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链接_北方石炭-二叠系重大地质问题与油气资源前景研讨会要求 形成突破传统的油气勘探创新性认识
北方石炭-二叠系重大地质问题与油气资源前景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中国地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地科院党委书记严光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杨尚冰莅临指导。 王昆强调,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是中国地调局五大科技攻坚战之一。此次研讨会要立足于现阶段的油气地质调查和油气公司勘查实践,系统梳理制约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的重大地质问题,探讨油气资源勘探前景,形成突破传统的创新性认识,指导下一阶段的油气资源勘查开发,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工作。 严光生在总结中表示,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提升了信心、凝练了重大地质问题、搭建了交流平台。在银额、塔里木、准噶尔等盆地油气井获得的一批重大突破或发现,证明了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系有望成为我国油气战略接替的新领域,具备良好的常规、非常规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前景。 来自中国地调局、各高校、中石油、中石化等单位的8位会议代表围绕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重大地质问题、勘查开发进展和资源前景等问题作了报告。李廷栋、金之均、康玉柱、戴金星、王铁冠、乔德武、高瑞琪、张抗、张君峰等院士专家到会指导。
杏鑫怎么注册_航遥中心编制不同比例尺“一带一路”三维影像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近日召开了“‘一带一路’资源环境卫星遥感解译与应用”二级项目2017年度子项目设计审查与技术交流会议,对2017年度的重点任务进行了谋划部署。 与会专家对各个子项目的任务分解落实情况、工作方法及工作部署等方面进行了严格把关,对技术指南和制图规范进行了研讨,明确了本年度的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等具体工作部署,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打下了良好基础。 根据项目安排,在2016~2018年三年间,二级项目将以国产卫星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编制“一带一路”不同比例尺的三维遥感影像图,解译提取“一带一路”64个国家/地区的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信息,为重要国家或巨型成矿带的成矿规律研究和资源潜力分析、矿业投资条件分析提供数据,为政府能源资源合作和企业矿业投资提供决策依据。项目还将建立基于国产卫星数据的境外遥感调查技术体系,建立针对矿业活动等重要资源环境问题的动态观测技术体系,提升地质调查技术水平,搭建全球卫星遥感“一张图”解译数据服务软件模块,增强我国卫星遥感数据和研究成果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据了解,2017年度项目将制定《“一带一路”资源环境卫星遥感解译技术指南》,开展“一带一路”28个国家(地区)的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遥感调查、重点矿业活动区和重要地质环境区卫星遥感动态观测等。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地调局向雄安新区移交地质调查第一阶段地质调查成果
2017年8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北雄安新区、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在雄安新区临时办公驻地召开雄安新区地质调查第一阶段成果移交汇报暨四方联席会议。图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向雄安新区临时党委委员、筹委会副主任于振海移交地质调查第一阶段成果。
杏鑫注册链接_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总体思路和2018年八项重点工作任务 使命担当,号角声声催征人
“围绕建设美丽国土的需要,坚持‘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坚持‘科技兴局’、‘人才强局’和‘依法治局’三大战略,坚持‘十大计划-60个工程-300多个项目’的总体业务布局,持续推进地质调查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推动地质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总目标是:到2022年,地质调查支撑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大幅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五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质调查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作用更加明显,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当,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到2050年,成为世界地质调查工作的领头羊,成为国际地质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在1月23日召开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代表局党组所作的工作报告,明确阐述了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思路,其中的工作总目标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做出的铮铮誓言,这是一次没有退路的热血征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推进地质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将重点做好8项工作。 聚焦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全力打赢低碳清洁能源重大科技攻坚战。 持续加强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推进南方页岩气调查攻坚战,继续与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一起,加快推进鄂西地区100亿立方米产能页岩气勘查开发示范基地建设。与长江下游相关省(市)国土资源部门合作,推进下游页岩气勘查开发。 加快推进重点地区地热调查。以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天津东丽区等为重点,组织实施京津冀地热资源调查科技攻坚战,开辟中深层地热开发的新空间。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建立联合推进机制,启动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开发示范基地建设。 抓好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继续开展塔里木盆地、银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优选有利目标区,力争取得突破。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提高地质调查精准服务水平。 加大深度贫困区的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精准脱贫攻坚战。地质调查精准支撑服务深度贫困区脱贫攻坚,要由整体推进向精准支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区聚焦聚力,开展能源资源、耕地地球化学、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及地质遗迹等调查,为当地发展绿色矿业和特色产业、改善民生条件,提供支撑服务。 加大耕地地球化学调查和地下水调查评价,支撑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针对水土污染防治,加大1∶25万耕地地球化学调查力度,推进重点地区1∶5万耕地地球化学调查,开展主要含水层水质调查及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创新水土污染场地的防治与修复理论和技术。完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启动运行国家地下水监测中心,实现对全国地下水水质的区域监控和重点地区的实时监控。