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首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圆满收官
12月14日,首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总结表彰会在京召开。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司长鞠建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副主任邢丽霞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张洪涛与会指导。全国地质资料馆纪委书记马江芬代表大赛组委会宣读获奖名单。会议由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刘雅彦主持。 首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总结表彰会现场 鞠建华表示,本次大赛既是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了推进以“创新”为主题的地质文化建设年活动。要充分挖掘地质资料潜力及内涵,充分利用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等开放平台,组织馆藏机构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加强对地质资料的宣传力度,引导公众更好地认识地质资料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让地质资料更好地开发利用起来。同时,要推进地质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促进地质资料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要进一步推进地球科技知识的普及,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邢丽霞表示,本次大赛是来自地质资料领域的创新尝试,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百余年来的成果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积淀,通过本次大赛得到了一次良好的传承和推广。同时,大赛也拉开了一个崭新的序幕,将会引导更多公众参与盘活地质资料、挖掘地质大数据,促进地质资料形成万众创新的局面,促进地质资料在驱动地质科技创新、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广泛的社会化服务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探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洪涛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地质资料工作取得了海量的馆藏资源和高度的数据化成果,地质资料服务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本次大赛以创新为主题,是地质资料成果和服务的集中展示,具有改革开放的实践意义。同时,大赛提高了地质资料服务社会的水平,有利于形成地质资料领域万众创新的新格局,具有服务社会的示范意义。 今年2月,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推进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地质文化建设年活动,由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与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指导单位,全国地质资料馆作为主办单位,中国矿业报社承办的“第一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拉开帷幕。大赛以数据应用创新为引擎,着力推进地质数据资料开放共享,着力提升地质资料共享服务新产品开发水平,特别是充分发挥数字化地质资料在线网络服务的重要作用,促进地质资料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地学成果快速转化。 大赛历时8个月,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广泛参与,从报名人数和参赛作品数量、质量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大赛主办方共收到百余幅作品,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46幅获得奖项,其中,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提交的《面向土地质量评价的农业地球化学监测应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提交的《秭归野外实习辅助平台》,长江大学提交的《地质数据帮》,泰山学院提交的《北海市海水入侵的原因及影响分析》等4幅作品获得一等奖,并作为获奖作品代表在会上展示。 获奖单位领奖 本次大赛还得到了易智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从技术方面给予了诸多支持,全方位保障大赛顺利进行。
杏鑫注册链接_为“透视地球”造慧眼 ——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高光谱研发团队
战略矿产调查、深部找矿、环境监测与防治,甚至探月计划,都离不开一项高新技术——高光谱探测。将这项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于具体工作的仪器设备,乃重中之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这句话在南京地调中心高光谱团队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最佳印证。团队领军人物的知人善任,科学灵活的管理制度,团队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让这个团队聚集了一批有朝气、有活力、有激情、有才气的科研人员。 我们的脚下埋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但植被覆盖、高山峡谷、盆地丘陵,以及厚重地层的阻隔,让人们不能直接看到它们的模样,而传统的勘查技术方法效率低、成本高。 这样的状况,正因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仪器研制中心高光谱研发团队(以下简称“高光谱团队”)的工程师们而改变。他们接连打破高光谱仪器只能从国外高价进口的局面,开发了拥有专利技术的航空、地面和地下三维立体探测系列产品,让国人实现了用自己仪器“开眼透地”的愿望,为地质工作者带来了福音。 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高光谱对地探测技术是近20年来应用起来的一种利用光谱探测获得物体图像和信息的光学技术,它包括成像光谱仪和波谱探测仪,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识别地物类型、组成成分,对矿产探查效果显著,可快速检测百余种低温蚀变矿物,具有鉴别能力强和识别精度高等特点,可快速准确圈定蚀变带和矿体边界。 成立于2001年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仪器研制中心组建高光谱团队,来源于一个小小的“留意”。当年,修连存研究员带领团队调研地质需求时,敏锐地发现在国外兴起的高光谱对地观测技术在中国市场还是一片空白,便果断决定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光谱对地探测仪器作为主攻方向。借助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原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基金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专项,十几年后,他们的高光谱仪器成果与产品让挑剔的老外竖起了大拇指。 当前,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支撑服务国家地质调查工作,高光谱团队正逢其时。 一群老中青结合的科研团队 高光谱探测仪是一种高科技产品,涉及光学、机械、电子、软件、技术方法和应用等学科,人才建设极为重要。 十几年来,仪器中心先后建设了“江苏省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光谱探测地质仪器研发重点实验室”两个平台,构成了光学、机械、电子、软件、方法研究和应用技术学科齐全的专业人才队伍。 