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凌月明:加快启动各地绿色勘查示范项目

杏鑫登录注册_凌月明:加快启动各地绿色勘查示范项目

  “财政项目要作绿色勘查的表率,现在要加快启动各地的绿色勘查示范项目。”10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地质勘查管理工作培训班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强调。   绿色勘查作为绿色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勘行业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2015年,在国土资源部的大力倡导推动下,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以理念创新为先导,选树了青海省有色地勘局、西南能矿集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探矿工艺所、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等一批绿色勘查示范企业,并通过召开绿色勘查座谈会、发布绿色勘查宣言、制作绿色勘查专题片等形式,总结提升绿色勘查先进经验,引导全国地勘行业走进了绿色勘查新时代。   通过两年来的工作,绿色勘查工作已开始在全国地勘行业落地生根。作为走在全国前列的青海省,绿色勘查理念已深入人心,绿色勘查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促进了地勘工作外部环境的改善,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资源保障的双赢。贵州、新疆、河南、湖北等省(区)及中国铝业等一批央企也在绿色勘查中创造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尤为可喜的是,在青海省有色地勘局等绿色勘查示范的带动下,许多省份主动互访交流,分享绿色勘查的经验做法,探讨绿色勘查的发展方向,为今后更好地促进绿色勘查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绿色勘查需要理念创新,依靠示范引领。凌月明指出,要调整工作方法,积极推进综合勘查,大力倡导绿色勘查。他特别强调,国土资源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对推进绿色勘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后,我们的勘查工作要尽量采用更为先进的找矿手段或采用替代勘查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最大限度地加强后续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杏鑫登录注册_创新党建强堡垒 地调一线争先锋 ——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北山野外临时党支部“八个一”工作扫描

杏鑫登录注册_创新党建强堡垒 地调一线争先锋 ——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北山野外临时党支部“八个一”工作扫描