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认真落实“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加强山地丘陵地区灾害地质调查与风险评价试点示范、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活动断裂探测、岩溶塌陷调查与监测,加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五化”模式示范推广,完善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精心实施境外地质调查,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围绕国家外交战略推进援外地质工作,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推进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并提供咨询服务,引导更多企业和地勘队伍“走出去”。编制境外地质调查规划(2019-2035年)和境外地质调查年度工作报告。 做好雄安新区等重点区域的地质调查,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推进雄安新区深部三维地质结构探测和“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建设,加强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监测,基本完成重要交通廊道规划建设区、非首都功能疏解区环境地质调查。 加强综合地质调查,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统筹推进长三角、苏南、皖江、长江中游等重点地区的综合地质调查和合作示范区建设。会同地方国土资源部门,编制长三角经济区、皖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长江经济带环境地质调查成果报告。开展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探索建立大流域的地质环境效应评价技术。 面向海洋强国建设,全面提升海洋地质调查能力。 精心实施海洋地质调查项目。启动南黄海崂山隆起油气参数井钻探工作。完成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继续开展1∶25万三沙等图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加大海洋地质调查社会化服务力度。 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和远洋考察。精心实施中越北部湾湾口外海上共同考察、长江三角洲与红河三角洲沉积演化对比研究。开展与东盟国家海洋地学合作,进行实地调查。实施太平洋、印度洋深海地质资源航次科考,深化两极地区海洋地质研究与资源评价。 加强海岸带地质调查。组织编制分省的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等重点区域的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试点。完善中国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资源环境图集和总体实施方案,召开全国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会议。 服务国土资源开发保护,全面提升地质调查支撑能力。 全力支撑部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优质高效完成所承担的第三次土地调查任务,高标准完成遥感解译、外业核查等“规定动作”,创新开展地质调查支撑服务土地规划管理等“自选动作”试点研究,推进地质调查与土地调查在规划管理、成果服务、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融合。 大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坚决退出和主动避让自然保护区,大力推进绿色调查和绿色勘查。启动开展《矿产资源战略2035》研究。加强资源集中区资源潜力、经济技术条件和生态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加强战略性新兴矿产和大宗紧缺矿产调查评价,力争在重要勘查区、矿集区取得重大进展,确保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目标如期实现。 支撑好国家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试点。继续优选油气、页岩气有利区块,编制区块地质资料包,指导、推进新疆油气中标区块、南方页岩气中标区块勘查,促进国家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 探索建立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河北省承德市和福建省为试点,探索建立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地球多圈层交互带的综合调查评价,为解决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盐碱地改良、黑土地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提供地质方案。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持续开展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动态监测,为国土空间监测监管提供支撑。 大力推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以成都天府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等为重点,打造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的新样板。以西安、郑州、武汉等典型城市为试点,建设三维可视化的全要素透明地下空间结构模型。探索城市地质调查多方协调联动机制,完成《中国城市地质调查年度进展报告》的编制。与中国地质学会共同举办城市地质调查等精品培训班,促进地勘行业转型发展。 加快推进“地质云2.0”建设。在建成直属单位29个地质云分节点的同时,建立辐射省级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的分节点,扩大地质云共享服务范围。完善智能地质调查工作系统,推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落实地质资料统一汇交制度,开发高质量的地质信息产品,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三深一土”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深海地质调查关键设备、装备和技术研发,推动光学卫星星座等遥感业务卫星建设和航空物探技术装备研发,提高国产卫星数据应用率,创新耕地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增强用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环境、灾害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 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大区地调中心为基础,加快推进华北等五个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挂牌运行。积极推进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继续推进科研基地建设。 精心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依托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和岩溶国际研究中心,持续推进“化学地球”、“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两项国际大科学计划。适时启动“青藏高原地学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召开青藏高原重大地球科学问题国际研讨会。 加强地质科技国际合作。深化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学合作,编制地质科技国际合作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发布地质科技国际合作年度报告。 加强地质成果转化和地质科学普及。加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的研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仪器和装备,促进地质科技成果转化。与中国科协深入合作,联合开展培训和组织科普活动等。 