团队核心——修连存,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岩心光谱扫描仪研发与产业化”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仪器装备研发与应用”工程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发明了岩心光谱数据溯源方法,突破了光谱在线检测和模拟信号提取技术,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全数字化岩心扫描仪。 攻坚专家——黄俊杰研究员,2012年起带领技术骨干,参加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制及产业化》课题研究,研发成功了核心部件——大功率高频高压发生器和高精度测角仪,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使X射线荧光光谱仪定位精度优于万分之五度,实现双轴联动、单动,连续和步进扫描。 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三懂”人才——郑志忠,教授级高工,接棒主持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的优化和换代,第四代产品性能超过国外仪器。近两年,郑志忠又主持研发了适用于无人机搭载的微型成像光谱仪,现在已是负责中心的技术工作的副主任。 挑起研发大梁——俞正奎,教授级高工,化学分析专业出身的他从20世纪90年代起接触国外进口老旧光谱仪器升级改造。经过多年积累,他已是带领同事研制出全波段地物波谱仪,使野外地物波普在线检测由低温蚀变矿物识别扩展到铁氧矿物识别的“大拿”。 高工殷靓,200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加入高光谱团队后,他快速成长,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中“岩心波谱扫描仪平台系统及岩心成像扫描仪平台系统的研发”,获得2015年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高工陈春霞,开发了岩心扫描仪重要部件——相机控制和图像处理系统,让仪器在扫描速度和统一控制方面更上一层楼。 他们还引进两位外籍科学家,先后与国内外20余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以成果作为团队建设的试金石 在市场竞争面前,除了实力没有捷径可走。高光谱团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阔视野,汲取知识,升华理念,对青年人指方向、给项目、压担子,激发其潜能,使科研人员在研发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出成果。十几年里,团队获得专利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1人获得地调局杰出人才奖,1人获得金锤奖,1人获得黄汲清奖,1人被列为江苏省333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每一次仪器的研发创新,都是团队合作的智慧结晶。 最让科研团队骄傲的是成功研制数字化高光谱岩心扫描仪。2010年底,在原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基金支持下,我国首次研制成功全自动数字化岩心扫描仪样机CMS350A;2012年,仪器中心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岩心扫描仪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于2015年研制成功CMS350B型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中心内聚骨干,外聘专家,产学研结合,2015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集图像采集和光谱采集一体化的全数字化岩心成像扫描仪,在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成为靓丽风景。 从2006年的6台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样机在地勘单位进行试用开始,如今他们已将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发展到第四代——现场无线通讯型。该仪器采用T型分光技术、一体化设计,体积小便于携带,仪器配有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和ipad相连,无论野外或室内,在无线通信环境下,可以随时随地现场检测,实现岩石无损定性和定量分析,提高了野外地质研究和地质调查效率。“目前,仪器研制中心是国际上惟一能够生产此类仪器单位,仪器销往国内外。这一研究不但获2008年度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二等奖,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修连存自豪地说。 2016年,研制成功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进行了遥感飞行,飞行面积上千平方千米,在土地质量调查、环境检测和水利选址等方面得到应用。 2017年,研制出我国首台数字化岩矿鉴定仪,实现了微区原位成像检测,可对岩石表面进行精密矿物分析和物理属性分析。 2018年,团队又根据野外工作实际需求,研制成功集装箱型岩心光谱扫描仪,保证了仪器工作环境,提高了仪器数据质量,方便了运输和安装。 目前,他们研制和生产的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小型成像光谱仪和岩心光谱扫描仪等的技术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外水平。 重视转化,为地质勘查“止渴” 由于高光谱遥感数据对地物波谱信息的解析能力明显高于其它遥感数据,其在地质找矿领域应用有着潜在的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团队研发的全自动数字化岩心光谱扫描仪为例,它采用图像和光谱在线检测技术,实现了岩心自动编录和矿区蚀变矿物立体填图,每天可以完成300米岩心扫描,是地质科研、矿床研究和外围找矿、矿山开采科学数据采集的一大利器。 全自动数字化岩心光谱扫描仪样机测试成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指出:这一仪器实现了岩心数字化扫描,解决了岩心存储和成果共享问题,实现了大数据获取和网上数据库存储,要抓紧成果转化,服务于资源和能源地质勘查需求。 2018年4月16~17日,以团队核心修连存为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岩心光谱扫描仪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通过初步验收。仪器已在青海、新疆、福建、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和安徽等地的30个矿区得到应用和推广,扫描岩心30多万米,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因重建精度较高,机载高光谱技术在地质找矿、土地质量调查、环境监测、海洋和生态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2009年承担地调地质调查专项“机载高分辨率矿物成像仪”基础上,团队于2016年组织申报成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视场机载成像光谱仪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这一国际领先的系统,采用大视场成像光谱仪、三轴稳定平台和惯性导航一体化化设计思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具有良好的视场前景。 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下,团队还自主研发了除星载以外的高光谱对地探测系列产品和矿物光谱分析专家系统软件,构成了高光谱对地立体探测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了进口,打破了禁运,以性价比和维护服务优势,降低了使用单位的采购成本,推动了我国对地光谱探测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发展。 从制造者到传播者、创造者 提升我国地质调查水平,不仅要造出先进工具,更要在地质工作者中加紧推广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 这个团队在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地质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举办了10余次全国性的近红外蚀变矿物填图与应用培训班,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授课,使这一新技术、新方法逐渐被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接受,并应用到地质实践中,为地质找矿提供了技术支撑。