  “项目在哪里,党的组织建设就到哪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坚持“支部建在连上”,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按照中国地调局党组的要求,在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党委的领导下,根据野外项目工作实际,于2016年6月在甘肃花牛山-柳园地区建立北山野外临时党支部,做到组织、制度健全,支委齐全,人员齐备,管理到位。在戈壁滩极端环境下作业,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创新“八个一”党建工作法,即一个思想一盘棋,一个支部一条心,一个团队一把尺,一个党员一面旗,很好地发挥了政治保障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党务与业务“两手抓、两促进”。   一个思想一盘棋   地质调查工作是党领导下的公益性、基础性事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地位不能动摇,党的宗旨不能淡化,党的作用不能削弱。   北山野外临时党支部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指导中心承担的甘肃花牛山-柳园地区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子项目,在我国极度干旱的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从事1∶5万矿产地质调查。支部委员会由5人组成,设有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每名党员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支队伍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时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把任务安排统一到部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具体目标落实到中心党委要求上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上级党组织的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建设讲政治守规矩的团队,建设廉洁自律的项目团队。在野外基地工作期间,该支部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政治生态专项行动和中心党委提出的“支部建设年”要求,认真开展“三会一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创新座谈会、野外临时党支部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实施办法等,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引领,以学习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党组、中国地调局党组和局发展中心党委的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为指导,积极开展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支部书记杜泽忠博士介绍:“我们坚持把业务工作的最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在专题组织生活会和党支部学习过程中,我们多次在学习理论、交流讨论中,促进了深入思考,推动了技术难题的攻破。”   同时,项目组结合“七一”、 “八一”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并参加了瓜州县庆祝党的生日唱红歌比赛、“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缅怀革命先烈、参观安西战役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观看90周年建军阅兵录像等党日活动,增强党员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了重温入党誓词,其他活动党支部都欢迎项目组非党员同志参加。其中一些项目组成员在参加了这些活动以后,下决心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入党,项目副负责吕鑫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廉政风险防控方面,该党支部在出队前编制了项目组廉政风险防控清单,出队后对每一个风险点进行了全程监督,包括事前警示、事前提醒和监督检查。项目组的出纳和会计分别由黄式庭和汪署潮两名中心长期聘用学生担任,做到了钱账分离。项目组的每一笔支出都有资金审批表和账本记录,随时可供检查。   按照北山野外临时党支部的要求,项目组野外重大事项,如超过1000元的支出,需要集体决策,决策由党支部支委做出。通过决议要求2/3以上成员到会,赞成票超过应到支委人数的2/3。多个事项需逐项表决,研究事项形成纪要。   一个支部一条心   支部看齐,对党忠心。   北山野外临时党支部积极引导项目组成员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并适时推出了四个“一条心”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凝聚党员干部和项目组成员的向心力,团结奋进,保质保量完成矿调任务。   ——党支部全体党员与党中央及部局党组一条心。支部建设从大局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国土资源和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努力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价值理念,引导党员把爱国之情、恪尽职守的精神融入到地质调查工作中,为项目部克服高温酷暑环境、顺利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下一步,他们准备组织学习身边的 “黄大年”活动。   ——党支部、项目组与发展中心一条心。北山项目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确定的1∶5万矿产调查示范项目、发展中心人才培养项目和勘查技术指导中心重中之重工作,需要结合工作具体要求和任务,切实加强野外技术人员基础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的训练和培养,得到了地调局和中心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地调局领导组织了专家组专程到项目组指导工作,并通过网络等方式实施与项目组沟通并指导;发展中心领导连续两年对项目组进行了检查慰问;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处室领导在事务性工作性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仍尽全力保障了野外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让项目组在野外安心工作。党支部采用传统与创新的方式,通过“传帮带”带动培养年轻人,邀请了西安中心杨建国研究员、甘肃地矿局第四勘查院杨镇熙等多位在北山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举行了以党旗飘扬在北山——践行“两学一做”党日活动,增强北山野外项目组团队凝聚力为主题的学术论坛活动,通过项目组成员汇报讲演、集中讨论的形式,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   ——党支部党员、项目组成员一条心。党支部积极关心项目组成员“四态”(思想、工作、身心和生活状态),项目组成员郭老师的爱人生病住院后,党支部第一时间组织项目成员捐款,给郭老师送去了6000元慰问金。项目工作区域山多路远,紫外线照射强烈,气候异常干燥,戈壁滩砂石地貌极其松软,陷车事故屡有发生,项目部平常生活较为单一,项目组在不违反党支部、项目组各项制度,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丰富项目组成员的生活,如7月中旬为项目组最小的成员康凯举办生日聚会,筹划全员包饺子活动等等。党支部通过各项工作为项目组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了党群同心、目标同向、责任同担、事业同创的良好氛围。   ——党支部、项目组与当地政府、边防派出所等项目工作相关单位一条心。为了给项目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党支部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边防派出所进行沟通。项目组所处的柳园镇娱乐设施极少,不能完全满足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柳园镇18岁以下人口主要以小学六年级以下学生为主,几乎没有课余生活,党支部经过与当地政府沟通,了解需求,主动为当地居民开展科普教育,丰富文化生活。党支部利用社区场地,定期为居民和项目组成员播放爱国主义电影,并在与社区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筹划了图书漂流和科普教育两项科普活动。此外,党支部还积极参与了镇、社区的一些工作,如参加社区党支部、镇武装部联合举办的党支部迎接十九大、敦煌文化节工作会议,参加社区看望孤寡老人活动,参与社区老年人日常看护中心的建设工作等。党支部的这些努力,得到了镇、社区政府的肯定,也获得他们对项目组工作的大力支持。   一个团队一把尺   北山野外临时党支部按照“心有底线,做有标准,行有规范,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工作原则,积极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同时积极引导项目组按照此工作原则,建立质量管理、安全、保密等各项制度,努力实现发展中心野外党支部建立安全生产项目团队的要求。   为此,北山野外临时党支部实行了“三化”建设:   一是流程制度化。党课学习前有学习材料,学习有记录,记录包括纸质和照相、摄影,学习结束后,党员要写心得体会。党日活动前有活动方案,活动中要进行记录,活动后有心得体会。党支部还参与建立了项目用车流程、涉密资料借阅流程、项目质量管理流程等。   二是记录规范化。党支部每次工作都有相应记录,记录内容也按照统一标准。如党课学习记录了学习时间、地点、主持人、记录人、出席和列席人员,并对会议主题和发言要点进行记录,最后出席和列席人员对与自己相关内容进行核对并签字确认。党支部按照制度材料、两会一课、党日活动、工作小结和其他5项内容分类对记录进行存档,建立了北山党支部野外党建资料清单,并根据存档记录增加进行更新。北山项目部也按照记录规范化对原始资料进行完整记录,分门别类归档,为地质调查研究保留第一手材料。   三是支部管理精细化。党支部将每一项学习和活动落实到具体的月份。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的人。每一项工作都提出具体的质量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同时,党支部还引导、参与项目组按照此工作原则建立质量管理、安全、保密等制度,如要求中午野外用餐时将不可回收垃圾带回项目基地处理,保护当地环境;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小组,把责任落实到了每个人;规定并严格执行晚上9点之后不出门,特殊情况出门必须结伴而行。   通过“三化”建设,党支部、项目部的工作质量有了显著提升,项目成员生活井然有序,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一个党员一面旗   项目部肩负野外工作任务,地处戈壁地带,环境艰苦、气候恶劣,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北山野外临时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由于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一段时间有不少项目组成员生病。党支部全体党员在支部书记杜泽忠的带领下,坚持各项工作以身作则,组织调动党员和项目成员攻坚克难,努力完成任务、促进项目取得突破。杜泽忠作为党支部和项目双负责,全面履行“一岗双责”,需要考虑项目和支部工作的方方面面,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为项目推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党支部副书记杜轶伦协助党支部书记工作,在全面完成党支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项目组填图、安全生产、室内卫生等工作;纪检委员孙海瑞在完成纪检监察工作的基础上,还作为填图组长参与了项目的大量工作;项目副负责吕鑫自表达了入党意愿以后,时刻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承担了填图组长、项目制度建设、安全生产等工作,且自6月12日以来一直坚持在野外工作,放弃了一次次中途回家休息的机会。   在党员的带领下,项目组克服了区内无路、野外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等困难,取得了累累硕果,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截止到8月底,项目组完成了花牛山铅锌金多金属矿床、长流水金矿床等70余个矿床(点)的野外调查工作,确定主攻矿种为金、铅锌,主攻矿床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为三叠纪花岗岩;确定成矿构造主要为近东西的压扭性构造和硅钙结构面,硅钙结构面主要有震旦系洗肠井群变质砂岩与大理岩化灰岩接触面和奥陶系花牛山群大理岩化灰岩与玄武岩接触面;确定与成矿有关的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矽卡岩化等。在控矿要素确定的基础上,项目组初步完成了柳园幅、花牛山幅和长流水幅1∶5万专项地质填图工作,细化出三期三叠纪岩浆岩,与成矿最为密切的是第三期的花岗斑岩;初步确定本区有两条近东西向构造蚀变带。   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项目组编制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圈出综合异常10处,其中与铅锌有关的4处,与金有关的6处,通过初步探勘检查,2处有矿化线索,下一步将对这2处进行矿产综合检查。通过1∶5万遥感异常信息的提取,他们编制了遥感异常系列图件,为专项地质填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中国地调局确定的1∶5万矿产调查示范项目,项目组积极探索创新矿产地质专项填图成果表达方式,形成了花牛山幅矿产地质示范性图件,获得局专家组优秀评价。   理想照亮前方,信念指引未来。这支高学历、年纪轻,讲政治、守规矩,善创新、勇担当的团队将继续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道路上。相信,他们一定会攻坚克难、再创佳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打造更加坚强的战斗堡垒,为地质调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杏鑫注册链接_推动“互联网+地质调查”深度融合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解读

