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申报工作启动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理事单位2019年度第一次联络员会议近日在京召开,部署了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评奖工作。 根据《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规定,2019年是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评奖年。申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坚持自愿原则,申请人要本人填写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印发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申请书》和《简表》;单位提名指申请人所在的工作单位。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质单位均可提名一人申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提名单位接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按照《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的要求进行核实,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同意提名后,如实填写“单位提名意见”,领导签名,单位盖章,报送其主管单位或主管部门。根据单位提名或主管部门推荐,对申请人进行审核,不仅要审核提供的材料是否齐全、准确,还要审查申请人和提名单位对其主要成就和贡献等是否如实地做了表述,并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本次申报截至5月31日,各主管部门将函报申报者姓名、单位、排名,以及相关申报材料(纸介和电子版)送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办公室,过期不予受理。申报工作结束后,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将按照《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规定的办法和程序,于9月30日前评选出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并于10月26日李四光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举行颁奖活动。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网址:http://www.lsgf.ac.cn。
杏鑫登录注册_全国绿色勘查技术交流会5月在成都召开
绿色矿业从绿色勘查做起,绿色勘查必先从技术装备抓起。5月15-17日,以“科技引领发展,绿色成就未来”为主题的首届全国绿色勘查技术交流会在成都召开。 绿色勘查作为绿色矿业的重要一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生动实践。原国土资源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力争到2020年,实施百个绿色勘查项目示范”的总体目标,对绿色勘查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大力倡导和推进绿色勘查,发布了绿色宣言,加强了标准体系建设,选树了一批绿色勘查示范项目,促进了全国绿色勘查的顺利开展。 然而,相比绿色矿山建设,绿色勘查起步较晚,技术工艺和装备要求更严更高,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质量和数量。为进一步落实绿色勘查理念,宣贯绿色勘查《团体标准》,加强绿色勘查标准体系建设,推广展示绿色勘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及地质调查相关成果,拓展地质调查成果传播推广渠道,全面推进绿色勘查,由自然资源部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指导,中国矿业报社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绿色勘查技术交流会上,将重点结合对绿色勘查《团体标准》的解读及下一步绿色勘查行业标准的制定,围绕当前绿色勘查技术、工艺、装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交流研讨绿色勘查示范项目实施效果、绿色勘查技术应用示范等方面的经验,为今后制定绿色勘查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奠定基础,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绿色勘查、实施绿色项目示范提供技术支撑。 据了解,本次交流会将邀请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信息中心、储量评审中心及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矿业报社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等专家,将围绕当前全国勘查形势及相关政策、绿色矿业发展对绿色勘查的新要求、全国绿色勘查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安排、绿色勘查团体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情况、绿色勘查行业和国家标准制定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绿色勘查的模式及提升、绿色勘查新装备新技术等进行探讨交流。同时,还将邀请青海省有色地勘局、西南能矿以及山东中勘机械有限公司、珠海市英格尔特种钻探设备预先公司等相关单位分享展示绿色勘查实践成果及新型绿色勘查装备。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科技创新服务绿色勘查集萃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探矿工程所”)始创于1957年,从我国勘探技术“零起点”出发,艰苦奋斗,矢志国家地质勘探技术研究,1959年在北京周口店建立勘探试验站,从此开始了以地质勘探科研报国的漫漫征程。 上世纪70年代,以探矿工程所为首的一批国内大名鼎鼎的泥浆、勘探技术专家进驻西藏羊八井,提出了地热钻井与成井一整套技术与工艺措施,成功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取得十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4年与1985年交替之际,原地质矿产部决定,“周口店勘探试验站”改为独立的县团级事业单位,这标志着勘探试验站正式独立,名称改为“地质矿产部勘探试验站”。从此拉开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序幕。 1985年10月28日,原地质矿产部正式批准将“地质矿产部勘探试验站”更名为“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研究所”。 1995年,探矿工程所受邀指导完成西藏羊八井钻探工程,确立了其深部高温地热钻探技术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2000年8月25日,经中央编制办公室批准,“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研究所”更名为“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 2002年初,探矿工程所正式划归原国土资源部管理,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特别是从2005年1月起,该所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直属单位,积极主动切入地质调查主战场,地质调查支撑服务作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2017年5月,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历史性突破,自主创新完成20项关键技术和7项重大技术装备。探矿工程所作为参研单位之一,其自主创新的保压取样技术和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装置位列其中,打破了国外垄断。 