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环境监测院为部地灾防治指导工作组提供基础资料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按照部、局指示要求,从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中提取整理了27个省(区、市)的地质灾害综合研究报告以及7个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重点县(市)级地质灾害调查区划报告,于近日提交给自然资源部14个地质灾害防治指导工作组。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的批示要求,7月23日,自然资源部发出《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指导调研工作的紧急通知》,决定派15个指导调研工作组分赴全国31个省(区、市),分析研究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 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在派出专业技术力量参加工作组的同时,从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中提取整理了27个省(区、市)(北市、上海、天津、重庆、香港、澳门、台湾除外)的地质灾害综合研究报告,以及青川、绵竹等7个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重点县(市)级地质灾害调查区划报告,于7月23日当晚提交给14个工作组。这些研究报告能够为工作组了解当地地质灾害隐患整体情况、有效指导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服务。(尹春荣)
杏鑫怎么注册_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党委书记郑海果谈白雁坑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又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村将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所在。而地质文化与美丽乡村相结合,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一种有效尝试。 2018年11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命名浙江省嵊州市白雁坑为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地质文化村”在白雁坑得到探索与实践,是一个专业领域的新拓展,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地区的村民生活。 近日,经历了白雁坑建设地质文化村从无到有全过程的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党委书记郑海果,向《中国矿业报》记者分享了以地质环境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矿业报:地质文化村这一构想为什么缘起于“白雁坑”? 郑海果:白雁坑位于浙江省嵊州市西部,地处会稽山脉、剡溪之源,远离都市、山高路远、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是江南山区里典型的偏远村庄。大山深处的白雁坑,平均海拔800米,森林茂密、环境优美,相传为大雁迁徙的栖息之地,村庄也得名于此。 白雁坑村虽然偏远,但特色十分鲜明。村庄紧挨着当地地级市绍兴市境内最高峰西白山主峰,亿万年来火山喷发、地壳运动、山体崩塌造就了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它还居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会稽山古香榧群的核心区。崩塌地貌、高山湿地、“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集中于此,形成了“石中有榧、榧中有村”的独特景致。藏在大山里的白雁坑,过去名不见经传。受益于地质文化村建设和当地政府的支持,经过持续不断的发掘和建设,白雁坑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地质遗迹资源也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中国矿业报:如果说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那么地质文化村就是美丽乡村的“特色版”。请谈谈白雁坑是如何实现共建共享地质文化的。 郑海果: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实施,统筹开展省级调查评价和全国综合集成工作。旨在摸清我国地质遗迹资源家底,深化地质遗迹调查理论和保护方法研究,分析其分布规律,建立数据库,提出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建议,支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地质遗迹的保护管理工作,服务地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2013年,依托《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浙江省查明白雁坑的地质遗迹点非常特殊,是少见的崩塌地貌,具有典型性。2014年,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向嵊州市下达《通源乡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项目,下拨经费310万元,由浙江省地质一大队负责地质调查,浙江大学负责规划设计,通源乡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建设。地质环境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地质为魂、保护为基、生态为要、民富为本”的要求,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厅和地质调查专业团队定下的建设基调。 浙江省、嵊州市国土资源部门工作组和专业地质调查团队共同驻村,对方圆2.5平方千米的地质环境资源开展了多方位细致勘察和论证研究,组织11次座谈会,确定地质遗迹点54处,提交了《嵊州市通源乡地质文化村地质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那段日子,白雁坑村民非常好奇这几个背着帆布包、拿着铁榔头的人每天穿梭于村内村外在干什么?问东问西之间,“地质遗迹”、“崩塌地貌”、“火山岩”等专业词汇逐渐进入了村民的耳朵,而香榧树寓意多子多孙和健康长寿,村里每年隆重的祭祖风俗和故事也被地质调查人员所记录。 