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学会地热委员会2018年会召开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学会地热委员会2018年会召开
3年前 (2022-09-21)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203℃

  9月27日~28日,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年会主题是“科学认识新时期地热工作”。与会专家和代表围绕地热资源成因机制、地热资源探测技术、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地热资源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发展展望五方面,共同探讨最新研究成果,推进学科的发展。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建议,要全面推进地热能资源综合利用,开展西南、东南地区的中低温地热发电,可持续利用华北平原、关中盆地和松辽平原盆地区中低温地热资源,建立地热综合利用模式;开发利用西藏、云南、四川等地区的高温地热资源,推进高温地热发电,因地制宜建立多能互补的发电格局,并选择有利地段开展增强型地热能系统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预测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地热产业发展及其对投资的带动,以及地热能利用的替代效应。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源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贵玲介绍,我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水热型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19亿吨,干热岩资源总量初步评估达856万亿吨标准煤,西南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1800万吨。我国大陆3000米~1万米深处干热岩型地热能总计约为856万亿吨标准煤,5500米以浅干热岩型地热能折合106万亿吨标准煤,地热能源可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调整后发挥重要作用。   会议还增设了青年论坛分会场,10位青年学者就河北省岩溶热储赋存规律及特征、中国和肯尼亚地热开发利用状况、京津石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川西高原高温地热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专家作为青年学术导师现场进行针对性点评,并为优秀青年颁奖 。

杏鑫怎么注册_支撑桂林市可持续发展地质调查研讨会召开 岩溶所助力桂林创新示范区建设

杏鑫怎么注册_支撑桂林市可持续发展地质调查研讨会召开 岩溶所助力桂林创新示范区建设
3年前 (2022-09-15)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248℃

  10月25日,支撑桂林市可持续发展地质调查研讨会在桂林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桂林市委副书记白松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研表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所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着力破解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难题,地调科研成果显著。该所围绕桂林市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围绕“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一主题,联合地方地勘单位,在桂林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实施了一系列地质调查和科研项目,编制完成了桂林市地质调查有关成果图集。下一步,该所要继续发挥岩溶地质研究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岩溶科技创新,坚持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平台和国家科技项目平台“两个平台”协调联动,全力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取得更多、更高层次的岩溶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引领支撑岩溶地质综合调查。   白松涛表示,岩溶所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围绕创新示范区建设瓶颈问题,组织编制了桂林地质调查相关图集,为推进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信息保障。建设创新示范区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具体行动,也是实现桂林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他希望借研讨会之机,全面推进桂林市地质调查和成果应用转化,为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据了解,2018年2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桂林市“以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桂林成为全国3个创新示范区之一。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的支撑作用,岩溶所联合多家地勘单位,在深入分析重大需求和充分沟通研讨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了《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综合地质调查总体方案》。   研讨会上,岩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胡茂焱向桂林市赠送了地质调查相关成果图集。本次赠送的图集共6类29幅,覆盖桂林市所有范围,全面反映了山、水、林、田、湖、草、矿产和生态环境状况,可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资料依据,为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信息保障。会上,岩溶所副所长蒋忠诚介绍了桂林市岩溶地质调查研究计划,岩溶所所长助理、工程首席专家夏日元介绍了岩溶科技创新服务桂林发展成果。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局机关相关部室、相关直属单位负责人,广西国土资源厅、相关地勘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相关链接:   多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所开展了一系列岩溶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10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桂林市城市发展。   在1:5万桂林区域地质调查和岩溶地质基础研究方面,完成调查图幅42个,调查面积19530平方千米;查明了基础地质条件和区域岩溶发育规律,摸清了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环境的地质背景,为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治理奠定了基础。   在1∶5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方面,完成调查面积7200平方千米,调查岩溶地下河100多条, 掌握了岩溶地下水资源赋存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潜力;实施水文地质钻探50000多米,勘探成井320眼,为100多万人提供了饮用水源保障。   在1∶5 万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与岩溶塌陷风险评估方面,完成调查面积9000平方千米,调查岩溶塌陷853处和地质灾害隐患点630处,圈定地质灾害和岩溶塌陷高易发区21个,实施岩溶工程地基处理1000多处,为城镇规划和贵广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服务。   在岩溶地貌和洞穴自然景观资源调查研究方面,调查岩溶洞穴3000多处,形成了峰林、峰丛和天坑岩溶地貌理论,为岩溶景观旅游开发和自然遗产申报提供了技术支撑;指导建设了13处洞穴旅游开发,2014年桂林漓江峰林和峰丛“中国南方喀斯特Ⅱ期”世界自然遗产地申报成功。   在岩溶生态研究与石漠化治理示范方面,调查得出桂林市岩溶石漠化面积1988平方千米(2015年),制订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和湿地修复保护计划,建立了喀斯特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模式,为破解桂林岩溶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瓶颈问题提供了技术途径。   在漓江流域水土资源调查与综合整治示范方面,进行了水土流失遥感监测,提出了漓江流域侵蚀坡面径流调控和水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建立了漓江上游水库群防洪实时优化调度决策系统与“水库补水-岩溶防渗-地下蓄水-生态修复”枯水期保水通航模式。   在漓江流域岩溶碳循环调查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开展了岩溶碳汇调查与监测,进行了岩溶碳循环强度分区,研发了陆地植被、土壤改良、引入外源水和沉水植物等4种人工干预固碳增汇技术,固碳增汇能力提高了10倍以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岩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在桂林建成了“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岩溶动力学”和“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立了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有效解决岩溶资源环境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岩溶地质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方面,在桂林丫吉、灵川海洋和潮田、临桂会仙等地建成了岩溶水文地质、地下河系统水循环、岩溶湿地生态、岩溶碳循环等科学试验基地,揭示了岩溶地区资源形成机理与环境效应。   在国际岩溶对比研究与合作交流方面,组织开展了岩溶形态组合、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等国际对比研究项目6项;200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成立;2016年发布了“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了国际合作交流,桂林成为世界岩溶研究的中心。

