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四川宜宾市兴文县发生5.7级地震 自然资源系统迅速开展震后地灾排查
图为地质队员正在现场用无人机勘察灾情。罗会江 供图 12月16日12时46分,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发生后,自然资源系统迅速开展地灾排查。 16日14时,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派出专家组一行5人紧急赶赴地震灾区。此前,宜宾市国土资源局已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赶往现场配合抢险救灾,组织开展震后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四川省地矿局202、405地质队也派出了专业队伍赶往现场。其中,202队成立4个应急小组,派出两辆车共计13名专业技术人员前往灾区第一现场——兴文县周家镇开展工作。同时,无人机分队也赶赴灾区。 截至16日17时30分,兴文县共有16人受伤,均在乡镇卫生院治疗,无生命危险;各乡镇有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因地震产生的小范围道路、电力、通讯受损,正在抓紧抢修恢复,相关救援队伍已在现场开展救护工作。据四川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介绍,初步研判,兴文地震属主余型地震,烈度为7度,短期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存在发生4.5级左右强有感余震的可能。
杏鑫注册链接_“紫金杯”全国地勘行业男篮决赛开幕
12月23日,“紫金杯”第五届全国地勘行业男子篮球总决赛在福建上杭开幕。来自7个省、市和中央直属地勘部门的8支参赛队近150名选手集聚于此,共同争夺总决赛的11个荣誉奖项。 中国矿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赛事委员会主任彭齐鸣,上杭县副县长蓝玉华,紫金矿业集团领导蓝福生、谢雄辉、刘荣春、黄孝隆、陈兴章、刘文洪以及各参赛单位代表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观看比赛。 彭齐鸣在开幕式上表示,本次赛事是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干部职工文化体育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展现行业运动风采和体育素质的盛大舞台,又是各单位展示企业文化、团队精神、顽强拼搏精神的一次交流,也是对全体运动员教练员球技水平、竞技才能、心理承受能力等的综合考验。 他说,该项赛事为全国矿业篮球运动爱好者搭建了平台,让大家有展示球艺的机会,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生活,推动地勘行业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进一步加强了地勘行业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将赛场的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把拼搏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地矿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蓝玉华代表上杭县委县政府对来杭参赛的各代表队表示热烈欢迎,强调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完善机制体制,加强鼓舞引导,加快发展健身事业,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体育健身带来的健康和快乐;期待运动员发扬体育运动精神,以最佳的竞技状态,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友谊。 蓝福生对本次赛事指导单位、主办单位、初赛承办单位以及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对脱颖而出的队伍表示祝贺。他表示,通过本次比赛,必将培厚各单位之间的友谊,为黄金行业、地勘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比赛联谊,展现“天下黄金、地勘一家人”的风采。 开幕式上,裁判员代表、运动员代表分别作了宣誓,并由蓝福生宣布总决赛正式开始。开赛第一天,A、B组别共进行了四场小组循环赛,为期5天的激烈比拼就此拉开序幕,首个比赛日结束,青海地勘、中冶山东局、紫金矿业、广州海洋胜出;按循环赛、积分制规则,这四支代表队将获得2分。同时,只有循环赛结束后才能按积分客观地排定参赛队的名次,更为准确地反映出参赛队之间真正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比赛吸引了近700名观众现场观看,5000余名观众收看网络直播。据悉,此次总决赛8支代表队将角逐冠军、亚军、季军,此外比赛还设置了道德风尚奖、特别贡献奖、得分王奖、三分王奖、最佳球员奖、突出贡献奖、最佳教练奖、最佳裁判员奖。
杏鑫怎么注册_《全国地质环境安全程度图》编制完成 揭示了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区域分异特征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以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作为评价关键因素,开展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近日,该中心编制完成了《全国地质环境安全程度图》。 该图宏观反映了我国地质环境条件和安全程度,揭示了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区域分异特征,能够为国土空间规划,特别是城镇和工程建设选址综合安全评价和用途管制等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该图显示,我国地质环境安全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5个等级,所占国土面积分别为28.34%、29.36%、21.00%、4.51%和4.24%,其余空白区域为沙漠等无人区,未进行评价。其中,安全程度最低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24%,这些区域构造稳定性极差,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中西部、云南中西部、甘肃南部天水和陇南地区。
杏鑫注册链接_“海洋六号”船实施深海探测共享航次取得系列联合创新成果
