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总体目标

杏鑫登录注册_《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总体目标
1年前 (2022-11-20)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133℃

  新时期推进城市地质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系列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开拓地质工作新领域,拓展城镇化发展新空间,开辟城镇化建设新资源,构建城市资源环境安全新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循环、安全、集约、智慧发展。   总体目标。第一阶段,到2020年。完成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基本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地质工作体系;二是基本建立城市地质资源环境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制度体系;三是探索形成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系统化、产业化、绿色化开发利用模式。到2025年。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地质工作全覆盖,建立系统完备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基本构建地质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地质工作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杏鑫登录注册_“一带一路”地学合作基础夯实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56个国家(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合作项目160多个

杏鑫登录注册_“一带一路”地学合作基础夯实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56个国家(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合作项目160多个
1年前 (2022-11-16)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120℃

  9月21日~22日,作为欧亚经济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来自18个国家的近200多名中外地学精英,共聚一堂,共同描绘“一带一路”地学合作与发展新愿景。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与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签署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实施160多个合作项目,“一带一路”地学合作基础已夯实。   李金发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合作扎实的基础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基础研究有序推进。以合作项目为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开展了地质背景对比研究、方法技术交流、地质填图、地球化学填图和卫星遥感等多领域合作。二是人才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通过国际培训班、项目合作、在中国攻读学位等方式,累计为沿线国家培训近1000人次,推进了相关国家地质调查能力的提高,增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地质工作者之间的友谊。三是多边合作网络与平台建设进展喜人。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已和国际地科联(IUGS)、世界地质编图委员会(CGMW)、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海底管理局(ISA)、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等重要国际地学机构和组织开展了深入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已经落户中国。在此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正牵头推动“化学地球”和“全球岩溶”两个地学大科学计划。同时,成立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研究中心、东南亚南亚地学合作中心、东北亚地学合作中心,为开展更深层次、更多领域的合作搭建了平台和桥梁。   李金发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4年来,已得到诸多国家积极响应,取得了良好进展,“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公共产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合作,不仅对促进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更对增加全人类福祉具有深远意义。今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继续与各国地质调查机构以及地质学家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共同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地学繁荣之路和创新之路。

杏鑫注册链接_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江西省地调院西部地质工作掠影

杏鑫注册链接_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江西省地调院西部地质工作掠影
1年前 (2022-11-07)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29℃