同年12月1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专门给探矿工程所发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特别感谢其为“海马”号ROV配套研制的反循环结壳钻机,在大洋41B航次大洋富钴结壳调查中,成功打穿了3个站位的结壳矿层。这是我国深海遥控机器人首次搭载钻机作业并一举获得成功。 2018年,探矿工程所高度重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要求和局重大部署,牵头组织局属相关单位同国内外钻井装备设计机构、科研院所和生产制造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协同创新技术攻关,积极落实重大部署。同时,该所还与局属工程、二级项目承担单位紧密合作,高质量完成了东南沿海、雄安地热、下扬子页岩气、油气田铀矿、准噶尔、北方石炭、陕东晋西等7项预算单列钻探地质调查任务,在钻探调查中战胜了高原、戈壁等艰苦环境,克服了严寒、暴雪、台风等恶劣天气,解决了多种复杂地层钻进难题,获取高质量岩心实物资料及地质信息。 探矿工程所的发展堪称我国地勘行业的历史缩影,60多年厚重的技术积淀和人才优势,已经延伸到设备的科技创新中。 该所自主研制的3000米永磁直驱顶驱钻机成功应用于广东省惠州市惠热1井高温地热资源钻探地质调查,惠热1井目前是广东省钻孔深度最大、水温最高、自喷流量最大的地热勘探井。 新时代,探矿工程所坚决贯彻绿色勘查理念,以地质钻探及高温地热钻探钻井液固相控制技术、3500米的永磁直驱顶驱钻机系统等,积极开展地质钻探绿色环保施工,同时也吹响了雄安新区地热清洁能源调查评价的进军号角,以科技创新续写行业传奇。 针对地质钻探绿色环保施工的要求,探矿工程所成功研制TGLW系列钻井液离心机、QJQ系列泥浆清洁器、TG振动筛及多级钻井液固控循环系统,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模块化、易搬迁等特点,可实现钻井液不落地循环处理,有效清除有害固相。 钻井液离心机采用单电机结构模块化设计,最小分离粒度5μm,可匹配变频控制系统实现无级调速,适应不同地层特性,填补了国内小口径地质钻探用离心机空白。泥浆清洁器将水力旋流器与振动筛有机结合,可清除20μm~74μm有害固相。钻井液固控循环系统可根据不同钻探需求匹配固控设备,改变了传统钻井液自然沉降处理方法,减少了钻井液排放对环境污染,满足清洁化生产的需要,符合绿色勘查、绿色钻探的要求;循环过程中的液相回收利用,固相集中回收处理,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对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固控设备及系统已在青海、新疆、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多个资源勘探和科学钻探工程现场取得了成功应用。 在地质钻探固控系统研究基础上,为支撑高温地热清洁能源勘探要求,形成了撬装模块化五级固控及钻井液冷却系统,处理量可达180立方米/小时,可实现高温环境下等钻井液处理及降温需要,为高温地热(干热岩)钻探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地热能是一种新的绿色清洁能源,在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和能源日趋紧缺的情况下,对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2017年4月,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其目标是建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以地热能为主,多能互补的供暖方案率先被提出,并把“打造全球地热利用样板”作为目标之一。 据此,探矿工程所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项目《雄安新区地热清洁能源调查评价》,组织实施雄安新区D14地热探采井工程。为适应雄安新区对环保的要求,现场钻机动力由柴油机动力改造为变频电力驱动,采用电传电控新技术、自动送钻技术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控,提高钻进效率,减少能耗;地热井实施过程中采用绿色环保泥浆体系,采用新技术对废浆进行处理,加装泥浆处理系统,减少井场对环境的污染。雄安新区钻探施工现场做到了设备动力不冒烟,泥浆不落地,减少了排放,降低了工程对环境的污染。该井于3月16日钻进至2500米,并顺利终孔。 雄安乃至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钻探地质调查是精确获取深部地层地热、地质学参数的唯一手段,也是目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唯一途径。该项目通过整理和分析雄安新区地质和钻探资料,总结区域地热钻井关键技术难题及对策,形成区域地热钻探地质调查技术报告,可为雄安、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地热资源钻探地质调查提供借鉴与指导,对促进我国高温地热资源绿色调查和开发利用进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推进国家深部找矿战略实施、提高智能地质装备能力建设水平,自2011年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组织专业力量对3000米以深顶驱钻机系统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创新永磁电机直驱钻机技术,掌握新一代智能化地质钻机系统核心技术。 探矿工程所于2015年研制成功世界首台3000米永磁直驱顶驱钻机系统,填补了行业空白。该钻机成功应用于浙江临安页岩气勘查LC-1井试验工程(完钻深度2328米,终孔直径150毫米),在广东惠州惠热1井地热井工程完钻深度为3009米(终孔直径150毫米)。在此基础上,2018年研制成功3500米永磁直驱顶驱钻机系统,进一步提升了自动化控制水平,通过试验孔施工试验,验证了设计思路,达到了设计要求。 其中,惠热1井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内水温最高、自喷流量最大的地热资源调查井,实现了广东乃至东南沿海地热资源勘探的重大突破。通过创新应用自主研发的永磁直驱顶驱钻机、高温井控、复合钻进、高温钻井液等装备和技术,有效破解了高温钻探技术难题,初步形成了一套高效环保的高温地热钻探调查技术新体系。 探矿工程所研制的永磁直驱顶驱钻机系统,通过变频系统进行无级调速,具备结构简单、维保方便、能耗制动、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钻井作业过程中,具备超钻深、大负荷、长行程、高处理能力等优势。司钻作业智能化、自动化,具备自动送钻功能。可接入电网进行施工,不依赖柴油发电机组进行野外作业,发挥永磁电机高功率因素的优势,相比同规格普通电驱钻机节约电耗超过20%,具备节能减排的巨大优势。钻机的成功研制与应用为我国绿色勘查体系发展提供了大型装备支撑。
杏鑫登录注册_2019年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部署会召开 推动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5月17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2019年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部署会在京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2019年度重点工作部署,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地质云平台、智能化和大数据“三位一体”建设,更好地推动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会议期间,局总工室对2019年信息化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地质云建设团队就2019年地质大数据建设、云平台建设、地质调查项目“在线化”、专题服务、地质信息产品上云、业务管理信息化与大数据功能进行了介绍与演示,全方位展现了地质云建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 会议强调,在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时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来统领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在党建和业务的融合上下功夫。