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中共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三步走”建设目标
12月15日,中共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员代表大会在京举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会议并讲话。王研表示,全院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改革创新,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以地质科技发展的优异成绩检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成效。 受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委托,王研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王研指出,近年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积极宣传和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落实中央、部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就新形势下加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建工作,王研提出四点意见:一是坚持学用结合、全力创新驱动,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二是坚持党要管党、全力加强党建,切实担负起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三是坚持围绕中心、全力服务大局,切实担负起新形势下推动地质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四是坚持纪律规矩、全力抓好整改,切实担负起新形势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两个责任。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严光生代表中共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的工作,分析了地质科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新机遇。报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二是明确发展方向,创建国家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三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创新文化环境;五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提出“三步走”建设目标:2020年建成国家地球深部探测中心,深部资源能源与评价、地球深部探测技术、地下空间精细探测、地热探测利用、地壳和岩石圈结构认识等五大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力争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2025年建成国家实验室,上述五大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30年建成全国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地球深部探测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两位,引领全国地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地学交流中心。 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纪委工作报告,对党委、纪委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经过严格的组织程序,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国地质科学院新一届党委和纪委。严光生当选为中共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骆庆君当选为中共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唐兰当选为中共中国地质科学院纪委书记。中共中国地质科学院新一届党委和纪委分别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杏鑫在线注册_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纪实
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自古以来,河南之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地处中国地理位置中央、可辐射征战四方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河南千里沃野,万顷平畴,十分富庶,素有“中原熟,天下足”之称,所以至今仍被誉为“中原粮仓”。 “中原粮仓”,实至名归,责任重大。地处中原的河南,多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居全国第二,小麦播种面积居全国第一,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版图中举足轻重,每10碗中国粮,有一碗产自河南;每4个馒头,有一个用的就是河南面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原粮仓”功不可没。 对“中原粮仓”,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河南尉氏视察麦情时再三叮嘱道:“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把河南粮食、小麦抓到手里,全国粮食丰收就有了希望。这是河南的贡献,也是奉献。” 话落尉氏,意指中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对“中原粮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下,打造更绿色更安全更高效的“中原粮仓”,是中原儿女落实习总书记在视察河南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原大地贯彻习总书记近期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 新时代肩负新重任。在这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攻坚战中,作为全国省级地质调查院的一面旗帜,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牢牢把握服务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以确保“中原粮仓”绿色安全为己任,以农业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为抓手,按照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要求,利用原来承担完成的河南省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一系列成果,全面开展了河南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产品样品采集进度居全国第一,总体完成质量和进度位居全国前列,受到了生态环境部、国家详查办的充分肯定。 焦灼的太阳烘烤着六月的中原大地,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醉人的麦香遍地飘荡。 骄阳似火热浪袭,夏收正酣采样急。在豫东商丘永城市苗桥镇的麦田里,有几个头戴草帽的特殊“农民”正在挥汗如雨地紧张忙碌着。他们争分夺秒,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手持仪器,有的挥镰收割,有的专心记录……尽管汗水湿透衣背,黝黑脸庞在毒辣阳光和高温热气蒸烤下变得通红,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手中的工作,接受不远处树荫的诱惑,因为他们正与身边隆隆声响的收割机在拼时间、抢速度。这只是河南省地调院开展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小麦样采集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两年来,河南省地调院组织41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10名高级工程师、389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分成11大战区,动用100余辆野外用车在河南1.85亿亩农用地上共采集表层土壤无机样品18492件、表层土壤有机样品3100件、深层土壤样品207件,制备土壤样品18437件。