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树起地学领域新地标 ——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透视
“我宣布,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即松科二井超额完成预定目标,胜利完井!” 5月26日,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二井工程现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的话音刚落,雷鸣般的掌声在高耸的井架下响起。 在“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召下,松科二井这一亚洲国家组织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也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实施的最深钻井,在地球探索领域树起了一座新的国际地标。 国际同行竖起大拇指 “值此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仪式召开之际,我谨代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全体同仁表示衷心的祝贺!向本次工程的参与实施单位及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敬意!”在完井仪式上,国际地科联主席成秋明深情地说。 成秋明指出,大陆深钻是地球科学里非常前沿和核心的、代表国家水平的工程。这次的项目取得了很多世界第一,从工程设计到施工完全是由中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很了不起。松科二井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地球深部探测和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了关键技术和装备,拓展了松辽盆地深部页岩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新空间,同时还引领了全球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地质历史古气候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也正是因此,成秋明还代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表态: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将会继续支持中国地球深部探测研究,并积极开展更多合作。 与成秋明同样表示祝贺与期待的,还有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在仪式现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运行支持部主任乌利希·哈尔姆宣读了来自总部的贺信。 贺信将该项目誉为“灯塔”,盛赞其“不仅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而且也对世界大陆科学钻探工作具有‘引领’作用”,并将项目的“灯塔”作用上升到“对中国和国际上所有的科学家,在科学上、技术上和国际合作上都是‘灯塔型’样板工程。” 对项目在钻探工程和科学研究上的成就,贺信称:“松辽钻探项目在多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如:钻探深度7018米,单个岩芯长度达40米,岩芯采取率超过95%。该项目取得的技术成就将长期影响中国和世界钻探工作,并将影响到参与该工作的科学家。”“有关松辽科钻的成果已经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达到了科钻预期目标,体现了松科二井对社会的重要贡献,更让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作用举足轻重。” 对项目成就的认可、赞誉,还体现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委员会今后的计划中。贺信表示,“在松科二井执行期间,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委员会计划成立松辽深地实验室,这是我们首次长期利用ICDP资助并计划的。” 更让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兴奋的是,透过这一项目,他们看到了科学与工业结合的途径,相信松辽科钻将成为工业和科学成功结合的典范”。 一个灯塔、一个样板、一个典范,中国地质人以松科二井为依托,在地学领域树起了一座新的国际地标。 这座新的国际地标有多高呢?请看以三个之最: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的大陆科学钻井,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全球最早钻穿距今约6500万年至1.45亿年的白垩纪陆相地层的科学井。 其实,在此之前,松科二井就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关注,松科二井也多次占据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组织网站首页中心位置。 通往白垩纪的时间隧道 白垩纪,是地球上海陆分布和生物界急剧变化、大西洋迅速开裂和火山活动频繁的时代,植物、动物界许多重大变革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而国际地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激烈争论,也一直持续到现在。 解决争论的唯一办法,就是穿越到白垩纪,了解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穿越显然是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地球上进行科学钻探,打一深孔然后再对岩芯进行分析,一步一步去还原当时的真相。因此,松科二井也被国际科学界称为恐龙时代的旅行。 在5月21日进行的成果鉴定会上,李廷栋、康玉柱、武强、侯增谦、杨经绥等院士及有关专家在深入研究松科二井的成果后认为,松科二井获得了全球最完整最连续白垩纪陆相地层记录、气候变化主要控制因素和气候波动重大事件等三项重要证据,首次实现了对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陆相地层厘米级高分辨率的精细刻画,重建了白垩纪陆相百万年至十万年尺度气候演化历史,建立了白垩纪陆地古气候演变规律。 通俗说,通过松科二井这一时间隧道,中国地质科学者基本还原了白垩纪的场景。 “小行星撞击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针对国际科学界目前争论最为激烈的白垩纪物种灭绝事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张来明用在松科二井的最新发现进行了说明: 这次重建的白垩纪—古近纪界线附近的陆相气候记录表明,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约30万年,地球上的温度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都明显升高,而这与德干高原火山喷发的时间高度一致。而根据陆相记录的研究还发现,在德干火山喷发之后、小行星撞击之前,松辽盆地约2/3的物种已经发生了绝灭。 “这说明,德干火山喷发与小行星撞击的连续二次打击是造成恐龙等物种绝灭的原因。”