  2000年,江西省地矿局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主动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江西省地调院迅速反应,将该院工作重心向西部转移,先后拉起了西藏区调队、新疆分院两支队伍,开启了“走出去”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如今,该院在这一区域找矿成果丰硕,已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成为江西省地矿局参与国家西部战略的“桥头堡”。   抢抓机遇 瞄准“西部主战场”   2000年,江西省地调院抽调精干人员组建西藏区调队奔赴西部开展地质工作;2003年,该院根据院情组建新疆分院进入新疆开拓市场。两支队伍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特别是2006年以来,新疆分院较好地抓住地勘黄金10年的快速发展期,与西藏分院一起走上了“市场+矿权申报运作+各类基金招投标+地勘延伸产业经营理念”的新路子。   初入新疆,该院组建了一支前哨小分队进行地质勘查工作,他们首先在第一时间积极参与新疆1∶5万区调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的区调项目招标,组织精干力量认真编写投标文件,成功中标1个项目,开启了该院在新疆的地质工作。   该院主动联系新疆的地勘单位,以技术劳务合作为主承接地质项目,在工作中不断积累资源、转变工作方式和经营理念,2005年正式进入市场并逐渐开始独立承接市场地质勘查项目、参与新疆国土资源厅组织的地勘项目招投标,先后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新疆基金项目和市场项目及与新疆地勘单位合作项目。   同时,该院根据所收集的各种资料积极申报探矿权,开始在新疆登记矿业权。截至目前,该院完成立项及招标项目15个、与新疆地勘单位合作项目10个、市场矿产调查项目18个、登记矿业权8处,完成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架桥过河”的华丽转身。   凝聚合力 打造“西部新引擎”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新疆、西藏备受国内外关注。该院持续10多年进入该区域工作,他们积极把握优势,巧借外力,用足内力,凝聚合力,与兄弟单位从互通有无到互利共赢,建立起了良好的信誉,特别是与新疆有关地勘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通过投标、联合或技术服务等方式,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地质遗迹、水工环等地质调查方面获得了项目,并对接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为该院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在履行地质找矿使命的同时,他们也把驻地当成第二故乡。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集中区,多年来他们始终尊重当地民俗民风,如遇困难及时与当地政府沟通、交流并采纳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在野外工作中,他们非常注意与当地居民搞好关系,如在实施“新疆巴里坤县红沙山一带1∶5万三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期间,需要租车、租马、雇人时,尽量照顾当地居民;在高原地区,蔬菜、瓜果十分珍贵,他们经常把携带的瓜果蔬菜赠送给当地居民。多年来,他们与当地藏族同胞营造出了团结友爱、汉藏一家亲的温馨场面。   2008年,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签订《合作开展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协议》,从2008年到2015年,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阿尔金山三大山系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当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制定的目标是:“三年要有好的眉目,五年要有鼓舞人心的成果,八年要有令国人为之振奋的重大成效。”   新疆“358”项目自实施之日起,便受到了整个国土资源系统、新疆乃至全国矿业界的高度关注。该院统筹部署,科学规划,严格按照“主攻天山,深化阿尔泰山,加快昆仑-阿尔金山”的总体布局,以三大成矿带、十大重点找矿远景区、15个有望突破的重要矿集区为重点,遵循“区划部署、地质调查、物化探遥、矿产勘查、科学研究”五统一原则,坚持中央财政资金引领,以基础和调查评价为主;与中央地勘基金衔接,以预查为主,合理部署、面上展开、点上突破、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取得了重大地质找矿成果。   乘势而上 再谱地矿新篇章   近年来,该院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大了西部地质勘查工作力度,按照江西省地矿局提出的“抓项目、强管理、争效益”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强横向联系,主动出击。该院领导多次走访新疆相关地勘单位,以市场营销的方式推销该院的专业技术实力,努力提升该院在新疆的市场份额。截至目前,该院在新疆开展了12个项目,其中7个项目已经结题,取得了2个优秀、2个优良、3个良好的评定;新立3个项目;新中标了“新疆某地区四幅区矿调”等新疆基金项目2个;与新疆地矿局、新疆有色地勘局强强联合,争取到2016年~2018年度的总工作经费近3000万元,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该院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2017年,对于该院新疆地质调查工作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是该院新疆地质调查工作的“巩固完善年”。然而,当下矿业经济低迷,地勘队伍改革尘埃未定,与矿业筋骨相连的地质调查工作可谓前路艰辛、荆棘密布。那么,该院地质调查工作将如何筹划和开展?该院经过广泛调研,大胆决策,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西部工作发展方案:   首先,以新疆新一轮“358”地质找矿工作的启动实施为契机,以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查工作为基础,积极迎合各级政府及地勘市场的需求,主抓两条线:一是以招投标工作为重心,结合自身行业优势,以天山、昆仑山-阿尔金成矿带及南疆地区1∶5万基础地质、矿产地质调查为主攻方向,开拓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领地;利用新疆成果转化快的特点,以铜、铅、锌、金、锰等矿产为重点,对新发现矿点积极向新疆国土资源厅进行矿产评价立项申请,实现新成果的迅速转化。二是在进一步巩固西藏地勘工作的同时,以延续项目和新开项目为立足点,横向上加强与当地地勘单位的合作,纵向上加强与省内地勘单位的合作,广泛收集信息,主动寻找合作单位,以诚挚的工作态度和优异的工作成果为基础,与合作单位开展深入持久的合作。   17年砥砺前行,春华秋实。江西省地调院开展西部地质工作的17年,是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同频共振的17年,是与西部经济发展交相辉映的17年。这支赣鄱大地上的“地质尖兵”必将继续秉承“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精诚团结,合力攻坚,齐心协力,共促发展,再谱与西部共荣的新篇章!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调查步入“云时代”——“地质云1.0”正式上线服务纪略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调查步入“云时代”——“地质云1.0”正式上线服务纪略
1年前 (2022-11-05)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119℃

