遇,找准定位。而在“八八战略”中,“推进绿色浙江战略”和“打造平安浙江战略”都与地质工作息息相关。   要赢得社会各方面的了解、理解、关心与支持,就要主动融入地方,投入到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为地方分忧解愁,真正让地方感到地勘单位是“自己人”,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生力军。   七队的根在丽水,发展当从服务丽水始。   何镗总纂的《括苍汇纪》卷曾对如今的丽水有过环境和地理位置的描述,“浙江南鄙,接壤闽中,北界台、婺,东引瓯、越,西交三衢(信安、龙游、江山),万山中一都会也。因地控阨,都成险阻,诚为四塞之国矣!”   由于地质环境复杂,丽水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加之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较多,百姓深受天灾之苦,自然灾害成了丽水市各级政府尤其是国土资源部门的“心腹大患”。   近年来,第七地质大队在积极融入地方,为经济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的同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全力配合丽水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排险和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地质服务和技术支撑,受到有关方面特别是广大群众的赞誉。   七队有专门的防汛防台防旱抗灾“三防一抗”地质公益事业服务队。参与2013年余姚和2014年丽水特大洪灾抢险工作,参与2015年里东和2016年遂昌苏村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抢险救援工作。浙江省领导袁家军、孙景淼曾为此给予高度肯定和赞许。苏村抢险被省政府授予“集体一等功”重大荣誉。时任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专程赴救灾现场慰问参与抢险队员,并在省政府政务信息《昨日舆情》上作出重要批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七大队总是冲锋在前,战之能胜。谨向省第七地质大队的同志们表示敬意和谢意。”   在丽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中,七队位列其中。大队负责人也被列为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在丽水市的历任主要市领导心中,七队始终是“自己人”,也因此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首选的合作对象。   也正因为其出色的专业能力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七队深入推进“矿地融合”的构想得以顺利实施。   ——七队与丽水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了局队联合工作办公室和丽水市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中心。签署局队合作实施意见和深化地质灾害防治合作专项协议,全面服务地方矿产地质勘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监测等工作,实施各类民生地质项目几百项。   ——与丽水莲都区、庆元县、景宁县,温州苍南县,杭州桐庐县及衢州衢江区签订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服务协议,协助地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旅游地质及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评估和设计技术支撑,在台汛期派出技术小组参与应急值守、巡查、隐患灾害排查、突发灾害处置,建立“一对一”菜单式服务新模式。   ——全面服务省“除险安居”工程、丽水市“大搬快治”三年行动。参加应急响应396处,编制应急调查项目67处,编制应急排险方案430处,出具核销报告507个,完成地质灾害勘查报告19个、地质灾害治理设计项目76个,科普培训人数千余人,技术培训70余人,检查督导200处,为全省“除险安居”及丽水市“大搬快治”3年行动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服务旅游与水利民生地质。完成玉环县石峰山火山岩地貌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协助云和县申报武岱峰省级地质公园工作。积极服务“五水共治”,与丽水环保局合作,对全市餐饮业、洗车业排出水进行检测。与丽水水利局签订了3年质量检测服务合同。   ……   “其实,在每一次公益救灾的过程中,我们也有重大收获,重塑了队伍的专业影响力和信誉度。在救灾过程中,从方案部署急需的地质、岩土、测绘、水文、物化探,到施工急需的交通、水利、市政、爆破、土石方等方方面面的人才,七队都有!从外围到核心,以有为谋有位,七队充分展示了行业优势和专业能力。”聊起这些,七队负责人无比骄傲。   找矿治灾,只是安身立命之本。勇闯市场,才能“强队富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自古,山的硬气、水的灵气、人的和气,都是浙江人文精神的精髓,也决定了浙江人“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精神。   在工程施工的市场,七队早已进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国家地质工作投入锐减、地勘经济十分困难的严峻形势,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一班人意识到,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动开拓与自身的专业优势有关的相关产业,维持地勘单位的生存。   “从那时起,七队以‘浙江省第七地矿工程公司’和‘浙江省浙南综合工程勘察院’名义,开始进入工勘施工市场,主要承接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查及小断面隧道施工,并逐步向交通、水利、水电、市政等领域延伸,积极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逐步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工勘施工市场的一支劲旅。”   在杭州承担把钱塘江水引入西湖的工程施工。在丽水承担自来水厂、碧湖大桥的工程勘察和遂昌农田水利项目的施工建设。在省外承揽福建省福州市第二水源供引水工程的施工,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曾到工地视察并慰问七队项目部全体员工。   “这些工程就像引水工程一样,为七大队引入了新的‘活水’,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   从那之后,七队陆续在全国各地进入公路、市政、水电、矿建、国防、地灾等工程领域,施工了全国断面最大的公路隧道、最大的雷达基地,参与了辽宁号航母基地的建设,参与了G20峰会浙江省国宾接待中心地下爆破工程的施工,在市场洗礼中锤炼了队伍,壮大了规模,增加了效益。七队的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还获得了“浙江穿山甲”的美誉。   如今,在这一领域,七队又创造了多项成绩,实现新拓展。   从2013年至今,浙江地质七队在这一领域的总收入超过74亿元。在工程勘察领域,承接了西藏高速公路、中广核电厂岩土工程、杭州有轨电车首期工程、台州市城铁路工程、景宁山哈宫边坡工程勘察设计等较大型项目的勘察设计,成功进入核电、地铁、大型公路工程、复杂边坡设计等领域。在测绘领域,拓展监测优势,承担丽水里东、遂昌苏村、景宁古传等大型滑坡变形监测任务,在“急难险重”中发挥作用。   在开疆拓土中做大做强   2018年,浙江地质七队队长王卫青带领团队,以创新发展和管理为目标,全力打造“六个七队”,即“创新七队”、“有为七队”、“富裕七队”、“法治七队”、“和谐七队”、“清廉七队”,成效卓著。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富裕七队”的指引与鼓舞之下,七队经济发展前进一大步,产业发展得到强化。“完成产值约15亿元,实现利润5200万元。新中标施工类项目36个,中标总额达30亿元,同比增长49.43%。经营总量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30亿元。”王卫青在2018年的工作总结中向干部职工晒出了这张成绩单。   审视这张成绩单,支撑经济“大头儿”的并不是地质找矿主业,而是正在发力主攻的新领域——工程施工总承包。   2018年,七队在工程施工总承包领域创造多个“首次”。首次进入杭州地铁市场,首次承接EPC项目,首次引进TBM技术,承建首条原位对称二扩四加宽隧道建设等。   在地质的传统服务领域,承接了部分“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工程勘察业完成产值7510万元,完成收入6967万元,实现利润515万元。测绘业实现产值1826.86万元,实现总收入1246.27万元。新签订合同总额2941.8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全新的边坡稳定性检测监测系统设备,丽水市勘察测绘院的业务范围得到很大拓展,新承接了庆元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一期和二期、景宁畲族自治县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服务项目一期和二期、苏村自动化监测等一批百万元以上规模大项目。除了这一批大项目之外,还承接了遂昌县北界镇苏村山体滑坡治理工程监测项目。   隧道施工进驻新领域、新地域。项目经营持续拓展到福建、山西、广东、云南、甘肃、陕西、广西等省份,业务范围涵盖了公路、水利、矿建、国防、市政、地质灾害治理等施工领域。   