杏鑫注册链接_推动“互联网+地质调查”深度融合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解读

  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创新同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核心驱动力,是有效服务国家“六大需求”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地质调查工作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发布《地质调查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重点明确了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2020年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要行动。   适应新形势   打响地质科技信息化战役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化迫切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全球信息化正在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国家竞争优势重塑、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新动力和新途径。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已成为未来地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一步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总体要求。   针对地质调查领域信息化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立对地观测信息化应用技术体系、加快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智能地质调查与慧探矿新模式、加强我国深地深海探测信息化建设、强化地质资料数据的汇交管理与应用、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构建全国地质信息协同服务体系、加强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数据库整合、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支撑平台、建立地下水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地质环境信息业务系统”等任务,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十三五”工作部署指明了方向。   “地质云”建设三步走   打造地质调查信息服务体系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18年来,我国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较大发展,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基本形成,地质调查数字采集能力持续提升,地质调查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研制迈上台阶,地质调查业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地质信息服务规模逐步扩大,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初具雏形。   当前地质调查工作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地质调查信息化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亟须“十三五”期间补齐。   一是地质调查数据共享及使用效率较低,存在“数据孤岛”和“数据鸿沟”。二是数字化采集与智能地质调查普及应用程度不够。三是大数据汇聚管理与挖掘应用能力不足。四是业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不高。五是基础设施与网络安全保障尚显薄弱。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家“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全面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重点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为目标,加大地质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化技术与地质调查业务深度融合,具体落实,就是构建以“地质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消除数字鸿沟,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共享开放,补齐信息服务短板。   第一步,2017年11月6日,地质云1.0版本上线运行。实现局直属各单位业务网及70个数据库互联互通,向社会提供不低于2000个地质信息产品;初步搭建分布式地质大数据中心框架,60%数据库向社会提供服务;“一站式”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升级完善智能地质调查系统,并在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领域示范应用;初步建成以“地质云”为核心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制度标准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   第二步,2018年,地质云2.0上线。分布式地质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80%数据库向社会提供服务。十大计划、60多个工程以及300多个项目建设的数据库全部实现互联互通,累计实现局直属各单位100个数据库互联互通,累积发布不低于3000个地质信息产品。辐射连入2~3个省级地质调查数据中心节点。优化云环境下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集成与应用。研发并推广云环境下地质调查数据汇聚与管理系统。完成能源矿产综合评价系统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系统设计。完成云环境下智能地质环境调查系统并示范应用。开展地质调查涉密网建设。建成较完善的“地质云”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步,2020年,地质云3.0上线。分布式地质大数据中心建成,90%数据库向社会提供服务。整合、优化形成50~70个国家地质调查数据库体系,并建立更新维护机制。累积发布不低于5000个地质信息产品。辐射连入一批地方和行业地质调查机构、大学及研究机构,初步形成在国内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质云。研发“一站式”综合业务智能管理系统,完善地质调查数据汇聚与管理系统。建成云架构下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智能地质调查系统在2~3个重点领域应用不低于500套,基本实现全流程数据汇聚更新与全过程数据信息化处理分析能力。初步完成能源矿产综合评价系统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系统研发及应用。建成地质调查涉密网,建成完善的地质调查网络安全保障和制度标准体系。建成2~3个地质信息化核心业务平台,培养一批优秀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以“地质云”建设为核心   实施七项主要任务   大力推行地质调查数字化采集工作体系。研制形成地质调查数字化采集标准体系,探索“三深”探测数据采集技术,推广应用地质调查智能化采集技术。   创新构建流程化地质调查数据汇聚及管理体系。建设分布式地质调查大数据中心,研发数据汇聚与管理系统并推广应用。   整合建设一站式地质调查业务管理及决策平台。整合形成一站式地质调查业务管理系统,整合研发能源矿产综合评价系统,整合研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决策支持系统持续扩大地质信息产品及服务规模。安全有序推进地质调查数据向社会开放,构建形成地质数据与地质信息产品体系,构建统一平台,提供泛在信息服务。   重点加强地质信息技术研发推广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信息技术装备及软件研发,修订完善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   健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及安全保障体系。统一管理地质调查信息化基础设施,健全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和管控措施。   着力打造国际化地质信息化业务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国际一流地质调查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一支业务过硬的地质调查信息化队伍。   明确了目标与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按有限目标、分轻重缓急,循序推进地质信息化工作。首先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质大数据互联共享、地质调查全流程信息化能力建设、地质信息产品加工与社会化服务等摆在重要位置,实施“地质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地质调查系统重点领域推广、国家地质大数据中心建设、“一站式”业务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地质信息产品加工与社会化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自主产权软件系统推广、制度与标准体系建设、地质调查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八大重要行动。   “十三五”期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关键时期。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地质调查信息化技术创新带动地质调查工作模式转变,推进地质调查全流程野外数据、全要素业务管理数据信息化采集能力建设,推进全过程数据快速处理分析与适时汇聚共享能力建设,形成智能化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和信息化协同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建成全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的地质云环境、分布式地质大数据中心、一站式地质信息服务窗口和地质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支撑“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地质调查科技攻坚和地质调查科学管理,为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防灾减灾、海洋强国建设、军事国防建设,提供高效、快捷的数据信息保障,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海量地质信息产品,助力服务一流、成果一流、科技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管理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建设目标的实现。