  11月6日,地质人期盼已久的地质云上线运行了。尽管本次上线运行的还只是1.0版本,但带给地质调查、地质科研、地质科普的变化却是巨大的:在地质信息数据的获取上,将形成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的新局面。   不仅如此。目前,“地质云1.0”已构建完成的几大系统,还将为我国地质数据的组织管理与共享、地质信息产品的开发与服务、地质调查及地质调查业务管理等,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质云1.0”上线运行,让中国的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正式进入云时代。   数据鸿沟孤岛不再有   数据鸿沟、数据孤岛,是信息化建设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地质行业也不例外。   随着地质调查数字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范围的逐年扩大,我国积累的地质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但是,受数据格式、数据权限、数据存放地以及观念制约,即使同一个单位的人要想获得自己所需的数据,往往都要费一番周折,不同单位间数据获取难度则更大。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大数据和云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案。“地质云1.0”采取开放式架构,建设了分布式大数据中心,建立了地质信息产品体系,升级集成了智能地质调查系统和地质调查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了网络安全与制度标准保障体系,建立了数据备份节点。   简单地说,就是“地质云1.0”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建有1个主中心,6个区域中心和12个专业中心单位的硬件、数据原地不动,作为地质云的分中心,通过基础设施服务技术将其纳入到云中统一调度使用。   对这种构架,国家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中心原主任高新民给予了高度评价:证明开放式架构可以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异构、异主、异地数据的共享,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高新民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原来,在信息化特别是云建设中,我国存在集中式和分布式建设两种思路。而分布式建设思路虽然具有可以降低建设成本的优势,但数据存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和异构、异主、异地的特点,统一调试的技术难度较大。看到“地质云1.0”的成功研发,高新民在评审验收现场激动地说:“这证明分布式架构是可以实现三跨、三异数据的互联网式共享的。”   地质云的成功研发,使以前存放在各地的数据在云中实现了互联互通,数据“跑”起来,数据鸿沟、数据孤岛现象也就随之消除。人们只需注册成为“地质云1.0”的用户,就可以在云中漫步,上传、下载、管理自己权限下的数据,和其他用户分享各自的成果。   一“网”打尽的还有软件。众所周知,地质专业各类专业软件众多,若全部购买除投资巨大外,部分软件还存在使用率低的问题。为消除这一地质人异常头痛的问题,地质云1.0进行了贴心设计:以虚拟技术为依托,在云上放了几乎地质行业所需的各类专业软件,注册用户即使计算机中没有安装任何一款地质专业软件,也可以各取所需,做好想做的一切与地质业务相关的工作。   “云时代”的魅力   “地质云1.0”的成功研发,为地质工作从调查到最终产品的形成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对这些变化,工程首席谭永杰如数家珍:   借助地质云里的智能地质调查系统,各地质调查工作组可先根据需要,创建自己的智能空间环境,并通过这个空间环境,自动或被动地获得地质云推送过来的各类已有数据,进而为野外地质调查提供依据或支撑,同时还能将野外新采集的数据通过自动回传系统功能进入地质云,进一步充实、丰富已有数据库,为下一步的协同处理和分析提供新的数据源。   “这一功能通过阿尔金成矿带、二连—东乌旗成矿带开展的示范应用,成功探索出了云环境下智能地质调查新模式。”谭永杰说,“如果说智能地质调查系统实现了地质野外实时数据的采集,那么地质调查数据汇聚系统则推动了地质调查大批量数据汇聚管理与共享应用的云工作模式。”   谭永杰介绍说,这一系统采用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目前正在实施的计划—工程—项目调查获取的大批量地质、钻孔、物化探、水工环、能源、矿产等各类原始数据与成果数据的实时在线汇聚,提供对各类地质调查数据的在线提交、多级审核以及海量地质数据的分类存储与在线管理,并在项目数据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提供地质大文件数据的快速响应、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查询、浏览显示、统计分析、资源共享等应用服务。   “通过这一系统,地质调查人员足不出户,即可找到海量的地质数据。”谭永杰介绍说,目前通过369个在线数据服务接口的设计及实施,已经实现了分布式10大类75个数据库的在线浏览、检索查询、数据审核、实体数据下载服务的一站式服务功能,其共享数据覆盖层级为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省级—区域级,从陆地到海洋,从地下钻孔、岩石,地表土壤、水与灾害监测到地上航空遥感,跨越地球四大圈层,可以满足不同尺度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评价、综合编图的科学研究。   谭永杰强调,“地质云1.0”还带来了地质信息产品生产模式的根本性变化。这一系统通过联合局属单位服务节点,为地质信息产品协同服务,实现“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产品上线、产品服务、申请审批”多维协同联动。利用这一新生产模式,地质云已生产上线的新服务产品达到2300多种,包括专著、论文、报告、图件、数据、软件、设备、标准、技术方法、信息等8大类53小类。   “野外作业与室内管理如何协调、沟通,始终是一大难题。对此,地质云给出便捷解决方案。”谭永杰说,“地质云1.0”基于hadoop大数据平台技术体系,首先为地质调查业务的全流程管理构建了业务管理仓库,并在多源异构业务数据自动化有效集成的基础上开发了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通过该系统,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人员,实现了多系统功能的一站式登陆、项目信息全周期的实时下载、人财物历史及动态数据的全面把控,初步实现了电脑+人脑的计算机辅助督办、最优管理指标的提出等决策功能,首次探索了云模式下的地质调查业务管理模式。   谭永杰表示,这一系统不仅解决了地质调查管理的难题,其建设思路和框架还为其他行业的政务办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筑牢安全闸门   数据放到云上看不见摸不着,安全是所有人都关心的焦点。对此,地质云研发团队比你想得还要细,筑起多道闸门保障数据和系统安全。   第一道安全闸门:用户门。地质云1.0共设计了4类用户,并实行用户认证制,分别授予不同的权限。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地质云数据共享云应用,获取自己权限下的各类地质数据;社会用户,可基于互联网随时随地一站式进行地质信息产品在线查询与使用;野外调查人员,可通过智能调查云应用,进行工区各类背景数据自动推送、提供云端智能化处理软件工具、调查数据和处理结果云端存储;地质调查业务管理用户,可通过业务管理云应用,即可云端在线办理全局项目、财务、安全、人事、综合办公等各类业务管理。   第二道安全闸门:技术门。通过技术手段为地质云构筑了网络防护安全、主机安全防护、应用软件安全防护和数据安全防护四道安全屏障,使地质云的安全级别达到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第三级要求。未来,还将继续采取技术措施,对四道安全屏障实施纵深加固。   第三道安全闸门:管理门。建立了领导、管理、支撑三层云安全工作运行模式,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安全重大事项决策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肩负起日常管理职责,组建专门的云安全保障技术团队和安全运维团队,实施系统设计、运行维护、事件响应与处置、安全巡查、应急管理、安全检查、基础设施维护等具体工作。   第四道安全闸门:制度门。目前,已制定有关地质云安全管理制度(试行)达9个。其中,管理办法包括《地质云地质数据共享服务管理办法》《地质云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地质云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地质云用户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包括《地质云网络安全组织管理规定》《地质云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定》《地质云网络安全事件管理规定》《地质云信息系统帐户与密码安全管理规定》《地质云机房安全管理规定》。在总结试行经验后,还将对这些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地质云”已破茧而出,中国地质调查也进入到互联网+地质调查的全新时代。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集中学习研讨党的十九大精神、强调找准地质调查工作在新时代的定位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集中学习研讨党的十九大精神、强调找准地质调查工作在新时代的定位
2年前 (2022-11-02)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27℃