成长,需要时间,更需要主动创造、争取和把握机遇。   在当下最热的PPP、EPC领域,七队也已经成功涉足。   以全新的合作模式推进矿山废弃地治理并充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长兴PPP项目进入了财政部PPP项目库,并被列入省矿产综合开发绿色试点项目、全国绿色矿山综合示范项目。   首次进入EPC领域,与华东院联合中标EPC工程——长兴县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东平台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造价1.14亿元。作为施工单位专业分包EPC项目“浙江(嘉兴)临港现代装备航空航天军民融合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合同额8387万元。   对于这些新的尝试,七队人说,“我们不求短期盈利,而是要借助项目增长经验,提升能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无疑,这张成绩单,对于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地勘单位都是一个创新的思路启示,一个全新的方向引领,一个崭新的奋斗目标。   按照王卫青一班人的思路,七队的未来发展之路,要在坚持找矿、防灾治灾的同时,“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打造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推进改革中整合延伸勘察测绘等产业链,按照“一轴两翼”的格局,致力于将隧道公司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充分核心竞争力的,以“勘察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为主轴,以资源实业和物业资产开发为两翼”,拥有特级资质的全产业链现代化大型建设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经济发展。要以经营为龙头,大力拓展建设施工及勘察测绘业务市场,在深入推进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进程中,全力营造“你追我赶、狠抓项目”的良好氛围。着眼大项目、大业主、大行业、大区域,坚持自营深耕隧道爆破土石方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开拓水利交通市政矿建总承包市场。盘活好物业资产、基地,拓展好矿产资源开发业。全面加强人才、科技、装备、管理、制度等自身能力建设,夯实基本功,强化内部管理,量质并举走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大灾大险中凝心聚力   换思路、整队伍、聚人心、拿成绩,最终靠的是专业的执行力,靠的是党组织的凝聚力,靠的是文化的感染力,靠的是团队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主动性,靠的是地质之魂——“三光荣”精神的传承和坚守。   “如果说,我们在过去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中顽强拼搏,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坚守,那么,我们在如今的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中奋发图强,更是一种浴火重生的坚守!”   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好的为地质工作者提供安心静心专心的找矿环境,激发地质工作者找矿的热情,谋求地质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成为七队党委一直思考、苦苦求解的问题。   为了给七队铸造一个有强大号召力的“灵魂”,王卫青带领团队没少费功夫,先后提出“找矿报国服务社会富民强队”的发展宗旨,确立“忠诚奉献创业争先”的七队核心价值观,树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七队精神,传播“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工作理念,达到明确方向,凝聚共识,振奋精神,创新创业的目的。   七队党委书记陈林勇则提出并执行“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方针,把党建和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培育传承地质文化,维护队伍和谐稳定,使党建助力七队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   党建工作需要全面构想,付诸实施却分散琐碎。但陈林勇有他自己的计划和步骤。   党支部的标准化工作是首先解决的。   “地质队的工作特点是偏远分散,因此,完善党支部建设,在满足条件的地方都建起党支部,使党建工作有基本的组织依托。”他利用逐渐完善的党支部,开展党员职工争当“五员”“五兵”系列活动,为七队地勘经济增值增效增收和“幸福七队”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创新党支部工作方法,能最大限度激发组织和党员的工作热情,更有效推进主体工作。   “我们的党建工作要求是,项目做到哪,党建工作就跟到哪,对百姓的扶贫帮困和地质服务工作就延伸到哪,七队的良好外部环境和精神家园就建设到哪。”   七队党委在尝试推进一种全新模式——“开放式”党建,发动基层党支部要“地质找矿上深山,联创联建下乡村”,通过建设重大项目、五水共治、抗洪救灾、地灾应急、技术服务、扶贫帮困、捐资助学、除雪修路等活动,服务地方公益事业,主动与项目驻地政府及部门、社区、业主单位的党组织联建结对,以“互动互助互建”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提高、共建和谐。   对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   近几年,七队党委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有关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沟通,选派优秀干部挂职锻炼,加快优秀干部培养,向党组织和重要岗位输送新鲜血液。   浙江省隧道公司四处的负责人何炳炎是七队很多人眼里的能人。他的“能”在于他千方百计发掘培养新人,知人善任。“他自己学历不高,所以希望在他身边成长的孩子们都能发挥长项,有更好的发展前程。”   “2017年3月,我被推荐去省直机关团工委挂职一年,受益匪浅。在思想政治,思维方式、工作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地提高,也拓展了在业务方面的工作思路。”聊起挂职一年的收获,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四处的项目副经理张逸南心存感恩。   近年来,七队选派了多名干部分别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丽水市国土资源局以及各县市等地方挂职。将多位识大体、顾大局、作风正、业务精的年轻干部充实到中层副职领导岗位,壮大发展建设骨干力量,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要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七队的一批年轻地质工作者在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下积极扩充业务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这两年,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主动熟悉工程业务,现在,已经可以发挥我的计算机专业优势,独自完成工程建模、土石方测算等工作。”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林宇星来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工作已有两年,这里温馨的工作环境让他逐渐打消了最初入职时专业不对口的疑虑。   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尤其体现在每一次重大的救灾行动中。   2013年10月7日,受台风“菲特”影响,浙江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水灾。70%以上城区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瘓。因为进水导致部分变电所、水厂、通信设备障碍,供电供水出现困难。全市21个乡镇、街道均受灾,受灾人口832870人。10月8日凌晨,七大队紧急动员一支由25人组成的地质抢险队从杭州出发,赶赴余姚一线,头顶风雨,脚踏积水,穿梭于余姚的大街小巷及各地质灾害点,为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可靠的防线。大队从全省各项目部紧急调集的8部车、25台水泵、4台发电机组陆续到达余姚,参与抗灾排涝。13日,派遣1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6个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小组,赶赴余姚市阳明、凤山、梨州、河姆渡、兰江、站亭、三七市7个乡镇街道,对23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进行了深入调查。   灾后,余姚市委市政府专门致信和送锦旗表示感谢。而地质队的好,百姓也是记得的。“我是最后一个撤离的。那户人家的老妈妈把仅有的一点救济食物递给我让我吃。那夜,她家的蜡烛一直燃到天明,照着我撤离的路。”参加余姚救灾的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四处负责人何炳炎至今回忆那段经历,仍泪光闪烁。…Read more »