张来明解释说,德干火山喷发导致剧烈的升温和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部分物种的绝灭;之后,短时间内小行星的撞击使原本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崩溃,形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为全球宏观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实验室的同时,松科二井对松辽盆地深部宝藏的开发,同样提供了众多宝贵信息。以能源资源潜力为例,松科二井证实在盆地下存在有利的页岩气层系,发现页岩气气测异常层达43层、累计厚度102米,甲烷占全烃组分平均含量的86%,异常幅度与背景值的平均比值为14.77。同时,还首次发现了具备开发条件的盆地型干热岩地层,在井深4400米~7018米发现温度150℃~240℃高温干热岩体。 今后,随着后续研究的逐步深入,相信振奋人心的新发现会越来越多。通过松科二井这个时间隧道,中国地质科学工作者为人类还原一个完整的白垩纪,将不再是梦。 向地球深部进军不停歇 松科二井虽然完井,但中国地质人探索地球深部奥秘的步伐仍在继续。 对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作好了规划:深化地球深部探测理论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好松辽盆地页岩油(气)、深层油气、砂岩型铀矿、干热岩等清洁低碳能源地质科技攻坚战,带动大庆油田接替资源的勘查开发;加快推进《地球深部探测重大项目》的申报,以及“地球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实验室与“深部地下观测与实验”国家重大基础科学设施的建设工作;研发15000米国产超深钻探装备系列,做好我国超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以及大型含油气盆地科学钻探工程的选址和实施工作。 而这,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始终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充分发挥中国的体制优势和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地学领域前沿探索的传统,一脉相承。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就必须了解地球。而了解地球最有效的、最直接的办法之一,就是实施深部钻探、在典型地区建通往地球深部的时间隧道,去研究地震成因、火山喷发机理、地质灾害预警、地球气候演变、生命演化历史、深部地质结构和能源资源潜力等,为人类更加和谐地与自然相处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于是,1968年,美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深海钻探计划(DSDP)。1985年,大洋钻探计划(ODP)开始运作。1998年,我国正式加入ODP,成为ODP历史上第一个“参与成员”。2004年,中国加入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成为人类深入认识深海地质演化俱乐部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大陆钻探计划启动后,1996年2月,德国、美国和中国作为第一批成员,发起了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目前,ICDP已经实施了湖泊、陨石撞击和生物灭绝事件、研究火山和地热、断层带等几十个科学钻探项目。我国已成功申请到“大别—苏鲁”大陆超深钻、中国环境科学钻探青海湖工程、科钻一井和二井工程等多项ICDP项目,在大陆科学钻探领域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大别—苏鲁”大陆超深钻是我国首例大陆钻探工程,2001年开工建设,至2005年完成钻探施工任务,是全世界穿过造山带最深部位的科学深钻,被国际地学界誉为超高压变质带大陆动力学的研究宝地。 2005年7月21日,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开钻,到9月5日结束,历时47天,分别在青海湖东盆、南盆等5个地点钻取了13支岩芯,共548米, 取得岩芯323米。通过青海湖科学钻探研究,查明了青海湖湖盆形成演化,气候构造变化和青海湖波动的历史,达到了解东亚季风气候和内陆干旱化变迁的研究目的。 2006年8月18日,在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开钻的中国白玺纪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一井)分两孔进行,称为“一井双孔”。2007年10月20日,松科一井顺利完钻,总取芯进尺为2577米,芯长共计2485米,为白玺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松科二井于2014年开钻,目标是打穿松辽盆地白垩系,探索松辽盆地深部能源潜力,建立松辽盆地深部地层结构,寻求白垩纪气候变化地质证据,研发深部探测技术。松科二井到目前已完成钻井深度7018米,成为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科学钻探井。 这一系列成果对人类的贡献,得到了来自国际地学界的高度赞誉,也提升了我国“向地球深部进军”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人常说“上天容易入地难”。深部钻探过程中会遭遇很多世界级难题,其中要解决地球的“三高”(高温、高压、高地应力)问题,就必须有好的钻探装备。正是通过以上系列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中国地质人在为国际地学研究贡献系列成果的同时,还带动了我国万米大陆科学钻探装备和1000米、2000米、3000米、4000米等系列钻探成套装备的研发与进步。 现在,中国已进入到科学钻探与钻探装备互相促进、互相进步的新时代。而随着科学钻探和钻探装备间的良性互动、螺旋式上升,中国地质人向地球深部进军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为人类提供更多了解地球的信息也必将越来越丰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贡献也必将越来越大。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松科二井完井后形成的规划,就是中国地质人站在新起点、进入新时代的宣言。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6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出席会议,并为老党员代表李广湧、牟绪赞和路解放三位同志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二十三指导组副组长张红梅和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出席仪式。仪式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主持。 此次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将党组织的关怀送到老党员老同志的心坎上,对老党员长期以来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极大褒奖,同时教育引导年轻党员对标老党员的崇高境界和务实作风,赓续光荣传统,在致敬和传承中牢记初心使命,为推动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发展积蓄精神力量。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各部室负责同志在局机关主会场参会,局属43家单位设视频分会场,并通过welink方式同步在线直播。
