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发改委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 中国地质调查局大洋钻探船列入计划
“预计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约6.5%。”工信部部长苗圩在近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这是自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首次增长加速。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认为,2017年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得益于动力转换和结构优化。我国制造业正加快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定了9个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记者梳理发现,在《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新材料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中,多项与地质矿业科技创新有关的重点工程已被提上日程。 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一是发展高技术船舶与特种船舶。包括开展大洋钻探船、深海采矿船、大洋综合资源调查船、海底管线巡检船、多功能物探船、超大型矿砂船等高技术、绿色智能船舶的设计和制造,提升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推动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实船应用;二是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先进装备,推动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油气开采装备的研发、示范应用,提升海洋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完善海洋油气装备体系。深海空间站、深潜水工作母船、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探测机器人等装备开发。 大洋钻探船。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联合设计、建造等单位组织建造。通过联合攻关,突破船体结构分析、集成型钻井系统优化设计、钻探及岩芯采集系统集成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制并应用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中央集成控制系统和钻井设备,建成钻探深度11000米的大洋钻探首制船。 石化重大技术装备。重点研发4500型涡轮压裂车。由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用户,研制以输出功率5600马力的涡轮发动机作为动力单元,配备高转速大扭矩减速箱和5000型超级压裂泵的涡轮压裂车。整车作业功率达到4500马力,最大工作压力140兆帕,满足我国页岩气开采需要,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新型高效水平磁系高梯度磁选机。由科研机构牵头,联合用户,攻克原生钛铁矿资源总回收率偏低的行业共性技术难题,研制新型磁选机,钛回收率提高5%,磁介质更换周期延长3倍以上,设备单机运转率90%以上。 研制高温超高压宽动态电成像测井仪、大型变频调速矿用半自磨机系统、转炉底吹氧气喷粉装置、高性能超大功率轧机主传动变频装置等重大技术装备关键设备和系统。 先进金属及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用钢,核电关键装备用钢,极地环境用钢;航空用轻合金材料,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电子信息用关键材料,新型稀有稀贵金属材料等产品。重点发展石墨烯。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深刻改变未来工业发展模式,重塑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新格局。此次发布的《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提出,将推动工业企业核心业务向云平台迁移,实现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优化管理。建立由系统设计集成企业联合生产制造企业、软件企业、装备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等组成的协作机制,开展数字化系统(软件)、智能化关键装备、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等协同攻关,推动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示范。 根据方案,我国将完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体系,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优化资金支持方式,建立项目储备制度;加快启动一批技术基础较好、市场需求迫切的重大产品生产和示范应用项目。以保障各大工程顺利实施。
杏鑫登录注册_重庆2017年基础地质调查成果丰硕
记者日前从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获悉, 2017年重庆市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地质找矿提供了地质依据,为产业布局和规划调整提供了基础数据。 一是《1∶5万吐祥坝、庙湾、双土坎、大水井、三角坝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图幅面积共计2215平方公里,新发现矿(化)点11处,圈定了4处找矿地靶区。至此,全市1∶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已达77.49%。 二是完成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面积4700平方公里,全市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覆盖率达66.6%。完成长寿、璧山、黔江、江津、城口等区县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面积7760平方公里,全市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覆盖率达24.3%。 三是实施12个岩溶缺水区地下水供水示范工程。其中酉阳县两罾乡示范项目成井1口,获出水量25.2立方米/日,解决200余人饮水困难。秀山县峨溶、官庄、膏田等3个示范项目成井19口,出水量3360立方米/日,可解决2万多人饮水困难。巫溪县红池坝窄颈子地下暗河取水量达2156立方米/日,预计可解决2万人饮水困难。 四是云阳县普安发现世界级恐龙化石群,经重庆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和多家媒体播报,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在万州区盐井沟发现一具完整度超过90%的巨貘化石骨架,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展示价值,填补了国内缺少完整巨貘化石骨架的空白。
杏鑫注册链接_开创新时代地调工作新局面 ——写在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今天,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将系统总结十八大以来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对今后一个时期和2018年地质调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与安排。我们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2017年是我国地质调查事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翻开了地质调查新百年的崭新画卷。这一年,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发来贺电,盛赞这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这一年,我们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功试采、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和雄安新区多要素地质调查等多项成果,迎来了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地质调查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是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地质调查工作建功立业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五年砥砺图强,五年波澜壮阔,坚韧的奋进终得熠彩卓然。 五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始将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作为首要职责,精心实施了重大科技攻坚战,实现新区新层系新类型能源调查的全面突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创造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的世界纪录;贵州遵义安页1井、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钻获高产工业气流,实现页岩气调查从长江上游向中、下游的战略拓展,被院士专家们评价为历史性、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在青海共和盆地钻获埋藏最浅、温度最高的优质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重要突破。 