经过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农业地质、地质遗迹资源、人文历史、民俗民风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和巧妙组合,专家们反复讨论,如何更好地把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结合起来,并提出“不期而遇的地质生态游”的规划理念,实现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地质故事与村庄故事、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嵊州市通源乡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地质专家的指导下,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开启了建设之路。 中国矿业报:地质文化是一个宏大的概念,白雁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什么内容做具体支撑? 郑海果:一直以来,白雁坑建设坚持的原则是将地质环境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相融合,地质故事与乡村故事相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相融合。 同时,白雁坑还以“四有四可”丰厚地质文化内涵,这里有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高山湿地、忘忧花海、杉林寻幽,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和神仙洞、刀锋岩、五通岩等地质景观,农民口口相传的村落变迁和传说故事、民间越剧爱好者的深情演绎、摄影家和绘画者的精彩影像,以及圣果香榧、万亩香茶。这些丰富的地质环境资源、农业资源、文化传承和人文历史资源都被整理、挖掘出来,结合村庄特点和现状进行规划和设计。我们收集整理了200多篇描写白雁坑的诗文,使游客“有文可读”;制作了科普视频和宣传影片,使游客“有声可听”;建成了面积约50亩的开放式科普展示区、6个科普长廊,完成了地质调查区域导览系统建设,设置了35套解说牌,使游客“有物可看”;精心打造了农特产品和农家美食,使游客“有品可尝”。 调查结果直接转化为“四有四可”应用成果,不仅增添了地质文化村的内涵,还形成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标准。白雁坑村有一段石栏路,上面标注着“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这儿等你”。这是气度,也是自信,更是邀请。那些静静等待在路边的地质遗迹,那些千年榧树历经3个寒暑所产下的珍果,在向每一位走近它的游客讲述着沧海桑田的故事。 中国矿业报:地质文化村坚持“共建共享”、“保护生态”、“基础配套”、“共赢共富”的建设理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郑海果:地质文化村建设不仅使白雁坑旧貌焕新颜,更使村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变。“共建共享”体现了村民的主体地位。乡、村干部为踏勘现场爬了无数次的山,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劳动力参与建设施工,被专家称为地质遗迹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湖是村民亲切熟悉、朝夕相处的环境。在该村两委会的召唤下,村民们积极参与到了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修建游步道、长廊、景观台、安全护栏等,一个个景观展现了民间传统工艺的智慧。自地质文化村建设以来,村庄面貌日新月异,白雁坑人不再为自己是一个山民而自卑,反而不知不觉间多了一种自豪。 “保护生态”彰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白雁坑精彩于它的地质生态,白雁坑人世世代代守护着地质生态,珍惜和爱护环境是他们的自觉行动。 “基础配套”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5年之前的白雁坑还比较落后,村庄基础设施较差,交通不便。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嵊州市整合农办、建设等部门的力量,从2015年起启动实施了美丽西白区块3年行动计划,在白雁坑及附近区域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对道路交通、电力、污水处理、饮用水达标提标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并实施了村庄综合整治,完成了整村亮化工程,新建了2个停车场共计8000平方米,硬化村内道路11000平方米,补植绿化5000平方米,改造农房7000平方米。 “共赢共富”唱响了产业兴旺和村庄善治的凯歌。白雁坑民宿是与地质文化村建设同步发展起来的,2014年初这里还只有2家民宿,但目前已经达到20家。民宿实现多元化,集星空露营、品质居住、文化休闲、健身康养、农事体验于一体,游客们纷纷慕名而来。2018年,白雁坑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万元,相比地质文化村建设之前至少翻了一番。村庄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成功摘除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白雁坑村党支部被群众誉为“十年好支部”。 经过3年多的努力,地质调查和规划设计成果在白雁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丰富的地质遗迹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民风民俗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休闲与科普教育活动,初步建成了一个集地质遗迹保护、特色农产品产销、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于一体的地质文化村。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山村成了周边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既达到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地质知识科普的目的,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近几年来,白雁坑村获得了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浙江省休闲旅游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中国矿业报:白雁坑地质文化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未来白雁坑地质文化村还将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发展? 