加强地质调查管理,着力提高地质调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狠抓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落实国土资源部“质量提升年”要求,强化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法人对项目质量的主体责任,压实大区项目办对项目质量的监管责任。依托“地质云”对项目野外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管,提高在线监测、在线控制质量和责任追溯能力。建立质量通报与质量诚信黑名单制度,严厉查处质量违规行为,对质量不合格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 加快技术标准提档升级。加大地质调查技术规范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力度,发挥标准规范在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作用。加快海洋地质、城市地质、岩溶地质、绿色勘查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完善中国地质调查标准体系。推动1∶5万区调、矿调、环调规范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 加强地质调查预算管理。全面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体系,实施绩效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专项审计检查,建设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油气钻井、海上作业、大型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加强保密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定密、解密和储密行为,加大保密教育培训与监督检查力度,着力提高保密意识和水平。 健全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体系,完善中央与地方协调联动机制。 研究制定地质调查中长期规划。对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精心编制国家地质调查中长期规划,确保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落地,实现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有效衔接。同时,抓好2019年~2021年的地质调查滚动计划,做好二级项目入库工作。 深化新型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及业务交流、技能培训、人才培养等为纽带,深化局与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的合作,支持院、站承担地质调查项目,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研发项目。以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以及全国地下水、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遗迹“五大报告”的编制为抓手,加强对省级环境监测总站的业务指导与合作。 深化与“政产学研用”多方合作。密切部(局)与省(市、区)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地勘单位、高校、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共同推进地质调查事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力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按照中央要求和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对直属单位的指导、监督和检查。深入推进局系统政治生态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老干部工作、群团工作,抓基层、打基础,全面活跃党支部。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抓住关键少数,全面从严治党,压实“两个责任”。强化党中央、国务院、部党组和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化内部专项审计和巡视工作,抓好2017年巡视发现问题整改,组织开展2017年被巡视单位“回头看”工作。巩固完善廉政风险动态排查防控机制,深化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负责制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落实“一案双查”制度,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坚持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突出政治标准,按照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大力发现、储备70后和80后年轻干部。大力实施地质调查科技人才工程,继续按照“五问”“五不唯”标准,开展新一轮人才评选工作,督促落实人才激励政策。 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地质文化建设年活动。做好先进典型的挖掘、总结、宣传和推广工作,举办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将践行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推向深入。 号角声声催征人。新时代新使命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夙夜在公、砥砺前行,大力推动地质调查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杏鑫怎么注册_我国首个地学科普规划发布
1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发布《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地学科普规划。 《规划》明确了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2025年两个阶段的科普工作目标。按照规划,到2020年,在天然气水合物、地球深部探测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构建相对完备的科普产品体系,打造有社会影响的科普传播平台,建成一定规模的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在天然气水合物、地球深部探测等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科学知识进入我国中小学教辅内容。到2025年,形成与地质调查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科普能力,重点业务方向科普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地学科普机构;建成完善的科普产品体系和科普平台体系,创建5~7个科普品牌,推出1000件(篇)科普产品;“李四光科普讲坛”成为国内地学科普最有影响的传播平台;科技人员的科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等。 《规划》同时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开发包括“三深一土”科技领域、“七大地质科技攻坚战”重点方向、地质调查“十大计划”业务领域、行业精神与文化领域在内的重点科普产品;二是打造包括“李四光科普讲坛”、各类重大科普活动日、地质科普基地、科普网站、科普期刊等在内的科普传播平台;三是围绕地质调查重要业务领域、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建立完善包括项目科普考核制度、科普工作定期报告制度、科普奖励引导制度在内的科普工作机制。
杏鑫怎么注册_下好新时代地质工作这盘“大棋”
