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调查+”将助赣南又红又富 “十三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继续全力支持赣南打赢脱贫攻坚战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调查+”将助赣南又红又富 “十三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继续全力支持赣南打赢脱贫攻坚战
2年前 (2022-11-27)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193℃

  在近日召开的国土资源部支持赣南脱贫攻坚暨定点扶贫3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近期形成的“赣南扶贫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包”、“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与成果图件”两项成果移交赣州市政府。   此前不久,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写完成《支撑服务赣南苏区脱贫攻坚地质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地质调查工作已成为赣南苏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30年来,地质调查发挥专业优势,针对重大民生问题、特色农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旅游资源规划等方面,累计投入近10亿元,精心实施一批地质调查项目,探索赣南苏区地质工作服务脱贫攻坚的模式,实践了地质行业技术优势与赣南苏区资源优势相结合的扶贫经验。走出了一条“地质调查+”特色扶贫之路。   其中,矿产地质调查提交571处矿产地,采矿业总产值320多亿元,矿业延伸产业总产值1333多亿元,矿业从业人员近14万人,形成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矿业扶贫模式,推动贫困区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土地质量调查圈定绿色富硒土地资源572万亩,支撑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35个,圈定2250万亩宜果、宜烟、宜茶产业发展区域,调整富硒农产品种植40万亩,增收8亿元,帮助40万群众脱贫;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解决了贫困区20万群众饮水安全;地热资源调查有望带动近5万人口脱贫;地质灾害调查与重大灾害防治,保护40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指导4802户、2.04万人搬迁避灾。支撑100多个废弃矿区恢复治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支撑地方地质公园建设,赣州被授予“中国恐龙之乡”称号。   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国土资源部扶贫工作部署,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发挥专业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点上示范辐射与面上脱贫相结合,举全局之力打通地质工作支撑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地质遗迹调查,强化示范引领,强力支撑赣南苏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杏鑫登录注册_中美丹联合完成“全球芦苇同质园”监测工作

杏鑫登录注册_中美丹联合完成“全球芦苇同质园”监测工作
2年前 (2022-11-21)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74℃

  中国地调局青岛海洋所湿地课题组叶思源研究员近日带领科研人员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Edward Laws教授、丹麦奥胡斯大学Franziska Petra Eller博士和Emil Jespersen博士生、青岛农业大学郭霄博士及山东大学代表共同在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完成了“全球芦苇同质园”的监测工作。   “全球芦苇同质园”是该所承担的二级项目“渤海湾西部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的一项重点研究内容。该芦苇同质园培养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芦苇基因种共46种,分别采用淡水、盐水两个处理方式进行野外原位培养。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种植培养期后,项目组对芦苇叶绿素、光合作用速率、芦苇蒸散发参数、芦苇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指示芦苇生理的其他参数进行了全面测试,同时采集了同质园内不同介质样品进行ICP测试和DNA测序工作。随后,科研人员对芦苇进行了回种,以便开展下一轮芦苇植物园的种植和监测工作。   据悉,全球芦苇同质园遍布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其中建设于意大利、丹麦与中国盘锦、莱芜的4个观测基地的芦苇基因类型完全相同。该同质园成果能揭示不同纬度梯度条件下不同基因类型芦苇生理参数的演变,从而回答未来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条件下沿海低地区地形地貌演变规律、光合固碳过程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均衡预测等一系重大地学问题。将湿地植物作为地球表面地质过程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加以研究在世界湿地学术界还属首例。

杏鑫怎么注册_将地质公园打造成脱贫致富金钥匙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赵凤桐出席第五届亚太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并致辞

杏鑫怎么注册_将地质公园打造成脱贫致富金钥匙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赵凤桐出席第五届亚太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并致辞
2年前 (2022-11-16)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192℃

  第五届亚太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日前在贵州省织金县隆重开幕。本届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国际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计划”后,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地质公园领域国际性会议。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赵凤桐出席大会并致辞。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代省长谌贻琴向大会发来贺信。   赵凤桐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国土资源部一贯秉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理念新要求,从地学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今年是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地质公园在保护自然资源、推进地学旅游、地质遗迹观赏、尊重文化多样性以及可持续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一致。本届大会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来自27个国家的900多名代表参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理事会、亚太地质公园网络等机构代表出席大会。在5天的会期中,将通过5场主题报告和6场专题报告,研究交流地质公园建设加强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普知识的公众教育,促进候选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喀斯特地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和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发展等课题。   “十八大”以来,旅游扶贫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2017年,“全域旅游”更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现有国家地质公园239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累计保护区面积达3.4万平方千米。同时,还拥有世界地质公园35个,居世界之首。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地质公园发展迅猛,全力支持了旅游经济的稳定增长,特别是在支持落实实施国家精准扶贫计划方面,成效显著。   “通过地质公园的建设,实现精准扶贫,带动农民增收,形成了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比如织金洞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后,吸引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推动了地方脱贫致富。”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巡视员柳源在作大会主题报告《中国地质公园发展回顾与展望》时指出,中国地质公园下一步的发展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引导地质资源保护市场化,完善地质公园管理法规标准体系,推动地质公园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在大会前夕召开的亚太地质公园网络协调员会议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执行主任、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主任何庆成博士被选举为亚太地质公园网络总协调员,这是中国人首次当选亚太地质公园网络负责人。