答:成绩的取得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浙江省、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源于所有参与项目建设的专家的辛勤工作,源于白雁坑村老百姓的勤劳和智慧。 这几年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建设过程中总结了以下经验:一是要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土地、生态、环境等要素,强化国土空间资源综合利用,在谋划地质文化村建设时做到“多规合一”,从起步阶段就特别要注重优化村庄风貌保护,保障村庄建设长远需求。二是要牢牢把握地质文化村建设理念,紧扣“四有四可”建设标准,相辅相成,坚持体系化打造。三是要坚持“乡土化用材”和“自组织建设”,避免一边建设一边破坏,实现生态保护与村庄建设相统一,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发动当地村民踊跃参与,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四是要形成和持续提高品牌效应,把村庄特色挖掘出来,把地质与文化等各种丰富的元素整合起来,不断提高村庄治理水平,通过地质文化村的打造让广大村民得实惠,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可地质文化村。 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深化文章,建设有浓郁地质风情的村落,培育带有显性地质元素的民宿,培养更多的能够讲好地质故事的村民,构建完整覆盖地质遗迹区域的导览系统,开发带有地质文化的创意产品,努力开创适合本地发展的“地质+农旅+民宿+文创”的新格局。
杏鑫在线注册_陕西省地调院2019年野外调查誓师出征
3月16日上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2019年野外地质调查出征誓师大会在陕西咸阳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现场举行。据悉,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今年承担了一批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包括青藏高原科考项目,新疆、西藏区调矿调项目等;计划实施陕西省49个公益性项目,包括汉中天坑群考察、陕北丹霞地貌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浅层地温能调查、农业地质调查以及城市地质调查等,覆盖九大地质领域。 誓师会现场 近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以“六个导向、七大转变”为转型发展思路,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找矿突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一批“优、急、稀、特”矿种;地质遗迹调查发现汉中天坑和陕北丹霞,助力陕西省全域旅游和脱贫攻坚;浅层地热能调查在陕西省防污治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陕西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地质调查先进单位。 2019年的陕西地质调查项目安排将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瞄准行业发展方向,力争解决民生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 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王晓驰,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杜玉良,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纪检组组长梁彤靖,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院长洪增林出席了誓师大会。 王晓驰代表陕西省政府发表讲话。他表示,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在服务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发展优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陕西省地调院自成立以来,为陕西省地质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希望该院继续弘扬优良传统,紧紧围绕大地质发展新方向、新需求和新导向,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他叮嘱即将出征的地质调查队员注意安全并预祝此次出征取得丰硕成果。 号角声声催征人,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本次誓师大会后,有的野外地质队将奔赴青藏高原和大漠戈壁,全力服务国家能源资源战略;有的将奋战三秦大地,更好地服务陕西追赶超越和“三个经济”发展。无论身在何方,他们都必将以优异的成绩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杏鑫在线注册_历时3年、连续6次大型科考汉中天坑群神秘面纱逐步揭开 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以洞穴探测为中心,开展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旅游地质等多方面调查,取得了重大进展
4月21日上午,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产业专业委员会、汉中市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年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成果座谈会”在西安顺利举行。会议对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取得的重大进展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并就汉中天坑群成因机理、价值体系构建及保护利用等方面展开充分研讨,为未来进一步拓展汉中天坑群调查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以前五次科考成果为基础,以洞穴探测为中心,开展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旅游地质等多方面调查,取得了重大进展。 科考团队通过地下潜水、橡皮艇漂流、洞穴单绳等手段对小南海台原区地下河系统进行了洞穴探测,考察地下河和洞穴8处,约4千米,竖井深度约350米。