杏鑫登录注册_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杏鑫登录注册_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3年前 (2022-09-09)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279℃

  11月12日,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6个国家百余位专家学者,紧密围绕城市地质调查、地下空间规划利用、地下空间地质探测技术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经典案例等方面,深入交流了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未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城市地质工作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地下空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作为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城市用地、解决交通拥堵、改善环境质量、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愈益凸现。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严光生在致辞中表示,根据国家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指导思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城市地质调查与地下空间的探测与利用列入“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内容,明确要求开展地下空间三维调查、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示范,评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和利用前景,加快查清城市地下三维地质结构,推进城市立体发展和地下空间安全利用。   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与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共同成立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ACUUS-GEO)国际工作组。该工作组的成立,为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搭建了国际化平台,将进一步促进人才成长、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专业队伍,将促进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领域的合作共赢。   本次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主办。据该中心主任李基宏介绍,在城市地质工作方面,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拥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该中心先后组织实施了南京等六个试点城市三维地质调查工作,探索了城市地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了我国城市三维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推动了全国城市地质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开展。目前,该中心正在组织实施全国城市地质调查工程,承担了杭州、南昌、安庆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和示范,为全面实施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提供工作机制和理论、技术储备。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打造脱贫攻坚“赣南样板”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打造脱贫攻坚“赣南样板”
3年前 (2022-08-17)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207℃