杏鑫注册链接_灼灼其华 勇为人先 ——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钻井化学研发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陶士先

杏鑫注册链接_灼灼其华 勇为人先 ——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钻井化学研发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陶士先

  “陶士先同志是钻探行业知名专家,在国内探矿界具有较高影响力。近年来,该同志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多项地质调查项目和国家地勘基金项目,在冲洗液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国家地质找矿钻探、新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及科学钻探等工程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国家能源、资源、环境、灾害或基础地质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该同志还组织和参加了大量的野外钻探技术推广、培训和服务工作,对提高地质钻探行业队伍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同志在主持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年轻科技人员培养,在其带领下已经形成一个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该团队活跃在国内地质钻探领域,为国家地质找矿钻探、新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及科学钻探等工程施工提供支撑和服务。”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探矿工程所”)对钻井化学研发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陶士先同志作出的评价。   当记者拿到有关陶士先的资料时,看到的是一系列的专业术语和一些生硬的数字,不禁有些懵——这么枯燥的工作,“泥浆、钻探、孔壁失稳、破碎地层”,这是一位女同志从事的工作吗?而且一干就是30多年?是什么信念让她如此执著?而且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日前走进了探矿工程所。   错失梦想   1983年,陶士先捧着长春地质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来到了这所中国地质人才培养的摇篮。“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陷阱”,按照陶士先的话说,她走进长春地质学院开始大学生活的时候,便错失了这一生要当老师或者医生的梦想。况且,她从报考的“仪器系”被调剂到了“钻探工程专业”,一个班里只有两名女孩子,让这个年轻的女孩子有些傻眼。钻探?难道是每天摸爬滚打在工地打钻吗?这让一个豆蔻芳心的女孩情何以堪?   然而,生活没有回头路,既然踏上了这条路,那就踏踏实实地走吧。没想到,这一走,就走了35年。今天,当陶士先谈到所从事的工作时,却充满了骄傲和幸福:“这个工作很适合女孩子干,做泥浆(钻井液)有很多试验室的工作,女孩子心比较细。而且,我在工作过程中总结了很多经验,给很多地质队讲过课,为地勘单位培养了大批人才,也算是圆了我当老师的梦想吧。”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探矿工程所从事钻井液研究工作。上世纪90年代,地勘经济不景气,地质钻探工作量急剧萎缩,传统服务对象“难觅踪影”。于是,探矿工程所将“船头”转向了石油石化行业。1994年起,陶士先跟随所里步伐,开始做市场,卖泥浆材料,因为有过硬的技术,该所在市场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我正儿八经地做地质钻是2003年以后,当时中国地质调查局给探矿工程所列了一些科研项目。2008年以后,得益于地质找矿的快速发展,地质钻探呈现井喷式增长,我们的科研经费也逐年增多。我们结合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开展研究;针对复杂地层,研究一些材料和技术体系,与现场紧密结合起来,为钻探工程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就是在这几年,陶士先和她的团队取得了不斐的业绩:   陶士先组织或参与研发的成果已应用于多种金属矿钻探、页岩气钻探、钾盐等盐矿钻探、干热岩钻探及大陆科学钻探等,使用单位达166家,仅项目组参与的在复杂地层中的试验与示范钻孔就达到181个,累计工作量为10余万米,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组织实施系列钻探科研项目,研制了多种新型泥浆材料和针对不同勘查区或矿区的冲洗液护壁堵漏技术,开展了大量野外现场技术推广、培训和服务工作。同时,他们的成果也为地学研究及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钻探验证手段。   ——他们研制的成膜护壁冲洗液在河北、甘肃、四川及云南等地的金属矿、页岩气及煤炭孔钻探中应用,解决了炭泥质千枚岩、绿泥石化岩石等行业难点地层的孔壁失稳难题,提高了成孔率、施工效率和取心质量,在多个矿区创造了孔深、成孔率及施工效率的纪录。   ——他们研制的饱和盐水、新型镁基及二盐冲洗液,在云南、青海及境外老挝、泰国等钾盐勘探施工中应用,解决了钾盐勘探过程中氯化钠、氯化钾、光卤石、溢晶石等高溶蚀性地层孔壁失稳、取心率低及采用油基钻井液的高成本难题;研制的用现场卤水、海水配制的冲洗液,解决了现场卤水、海水配浆胶体稳定性差、蚀变和破碎地层孔壁失稳、绳索取心钻杆内壁结泥皮等技术难题,在新疆、青海、山东地质找矿钻探及南黄海大陆架科学钻探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研制的耐240℃高温冲洗液解决了高温下冲洗液流变性、护壁性等性能显著恶化等难题,为青海共和高温干热岩钻探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其中GR1井井底温度达到236℃,是目前国内温度最高的干热岩井,也是国内少有的温度超过230℃的高温井之一。该科研成果获原国土资源部科技二等奖、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一等奖。   ——他们研制的MBM使膨润土的使用量降低50%以上,有效避免了膨润土资源的浪费;研制的新型镁基冲洗液、二盐冲洗液替代了油基冲洗液,以及为海上科学钻探设计的环保冲洗液等,预防了油基钻井液等对环境的污染;研制的快速凝胶堵漏技术,提高了恶性漏失的堵漏成功率,大幅度降低了钻探施工过程中水资源和泥浆材料的浪费。   “在钻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层。比如找钾盐,地层成分以氯化钠为主,我们研制了二盐冲洗液,克服了普通盐水浆抑制不住的难题;再比如打金矿矿井,破碎地层要多一些,地层一块一块的,我们就要往钻井液里面添加东西,把破碎地层的缝隙给填上。做之前我感觉挺困难,但是一个又一个困难被我们克服了,做完之后就觉得没什么了。室内的研究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地质队把岩心给我们,我们要分析它含有什么成分。”   “钻探这个行业,大部分人觉得是男人干的活,其实我觉得泥浆这个工种挺适合女孩子的。因为这里有大量的室内研究工作,很像是中医配药方。现场配泥浆就是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作出不同的判断,配出不同的泥浆。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让人不会感到枯燥。”   也许,正是因着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让岁月的年轮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多少印迹。年逾50的陶士先,依然玉貌花容,明眸皓齿,声音清丽。   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多年来,陶士先和她的团队在科技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针对复杂地层钻进面临的孔壁失稳、冲洗液漏失、低取心率以及复杂地层绳索取心钻探的局限性等难题,组织实施了与冲洗液有关的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一套适应地质钻探小井眼特点的复杂地层护壁堵漏技术。该技术引领国内地质钻探冲洗液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质钻探冲洗液技术的进步。