面对新时代,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矢志不移地大力推动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义无反顾地推进地质调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全面强力推动地质调查转型升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毋庸置疑,在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对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站在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发挥好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作用,既要为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支撑,又要坚守住矿产资源安全的底线,还要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 重庆丛林镇绿水村经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后环境宜人 为生态文明提供有力支撑 基础性地质工作为国家宏观规划和决策提供第一手的基本的调查评价资料,是地质调查的基石,它包括了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地质和其他专业国土资源调查,以及开展若干重大大学基础理论和国土资源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 近年来,基础性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在不断拓宽,已从单纯的提供矿产资源勘查产品-矿床,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以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的所有领域拓展,并由此衍生出了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多项应用学科。 但无论服务领域如何拓展和延伸,服务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一直是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选项。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近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拓展地质调查服务领域,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和先行作用,抓紧编制国家地质调查中长期规划,明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整体思路。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作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者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早在2014年就对工作内涵和服务对象进行了深度调整,坚持以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推进工作,力求全面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更加注重清洁能源的调查评价,更加注重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更加注重重要生态脆弱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工程建设的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更加注重地质灾害突发区、易发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更加注重主要农产区和扶贫区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这“五个更加”的明确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代表的中央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正式转型升级,并与国家战略更加贴近、更加吻合。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近几年来,围绕“五个更加”,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了华丽转身和完美转型,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一带一路”,有地调人员矫健的步伐;青藏高原、地质灾害突发区、贫困山区、主要农产区,有地调人员忙碌的身影。随着一批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转型铿锵有力、初战告捷。 在今年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部署2018年的重点工作时,再次把支撑服务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以福建省和河北省承德市为试点省市,探索建立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强地球多圈层交互带综合调查评价,为解决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盐碱地改良、黑土地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提供地质方案。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持续开展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动态监测,为国土空间监管提供支撑。 就当前较为敏感的自然保护区而言,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需要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但是,保护不是一味地“围挡”和“割裂”,也不是简单地就保护说保护,而是要把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战略和周边的整体环境中,而是要在先期的调查与科研基础上,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这就要求“基础先行”,对各类自然保护区进行必要的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评价,而不是简单地把包括矿产勘查开发在内的一切生产建设活动关停就算万事大吉。自然保护区的地质结构和水文环境如何,有没有地质灾害隐患,地层富含有哪些矿物元素,对当地的物种有什么影响……只有通过基础性的地质调查和综合评价,先弄清这些问题,才能实现有效保护的目的。 如被誉为“中国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6.6万平方千米,核心区面积达15.3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也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该自然保护区的土壤类型和结构如何,地质情况和水文状况怎样,植被和野生动物有哪些,生态环境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善和保护,这一切都需要在先期必要的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进行深入地科学研究,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科学保护对策和措施,真正把保护二字落到实处。 至于其他各类公园,前期的地质调查工作就显得更为必要。近年来,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加强,旅游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包括各类公园的景区,节假日常常人满为患。公园内的环境承载力有多大,有没有影响景区及游人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公园内的土质、水质对人体有没有危害,这些也都需要通过基础地质调查来回答。 也正基于此,中国地质调查局自2008年就启动了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已完成了全国首轮共计19个省份的省级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出地质遗迹点6200余处,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点307处,国家级地质遗迹点1729处,构建起了以《地质遗迹调查规范》为主的地质遗迹调查技术方法体系。据了解,下一阶段的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将进一步完成全国31个省级地质遗迹调查,全面掌握我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情况,编制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大力推进地质遗迹的科普工作,开展地质遗迹文化产业试点示范,构建地质、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可以说,全国地质遗迹的调查评价,对更好地保护地质遗迹、推进地学科普、促进地学旅游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也为基础性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空间。