天星岩地下洞穴系统探测长度延伸到9300米,为南郑区目前发现的最大洞穴系统。回军坝村向阳坪黑窝天坑底部地下河首次探测长度1400米,天星岩天坑附近竖井、老龙池洼地竖井共探测350米。采集宁强大鱼洞、冒气洞、大佛洞等不同层位石英砾石、石英砂样品5件;采集镇巴天悬天坑碳酸岩岩芯样品3组。发现多处超大规模洞穴大厅,充分证明了该区域岩溶演化过程中所处的古地理及古气候环境与现在的地理与气候环境差异明显,为该区域地理及气候环境演化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法镇沙河一带,通过地质路线调查重新厘定了碳酸岩区与非碳酸岩区界线,即二叠系与志留系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界线。考察研究认为,小南海地区地下河洞穴的发育主要是由三期断裂构造引起的。天坑主要是早、中期构造叠加、岩石破裂,加之地下河作用塌陷形成。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示踪试验等技术方法,重新对小南海台原面地下河系统进行了系统解析,探明了天坑与洞穴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演化模式及补给排泄规律。 初步确定了南郑区小南海地区地学旅游线路、宁强禅家岩天坑群地学旅游线路。对龙头山陡崖、伯牛天坑、天星岩地下河、白水洞泉水及后河村峰林等地进行景观地理学考察和规划。对青石关村和秦家坝村建设地质文化村进行了可行性评价,为当地旅游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院长洪增林作了题为《汉中天坑群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的主旨演讲。报告聚焦天坑价值与应用,重点探析了汉中天坑群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社会价值、生态人文价值,提出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一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理念,把生态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汉中天坑群的环境生产力要素,着力构建“天坑+”的生态经济价值体系;二是依托汉中天坑群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战略地位,着力构建生态社会价值体系;三是充分利用汉中天坑群区域的文化优势,有效整合其特有的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尊生观念及生态伦理,建立天坑群区域生态人文价值体系。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兰新哲对陕西省地调院实施的汉中天坑群项目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工作开展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以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基地为载体,加大加强汉中天坑群科学研究深度;二是以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为中心,持续开展岩溶地质多学科交叉科技创新研究;三是以汉中天坑群这一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为科普对象,做好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工作。 国际洞穴联合会副主席、捷克洞穴协会主席兹德内克·莫提契卡介绍了本次中捷联合科考成果。捷克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迈克·菲利皮介绍了小南海地区相关地质工作进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陈伟海研究员作了《中国的岩溶景观与洞穴》的主题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李荣社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杨建华教授、长安大学李荣西教授、陕西理工大学周天华副教授分别围绕此次国际联合科考成果作了交流发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联合科考尤其是对小南海地区最大的地下洞穴系统——“天星岩”和“伯牛天坑”地下系统进行的考察成效显著,为摸清小南海西部地区的地下洞穴系统连通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次联合科考的圆满结束,标志着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即将开启汉中天坑群多元价值体系研究与应用的新篇章。 历时3年、连续6次的汉中天坑群大型科考,初步揭开了汉中天坑群的神秘面纱,探明了天坑的基本类型、分布特点、成因机理等。在此基础上,陕西省地调院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汉中天坑群区域内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力度,推动地质资源向地质经济转化,把地质科研工作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助推当地绿色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步伐,为陕西“三个经济”建设贡献地调力量。
杏鑫怎么注册_“透明地球”探测有了新利器
6月15日,密集台阵和探测新技术研讨会暨第四次密集台阵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京区基地召开。会议显示,这套系列新技术在国际上,尤其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可喜的态势。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承办。21位报告人汇报了密集台震与探测技术的研究、实验进展和实际应用情况,就进一步发展和推动密集台阵探测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理论研究、方法创新以及在不同尺度和不同梯级地壳结构探测研究中的应用发表了看法并在现场进行交流研讨。 密集台阵与噪声成像探测新技术体系是实现“地下透明”的新利器,对支撑我国城市地下空间(0-500米)、自然资源(0-3000米)和地球深部(中上地壳)三维结构精细探测,乃至实现岩性结构探测有着变革性意义。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观测应用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噪声成像与密集台阵观测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微震监测、火山、地热和矿集区精细结构和断裂带空间分布,以及大陆动力学等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会议提出,地球物理探测是深部探测技术体系的重要环节,密集台阵观测手段和噪声成像的发展是一种代表地球物理高分辨率探测方向的新技术体系,其中短周期、宽频带密集台震技术设备,已呈现出环保、经济、高效的优势,有很大发展空间。