局党组把信息化工作作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两个核心引擎之一,就是在地质调查领域中落实中央的要求、决策和部署。在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推进中,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理解信息化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坚持一岗双责,做到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二是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作,在云平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三位一体”上下功夫。着力推进信息化工作的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在服务疆域上,从国内到全球;第二个转变是从定性、单维、单源转变成定量、多源、多维的数据来提供服务;第三个转变是从观察描述型到机理模拟型,未来的数据要有动态的推演。将地质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产,将地质调查“在线化”作为推动信息化的战略支点,将智能化作为地质调查战略方向。三是信息化建设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需求。克服重建设、轻应用,重建设、轻需求的倾向,坚持边建设边应用,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及时充分发挥作用。四是要坚持从严治党、底线思维,在落实主体责任上下功夫。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保密、质量与廉政建设,将责任落实到法人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身上,实行一票否决。 在交流研讨环节,参会代表踊跃发言,纷纷表态将全力以赴,克服各种困难,一定完成局里下达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并对地质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代表们提出的真知灼见,地质云团队代表也给出了回应。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局属29家单位与原武警黄金部队等单位信息化分管领导、地质云节点负责人、局机关有关部室领导、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计划协调人、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工程首席专家以及二级项目负责人等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杏鑫登录注册_自然资源部对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治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 加强台风“利奇马”过境期间地质灾害及海洋灾害防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月9日,自然资源部召开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治工作紧急视频会议。会议认真传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指导各地全力做好台风应对工作。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介绍了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的基本情况。根据中央气象台8月9日6时发布的台风红色警报,9日14时,台风“利奇马”中心位于浙江温岭市东南方向约195公里的洋面上,预计10日凌晨至上午在浙江象山至苍南一带登陆,登陆级别为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福建北部、江苏南部、上海、安徽东南部、台湾岛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浙江中东部、福建东北部及台湾岛部分地区有大暴雨,浙江东部沿海和台湾岛中部有特大暴雨。国家海洋预报台8月9日8时发布海浪红色警报,11时发布风暴潮橙色警报。预计10日东海南部、钓鱼岛附近海域将出现9至14米的狂涛到怒涛区,东海北部、浙江近岸海域将出现5到7米的巨浪到狂浪,海浪预警级别为红色。 会议要求,要切实做好台风“利奇马”应对工作。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各地要充分认识台风“利奇马”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的严峻形势,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各有关责任人要迅速到位,加强领导,密切关注台风动向、影响范围和强度变化,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范工作。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台风“利奇马”防范的极端重要性,要将责任细化到人、到事、到点。二是强化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会商,及时获取雨情,汛情,提高排查巡查、预警预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密开展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进行滚动预测预报,确保预警到户到人。要加强与交通、建设等部门的协作,共同做好交通沿线,工程建设区周边隐患排查,预警等工作。要对已经发现的地灾隐患点,做到雨前、雨中、雨后排查,特别是要对农房、新建道路、新建房屋等进行排查。三是全力做好监测预警,减少海洋灾害损失。各有关单位要及时检查观测站点数据传输链路、提前采取加固和备份的措施,确保观测数据的正常获取和实时传输,如有故障要及时报告并补救。要加强会商研判,及时滚动做出预报警报。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向海上作业渔民的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四是要落实群测群防,切实做好群众避险转移工作。各地要针对“利奇马”带来强降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的情况,迅速部署,深入一线,加强群测群防,采取专业队伍和专家入驻市县等有效手段,及时对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排查,特别是山区、丘陵区的高陡边坡附近,山道沟口的居民点,旅游区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要落实监测责任人,坚决贯彻落实隐患点临灾处置预案,对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别是地质、地形、地貌在强降雨作用下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段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在建工程施工人员、在建工程临时居住区,景区旅游人员要果断转移和撤离受威胁群众,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避让。要把防御台风“利奇马”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盯到底,防止回流,不漏一船,不留一人,切实做好群众避险转移工作。 会议指出,此次台风登陆强度强、风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各地各部门要清醒认识台风带来的灾害风险,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到基层的工作措施,有效应对台风带来的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部有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及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关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部分地方市、县,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东海分局,上海市海洋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山东省海洋局在所在地分会场参加会议。全国共1000余人参加视频会议。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暨第一届地热青年论坛召开