五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始终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价值追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精准对接地方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走出一条“地质调查+”特色扶贫之路;编制相关图集,开展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地质调查,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完成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地质调查,编制了中国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和资源环境图集,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五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以支撑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为己任,着力提升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力支撑国土资源领域“十三五”规划编制,有效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改革,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完成全国首轮地质遗迹调查,推进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促进了城市地质工作大发展。 五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成了地质科技创新的总体布局,大力推进了“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涌现了一批科技成果和高端人才,科技创新条件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完善了地质科技创新体系。 五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创新一同列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核心驱动力,摆在优先发展位置。网络基础建设和数字化实现较大发展,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地质云1.0正式上线运行。 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地质人为党的十九大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当然,面对成绩,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地质调查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目标,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动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等,这都与我们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地质调查工作息息相关,是地质工作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具体体现,为地质调查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8年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也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拓展地质调查服务领域、深入推进“三深一土”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 我们相信,中国地质调查局一定能准确把握新时代地质事业发展的大局、全局,找准位置、锁定目标、选好路径。 新时代地质工作,聚焦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仍是首要任务。要全力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全力打赢低碳清洁能源重大科技攻坚战。 新时代地质工作,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提高地质调查精准服务水平。要支撑服务精准脱贫攻坚战,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地灾防治,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做好雄安新区等重点区域的地质调查,加强综合地质调查,支撑海洋强国战略。 新时代地质工作,要服务国土资源开发保护,全面提升地质调查支撑能力。优质高效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大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支撑好国家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力推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加快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 新时代地质工作,要大力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三深一土”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地质成果转化和地质科学普及。 新时代地质工作,要健全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体系,深化新型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体系的建设,推进多方协调联动共同发展。 百年地质实践告诉我们,推进地质调查工作向前发展,必须坚持政治站位,找准地质调查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我们非常自豪地看到,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历经风雨,从百年中走来,已步入一个崭新的新时代。 。
杏鑫注册链接_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 推动地质事业创新转型发展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调整优化湖北省地质工作布局,推动湖北省地质事业创新转型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落实政治第一责任,坚决维护党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推动地质事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地质工作置于“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五个湖北”建设的大局统筹推进,着力拓展地质工作的发展空间。 把握民生第一目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地质事业创新转型发展的全部工作之中,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发挥地质部门的职能作用,绿色开发地质资源助推精准扶贫,全面落实矿产资源开发扶贫、富硒资源开发扶贫、地质旅游开发扶贫、地质技术服务扶贫4个专项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畅通民意沟通渠道,广泛集中民智,把推进改革的力度与群众的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创新密切联系群众方式,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贴近基层一线做好服务,做到实情在第一线掌握,办法在第一线产生,问题在第一线解决,工作在第一线推进,经验在第一线总结,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首创精神,用务实重行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的工作成果回应民生关切。健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进一步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大事务公开力度,积极探索加强基层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切实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妥善解决收入、就业、养老、医疗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地质职工的获得感。 履行地质第一职能,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行绿色勘查,发展绿色矿业,着力抓好地质环境监测保护工作,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地质找矿方向,强化页岩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和紧缺矿产、新兴产业矿产勘查,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紧扣防灾减灾需求,优化地质灾害防治模式,深化总分式体制、网格化管理、驻点式监测、应急式抢险,为全省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优化地质工作服务途径。紧扣全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优化地质技术服务方式。 