杏鑫在线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一步深化合作 共谋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新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一行9人日前访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共商深化合作,共谋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新发展。 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的有关情况,回顾了过去多年来彼此支持、合作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双方商定,要充分利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人力人才资源、掌握地学前沿动态优势与武汉地调中心的项目、地质调查与科研能力优势,在开展项目合作、加大学术交流力度、深化国际合作领域、联合申报共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就如何有效推进上述合作从机制、人员方面做了安排。 双方达成以下协议,进一步深化推进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地层古生物、花岗岩、同位素等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共同推进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西非北非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人才培养与期刊合作等。同时,双方还围绕加强地质调查项目运行管理、提升地质调查工作质量进行了交流研讨。双方表示,今后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推进地质调查工作迈上新台阶。□(李云霞 杨颖)
杏鑫登录注册_地球深部探测与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共同为人类“入地梦”献计献策
10月24日,地球深部探测与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开幕。本次研讨会旨在交流最新地球深部探测成果,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与合作内容,研讨我国地球深部探测新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探索实施自然资源管理向地下空间延拓、综合利用深部地下资源能源的途径,促进自然资源的多方位立体化管理,探讨国际地球深部探测计划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球深部探测研究。1996年,中国成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的创始国之一。在国际同行们的共同参与下,中国成功实施了中国东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科学钻探、青藏高原东缘青海湖古环境科学钻探和松辽盆地白垩纪气候科学钻探。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强了地球深部探测与科学研究的投入,组织实施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开展从地表到岩石圈深部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测和科学钻探实验,取得了深部探测技术与深部资源能源发现、深地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形成了不同深度、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的深部探测技术方法体系。今年6月,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完工,钻进深度7018米,成为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探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成立22年以来实施的最深钻进。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主持会议。 自然资源部科技司、教育部科技司、中科院重大项目局、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相关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部室及直属单位,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英国、德国、丹麦、西班牙、印度、波兰、瑞典和中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深地探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我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和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的研究者以及院士专家代表3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杏鑫在线注册_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 钟自然表示,海岸带是探索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综合试验场
11月28日,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际阳,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厅长丁式江,海口市委常委、副市长鞠磊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主持。 钟自然表示,新时代条件下,海岸带不仅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开展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的主战场,也是探索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综合试验场。海岸带的综合保护与利用事关国计民生与可持续发展,加强海岸带地质调查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对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工作程度不断提高,在陆海相互作用、海平面变化与预测、海岸带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编制完成了系列报告和图集,形成了很多新的认识和建议,有效服务了沿海经济区和新城新区规划建设,有力支撑了沿海地区重大工程建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在“陆海统筹、以陆促海、以北带南”的工作方针指引下,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逐步形成了“陆海并重,南北并进”的新格局,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坚持需求导向、坚持陆海统筹、坚持科技引领、坚持机制创新、坚持开放协作、坚持精准服务等经验和启示。 