2019年5月1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2019年深海探测共享航次任务返抵广州。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一次大规模深海探测共享航次。航次历时36天,航程3000多海里,完成了来自国内不同单位的多项科考任务,实现了需求统筹、平台共享、效率提升,并取得一系列联合创新成果。 一是充分高效共享,实施了六个渠道20余项重要任务。 共享航次承担的任务来源于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前沿领域知识创新工程、大洋航次等,项目涉及海洋地质勘查与环境调查评价、研发设备规范化海试、深海探测仪器试验性应用、冷泉系统科学研究及远洋科考综合试航等,开展了20多项海上科学考察任务,以多方项目合作的方式,实现联合调查创新。 二是参航单位和人员众多,涵盖18家单位111名科学技术人员。 本航次参加单位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声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以及中船重工集团707研究所等18家涉海机构,111位科学技术人员(含科考船员29人)参与执行深海探测共享科考航次。 三是创新成果丰硕,取得了四个方面主要进展。 第一,实现了大型国产调查设备试验性应用。对4500米级深海热液探测自治式潜水器系统(“探索4500”AUV)进行了试验性应用,对深海富钴结壳规模采矿车开展了海上试验,验证了新设备新技术的深海探测开发能力;第二,完成了多套自主研发深海设备的规范化海试。以“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为平台,开展了水合物开发环境原位监测与探测装置、多参数剖面探测系统等自主研发设备的海上试验,完善了深海探测技术配套和公共试验平台建设;第三,多类型潜水器协同开展冷泉调查获得新发现。开展运用“海马”号ROV和 “探索4500”AUV两套潜水器在南海北部陆坡西北部海域开展联合调查,发现了新的海底大型活动性“冷泉”,基本查明其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岩及流体活动等;第四,系统规模开展冷泉调查研究。整合相关项目的冷泉研究目标,发挥不同单位专业优势,以南海北部活动冷泉区为目标区,运用多种手段对海底活动冷泉进行取样和观测,获取了一大批冷泉系统相关生物、水、气体、沉积物等样品及数据,为冷泉系统演变过程及机制等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四是探索机制创新,做出了海洋科考航次共享有益实践。 第一,搭建了航次共享平台,局属科考船及船载仪器设备全年多海域多航次开放共享;第二,创新了共享模式,共享航次接受各渠道来源项目申请,申请主体可以是科研单位或个人,项目性质包括了海上试验、试验性应用与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第三,优化了审批流程,航次申请评审受理快速灵活,建立了共享航次方案审查专家库,对航次申请做到受理一批评审一批出航搭载一批;第四,实现了学科交叉,各参航单位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协同开展科学研究,达到了联合增强的效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秉持开放共享理念,建立了有效的海洋科考航次共享机制,积极利用科考船舶及船载设备向社会开放,充分释放服务潜能,为实现“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提供了有效支撑。自2018年以来,启动了大规模“科考平台共享行动”,面向全社会开放局属科学考察船及大型船载装备,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杏鑫注册链接_自然资源部制定地勘活动事中事后监管两项制度 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行业健康稳定发展要求,自然资源部近日就组织修订的《地质勘查活动事中事后监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地质勘查活动事中事后监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据悉,国务院取消地质勘查资质审批后,自然资源部组织人员深入调研,形成了通过信息公示推动行业诚信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地质勘查活动事中事后监管思路,主要包括:通过地质勘查单位自主填报项目业绩及勘查活动信息,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为投资人选择项目承担单位提供服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实施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建立惩戒制度,对被列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期间的地质勘查单位依法实施信用惩戒;通过监管服务平台与国家、地方信用平台对接,推动对失信者实行联合惩戒;发挥行业学会和协会作用,宣传守信会员单位,惩戒失信会员单位,推动完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这些措施,最终形成地质勘查单位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 按照这一思路,自然资源部组织制定了以上两项制度的征求意见稿。其中,《管理办法》主要对监管措施、方式手段、有关要求等作出规定。《实施细则》主要为操作性条款,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解释和补充。
杏鑫注册链接_广东召开地质灾害防治紧急视频会议
8月6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召开全省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视频会议,要求全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加强隐患排查,加密监测预警,强化应急值守,提前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气象部门预测,8月~9月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省的台风将有4~5个,地质灾害防御形势十分严峻。同时,上半年全省新增地灾隐患点185处,新旧地灾隐患叠加影响加大。全省约有削坡建房风险点30万处,风险排查治理尚未到位,引发地灾可能性较大。 