杏鑫注册链接_全国地质勘查管理工作培训班在京开班

杏鑫注册链接_全国地质勘查管理工作培训班在京开班
2年前 (2022-11-14)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82℃

  10月10日,全国地质勘查管理工作培训班在京开班,学习研讨新时期地质勘查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交流经验、凝聚共识,为进一步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油气体制改革和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充电加油”。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在讲话中强调,要勇于担当、科学谋划,开创地质勘查管理工作新局面。   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地质勘查管理工作,凌月明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全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顺利完成。要全力以赴,努力实现第三阶段目标任务;坚持“三调整  一进军”的工作部署思路,调整工作布局、调整重点矿种、调整工作方法,向地球深部进军;拓宽投融资渠道,稳定地勘市场。二是稳步推进油气资源勘查开采体制改革。要按照中央要求完善并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体制;鼓励综合勘查开采,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与其他矿政改革事项的协调。三是进一步加强地勘行业服务与管理工作。要积极为地勘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地勘单位加快推进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健全完善地勘行业各项管理制度。四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切实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要确保“两个责任”的落实,严格依法办事,做遵纪守规的“领头羊”。   此次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解读了最新政策,交流探讨了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介绍了地质调查工作规划、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地探测重大专项等情况。部分省(区、市)交流了在找矿突破、地勘单位改革、油气资源管理与改革方面的经验,与会代表针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培训班还专门用半天时间召开了绿色勘查专题会议,宣传绿色勘查理念,介绍典型经验。   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和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武警黄金指挥部有关负责人,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分管地勘工作的负责人和地勘处长参加会议。

杏鑫怎么注册_雄安新区有望打造地热能开发利用全球样板

杏鑫怎么注册_雄安新区有望打造地热能开发利用全球样板
2年前 (2022-11-09)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81℃

  10月30日~31日,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雄安新区地热勘查开发学术研讨会在雄安新区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曹耀峰,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及众多地热领域知名专家认为,雄安新区中深层和浅层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加强资源调查评价、理论与技术创新,有望建成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全球样板。   目前,雄县城区基本实现了地热集中供热全覆盖,成为我国第一个“无烟城”,成功打造了技术可复制、经验可推广的“雄县模式”。专家认为,主城区采用供热以中深层地热为主,浅层地热、再生水余热、垃圾发电余热为辅,在中心建筑密度高的商业区域考虑燃气等清洁能源为补充的“地热+”多能互补方案,可解决雄安新区的供热制冷需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源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贵玲介绍,雄安新区的地热资源具有埋藏浅、温度高、水质好、易回灌等特点。自南西向北东,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逐渐变好,雄安新区的核心区均为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土壤源热泵仅在北部部分区域出现较适宜区,核心区大部分为适宜区。雄安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绝大部分用于供暖。雄县为开发利用程度最好的地区,安新和容城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均具有巨大的开采潜力。在农村地区,适合以浅层地温能利用为主,中深层水热型地热开发为辅;在中心城区,适合以规范化的水热型地热集中供暖为主,浅层地温能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供暖和制冷;在城乡接合部,可利用浅部砂岩热储用于种植、养殖等第三产业。   下一步,雄安新区的地热勘查将以“构建绿色透明雄安,打造地热利用样板”为目标,开展雄安新区浅层地温能调查、容城地热田整装勘查、雄县地热田整装勘查、高阳地热田整装勘查、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及科学利用示范等项目,大力发展探测技术、评价技术和开发利用技术,促进浅层地温能高效利用产业、地热供暖产业和地热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并计划在雄安新区建设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采灌均衡下地热水资源开发利用、深部第二空间地热资源探测等示范基地。   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河北省地矿局、雄安新区管委会等单位以及全国有关地勘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