该团队研制的MSA V8.0光谱数据处理分析专家软件,申请了著作权,这是我国首次推出针对矿物分析的专业软件,具有中英文版本转换功能,以适应国外需要。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高光谱团队默默立下了新的目标——研制西方国家对我国禁运的高精度探测器。 “用8~10年时间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高光谱对地探测工程研发中心平台,创建仪器产业化平台,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努力锻造杰出、优秀的领军人才,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专业管理队伍,形成人才梯队,为对地观测技术研发汇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强光谱探测地质仪器研发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人才培养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国际交流平台——这是团队近期的愿景。 在设计研发上,他们决心以提高数据质量和效率为主线,围绕对地观测技术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应用开发和工程化开发,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更符合国人操作习惯、更贴合中国国情需要、“皮实耐用”和功能丰富的高光谱仪器系列产品。 “我们还将在完善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热红外波段(7um~14um)系列高光谱仪和低成本商业化小卫星搭载的高光谱成像仪,拓展高光谱对地探测技术的范围,形成光谱矿物分析理论和光谱探测技术等创新技术方法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领地质勘查技术的提高、应用和发展,支撑地质调查找矿取得重大突破。”修连存说。 提高地球认知,服务国土空间管理和资源开发,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国际高光谱对地观测成像技术,高光谱团队以梦为马,正用行动把这双“慧眼”擦得更亮。
杏鑫注册链接_“没有抱负”的成就者
蔡家品,教授级高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探矿工程所)海洋地质调查钻探室(金刚石钻头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远大抱负”,“碰到问题就解决问题,这就是工作的最大意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认为“没有抱负”的人,却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人才。 在中国的油气钻探领域,蔡家品的名字几乎就是一张名片,不认识他的人很少。地质人长期在野外工作,身上难免会有些江湖习气。在油气钻探这个江湖中,大家都直呼他“老蔡”,钻探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想到的总是“赶紧把老蔡喊来”。 蔡家品一直致力于钻具的研究,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海洋地质调查取样工具及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钻具,解决了我国在深水及超深水取样难的问题,均为国内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为我国在海洋地质调查、资源勘查(含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及工程勘察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团队研制的孕镶金刚石钻头,有效解决了在地质及油气勘探开发中,钻头寿命短和机械钻速低的难题。特别是大直径的孕镶金刚石钻头,已成功替代国外同类产品,成为国内施工方的首选。 在项目实施技术创新研发中,蔡家品始终重视青年技术人员的成长,强调团队意识,已初步建设一个在碎岩工具和海洋取样技术方面(特别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取心技术方面)技术一流、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的优秀团队。 最初的追求是跳出农门 约访蔡家品,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记者从约访到采访成功,经历了40多天的时间,因为他实在太忙,总在野外帮地勘单位处理一些钻探上的难题。可以说,在钻探领域,他已经“玩”得风生水起,很难有时间歇息。 那天,记者好不容易“逮”着他了,见面时的蔡家品,不免显得有些疲惫。但即使是这样,记者也不可能放过这难得的机会。 老蔡也乐于奔跑,手机一响,立刻就打包走人往机场赶,一年到头在办公室也待不了几天。这样的生活状态,他早已经习惯了。就像他说的,在北京待上几天没有电话接,心里反而空空的,有点儿无所事事的焦虑。 这就是蔡家品,一个忙碌得坐不住的人,一个把忙碌当乐趣的科技工作者。 实际上,就像许许多多农村长大的孩子一样,要说那时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未免有些虚伪,发奋念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跳出农门。蔡家品来自湖北农村,之所以认为自己没有远大的抱负,也是基于同样的目的。“只要是拿工资吃饭,在农村人看来就是有出息了,再说农村长大的十几岁的孩子,没有什么见识,谁会去计划将来会干什么呀。” 就是因为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抱负,1984年,蔡家品高考结束,加之分数不算太高,高中的授课老师让他填报个地质类的专业,说这样容易录取,将来也好找工作。于是,他就听了老师的,填报了成都地质学院探矿工程专业。从此,他便与探矿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大学学习期间,蔡家品越来越觉得这个专业很有意思,因为年轻人都有一种放浪的心理,将来毕业了,可以一天到晚泡在野外,纵情于山水,诗意而又浪漫,多美的差事呀。于是,他发奋学习。1988年,蔡家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了原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研究所。 蔡家品很感激高中时的授课老师,他确实没有骗他,学地质类专业不但好找工作,而且还被分配到了一个在北京的国家部委所属科研机构,在成都上学,能进北京,已经很了不起了,他觉得自己简直太幸运了。 进了国家部委的科研机构,担任超硬材料研究室助理工程师,同届毕业的同学们的羡慕是可以想象的,蔡家品也觉得自己不是一般的牛,有点平步青云的眩晕,一股为国奉献青春的豪情油然而生,这种感觉真是爽极了。 跟探工所三十年的不了情 到今年为止,蔡家品在探矿工程研究所已经摸爬滚打了整整30年。弹指一挥间,蔡家品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长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从小蔡混成了老蔡。 实际上,蔡家品也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高尚,多么有热爱事业的情操,在探矿工程所改制的时候,他也一度想过逃离。要知道,一个被财政拨款养着的科研机构,突然要改成到市场上找饭吃,这种心理的撞击是难以形容的。 20世纪90年代,是地勘行业的低谷,尤其是地勘单位属地化,钻探任务锐减,很多打钻找矿的专业技术人员,受生活所迫,靠副业养家糊口,养鸡的养鸡,养猪的养猪,彼时的状况,让一直致力于钻具研究的蔡家品,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没落感。 此时,科技体制改革,原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研究所更名为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看似改变不大,干的活也还是原来的活,但这样的改变,却将一个铁饭碗变成了一个泥饭碗,随时可以摔破的。能不能在市场上找到饭吃?这样的恐慌与疑惑,一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是去?是留?对于还是踌躇满志的蔡家品来说同样是种折磨。