该院在5月17日~6月2日短短15天时间内,采集小麦样品4556件,总体质量和进度稳居全国前列。 “地调院全体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生态文明思想,以此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地质工作‘三服务’水平,坚决打赢土壤污染详查攻坚战,努力开创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新局面。”河南省地矿局党组书记、局长郭轲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项目组全体人员的滴滴汗水最终化成了无限荣耀,取得的各项成果获得了原环保、国土、农业三部委专家的高度评价,河南土壤污染详查工作受到了全国土壤详查办和原环保部土壤司的赞扬和肯定。 统思想谋转型 开辟生态农业主战场 亿民赖此土,万物生斯壤。土壤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前提和基础,也关系着美丽中国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中之重。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加之部分地区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致使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对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有关统计显示,全国1.5亿亩耕地受到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有专家估算,平均到每一个中国人,每年会分摊到2.67千克农药。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治理已刻不容缓,从2013年的湖南“镉大米”到2016年的常州“毒地”事件,每一次类似公共事件,都深深触痛着公众神经,都在提醒我们土壤污染的严峻现实。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新时代地质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部署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 而作为全国省级地质调查战线上的一支劲旅,河南省地调院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近年来,他们积极围绕河南省实施“三区一群”重大国家战略和自然资源中心工作,聚焦地质工作转型发展,创新地质调查绿色发展方式,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和使命,持续强化矿产能源勘查、农业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尤其是在保护土壤资源生态环境、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打造绿色安全“中原粮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有力推动了新时代河南生态文明建设。 事实上,早在2003年至2013年,河南省地调院就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法,完成了河南省平原和丘陵地区10.3万平方千米的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通过对15万余件土、水、生物等样品的54种元素指标进行高精度测试,技术人员获得了100多万个数据,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建立了本省土地地球化学数据库,并据此对全省耕地质量总体状况形成了初步认识和基本判断。 “通过调查,查明全省无污染耕地1.08亿亩,新发现1439万亩绿色富硒耕地,同时圈定了污染土壤范围。”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张古彬表示,这次调查是迄今为止河南省系统组织完成分析元素最多、调查精度最高、执行标准最严的一次专业调查工作,获得的大量省情数据翔实系统,对河南省发展特色农业乃至国土资源空间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的制约,河南省地调院这次调查的成果应用得并不充分,转化效果也不明显。 好雨知时节。2016年12月,环保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要求各省2017年3月底前编制完成各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2018年底前完成农用地详查。 这对河南省地调院而言,不啻是大旱之时迎云霓。“这是我们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深化农业地质,加快已有成果转化,开辟土壤污染调查防治新战场的绝佳机会。我们必须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在新的领域中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实现转型升级。”在该院领导班子会上,张古彬掷地有声地说。张古彬的提议得到了该院党委书记李振国的鼎力支持。在随后的该院党委会上,这一方案得以顺利通过。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从传统的地质找矿主战场转向土壤污染调查防治新战场,到底有几分成功的把握?历史原因造成的各部门分割独立、“井水不犯河水”,而环保、农业等部门都有自己专业的机构和队伍,且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监测技术体系,我们一个“门外汉”能不能“挤”进去?项目资金这么少,投入又这么大,究竟划算不划算?一系列疑问和担心不时充斥于耳,在私底下散播。 除了上述妄自菲薄的畏难情绪外,一些盲目乐观的轻视思想也不容小觑。有部分干部职工认为在青藏高原那些环境艰苦恶劣的地区都完成了地质调查工作,如今在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开展取样岂不是小菜一碟? 找准症结后,河南省地调院双管齐下,一方面派出得力人员积极与河南省环保、农业部门对接,寻求合作的空间和机会;一方面通过召开全院职工大会、党员大会、中层干部会、技术骨干参加的“诸葛亮会”来统一思想,集思广益。 该院多年培育的专业技术优势,平时积累的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在此时派上了用场,成为了他们成功取得土壤污染详查项目的致胜“法宝”。 “为及时配合环保部门工作部署,在工作前期,我们就主动派出4名技术骨干进驻河南省环保厅提供技术服务,保证讯息无障碍流通。经过近1年的深入接触,河南省环保厅对我们有了新的认识,高度认可我们的技术装备、先期成果及服务意识。”张古彬说,“项目费用虽然只有4000万元,基本没有利润可言,但作为一支公益性地质队伍,支撑服务国家和省内重大战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调查,不仅带动了先期成果的转化,也为我们成功转型锻炼了队伍,找出了一条新路。” 谈起该项目的成功争取,河南省地调院副院长冯翔更是感慨万分:“‘十一五’以来,由河南省地调院承担完成的河南省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一系列成果为河南省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范围的确定提供了大量系统详实的资料。同时在《河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的探讨编制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河南省环保、农业等部门沟通、配合,主动服务,参与了详查方案的策划编制。经河南省环保厅、农业厅、国土资源厅、地矿局四部门多次会商,最终制订了《河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并明确,本次详查的点位布设核查,样品采集、制备、流转等工作由河南省地调院承担实施。” 强保障重核查 布设点位力求科学准确 2017年年初,在接到《河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分配的工作任务后,河南省地矿局高度重视,决定由副局长禄丰年亲自指挥督导该项工作有序推进。。 “河南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河南省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做好河南省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工作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而详查点位的布设核查,样品采集、制备、流转等工作是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河南省地调院深知责任重大、重任在肩。”