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实现地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大地质、大资源、大环境、大数据”观,一手抓地质环境工程、建设工程等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一手抓地理信息、实验测试、富硒产业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同时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部署实施重点项目和工程,延长加粗“地质+”产业链,稳步提升地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用好改革第一动力,增强地质勘查单位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推进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着力转变地质服务方式、优化地质经济结构、促进地质产业升级,不断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对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继续精简和下放审批事项,进一步理顺局队事权关系、资源关系、分配关系,赋予地勘单位更大的自主权,放手地勘单位自我发展。深入推进国有地勘企业改革,下决心做实做大做强地勘企业;深入推进经济组织方式改革;深入推进履职尽责管理改革;深入推进科技管理制度改革。 厉行法治第一手段,提高地质勘查队伍管理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把依法治理贯穿到地质事业创新转型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大以宪法为核心的职工群众普法力度,围绕“六个一”目标推进法治地质文化建设,增强干部职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加强制度的“废、改、立、释、施”工作,扎紧制度的笼子,既要严防“牛栏关猫”,更要严防“破窗效应”。继续推进落实法律顾问制度,深入开展重大决策事项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把依法治理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实到平常。统筹做好国有资产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综治信访、安全生产、机要保密、反邪教等工作,加快社会治安内部防控体系建设,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 强化党建第一保障,营造海晏河清的地质政治生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和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肃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强化党内监督,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坚持“五责同抓”,逐级传导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严防出现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六条意见成果,用好“四种形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突出抓好案件查办工作,做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为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杏鑫注册链接_中外专家高度评价松科二井成果
“对于ICDP、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来说,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在科学上、技术上和国际合作上都是一个‘灯塔’似的项目。”5月26日,在松科二井完井仪式现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运行支持部主任Ulrich Harms在宣读ICDP总部发来的贺信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作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作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的重要组成部分,松科二井工程于2014年4月13日开钻后,历时4年多时间,完钻井深7018米,成为了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也是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科学钻探井。 在ICDP发来的贺信中,对松科二井在钻探工程和科学研究上的成就予以了高度肯定:“松辽钻探项目在多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如:钻探深度7018米,单个岩芯长度达40米,岩芯采取率超过95%。该项目取得的技术成就将长期影响中国和世界钻探工作,并将影响到参与该工作的科学家。有关松辽科钻的成果已经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达到了科钻预期目标,体现了松科二井对社会的重要贡献,更让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作用举足轻重。” Ulrich Harms还表示,透过这一项目,他们看到了科学与工业结合的途径,相信松辽科钻将成为工业和科学成功结合的典范,“这让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感到非常兴奋”。 近段时间以来,松科二井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仍然在持续发酵。6月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和ICDP委员会联合在桂林举办了大陆科学钻探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德国、英国、瑞典、日本、印度等13个国家的深部钻探专家齐聚一堂,共话大陆科学钻探的现状,探寻国际前沿领域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松科二井相关成果成为了本次会议的焦点,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通过本次研讨会,我们要让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同行更加了解我国的深地探测计划,交流在相关领域取得的进展和成绩。”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副主任吕庆田研究员表示。 ICDP刚刚上任的执行主席 Marco Bohnhoff 在研讨会上专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于1996年正式启动,中国作为3个发起国之一,20多年来为该计划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成功开展的东海钻探和松辽盆地钻探(松科二井)两个项目也成为了国际深部科学钻探的引领性项目。 “在松科二井执行期间,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委员会计划成立松辽深地实验室,这是我们首次长期利用ICDP资助并计划的。” Marco Bohnhoff在谈到ICDP下一步与中国的合作计划时表示,非常期待中国继续承担起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战略制定者的角色,通过中国科学家和中国的项目帮助ICDP实现科学目标,也促使中国在全球的国际项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ICDP联络官Stefan Luthi 教授介绍,在此之前,松科二井其实早已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成果也多次占据了ICDP组织网站首页的中心位置。 给松科二井“点赞”的还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在5月26日完井仪式现场,国际地科联主席成秋明教授就代表IUGS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成秋明表示,松科二井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地球深部探测和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了关键技术和装备,拓展了松辽盆地深部页岩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新空间,同时还引领了全球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地质历史古气候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大陆深钻,是地球科学里非常前沿和核心的,能够代表国家实力的组成部分。这次这个项目取得了很多世界第一。特别是从设计到施工完全由中国科学家、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很了不起!”成秋明说。 针对下一步工作,成秋明也代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表明了态度:“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致力于促进和鼓励全球地质科学的研究,加强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为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技术和科普教育的提供合作平台,近年来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地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支持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因此,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将会继续支持我国地球深部探测研究,并积极开展更多合作。同时,我也衷心祝愿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取得更大成果,为全球地球深部探测和实验理论技术研究和应用做出更大贡献。” 在钻探技术方面,松科二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大口径取心技术、长钻程取心技术、高温泥浆技术等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相关成果备受瞩目,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我们用国产武器打了一场漂亮的战斗。钻机就像锋利的矛,在深地领域,钻机下钻就像进行了一次矛和盾的较量。”地球深部探测中心首席科学家董树文认为,松科二井是使用国产装备完成的一项重要工程,这一点非常难得。“大陆深部科钻是地球深部探测领域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其最大的优势是围绕国家需求,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为工作创造了很大空间。” “松科二井”工程突破7018米胜利完钻,为我国深部科学钻探工作赢得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标志着我国深部钻探技术装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介绍,接下来,将充分利用该工程获取的地质信息,并在工程钻孔中布设科学仪器进行综合观测,进一步深化地学研究和工程成果转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灯塔”将成为我国地球深部探测的标志性建筑,巍然屹立,指向远方。