  11月21日,围绕“党的十九大主题、历史性变革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一主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一集中学习研讨会。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钟自然指出,党的十九大的主题开宗明义地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钟自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牢记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要增强为党和国家事业做贡献的思想自觉,要把地质调查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放在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中去谋划部署。   钟自然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们要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为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依据,要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找准地质调查工作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的定位。   王研表示,必须尽快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扎实做好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   李金发表示,要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用新的观念思考、新的视角审视,为新时代贡献地质智慧与地质方案。   局党组成员李海清、严光生,中组部干部四局有关同志出席会议。局机关各部室主要负责同志、在京直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地调局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挂牌成立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地调局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挂牌成立
2年前 (2022-10-29)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132℃

  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12月7日在成都正式挂牌成立。当天举行了成立仪式暨学术交流研讨会,会议介绍了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科技创新成果进展和支撑服务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地质调查报告。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成都市副市长刘宏葆出席成立仪式并讲话,刘宝珺、多吉、王成善、侯增谦等院士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主持。   钟自然指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地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创建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是落实中央关于调整现有行业和地方的科研机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建立由全国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组成的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创建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地调局、成都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地质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推动成都创建国家中心城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钟自然充分肯定了西南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建设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目标是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和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钟自然要求,要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一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发挥区位优势;二要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三要坚持开放合作、协同攻关,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四要齐心协力为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   刘宏葆表示,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挂牌成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指示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国土资源部对成都创新创业环境的高度认可和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力支持,标志着成都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战略合作再次迈出实质性的一大步,开启了双方共同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新征程。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高端人才集聚区、前沿基础研究引领区和成果转化先行区,助推成都市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据了解,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依托中国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建立。目前,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探矿工艺所、成都综合利用所等3家单位,该中心已建设有部、局科技条件平台7个。   会议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科技创新成果进展。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南地区投入经费近40亿元,拉动地方、企业投入近60亿元,开展了能源矿产、固体矿产、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土地质量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地质科技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宏观影响力的成果,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大工程建设、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分别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签订了共建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合作协议。成都地调中心还向成都市国土资源局移交了《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地质环境图集》,并介绍了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调查成果和下一步实施方案。多吉、王成善、侯增谦、邓军、潘桂棠等院士专家作了学术报告。   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成都市人民政府、天府新区管委会有关部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有关地勘单位,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杏鑫注册链接_找矿突破为广西发展提供新动能