杏鑫登录注册_全国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讨会举行

杏鑫登录注册_全国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讨会举行
2年前 (2022-10-29)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187℃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日前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精准对接国家重大工程和经济区规划建设对于地质调查工作的重大需求,开展活动构造调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技术交流,研讨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加强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地勘单位之间的有效联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邓起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莅临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郝爱兵等出席会议。   力学所所长邢树文在致辞时介绍了该所自20世纪中期以来,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在活动构造和地壳稳定性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他表示,要深刻认识当前新形势,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下一步地质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郝爱兵介绍了与此次研讨会内容密切相关的城市地质工作的有关情况。近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国土资源部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城市地质工作的要求在不断深化、细化。通过对十多个城市的调研以及服务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的建设,城市地质工作思路不断完善深化。今年9月初,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时跟进,编制了《城市地质调查规范》。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为活动构造调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以及城市地质工作提供指导、做好参谋。   与会院士和专家围绕“中国城市活断层探测现状、进展与防震减灾问题”、“活动构造研究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中国活动构造体系基本格局与重要城市地壳稳定性问题”、“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过程及其影响”、“地震危险性区划研究”、“活动断裂带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长三角城市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现状与进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和“地壳应力与地震”等主题,交流研讨了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进一步梳理了重大地质科技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和战略重点。   研讨会还对“活动构造调查、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等工作的中长期总体调查规划建议进行了专题研讨。   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环境监测院等33家相关单位的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科普工作总结交流会召开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科普工作总结交流会召开
2年前 (2022-10-25)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176℃

  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科普工作总结交流会 于12月13日——15日在重庆召开。会议集中梳理了2017年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的进展和成果,讨论谋划了2018年中国地调局重点科普工作,并通过总结与交流,初步形成了地质调查科普工作体系。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副主任刘凤山、文献中心(局科普办)主任刘延明、文献中心副主任单昌昊,以及局属29家单位负责科普工作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刘凤山表示,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各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大会、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大会有关精神,共同推进科普工作,明确了局属单位重点工作中的科普目标任务,并对全局项目的科普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通过广泛开展有关活动,地质调查科普工作有力推进了“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地质调查“七大科技攻坚战”的实施,助力了地质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会上,局科外部全面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并进一步征求了与会代表的意见建议。   刘延明表示,在局科外部的指导下,局科普办完成了系列科普产品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总体看来,2017年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的力度和效果都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地调科普手段不断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传播渠道逐渐拓宽,有力支撑了地质调查科技工作。   据介绍,围绕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工作,2017年地调科普工作实施了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大洋科考船、地质云等一批重大成果的科普产品的策划和宣传,并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实验室开放等300多场科普活动,组织千余名地质科技人员参与到具体工作中,科普直接受众人群超过20万人;此外,建设了地质调查科普网站、微信公众号,利用《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杂志、《中国矿业报》科普专栏进行了地调科技成果广泛宣传,举办了“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等,地调科普产品和活动受到关注与好评。全年有近20家社会及行业主流媒体对地质调查科普产品、活动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扩大了中国地调局的社会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杏鑫怎么注册_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公益性地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一瞥

杏鑫怎么注册_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公益性地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一瞥
2年前 (2022-10-19)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223℃