张古彬丝毫没有流露出项目取得后的喜悦,因为他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全院誓师大会上,张古彬铿锵有力地说:“务必以扎实进取的作风,只争朝夕的劲头,破釜沉舟的气概,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物化探中心主任马振波临危受命,面对这个从未涉足过的新课题,拍着胸脯表态道:“一定不负众望,出色完成任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确保所承担任务的有序推进,该院成立了由院长张古彬亲自挂帅、副院长冯翔任负责人的项目组,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腾出会议室作为项目指挥部,在登封卢店老基地高标准建造了占地60亩的样品制备流转基地,并针对详查任务和工作特点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管理体系,以保障详查工作按时依规开展。河南省地矿局副局长李兴国多次听取项目工作汇报,并对卢店样品制备流转基地建设给予了莫大的支持与帮助。 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点位的准确布设是完成调查的基础和关键,河南省地调院深谙此理。他们牢牢把握点位布设工作的正确方向,精心布设点位。 “点位布设事关详查全局,工作极其繁重,既无经验可以借鉴,又无先例可以模仿,当时真是面临很大的挑战。”回想彼时的情景,项目组信息技术专家解庆锋记忆犹新。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缺乏经验,就在实战中积累;没有先例,就在创新中树立。项目组成员没有怨言,没有退缩,按照技术规范,依据国家卫星应用中心提供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和河南省农业厅提供的小麦种植结构分布图,同时参考“谷歌地球”影像,牢牢把握住河南省农用地详查点位布设的正确方向,精心布设点位,尽力确保点位合理合规。为了节省时间,全体人员点外卖、啃馒头、吃泡面,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像小马过河一样摸索着艰难前行。 长期的伏案,忘我的工作,解庆锋腰椎严重变形,有时实在疼痛难忍,就用枕头来支撑。项目技术负责人马振波因长期高强度工作突发剧烈腹痛,被紧急送医,医生检查后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疗,可是他却仅仅在医院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不顾众人劝阻,自行签字出院。 一次又一次提交专家审核,修改;野外实地核查,修改;根据各地市反馈意见,再修改,最终共布设表层土壤样点19533个、深层土壤样点209个、小麦样点4818个、水稻样点76个。2017年10月,布设成果成功入库,按时完成的《河南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方案》受到了赞扬和肯定。 战高温抢工期 采集质量确保万无一失 真实准确是项目的生命。采样点位科学布设后,精准取样是关键。这对野外取样人员来说,既是综合素质的考验,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土壤采样不是随意挖个坑,采点样就可以了,而是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每一个采样步骤都可通过系统追溯,每一个样品都有惟一的二维码身份标签。遇到因各种原因导致原布设点位发生变动的情况,还需工作人员再次踏勘、调整、修改、报上级审核通过,才能完成采样工作。”张古彬介绍。 时间极其紧迫,容不得半点耽搁。一声令下,500多人的庞大队伍迅速集结到位。此时此刻,没有了性别之分,也没有了老中青之论,他们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作为一名光荣的项目组成员,必须不折不扣完成任务。经过集中培训,他们分赴野外一线,开始了紧张的取样工作。 项目野外采样组组长李胜昌,项目一开始就没有回过家,对妻子、孩子爱与愧疚并存的他,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那就是高质量高标准地把河南省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做好。项目组野外技术负责人司法祯,既要紧盯管理系统,又要随时帮助野外采样组解决遇到的问题,一天十几个小时在接打电话和操作计算机之间转换。 这次野外工作一干就是七八个月,风雨无阻,寒暑不停。采样途中有无数的障碍,带尖刺的酸枣树,崎岖泥泞的山路,暴雨后的泥石流,意外刮起的狂风沙尘,还有突如其来的人为因素等,这些“不速之客”,让采样工作雪上加霜。项目组全体人员凭借坚强的毅力,用双脚一步步丈量着河南的大地,用智慧、耐心和决心解决了一个个难题,保证了前期土壤样品采集工作完成质量和进度在全国位于前列。 而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2018年的农产品采集,更是一项比土壤采集还要惊心动魄的工作任务。“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这是一场与体力比拼的战斗,这更是一场智慧与品格的考验。”河南省地矿局副局长禄丰年感触良多地说。 小麦由于其特殊性,采集需要恰到好处的时间,既需要天公的配合,又需要农民兄弟的支持,还要与全省投入的18万台收割机赛跑。早在今年4月份该院就被甲枕戈,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先是组织数百名技术骨干进行严苛的培训,人人考核过关,尔后又严密部署,成立了由河南省地调院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项目督导组和由技术专家和中层干部组成的项目管理办公室。该院领导班子更是立下军令状,表示要严防死守,不让一个样品漏网。 “收麦如战场,虎口把粮夺”。为了严控样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该院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多次赴麦收一线督导质控工作。项目部在恪守《河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更加严苛的纪律,要求落实责任到每一个采样者。对自己分包的片区,要先去核查有无小麦、是否需要移动调整点位、小麦成熟的大致时间及是否有病虫害和霉变。小麦快成熟的时候,要每天到采样点复查,并发回复查照片。为了节省小麦样品采集时间,各个小组提前进行踏勘,保证每个样点的位置、交通情况熟谙于心,每个样点的小麦成熟情况心中有数。为了更精准地把握小麦成熟时间,有的小组甚至每天都要去各个样点观察。踏勘工作做好了,接下来的工作也不轻松。盛夏时节,身处麦田,头上烈日暴晒,身边热气蒸腾,汗水瞬间湿透衣衫。对采样标准了熟于心的工作人员,找位置、量距离、称重量,每个环节都保证高质量完成。 为了鼓舞士气,克服厌战情绪,河南省地调院开展了小麦采样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活动,在11大战区激烈鏖战中,根据各采样小组的日采样数量统计表,评比出每日之星、每周之星。前方不停发来“战报”:“新乡战区张军阳小组,5月28号采集小麦样品28件,勇夺日采集样第一,特此进行通报表扬”。“5月29日,样品采集前三的小组分别为矫适之25个、文明世21个、朱瑞祯18个”……111个采样小组你追我赶,士气高涨,忘记了疲劳,忘记了暑热,忘记了饥渴,拼尽全力争当每日之星、每周之星。 在这次农产品采集大会战中,许多女职工主动请缨要求加入采麦队伍。家里带病的老人,稚嫩的娇儿,羁绊不了她们去为河南省土壤污染详查做贡献的脚步。在这道靓丽的巾帼风景线中,有身患糖尿病怀揣胰岛素的,有刚刚安顿好家中生病老人的,有千叮咛万嘱咐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的,她们白天出去质检,晚上整理资料,每天工作时间都近18个小时。 前方战斗正酣,后方保障有力。后续的样品风干、加工制备工作也一样不轻松。为保证样品制备流转阶段流程规范化、制度化,河南省地调院在登封卢店高标准建设了占地60亩的样品制备流转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河南省地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兴国高度重视,多次前往卢店样品制备基地检查。基地建成后受到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各级领导专家和全国土壤详查工作相关单位的一致称赞。 由于样品数量巨大且有保存时间限制,为避免样品失效,减少样品积压,样品加工小组身在二线想一线,在闷热的制备间里,忍受着粉尘的侵袭加工样品。为防止小麦样品霉变,制备出高品质的样品,他们吃住在基地,边晾晒边加工,还要时刻防范天气突变。 在紧张的20余天时间里,河南省地调院领导班子高度戒备,手机24小时开机,时刻准备处理解决各种突发紧急状况。超高负荷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使项目技术负责人马振波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瘦了整整一圈。 河南地质多英豪,土壤详查树丰碑。