应继续加强理论、各向异性和相关仪器装备的研究,提升探测能力。 据了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自2017年以来,逐步在装备、采集、技术方法以及应用于地质调查等重大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效,并已初步建立起了密集台阵与噪声成像探测装备和技术体系。此次会议的召开,将有助于建立健全深部中心的深部探测技术体系,为地球深部探测重大项目提供技术储备,更好地服务于“向深地进军”的使命,扩大深部中心在深部探测领域的影响力。 共有来自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YESChina)、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等单位和研究机构的150人参会。
杏鑫怎么注册_成都地调中心开展罗平生物群现场科普活动
秋日的滇东高原,蔚蓝的天空中挂着棉花样的白云,煞是美丽。9月24日上午,两百余名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在多名老师的带领下,齐聚在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题写的“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石碑旁,欢声笑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到处探视着眼前的一切。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现场科普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本次科普活动是成都地调中心在全力推进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普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科普工作领域的一次探索。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此,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高度重视,成都地调中心党委积极落实。在推动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针对中心业务领域特色,结合局科普工作重点,转变服务方向,探索更加积极主动、更具影响力和更贴合社会公众需求的科普活动。 在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化石展厅,孩子们围拢住一个个海洋古生物化石标本,发出一阵阵惊奇的叫声,认真做着记录,不时向讲解员地提出各种问题,成都地调中心的专家们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绘声绘色地一一解答。从孩子们似懂非懂而又偏想弄懂的表情中,记者感觉到,科普工作的必要性比想象的更加迫切。 记者了解到,罗平生物群化石的发现纯属偶然。2007年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云南1:5 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距罗平县城东南12公里的罗雄镇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鱼化石以及海生爬行类化石、节肢动物化石和棘皮动物、双壳等无脊椎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群。随后研究揭示该生物群产出时代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距今约2.44亿年,特命名为罗平生物群。 专家介绍,罗平生物群是云南古生物化石研究领域中又一重大发现,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得到了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认可和赞誉。其中鱼类化石品种丰富,主要为古鳕鱼类、龙鱼类、裂齿鱼类、肋鳞鱼类、半椎鱼类以及空棘鱼类,约有四十多个属种,包括了30多个新种属。节肢动物化石包括甲壳类、鲎类、千足虫类等。鲎、等足目、千足虫等化石均是首次在我国发现。化石群种类丰富,规模庞大,保存完整精美,堪称我国三叠系海洋生物化石库,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 整整一个上午,通过组织孩子们观展,观看科普视频,使孩子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地学知识教育。活动结束后的现场互动环节,孩子们一个个意犹未尽,踊跃举手抢答专家提出的问题,使本次活动更加增添了一种欢快的气氛,真正做到了地学科普让孩子们入脑入心。 当天下午,记者随成都地调中心的专家们参观了馆藏于罗平县自然资源局大院内的数千块精美的化石标本。下午3点左右,记者跟随专家们到化石采集3号采场,这个巨大层状结构的岩层采场,脚下随便一踩,都能踩住生物化石,各种各样的化石随处可见,地质锤随便一敲,都能敲出一块生物化石来。这里简直是一本巨大的生物化石教科书。随后我们又赶到首次发现龙鱼化石的1号采场,在那里又找到了几块化石标本。 据了解,目前罗平古生物群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各项研究还在继续进行当中。成都地调中心的专家们首次在罗平地区发现了丁氏滇龙、张氏幻龙等海生爬行类及幻龙水下觅食遗迹,对研究海生爬行类的演化及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地区已确立为全球中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标志。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调查服务岩溶区生态修复和脱贫攻坚