而此时的蔡家品,已经是超硬材料研究室主任助理、工程师,到外面不可能找不到待遇更好的工作。当时,探矿工程研究所正在搞金刚石钻头技术的研发,作为所里钻头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一旦离开,于单位于个人,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所里的领导早就看穿了蔡家品的心事,当面找他聊了很长时间,并语重心长地跟他说:“小蔡呀,留下来吧,拨开云雾见天明,这里才是你施展才能的地方。” 人在彷徨的时候,是需要一个长者赋予精神力量的。加上对一起共事多年的同事们的不舍,蔡家品于是也就留了下来,这一留就留到了现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30年。 有幸觅获一得力助手 搞科研工作,能获得一名得力助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阮海龙的到来,如同激活一池春水,让蔡家品的团队一下子更加活跃了起来。 阮海龙,高级工程师,探矿工程所海洋地质调查钻探室(金刚石钻头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人才。 阮海龙并不觉得自己干的事有什么高大上,他认为,研发出来的东西,能解决实际问题,能拿到市场上利用,能为单位赚钱,说得漂亮一点,就是成果转化能生出效益来,这事就算妥了。 蔡家品深知,搞科研要有一个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互相密切配合的创新团队,并付诸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由多个个体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团结的战斗力强的团队,就可以发挥巨大的能量。 阮海龙是个80后,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钻探专业,在随后读研的几年中,一直跟随在蔡家品左右。阮海龙出生于浙江农村,之所以爱上钻探专业,很多的想法与当初蔡家品大学时代的想法几乎不谋而合。后来参加工作后,才知道一切并非想象中的那么浪漫,那么有纵情于山水之间的诗情画意。 研究生毕业后,阮海龙留了下来。对于自己专业的发挥,他觉得这是个再好不过的平台,加上蔡家品像老大哥一样对他的关爱,工作配合起来的那种“心有灵犀”的感觉,让人特别爽。很快,阮海龙就成了蔡家品团队的得力干将,并挑起了副主任的重担。 从某种意义上讲,蔡家品和阮海龙的组合,几乎是天撮之合,这也为后来这个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积累了创新的能量。这个科研团队一共15个人,大多都是80后,最小的1992年出生。 年轻人的思想总是活跃的,科学有时就需要年轻人的浮想联翩,灵光一闪中激发出新的解决方案。每逢技术讨论会,蔡家品和阮海龙最喜欢干的事,就是让年轻人争吵起来,因为人在激烈的争论中脑子会飞速旋转,激发出隐藏于大脑中最潜在的智慧。 决不能让外国人牵着鼻子走 探矿工程所一直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科研方向,近些年来,特别在服务油气钻探领域发挥了积极作为。研制的孕镶金刚石钻头有效解决了在地质及油气勘探开发中钻头寿命短和机械钻速低的难题,特别是大直径的孕镶金刚石钻头,已成功替代国外同类产品成为国内钻探队伍的首选。 1999年~200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人员首次在南海西沙海槽发现了显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震异常信息(似海底地震发射波“BSR”)。200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专项。 尽管随后我国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上获得一系列突破,但令人尴尬的是,我国海底钻探取样却一直依赖于国外技术,国内几乎没有哪一家机构在此项技术上有所进展。因此,不得不让外国人随意开价。 眼睁睁地瞅着外国人收取那么高的价钱,而中国人又毫无办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作为从事钻具研究近二十几年的科研团队的带头人,蔡家品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一定要打破外国人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把国外同类技术挤出去,这钱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挣。 实际上,对海洋钻探取样技术的了解,蔡家品最早是通过参阅了DSDP、ODP、IODP及IODP-china等网站与书面文献的大量资料,了解了国外在深海钻探技术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当时他还在想,他的团队一直在陆地搞钻头和取心工具,什么时候也拓展到海上去发挥探矿工程研究所应有的作用。 谈及被外国人卡脖子的事,作为蔡家品团队副手的阮海龙,脑子里多次泛起那个场景。那是一次随船出海的钻探作业中,几个帮忙取样的外国人,突然停下手中的活,将项目组的负责人叫过来,咕噜了一阵后,微笑着把旁边的其他人都驱赶开,然后才实施取样作业。 阮海龙打听到,刚刚的一阵咕噜,是外国专家在关键的时候故意捏你一把,要求项目组提高取样价钱。事情都到了这个份上,不答应的话,之前的作业等于是废了,项目组只好答应了外国技术人员的要求。之所以把其他人都驱离,就是为了对中国人严格保密,不想让中国人看到他们的作业程序。作为一个钻探专业的毕业生,阮海龙内心被深深地刺痛,同时也滋生出深深的责任感,“这活应该由我们来干。” 机会终于来了,2010年8月,中海油服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子课题“深水随钻取样器设计和制造技术研究”负责人找到了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经过多次深入交流,最终同意由蔡家品的团队来承担这个课题。 不久后,又从中国地质调查局传来好消息,为解决海洋钻探取样难题,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专项资金,将《海洋地质调查钻探取样器具及工艺研究》列为科技攻关项目,起止时间为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蔡家品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 这真乃好事成双。蔡家品和阮海龙以及他们的团队尽管异常兴奋,但这样的科研项目,能否在短期内取得突破,心里实在没底。 此时,从接手中海油服“深水随钻取样器设计和制造技术研究”课题,距项目结题时间不到一年(这个项目计划是3年),而且研制的随钻取样器要通过海试应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团队经过慎重考虑,最终接下这项任务,因为这是他们下海非常难得的机遇,也是拓宽他们技术领域绝佳的机会。 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2012年4月,从海洋石油708号深水工程勘察船传来好消息,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制的TK系列深水随钻取样器搭载海洋石油708号深水工程勘察船,在中国南海番禺区块水深约200米、6级风、涌浪3米的条件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孔深10米(PY34-1-PL10-BH)全孔取样作业和孔深300米(PY34-1-CEP-BH)分段取样作业,一举打破我国海洋钻探船钻孔深度、取样深度两项纪录。 本次试验还检验了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为海洋钻探取样专门研制的抗涡动金刚石复合片钻头。结果表明,该钻头在作业过程中钻进效率高、成孔质量好、地层适应性强,完全满足海洋钻探各种复杂工况的要求。 这意味着,这项由国外垄断的深海钻探取样技术,已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彻底打破,取样成本只接近外国专家取样的一半。 保温保压取样钻具破题 天然气水合物是甲烷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类冰状结晶物,大家形象地把它叫做“可燃冰”,一旦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至一定程度,甲烷气则会逸出,固体水合物便趋于崩解。如利用常规取心(非保压取心)设备将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从海底取至海面时,压力或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这会扰动沉积物,有时会使岩心遭到完全的破坏,分解成一堆泥浆。