杏鑫登录注册_在地质资料与普及应用间搭建一座鹊桥 ——谈地质资料与数据的传播与推广
首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正入佳境。今年4月22日,首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暨自然资源部纪念第40个世界地球日系列宣传活动成功举办。作为自然资源部组建之后首个世界地球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赛盛况空前,不仅反映出自然资源管理及相关部门、地矿类校、企事单位等对地球科学普及、地质资料与数据应用的重视与关注,同时也反映出地质资料与数据社会化应用、市场化推广的巨大潜力。应当说,此次活动是专业地质成果推广与地学科普融合宣传的有益尝试,是地质成果社会化传播与推广的积极实践。 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内容,地质资料与数据不仅是地球演变及地质工作的真实记录与呈现,其开发应用程度和传播推广力度也直接关系到地质工作综合价值的实现。做好地质成果社会化传播与推广既需要在立足地质资料馆藏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专家资源等专业资源的基础上,创新和丰富地质成果的内容生产和话语表达,也需要通过受众群体和相关舆情研究,提高其社会传播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扩大地质成果的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 地质资料与数据开发的基本情况 地质资料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家底的反映,是通过地质工作获取的有关地球的信息。其具体含义是指,在长期的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以文字、图表、声像、标本、样品、岩矿芯、信息系统、数据库、软件等不同形式存在的地质、矿产信息和实物等。 以专业内容划分,地质资料包括区域调查资料、矿产勘查资料、海洋地质调查资料、物化遥勘查资料、水工环勘查资料、地质科学研究资料、技术方法研究资料等。 从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及服务的角度划分,地质资料又通常分为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或是公开地质资料、保护地质资料和保密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不仅是人类研究探索地球表层及地球物质构成、结构和演化的认识积累和客观载体,是人类认识地球及其与环境生态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球的基础资料,而且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数据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科学研究等的依据和基础。 有研究人士将地质资料的综合价值细分为科考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科普价值及现势价值等。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应用程度的加深,地质资料的社会价值优势正逐渐显现。 地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决定地质资料必须进行价值开发和综合利用,这是地质工作的重点之一。 应当看到,地质工作是一个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利用与成果综合的完整过程,其采集的各类原始数据需要通过各类地学分析模型与方法工具的加工和转换,才能形成有价值的地质认识或发现。而地球的演变相对人类历史来说是缓慢的,加之地质工作艰难,成本较高,地质工作特别强调对已有工作成果的综合利用。 可以说,近百年来探测和积累的地质数据都有具有重要价值。这也是国家及有关部门重视地质资料汇聚管理、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推广与价值开发的动因所在。 我国一直致力于地质资料汇聚管理和开发利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200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地质资料汇交执行纸电双套制,开启了我国数字地质资料的汇交历程。2003年《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出台,较为详细地对地质及时汇交、保管和利用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为进一步推进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我国已逐步构建起“部、省、市县”三级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 全国地质资料馆藏主要集中在全国地质资料馆、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以及地方地质资料及实物博物馆。 我国不仅积累了海量权威的地质资料,而且在地质资料数字化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化程度已超过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进一步提高地质资料保护和管理水平,向社会提供更高效、便捷、丰富的服务打下了基础。 加快地质成果社会化传播与推广是新时代赋予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一时期,我们既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要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对于地质工作而言,其基础性、先行性决定了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然要发挥一马当先的作用。新时代新形势下,除了传统的地质找矿工作需要外,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防灾减灾、现代农业以及规划政策的制定等都需要加强地质工作,加快对地质成果的集成开发和价值挖掘——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息息相关。当前,人类面临着一系列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错综复杂的问题,愈发体现出全球性、综合性的特点,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加以研究和解决。而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民共识。无论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问题,还是推进城市化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都需要以地质工作及其工作成果为基础,开展多门类、多要素、多领域的更加全面深入的地质工作。 第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的需要。今年4月自然资源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保护利用进入一个崭新发展阶段,这对地质成果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多门类自然综合调查,实施资源潜力、技术经济条件、生态环境影响“三位一体”评价,需要提升地质工作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为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产品、信息和工具。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地质工作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确权登记、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开发利用监管、生态保护修复等提供数据支撑、技术支撑等。这两者都离不开对已有地质成果的集成、开发与利用。 第三,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新时代,中国矿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强国,矿业的战略地位不容动摇,传统产业升级仍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来支撑。尽管目前煤炭等大宗矿产品需求有所下降,但清洁能源、战略新兴矿产的需求仍在增长。同时,实现矿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开发、绿色生产,修复矿山地质环境等,无不需要立足在扎实的地质工作基础之上,其中已有的与其相关的地质成果是宝贵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充分发挥地质成果的作用,不仅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工作,提高地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通过社会传播与推广,让社会更好地了解地质工作成果,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从而使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矿业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改善。 