杏鑫怎么注册_地勘单位分类改革不能搞成“夹生饭” ——对加强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指导的建议

杏鑫怎么注册_地勘单位分类改革不能搞成“夹生饭” ——对加强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指导的建议

  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的进展情况   按照中发〔2011〕5号文要求,地勘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在2015年前后完成。   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地勘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经历了改革试点(2008-2010年)阶段,浙江、山西、重庆、上海、广东五省(市)被国家列为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试点;转企探索(2010-2013年)阶段,典型例子是陕西全省地勘单位全面实现转企,江苏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试点企业化,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一队一矿权”试点;回归公益(2013-2014年)阶段,随着地勘投入急转直下,地勘经济普遍下滑,地勘单位大多投向公益性分类单位中;多元分类(2014至今)阶段,各省(区、市)地勘单位事企分类改革呈现多元化趋势,分类方案多元化。   截至2016年,22个省(区、市)批复了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方案。研究报告对已批复事企分类改革单位446家进行梳理,公益类单位占88%,其中公益一类单位占29%,公益二类单位占59%,生产经营类单位占12%;18个省(区、市)未划生产经营类单位,全部划为公益类单位;大多数省(区、市)公益一类单位占40%左右,公益二类单位占50%左右;2个省没有划公益类单位,全部划为生产经营类单位。   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提出的问题   1.各省(区、市)事企分类改革方案差别太大   由于没有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顶层设计的指导,各省(区、市)事企分类改革方案差别太大。各省(区、市)分类改革方案应有差别,但目前改革方案差别太大,甚至有的省划分为全公益一类、有的省划分为全公益二类、有的省划分为全生产经营类,这种差别不是各省(区、市)区域地质环境特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需求不同的反映,而是对政策的理解不同,反映出各省(区、市)改革指导思想的不同。   2.部分省(区、市)实施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政策出现偏差   由于没有地质工作发展战略指引,部分省(区、市)贯彻实施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政策出现偏差。   1999年我国实施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实现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国发〔2006〕4号)明确“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确定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勘查中的主体地位”。   而这次事企分类改革中,部分省(区、市)并不是根据本区地质环境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应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需求,来确定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队伍规模的。   18个省(区、市)未划生产经营类单位,与改革发展目标不符,与改革走向相悖。据2016年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通报,2016年全国从事非油气地质勘查单位职工46.66万人,总资产5842.33亿元,总收入1716.08亿元,其中地质勘查业收入662.46亿元,占总收入38.6%。地质勘查业收入中,财政收入与市场投入之比大体为1∶3,是目前地勘行业产业结构的反映,也是数十年地勘行业改革积累的结果。如果全划为公益类单位,地质单位离开了市场,意味着地勘行业单位减少了3/4收入,大部分职工面临下岗,既不利于地质事业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地质职工生计。(下转3版)   而有的省局未划公益类单位。公益性地质工作在推动地球科学创新发展,解决资源环境瓶颈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省(区、市)必须有一支公益性地质队伍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这些省的分类方案,按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原则,本省公益性地质工作只有向生产经营类单位购买服务。而大量公益性地质工作、基础性地质工作、地质科研工作等是需要专门公益类单位长期持续工作的。   3.以公益一类为主的改革方案与国家颁布的新政策不符,难以为继   2016年11月6日,财政部、中编办印发《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的意见》(财综〔2016〕53号),指出“完全或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既不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也不属于承接主体,不得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单位,可以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新《预算法》实施,将传统以支定收的预算管理方式改变为以绩效定项目。在已批复的改革方案中,省级地调院和环境监测院(总站)几乎都划为公益一类,有3个省(区)公益一类比例在80%以上,4个省(区、市)公益一类比例在40%以上,都面临不能作为政府购买主体承担地质勘查项目的难题。适应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要对既定的事企分类改革方案做出调整。   4.已实施的改革方案与开展的地质工作发展发生矛盾   一些划分为公益一类的单位,不能承揽市场项目,影响地勘单位发展和职工生活;如省级地调院,若按核定编制裁员,就承担不了既定的任务,核定的工资总额不能满足既定的分配安排,要解决地质工作发展问题,就要重新做出新的改革方案,报批后实施。   5.部分省(市)等待观望   截至2016年底,尚有4省地勘行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尚未形成或尚未批复,有5省(区)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暂缓。   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是事关我国地质工作和矿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当下关乎我国地勘职工的生计,要加强对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的指导。   加强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指导的建议   1.制定地质工作发展战略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历史阶段,地质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有效供给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地质工作发展,要推进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地质工作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要以制度供给改革推动地质工作结构性改革,制定新的历史时期地质工作发展战略。   以地质工作发展战略引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原则,确定公益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规模及相应的地质工作队伍规模,进而推进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   2.制定地勘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生态、民生方方面面,对解决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翻番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瓶颈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一轮产业革命对新能源、新材料的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生态文明建设给环境地质工作提出新需求,对水、土壤、大气质量,要加强调查、监测和防治;海陆并重,对加强海洋地质工作提出新的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新需求为地勘行业转型发展提供给了新机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地勘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研究大地质、大资源、大数据背景下,地质工作产品供给与服务供给服务于生产消费、生态消费和生活消费新需求;研究地质产品供给个性化、服务供给人性化特点,解决地质“产品”制造和表达周期长、成本高、复杂繁琐,需求量难识难用的弊端等。   制定地勘行业十三五规划,是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的载体。   3.制定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导地勘行业事企分类改革   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是事企分类的划分。事企分类的基础是在厘清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界限的基础上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公益性地质工作是为政府提供社会所需公共产品,商业性地质工作是地勘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产品归市场投资主体。   在事企分类划分中,首先确定公益类事业队伍规模。公益类地质事业队伍规模由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性地质工作需求决定。根据生态文明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大地质”各工作种类的需求,确定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规模及相应的地质工作队伍规模。依据地质工作发展略,结合不同地区地质工作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会同各省(区、市)确定各省(区、市)公益性地质工作规模及相应的地质工作队伍规模。   划分地勘单位事企分类,分别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和生产经营。   顶层设计要明确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组建原则和操作方式。   建议国家公益类地质队伍中央统一组建。中央公益性队伍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基础建实建强,各省(区、市)组建的公益类地质队伍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组织实施全国公益性地质工作,这种体制适应公益性地质工作特点,符合我国国情。   商业性地质工作和生产经营类单位以省为单位重组。根据市场需求及本身优势,明晰产权,组建各类市场主体。一是以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为资本,组建组织精干、运作灵活,具备承担找矿风险素质的小型找矿公司,形成找矿勘查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找矿人员丰富的知识、技术及信息资源,按照物质资本投入和人才资本投入共同创造财富,知识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原理,运用产权激励、员工持股激发活力。二是条件具备的单位建立探采一体矿业公司,这在全国地勘单位中有成功的典型。三是与国有矿业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发挥国有矿业公司的资本优势和地勘单位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明晰产权优势互补,逐步发展组建大型跨国矿业公司。四是以地勘行业多年积累并不断创新的专业技术优势为资本,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五是建立混合所有制地勘企业,发挥地勘单位知识、技术、信息、人才优势和民营企业资金充裕、机制灵活优势,明晰产权、股份合作,组建混合所有制地勘企业,实现体制改革和地质工作发展双赢。   顶层设计应明确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的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作为从事艰苦工作的特殊行业,顶层设计要有特殊政策,建议:   鉴于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产权界定改革范围广、难度大、困难多,建议国家设立“地勘行业创新和产权改革引导基金”,用于支持地勘单位科技创新和产权改革专项投入,引导社会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以合作资本形式向地勘单位投入。   在地勘行业事业单位分类事企改革中,对于作为特殊艰苦行业的国有地勘单位数量庞大的退休职工,在国家事业单位离退休社会统筹政策规定还未出台前,建议作为试点,制定过渡期政策,实行社会化管理。   此外,全面落实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已出台的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助力地勘行业改革发展。  