陶士先出版专著2部(第一作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第一发明人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第一发明人)及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发表论文31篇(第一作者13篇)。   近年来,陶士先和她的团队研制了8种新型泥浆材料,如多功能材料(MBM)、防塌减阻剂(GFT)、抗盐增粘剂(GTQ)、成膜A剂、成膜堵漏剂及有机凝胶等。其中,他们研制的具有“方便面”特点的多功能材料(MBM),解决了现场卤水配浆、复杂地层绳索取心钻进、配浆过程复杂等相关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发明专利和2013年度国家级新产品;研制了适应地质钻探,具有较低软化点、较强粘接与封堵特性的防塌减阻剂(GFT),获国家发明专利。上述材料的研究,为推动地质钻探冲洗液技术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在分析不同复杂地层孔壁失稳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地质钻探小井眼特点,设计了用于不同复杂地层的系列冲洗液体系,如研发了具有高效能水基冲洗液特性的成膜护壁冲洗液,实现了水基冲洗液性能的突破;研发了用于强溶蚀性地层、具有强抑溶作用的镁基及二盐冲洗液,可替代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油基冲洗液,是水基冲洗液应用于强溶蚀性地层钻探的一大突破;研发了用于干热岩等高温钻探、耐温200℃~260℃的系列高温冲洗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   在快速堵漏方面,他们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研制了适应地质钻探小井眼特点的快速凝胶堵漏技术,首次提出并设计了用于地质钻探的孔口装置,有利于提高堵漏成功率;在国内外首次提交与温度相对应、适应不同深度的快速凝胶堵漏配方表,采用该配方配制的无机凝胶堵漏浆液节省候凝时间30%~70%,有效提高了堵漏作业效率;采用有机凝胶与无机凝胶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恶性漏失和含水层漏失的堵漏成功率;研制的无机凝胶材料与传统水泥相比,固结后的固结体韧性显著增强,体积无收缩。该成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该项技术为地质钻探提供了新的快速有效的堵漏方法,推动了地质钻探堵漏技术的进步。   拥有广阔市场前景   新技术已为探矿工程所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自2011年至2015年,他们研制的成果带动的泥浆材料开发及技术服务共创产值5831万元;2016年至2017年,共创造产值2800多万元。同时,施工单位采用成果技术后,钻进速度、成孔率明显提高,事故率显著降低,泥浆排放量、泥浆漏失量大幅度减少,为施工单位节省了大量劳务费用、电力、油料消耗费用及泥浆处理剂费用等,因此也得到了施工单位的高度肯定。   在谈到产业前景及后续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陶士先信心满满。她认为,泥浆产业前景广阔,应用范围非常宽广。现在不仅应用于地质钻,像一些地热、干热岩,矿山治理、矿山救援等方面,也离不开钻井液的应用。   “比如矿山治理工程,我们从2016年开始涉入这个领域。矿山企业在采矿之前对采矿区域进行堵水或加固,通过打羽状井并注浆来实现,前景很好。比如,我们与施工单位合作在河北省邢台市邢东矿做的一个项目,已经打了33个分枝井。邢东矿在开采区下面有一层高压水,可以淹没采矿区,采矿过程中万一发生透水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损失亦不可估量。于是,在采矿区底部和高压水层之间打了系列水平井,用注水泥浆把裂隙和孔隙都给堵上。这一工程已为探矿工程所增加产值400多万元。”   “我们还参与了山西、陕西等地的矿山救援及煤层顶板加固项目,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给大家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就非常高兴,解决不了也很沮丧。”   在人才培养方面,陶士先说:“地质队的人才还是很缺的。我觉得自己除了搞科研之外,最大的贡献是对地质队的人才培养。我每年大概讲课10几次,有地质队办的培训,有各省地勘局办的培训,也有中国地质大学的课程。泥浆这块内容,基本上都是我讲的,也圆了我当老师的梦想吧。”   “研究所和学校的区别在于,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而研究所更注重应用价值,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讲课尽可能做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到地质队讲课,我面对的是钻工,有的人文化水平相对低一些。所以,讲课的内容让他们听懂最重要。记得第一次去现场的时候,我们跟人家说,解决他们现场的问题需要提高密度。结果我走了之后,人家说我们忽悠他。当时我很疑惑,理论上说我讲的内容是对的,为什么说我们忽悠他呢?原来是因为我们讲得太专业。所以,我们也在不断总结,如何提高讲课效果。后来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举例子,比如1个瓶子,装密度是1的500毫升白水,重量是500克;如果装密度是1.3的泥浆的话,重量就是650克。泥浆重了,泥浆对孔壁的压力(或称支撑力)就大了,就压瓷实了。”   交流中,记者感受了陶士先对工作的无限热爱。谈到产业发展前景,陶士先信心心满满:“是呀,这个产业前景非常光明。钻井液应用非常广,不仅应用于打钻,还有基础施工、地热、干热岩、矿山救援等。为什么在地勘经济、矿业经济形势下滑时期,我们依然有饭吃?我和年轻人说,因为这项工作的技术含量比较高。泥浆关系孔内安全、施工效率等方方面面,在整个打钻的过程中,孔内的地质情况以及从孔里返出的泥浆性能会时刻发生变化,影响因素很多,你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拿出科学合理的方法,切切实实地为对方解决问题。所以我说搞这项工作感觉不枯燥,我们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观察要仔细,还要有准确的判断。”   “一个工作做一生,而且做得如此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是要有坚定的人生信仰吧?”   听到记者的提问,陶士先平静地说:“踏实做事就是我的人生信仰,搞应用技术,哪怕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也是一个进步。”   多年来,陶士先为本单位培养6名专业技术骨干,形成了在国内地勘行业领先的钻探冲洗液科研团队。在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她带领6名年轻科技人员参与项目新材料研制、新型冲洗液体系设计、堵漏技术研究、专著编写及现场试验与示范等,提高了他们的科研工作能力、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管理水平及各类报告、专利、论文的编写水平。其中,有两人作为项目组长成功申报了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两人分别担任地调项目和国家地勘基金项目的副组长,四人活跃在野外施工现场,能够独立提供技术服务。   同时,她为一线施工单位培养了大批冲洗液技术人才,组织项目组人员到现场指导施工人员配制、使用冲洗液和实施堵漏作业100余次,现场培训近2000人次;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学、各省地勘局及地质队等举办的钻探技术培训班授课112次,培训1000余人次。通过现场指导及技术交流与培训,她为一线施工单位培养了人才,提高了现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谈到生活,陶士先更是充满了幸福感。“孩子小的时候都是自己带,虽然工作忙,但是没对家庭造成什么影响。后来出差多了,孩子也大些了。2000年以前,大家都在房山周口店上班。那个时候很艰苦,生活用品都没地方购买。记得当时发了工资,第一个周末单位就开动班车,载上大家进城购物。当时没有高速公路,进城要两个多小时,虽然路途遥远,但是大家都非常快乐。”2000年以后,她搬到城里工作和生活,幸福指数更是成倍增加。   看着她写满幸福的脸,让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啰喂,甜蜜的歌儿甜蜜的歌儿飞满天啰喂……