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环境和性质的特殊性,使用保温保压取样技术成为获得原位天然气水合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保温保压取样钻具是获得天然气水合物真正物化特性的主要器具。而当时,这项技术也一直被一些西方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掌控。 在突破深海钻探取样技术后,蔡家品和他的团队就开始讨论研制保温保压取样钻具的可行性,由于想取到大直径岩心,当时初步设计按照翻板密封来进行,很有挑战性,但是在翻板密封的方式上有不同的意见,最后蔡家品决定两种方式同步进行,根据室内试验的结果再来选定,整个工作有条不紊。 实际上,保温保压取样钻具的研制难度是非常大的,当时,有关单位依托863项目也在试制研发,项目进程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他们具体进展到什么程度,外界一无所知。但在2014年3月初,国内一家海洋油气勘查单位突然通知蔡家品,他们计划在4月初出海给相关单位搞保压工具的实验,问蔡家品团队的进展如何,可以免费搭载试验。蔡家品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试验机会,在他和阮海龙的带动下,团队成员加班加点赶进度。 在室内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智慧,对在海试中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做了充分的预判。比如,海底的泥沙对管子的摩擦,提起钻管过程中的卡管等,一切可以预判的状况,都在实验室中模拟完成。这段时间,团队成员深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为了给这帮年轻的队员鼓劲打气,常常干到晚上十一二点的时候,蔡家品和阮海龙便带着所有的加班人员上街烤羊肉串,喝个啤酒,然后又接着干。 由于这样的钻具是自我研发的,所有的部件不可能在市场上轻易买得到,团队成员大都学会了车工,所有的零部件几乎都是他们自己一点一点地车出来的。阮海龙跟大家自嘲,将来失业了,大家都是一个优秀的车床工人,工作随便找,饿是饿不死的。 在团队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按照海洋油气勘查单位的要求时间把钻具运到船上参加海试,这次试验的结果初步保温保压成功,对方未成功。之后,团队又回来在室内做了大量的技术改进及试验工作,于2014年7月由蔡家品亲自带队参加海试,也是与对方PK,结果是探矿工程所完胜。 2014年9月,海洋油气勘查单位专门安排一个航次到天然气水合物靶区取样,蔡家品团队再次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是我国首次采用国产装备成功提取到保压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为我国“十三五”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及试开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杏鑫怎么注册_34片矿集区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基本查明 在新区、新矿种上有重要发现
近日记者在山东莱州召开的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二级项目野外现场交流会上获悉,三年来项目基本查明了34片矿集区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特征,揭示了区域成矿规律,评价了区域资源潜力,显著提升了部分重要矿种的资源保障能力,在新区、新矿种上有重要发现。四川省会理-会东矿集区铜矿、镍矿找矿取得重大进展;河南省洛宁-陕县矿集区铅锌、铀矿找矿取得新发现;广东省南岭中段青嶂山矿集区铀矿找矿、江西省画眉坳地区钨矿找矿、内蒙古毛登矿集区锡多金属矿找矿、甘肃省厂坝矿集区金矿找矿均取得新进展,有效带动了大中型矿山企业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 四川省会理-会东矿集区是我国著名的铜资源基地,项目组在2012年~2014年老矿山项目探获红泥坡大型铜矿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实现了新地区、新层位、新空间的找矿重大进展:以往发现的规模铜矿床均位于金沙江以东,本次在金沙江以西银厂箐地区也探获规模铜矿;拉拉地区原赋矿层位为河口群的中上部地层,本次在下部层位也有重要进展,白云山铜矿产地的发现打开了下部层位的找矿空间;同时,原红泥坡铜矿的东部及南部均被巨厚的第四系和侏罗系地层覆盖,找矿一直未有进展,本次在系统的找矿预测模型构建及物化探综合剖面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个探索性钻孔,成功在四百米厚的盖层下面发现厚达100多米的工业铜矿体,实现覆盖区深部找矿重大突破。更为可喜的是,项目组在本轮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发现存在1处显著的镍元素异常,异常检查时共圈定5处超基性岩体,5处岩体地表均有明显镍矿化,可见镍华等矿化现象。该5处含矿岩体的发现有望实现镍矿找矿的重要进展,这意味着本地区新矿种也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在河南省洛宁-陕县矿集区,项目组结合区域成矿规律及2016年度工作成果总结分析,选择老里湾地区为重点工作区,新发现爆破角砾岩型金银铅锌矿点1处,这是首次在崤山成矿带内发现爆破角砾岩矿床。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徐勇主任告诉记者,2016年~2018年,项目组按照“二级项目-子项目”的业务布局,在全国优选出的矿集区共部署实施了工作内容47项,其中矿集区找矿预测子项目24项,深部资源调查项目10项,中央财政资金累计投入超过1.9亿元,三年共开展68个1∶5万图幅矿产地质专项调查工作。 在科技创新方面,项目组完善了“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为矿集区找矿预测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撑;编制并实施了《矿集区找矿预测技术要求(试行)》,显著提升了矿集区找矿预测项目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示范性;编制完成了《矿集区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与矿产预测技术要求》,为矿集区成矿规律研究矿产预测提供了操作指南;创新构建了《矿集区找矿预测数据模型》,研发了矿集区找矿预测数据模型相关应用软件并全面推广,显著提升了预测成果的数字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水平;开展了物化探新技术方法和精细做法的示范推广,为矿集区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经专家组讨论,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审核,评为“优秀”级。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弘扬新时代地质文化先进事迹报告会
4月1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举办弘扬新时代地质文化先进事迹报告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报告会并讲话。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上,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示范和信息服务团队、松科二井科学钻探团队、雄安新区地质调查团队、海洋重大装备立项与可研论证团队、“地质云”建设团队、鄂西页岩气调查团队等6个优秀团队代表作了先进事迹报告,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现了他们勇挑重担、敢于创新、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奋斗历程。 王研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学习先进、增强信心,认真总结优秀团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先进经验。精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勇攀地质科技高峰,继承和发扬“李四光精神”、“三光荣”传统,弘扬新时代地质文化。二是勇于担当、砥砺前行,努力在新时代推进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发展中再创佳绩、再铸辉煌。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才战略作为地质调查事业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把优秀地质文化作为地质调查事业薪火相传的思想灵魂,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三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动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做好组织保障。要大力挖掘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牢记宗旨、勇于创新、真抓实干、乐于奉献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典型,树立标杆,努力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做好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在京局领导,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负责人出席报告会。报告会在局机关设主会场,在各直属单位设分会场。局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收看报告会。