截至6月2号,河南省地调院15天采集小麦样品4556件,采集完成进度全国第一,完成质量通过国家详查办现场巡查,确保了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完成质量和进度总体上处于全国前列,受到生态环境部、国家详查办的高度赞扬和河南省污染详查办公室通报表扬。 6月14日,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副司长刘晓文带领的国家详查办督导组赴河南省督导调研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时,对河南省地调院在详查工作中的成绩表示高度肯定,他指出河南地调院作为详查工作主要承担单位,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了样品采集、制备等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成绩来之不易,汇聚了所有参与人员的智慧与汗水。刘晓文特别表扬了河南小麦样品采集工作,他说:“河南负担着样品数量最多、采集窗口期最短、采样难度最大的任务,是国家详查办最关心的省份之一,河南地调院在河南详查工作的关键时期,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小麦采集任务,工作进度全国第一,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禄丰年检查指导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小麦样品采集工作时为之动容,特赋诗一首:夏日抵临太行南,小麦采样战犹酣。骄阳似火何所惧,酷暑难耐志愈坚。五百地质英豪人,转战全省各市县。一百余组老中青,巾帼红衣风景线。为党为国为民生,土壤详查多贡献。美丽河南梦圆时,吾辈当骄傲九天! 而在张古彬看来,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但由此而产生的影响更为久远。“这次土壤污染现状详查项目的实施,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大练兵,既盘活了原来的资料,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又为下一步我们涉足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储备了技术,锻炼了人才,开拓了思路,为今后的地勘单位的业务拓展、转型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 为了习总书记的嘱托,为了中原大地的丰收,为了“中原粮仓”的绿色安全,河南省地调院奏出了与新时代同步的最强音。我们坚信,经过这一轮的锤炼和洗礼,该院今后将充满无限的希望,把无穷的智慧贡献给美丽河南乃至美丽中国建设!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服务再启程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8年学会联系人工作会日前在兰州召开。 会议通报了学会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服务会员单位的刊物《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的办刊情况,完善学会组织机构建设、落实联系人工作制度基本情况,成立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方案设想及关于“构建地质勘查行业活动指数基层数据采集点”的设想。同时,与会员单位联系人座谈,研讨对学会联系人工作的任务要求,交流学会发展定位及工作思路。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秘书长陈先达介绍,下一步学会将继续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党的十九大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学会工作科学正确开展;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全面领会和把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逻辑和方向,紧紧围绕自然资源部的工作部署,探讨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下地勘单位如何适应管路要求,实现新作为。 下半年,学会将重点办好2018年地勘局长座谈会,通报地勘行业经济形势与政策研判,探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整实践及新举措;开展地勘单位改革发展40年跟踪研究;举办“地勘单位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衔接”研讨培训班。做好“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7-2020年发展规划”的落地与年度分解工作;组织2019年学会换届筹备工作;为会员单位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来自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建材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及多个省(区、市)的地矿局、有色地质局、煤田地质局等会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杏鑫怎么注册_三院士和三百地质精英汇聚西安研讨绿色勘查技术
11月25日,“第二届绿色勘查科技暨‘一带一路’地球物理高层论坛”在西安召开。本次论坛旨在推动资源绿色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加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地球科学的合作和学术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武强、王双明作主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有关地勘行业的科研院所、高校、学会、企业等108家单位300余专家学者参会。 会议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科协指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科技大学承办。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出席会议并讲话。陕西投资集团董事长袁小宁在致欢迎辞中表示,此次论坛为推广绿色勘查技术、建设绿色矿山提供了交流合作平台,希望论坛能够为传统产业深挖内部潜力、为促进地质工作者争作矿业领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开路先锋启发思路,推动地勘行业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彭苏萍院士作论坛开场报告,主题为《西北干旱荒漠好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武强院士所作报告题目是《地热能开发利用与城市能源供给》,王双明院士所作报告题目是《对西部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与思考》。 另外,长安大学教授、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李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底青云,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中会,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冯西会均作了专题报告。 院士、专家们的专题学术报告,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及实践经验,从专业角度讲解了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对目前的行业现状、面临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剖析,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具有前瞻性、权威性和建设性,精彩的报告赢得与会代表们的赞誉。 论坛提供了《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通讯》和《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会议专刊两册,收录科技论文56篇。当天下午,举行论坛的同时,还召开了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第二届理事会和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矿产地质志2019年工作会议召开