全球岩溶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广泛分布于130多个国家。我国有1/3的国土面积为岩溶地区。岩溶区地貌景观奇特秀美,优质而丰富的岩溶水资源和碳酸盐岩油气资源赋予岩溶区高潜力的经济价值。然而,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岩溶区极其容易诱发石漠化、岩溶干旱、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和岩溶塌陷及洼地内涝等地质灾害。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助力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 积极主动,服务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桂林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被誉为中国南方岩溶“皇冠上的那颗钻石”。2018年2月,国务院同意桂林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重点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开展技术创新。岩溶所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方案的编制和论证,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科技部的充分认可。岩溶所与桂林市政府签订《岩溶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平台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和《共建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参与桂林示范区建设。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建设被列为示范区第一号工程。2018年10月,岩溶所举办支撑桂林市可持续发展地质调查研讨会,赠送桂林市地质调查相关成果图集。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同意安排4个相关地调项目、科技部下达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漓江流域景观资源可持续发展重大技术研究”,支持桂林示范区建设。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了科学技术保障。 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到2020年,贵阳将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岩溶所积极推进,与贵阳市人民政府合作,联合开展贵阳市多要素、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服务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力争今年签署协议和完成部署方案。 发挥特长,助力岩溶区脱贫攻坚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已成为制约岩溶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01年以来,岩溶所在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地质调查项目共同支持下,联合2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西南石漠化区实施了120多个石漠化生态修复项目,总投入约2亿元,在石漠化生态修复基础理论、技术研发、产业示范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及与模式配套的关键技术体系。这些模式在300多个县推广,带动近千万人减贫开发。2019年,岩溶所组织开展南方石漠化重点区综合地质调查、监测、评价与岩溶生态修复研究,并就典型石漠化类型区开展治理示范,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 开展岩溶地下水调查,解决岩溶区缺水问题。通过典型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探测岩溶地下河400多条,建立了岩溶地下水“调查-探测-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查明15个典型岩溶流域48个图幅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圈定富水块段600多处,建立了岩溶地下水富水模式和有效开发利用模式,成井107眼,直接解决了岩溶石山严重缺水地区20万人饮用水困难。论证地下河等水源地200处,为300万人提供了饮用水源保障。寻找优质地下水源,建立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扶贫新模式。在湖南新田县发现大型富锶矿泉水田,面积176.7平方千米,允许开采量725.55立方米/年;引进亚洲资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富锶天然矿泉水,预计今年竣工投产,年产值可达3.6亿元,实现利税4000万元。组织实施珠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积极推进乌蒙山区找水扶贫和西南地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前,已在四川昭觉县成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缺水问题;同时,推广火龙果种植,开展生态产业试点,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实现“地质调查+”助力昭觉县精准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调查、评价岩溶景观,指导科学开发利用岩溶景观资源。岩溶所组织调查评价627处岩溶地质遗迹和3000多处具有开发价值的岩溶洞穴,揭示岩溶景观形成的地质机制。技术支持广西桂林、重庆武隆、重庆南川金佛山等3处世界自然遗产和广西乐业-凤山、贵州织金洞等2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和命名;正在主持贵州兴义、湖南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调查申报工作,已经通过国家评审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成功组织了汉中天坑群国际科考工作,在洞穴内首次发现东方剑齿象化石,为天坑群的成因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2019年,岩溶所组织西南岩溶区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目前正在建设广西首个地质文化村,编制广西自然资源图集。 