钟自然强调,新时代的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重要精神,落实自然资源部党组的决策部署,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紧扣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聚焦海岸带重大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制约这些问题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构建起跨地区、跨单位、跨专业协同攻关,多方协调联动,资料数据共享共用的新机制,分层次有序推进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着力加大海岸带地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海岸带地质调查保障体系,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开创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的新局面。 鞠磊在致辞中对中央和地方合作开展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显著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对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服务海口市发展和江东新区建设所做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沿海11省(区、市)赠送了海岸带地质调查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水环部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海岸带地质调查有关成果和《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实施方案(2018—2025年)》。江苏省、广东省、海南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舟山市、北海市人民政府负责人交流了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的做法、经验和成效。海岸带地质调查工程相关二级项目负责人就有关专业技术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地质勘查管理司、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海南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沿海11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有关地质勘查单位,沿海有关城市人民政府,原武警黄金部队有关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图里看“改革” 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展上线发布
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安排下,全国地质资料馆日前举办了线上地质图幅展览活动,以此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该展览在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上以专题形式进行发布。 40年来,我国地质调查事业在改革创新中奋力前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和突破。此次展览围绕区域地质调查重要理论、找矿重大突破、古生物重要产地、填图方法重大飞跃、地质构造重要认识以及图艺精美制作技术等多方面,从1978年至2018年这40年中每年选出一幅代表性地质图,以此反映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时代变迁,真实再现全国地质工作人员的艰辛与硕果。 展览针对每一幅地质图的主要亮点及成就配备了简明的文字介绍,运用最新的HTML5及三维显示技术在立体地球上定位了每一幅地质图的地理位置,动态显示每一个图幅的展示界面以及地质图的主要属性信息,注明了馆藏数字服务的访问链接,并提供JPG格式、矢量PDF格式的数据下载服务。 据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览旨在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不断革新的过程,不断实现科学化、数字化、现代化乃至全球化的重大变革历程;同时,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地质图,展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重现了地质工作者筚路蓝缕、勠力同心的填图历程,彰显了地质填图工作者扎实和丰富的地质科学知识,传达了地质人敢于冒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杏鑫登录注册_南漳-远安动物群中首次发现远古“鸭嘴兽”
近期,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程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早三叠世(约2亿4千8百万年前)南漳-远安动物群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鸭嘴兽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最早出现在2500万年前,现今仅生活在澳大利亚。鸭嘴兽不是通过眼睛而是通过独特的柔软嘴壳在昏暗的环境中寻找猎物。程龙等发现的两件海生爬行动物卡洛董氏扇桨龙(Eretmorhipis carrolldongi)头骨关键特征与鸭嘴兽极为相似,说明卡洛董氏扇桨龙应该具有与鸭嘴兽相似的捕食方式,可能在黄昏或者夜间捕食虾类或者其它软体动物。这是最早的四足动物盲感应(非视觉探测)捕食方式的化石记录。这一新捕食方式在南漳-远安动物群中的发现,说明海生肉食动物在早三叠世末期已经具有与现代海洋相媲美的生态多样性,暗示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在早三叠世末期已经恢复,而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延迟到中三叠世中期。这一重大发现在《自然》杂志的子刊《科学报告》上发表,美国生命科学网随后进行了跟踪报道。 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早三叠世时期是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生物复苏的关键时期,也是爬行动物向海洋辐射的起始时期,处于浅海环境的南漳-远安动物群是揭示早三叠世生物海洋生物复苏和海生爬行动物起源与演化的关键窗口。近年来,武汉地调中心南漳-远安动物群研究团队通过野外调查和化石发掘,发现了大量保存完整的珍稀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其中包括7个新属种。上述最古老的鸭嘴兽式捕食方式是其中成果之一。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 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态复原图
杏鑫注册链接_四川厅出台政府购买地灾专业监测预警服务指导意见