杏鑫注册链接_2018地质战略论坛召开

杏鑫注册链接_2018地质战略论坛召开

  1月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在京召开2018地质战略论坛。会议聚焦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转型与发展并宣布成立发展研究中心地质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出席会议并讲话。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勇主持会议。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登定介绍了地质战略研究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副主任龙宝林宣读《关于成立地质战略研究中心的通知》与《关于聘请张洪涛等战略研究高级咨询专家的通知》。国务院参事张洪涛、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彭齐鸣等出席会议。   王昆表示,新时代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研究意义重大,任务紧迫,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推动地质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研究中心要勇于担当,在地质战略研究中有更大作为,着重抓好新时代资源安全保障对策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地质支撑研究、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地质工作方向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地质工作保障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战略研究。他强调,要充分发挥高级咨询专家的指导作用,精心打造地质战略研究队伍,打造有影响力的业务平台和成果品牌,切实提升地质战略研究成果水平。   论坛邀请张洪涛、李裕伟等8位专家就新时代资源转型、地质调查工作转型与发展、地方地勘单位改革经验等内容作报告。会议期间,局和发展研究中心领导为首届地质战略研究高级咨询专家代表颁发聘书。   成立地质战略研究中心是发展研究中心贯彻落实部、局党组对地质战略研究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将增强对部、局地质工作和地质调查工作管理决策支持能力,支撑和服务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建设。中心将逐步打造为世界一流新型的地质调查局建设的参谋部、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决策的支撑部、地质行业持续发展的服务部。下一阶段,中心主要研究将围绕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与发展、2035年中国能源资源形势、地质科技创新与深部找矿、地质大数据与地质调查服务方式转变、乡村振兴与地质调查、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与矿业管理改革、“一带一路”矿业合作与全球资源治理、海洋强国与地质支撑、新型城镇化地质工作九个方面展开。   局相关部室负责同志,地质战略研究中心高级咨询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参加了会议。