杏鑫注册链接_我国新增两处世界地质公园 安徽九华山和山东沂蒙山地质公园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会议17日决定,正式批准中国九华山地质公园和沂蒙山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教科文组织当天发布公告说,中国、智利、克罗地亚、厄瓜多尔、西班牙、挪威和秘鲁7个国家的8处地质遗产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上述两处地质公园。至此,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的公园总数上升至147个,分别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 九华山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以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由于花岗岩的垂直节理特别发育,加上长期的雨水冲刷、风化剥蚀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奇峰峻岭、重峦叠嶂、悬崖峭壁、怪石峥嵘的花岗岩山地地貌。 沂蒙山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由蒙山园区、钻石园区、岱崮园区、孟良崮园区和云蒙湖园区组成。园区内最古老的地层、太古宙大规模的侵入岩系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北方早期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这里有中国最早的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已经产出180万克拉金刚石。这里是岱崮地貌的命名地,崮群簇集,形态典型,蔚为壮观。 根据公告,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会议还批准了中国伏牛山地质公园、三清山地质公园和泰山地质公园的扩园申请。
杏鑫登录注册_“匠心70年 中华玉雕精品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展
2019年5月28日上午,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与玉雕艺术研究会联合主办,玉雕精品展组委会承办的“匠心70年 中华玉雕精品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拉开帷幕。 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张亚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全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时华龙、范交通、陶虎、曲波、韩朝兴、王博等六位玉雕名家向中国地质博物馆捐赠作品,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王玲代表中国地质博物馆接受捐赠并颁发标本收藏证书。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主持开幕式。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展览主办方从全国各地选取一百多件各具时代特色的玉雕精品。展品材质多样,题材各异,通过高超的技艺,创新的表现形式,呈现了中国玉雕艺术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水平、新成就,集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同时,也为全国玉雕界同行搭建一个展示与学习交流的平台,既鼓励玉雕创作的推陈出新,又促进玉雕人才的茁壮成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玉文化,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本次展览还得到河南省轻工业行业协会、新疆自治区工商联珠宝商会、徐州玉文化研究会、沈丘玉器商业联合会、青海昆玉实业投资集团、广东荟圣珠宝行、新密市玉海艺涛玉器厂、始皇天业(广东)珠宝有限公司、北京中玉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北京创意梦工厂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机构的支持和帮助。展览时间截止到2019年6月中旬。
杏鑫登录注册_讲好新时代地勘故事——从探矿者年会看地勘转型
有人说,这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大变革时代。 时代是一个庞大的命题。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伟大的新时代,如何以地勘文化来反映时代、描写时代、记录时代,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命题。 对于地勘文化,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彭齐鸣曾这样概括总结:“70年的风风雨雨,地勘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克服了无数困难,创造了无数奇迹。在这个过程中凝聚升华了一种地矿精神,一种先进文化,一种行业自信,‘三光荣’、‘四特别’和‘铁人精神’都是这种文化的真实体现。” 穿越70年时代风云,每个阶段地勘文化都附带了怎样的时代特点?当前地勘文化呈现怎样的状态?新时代地勘文学创作要遵循哪些时代特点,要如何讲好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地勘故事?在2019年探矿者年会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探秘第三极——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纪事》作者张亚明对地勘文学做了整体阐释。 不同时代的地勘文化附带不同的时代色彩 地勘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文学形式记录了地勘行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张亚明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时期地勘文学,是以走进中国地勘历史深处、激活地质人的文化记忆、再现探矿者的历史足迹为特征,反映了疾风骤雨的改革转型、地质人的生命形态与精神追求,以及自我救赎的艰难过程和命运变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纪录片《深山探宝》展现了地质队员的形象,《年青的一代》塑造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肖继业的形象。《山中海路》《在柴达木盆地》和《祁连雪纷纷》等作品是老一代作家以报告文学形式塑造的地质人为祖国寻找宝藏的英雄群像。尤其是著名作家徐迟1962年发表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十年动乱刚结束推出的《地质之光》,以及其后著名作家黄钢发表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促使了报告文学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一批知名作家创作出《地质锤》《拥有亿万财富的穷汉》《这里不是台风眼》等一批地质题材的报告作品。