杏鑫登录注册_赣南地区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初步建立

杏鑫登录注册_赣南地区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初步建立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工程下设“赣南里若地区发现花岗伟晶岩型铍铌钽铷稀有金属矿床”项目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赣南里若地区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发现及成矿模式的建立,为区域新一轮关键金属矿产找矿预测指明了方向。里若地区区域成矿规律总结及加里东期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潜力评价结果,为实现赣南稀有金属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是里若重点检查区内发现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脉,在区内共圈定矿化伟晶岩脉94条,其中,21条铍铌钽达到工业品位及以上,27条脉铍铌钽矿种达到边界品位以上。赋矿围岩为震旦系-寒武系变质砂岩,赋矿岩石均为花岗伟晶岩脉,岩石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长石及云母等,多见电气石。矿体均产在背斜两翼及核部,具有西翼多、东翼少,核部厚两翼薄的特点。   二是区内花岗伟晶岩脉分为变质和岩浆成因两类。花岗伟晶岩脉展布为北北东向,受背斜影响明显,顺层和切层两种类型,与细晶岩脉相伴出现(细晶岩在两侧,或者在下部,两者界线清晰),宽度在0.1~8米之间。伟晶岩中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及云母,部分含较多电气石。   三是里若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为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加里东期岩体形成时限为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演化序列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S型。岩体-伟晶岩时间具有连续性,且显示伟晶岩年龄略老于岩体年龄。靠近蔡屋岩体,伟晶岩脉显示出脉体多且连续的特征。伟晶岩中间有细晶花岗岩,显示了花岗岩分异演化的特征。伟晶岩中多见有电气石,电气石呈自形晶,长柱状。在加里东期岩体内见石英电气石伟晶岩脉,证明了伟晶岩中电气石的继承性。   四是初步建立了赣南地区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模式。根据已完成的工作及取得的认识,综合以上理论成果,项目组认为本区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与岩浆结晶分异密切相关。岩石圈经部分熔融后形成均一的岩浆或者不均一岩浆在岩浆房达到均一化,此后母岩浆的连续结晶作用形成较宽的花岗岩分带现象,低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黑云母花岗岩,而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则形成富稀有金属的岩浆,如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等,继续分异演化则形成巨型矿物组成的伟晶岩。在形成伟晶岩过程中,由于挥发性组分和稀有金属的不相容性,随着早期晶体的析出,成矿元素不断富集,里海背斜为矿体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空间,成矿物质在构造有利位置(伟晶岩脉在背斜裂隙及核部聚集)就位,直至最后结晶成脉,并与围岩发生交代蚀变,最终形成富含稀有元素的伟晶岩型矿床。

杏鑫注册链接_鄂西地区页岩气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杏鑫注册链接_鄂西地区页岩气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力度,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批示精神,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在自然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以构建长江经济带页岩气勘查开发新格局、助推绿色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页岩气调查,组织实施鄂西地区页岩气调查科技攻坚战,在长江中游鄂西地区取得了战略性突破。   鄂西地区在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3个地质层系均获高产页岩气流,突破了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集中在长江上游龙马溪组一个层系的现状,大大拓展了勘查开发领域。一是下部震旦系陡山沱组鄂阳页2井获产量5.53万立方米/日、无阻流量19.82万立方米/日的高产工业气流,是迄今全球最古老页岩气藏,为我国页岩气勘查向深部进军提供了一套新的层系。二是中部寒武系牛蹄塘组鄂宜页1井获产量6.02万立方米/日、无阻流量12.38万立方米/日的高产工业气流,鄂阳页1井获产量7.83万立方米/日、无阻流量28.85万立方米/日的高产工业气流,是四川盆地以外首次在该层系获得工业气流,开辟了勘查新区。三是上部志留系龙马溪组鄂宜页2井500米水平井段获产量3.15万立方米/日、无阻流量5.76万立方米/日的工业气流,实现了当前我国页岩气主力开发层系由长江上游向中游的拓展。   鄂西地区页岩气调查攻坚创新页岩气成藏理论和勘查技术,示范引领作用显著。一是创新了页岩气富集保存新认识,建立了古隆起控藏等成藏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二是创新建立了“地质条件、技术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页岩气资源绿色综合评价体系,示范引领绿色勘查。三是创新形成了三大技术体系,3项技术国际领先,应用实效显著。针对地层时代老、储层改造难、地层压力低、采气难度大等世界级难题,创新形成选区评价、钻探工程和压裂试气三大技术体系,复杂区选区评价、储层压裂改造和压裂试气3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显示,鄂西地区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达11.68万亿立方米,具有建成年产能100亿立方米的资源基础,有望成为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和天然气增储上产新的基地,形成与重庆涪陵、长宁-威远“三足鼎立”的资源格局,打破我国页岩气开发均集中在长江上游的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等11位专家认为,鄂西页岩气调查取得的成果是战略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引领作用,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系列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力争实现新的战略突破,助推形成勘查开发新格局。同时,注重资源潜力、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综合调查评价,形成绿色勘查评价规范和标准体系,示范引领页岩气绿色勘查开发。

