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链接_2019“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暨第二届“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行
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将行业特色型高校优势与自然资源领域深度结合,积极开展促进产学研用协同,2019“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暨第二届“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近日在浙江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举行,此次大会以“共筑新地质,创响新时代”为主题。 会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在致辞中表示,自联盟成立一年来,“地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新实践”、“新模式”不断成熟,联盟规模不断壮大。她还表示,进一步做好“地质+”创新创业教育,要突出“时代”,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转型,紧扣行业需求,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学科与科技的优势,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用科技创新引领自然资源行业转型升级,突出“育人”,以知行合一培养时代新人;通过“地质+”,搭建自然资源领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充分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与举措,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成长为堪当时代大任的卓越拔尖人才,突出“市场”,以创新创业助力社会发展;打造“地质+”创业品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优秀创新项目转化为创业的起点,努力实现人才、科研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向深入,为国家战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动能。 浙江省地质勘查局党委书记、局长张金根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年会和大赛,进一步树立科技创新引领地质工作发展的意识,加速推进地质科技创新成果在地勘工作一线的转化和应用,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强化地勘队伍能力建设,提升地质服务的技术水平,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不断增强地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全国大学生地质创新创业环境,激发青年人才的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选树扶持一批青年创业典型,推动形成社会各界关心地质工作、支持青年人才创业的良好局面。 此外,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白玉,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导郑刚,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谢火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桂宇晖在会上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经过激烈角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富硒土壤营养强化剂的富硒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成都理工大学《问诊山地—工程勘测仿真技术创领者》、华中科技大学《飞流智能:面向超低空的全天候多场景环境智慧监测平台》3个项目获金奖,中国矿业大学《新型矿山“智慧水泥”》等6个项目获银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型复合式海底开沟器》等9个项目获铜奖。 据了解,“联盟”计划每年召开一年会,由相关高校或生产单位轮流召集组织,主要交流和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与举措。“大赛”旨在搭建自然资源领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培养适应自然资源领域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有关负责人表示,联盟和大赛将围绕行业特色发展,进一步发挥学校特色优势,为自然资源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助力。
杏鑫怎么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两国移交多份合作地质调查资料
2019年11月15日,在2019年(第十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期间举办的中国—东盟地学合作研讨会和印度尼西亚国家矿业专场推介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向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两国相关地质调查机构移交了“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合作”成果资料。该成果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正与各国联合实施的,是旨在为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的“化学地球”国际科学合作计划的组成部分,该成果涉及柬埔寨全境71种地球化学元素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全岛69种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这些成果分别由双方科研人员联合编制,收集了自2016年以来双方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获得的海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和图件是支撑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两国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矿产勘查、农业规划等领域。 其中向柬埔寨移交“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合作”成果资料是继我国援建柬埔寨首个国家地质实验室正式移交后的又一项地学领域重大合作成果。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代表团在论坛前夕赴老挝向其相关地质调查机构移交了老挝全境“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合作”成果,涉及71种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该成果也在本次论坛上进行展示。 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相关60余个国家和地区展开深度地学合作,与30多个国家开展了合作地质调查。
杏鑫怎么注册_三十家单位获评第二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
中国地质学会在近日召开的2021年度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上,为获评第二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的30家单位授牌。至此,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已增至63家。 按照《中国地质学会关于申报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的通知》《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评选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中国地质学会第二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申报及推荐工作于2020年11月启动,共收到合格推荐材料46份。经专家评审和公示,河北省地质博物馆、李四光纪念馆等30家单位成功获评中国地质学会第二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 仪式上,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朱立新表示,科普教育基地是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科普资源将弘扬历史文化和科学普及结合起来,打造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基地,必将助力学会科普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他希望上述30家科普研学基地单位要在新的起点上更加彰显特色、更好发挥作用,提高对外开放频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地质学会科普与会员服务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对学会科普工作等进行了汇报。湖南、广东、江苏、上海等省级地质学会和浙江东方地质博物馆的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工作经验交流,与其他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分享了科普工作思路。 