近年来,我国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稳步推进,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趋向丰富和多元,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但依然存在开发能力不足、社会化程度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国内外研究发现,集成化、知识化已成为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地质成果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其价值和效益体现得越大。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做好地质成果社会传播与推广极为必要,是提高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广度与深度、扩大地质工作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不可或缺的路径选择。 三、做好地质成果社会化传播与推广的几点建议 地质成果社会化是新时代对地质工作的要求,也是地质成果开发利用的趋势,其社会化传播与推广要遵循地质工作、信息传播的规律及其特点,实现各类内容产品及呈现方式与各层次受众的高度匹配,进而实现专业资源、传播资源、社会资源、政策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协同发力,从而推进地质成果的社会化传播与推广。 第一,依托专业资源,深挖社会价值。我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不仅历史悠久,馆藏丰富,而且各具特色,优势突出;不仅汇集了跨时间、跨区域、跨领域的海量地质资料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而且还在多年的管理服务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资源。 地质资料馆藏资源既包括各类地质报告、图件、数据等相关成果和原始资料,也包括论文、典藏、专著等地学文献,还包括化石、标本等实物地质资料;不仅有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地质工作形成的相关成果、原始资料与数据,还包括近代地质学启蒙时期以来近200年的国内外地学文献,有的馆藏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跨越三个世纪;不仅有近代以来国内的地质资料,还藏有世界各国地质图件。同时,全国地质资料三大馆藏机构都设有相应的开发研究部门,长期从事地质资料收藏、开发、利用等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专家资源。此外,长期的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也使其拥有相当的产品资源、信息资源、渠道资源等。 做好地质成果社会化传播与推广需要立足在这些专业资源之上,研究和深挖其中的社会基因、社会价值,通过各类专业资源挖掘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地质成果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第二,加强需求调研,精准细分用户。作为国家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成果服务的对象除了专业用户和商业用户之外,还有规模庞大的社会用户,如各级政府、科研机构、教育部门、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及一般民众等。 应该说,专业用户和商业用户是地质需求相对稳定的用户资源,以地质调查单位及其专业人员、地质矿产勘查单位、矿产采掘企业等为主,其需求点是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调查所需的专业数据、资料及图件等,希望借助地质资料扩大研究成果,或是通过地质资料二次开发拓展新领域、新市场。地质成果的社会用户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地质资料应用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得以开发的用户,其需求呈现出覆盖面广、分化多元等特点。 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层面,其对地质成果的需求点主要是其宏观管理、规划、决策所需要的与地质矿产规划与监管、城市规划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土地规划与利用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重大工程选址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相关的地质成果;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层面,其需求的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区域性地质过程模拟、深部地质调查与模拟等所需的科学数据;在社会受众、新闻媒体等层面,需要的是土壤地球化学、地下水、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地质矿产等方面的基本国情,重大地质成果的动态进展、社会影响,以及地质灾害预防基本知识、地学科普知识等。 做好地质成果社会传播与推广,需要在细分用户的基础上,切准各需求层对地质成果的需求热点,并分析各需求层用户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多元化的内容产品。 第三,借鉴国外经验,创新内容产品。内容产品的创新与丰富,是做好地质成果社会传播与推广的重要抓手。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地质成果社会传播与推广的内容产品质量、数量,决定了其所带来的社会效果、社会影响。 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2017年11月,地质云1.0初步实现了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数据共享,构建了国家地质信息共享服务新模式。无疑,此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产生的数据产品、综合产品、应用产品也将对地质资料社会传播与推广产生巨大的催化作用。 但应该看到,目前基于“地质云”大数据的专题产品、特色产品、信息产品还不够丰富,产品集成化程度还不高,知识化推进还不够深入,缺少从事地质成果产品开发、销售的专业机构,尤其是第三方机构。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不仅通过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为地质资料信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而且积累了行之有效的方式途径和典型模式。 目前,大多数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已建立了一批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并开发了基于网络技术、面向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系统,促进了地质资料的全方位积聚与开发;在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方面,除地质资料信息采集、处理服务机构外,还有以资料信息为主要服务内容和载体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业,即收集利用已有信息,进行分类加工集成,形成新产品或集约产品,例如英国石油公司(BP)。 第四、利用媒体优势,扩大社会影响。专业媒体和大众传媒长期形成的品牌效应和公信力,使其在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及关键时刻的宣传报道中,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尤其是专业媒体,不仅发挥着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而且在行业中扮演者“意见气候”营造者的角色。同时,作为行业与社会对接的桥头堡,专业媒体已不仅仅是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正转型为信息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多元平台。 应当看到,新时代,地质成果社会化推广与服务承担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使命,除了地质资料成果的产生、转移和应用外,还有对地球系统科学基础研究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而目前无论是全国三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还是地方地质资料及实物机构,其与社会的对接方式主要有日常开放、定期推介、重大活动等,媒体报道尤其是专业媒体对这一专业领域的价值挖掘和社会化推广还有待深入拓展。 在地质成果社会传播与推广方面,专业媒体应将地质资料各类资源作为重要的新闻资源加以深度开发,找准地质成果与社会事件的契合点,创新地质成果宣传报道的内容产品及呈现形式,精耕深度报道,扩大地质成果的社会覆盖面,提高地质成果的社会融入度。 作为地质成果社会传播与推广的重要组成,地学科学与文化的传播既是专业媒体和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必然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科学素养及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指症。在美国,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的投入达到1∶1,成年人主要的科学信息来源是媒体,而美国是科学媒体高度发达的国家。 而中国科普研究所近期通过研究发现,单纯的科普和独立的新闻报道,传播效果并不理想。科普内容与新闻报道相结合或成为地学科普发展的一个方向。 第五,重视舆情研究,提高传播效力。地质成果社会传播与推广是以地质成果信息为传播内容,通过信源发布、信道传播、信宿接收及反馈的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在这一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受众往往会对某一类地质成果信息产生取向一致的反映,这就是地质成果社会传播与推广中的舆情信息。 监测跟踪地质成果信息舆情动态,分析研判舆情成因趋势,不仅可以了解受众对地质成果的关注倾向和关注程度,而且可以此为基础及时优化调整地质成果社会传播与推广的内容设置、产品结构、呈现方式、传播渠道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地质成果的社会传播效力。 总之,地质成果社会传播与推广不仅是地质工作转型发展、主动对接社会的内在需要,而且是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乃至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做好地质成果社会传播与推广必须创新多元产品和话语表达,增强传播的可持续性和传播合力,建立起以地质成果社会化开发、服务、应用为内容,以专业馆藏机构、专业媒体、大众传媒为主体,以服务推介、科普宣传、新闻报道为手段的传播推广体系,并力争通过政策制度的创新与完善,逐渐形成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各类受众等优化配置、开放互动、高效运行的地质成果传播推广机制。