杏鑫在线注册_2019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召开 提出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将全力推进三大转变

杏鑫在线注册_2019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召开 提出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将全力推进三大转变

  1月22日,2019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部署安排,总结2018年地质调查工作,部署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出席会议并讲话。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庄少勤出席会议并介绍国土空间规划与地球科学机遇。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作工作报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主持会议,局领导李朋德、王昆、严光生,原武警黄金指挥部领导谢新义、王奎斌、王振才、李进、颜成义、李雪辉出席会议。   会议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地质事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适应我国国情,满足国家需求进行了系统性和历史性的变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辉煌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地质工作的要求、地质工作的外部环境以及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和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地质工作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地质事业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关键时期。   会议指出,2018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地质调查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自然资源部党组要求,形成了新时代地质工作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总体思路和框架,全力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的根本性转变,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新成果、新进展,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支撑服务了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   会议强调,今后和未来一段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工作定位,全力推进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三大转变,即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服务方向要从过去以支撑服务矿产资源管理为主向支撑服务以清洁能源、关键矿产、水等战略资源为重点的整个自然资源管理转变,指导理论要由传统的地质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发展动力要由主要依靠承担项目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转变,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影响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努力增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   会议要求,2019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着力加大清洁能源和关键矿产调查评价力度,二是着力助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三是着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力度,四是着力开拓新领域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五是着力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六是着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七是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会议公布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宣读了第四批“李四光学者”、“杰出地质人才”和第三批“优秀地质人才”名单,表彰了2018年度优秀地质调查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优秀地质科技人才、优秀计划协调人、工程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介绍了2019年地质勘查工作要点,雄安新区管委会、延安市人民政府、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海南省地质调查局、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的经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直属单位和部室、原武警黄金部队有关同志介绍了地质调查相关成果和转型发展工作思路。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同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自然资源部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同志,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应邀参会。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地质调查院(局、中心)、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和有关地质院校的负责同志,原武警黄金部队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机关各部室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采取视频形式,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直属单位设分会场。

杏鑫注册链接_广东拟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统筹地质调查

杏鑫注册链接_广东拟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统筹地质调查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广东省城市地质工作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向自然资源部积极争取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统筹地质调查试点,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市地质特点和发展阶段等因素,选择广州、佛山、河源、惠州、中山、江门新会、清远清城等七个地区作为试点区域。   《方案》明确了2020年完成广东国家级、省级城市地质调查示范,2025年实现广东地级以上城市地质工作全覆盖的总体目标。具体包括建成若干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基地;形成服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防灾减灾的资料图件;构建城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成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建成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地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形成一批制度成果。   根据《方案》,广东将于2019年筹备推进两个省级项目:一是启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与安全利用评估项目,通过分区分阶段开展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地下空间资源摸底调查,查明100米以浅与走廊区域的地下空间资源现状,提出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建议。二是推进广东省城市地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各地级市城市地质成果信息集成管理及应用,并构建广东省三维地质模型。在全省城市地质成果数据和三维地质模型基础上开展分析处理、共享服务、决策模拟,为政府规划、建设与管理、科学研究等提供个性化的综合地质信息服务。

杏鑫怎么注册_“4M+1S”模式让这片海岸新生 ——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保障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侧记

杏鑫怎么注册_“4M+1S”模式让这片海岸新生 ——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保障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侧记