随着“山野作家群”的出现,地质报告文学从“贫乏”开始走向“繁荣”。《南海石油凯歌》《世界屋脊的太阳》《大洋惊涛录》《国土之殇》《中国地质拓荒录》《共和国不应忘记》《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光荣与梦想》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告文学先后出炉。 20世纪90年代起,社会发展进入市场经济转型期。地勘单位进入属地化的阵痛期,虽然也诞生了一批诸如《走向圣殿》《荒原》《纵横青藏》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地矿报告文学由繁荣走向了低谷,是一个不争的现实。 近些年,社会转型,在此大背景下,地勘文学自有它的热闹和华丽,也出现了一批有着浓郁地质特色、达到一定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的重要作品,比如历史散文《大写西域》,电影《罗布泊》《寻明胜》,长篇小说《吾血吾土》、长篇纪实《天地良心·万里在安徽》《生死大营救》《守望大地》《国家大宝藏》《生命在大地上闪光》等,唱响了正气歌,弘扬了主旋律。地勘文化也逐渐形成了活跃的创作主体群,呈现出题材、主题、世界观的多元化写作,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形式多样。 繁荣的背后,是地勘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局。 张亚明认为,地勘文学要从“铺天盖地”成长到“顶天立地”并不容易,与生态文学、石油文学、化工文学、铁路文学等行业文学比较,地勘文学在表象繁荣的背后,文学影响力还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时代呼唤与之匹配、呼应的文学品格、气度和境界。新时代地勘文学应该具备新的文学观念、审美品格和艺术追求。(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新时代地勘文学有新使命 文学反映现实,现实烛照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都有不同的关注点。 新时代呼唤新文学,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新时代的地勘工作从内涵、外延、功能、使命都有了新变化,如何从“新时代”“新地勘”的视角重新思考地勘文学,思考地勘文学与现实、与世界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那么,在新时代地勘文学中,“新”的内涵表现在哪些方面?张亚明认为: 一是新时代地勘文化有新主题。 进入新时代,传统地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被打破,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勘查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地质勘查工作的定位与使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的“大地质”概念正在调整升级,新的服务领域正在形成和拓展。从自然资源部公布的“三定”方案来看,国家赋予了自然资源部二十一条职责,包含了山水林田湖草土地矿产等各方面。地质调查工作范围和空间大范围拓展,不仅有传统陆地的地质调查,还有海洋资源调查和科考及航空遥感调查。 新的时代,新的需求,既为地勘文学提供了新的主题、新的灵感,也必然涌现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文学创作范围更大了,题材也更多了,矿产、测绘、海洋等领域的事件和人物,中国地勘人的精彩生活,以及其中所喷薄、所涌流的中国地质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都成了新时代地勘文学关切、凝注和含纳的重要内容。地勘文学创作应在平凡的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与营养,更深、更广地挖掘时空与生命,写出更具有时代普遍意义、更具备文学价值的作品。 二是新内涵要求地勘故事有新特质。 文学就是社会学和人学,更是人与自然关系之学。好的文学作品一定都担当了对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性和现实生活的记录与承载,或批判、或表现、或歌颂、或期许等多重文学情感寄托。 构建新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体系,是对任性的野蛮发展说“不”,对掠夺性的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发展说“不”。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社会对“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时代意义认识将愈加深刻。 新时代的地勘文学必然涉及到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 无论是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地勘文学最终必须回到抒写的本源——人的内心世界,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彰显鲜明的绿色美、生态美、科学美和哲理美,这是新时代地勘文学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时代要求地勘文化强化“绿色思维”,提高“绿色审美意识”,真正弄明白发展的初心与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要展示关爱自然、以求审美文体的“两山论”内涵,又要进行生态伦理的现代建构和探寻用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打破有悖于绿色的思维定势,针对现实的关切、现实的危机、现实的负面进行理性地批判与反思,唤醒人们对土地、海洋、自然生态的敬畏和尊重。 三是新形势要求地勘文学完成新突围。 地勘文学,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史学意义不言而喻。 一个绿色时代的开启,也决定了绿色矿山、绿色勘查成为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中的重要部分。生态意识、绿色意识、环保意识的交融交叉,无疑都成了构建新时代地勘文学的生命之源和精神之源。新地勘行业的使命的变化,又带来了文学创作内容上的新的传奇和新的故事。地勘文化在新时代的使命被赋予了更多内容,比如,必须拥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情怀。 在新时代,地勘文学需要突破行业文学已有的创作思维定式,遵照新的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度、法律、伦理来完成新的形象、寄予文学理想。这也是地勘文化需要完成的整体转向,或者说是整体突围。 地勘文化创作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画地为牢;要用跨界的思维改变传统的思维坐标,用复合的知识链条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用创新的意识调整固化的判断标准,立足地勘而不局限,以联系发展的眼光、高蹈宏阔的表现,自觉拓展地勘文学的内在空间,创造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人文意义的好作品。 新时代地勘文学怎么创作 习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要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剧烈变革、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为地勘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故事、资源和想像的空间。 地勘文学创作者,既是新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既是新时代形象的塑造者、抒写者,也是新时代精神的承载者、传播者。 那么,如何在新时代地勘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与营养,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普遍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张亚明认为,首先,地勘文学创作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思想是文学动人的核心力量之一。创作者要聚集时代的光亮,照亮时代的幽暗,向时代提供向善向美向真向正的能量,传递富有人文观照的人类忧思。 