据有关媒体披露,近日,北京市等15省份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约61万平方千米,占15省份国土面积的1/4左右,基本涵盖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湿地公园等各类保护地。 据了解,各省份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按照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实施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的若干意见》部署,及时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抓紧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严守政策,根据生态功能定位,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差别化的用途管控、准入清单、生态保护补偿、评价考核等政策措施,最终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毫无疑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不论是勘界定标,还是生态功能定位,都离不开地质工作的支撑。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我们心存的梦想;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自然保护区、各类公园的保护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大量地质调查工作及科学研究来支撑。如果不以科学负责的态度做好前期的基础性地质工作,那所谓的“保护”只能是徒有其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面子工程”。 为国家资源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发展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坚实的资源基础来支撑。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资源安全保障战略、提升我国资源安全水平、坚守资源安全底线,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力支撑和坚强后盾。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强调,提高资源安全保障水平。克服面临困难,全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工作。加大能源、紧缺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勘查力度,推进海域可燃冰资源勘查和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页岩油气、煤层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勘查新突破。加强矿产资源安全预警体系建设,实施矿产资源保护和储备工程,增加国家战略资源储备。 提高资源安全保障水平,必须要实施资源调查战略,强化我国资源之基础。这就要求加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提高国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的了解程度,减少资源不确定性对资源决策的影响。重点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调查评价,增加资源可利用总量及其调配能力,突出加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的西部和中部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 以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己任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在谈到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时指出:“我们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把支撑服务‘两个一百年’目标所需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保障作为首要任务,加强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资源的地质潜力、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状况的综合评价,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地质解决方案,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更加精准、有效的基础先行作用,在解决重大能源、资源、环境、灾害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中取得更大成效。” 特别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更需要通过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综合评价来全面了解资源家底,掌控资源保障状况。生态保护红线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有多少、找矿潜力有多大,没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有多少、有无找矿潜力;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在内的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开发利用的有多少,尚不能开发利用的有多少;哪些地区的矿产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哪些地区的矿产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只有通过综合调查评价,把这些家底先梳理清楚,才能有备无患。 “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中心工作”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基本定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谈到2018年的地调工作时指出,聚焦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全力打赢低碳能源重大科技攻坚战。大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开展《矿产资源战略2035》研究。加强资源集中区资源潜力、经济技术条件和生态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加强战略性新兴矿产和大宗紧缺矿产调查评价,力争在重要勘查区、矿集区取得重大进展,确保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目标如期实现。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服务国家资源安全保障方面做出的成绩可圈可点。特别是在低碳清洁能源调查方面成果丰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领跑”世界,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取得重大突破,常规油气调查在新区新层系取得重大进展,页岩油、煤层气等其他能源调查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新疆温宿新温地1井等陆域能源调查取得重大突破,支撑能源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有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新时代定位新坐标,新坐标引领新作为。面对新时代,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矢志不移地大力推动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义无反顾地推进地质调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全面强力推动地质调查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高瞻远瞩的考量,也是全体地调人共同努力的目标!
杏鑫怎么注册_地矿发展与生态建设可以双赢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谈新时代的地质工作