在分组讨论阶段,学会科普传播专家和科普基地负责人、代表就下一步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管理、运营和科普宣传工作积极建言献策,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大家一致表示,将继续发挥科普队伍公益职能,加强科普基地管理,做好地质科普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杏鑫登录注册2022年1月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及2月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1月份地质灾害灾情 1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5起,其中滑坡6起、崩塌11起、地面塌陷8起,造成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5.4万元。均为小型灾害。与上年同期相比,杏鑫登录注册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增加47.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减少36.9%。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28.6%、100%和68.6%。 2月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地质灾害多年发生规律及气象部门相关气象预测,2月份,杏鑫在线注册山西西南部、江西西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南部、湖南中部和西北部、广西北部、重庆南部、贵州北部、云南西北部、陕西东部、甘肃南部等局部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杏鑫登录注册2022年1-2月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及3月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2022年1-2月总体灾情 2022年1-2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35起,造成1人死亡、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498.11万元。从灾情类型看,滑坡27起、崩塌85起、地面塌陷23起。杏鑫登录注册从灾情等级看,特大型地质灾害1起,大型地质灾害1起,中型地质灾害1起,小型地质灾害132起。与上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164.7%和253.6%,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增加1人。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77.6%和198.8%,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减少80.0%。 2022年1-2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54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645万元。 3月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地质灾害多年发生规律,结合3月份降水、杏鑫在线注册气温预测,预计华北地区的山西,华东地区的浙江、安徽、江西,中南地区的湖北、湖南、广西,西南地区的重庆、贵州、云南,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市)部分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杏鑫登录注册全国政协常委李朋德建议尽快修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提交了尽快修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提案,建议把重大建设工程的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纳入条例,保障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面对严峻复杂的地质灾害形势,国务院在2003年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履行属地职责,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和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李朋德认为,杏鑫登录注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未来5~15年实施一批国家重大工程,单纯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已不能完全满足更高水平的工程规划建设运营安全要求,亟需开展系统性的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川藏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纲要》还指出要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升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杏鑫在线注册上述重大工程都具有规划区域广、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的特点,且多位于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地区,地质安全风险将严重影响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营安全,有的甚至成为决定工程是否可行的颠覆性因素,迫切需要开展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工作,支撑国家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确保工程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地质安全风险评价涉及可能影响工程规划建设运营的各类地质风险,目前《条例》相关规定还不能完全涵盖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工作,亟待补充并细化相关要求。 为此,他建议,尽快启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修订工作,将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纳入《条例》。明确将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作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营等不同阶段的必要条件,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由工程业主单位组织实施。明确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内容。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除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常规地质灾害风险开展评价之外,还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活动断裂导致场地不稳定或工程错断、高地应力导致地下工程岩爆或大变形、地下储水构造导致构筑物突涌水、高地温导致热害、复杂地质结构导致地质体软弱变形等影响工程安全的各类地质风险。
杏鑫登录注册信息化支撑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业务工作成效显著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全面加强信息化工作,以全国数字岩心平台上云服务、“地质云”数据库核心产品建设和野外岩心图像采集在线化为抓手,2021年支撑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业务工作成效显著,于近日获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数字岩心平台是中国地调局2021年信息化建设“双十产品”,实现了全国实物资料统筹管理、岩心数字资源汇聚与服务等功能,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查询和服务。首批发布的资源包括国家馆藏80万米Ⅰ类岩心和河南、安徽等试点省份Ⅱ类岩心数据,杏鑫登录注册其中2万米多参数扫描数据为首次公开发布。全国数字岩心系统上云服务有力提升了全国岩心数字化与共享利用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地质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全国实物地质资料共建共享新格局。 钻孔数据库、实物图像数据库是“地质云”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重要组成,2021年持续更新数据库支撑“地质云3.0”建设。2021年更新了5万个重要钻孔数据、2万米重要岩心图像数据、50个信息服务产品、33万余条目录数据,新增10万个钻孔数据库属性数据,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年访问量达6万人次,总访问量70万人次,国家基础地质数据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以岩心图像野外在线化采集系统为抓手,实现对岩心、杏鑫在线注册岩屑在野外现场规范化管理。在中国地调局总工室和“地质云”在线化团队指导下,通过便携式岩心图像采集仪软件功能升级,初步实现了岩心图像数据和云盘实时同步。 2022年,中国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还将继续升级全国数字岩心平台,创新共建共享工作机制,以解决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共性需求和关键问题为导向,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江苏区域中心合作研发实物地质资料业务管理系统,切实提升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统筹管理能力。