他表示,当前喧嚣浮华的商业社会,文学创作上消费主义倾向蔓延,文化和思想流失严重,精神面貌脆弱而苍白,“扁平化”“平面化”“媚俗化”“市场化”成为时代文化的特点。 人应该怎样生存,是走向崇高,还是走向粗鄙;是追求精神的独立,还是陷入物欲的深渊?当年的地质“三光荣”精神曾经给出过深刻的回答。而在今天,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上有担当,脚下有生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反映强有力的现实危机与关切,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滋养人的心灵,强壮人的魂魄;既要敏锐地捕捉时代的火光,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展现地质人的理想信念、精神嬗变轨迹和对美丽中国的畅想,也要善于抓住波澜壮阔的大主题,大开大阖、畅快淋漓地进行大书写,把地勘人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情怀抒写好,把地勘人的精彩生活展示好,把新时代地勘行业科技发展的演变轨迹记录好,把地勘人群体共有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 其次,地勘文学创作要深入生活,深入基层,自觉主动地投身地勘生活的激流。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地勘行业意蕴深邃、震撼心灵的故事一直在上演。创作者要有厚重的生活积累,精湛的艺术手法,才能写出有品位有格调有责任的优秀作品。要拒绝被屏幕里的生活、碎片化的信息所左右,要避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生活体验,要杜绝“无本之木”的文学想像和情节虚构。地勘人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小人物身上往往折射着时代风云变化的痕迹。要提升发现故事、讲好故事的能力,要认真倾听时代的呼吸,感受时代的脉动,善于从基层地勘人的喜怒哀乐入手,展现地勘人的生活现状、人生故事和命运状况,在生活的激流中捕捉创作灵感,让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人站立起来、鲜活起来,笔尖朝下,主题向上,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力量、有悲悯之心、有人性之光的作品。有了扎实的地勘生活观察和体验,就能提炼出新时代地勘人的精神风貌,使地勘人形象拥有结实饱满的内核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再次,地勘文学创作要摆正“小我”与时代的关系。中国梦是中国的时代抱负,是民族理想,无数个人的“梦”汇入“中国梦”,才有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地勘文学创作如何摆正“小我”与时代的关系?如何将艺术形式和艺术主题完美地统一?如何在新媒介、新词汇不断翻新的情况下,寻找到更为适合的艺术传播渠道?如何创造性地书写当下丰富的时代和社会生活?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新时代记录者和号角手?这是对每个进行地勘文学创作的人提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验。目前,有的写实性作品只着重写实,忽略了个体与群体的必然关系,缺乏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要深刻而清醒认识的是,“中国梦”是“个人梦”得以实现和起航的“精神场”,无论地勘文化作品讲述地勘人海外的市场拓展,还是展示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地勘事业,都要有“民族意识”,要以中国文化的立场,讲述中国地勘人的时代故事,展示生存经验,刻画符合时代的艺术性格和风格。□
杏鑫注册链接_CCOP城市地质研究中心落户中国
5月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举行视频签约仪式。会上,双方签署了关于成立CCOP城市地质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该中心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发起,与CCOP共同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全国政协常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进行线上签约并致辞。 根据此次签署的谅解备忘录,CCOP城市地质研究中心将面向全球搭建国际城市地质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国际城市地质研究,推介先进的城市地质调查理论与技术,服务中国践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承诺,促进城市和人类居住地可持续发展。 签字仪式后,CCOP城市地质研究中心举办了首届城市地质研讨会,来自中国、英国、芬兰、日本和韩国的地质调查机构有关技术专家线上交流了各国城市地质工作进展情况。 城市地质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为城市用水、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地学数据支持,全世界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已超过70%,快速的城市化对淡水供应、污染水处理、生活环境和公众健康都带来了压力,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对于增强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和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COP以及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老挝、马来西亚、英国、芬兰等多个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有关部室和局属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专家和代表等出席并参加线上研讨。 CCOP成立于1966年,是东亚东南亚地区唯一的政府间国际地质科学组织,现有16个成员国,14个协作国和15个国际协作组织。
杏鑫注册链接地勘基金整体实现投资盈余
自然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近日印发的《全国地质勘查基金情况通报(2021)》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实现投资盈余183.6亿元,杏鑫登录注册地勘基金成果处置仍有很大空间。 截至2020年年底,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累计实施矿产勘查项目10559个,累计发现矿产地2203处,找矿成功率达20.9%;累计处置项目成果491宗,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实现财政收益869.36亿元,相较总投入的685.76亿元,整体实现投资盈余。 2020年,全国省级地勘基金总投入29.79亿元,较2019年增加6.14亿元。其中,矿产勘查投入22.51亿元,较2019年增加7.34亿元,同比增长48.4%。实施矿产勘查项目439个,杏鑫注册链接新发现矿产地135处。其中,山西省孝义市申家庄勘查区铝土矿勘查取得重大成果,单矿体估算资源量达1.7亿吨,达到大型矿产地规模;江西省新增超大型矿床3处;青海省都兰县那更康切尔沟银多金属矿普查累计探获银资源量5070吨,属超大型银矿床。 2020年,地勘基金运行呈现3个特点:一是矿产勘查投资方式以全额为主。2020年,全国省级地勘基金新增合作项目5个,仅占全部新增项目数的0.7%;合作项目投资资金1.31亿元,仅占全部投资资金的4.4%。省级地勘基金项目绝大部分以全额投资为主,仅个别省份以已设探矿权进行合作勘查。二是地勘基金仍是财政资金投入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全国省级地勘基金矿产勘查投入占全国矿产勘查总投入的27.3%和全国财政矿产勘查投入的51.6%。三是地勘基金项目投向多元化发展。省级地勘基金兼顾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等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加大了对清洁能源、新能源、“三稀”(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及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