2015年10月,我国科研团队在自然界中首次发现了金属铀,这一成果在国内外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支团队的带头人就是李子颖——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李子颖接受了《中国矿业报》记者的专访。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铀矿地质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也作为全国唯一的铀矿地质研究院所的领头人,李子颖针对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改革发展、“走出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召开之前,我针对新时代地质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专门请教了陈毓川院士等老一辈地矿领域的专家,他们的很多建议对于未来地矿行业的发展仍然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新时代,我们地质工作者应该把握住国家战略和需求的调整变化,主动适应并走出一条地矿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赢的道路。”李子颖说。 新时代地质工作将大有作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直接提到地质矿产工作的篇幅不多,但我认为地质工作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将大有作为。”李子颖表示,地质工作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一直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保障资源能源、城市建设和规划等,“地质工作的基础性作用也不能仅仅局限地理解为矿产资源勘查,另一方面的作用体现在环境、生态、农业、军事、自然灾害防治等其他领域的应用”。 李子颖说,一直以来,矿产资源勘查都是地质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目前,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许没有十年前那么旺盛,但也不会降到很低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经济增长要在6.5%左右,要保持这样的增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依旧会很高。从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地质找矿工作应该继续加强。” 另一个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对很多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包括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铬、镍、钾盐等。“通过开展地质工作,摸清资源家底,其重要的意义在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建设资源强国。”李子颖表示。 地质工作目前已经逐渐拓宽到大地质范畴。李子颖举例说,比如:在防灾减灾方面,因为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活动有关,因此地质工作可以提供基础的数据;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地质和物化探调查的成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污染防治方面,针对自然因素造成的污染,比如重金属等矿产资源对环境、水体的破坏,引起了地下水重金属超标、地方病等,地质工作可以像“手术刀”一样,把这些影响人类生存生活的“毒瘤”从生态环境中拿掉;在城市建设方面,基础的地质调查可以为城市的规划和地下空间的利用提供数据和依据;在农业方面,地球化学土壤调查可以支撑特色农业的发展,助力特色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在国防方面,一些地下的国防工程、边境线的国防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地质工作的大力支持。 “事实证明,地质工作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李子颖说,在新时代,要赋予地质工作新的含义,在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征程中,应该继续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聚焦“一带一路”促进地矿“走出去” “我国的地矿工作有很好的基础,从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到矿业开发,都有很强的技术力量和很丰富的经验。”李子颖认为,在新时代,我国的地矿工作可发挥优势践行国家倡议“走出去”,企业和政府应该结合起来,走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子。 李子颖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地矿业发展创造了机遇和国际合作的空间。“一带一路”建设贯穿亚、欧、非大陆65个国家,其中包括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但主体仍是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需求日增,正是我国与沿线各国开展矿产资源互利合作,促进矿产品贸易,发挥我国勘查开发能力的大好时机,前景广阔。” 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东、非洲的有些国家的基础地质工作非常薄弱,几乎还没有形成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我国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李子颖以在沙特的一个项目为例说到:“沙特的国家经济实力雄厚,但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他们邀请我们去开展项目合作,可以说是优势互补的体现。” “在建立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矿技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市场、基础性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开发、重大基础建设中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调查等方面,可以进行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地质工作将大有可为。”李子颖表示,这对于更好地保障我国矿产资源需求,促进我国矿业健康地走向世界,更快地成为资源强国也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我国地矿工作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更科学地“走出去”,李子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把地质与矿业对外合作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明确有关的国家领导机构,加强统筹和协调;二是建议建立国家“一带一路”矿产勘查风险基金和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地矿单位开展国外矿产勘查,鼓励和带动地矿和资源开发企业走出去;三是建议加强走出去和请进来人才的交流和培训,充分发挥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人才培训和培养平台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我国和合作国的国际化人才,促进“走出去”和合作。 实现地矿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的经济高速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在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李子颖表示,在新时代,保护生态环境是全国的重要任务,亦是全民的利益所在,国家已有具体要求、规定与部署。 李子颖表示,在原来各项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地矿工作的勘查、采矿和选冶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但从全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基本都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走回头路的历程。“社会完成工业化后,社会文明和科技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生态环境的保护得到重视,将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 “我国目前亦正在经历这一阶段,正在朝着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标迈进。”