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暨第一届地热青年论坛于8月19日~21日在夏都西宁召开。会议主题为:聚焦绿色发展,践行地热使命。院士专家齐聚一堂,研究探讨地热资源、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为下一步勘查开发出谋划策,使清洁能源早日造福于民。 本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倡议,中国地质学会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源调查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承办。 会上,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以“推进中国干热岩地热开发的思考”为题,介绍了干热岩勘查开发现状,详细阐述了世界和中国干热岩的研究及开发进展、共和盆地干热岩的科技攻坚情况,建议要多措并举推动我国干热岩-地热的开发利用。 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水文地质处处长、青海共和干热岩科技攻坚战指挥部执行指挥长张二勇介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青海省地热资源和干热岩勘查开发,希望在共和盆地尽快建立干热岩开发研究示范基地,推动干热岩勘查开发产业化,实现我国地热勘查开发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服务国家能源结构调整。 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源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王贵玲介绍,目前已经建立了干热岩靶区评价指标,根据成因模式划分,完成了干热岩资源分类,圈定了干热岩重点靶区。今后应加强对西部干热岩的关注、东西并举,花岗岩与碳酸岩同步,青海共和盆地应快速发展建立示范工程,尽快启动西南增强型系统示范,探索京津冀地区灰岩热储开发,积极开展东南沿海干热岩勘查。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局长李世金介绍,自2013年以来,在共和-贵德盆地初步圈定干热岩远景区18处,总面积约3000多平方千米。其中恰卜恰地区施工了4眼干热岩勘探井,贵德扎仓沟地区实施了2眼干热岩勘探井,温度均在180摄氏度以上。地热-干热岩勘查取得初步成果,为青海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清洁能源保障。 东华理工大学校长孙占学教授介绍了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放射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另有7位专家汇报了青海地热资源概况及勘查思路、地热资源助力雄安新区建设、地热开采研究、干热岩压裂可行性研究、干热岩地热开发研究新进展等。 在第一届地热青年论坛上,共有30位青年专业骨干围绕干热岩探测评价方法、水热型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裂隙表征与渗流模拟、地热开发中的岩石力学问题等方面,汇报交流了各层面研究取得的新成果、新方法、新理念。会议对研究成果突出的青年颁发了获奖证书,鼓励地学科学青年学者成长,提升我国地热领域整体研究水平,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地热地质事业健康发展。 来自全国地热资源研究领域的单位及组织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华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和青年代表及各省地勘单位的地热技术骨干300余人参加会议。
杏鑫怎么注册_《李四光》等10部电影获评新中国地质题材优秀影片
国庆节前夕,一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地质题材优秀影片评选活动在电影界及地质界中深入开展。这次评选活动由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牵头主办,聘请电影界知名学者、编剧、导演参加,邀请自然资源部部分离退休干部、地质科技人员、行业作家、老中青地质队员组成评选委员会,评选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所涌现出来的10部地质题材优秀影片。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开展地质题材优秀影片评选活动,旨在激励广大地质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地质找矿为荣的"精神。通过开展地质题材优秀影片的评选活动扩大了地质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宣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地质工作、地质事业和地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以传播正能量、弘扬地质工作者的“三光荣”精神,促进地质事业的发展。 经过电影界专家的推荐,广大地质职工参与推选,及网上多个地质群征求意见,最后经全体评委会成员终审投票选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10部地质题材优秀影片:《李四光》、《深山探宝》、《年青一代》、《创业》、《生死罗布泊》、《黄大年》、《男儿要远行》、《世界屋脊的太阳》、《胡杨》、《车队从城市经过》。
杏鑫登录注册_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成立 系全球岩溶领域第一家国际标准化机构、我国地学领域第一家国际标准化机构
9月24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成立仪式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举行。这标志着全球岩溶领域第一家国际标准化机构,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第一家国际标准化机构,正式落户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这充分保障了我国在国际岩溶领域研究居于领跑地位的同时,也全面提升了在国际岩溶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司长崔钢共同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揭牌。 揭牌仪式现场 揭牌仪式现场据介绍,岩溶技术委员会将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岩溶领域的通用基础标准,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岩溶资源持续开发环境保护修复以及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相关工作不仅将建立系统的国际岩溶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而且将推动以我国为引领的地学研究。据悉,全球岩溶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广泛分布于130多个国家,其中涉及“一带一路”沿线59个国家。我国有1/3的国土面积为岩溶地区。岩溶区各类资源丰富,同时,也是全球最为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一。全球岩溶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退化和各种灾害问题。