杏鑫怎么注册_陕西举行“地质与艺术的对话”科考和采风活动
10月16日上午,以“地质与艺术的对话”为主题的科考和采风活动在西安启动。本次活动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举办,内容包括丹霞地貌科考、丹霞地貌写生及大型笔会等。 近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全省地质遗迹调查过程中,发现规模巨大的陕北丹霞地貌,彻底颠覆了人们“黄土高坡无丹霞”的刻板印象,震惊世界。当天的启动仪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丹霞地质学家以及陕西省书画界的艺术家汇聚一堂,针对如何发掘和宣传好陕北丹霞地貌展开了热烈讨论。 据了解,本次活动旨在以实际行动迎接2019年8月在陕西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研讨会,助力陕西丹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同时将陕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书画资源有机结合,增加画家写生素材,用画笔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情怀,提升陕北丹霞地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参加启动仪式的有姜建军研究员、任舫研究员、裴军令教授、林少雄教授、曹卫民教授、吴志春等10余名全国知名地质专家,杨霜林、杨季、胡兴民、张群、高山、谭卫平、冯晓伟、叶聪平等40余名陕西省著名书画家。启动仪式特别邀请了陕西省委副秘书长孟军、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强、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韩开兴等领导现场指导。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院长洪增林教授做了陕北丹霞地貌景观有关情况的专题介绍,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黄建军主持启动仪式,院机关相关处室主要负责同志、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技术干部等50余人及来自中国矿业报、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西安电视台、西安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媒体单位参加了启动仪式。 在启动仪式上,陕西省各界书画院院长、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杨霜林,原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司长、研究员姜建军,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工作组秘书长任舫,陕西省各界书画院副院长、西安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谭卫平先后做了精彩的发言。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孟军宣布本次科考和采风活动启动,并和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强共同向科考组和采风组授了队旗。 本次科考和采风活动将对旬邑马栏河丹霞、照金方山型丹霞、志丹沟谷型丹霞、羚羊谷型丹霞、安塞丹霞天生桥、靖边波浪谷型丹霞、府谷莲花辿彩丘型丹霞进行全面、系统考察。通过本次活动,有望进一步在陕北丹霞地貌的生成机理、古气候古环境以及保护利用规划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陕北丹霞地貌区域南北最长约770千米,东西宽约5-100千米,呈“S”形条带,总面积30773平方千米,初步划分出府谷莲花辿、靖边龙洲、志丹-安塞-甘泉、耀州照金、陈仓九龙山等5处丹霞地质遗迹景观集中区,共包括沟谷型、孤峰型、峰林型、羚羊谷型、波浪谷型、彩丘型以及丹霞赤壁、丹霞天生桥、丹霞石蘑菇等地质遗迹点共计60处,类型齐全,规模巨大,景观及科研价值极高,具有世界地质公园资源禀赋潜力,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红谷”。同时在神木地区发现了罕见的趾型恐龙足迹化石。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考察一致认为,陕北丹霞地貌具有科学性、观赏性和独特性,与陕北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高度融合,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将在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助推陕北旅游再上一个台阶,为陕北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精准脱贫作出积极贡献。
杏鑫登录注册_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科学技术处(项目管理处)团队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的吟唱,爆红了一首沉寂300年的清代小诗,也再次为拥有平凡朴素梦想的人而浅吟清唱。在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那些质朴无华、默默无闻,在各自岗位上贡献力量、共同成就事业辉煌的人们也如苔花一般,炫彩之下,骄傲在心!比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油气调查中心”)科学技术处(项目管理处)(以下简称“科技处”)——一支由13人组建的地调管理新军…… 他们不像一线野外人员那样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山水,但他们一样用汗水挥洒着无悔的青春;他们不像科研人员那样用显微镜捕捉尘世的变迁,但他们一样用火一般的热情支撑着伟大的油气调查事业。他们搭平台、推攻坚、促创新、谋发展,用忠诚和敬业搭建创新桥梁,用行动和责任夯实管理基石,默默在平凡日进的工作中践行着“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精神,为油气调查事业始终笃定坚守。 勇担重任,打造管理生力军 2017年3月,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建实建强科技处的要求,油气调查中心科学技术处得到充实完善。 这是一支富有朝气、砥砺奋进的队伍。然而,13人来自8个不同部门,如何在短时间内把这些专业各异、特点不同的人员组建成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在日后能及时准确统筹协调好项目、科技、外事、资料等各项管理工作?这成为摆在领头人张大权眼前的一个难题。 “以身作则方可以上率下,严于律己才能凝聚人心”,这是他管理团队的座右铭。 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他带头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各方面纪律要求,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把科技处的同志培养成管理方面的专家。“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科技处首先从健全制度抓起,先后印发科技项目、样品分析测试、委托业务、国际合作、成果转化等10余项管理办法,组织制定各项发展规划;依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岗位设置与职责分工,明确每一岗位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让处内每名同志都各司其职,遇事既分工又合作。 作为党支部书记,他还始终把党建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以党建促业务,提醒党员时刻把创新和责任扛在肩,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他做事严谨细致、雷厉风行,每次中心内外会议开完后都第一时间总结会议内容,明确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在一系列举措落实和团队全体人员的努力下,科技处逐步成为为一支团结协作、分工有序、互帮互助的团队。 油气调查中心科技处,这支稳扎稳打的后勤部队,始终默默地为各个科技攻坚战铺平道路,为各项成果的取得保驾护航。在短短1年多时间里,科技处业务推进工作掷地有声,助力推动实现贵州遵义和湖北宜昌页岩气、新疆温宿油气等多项点火升腾的重大突破。团队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获得多项殊荣:“制定矿产资源规划”突出贡献团队、油气调查中心年度优秀处室和优秀党支部、局属各单位科技处年度考核中被评为第二名。 牢记使命,真诚服务显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 新时代赋予地质调查工作更神圣的使命,对于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项目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从事项目管理人员带来极大挑战。