  记者近日获悉,按照自然资源部赣南4县定点扶贫工作安排,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的以“地质调查+”为主要内容的“赣南样板”,近年来已成为赣南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助推力量。   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深入研究赣南现实的基础上,形成了《支撑服务赣南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实施方案》,3年来累计投入地质调查资金4.28亿元,组织直属11个单位和江西省10余个省级直属单位参与,基本实现赣州4县特色农业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主要缺水问题区水文地质调查、重要矿产远景区矿产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查“4个全覆盖”,形成了“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产业”“地质调查+供水”“地质调查+矿业”“地质调查+旅游”等多个脱贫攻坚动力源。   在“地质调查+农业”方面,完成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51万平方公里。发现集中连片无公害富硒区土地48片,富硒区面积达890.53平方公里;对100处特色农业基地提出开发建议,建成6处农业示范基地,将25处原有农业基地的农产品提升为富硒特色产品。   在“地质调查+供水”方面,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6440平方公里。完成87口地下水探采结合示范井,总涌水量超过2万吨/天,保障20万人的安全饮水及灌溉用水;建设4处安全饮水入户示范工程,解决当地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提供1处城镇应急供水水源地;新发现优质矿泉水点179处、地热泉62处,为赣南提出“水产业”发展战略。   在“地质调查+矿业”方面,部署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评价、整装勘查工作、矿集区找矿工作取得新发现。圈定找矿靶区31处,发现矿点120处,有望提交10处中型以上矿产地,为老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在“地质调查+产业”方面,用科技创新助力矿产资源开发。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附加价值,共形成9项综合利用技术,提出5个矿业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建议,建立2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年产值增加近3000万元。   在“地质调查+旅游”方面,摸清了老区地质遗迹资源家底。查明地质遗迹点82处,鉴评世界级地质遗迹点3处、国家级地质遗迹点6处,支撑地方成功申报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矿山公园)、2处省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称号(中国恐龙之乡)和2处乡村地质公园,形成地质遗迹与乡土文化、绿色生态等有机融合的多元服务模式。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调查点燃贫困地区乡村振兴“锌”“硒”望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调查点燃贫困地区乡村振兴“锌”“硒”望
3年前 (2022-07-18)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314℃

  绿色发展,调查先行。记者日前在江西省萍乡市召开的富硒富锌产业发展论坛上获悉,在贫困地区通过地质调查查明富硒富锌土地等优势资源家底,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已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   硒是青山绿水间蕴藏的宝贵财富。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显示,萍乡市土地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全市总面积70%以上土壤富硒富锌,是我国少有的天然优质硒锌同富地区。“吉内得”富硒大米走上越来越多品质家庭的餐桌、“格林米特”猪肉被选定为南京青奥会特供猪肉、“新泉豆腐”进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不仅是江西萍乡,在陕西安康、湖北恩施、湖南桃源等贫困地区,富硒米、富硒菜、富硒茶等富硒富锌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绿色崛起、富民强市的核心产业。据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专家介绍,当地以富硒产业为主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超过65%,全市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   “精准对接需求,精准提供服务。”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介绍,近年来,地质调查系统以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为己任,为支撑地方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发挥专业优势,针对重大民生问题、特色农业发展等精心实施了一批地质调查项目,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摸清了富硒富锌土地分布,为支撑精准脱贫、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硒和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科学家誉为“生命之火”“抗癌之王”“长寿元素”。“克劳斯·施瓦茨奖”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治伦表示,硒对人体有非常重要和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对人体健康有巨大益处。物以“硒”为贵。据预测,富硒富锌农产品市场容量理论估算约4000亿元、保健品及医药品约1000亿元,富硒富锌产业正成为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良好的新型功能性产业。   “催生一个产业,昌盛一个民族。”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表示,农业高质量发展应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满足消费者对安全、绿色、健康、多元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所在。富硒富锌农业未来发展,要特别注重技术创新,在为消费者提供多重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科研与农业生产者的自身价值。   富硒富锌产业是朝阳产业,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过去地质学以找矿为主要目的,很少关注那些没有独立成矿但与生命相关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富集规律及差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雒昆利呼吁,地质调查工作要关注天然硒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科学问题,从硒的地球化学特征入手,摸清硒的空间分布和富集规律,精准圈定富硒地层和区域,科学评价开发利用潜力。   “产业发展的基础,归根到底还是在富硒富锌土地资源。”王昆表示,为助力贫困地区在“硒”望的田野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加速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全面摸清富硒富锌土地资源家底,主动支撑服务各地富硒富锌产业布局。同时在富硒富锌地区配套开展三项工作:一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服务农业生产适宜性分区和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二是水资源调查监测,“以水定土”,支撑水、土资源保护与协同开发; 三是地下空间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示范,强化地质安全保障,改善产业发展的生态空间。   促进富硒富锌土地资源的调查成果转化和应用,是萍乡推进绿色发展的最新实践。“作为百年煤城的萍乡,如何摆脱资源枯竭的帽子、走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需要自然资源人创新发展理念,拓展自然资源的内涵,由以往资源的类型和数量拓展到资源的质量以及地上和地下空间资源。”在萍乡市挂职任副市长的自然资源部调查监测司副司长冯文利如是说。   资源观念一转,发展天地无限。据冯文利介绍,萍乡市不仅通过土壤地质调查,掌握了富硒富锌资源家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重要的是,随着新资源观的注入,更多的“变废为宝”正在生动实践。比如:萍乡正在调查评价百年地下煤矿开采形成的废弃地下空间,作为旅游、文化、储存、地热等新资源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统一。冯文利指出,资源调查成果宝贵,应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让社会和企业家更加理解地质调查,从而加快调查成果的深度转化应用。