4月10日,中国矿产地质志2019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出席会议并讲话。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副司长杨尚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莫宣学、侯增谦,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裴荣富、汤中立、康玉柱、多吉、毛景文等出席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主持会议。 钟自然表示,矿产地质志研编是对我国地调百年找矿勘查成果,特别是建国70年以来大规模、成建制、有组织的矿产地质工作的全面梳理,是对成矿理论、找矿技术方法和成矿规律全面系统的总结,要通过系统梳理对我国矿产资源的潜力和找矿前景做出基本判断,为夯实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资源基础提供支撑。 钟自然强调,要深刻认识志书研编的意义,各有关单位要协同配合、全力支持中国矿产地质志编制工作。要高度重视资料整理工作,切实提高质量,做好矿产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基础性工作,确保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经过系统、科学的研判,得出可靠的结论,发挥对找矿实践的指导作用。 杨尚冰对有关工作提出要求。陈毓川主持召开专家委员会会议。会议听取了2016-2018年度志书研编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安排,以及有关试点单位的志书研编成果的汇报。院士专家对试点单位志书研编阶段成果进行了深入研讨。 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各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有关处室相关负责人,中国矿产地质志专家委员会、各研编任务承担单位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参加会议。
杏鑫注册链接_青海省地矿局助力海西州高质量发展侧记
5月6日,青海省海西州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海西州州长孟海与李四光奖获得者、青海省地矿局总工程师潘彤共同为“柴达木自然资源研究中心”揭牌,这标志着青海省地矿局和海西州政府的合作迈出实质性一步,进入新阶段。 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今年青海省地矿局提出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推动“四大一高”(大资源、大地质、大生态、大数据、高端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该局与海西州政府联合成立的“柴达木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以青海省地矿局“潘彤工作室”人才团队为技术支撑,发挥双方优势,促进重点领域科技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青海省海西州地处享誉世界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内,区内物产丰富,各类资源品种齐全,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近年来, 以“五四战略”、“一优两高” 统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实施,经济转型升级、动能接续转换、科技创新引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需求,显得日趋紧迫。 青海省地矿局是省内专业门类最齐全、技术力量最雄厚、技术装备最先进、地质科研能力最强的国有综合地质勘查队伍。该局自组建以来,为海西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打出了海西州第一口油井,勘查评价了察尔汗盐湖、锡铁山铅锌矿、茫崖石棉矿、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夏日哈木铜镍矿、富硒土壤等等,在都兰树立了青海省绿色矿山“金辉模式”的典范。 新时期,地质行业同样需要转型发展,从传统地质找矿向山水林田湖草的“大地质”发展。 海西州有着独特的资源能源优势,正在加快完善循环产业体系,也是青海省地矿局地质勘查的主战场,更是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新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双方进一步深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旨在为青海省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孟海在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创新高地建设。海西要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必须拥有一批一流科研机构、科研团队、创新型企业,取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要突出抓好现有各类平台的管理运行,建立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搭建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间的桥梁,使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产业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加快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项目,要将海西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示范区。 合作紧锣密鼓日益深入 2017年10月,青海省地矿局与海西州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6月,柴达木绿色找矿勘查大会战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启动,青海省地矿局在德令哈市成立了海西办事处。今年5月6日双方共同为柴达木自然资源研究中心揭牌,就是本文开头的一幕,当日海西州政府主持召开了柴达木自然资源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会。青海省地矿局专家学者向海西州相关单位和企业介绍了自然资源勘查、富硒土壤、地学旅游、卫星遥感、地球物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最新研究成果。5月7日还召开了地勘项目对接会,海西州国投旅游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青海省地矿局三勘院、五勘院、地调院达成多个项目联合勘查意向,下一步将具体落实。 该局还与海西州发改委、旅游局,以及海西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重点推介柴达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国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5月19日,也是今年中国旅游日当天,将推出一条以地质遗迹为主的旅游精品线路,届时将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参与体验。 专家学者建言献策谋发展 在柴达木自然资源学术交流会上,青海省地矿局专家学者就海西州与该局的优势资源作了归纳分析。潘彤表示,近年来青海省地矿局在海西州取得了找矿重大成果。柴达木自然资源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进一步深化合作,通过青海省地矿局的科技优势、科研优势以及对青海省的资源掌握,进一步对接海西州禀赋特征调查工作,与海西州当地企业、单位一起联合攻关,助力海西经济发展。 青海省地矿局五勘院勘查部副主任姬丙艳表达了两个主要观点:一是柴达木盆地富硒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富硒土壤硒含量较高,有利于作物吸收,且面积巨大,方便规划利用。柴达木盆地绿洲广布,植物、农作物不仅含硒,而且柴达木独有的光、热条件,使农作物品质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从野生经济林到农业种植、延伸到畜牧业养殖,产品种类丰富。而且,柴达木拥有清洁的空气、水、土壤,绿色无污染,这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绝佳先天条件。二是柴达木富硒产业发展具备良好的科技优势。柴达木自然资源研究中心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持,挖掘富硒产品的独特优势,借鉴已经发展成熟的海东富硒产业模式,取长补短,避免诸多难题,利用大数据平台,合理高效地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研发,柴达木绿洲农业发展前景无限。 