油气调查中心承担了地质调查5大工程和22个二级项目,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面对如此繁重的项目管理任务,如何做到管理全覆盖不留死角,而且又能最大限度地服务好科研人员、切实为他们松绑呢? 科技处组建之初,便把服务理念作为首要任务,“服务初心”牢牢扎根在每一位管理人员心中。按照“项目管理一条线、专业联系一个片”原则,结合每个人的专业特点,每个业务处室明确一名科技处联络员,具体负责项目管理和科技创新事宜,确保各项目和委托业务从立项到资料归档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曹洁,科技处负责对接油气地质室的联络员。油气地质室是油气调查中心的业务大室,项目多、任务重。对于联络工作,她主动作为、积极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慢慢摸索出来一些经验,总结出“两个凡是”:在不违反现有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凡是有利于项目更快、更好开展的都坚决去解决,凡是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绝不委派给科研人员。 “用心才能把事做好,真诚才能有效沟通”。目前,科技处全体成员以此为信条约束自己的管理行为,秉承一切以二级项目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想项目之所想,急项目之所急,全力保障各项目顺利实施。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团队成员项目管理能力都有较大提升,各联络人员实现了由以前的对接处室的“点对面”方式到直接对接项目的“点对点”工作方式的转变,做到了精细对接。在他们各自的办公室,总能看到他们将委托业务一览表、工程进度表贴在墙上,在上面写写画画,密密麻麻的笔迹,都是对项目运行的每一个流程的详细记录。他们还通过主动上门服务并寻找解决之道,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 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进科技攻坚战取得重大突破,油气调查中心每年都有一定的钻探、地震等工作任务,需要通过公开招标优选合作单位。因此,每年的招标工作是周期最长、任务最重的工作之一。 刘晖、田丽艳是招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成立科技处以来,都自觉把招标的公平公正摆在首位,从不参与任何标准、资质要求的制定。“所有可以告知的都写在公告里”,这是他们给予所有招标咨询人员的惟一答案。正是在他们的严格底线、坚决恪守,才保证各项招标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同时,他们切实加强对委托业务的监督,实现项目设计、开工、收队、成果评审全流程监管,成为项目质量保障的坚实壁垒,契合地调局质量提升年活动。 1年多来,科技处全面实行“阳光工作”模式,团队自建成之初便严守底线、红线,以“不占一分公家便宜,不取一分无道之财,不做一件违心之事”作为整支队伍的行事准则,通过建立委托业务采购人代表工作规则,严格优选甲方代表,严格进行政府采购和公开招标,确保优选出作风优良、业绩突出的合作团队。 无私奉献,践行新时代地质精神 由于项目管理要求严格,程序复杂,科技处的工作十分繁杂且忙碌,常常是左手电话刚放下,右手的手机就响了起来,事情一来就要像马力十足的发动机一样高速运转起来。用科技处副处长赵省民的话说,“上洗手间都得带小跑儿”。而他常年拖着一条由于膝盖劳损导致行动不便的腿,奔波协调。即便是在座位上停留,他也时常用一只手工作,另一只手不停地揉搓着膝盖…… 抓好项目管理,“一头一尾”是关键,也是让科研人员放手开展工作的有效方式。 一年当中,项目立项、成果验收阶段是科技处最繁忙的时期。全体成员奋战通宵是常有的事。邀请专家、制作表格、审定流程、协调联系各个部门……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极大的精力与耐心及极强的责任心。细致细心、一丝不苟、团结协作,为的就是不在管理环节上出问题,为的就是把执掌项目运行的船舵顺利地交给科学家们。一旦立项任务完成,他们则隐到幕后,甘当项目成果的铺路石,甘为项目人员的后勤兵。 为不影响野外工作黄金时期,科技处决定将管理和服务移至野外一线。宜昌页岩气攻坚战期间,徐秋枫接到召集电话,要求当天要去宜昌长期驻扎,对具体任务还不确定。新婚不久的他便草草整理好行囊即刻出发,他自己说那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这场“旅行”一开始就停不下来,大半年时间驻守一线,用细致周到的服务支撑宜昌现场攻坚指挥部建设。 王婷是一位1周岁孩子的妈妈,爱人还在攻读博士,时常会面临工作与家庭的纠结与抉择。但对于加班、出差,她毫无怨言。在组织“CCOP-KIGAM-CGS”非常规油气项目国际研讨会期间,她在重庆一呆就是十几天,每天与儿子视频通话时都泪流满面。 “习惯了,跟一线地质工作者相比还差得远呢!”这是科技处成员苗淼的口头禅,但也是科技处每一个人心中感念的肺腑之言,但背后却是要独自承担对家庭愧疚的辛酸。舍小家为大家,是对职责的坚守,是对信念的执着。 金广春,大家平日里都称他“金老师”,曾在长江大学任教的他爱好生活,善于观察,偶尔触景生情便作诗一首,“山道蜿蜒赛天路,经幡摇曳祈寿福,灵塔座座通四界,雪山依旧在远途”,这是他在青海野外项目检查的路上所抒发的感情,也描绘了油气调查工作的艰辛。潘卫红,年龄不大的东北女孩,但娇小的身躯里面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她热爱地质事业,像男孩子一样跑遍每一个野外调查项目,在地调局举办的“新时代,我为中国梦而奋斗”演讲比赛当中,她抒发情感、激扬文字,其事迹感动了与会人员。张艳芳、孙喜爱负责资料管理,她们事无巨细,针对“资料归档难的症结”,大力实施资料归档专项行动,半年内即完成400余档外协资料(占80%)的归档,为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和总结提升奠定了基础。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在推动清洁能源调查的科技攻坚战中,爱岗奉献、凝心聚力的科技处团队已整装待发,他们将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镌写不平凡的人生,用忠诚和敬业谱就油气调查事业的宏伟华章。
杏鑫怎么注册_汉中天坑群调查发现剑齿象化石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外专家对汉中天坑群的再一次科学考察中,首次在汉中天坑群溶洞中发现剑齿象化石。 中外专家在陕西汉中的岩溶地下水调查中发现的剑齿象化石,是继上世纪80年代在汉中盆地初次发现剑齿象化石之后,再次发现此类化石。 科学考察中,项目组穿过泥泞的灌丛,从天坑下降近百米到达地下河峡谷底部,进入峡谷另一侧支洞,他们沿着狭长的洞道,在匍匐穿过低矮裂缝和水潭去追踪地下河源头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这处古生物化石。巨大的牙齿化石表面一道道棱状凸起,好像搓衣板的沟纹,化石表面晶莹剔透,如玉石一般,看起来十分坚固耐磨;这些巨大横向排列的牙齿化石立刻让人联想到猛犸象的牙齿,项目组成员沿着水沟继续往上游搜寻,接着又发现了一块中空的疑似大象门齿化石和两块巨大的臼齿化石,另外在碎石和泥沙中散落着几块肢骨化石。 化石堆积处位于洞穴末端块石堆积体下方,堆积体部分胶结,为化石的保存提供了条件。根据堆积体的形态,并无溶蚀搬运痕迹,推测为溶洞崩塌导致地表塌陷,将古动物掩埋至今。 剑齿象是亚洲特有的古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600万年到1万年前的晚中新世至全新世,广泛分布于北纬38°以南地区,是继恐龙之后的“巨无霸”。
杏鑫怎么注册_为“地球之肾”固本培元 ——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滨海湿地团队
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地球系统内部多圈层的有机联系,对生态修复与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另外,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而湿地破坏导致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八月盛夏,时值酷暑。在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伴随着夕阳的逐渐消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滨海湿地团队成员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从3米高的芦苇丛中走出,脱掉自己的“装备”——防晒帽和厚重的叉裤,汗水早已浸透贴身衣服,每个人身上都布满了蚊子留下的“累累战果”。既然如此,何不来比拼一下,“1、2、3……25”“好,我宣布获胜者是新加入的女队员小谢,下面请小谢发表感言。”小谢则意味深长地说:“看来今天是公蚊子多啊!”欢声笑语过后,大家开始乘车返回驻地,颠簸中不觉渐入梦乡……这就是滨海湿地调查平常的一天,累并快乐着。 多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滨海湿地团队长期致力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滨海湿地形成演化、水文特征与生态系统模拟、海水入侵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湿地系统碳循环、湿地移除污染物研究以及湿地修复和湿地可再生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等方面,获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其中部分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不辞劳苦 成绩斐然 战高温、斗严寒,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深入野外调查一线,闯芦苇荡、穿沼泽地,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湿地的沟沟坎坎,平均年龄38岁,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占93%……这就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滨海湿地调查队伍。10多年来,这支队伍主持地质调查项目5项,原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科技部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发表论文255篇(其中被SCI收录119篇),获得专利19项,出版专著2部,获国土资源科技奖、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奖、部国际合作先进集体等多个荣誉称号。