持续发力,支撑岩溶区生态修复和脱贫攻坚 岩溶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石漠化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和整体保护示范研究,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全面提升石漠化区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有效支撑自然资源管护、生态保护修复及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推进与贵州省多要素岩溶地质综合调查,编制岩溶地质部署实施方案,服务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岩溶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风险评估,拓展“地质调查+”特色扶贫模式,持续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进乌蒙山区找水扶贫工作;组织实施西南地区岩溶景观资源调查评价,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岩溶领域的通用基础标准,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岩溶资源持续开发、环境保护修复以及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促进全球岩溶区生态环境保护,为全球岩溶区消除贫困和防灾减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岩溶地质方案;推动实施“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牵头组织开展全球岩溶生态地质调查研究,构建岩溶关键带国际对比监测网络和全球岩溶生态系统理论,支撑全球岩溶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岩溶地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用,针对岩溶区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开展长期、系统的定位观测,获取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为促进岩溶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永续保护、服务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
杏鑫怎么注册_中南地区地质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速
为加快推广转化地质云建设技术成果,扩大地质云技术与数据合作共享,共同探讨地质工作信息化转型新思路新途径,推进“地质云”3.0省级与行业节点接入目标任务的完成,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近日在海口举办“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资料成果管理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与研讨会”。 会议邀请“地质云”主节点专家讲解了“地质云”总体进展与功能。“地质云”武汉地调中心节点负责人介绍了信息化建设背景、信息化任务分解以及在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标准与制度、数据共享、成果产品发布、专题制作、应用服务方面取得的进展,介绍了推进行业数据共享意义与节点建设内容、建设方式方法等。会上,相关单位信息化负责人分享了本单位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数据资源状况及接入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人员围绕“地质云”省级、行业与高校节点共建进行了交流研讨。 与会人员认为,此次交流研讨为推进“地质云”省级及行业节点接入、中南地区地质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达到了预期效果。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岩溶所、中南地区省级地质资料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五省(区)地调院、海南省地质经济发展研究院、广东省佛山地质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等21家单位共计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杏鑫登录注册地勘信用信息红名单增至四百五十一家
中国矿业联合会发布2021年第二批地质勘查信用信息红名单公告,杏鑫在线注册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等19家单位入选。至此,全国地质勘查信用信息红名单累计增至451家。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加强行业自律的要求,中国矿业联合会在会员单位中开展地勘行业诚信自律体系建设,已连续2年发布地质勘查信用信息红名单,旨在向社会展示会员单位执业能力、工作业绩和良好行为记录。中国矿业联合会对红名单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接受社会监督。在地质勘查资质取消的新形势下,红名单制度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杏鑫登录注册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红名单的最终确定,需经会员单位自愿申报,中国矿业联合会进行信息完整性审核、利用“信用中国”网站进行信用服务数据核查、网上公示等程序。 详情可登录中国矿业网“地质勘查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credit.chinamining.org.cn/),点击“红名单—2021—首次申报”进行查询。
杏鑫登录注册广西首次发现我国南方地区基干禽龙化石新属种
近日,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携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广西扶绥县山圩镇开展的那派盆地古生物化石保护项目取得重要成果。研究人员发表学术论文《中国南方首次发现的基干禽龙类化石新属种》,确立并命名了我国南方第一个基干禽龙类恐龙属种,杏鑫在线注册这是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历史上一次新的重大突破。 据了解,2020年12月,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化石保护与修复技术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在那派盆地新发现了2件初步鉴定为禽龙的化石标本。杏鑫登录注册该标本距今约1.2亿年前,分别是长48.5厘米的右肠骨和长56厘米的右坐骨,二者均为腰带右侧的骨骼,属于基干禽龙类,但部分独有特征又明显区别于基干禽龙类其他属种。经过9个月的研究考证,最终确立为禽龙新属种,同时命名为“广西那派龙”。 广西那派龙的发现丰富了那派盆地恐龙动物群物种和生态多样性,极大地扩展了我国早白垩世禽龙类化石的地理分布范围——从北方地区向南扩展到广西南部,为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及东南亚泰国等地同时代恐龙动物群的对比及古地理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