视频会议要求,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一要落实好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分级分类管理,属地为主”要求,防止出现地灾防治工作断档、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二要加强地灾隐患点排查,确保村庄、人员密集区、在建在用工程及削坡建房地区拉网式排查无遗漏,要对在册的地灾隐患点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及防治责任;三要做好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加强与网络信息部门合作,扩大监测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四要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全力提供预警信息保障、应急技术保障、综合技术保障、规划技术保障,与应急管理、气象、住建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五要强化地灾群测群防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确保地灾简易监测工具、防治技术装备配置到位,抓好全省170处地灾监测监控设备更新维护,落实好地灾巡查系统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六要加强宣传,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今年入汛以来,广东多次遭受大范围强降雨袭击。截至7月底,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共出动巡查排查人员11万人次;巡查地灾隐患点风险点、削坡建房点和施工场所91775处,组织18544人转移避险;发出省级地灾气象风险预警461次;派出专家队伍2893人次到防灾一线指导开展地灾防御、灾情应急处置及灾后重建工作。
杏鑫注册链接_“地质云3.0”正式上线服务
5月26日,“地质云3.0”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宣布上线服务,该平台的上线将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全社会提供权威科学的地球科学数据信息服务。 “地质云3.0”是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研发的国家地球科学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自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地质调查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地质云1.0”到“地质云3.0”的迭代升级,信息化建设作为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升级两大引擎之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此次发布的“地质云3.0”版本中,按照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整合构建了多圈层、多专业、多要素的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包含了基础地质、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海洋地质、地下空间等11大类和近百个核心数据库,数据范围涉及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海洋,精度从1:1200万到1:1万,同时还实现了大量重要原始数据的上云共享及重要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上云服务,将为全社会提供权威科学的地球科学数据信息服务。 此次发布的全新版本是大数据在地质调查工作主战场上应用与服务能力的检验与提升。面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构建了8大系列权威地质信息产品,累计发布580万件地质资料、3万件地质图件、22.8万个矿产地、2.5万件资源环境信息产品、50万米实物岩心图像、11万册地学图书、上亿条地学文献等丰富信息产品,及时提供相关权威综合集成信息服务,提升了对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社会需求的精准服务水平。创新性成功研发岩石矿物智能识别工具,可对70余种常见矿物和岩石图像进行快速识别,创新和丰富了科普工作方式和内容,满足了公众科普需求。 “地质云3.0”在对地质工作传统模式再造,提升地质工作现代化水平上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目前已经基本建成地质调查“在线化”工作体系,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的信息化与工作效能显著提升,实现了云端信息、知识、工具协同共享,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效率提高1倍以上。 在进一步深化对地球认知的基础上,“地质云3.0”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支撑。目前已成功建成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国家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成功开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等一批重要应用系统,实现了对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的互联互通与统一监控,可对全国2万余个地下水监测信息进行实时管控与多尺度分析评价,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空间信息支撑服务,为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工具和技术支撑。 “地质云3.0”在带动地质调查全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已经实现了全局43家单位节点全覆盖,接入13家省级、行业、高校节点。建成了高性能、高可靠、高弹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对社会需求大的多种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数据开放了数据访问权限,提供了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应用便利。 自2017年11月上线以来,地质云在吸纳用户建议过程中持续演进升级,此次上线的3.0版本已实现注册用户数达7万人,数据产品浏览446万次、下载264万次,访问量达到1500万次,年均访问量约500万次。 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进一步聚焦“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全面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部署,大力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再造与研究范式变革,提升对地球系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全社会的权威信息供给和智慧化服务。