杏鑫怎么注册_“一带一路”是中外合作阶梯式发展的范例

杏鑫怎么注册_“一带一路”是中外合作阶梯式发展的范例

  著名地质勘探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在不久前举行的“阶梯式发展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上表示,国际交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也具有阶梯式发展的特点,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外交流合作阶梯式发展的典型范例。   原地矿部部长朱训指出,阶梯式发展是指客观事物随时间由一个台阶跃进到另一个台阶的发展。阶梯式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台阶性,在时间上表现为阶段性。阶梯式发展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   赵鹏大分析称,空间上,“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外交流合作的“点、线、面、体”阶梯式发展;时间上,“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外交流合作的“一次性、阶段性、长期性、永久性”的阶梯式发展;硬件上,“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外交流合作的“资金、资源、资产、资本”随着空间的扩展和时间的发展而使相关参与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阶梯式的跃进;软件上,“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外交流合作“数据、信息、知识、财富”阶梯式发展的转换。这种阶梯式的质的飞跃,即从“友好合作、互利共赢、战略伙伴、命运共体”的最高阶段,甚至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已写入了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中。   朱训在“论阶梯式发展”(2015)一文中指出,矿产勘查过程这种“台阶式”的发展形式,与列宁在发展方式上所讲的“螺旋式上升”和毛泽东所讲的“波浪式前进”这两种事物发展形式不尽相同。   赵鹏大认为,“螺旋式上升”是一种垂直运动,“波浪式前进”是一种水平运动,而阶梯式发展与这两种发展方式都存在协同之处,前者可称为“螺旋型阶梯式发展”,后者可称为“波浪型阶梯式发展”。   赵鹏大说,“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数量演化都是连续的,为“连续型变量”,而阶梯式发展的数量演化则是离散的,为“离散型变量”。对这种变量,明确的阶段转换标志必须查明,这是研究“阶梯式发展”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赵鹏大表示,研究任何一件事物,从发生、发展到结果,或者从初始到结束,可以事先预测可能要经过几个阶段,然后分析影响每一个阶段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每一阶段发展结束的评价标准或判别标志,估计每个阶段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对各因素和标志赋以权重或数字区间,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对事物阶梯式发展的进程和特征做出定量预测和评价,以达到可能的人为干预和优化。

杏鑫在线注册_有色地勘单位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 稀有金属、稀土元素找矿也有突破

杏鑫在线注册_有色地勘单位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 稀有金属、稀土元素找矿也有突破

  记者从4月9日~10日召开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地质矿产分会四届一次秘书长会上获悉,2017年,全国有色地勘单位共完成地质项目3901项,新增铜等一批重要矿产资源资源量/储量(金属量),再次彰显了对国家资源安全的支撑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在全国有色地勘单位完成的3901个地质项目中,新上项目就达到2831项,共提交地质报告693份,在云南省马关县都龙矿区外围锌锡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广东省仁化县凡口铅锌矿外围地质勘查、贵州省道真县新民铝土矿勘探、广西博白县油麻坡钨钼矿勘探、云南省个旧市个旧矿区高松矿田高峰山矿段锡铜矿生产勘探、陕西省山阳县王家坪金矿勘查等多个矿产勘查项目实现重大突破;累计完成实物工作量钻探108.61万米、坑探8.12万米、槽探107.58万立方米、井探工作量1.08万米,新增(333及以上)矿产资源量/储量(金属量):铜186.97万吨、铅锌620.71万吨、钨3.49万吨、锡19.2万吨、钼5.9万吨、金81.28吨、铁3200万吨、锑3.23万吨、铝土矿6585.6万吨、铋2.9万吨、铍0.23万吨、镉0.31万吨、镓0.23万吨、锗0.04万吨、稀土105.23万吨。   以上数据表明,全国有色地勘单位不但在重要矿产勘查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在稀有金属、稀土元素找矿上也有所突破,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和支撑。   同时,全国有色地勘单位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将自身打造成重要的地质支撑力量。如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埃塞俄比亚铜锌金矿项目探获大型资源量,并获发采矿许可证;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与印尼合作方达成两个金矿合作勘查与开发框架协议的基础上,还实施了援建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项目;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分别与马来西亚、老挝两国矿业公司开展合作,实施的铜、金等勘查项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老挝爬奔金矿,在如期圆满完成试生产任务的基础上,创造了当年达产、当年销售、当年获利、当年分红的良好业绩;海南省地质局、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云南省有色地质局、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等多个有色地勘单位的海外勘查业务,均取得较好找矿效果。   会上,围绕有色地勘单位的发展、改革以及如何凝聚全国有色地勘单位力量,进一步提升对国家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支撑能力,与会秘书长进行了深入探讨。