  隆冬1月,在江苏沿海连云港,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地调院”)技术人员冒着雨雪、吹着海风,正在解译地下深处的岩石密码。而破译后的成果将服务连云港地下能源储备库精确选址研究工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他们已预选出四处库址,目前正在推进地下水封洞库专项勘察工作。   “我们地质工作就是要践行‘五问’,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着力创新,突出应用。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江苏省政府联合开展的综合地质项目,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始终坚持需求驱动、问题导向。发现连云港地区适宜建设地下空间能源储备库,这只是沿海地质调查众多成果中的一项。”该项目总负责介绍道。   长期以来,地质工作投入与社会反响不成正比。如何找到着力点,找准服务对象,提高应用性、针对性,是地质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   江苏地调院以地质调查成果应用为长期追求的目标,瞄准生态文明建设等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为导向,打破了以往地质成果被束之高阁的局面。并首创了“4M+1S”(填图Mapping、监测Monitoring、模拟Modeling、管理Management+服务Service)互馈的综合地质调查模式,拿出了可以支撑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使成果真正服务政府决策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   紧扣国家战略 服务高质量发展   连云港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国家东中西区合作示范点,布置有“十三五”规划建设的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江苏地质人发现连云港具备建设地下水封洞库来完成石化能源储备的可行性,无疑对我国国家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什么是“地下水封洞库”?它和能源储备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带着一系列问题来到江苏地调院。   该项目总负责介绍:地下水封洞库是指在稳定地下水位以下一定深度岩体中,开挖出的利用水封原理储存油气能源的地下空间系统,具有存储量大、安全性高、造价低、占地面积小、环境影响小等优点,成为目前国际上石油、液化气等能源的主要储存方式,被全球公认为具有高度战略安全的储备库。世界范围内正在运行的各种地下水封洞库已超过100个。2020年前我国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届时将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   评价深部地下空间利用潜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当前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建设地下能源储备库,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土地与地下空间资源的协同利用。在哪建、怎么建?急需专业支撑。   早在2017年,江苏地调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发现,连云港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尤其是深部地下空间具有独特的地质禀赋,具备采用地下水封洞库技术建设能源储备库的条件。综合考虑地质、储运、化工产业布局等影响水封洞库建设因素进行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适宜区占连云港总面积的34.5%,具备规划建设总容量超过9500万方地下水封洞库能源储备库群的潜力。   在调研基础上,他们形成了关于连云港地区具备建设地下能源储备库的专报,获得了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这也是江苏地调史上首次得到省部级批示的地质成果。2018年,启动了连云港地下空间能源储备库精确选址研究工作,开展专项调查。   开启定制服务 绘制成果蓝图   这么重大的发现源自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顺藤摸瓜,我们来看看这个总资金超3亿的大项目的来龙去脉。   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省地调院便开始“向海”进军,积极谋划沿海地调项目,主动服务这一社会重大需求。   2010年,通过为期一年的“会诊把脉”,江苏地调院提出了中央和地方合作开展《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的架构模式,争取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江苏省政府的支持。2012年7月,局省合作、总经费近3.45亿元的《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最终落地,由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共同管理,以江苏地调院为实施主体,联合科研院校和地勘队伍共12家单位共同实施。   2018年,该项目顺利结题,成果得到了以林学钰院士、陈骏院士为首的专家组的高度评价。7年来,项目坚持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围绕制约沿海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开展“地质填图、专题研究、监测预警”全链路融合调查,以科学的调查成果为基础提出系列支撑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按需定制的方式编制系列应用性成果,践行主动服务。   以应用为导向 探索成果转化   围绕空间布局、资源保障、环境安全三大任务,经过多轮成果提炼,项目按照基础性、应用性、战略性三个层面的成果体系逐批提交了成果,使其在政府规划、建设、管理及重大决策中可靠、好用、易懂。   建设星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构建沿海发展安全屏障。率先构建了海岸带区域覆盖滩涂资源、地下水资源、地面沉降、岸线侵蚀淤积、土壤环境等资源环境多要素的综合监测网络,并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部分要素实时传输,可支撑项目建立的预警模型实现科学预警。再结合江苏省国土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的卫星监测资源,可初步形成星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为沿海地区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将地面沉降防控提高到战略高度,服务沿海高铁建设。为确保盐通铁路建设和安全运行,江苏地调院与设计单位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精准对接。在建成由监测、预测、预警构成的地面沉降防控体系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铁路沿线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地下水开采和地面沉降历史及现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铁路沿线区域进行了地面沉降趋势预测,提出了铁路沿线区域的地面沉降防治措施,为铁路线路优化调整、安全运行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   保障“沧海桑田”综合高效开发与滩涂生态管护。覆盖全区的高分LiDAR调查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江苏沿海滩涂的高程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潜力,并提出滩涂生态管护建议,成果在“十三五”江苏沿海滩涂围垦规划修编过程中得到运用,为滩涂围垦从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查明陆域3.26万平方千米土地资源中,综合质量达到优良级别的占74.1%,可作为国家重要的沿海商品粮基地。同时,在灌南、海安发现达到AA级绿色食品产地标准的富钼、富硼耕地。   未雨绸缪,制定地下水应急战略。圈定15处地下水应急远景区,并选取典型城市为示范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沿海地区地下水应急供水模式。同时,建议在具备优质地下水资源潜力的区域新建临海开发节点,推进分质供水示范,将优质矿泉水仅仅用于饮用。经测算,若在沿海地区优先采用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替代平原水库,可节约土地资源近2万亩,对缓解江苏土地供需矛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建立沿海海陆一体化的成果发布与辅助决策系统。采用多源服务模式,集成多比例尺地质数据,实现了地质调查成果支撑政府决策的快速响应。目前,成果已成功运用到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全省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编制、江苏省“十三五”沿海发展规划的城镇规划布局中,为支撑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新一轮沿海发展规划政策制定提供了基础依据。   坚持海陆统筹 实现专业融合   在科技创新的同时,江苏地调院积极开展以服务保障为导向的经济区地质工作模式创新,探索实践出一条以“省部联合投入、海陆统筹部署、调查与专题研究、监测预警结合、‘产学研用’协同攻关,需求导向应用性成果定制,技术创新与政策创新结合”为特色的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路径,为新时期中央-地方合作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了江苏样板。   局省联合实施。沿海项目论证之初,江苏地质人就深刻认识到正确处理好国家、省、市、县战略目标的衔接和协调的重要性,提出了局省联合的项目部署方案。   海陆统筹部署。在“陆上调查、滩涂调查与近海调查相衔接,陆上工作与海保工程对接”的项目整体部署原则指导下,构建海陆一体的地质调查数据库,为实现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系统的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   实现多专业融合。打破传统专业壁垒,系统开展基础地质、水工环、海洋地质调查以及地理信息融合研究,同时,采用多学科交叉与多方法融合的思路开展研究。   跨学科立体作战。引入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的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对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攻关,依托南京地调中心、青岛海洋所联合江苏省地勘局、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等机构共同实施,实现了省内外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协同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   地质服务方向转变。通过江苏省沿海办构建地质调查成果需求调研长效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分阶段提交应用性成果。依托江苏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这一江苏省官方最高决策智囊机构,推进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资源与地质环境开发管理政策,实现由科技创新到政策创新的提升。   当前,江苏沿海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江苏地调院将继续深耕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沃土,引进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运用海陆空一体化思维分析解决问题,集成涵盖山、水、林、田、湖、海的多学科成果,有效服务各类用户需求,这也是江苏地质人目前正在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杏鑫在线注册_做“向海经济”的先行官 ——记“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