李子颖说,从地矿行业来说,根据目前我国勘查、开发的科技水平,实现绿色勘查与绿色矿山开发,已具备基本条件。“国内已建成一批绿色矿山,如南京的栖霞铅锌矿、浙江深山丛林中的治岭头金矿、新疆的地浸铀矿等,再例如在鄂尔多斯盆地半沙漠区的神华煤矿,矿山开发不仅注重了生态环境保护,还实现了对矿区附近大面积的半沙漠区的绿化,进一步改善了自然环境。因此,加强协调,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勘查、绿色开发,地矿工作的发展就可以逐步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关键是社会与地矿界要共同重视。” 李子颖建议,由国家自然资源与生态环保主管部门联合拟定科学合理、切合国情的矿产勘查、开发环保要求与管理办法,包括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地矿工作区开展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基础地质调查,以及使用地质调查和物化探的先进技术开展的矿产调查与预查、环境生态调查等,应经相关部门批准备案后正常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摸清资源家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地质数据。 针对一些位于环境敏感区内或自然保护区内,经矿产调查或预查发现的国家急需或战略性的矿产资源,李子颖建议,如果有望达到大型、超大型矿产地,应在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基础上,经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联合批准备案后,根据绿色矿山工艺技术和环保生态建设的要求,进行勘探与开发,实现地矿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杏鑫在线注册_第一届全国地勘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启动
5月22日,记者从中国矿业联合会获悉,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劳雷杯”第一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正式启动。根据总体实施方案,本次竞赛以物探专业为主,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竞赛由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主办。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文件。物探工作是一项科研性、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是地勘行业为数不多的具有国家职业标准的主体职业。为激励和带动广大技能劳动者立足本职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在地勘行业营造有利“大国工匠”成长的氛围,在今年4月2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的通知》后,中国矿业联合会及时申报了物探工职业技能竞赛,并被列为国家级二类竞赛。 据介绍,本次竞赛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工会、地勘局(地矿局)工会牵头,联合省级矿业联合会(协会、学会)组织。中央直属地勘部门,可按照属地化原则,参加省级赛区组委会组织的初赛,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单独成立部门赛区组委会。7~9月为初赛阶段,由各赛区组委会组织开展;决赛于11月上旬在广州市举办,各赛区组委会根据初赛结果选派一支参赛队代表本地区(本部门)参加全国决赛。 本次竞赛设立个人和团体两个奖项。其中,对获得全国决赛第一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按程序向中华全国总工会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前三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按程序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准后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其他选手由组委会核准后分别授予“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物探技术能手”和“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物探优秀人才”荣誉称号;集体奖则根据团体成绩分别设立团体一二三等奖、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
杏鑫登录注册_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暨学术研讨现场会侧记
5月26日上午,在松科二井钻井现场,随着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热情洋溢地宣布松科二井胜利完井,台下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至此,历时四年的钻进,松科二井钻井工程任务终于划上圆满的句点。承担钻井工程任务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在场的所有人员脸上洋溢着幸福。 松科二井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令的具体行动,也是自然资源部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科技“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松科二井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市远郊,自2014年正式开工至今历时四年,主要围绕开展松辽盆地深部能源资源调查、建立松辽盆地深部地层结构剖面、寻求白垩纪气候变化地质证据以及研发深部探测技术等四大目标展开。 这几天,这块往日钻机隆隆的土地上,显得格外热闹。来自各路媒体的记者云集于此,争相报道我国地质钻探领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一睹高大钻塔的芳容。“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横幅,悬挂在巍峨挺拔、高耸入云的“地壳一号”钻塔上,格外醒目,上面印有“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红色旗帜迎风抖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也派员现场祝贺。 作为钻探工程的施工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张金昌这几天格外容光焕发,一举一动,难以掩饰住内心的激动。该所牵头组建的松科二井团队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的确是件令人兴奋的事。 张金昌向记者介绍,实际上完成这个钻探任务并不简单。根据松科二井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的要求,提取岩心率必须达到95%才符合要求。松科二井设计井深6400米,分5个开次施工,终孔直径φ152毫米,这样大口径钻孔,要保持岩心95%的提取率,以往没有实践过。要想达到那样严格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王成善院士提出这样严格的要求,正是基于地质学的理论。他告诉记者,他一再告诉钻探人员,损失一米岩心,用年代换算,特殊情况下相当于损失一万年。因此,岩心的提取率将直接影响后期的研究成果。如今岩心提取率已经超过96%,相当不容易了。 松科二井是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也是我国目前最深的科学钻探井,被列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十大计划之中,同时受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资助的科学钻探工程。 科学钻探是为地学研究等目的而实施的钻探,它是通过科学探测地壳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含地下流体)的组织结构、物质成分、形成机理等进行各类研究。大陆科学钻探通过提高对深部地质的研究程度,进而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如油气、固体矿产、地热)、灾害(如地震、火山)以及环境(如陨石撞击、核废料处理)等问题。 