在团队负责人叶思源研究员的带领下,这支精干团队以国家需求为目标,在湿地理论创新、生态修复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为支撑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为建设覆盖我国首个盐沼湿地生态功能监测网系统,学科带头人叶思源研究员带领团队奋战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炎炎夏日,她带领团队深入到芦苇沼泽,不仅要忍受芦苇荡中40℃的高温炙烤,任由汗水湿透了层层衣衫,而且还要直面成群的蚊虫、吸血的蚂蟥、危险的沼泽。最终,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了一次次精准测量,取得了一组组科学数据。多少次披星戴月、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坚持着、奋斗着,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我国首个覆盖长江以北滨海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多圈层原位监测网络(CROWN:Coastal-wetland Research on Warming Network),并与欧美同类监测网构成全球滨海湿地多圈层监测系统,形成了不同纬度、不同地质环境、不同生境的对比,可持续产出科学数据,服务于政府决策和重大生态问题的解决。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21世纪初,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滨海湿地领域的调查和研究还有一定差距,亟需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适合于我国实际的湿地研究的科学体系和开发治理有效模式。为此,该团队在2010年组织了“美国滨海湿地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变化学术前沿青岛夏季讲习班”,10多名欧美顶尖湿地科学家齐聚青岛,交流湿地调查研究的经验、方法,拓宽研究思路,帮助湿地团队建立了立足于国际前沿的学科发展平台。 201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实验室以“滨海湿地地质、环境、生态、资源”为特色,围绕国际滨海湿地生物地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热点,突出国家中长期国民经济建设和开发管理需求,集中力量开展滨海湿地基础地质与沉积环境演化、地表过程与生态地质遥感、水动力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态系统固碳功能评价、生态环境地质监测以及生态修复技术等调查和研究,为地质调查事业长远发展提供知识储备、技术储备和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引领中国地调局滨海湿地研究走向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国际合作实现资源和人才的优势互补是该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特色。依托局重点实验室,湿地团队积极开展与美国、丹麦、西班牙、新西兰等国的10多个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和技术互助,实现资源和人才的优势互补,合作发表论文50余篇,联合培养来自美国、丹麦、瑞典研究生6名。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在江苏常熟成功承办了第十届国际湿地大会的“全球变化和环境因子对滨海湿地服务功能的影响”分会。来自欧美国家的23位学者齐聚江苏常熟,围绕滨海湿地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展开研讨。滨海湿地团队也全面展示出了近年来在滨海湿地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劳斯获得“2018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受到了李克强总理和刘鹤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基于之前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湿地团队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部署,积极筹备建立国际滨海湿地研究中心,与国内包括北京大学、中科院等16家科研机构和国际13家研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围绕滨海湿地学科发展国际前沿和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重大生态地质问题,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深入开展全球典型滨海湿地生物地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使中心成为解决全球滨海湿地重大科学问题的创新平台以及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湿地团队正在牵头实施全球典型滨海湿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建设工程大科学计划,该工程可同时开展不同纬度带、不同生境、不同历史演化阶段地质体对比研究,能有效阐明滨海湿地水-土-气-生不同圈层相互作用机制,深受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目前,监测网已在国内辽河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和江苏盐城湿地建成使用,并在国外的美国佛罗里达湿地、西班牙埃布罗三角洲以及丹麦斯凯灵恩半岛湿地投入使用。该监测网除自动获得一些观测数据外,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植物生境条件下进行现场精确数据测量,包括对二氧化碳通量、植物呼吸温室气体、孔隙水化学、土壤微生物群落、地表高程、碳分解速率及植物生理参数等方面的测量。该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将在解决海平面变化、气候变暖等全球重大科学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产学研”让成果开花结果 近年来,团队围绕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转化,自主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10多项,开创性地将自主研发的滨海湿地生态功能探测技术应用于湿地资源调查评价,获得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其研制的设备为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调查手段,并且获得多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且部分成果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湿地修复技术能有效改善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并且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团队首次向世界推出了湿地植被芦苇纤维生长新技术,服务于造纸工业,开辟了湿地资源绿色利用新途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扶贫带来可观经济效益,并为发展中国家开发利用和保护湿地资源提供了新思路。 团队建立了一个专业型的滨海湿地科技网站(www.coastalwetland.org) ,推进湿地学科发展,同时建立了一个科普型网站(www.shidikepu.org),通过科普教育向大众普及滨海湿地环境保护、地质演化、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知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服务社会大众。 征程万里再奋蹄 10多年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湿地调查研究队伍,在未来3年内将整合建成一个具有行业特色和优势的滨海湿地科技创新团队,并争取利用5~10年时间汇聚国际一流滨海湿地多学科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杰出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和国际一流专业团队,打造一支人员精干、高素质、高水平、装备精良的具有较高水平和国际影响的科研队伍,创新一套国际化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 同时,未来他们将围绕国际滨海湿地科技前沿热点和我国滨海湿地资源、环境、灾害等地质问题,致力于滨海湿地前沿领域国际合作调查和研究,主导实施全球典型滨海湿地地质演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对比研究大科学计划,持续记录滨海湿地生态地质环境动态变化等科学数据,建立不同类型典型滨海湿地生物地质演化模式,引领湿地多学科交叉发展和理论、技术体系创新,打造滨海湿地调查、监测、模拟、测试和研究一体化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倡导滨海湿地可再生资源绿色利用、蓝碳交易以及生态红线保障体系等成果的转移转化,提高国际社会服务能力,推进科普教育,促进国际滨海湿地知识共享,搭建科学团体、政府决策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国际网络,保障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全球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等一些关键问题获得充足发展,引领国际滨海湿地领域研究。 滨海湿地科研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以执着创新的科学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展示了新时代海洋地质工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