杏鑫在线注册_全国地灾风险普查试点县工作基本完成
5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情况发布会。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自然资源部统筹推进全国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截至目前,全国部署开展的地灾风险普查试点县的工作已基本完成,为后续全面开展地灾风险普查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和组织方法体系。 据介绍,地灾风险普查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我国地灾隐患风险底数,为后续更加深入开展地灾防灾减灾奠定坚实基础。与以往地灾调查相比,本次地灾风险普查进一步突出“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工作理念,重在关注地灾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风险调查和评估。 地质风险普查的主要内容是开展地灾及其隐患调查,评估地害隐患风险等级。在调查的基础上,将区域按照极高、高、中和低四个等级划分为地灾风险区;在风险区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灾防灾减灾需求,按照防治工作的轻重缓急,将区域划分为一般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重点防治区,并针对性提出防治措施建议,最终形成全国—省—市—县四级动态更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灾数据库,编制四级地灾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为各级政府开展地灾防治提供地灾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的统一要求,指导完成全国1000多个重点易发县(市)的地灾风险普查,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为有效防范地灾风险,自然资源部建立了服务于长期部署、中期防范和短期应对的预测预报预警工作机制,制作了年度、季度、月度以及未来72小时、24小时预报预警等产品。遇到极端气象条件时,启动加密预警,主动开展地灾风险研判。 针对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时段,自然资源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指挥调度,就地灾防范作出针对性安排。一是充分利用空天地综合遥感等先进技术,加大重大基础地质调查,努力解决好“隐患在哪里”问题;二是对滑坡体地质结构开展精细化调查和勘察,重点解决“滑坡体结构是什么”问题,为准确放置滑坡预警仪等监测预警设备提供依据;三是构建“人防﹢技防”地灾群专结合监测预警机制,最大限度地对滑坡体等地灾隐患可能成灾的时间进行研判,及早预警;四是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消除或减轻风险隐患;五是组建了66名国家级专家队伍,在汛期分省驻守,加强技术指导,并根据风险研判结果,及时启动响应,派出专家应急组开展应急处置等。 据了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于2020年~2022年开展,主要目标是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把握自然灾害风险规律、构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
杏鑫登录注册_2019 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职业技能(钻探)竞赛决赛开幕
2019年10月31日,2019 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职业技能(钻探)竞赛决赛在河北张家口开幕。 开幕式现场 (于洪奇 摄) 本届竞赛共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中央直属地勘单位积极响应并参与,各赛区经过层层选拔,遴选出81名优胜者参加决赛。通过决赛,将产生3名“全国技术能手”及多名“地质勘查行业钻探优秀人才”,将产生“团体一等奖”1名、“团体二等奖”2名、“团体三等奖”3名,并为决赛总分前10名的赛区颁发“地质勘查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竞赛现场 (于洪奇 摄) 本届竞赛由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指导,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共同主办,以“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为主题,以“打造技能竞赛品牌,提升优质服务水平”为主线,通过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培、以赛促练、以赛促建”的工作目标,将激励和带动更多技能工作者提升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对资源保障技术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杏鑫怎么注册_全国地质资料管理年报编报暨信息报送工作会在太原召开
11月22日,全国地质资料管理年报编报暨信息报送工作会在太原召开。全国地质资料馆副总工程师胡小平、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副总工程师刘凤民出席会议。 会议对2019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信息报送工作进行总结,对2019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年报编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对全国有关信息报送工作先进集体、个人进行表彰。与会人员还就地质资料管理年报编报及信息报送工作进行了交流研讨。 会上,山西省自然资源厅有关处室负责人介绍了山西省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进展情况。 全国各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负责地质资料信息报送及年报编报工作人员50余人参加会议。(刘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