杏鑫在线注册_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杏鑫在线注册_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3年前 (2022-07-08)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458℃

  记者从1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全国试点主体工作已经完成,普查工作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这是5月18日拍摄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在发布会上,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表示,5月下旬,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将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全面开展全国普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到2022年底要完成普查任务。   郑国光进一步表示,今年年底要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任务和122个试点县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明年上半年,地方的普查任务要基本完成。明年下半年,在国家层面开展分区域、分类型综合性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形成全国尺度和跨省尺度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对普查工作进行总结,形成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形成一整套成果,使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区划等各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做到及时动态更新,持续发挥普查成果的应用价值。

杏鑫怎么注册_《阶梯式发展论》首发式暨高层论坛将举行

杏鑫怎么注册_《阶梯式发展论》首发式暨高层论坛将举行
3年前 (2022-07-07)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327℃

  一部由找矿哲学衍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并结合地质构造的阶梯式分布原理凝炼而成的、名为《阶梯式发展论》的新书即将于10月20日在京首发。首发式后还将举行高层论坛。   “阶梯式发展”是全国政协原秘书长朱训在其所著《找矿哲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阶梯式发展论》是以朱训为代表的地学哲学界对新中国70岁华诞的献礼。   阶梯式发展论是朱训同志在长期矿产勘查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总结矿产勘查实践经验提出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种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朱训最早在1991年正式提出“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当时,朱训同志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对地矿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找矿实践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从矿产勘查过程看认识运动的“阶梯式发展”》一文,正式提出了“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1992年,朱训在其专著《找矿哲学概论》中进一步阐述了“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在之后的20年间,经过对自然界特别是对地球上地质演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考察,朱训同志认识到阶梯式发展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同样是广泛存在的。2012年,朱训同志发表了《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一文,完成了认识的跃迁和升华,形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雏形。2015年,朱训同志发表了《论阶梯式发展》一文,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体系框架。2019年,朱训同志主导撰写的《阶梯式发展论》顺利出版,使得阶梯式发展理论得到了更加系统而深入的发展和完善。   《阶梯式发展论》一书共8章,22万字,资料翔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得到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该书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为本书作序。   本书从阶梯式发展论的提出与形成入手,系统梳理了阶梯式发展存在的形式、内涵与外延,阶梯式发展的基本特征,阶梯式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比研究了阶梯式发展与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等形式的不同,并将阶梯式发展论融入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深度剖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为从事自然辩证法、地学哲学、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