杏鑫在线注册_做“向海经济”的先行官 ——记“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

  2018年 6月,一场台风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登陆,携风带雨,直扫陆地。天一放晴,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统领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地质调查院、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和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3家单位,分别在陆上和海上联动开工,紧锣密鼓地进行“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首次在广西部署的陆海统筹地质调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以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为试点,创建南方陆海统筹地质调查工作示范基地,统领广西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广西地矿局3家单位也是首次参与陆海统筹工作。   据了解,“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取得的新探索和新成果,为引领下一步陆海统筹工作取得新进展、开拓新天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观念——转变以陆看海、以陆定海的旧思路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海岸带地区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开展了大量的水工环地质、海洋地质、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地质灾害等调查工作,探索形成了一套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经验和技术方法。   据陆海统筹项目第二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博士齐信介绍,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自然资源部新职能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新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大需求,提出了“陆海统筹、以陆促海、以北带南”的工作方针,统一部署开展了海岸带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评价、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和地球多圈层交互作用研究;坚持“陆海统筹、以陆促海、以北带南”的工作方针,打破了原来陆域地质调查不下海、海洋地质调查不上岸的局面,统筹了陆域地质调查和海洋地质调查两方面的工作。   新观念落地必须有承接的载体,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将目光转向了北海。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视察时指出,北海具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现在要发挥好区位优势,打造好向海经济,建设好海洋湿地生态功能区,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   北海市位于广西北部湾畔,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出海口。而发挥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先天优势,离不开地质勘查的支撑作用,特别是陆海统筹工作。   齐信表示,坚持陆海统筹,关键是要转变以陆看海、以陆定海的传统观念。作为城市发展主战场的海岸带地区,由于以往陆域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的相互独立,导致陆域和海域工作的支撑服务能力不平衡,无法满足现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次调查统筹陆域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在传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遥感、航空物探、海域物探等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完成了陆海地质调查工作的无缝对接,探索了南方陆海统筹地质调查工作的思路和技术方法,引领了南方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   新挑战——多措并举攻坚克难   海岸带即陆海统筹区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和最为强烈的地区,陆海统筹区域复杂环境和多源影响因素,都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此次陆海统筹工作区域分为陆域和海域两部分,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分别负责陆域部分物探和陆域钻探工作,广西海洋地质调查院负责海域物探和海域钻探工作。   据参与该项目海域部分的项目负责雷建平介绍,在该项目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地质调查院主要承担海域物探、海域浅钻、系列图集编制等任务,其中海域物探工作主要使用的调查手段包括浅地层剖面、单波束测深、侧扫声纳以及单道地震。依靠海域浅钻及海域物探工作共同构建海域浅部地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其中海域浅钻是点,为海域物探工作提供基础的地质信息;海域物探工作是线,根据浅钻的结果,通过技术人员的解译,将浅钻的结果扩大到每一条物探剖面上;再通过三维地质模型软件,将每条物探剖面上表示相同地质层位信息的线扩充成面,即得到了相应的地质层位在海域的展布情况;最后将这些面按其真实埋深情况组合起来,就得到了海域浅部地层的三维地质结构。“该模型在支撑北海市城市发展建设、支撑北海市海岸带产业布局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这次项目的调查区位置是以往工作鲜有涉及的。雷建平表示,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此次项目的海域物探工作,在施工之前,技术人员根据潮位变化及天气情况设计施工路线,争取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施工效率;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工区的位置调整相应仪器的工作参数,提高了采集数据的质量。   该项目陆域部分物探项目负责人、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的莫亚军说:“我们的目标任务是在充分收集研究前人地、物、化、遥、钻等地质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以陆域100米、海域50米以浅为主要勘探深度,通过开展浅层地震、水上地震及微动探测等物探工作,查明北海地区陆、海域目标深度范围内的地质结构、活动构造、地质灾害、地下空间、地质资源等特征;结合同步开展的其他城市地质工作,系统开展城市地壳稳定性、城市地质资源、地下空间资源、地质环境与灾害等综合地质评价,进行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技术总结,为北海地区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安全性及重大工程建设等工作提供地质科学支撑,更为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示范。”   据该项目陆域部分物探项目组组长李叶飞介绍,本次物探工作处于北海市区及铁山港区,由于在市区作业,要考虑到车流量并涉及封路的问题,为此项目组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在人流及车流量较大的地段,如十字路口、较难封路的地段,采取晚上进行测量;在横穿马路地段,使用减速带保护电缆及检波器。他还介绍了一种微动探测新技术,该方法是利用拾震器在地表接收各个方向的来波,通过空间自相关法提取其瑞雷面波频散曲线,经反演获取S波速度结构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这个方法不受电磁及噪声干扰影响,探测深度大,在城市里进行地质调查较其他方法具有一定优势。”   新体系——致力新探索取得新成果   此次陆海统筹工作不仅观念新、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新,在系统探索上也正在形成一套新成果,即“114体系”——1个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中央-地方协作推进城市地质工作机制;1个平台,建立北海市城市地质信息共享服务与决策支持平台;4项重点任务,北海市地下空间综合地质调查评价与监测、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区工程地质调查评价与监测、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地质调查评价与监测和涠洲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与监测。   齐信表示,构建中央-地方协作推进城市地质工作机制就是推动中央与地方城市地质工作的协调联动,建立中央示范引领、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地质联合工作机制,保障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服务。“我们将相继出台《北海市城市地质调查协调推进工作方案》、《北海市关于规范地质信息数据共享、验收、汇交工作的指导意见》、《北海市地质信息资料管理办法细则》。”   “以全面支撑服务北海城市建设发展为核心,构建北海市城市地质信息共享服务与决策支持平台,通过该平台,可整合多方优势信息资源,统一资料集成标准,融合多要素立体式内容,共享信息资源成果,服务于北海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全过程。”齐信博士介绍,该平台的建构包括技术标准研制、构建地质信息共享服务与决策支持平台的顶层设计、城市核心区试点运行示范等。   齐信表示,通过推进四个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即北海市地下空间、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区、海岸带、特色海岛调查评价与监测,瞄准北海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与安全利用,重大工程建设,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特色海岛可持续发展四大需求,构建城市多要素三维地质结构及综合评价体系,查明地下空间等资源和环境条件,影响重大工程安全稳定的关键地质问题,北海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旅游重点开发的涠洲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为北海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114体系’的驱动下,项目取得一系列成果。在调查专业成果方面,形成了北海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图件和海岸带陆海统筹地质调查成果图件;在专题成果方面,推进了北海市多要素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及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北海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与评价、鲤鱼地水库-冯家江生态地质调查评价与监测等成果;在应用性成果报告方面,提出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铁山港第二跨海通道比选方案建议、鲤鱼地水库-冯家江生态修复建议、大风江-高德段滨海公路规划建议等。”齐信表示,“项目成果的最终意义在于创建南方陆海统筹地质调查工作示范基地和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城市,建立地质调查服务城市管理的技术方法体系和协作推进工作机制,支撑服务多门类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北海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该项目积极探索海岸带地质调查物探技术方法,为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示范。同时,该项目是广西乃至南方第一座城市系统进行的城市地质调查,对整个南方滨海城市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陆海统筹项目作为南方地区首次开展陆海统筹工作,引领项目参与单位向海开拓了广阔天地,为我国实现向海图强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工作服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