  记者近日从陕西省地质科技成果交流会上获悉,近3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积极深化基础地质研究及科技创新改革,实施“12253”工程(即以公益性大地质工作为中心,全面服务政府部门工作,全面支撑国土资源业务,为政府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五个转变,实现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成果一流的全国一流地质调查院的目标),不断优化技术、人才、资金等结构,整合优势兵力,在较短时间内,承担实施的中央和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研究项目70余个,新发现了陕西汉中天坑群、陕北丹霞地貌景观、关中地区富硒区、关中浅层地温富集区等,取得了一批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两项地矿编著成果获好评   由该院主持编纂的《中国区域地质志·陕西志》《陕西省矿产志普及本》两项地质矿产编著成果正式出版发行,这是陕西省最系统和最权威的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和面向公众的地质矿产科普读本,也是全省进行经济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与生态保护、科学研究与地矿科普的首要参考资料。   《陕西省矿产志普及本》是陕西省首部面向社会大众的地学科普性读物,用60万通俗的文字和近500幅精美的彩图,讲述了陕西的岩石、地层、构造等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与经济社会、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该书对普及地质矿产知识、宣传矿产资源省情、传承创新地质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区域地质志·陕西志》是以原《陕西省区域地质志》为基础,按照板块构造、现代地层学等理论和大陆动力学学术思想及活动论观点,对全省大陆形成演化进行的综合集成创新研究。《陕西省矿产志普及本》介绍了全省的能源、金属、非金属、宝玉石等5大类近100种矿产的主要用途、地理分布、勘查简史等,以及矿产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汉中天坑群价值斐然   通过开展陕西南部地质遗迹调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发现了汉中天坑群。完成初步调查5019平方千米,在汉中一带新发现200余处地质遗迹,其中天坑49处、直径50米~100米的漏斗50余处、洞穴50余处、其他岩溶地貌景观60余处。汉中天坑群是北纬32度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景观。天坑群东西呈带状分布于200余千米内,集天坑、洞穴、峡谷、溶洞、飞瀑、峰丛、洼地等为一体,均保持原始状态,未受人为干扰和破坏。   专家认为,汉中天坑群,其典型性、稀有性、观赏性、完整性以及可保护性等资源禀赋优异,具备科学研究、科普教学、科考探险、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或价值,达到了世界级地质遗迹的标准。   丹霞地貌景观带意义重大   通过开展陕西区域地质遗迹调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陕北及渭北地区发现了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带。此次发现的丹霞地貌景观带南北长750千米,东西宽10千米至70千米,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延安甘泉、志丹、安塞以及榆林靖边、神木、府谷一带,另外在陕西的铜川照金、咸阳旬邑、宝鸡陈仓等地也有分布,出露面积达4000余平方千米。景观带由北向南呈“S”状展布,形成了黄土高原上一道红色的地质遗迹景观带。该丹霞地貌地层为下白垩统洛河组,以谷系形式成群连片出现,有别于南方丹霞的地貌景观。同时,这一丹霞地貌形态多样,有天井式峡谷、狭缝式峡谷、巷道式峡谷以及孤峰、天生桥和石蘑菇等多种类型。   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主任彭华现场考察后认为,陕西丹霞地貌以“沟谷”型为特色,地理位置特殊,特别是陕北丹霞的发现,突破了以往对全国丹霞分区、丹霞地貌类型、丹霞地貌演化和地学效应的认识。   富硒基本农田前景广阔   通过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盆地)富硒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等项目,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发现了大面积富硒基本农田,圈定成片富硒基本农田总面积1657.92平方千米(248.69万亩),其中三原-阎良地区1187.41平方千米(178.11万亩)、周至-户县地区433.27 平方千米(64.99万亩)、临潼地区37.24 平方千米(5.59万亩)。通过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了关中地区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pH值等常规基础数据,初步了解到冲积物中的硒和“煤粒”中析离出的硒是形成富硒土壤的根本原因,首次形成了土地质量与地球化学数据库示范,建立了土地的科学利用和土地管理“一张图”。这些数据对发展生态农业和防治土壤污染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浅层地温富集区潜力巨大   通过全省大中型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发现了众多的适宜开发利用的浅层地温富集区。首次查明了全省11个大中型城市200米以浅岩土体热物性,划分了变温带、恒温带和增温带,定量化给出各分区的传热系数,评价了含水层回灌性能、地下水结垢性和腐蚀性。首次建立了全省地温监测网。   调查结果表明,全省11个大中型城市拥有浅层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每年燃烧9241万吨原煤所产生的能量,合标准煤6498万吨,按35%利用能效率计算,可节约标准煤2294万吨,产生经济效益80.33亿元,可减少CO2排放量5476.81万吨、SO2排放量39.02万吨、NOx排放量13.77万吨、粉尘排放量18.36万吨和减少灰渣排放229.53万吨,节省的环境治理费用为64.75亿元。因此,全省地热能开发及环境保护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目前,全省浅层地热能总供暖/制冷面积达到1389.5万平方米,其中地下水水源热泵系统172处总供暖/制冷面积983.7万平方米;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60处供暖/制冷面积373.8万平方米;污水源热泵3处,供暖/制冷面积31.9万平方米。   另外,该院通过生态脆弱区采动损害规律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为陕北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提出了优选方案;在实施完成的各类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中发现了油页岩、煤炭、铌、铷、钨、钼、铅锌、金、重晶石等矿产成矿远景区等等。   目前,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已取得的重大成果基础上,继续前行,全面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制定出台了《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科技创新工作规划意见》及以人才激励为主的配套管理办法。院士专家工作站、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已建成运行,地质大数据云平台建设纳入了中国地调局地质云1.0版管理。陕西省基础地质野外示范基地、富硒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中国浅层地热能研究与推广中心陕西分中心、陕西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与岩溶地质研究基地等4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平台已初步形成。省(部)级土壤地球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城市地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中心、陕北白垩系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研究基地等4个科技创新技术研究平台正在筹划之中。

杏鑫注册链接_四谈学习贯彻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 ——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地质智慧