杏鑫登录注册_国家宝藏的真实缩影——走进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

杏鑫登录注册_国家宝藏的真实缩影——走进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

  4月27日,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记者走进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区的一处大院,一睹实物地质资料国家馆藏的面貌,感受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了解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应用的现状。   一馆可窥全国重大地质工作成果   走进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标本园,占地约两个足球场面积,展示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等211块大型矿石标本,覆盖我国28个省(区、市)的142座著名矿山。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内,还建有占地面积达5613平方米的常规库房和低温特殊库房,配备有先进的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实现资料高效存储;建有集专业性和科普性为一体的资料展厅,服务地学科研、科普、教学等工作。 部分大型矿石标本 (于洪奇 摄)   按照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系统性原则,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筛选、采集、积淀了丰厚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累计保管全国340个大型和超大型典型矿山、100个重要煤炭基地、油气、城市、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科学研究等重要岩芯40余万米、岩屑3.83万袋、标本2.6万块、大标本305块、薄片4.7万片、样品1.66万件。   有关负责人介绍,资料馆形成了以典型矿山、重要煤炭基地、油气、城市和区域地调岩心标本为主体,以大陆科学钻探岩芯、“金钉子”全系标本、典型古生物群落化石为特色的国家馆库藏资源体系。 参观“金钉子”全系标本 (于洪奇 摄)   馆藏资源覆盖除港澳台外的全国31个省(区、市),包含全国各地质单元,囊括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重要城市区等实物地质资料,涵盖我国全部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土矿以及主要非金属矿产类的实物地质资料,反映我国总体地质特征和矿产资源分布状况,显示我国重大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创新成果。 部分展区 (于洪奇 摄)    如今,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国土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地质找矿、城市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为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利用已有实物地质资料,可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工作,节约资金和时间,降低地质工作风险,提高地质勘查工作效率,对于地质找矿、工程部署和地质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特别是在“一”矿变“多”矿、深部找矿和外围找矿等方面意义重大。例如:吉林省大横路钴铜矿利用已有实物地质资料开展分析研究,实现了该矿区由“铜钴矿”向“钴铜矿”的转变,获得重大找矿突破,扩大了矿产资源储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技创新助力资料潜力深挖   在岩芯高光谱数字化工作室,记者看到一台宽约3米高约两米的仪器,科技人员正用它对一段岩芯进行测试。科技人员介绍,这台仪器就是先进的岩芯综合测试仪器,它能在不破坏实物地质资料实体的前提下,全面提取岩芯、标本的地质信息。 先进的岩芯综合测试仪器 (于洪奇 摄)   近年来,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入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无损提取与利用研究。除了岩芯综合测试仪,还引进了薄片全幅面自动显微照相和信息采集系统等先进数字化仪器。通过这些仪器,可以开展岩芯高光谱扫描、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磁化率扫描、表面图像扫描,以及薄片全幅面自动显微照相和信息采集、标本照相等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无损提取、处理、解译、反演、分析等研究,形成系列技术方法和软件成果,挖掘实物地质资料潜在价值。这些信息可以广泛应用于区域成矿规律、成矿体系、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地质找矿等研究工作。   在实物地质资料展厅,记者看到大量数字化、虚拟现实、三维展示等技术的应用,观众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注重社会化服务和地学科普服务两翼齐飞。一方面,提供到馆观察、切割取样、网络化检索和利用等服务;开发系列专题服务产品,为自然资源管理、深地深海探测工程和地质调查、六大科技攻坚战提供专题服务。另一方面,依托大标本园、独具特色的实物地质资料展厅和馆藏资源,开展地质技能竞赛、院士科普讲座等活动,做好地学科普服务,充分发挥实物地质资料的价值。   全国资料“一盘棋”管理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最直接、最重要成果的体现,是地下地质情况最真实的信息记录载体,具有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潜在价值巨大、获取成本高等特点,对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为确保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得到及时汇交和妥善保管,目前有哪些措施呢?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近年来,原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明确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搭建形成了“分类筛选、分散保管、分级管理”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构建形成以国家馆为核心、省级资料馆为支撑、油气海洋委托保管单位为补充、地勘单位为基础的“三级保管+委托保管”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体系;基本建立了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为一体、资源共享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实现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一盘棋”总体格局。   同时,为强化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于2012年组织开发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平台的建设改变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报送处置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目录清单填报、筛选、审批、汇交、凭证发放全流程的无纸化办公和规范化、网络化、可视化、透明化监管,实现汇交人、馆藏机构和地质资料主管部门三方的互相监督,解决了及时跟踪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状况、实时有效监管等问题,使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无死角,做到应管尽管、应收尽收。   自2012年以来,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累计监管4.15万个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目录清单,建立形成国家馆与省级资料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协同会商机制,基本建立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体系,显著提高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能力、水平和效率。目前,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以及中央、地方和社会联合出资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已全部纳入汇交监管。