杏鑫登录注册我国完成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日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标志着我国完成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今后,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化工作将在这一体系框架指导下做深、做细、做实。 标准体系坚持需求目标导向、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继承性和创新性、协调性和开放性、统一性和系统性五大原则,采用“分类层次法”构建,横向对标地质调查“十四五”规划,杏鑫登录注册划分了12大业务领域、47个专业门类,覆盖新时代地质调查业务全领域,突出支撑服务地质调查转型升级和自然资源管理功能;纵向按照“共性提升”原则,自下而上划分为“专业门类标准—业务领域通用标准—地质调查通用标准”3个层次,反映了不同层次标准间递进提升的科学逻辑关系。 标准体系共收录标准1221项。按标准拟定级别分,包含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121项、行业标准628项、地调局标准186项、国家标准物质281项。按标准现行状态分,包含已发布标准537项、已报批标准42项、研制中标准344项、拟研制标准298项。按标准专业领域分,包含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26项,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128项,海洋地质调查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查76项,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42项,国土空间生态地质调查与保护修复47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23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与重大工程建设地质调查评价50项,应用地质调查11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41项,现代地质调查技术700项,地质信息化与地质资料57项,地质调查管理15项。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杏鑫在线注册标准体系将在我国地质调查加快推进“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三大转变,不断提升“五个能力”,大力推动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引领地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继续深入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加快研制新拓展和重要领域标准,稳步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持续优化标准化管理。
杏鑫登录注册《2022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印发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2022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对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部署。 《工作要点》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本着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杏鑫登录注册协助同级党委、政府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保障、措施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分解、明确各相关部门防治责任和防治任务,发挥条块合力,压实防灾责任。 《工作要点》提出,狠抓关键环节突出问题。一是加大调查力度,着力解决“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的问题。抓紧组织开展国产陆地探测卫星在地灾防治中的应用实验,尽快形成支撑能力。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组织技术队伍并联合有关技术单位加强本地地灾隐患识别和地面核查验证,有条件的省份要积极组建省级综合遥感识别核心技术团队。加强1∶5万地灾风险调查评价和重点区域1∶1万调查工作,将调查发现并经核实确认的重要隐患及时纳入防治体系。杏鑫在线注册二是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深化与气象部门合作,持续提升“灾害何时发生”的预警预报能力。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强群测群防员遴选、补齐、培训和激励,做实做细专业队伍驻守制度,将驻守专业队伍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纳入当地地灾防治责任体系。持续开展专群结合预警体系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17个地灾防治重点省份要在汛前全面完成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安装和并网运行。加强阈值设定和预警模型研究,建立普适型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体系有机结合、有效融合的工作机制。完善预警响应机制,落实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具体响应行动。三是强化调查评价成果应用,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进一步深化“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四是加强气候变化形势下的地灾防治对策研究,做好突发地灾各项应对工作准备。 《工作要点》明确,持续提升基层地灾防治能力。加强宣传培训演练,切实提升基层防灾能力,原则上每年应针对重要隐患点周边全部受威胁人员及防灾相关单位、有关技术支撑单位全面开展一次演练。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防灾合力,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本地自然灾害防治指挥协调机制,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和信息共享,共同督促工程建设单位严格执行地灾危险性评估制度。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建设工程地灾防治工作的检查,持续关注农村建房切坡隐患,指导帮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落实风险防控措施等。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发挥资金的最大功效。积极推进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有效提升地灾管理水平。 《工作要点》强调,全力做好重点区域重要时段防范工作。根据预测,2022年我国地灾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东北、华北、华南、西南等地区在汛期或受较强地震影响期间,地灾将呈高发态势。上述地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汛期地灾防治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全力做好,特别是要做好强降雨时期和强烈地震发生后的会商研判、监测预警和应急支撑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加强避险转移人员管控,严防人员回流造成伤亡。加强应急值守值班和信息报送,确保遇有灾情险情时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和严谨性。
杏鑫登录注册河北加快推进地热能勘查开发利用
近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全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规范和简化管理流程,深入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因地制宜选择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建立完善资源勘查与评价、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严格地下水资源监管,有效保障地热能的清洁开发和永续利用。 《意见》提出,深化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重点对平原区37个基岩热储地热远景区、山区对流型地热田和盆地型地热异常区开展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杏鑫登录注册同步在环渤海等地热资源丰富地区组织开展干热岩勘查。以地热田为单元确定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划定重点勘查区、重点开采区,优化勘查开发布局。科学合理确定开采限量,合理设置矿业权。 《意见》明确,鼓励采用“密封式、无干扰井下换热”(取热不取水)技术开发利用地热能资源;有序采取“取热不耗水、全部同层回灌”技术,分区开发利用地热能资源,推进区块整体开发方式地热能供暖,禁止采用尾水直排方式开发利用地热能。积极推动地热能在供暖(制冷)、杏鑫在线注册旅游、医疗康养、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纵向延伸地热能产业链,实现地热资源梯级开发、集约化利用。 《意见》要求,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开展地热尾水回灌及监测技术研究,提高地热水同层回灌率。加强地热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科研攻关,重点开展深部地热钻井工艺、高温地热动态监测、中深层地下水采灌均衡等关键技术研发。同时,对增量项目,建立三级审核、两级监管的省级备案管理制度。项目建成投产后,由市、县两级自然资源等部门依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