杏鑫注册链接_四谈学习贯彻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 ——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地质智慧
3年前 (2022-10-13)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20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有了更为丰富的表述,“美丽”一词首次出现在奋斗目标当中,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并列。美丽中国已成为顶层设计的基石,成为串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路线图的重要一环。要让这个“设计图”转化为“施工图”,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变成“验收表”,需要纲举目张,激活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发展新动能,提出解决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回答人类如何更好地生存发展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   今天,中国在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实践正在引领全球。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地质人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做好服务、当好参谋,成为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在贡献科技成果的同时更好地贡献地质智慧,用一个个地质“名片”,为美丽中国建设树立新样板,在最广大的区域引起最广泛深刻的变革。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上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加强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提供相应的地质解决方案。要落实党的十九大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发展。做好六大改革调整:一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地质调查部署进行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二是拓展地质调查工作领域和服务领域,三是开展山水林田湖草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四是加强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潜力、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状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五是构建新时代新型的中央与地方、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体系,六是推进地质调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新时代带来新需求,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大幅拓展了地质工作的领域:清洁低碳能源资源勘探开发、水土污染防治、精准脱贫和地灾防治、土地质量评价、区域规划、旅游科普、“一带一路”建设等,都将成为地质工作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主战场。拿下这些重大战役,必须精准对接需求,解决关键问题,提供精准服务。   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不应缺少“地质声音”。   以人为本,芳华自发;跳出圈外,天地大美。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地质智慧,归根结底考验的是地质工作成果转化的能力。为此,我们认为,需要做好思想意识、机制保障、体系建设、宣传推广4个方面工作。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时刻把讲政治摆在首位,正确认识绿色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转变地质工作观念,树立大地质观、地球系统观、大资源观、大数据观,并将其贯穿于地质工作每一个环节。(下转2版)     (上接1版)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切实增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多要素调查、系统监测、综合信息集成和科学预测等方面的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在解决重大能源、资源、环境、灾害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将多专业、多学科、多领域专家“立体作战”,研究解决重大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地球系统科学问题变为地质工作的常态,开展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综合性地质调查评价与研究。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在支撑国家战略、补齐民生短板中,依靠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和装备,为国家、地方政府提供专业解决方案,为美丽国土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地质科学依据和资源环境信息。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地热、干热岩等绿色低碳能源和石墨、锂等紧缺新能源矿产勘查开发利用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勘查和绿色开发,助力我国形成绿色清洁的能源资源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深入参与健康中国战略、全球治理观、国土绿化行动等,探索建立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形成一批可推广复制的绿色地质工作模式。探索水工环地质精细化道路,打响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品牌。加快海洋地质、城市地质、岩溶地质、绿色勘查等资源环境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加快相应技术规范标准制定和修订,上升为行业标准。   “提供智慧”,意味着地质工作不仅要当美丽中国的技术提供者,更要抓紧成为观念引领者。一是必须高度重视地球科学发展,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精心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二是抓紧开展新时代地学哲学研究,解读人与自然关系,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必须把地质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质量推进地质学会等团体建设,为开展地学科普搭建平台。最后,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专业媒体作用,加大地质工作转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宣传力度,挖掘优秀地质文化。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观,提高全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流的事业与一流的智慧相辅相成。在笔者看来,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地质智慧,我们还要做好两个结合:一是与地质调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与地勘单位转型相结合。发挥大区地质调查中心、省级环境监测总站以及“政产学研用”合力,让分布在五湖四海的地质队伍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践行者、传播者,反过来也促使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构建新时代新型的中央与地方、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体系,推进地质调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动力源。二是与地质调查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不断开创地质工作发展新局面,不断完善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和外延。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地质学会公布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地质学会公布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3年前 (2022-10-12)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63℃

  2月9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2017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分别是: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湖北宜昌寒武系—志留系页岩气调查实现重大突破、延安气田复杂致密气藏开发关键技术创新、深部金矿阶梯式找矿技术方法成效显著、西北印度洋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现象的首次发现、井下超前探放水和水害监测关键技术系统研发、多要素多技术城市地质调查有力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全国煤中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取得新进展、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调查和成矿预测取得新进展、首次建成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分别是:湖南省平江县仁里发现超大型铌钽多金属矿、福建省建瓯市井后探明超大型优质叶蜡石矿、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首次发现大型砾岩型砂金矿、塔里木中西部顺北地区探明超深层大型油气田、准葛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二叠系探明大型油田、甘肃省西和县大桥探明超大型金矿、江西省武宁县东坪发现超大型钨矿、云南省盈江县大石坡发现超大型红柱石矿、河南省嵩县雷门沟探明超大型钼矿、广东省英德市鱼湾发现大型稀土矿。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