杏鑫登录注册_我国深部钻探技术破四项世界纪录

杏鑫登录注册_我国深部钻探技术破四项世界纪录

  “我宣布,松科二井胜利完井!”5月26日,在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暨学术研讨现场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松科二井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李金发宣布: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即松科二井超额完成预定目标,胜利完井。   至此,历时4年多时间,松科二井胜利完井,完钻井深7018米,这也成为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同时也是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系陆相地层的科学钻探井。这也标志着我国在“向地球深部进军”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松科二井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自然资源部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向地球深部进军”的要求,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实施的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在钻井过程中攻克了超高温钻探和大口径取心等地球深部探测重大技术难题,获取了415万组24TB的深部实验数据,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实现了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重大突破,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李廷栋等院士专家对松科二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深部钻探技术和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外国专家学者也对松科二井成果高度认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发来的贺信中表示,松科二井深度史无前例,该项目不仅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而且对大陆科学钻探工作具有“引领”作用,在科学上、技术上和国际合作上都是“灯塔性”样板工程。   入地难,难于上青天   地球深部蕴藏着无尽的科学之谜,是维系万物生存的物质根本、能量基础。由于坚硬的岩石、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人类对地球深部的认知远未达到对太空的认知程度。   习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为科技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鞭策着新时代的奋斗者向“无人区”挺进。   科学钻探是获取地球深部物质和了解地球内部信息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方法,被誉为人类的“入地望远镜”和地球内部物质的“采样器”。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松科二井在基础地质研究的成果,对我们了解地球深部的物质、结构、组成、动力学过程,最后了解整个地球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松科二井创建了完整的松辽盆地陆相地层标准剖面——“金柱子”,为开展区域性和全球地层对比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陆相“标尺”,并且揭示了松辽盆地深部地质构造特征,发现了古大洋板块俯冲、聚合的深部证据,构建了盆地早期基底双向汇聚、后期伸展反转的陆内盆地演化新机制,为松辽盆地成因再认识及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指导。除此之外,松科二井的成果丰富了白垩纪陆相生油理论。白垩纪一直是油气资源调查的重要靶区,松科二井首次发现了松辽盆地多次、短期海侵事件的新证据,提出了白垩纪海侵事件是有机质富集和烃源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新认识,对松辽盆地深部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看高峰,高峰就在这里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如何跑出创新“加速度”,攀登发展新高峰,成为摆在新时代奋斗者面前的新课题。   21世纪,人类面临生存发展新的考验,面临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的巨大挑战,必须向深部进军,这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的共识。   看高峰,高峰就在这里!   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地球深部探测是探索地球奥秘、解决深部资源环境重大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夜以继日的拼搏中,中国地质工作者终于实现了深部探测钻探技术的跨代发展!   松科二井创造了深部钻探技术四项世界纪录和两项重大突破。   松科二井团队创造了311毫米大口径连续取心最长(1650米)、三种不同口径(311毫米、216毫米、152毫米)单回次取心最长(30米、41米、33米)的世界纪录,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岩心采取率,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成本,确保了全球最完整最连续的白垩纪陆相地层记录的获取和科学目标的实现。   在世界上首次研发并成功应用大口径一次取心成井和中空井底动力绳索取心等技术,将钻进速度提高了2倍。   松科二井成功研发抗高温的水基钻井液、固井等系列技术,创造了国内最高温度(241℃)条件下钻进的新纪录,为解决超万米深部钻探面临的超高温难题做好了技术储备。   松科二井取得了深部钻探连续取心、超高温钻探、井壁维护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实现了深部钻探技术和万米级大陆科学钻探装备的国产化与实用化,超深井大口径取心、超高温钻井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显著提升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向地球深部进军”提供了关键技术和装备保障,为抢占深部钻探技术国际制高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松科二井成果正如国务院参事、原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评价的,“松科二井的成果振奋人心,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论古今,探寻气候演变规律   距今1.45亿~0.65亿年的白垩纪是地球45亿年演化历史中,距离人类最近的典型温室气候时期,松辽盆地是研究白垩纪温室气候和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天然实验室,这也是当初松科二井选址的初衷之一。   松科二井在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领域的重要原创性成果,被很多专家评价为“项目最亮点的成绩之一”。   松科二井获得了白垩纪陆地古气候演变规律的三项重要证据:首次实现了对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陆相地层厘米级高分辨率的精细刻画,建立了白垩纪重要地质历史档案,为研究白垩纪古气候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首次重建了白垩纪陆相百万年至十万年尺度气候演化历史,发现了各个时间尺度陆相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在温室气候条件下演变机制找到了新证据;发现了白垩纪气候波动重大事件,捕捉到大规模火山爆发排放二氧化碳引发陆相气候剧烈波动的重要信息,证实了气候快速变化是导致恐龙灭绝的诱发因素。   过去这个研究领域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空白区,松科二井获得了白垩纪陆地古气候演变规律的三项重要证据,使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实现了从“跟跑者”转变为“引领者”,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地质历史古气候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对古气候演变规律的探寻,对研究和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   深勘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寻找深部能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地球深部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比地表更小,更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国家能源需求发生变化,对国内能源企业持续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松辽盆地深部能源勘查,发现新的接替能源对实现大庆油田百年持续稳定开发日显迫切。   松科二井在钻探过程中,发现了松辽盆地深部两种清洁能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在松辽盆地深部凹陷带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3350米以深)地层中发现页岩气气测异常43层,累计厚度102米,甲烷占全烃组分平均含量的86%,证实了松辽盆地深部存在有利的页岩气层系,为实现深部能源勘查向页岩气勘查拓展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还发现了具备开发条件的盆地型干热岩地层。在井深4400米~7018米发现温度150℃~240℃高温干热岩体和2层含高放射性元素异常地层,热流值为84毫瓦/平方米,展示了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地热能开发应用潜力。   传统对大庆地区页岩气的认知在1000米左右,而松科二井揭示了松辽盆地深部地热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的良好潜力,为深部能源勘探提供了新方向,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百年大庆”和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谈启示,制度保障创新引领   松科二井工程历时4年多攻坚克难,组织百余家单位600多名科技人员,超额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项目以创新引领为核心,以破解深部钻探技术和探索松辽盆地深部资源环境重大地质问题为目标导向,在工程科研目标设定、科学选址、精心设计施工方案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打破固有思维和传统技术束缚,创新的大口径同径取心技术体系与装备解决了取心长度和工程进度无法兼顾的世界难题,提高了钻探效率和取心率。研发的抗高温钻井液体系和固井技术解决了超高温无法施工等难题,保障了工程的成功实施。获得的最完整白垩纪陆相古气候地质记录和古气候变化规律新认识,引领了全球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和发展方向。   松科二井成功完井的科学贡献将载入我国深地科学发展的史册,也创造了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新纪录,提振了科学界探索地球深部奥秘的自信和雄心壮志。相信将有更多的地质工作者投身地球深部探测事业,实现透视地球、深探资源、拓展空间、绿色利用的科学目标,造福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为国家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杏鑫在线注册_叶建良获评“科学中国人二○一七年度人物”

杏鑫在线注册_叶建良获评“科学中国人二○一七年度人物”

  近日,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在京揭晓,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被授予科学中国人能源矿业领域年度人物称号。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工程研究的学者,叶建良曾组织开展了我国陆域冻土区水合物勘查工作,2008年在青海木里首次钻获陆域水合物实物样品。2017年,叶建良带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在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储层开采难度大、没有专用设备材料的情况下,成功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米~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连续稳定产气60天,总产气量30.9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的世界纪录,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据悉,该项评选由《科学中国人》杂志发起,目前已举办15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