青海省地调院区调所副所长张小永分析,海西州在漫长的地质演变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理地貌特征,为地学旅游提供了丰富独特的景观资源。青海省地调院在海西境内查明重要地质遗迹112处,其中世界级4处、国家级28处、省级80处。有些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世界享有盛誉。比如:雅丹地貌、昆仑山冰川、茶卡盐湖、万丈盐桥矿业活动遗迹及昆仑山地震断裂带等等。这些都是海西的旅游名片,极富旅游价值,也是研究生态环境变迁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重大科学问题的载体,备受社会关注。 他提出,海西州地域广阔,存在地学资源家底没有完全摸清、地质遗迹保护开发程度不同等问题,同时希望青海省地调院与海西共同协作,利用地学科技手段保护挖掘旅游资源,展示魅力海西自然景观的科学性、美学性、稀有性,打造科普基地、旅游景区,结合人文神话传说、动植物特色,开辟精品旅游线路,开创海西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的新局面。 青海省地调院遥感中心副主任刘世英说:“随着资源一号02C、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国产卫星的成功发射,国土资源卫星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得到极大提升,覆盖面更广。国土资源青海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正在逐步完善,将为自然资源高频度监测监管提供影像数据保障,用于支撑土地动态、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矿山开发、环境治理、应急监测等卫星遥感服务需求。” 青海省三勘院总工程师张爱奎表示,该院是一支历史悠久的地球物理勘查队伍,目前在保持传统地质勘查优势的基础上,转型发展测绘、环境、生态、城市等大地质、大数据服务领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监测治理数据库平台建设,遥感技术为地灾、生态环境调查和工程建设等领域提供服务支撑。该院是青海省内少有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单位之一,已先后完成了矿产资源储量空间、土地开发整理、盐湖资源开发等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地质资料、矿产资源管理、地勘项目管理等信息系统软件开发。 青海省水工环调查院高级工程师张啓兴介绍,从1955年起,地质前辈就开始调查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并建立了盆地三维地质模型,每年为柴达木经济发展提供1亿多立方米的水资源。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开采现状为1.57亿立方米/年,尚有潜力11.83亿立方米/年。盆地矿泉水矿点分布广泛,多属锶矿泉水,已发现14处可作为勘查评价的矿泉水靶区。经综合考察,盆地西南、茶卡、都兰等地热条件较好,可作地热资源勘查靶区,盆地内的地下水、矿泉水、地热资源,可为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全方位合作前景广阔 学术交流会从海西州优势资源开发、富硒土壤、地学旅游、卫星遥感技术、物探深部勘查、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交流,加深了参会者对海西州优势资源的进一步了解,将对该州科技创新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促进该州科技事业迈上新台阶,把海西打造成全省科技创新新高地。 近年来,海西州大力提倡“全域旅游、全景海西”,全州旅游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全力打造域内山水林田湖、乡村、城镇、城市一体化的旅游新格局。 在地学旅游座谈会上,就海西州地学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参会各方了解需求,精准对接,明确了“旅游+地学”的融合发展思路。 在地质勘查项目对接会上,为加快海西州的矿产资源勘查步伐,发挥青海省地矿局的技术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海西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前期的考察商议,基本了解了青海省地矿局的专业技术优势,并明确表示下一步将与该局地调院、三勘院、五勘院开展勘查合作。 神奇的柴达木,祖国的聚宝盆。海西州政府将与青海省地矿局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让魅力海西风光无限,让祖国的聚宝盆更加璀璨夺目!
杏鑫怎么注册_“武威-固原地貌边界带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启动
畅谈央地新合作,共建美好新武威。日前,“武威—固原地貌边界带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在甘肃武威启动。在启动仪式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武威市政府和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该项目由中国地调局力学研究所、武威市和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共同推进,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理念,以武威区域为重点,聚焦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生态文明、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开展武威市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信息平台应用与智慧城市建设;着眼于当前城市发展中地上空间趋紧、地下管网铺设及城市综合安全等突出问题,进行城市地质三维建模工作,开拓城市发展新空间;开展武威浅层地温能调查与开发利用;开展武威区域生态环境和地质遗迹调查,全面带动生态旅游、沙漠旅游等地方特色旅游业发展,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甘肃省武威市副市长费生云在致辞中说,“武威—固原地貌边界带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在武威落地实施,坚持政府推动和资源整合,产学研用多方合作,切准武威在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精准对接基础地质调查服务于我市经济建设需求,对助推武威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城市长远发展基础、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助力文化旅游和文明城市创建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必将为武威的发展提供新机遇、新契机,带来转型新理念、新技术,开拓发展新眼界、新格局。 中国地调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邢树文指出,“武威—固原地貌边界带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启动暨精准对接,主要目的是推动新时代地质调查根本转型,地质调查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项目开展中,中国地调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与武威市的发展需求为结合点,找准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实际地质科技问题,创新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支撑服务武威地区国土空间统一规划发展编制,自然资源多要素综合调查,特色地质文化和旅游地质建设等重点工作。 甘肃省地矿局副局长叶得金在主持启动仪式时说,甘肃省地矿局作为全省地质工作的主力军,将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抓手,坚持发展新理念,立足大地质、大生态、大市场,在传统地质工作基础上,着眼矿产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灾害地质、生态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开发、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利用,与中国地调局、甘肃省自然资源厅、武威市共同建立自然资源管理合作机制,发挥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推进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促进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启动仪式后,召开了“武威-固原地貌边界带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精准对接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甘肃省地矿局等单位专家,分别从新时代区域地质调查探索与实践、武威浅层地温能调查与开发利用、武威市区域生态环境调查促进武威市旅游文化名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研讨。