近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设立行业准入标准,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提升地灾监测预警能力和科技防灾水平。 意见明确,购买服务对象是由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央、省级财政补助的地灾专业监测预警服务,按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交由具备专业能力的依法设立且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承接购买服务的社会力量除应满足《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及四川省级政府采购服务主管部门的规定外,涉及地灾防治相关工作的,还应具备地灾治理工程勘查或设计或危险性评估相应等级资质。同时,购买服务所使用的监测预警设备,应满足四川省地灾专业监测预警产品目录库技术要求。 意见提出,全省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依法依规组织开展购买地灾专业监测预警服务,确保社会力量公平参与、平等竞争。属于政府采购的,购买主体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依法确定承接主体。不属于政府采购的,应依法依规按程序确定承担主体,不得采取非集体决策或非竞争性方式确定承接主体。购买地灾专业监测预警服务双方,要及时签订购买服务合同,重点在服务内容、期限、数量、质量、价格、目标、任务以及资金结算方式、绩效考核指标、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合同解除与终止等方面明确权责。要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合理确定履约期限。 意见强调,将严格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加强成本效益分析,推进政府购买地灾专业监测预警服务绩效评价工作。要按照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短期效果评价与长远效果评价、社会效益评价与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等指标进行考核评价。 据悉,这是自2017年四川省探索开展地灾专业化监测预警建设工作以来,为进一步完善全省地灾监测预警体系,推动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有机结合,向全面提升科技防灾能力迈出的关键一步。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探测深部热能 服务雄安绿色发展
近日,雄安新区首份地热资源的勘查评价报告出炉。 雄安新区是我国中东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地区。为支撑服务雄安新区绿色低碳发展,依靠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方协调联动机制,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雄安新区地热清洁能源调查评价,近日,率先完成了容东片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精度总体达到控制级别,可以作为该区域能源规划和地热矿权设置的基础科学依据。 勘查评价结果显示,一是容东片区深部水热型地热资源赋存条件较好,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3.71万吨,供暖总能力约300万平方米。建议采用大区块集中采灌模式,合理布设井间距,科学开发深部地热资源。二是容东片区普遍适宜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公共建筑、大型商业建筑和小型单体建筑供暖(制冷)可积极推广应用地源热泵供暖制冷。三是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采用“取热不取水、全封闭回灌”先进技术工艺,不会引起环境问题。四是可发挥地热资源易储存、可调节的优势,构建以地热能为基础的多能互补弹性供应系统,提高综合供能保证程度。五是建议加强地热资源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动态监测网,支撑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瞄准打造地热资源利用全球样板的目标,以探测深部地热资源开发的第二空间为重点,继续拓展雄安新区三大地热田整装勘查和重点规划建设区地热资源评价,并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建议,支撑雄安新区能源规划和地热资源可持续高效开发。
杏鑫登录注册_“流动地质博物馆”进校园 助力科技列车甘肃行
2019年6月25日,由科技部、国家民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10家国家部委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科技列车甘肃行”活动拉开帷幕。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重要的资源单位连续七年全程参与了列车行活动,并在今年首次邀请安徽地质博物馆、宁夏地质博物馆共同组成“流动地质博物馆”服务队,在定西市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的多所中小学校开展系列地球科学普及活动。 25日下午,“流动地质博物馆服务队”来到了安定区公园路中学,开启了此次科普宣讲之行。李元恒副馆长首先向学校师生介绍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来的光辉历程以及丰富的馆藏资源等,鼓励广大学生努力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激发了师生热爱地球家园、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中国地质博物馆冯向阳研究员为同学们带来了《多彩的矿物世界》主题讲座,冯向阳活泼、生动的讲解将现场的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广场上的矿物标本展示,同学们也是兴趣盎然,将博物馆专家团团围住,如饥似渴地倾听每种矿物的形成原理、特征、结构等知识。 26日和27日,服务队冒雨穿梭在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等地,先后来到通渭县第一中学、陇西思源实验学校、渭源县第三高级中学和第一中学开展科普活动。每每到达一个学校,老师们热情的配合、同学们渴求知识的眼神,都给服务队队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四所学校,服务队开展了《流淌的玉石文化》、《会动的地球》、《冰川时代》、《石头的故事》、《古生物科考队采访记》等主题讲座,从宝玉石学、古气候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角度切入,向同学们输送了丰富的地球科学知识。化石猎人、3D打印笔绘制生物模型、“爱护环境,保护地球”T恤绘画等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既让同学们学到了恐龙、矿物颜料等相关知识,又让他们亲身实践,做出了属于自己的作品,深受同学们喜爱。 “流动地质博物馆”服务队在不到4天的时间里完成了40余场科普宣讲活动,并为当地学校带去《世界矿物精品》、《恐龙王国》、《地球家园》等十几种科普图书和笔记本、笔袋等文具,活动受到各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在当地反响很大。开展“流动地质博物馆”活动是中国地质博物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重要举措,向广大青少年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宣传生态文明思想是地质博物馆的责任与义务,艰苦边远地区的学生们更是渴望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本次活动扩大了地质类博物馆宣传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覆盖面,提高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知名度,增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