工程自2014年4月开钻,已完成7018米钻深,不仅刷新了我国大陆科学钻探的纪录,而且实物资料丰富,多项技术已突破了国内外科学钻探的前沿技术,树起了科学钻探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向地球深部进军”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为何选择在松辽盆地开钻,李金发解释道,松科二井所在地松辽盆地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典型陆相沉积盆地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保存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的陆相地层,是探索深部能源资源和寻求白垩纪陆相气候变化地质证据的绝佳位置。利用获得的岩心,我国科学家们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对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陆相地层厘米级高分辨率的精细刻画。 王成善院士这样形容:“松科二井向整个地球科学界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这个舞台就是我们建立了白垩纪沉积记录。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地球演化的档案。有了这个档案,我们才能够去解密那个时候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 “此外,7018米的松科二井还揭示了松辽盆地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支撑大庆油田未来50年发展,保证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王成善介绍,目前松科二井岩心已经全部采集完毕,进入到后期详细的数据分析阶段。这将会在研究白垩纪古气候演变以及未来人类生存环境演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之所以研究白垩纪,因为这一时期是离我们最近的温室气候时期,也是高二氧化碳、高海平面和高温的“三高”时期。过去发生过什么,未来或许有可能发生什么,搞清楚白垩纪,对于研究未来地球演化,可能会进入这种“三高”时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成善表示:“有了档案,有了很好的时间分辨率,我们就可以重塑那个时候的温室气候的古气候演化历史。同时,松科二井还首次重建了白垩纪陆相百万年至10万年尺度气候演化历史。发现了各个时间尺度陆相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在温室气候条件下演变机制找到了新证据。 记者了解到,此次松科二井发现了松辽盆地深部地热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的良好潜力,为深部能源勘探提供了新方向。在松辽盆地深部3350米以深地层中发现页岩气气测异常43层,累计厚度达102米的高甲烷含量地层。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成秋明在致辞中表示,松科二井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地球深部探测和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了关键技术和装备,拓展了松辽盆地深部页岩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新空间,同时还引领了全球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地质历史古气候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成秋明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致力于促进和鼓励全球地质科学的研究,加强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为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技术和科普教育提供合作平台,近年来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地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支持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因此,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将继续支持我国地球深部探测研究,并积极开展更多合作。 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吕庆田说,众所周知,大庆已经开采几十年了,从“油老大”或者说第一桶油,目前变成第二或者第三。现在开采这部分基本上是3000米以浅(内),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松辽盆地下部的含油层没有那么大,过去是1000多米。现在直接验证了下部的烃源岩层厚度非常大,已经超过了2000多米,这就意味着这一层在区域分布上的量就比以前的要大很多。 此外,松科二井还首次在井深4400米~7018米发现了温度在150℃~240℃的具备开发条件的高温干热岩和2层含高放射性元素异常地层,展示了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地热能开发应用潜力。 国务院参事、原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表示,现在人类只能研究到它的地表大概几百米到1000米。所以人类要进一步发展,要对地球深部一直充满好奇心,要开发它、利用它,防止破坏它,我们往下就要继续探索。 今年65岁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所“松科二井”指挥部总工程师朱永宜原本已经退休,因为要打这个科学钻,单位又把他返聘回来了。他微笑着告诉记者:“现在终于轻松了,这个国家重大项目已经完成,我也该回家真正的休养了。”
杏鑫登录注册_入地7018米,亚洲大陆科学钻井之最
2018年5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二井工程现场召开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暨学术研讨现场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松科二井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李金发宣布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即松科二井超额完成预定目标,胜利完井。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严光生发布松科二井工程成果。 松科二井工程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也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松科二井于2014年4月13日开钻,历时4年多时间,完钻井深7018米,成为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也是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系陆相地层的科学钻探井。工程攻克了超高温钻探和大口径取心等关键技术难题,获取了415万组24TB的深部实验数据,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取得了地质科技四项重大突破与进展。 一是创造了深部钻探技术四项世界纪录,实现了两项重大突破。创造了311毫米大口径连续取心最长、三种不同口径单回次取心最长四项世界纪录。在世界上首次研发并成功应用大口径一次取心成井等技术,将钻进速度提高了2倍。成功研发了抗高温钻探技术,创造了国内最高温度(241℃)条件下钻进的新纪录。二是发现了松辽盆地深部页岩气和地热能两种清洁低碳能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在盆地深部断陷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3350米以深)地层中发现页岩气气测异常43层,累计厚度102米,甲烷占全烃组分平均含量的86%。在井深4400米~7018米发现150℃~240℃高温干热岩体和2层含高放射性元素铀异常地层。三是获得了白垩纪陆地古气候演变规律的三项重要证据。首次在全球实现了对白垩纪(距今1.45亿~0.65亿年)最完整、最连续陆相地层厘米级高分辨率的精细刻画,首次重建了白垩纪陆相百万年至十万年尺度气候演化历史,发现了大规模火山爆发排放二氧化碳引发陆相气候剧烈波动的重要信息。四是取得了基础地质研究三项重大进展。建立了松辽盆地陆相地层标准剖面——“金柱子”,构建了盆地早期基底双向汇聚、后期伸展反转的陆内盆地演化新机制,提出了多期海侵事件造成盆地有机质更加富集的新认识。 松科二井工程的胜利实施,为地球深部探测提供了关键技术和装备,拓展了松辽盆地深部页岩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新空间,引领了全球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地质历史古气候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