杏鑫怎么注册_我国最深综合地球物理观测系统安装成功
8月26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长期观测站深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系统成功下井,接收信号正常。该观测系统包括4个不同深部的地震仪和地温仪,最深到达3499米,是至今为止我国最深的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系统。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长期观测站前身是2001年开钻,2005年完钻,井深达5158米的“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2007年,原国土资源部批准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在此建立长期观测站,进行深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 CCSD长观站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与现代地震活动频繁的郯庐断裂带交汇处,1668年郯城M8.5大地震和1937年山东菏泽M7.0地震就发生在该断裂带上。观测站周围被出露的含石榴石和黑云母的斜长(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和表壳岩系包围,岩石完整性好,适合开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近十年来,地质所研究团队以CCSD主孔为中心,在地面布置了7台宽频三分量地震仪,建立了深452米的浅井综合地球物理观测仪,获得了连续稳定的观测数据。 为了更加准确客观了解地壳深部活动信息,肩负起地壳深部观测任务,地质所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反复研究论证,设计了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系统,计划组成“深井-浅井-地面”三位一体的地球物理观测网。 此次在中外专家和中石化中原三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团队成功下放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系统至设计深度——于主孔1498米、2367米、3006米和3499米处各放置了两组地震仪和三组地温仪。仪器最深安装位置温度高达98℃,压力高达35MPa,最小内径仅为175毫米。在这里进行地球物理观测能够有效地消除地表噪音,观测灵敏度较地表观测提高1-2个数量级。 成功建立的地球物理观测网可同步观测包括地应变、地磁、地震、倾斜、地温、绝对重力值以及气氡溢出量在内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通过数据之间的互相比对,可提高我国对东部大陆活动断裂带及其近海海域地壳活动的监测能力,为研究大陆现代构造运动特征、揭示地域岩石圈形成及演化过程等科学研究积累地球物理长期观测数据,为丰富地球动力学的科学认知发挥重要作用。
杏鑫登录注册_“泛珠三角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所属4个二级项目通过成果评审
“泛珠三角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所属4个二级项目近日顺利通过成果评审。 专家组对上述项目2016~2018年总体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提交的主要成果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形成了成果评审意见。最终,4个项目均通过评审验收,其中1个优秀、3个良好。 据了解,上述项目取得的系列重大成果包括:一是创新中央引领示范、地方协同跟进的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建立央地合作新机制。与广州市、海口市合作实施“广州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海口江东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服务广州城市地质调查和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 二是编制完成《支撑服务广州市规划建设与绿色发展资源环境图集》、《支撑服务海口江东新区概念性规划地质环境图集》,并提交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使用,支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三是共建共享、跨界融合,依托网络云平台,成功开发广州地质随身行手机App,实现广州市地质大数据高度集成,为国土管理、三防应急提供实时、便捷、高效服务。 四是建立北海海岸带地下水咸化模型,掌握区域地下水运移规律,为海岸带地下水咸化防治提供依据;提出压性构造带找水优势区域分析理论,总结压性构造带找水优势区的识别方法,为我国南方花岗岩、砂岩等脆性岩石分布区地下水勘查提供服务,丰富了水文地质理论。 五是建立手动压片-便携式XRF土壤重金属元素野外快速检测方法,实现土壤样品野外现场快速分析,提高野外工作的效率,为土壤质量快速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六是在雷州半岛中北部新发现大面积连片清洁土壤面积85万公顷、富硒土壤57万公顷,助力区域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七是深化汞元素生态有效性研究,建立了区内土壤中汞及其形态分析的测定方法,提出汞的累积效应及铁铜元素对甲基汞降解机制;提出华南地区花岗岩风化壳降雨诱发滑坡模型试验方法,编制了强风化花岗岩滑坡灾害预警标准及与之适应的边坡开挖安全标准。 八是在以往工作取得成果基础上,实现后续项目的延伸和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已通过立项论证。“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原位采样新技术与新设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通过科技部专家组审查。 此外,项目还培养出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1名、优秀地质科技人才3人以及工程首席专家2人、博士硕士20多人。
杏鑫在线注册_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地勘行业实现产业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有过重要论述,“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大全面发展。” 中国矿业发展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遗留下很多最重要、最典型、独具特色的矿业遗迹。对矿山遗迹和环境加以修复开发利用,借此成为展示人类矿业文明的重要窗口,对改善矿区生态地质环境、推进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地勘单位长期从事地质勘查与找矿工作,掌握类似的工作流程,具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并与自然资源系统保持历史的传承和天然的联系,因而承揽矿山修复项目具有天然的优势。也正因为具备这种天然优势,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江苏煤炭地质局抓住机遇,承担了山西省太原西山国家矿山公园暨山西省煤炭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基地项目的一部分—白家庄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已有的或创新技术手段,在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服务煤矿生态文明建设中尝试推进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 以服务“大生态”为目标进驻山西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白家庄矿是太原市西山矿区开采最早的矿井,始建于1934年。