开展岩溶国际标准化工作,有利于推进岩溶地质科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引领全球岩溶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全球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全球岩溶区消除贫困和防灾减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岩溶地质方案。岩溶技术委员会将分三个层次组织开展岩溶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一是通用基础标准,包括岩溶系统的形态、结构、成因和功能等术语;二是调查和评价技术标准,包括岩溶系统的刻画、资源计算和评价、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工程稳定性评价等;三是岩溶资源持续开发、环境保护修复以及防灾减灾技术标准,具体包括岩溶水资源、矿产资源、景观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岩溶石漠化、地表塌陷和沉降岩溶渗漏、水污染、海水入侵等岩溶地质防灾减灾技术,以及岩溶环境管理与保护技术等。来自自然资源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内知名大学、广西区内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来自瑞士、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服务矿业转型发展纪实 为建立现代能源体系提供支撑
摘要: 矿业是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能源资源安全的战略基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矿业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国内矿业发展空间不足、动力不足,正处于绿色化、国际化、治理现代化的转型关键期,正在经历由大到强的蜕变,发展面临提升发展活力、推动绿色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矿业市场体系、参与全球矿业治理等任务及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紧扣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主题,在以公益性地质调查支撑能源矿产勘查及转型、支撑战略性新兴矿产找矿、以新技术实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精准对接服务矿业绿色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支撑深部找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我国矿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Abstract: Mining industry is the strategic basis for ensuring energy and resources security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its development mode.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ining industry is insufficient in space and motive force and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of gree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It is undergoing transformation from big to strong.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ining industry is facing the promotion of development vitality, promotion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onstruction of modern mining market system, and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mining governance.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Read more »
杏鑫怎么注册_“海洋六号”船完成2019年深海大洋科考任务返回广州
历时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务,满载科考成果,于2019年10月23日返回广州。 “海洋六号”船自2019年5月30日从广州启航,在西太平洋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实施了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取样、深海摄像、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温盐深测量、地质拖网和重力活塞沉积物柱状取样等多种手段调查工作。 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分别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航次联合了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站、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等机构58名科考队员通力协作,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文化,克服恶劣海况、补给匮乏、设备故障等重重困难,获取丰富的深海地质样品及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勘探、深海地质调查、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实施了西北太平洋重点调查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实现了多波束水深地形全覆盖,获取了富稀土沉积物地球物理信息和地质样品,为深海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及新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二是继续开展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年度工作,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调查结果为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评价及顺利完成合同约定的区域放弃任务提供支撑。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水下视频图像的分幅智能拼接,为富钴结壳小尺度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优化了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系统的探测性能,成功应用于ROV、移动钻机等多个运载平台,为富钴结壳精细探测提供了强有力的调查手段;提升了富钴结壳深海浅钻的稳定性和作业效率。 此外,在9月9日靠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港期间,配合我国驻密联邦大使馆在“海洋六号”船共同举办了纪念“中密建交30周年”招待会,邀请密联邦政要及相关中资机构代表参观“海洋六号”船,积极探索中密两国在海洋地学等领域的合作。 “海洋六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现代化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近年来我国新入列的多艘海洋科考调查船参考了“海洋六号”的基本设计。“海洋六号”自2009年入列以来,连续10年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了55个航次的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任务,累计出海时间达2137天,安全航行29万海里(约合53.5万千米),航程相当于绕地球13圈半,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