2016年10月,在全国煤炭去产能的大潮中第一批关闭,退出产能100万吨,圆满谢幕。 山西省太原市西山国家矿山公园是我国第二批获批的国家矿山公园。作为山西省最早的煤炭开采区,西山矿区面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枯竭的现状。西山国家矿山公园是中国唯一地处省会城市的国家级矿山公园,距太原市中心15公里,区域内有4座矿业遗迹老矿井、西北煤矿第一厂办公旧址、侵华日军碉堡、火药库等历史建筑。 按照规划,西山矿山公园将建设集矿业文化、科普体验、观光游览、极限运动、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知名的国家级矿山(地质)公园。其主体包括煤矿生产遗迹区、煤田科普教育区、坑口电站区、治理恢复示范区等。 2018年4月,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人民政府设立太原西山国家矿山公园暨山西省煤炭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基地项目,欲依托西山煤电集团关停煤矿——白家庄矿,进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借生态环境修复之机,引进文旅文创产业、现代服务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项目,将其打造成山西省煤炭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基地。2018年8月,由山西省财政厅批准,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就白家庄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对外招标。 江苏煤炭地质局通过投标承担了白家庄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南区工程),主要任务是对白家庄矿遗留固废垃圾压占区进行建筑垃圾清运、垃圾场地修复绿化、对相关边坡进行治理、建边坡排水设施、修建景观节点等,使治理区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扬尘等从源头得到控制,消除安全隐患,为打造以矿业遗迹保护、爱国主义教育、绿色生态休闲旅游以及科普教学实习基地为功能主体的矿山公园创建环境基础。 在施工过程中,江苏煤炭地质局利用创新技术,将建筑垃圾经破碎、筛分、除铁、轻物质分离等工艺处理后,变成再生骨料加工成透水砖、再生砂浆、PC预制构件、道路水稳层、干粉砂浆、RDF清洁燃烧棒等环保建材产品,用于道路基层、垫层等道路工程中;再生混凝土用于排水沟、挡墙、建筑的垫层基础等,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赢。 助力唤醒白家庄矿历史人文积淀 白家庄矿位于太原市南部的九院沟,井田范围跨万柏林区和晋源区,通过白家庄路直达太原市西矿街,并与太原市环城高速、太旧、大运等高速路相连。 白家庄矿开采历史悠久。唐宋年间,已有小煤窑开采,到了明代已具有一定的规模。鸦片战争以后,太原地区的官吏、军阀、商人纷纷在白家庄地区投资开办小煤窑。1934年(民国23年)8月1日,阎锡山组建的西北实业公司在白家庄正式成立了西北煤矿第一厂。太原至白家庄的太白铁路也于1933年(民国22年)春天开始修建,主线全长23.3公里,专用运煤。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强占白家庄矿区,更名西山采炭所,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1945年(民国34年)8月15曰日本投降后,阎锡山的山西省政府接管了西山采炭所,复名为西北煤矿第一厂。 1949年(民国38年)4月20日,太原市轻重工业接管组接管该矿,后经短期修整,增添了一些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设备,对老矿井进行了一些改造,于5月2日正式恢复生产。1956–1965年,为适应国家对煤炭生产的需要,矿井进行了技术改造。安装电动绞车代替原来蒸汽提升绞车,基本完成由手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的过渡,煤炭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10年共生产原煤1364.39万吨。1966–1975年,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矿共生产原煤1114.61万吨。 从1977年开始,白家庄矿深挖潜力,增产节约,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原煤产量稳步增长。2001年1月,白家庄矿进行资产重组,改制为太原西山白家庄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控股子公司,独立运营,自负盈亏,面向社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以转产开发为重点,进行二次创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3月,国务院批准白家庄矿破产。 白家庄煤矿完整经历了从唐宋年间至新世纪初的漫长的煤炭开采历史,保留了从手工作业到机械化作业过程的痕迹。 江苏-煤炭地质局通过对白家庄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推动太原西山国家矿山公园暨山西省煤炭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基地项目的实施。利用老矿区的工业文明和历史人文资源,谋划向生态旅游产业转型,为矿山公园充分发挥生态和人文价值,赢取社会和生态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生态理念谋求地勘单位转型发展 “不转型就没有出路、没有未来。”产业转型升级是地勘单位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内,江苏煤炭地质局连续将转型升级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成立矿山综合地质服务建设领导小组和生态环境与农业地质建设领导小组,确立转型发展新理念,在矿山生态建设和环境修复中寻找机遇,对接业务,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布局与发展。 据了解,目前,江苏煤炭地质局生态环境产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除了中标山西关闭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还成功进军河北、安徽、山东等地煤矿注浆防治水领域,涉足长治、淮南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施工,融入矿山全生命周期地质服务产业链;首次中标汞污染耕地原位钝化和综合调控等项目,打开污染土壤修复新市场;实施关闭磷矿矿山沉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进入非煤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浅层地温能产业从无到有,并进入西藏、新疆、湖南等地的地热市场;新增四项土地整治资质,为介入土地规划市场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近些年,江苏煤炭地质局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与矿业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8个产学研合作平台,新增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品4项、授权专利168项、软件著作权10项,出台了12项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在服务矿山生态修复方面,该局还将在煤矿矸石处理、离层注浆治理领域,承接矿井防治水整装项目,组成专门的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尽快掌握该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市场开拓,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专业实力。把开拓关闭矿山综合治理市场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扩大在山西的成果,积极承揽新项目,形成连续不断的项目接替。向中深层地热能源开发领域拓展,积极探索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PC)承揽项目,由单一的地埋管施工、管道设备安装向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一体化方向拓展。紧紧抓住企业污染调查和土壤修复契机,在污染场地调查及修复治理领域尽快开拓市场,承揽业务,有所作为。联合相关合作伙伴,发挥自身央企的资源优势,适时搭建新的平台公司,迅速扩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