杏鑫注册链接_找矿突破为广西发展提供新动能
2年前 (2022-10-01)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25℃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为保障资源供应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日前印发《2018年广西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2018年的目标任务,并做出工作部署。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石油、天然气、铀、铁、铜等重要矿产资源需求呈刚性上升态势,国内供应保障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011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至此,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上升为国家行动。   “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到十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这是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确立的三个阶段性目标。记者从广西国土资源厅了解到,2011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广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国家、省级财政资金的牵引作用,有力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了第二阶段找矿目标。   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广西累计投入资金41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5%,其中社会资金占55%。除锑、钼、铟外,其他矿种均完成了5年目标任务,银、铜、镍、稀土、高岭土、水泥用灰岩6种矿产提前完成10年找矿目标。2017年,广西继续投入地质勘查资金4.1亿元,新增了一批矿产资源储量,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基地   矿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为立足自治区内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深入贯彻《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精神,在自治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地勘单位、矿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圆满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目标任务,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新增了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基地。主要新增了以下六大资源基地:崇左地区铝土矿资源基地,桂中地区铁铝矿资源基地,桂东南和桂南离子型稀土资源基地,天等龙原-德保那温锰矿资源基地,合浦地区高岭土矿资源基地,大新县弄屯、象州县妙皇等铅锌矿资源基地。   据了解,广西主要固体矿产找矿成果也相当丰硕,到2016年底,新发现64处大型、76处中型矿产地,奠定了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资源基础。此外,在老矿山找矿方面,也成果显著,开展老矿山深边部“就矿找矿”,在19个矿山中新发现大中型矿床5个、平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0年,稳定就业人员1万余人。老矿山找矿丰富和发展了找矿预测理论,带动了深部勘查技术方法进步,推动了矿产勘查开发向纵深拓展,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上述数据显示,到2016年,广西基本实现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出的“五年有重大突破”的第二阶段目标。2017年,广西继续投入大量找矿资金,新增查明矿产资源储量达大中型矿床7处。其中,大型4处,中型3处。   资料显示,2017年,广西探获重要矿产新增资源储量(333及以上)(不含储量核实新增量):金金属量18吨,银金属量1232吨,铅金属量16.9万吨,锌金属量12.34万吨,铜金属量4.46万吨,镓金属量2716吨,钨金属量2.82万吨,铝土矿矿石量546.36万吨,锰矿矿石量254万吨,硫铁矿矿石量2723万吨。   重要矿产资源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记者了解到,在取得“五年有重大突破”找矿成果的同时,广西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程度也显著提高,重要矿产资源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保持快速推进势头。到2016年的五年间,广西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3.9万平方千米、矿产远景调查2.1万平方千米、区域地球物理调查1.6万平方千米、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6万平方千米、遥感地质调查15万平方千米、水工环地质调查1.35万平方千米、1∶5万航磁地面调查28.5万测线千米。   此外,广西1∶5万区调累计完成11.6万平方千米,由“十一五”末期覆盖全自治区面积的30.6%提高到49.25%;圈定物化探异常3000多处、矿化点约1000处、找矿靶区500余个,提交基础地质成果资料1批,为后续商业性风险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快速推进广西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二是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取得重要新发现。到2016年的五年间,广西油气、页岩气调查陆续在新区新层系取得重大进展,预测广西北部湾北缘盆地油气资源量总量0.75亿吨,有中型油藏规模;查明广西境内主要页岩含气层系,圈定桂中坳陷、右江盆地页岩气找矿重点远景区2个,估算页岩气资源量3.2万亿立方米;罗城南平等地煤炭勘查,完成钻探3万米、新发现煤产地3处,提交资源储量0.87亿吨;苗儿山铀矿勘查完成钻探3.8万米。这些能源矿产成果的取得为广西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能源保障奠定了基础。   记者了解到,2017年,广西累计投入基础地质调查资金5458.2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127.2万元,占比38.97%;地方财政投入3229.06万元,占比59.16%;社会资金投入102万元,占比1.87%。2017年度开展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共26个,其中,新开9个,续作17个。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共3215.8平方千米,全自治区累计完成119791.8平方千米,覆盖全自治区面积约50.61%;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共6117.5平方千米,全自治区累计完成20136.5平方千米,覆盖比例8.49%。发现一批矿化点,优选出一批具有找矿意义的重要异常。   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是地质工作的灵魂。广西在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指导找矿作用更加突出。   一是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引领找矿向新区新类型拓展。开展广西整装勘查部署选区及成矿规律综合研究,建立构造-蚀变-矿化调查及预测方法体系,创新了内生金属矿产的找矿预测与勘查技术方法,对推进广西找矿勘查与开发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是潜力评价和找矿预测有效指导地质找矿。应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的理论方法和GIS评价技术,完成全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掌握了19种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家底,为编制全区矿产资源勘查规划、科学部署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地质依据。   三是攻深找盲、深地勘查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地质勘查深孔钻探配套技术应用研究,总结和探索出适合广西中深部(孔深1000米左右)找矿勘查钻探施工设备与配套技术工艺,极大地提升了广西地质找矿攻深找盲的能力。   四是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回收利用研究取得积极进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广西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矿产“三率”水平显著提高,煤炭采区回采率达到86%,铁矿、锰矿、铜矿回收率分别达到88%、88%和92%,与“十五”末相比,煤炭采区回采率提高了12%以上,黑色金属矿产回采率提高了8%。建立主要矿产“三率”指标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促进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高,特别是铁矿、锰矿、锡矿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新时代找矿突破继续发力   “十三五”时期是广西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的决胜期。在工业化中期进入新常态,资源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广西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严峻。   受全球经济下滑、国际矿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和全国矿产勘查形势一样,广西的矿产勘查投入也下降明显、矿产资源保障约束趋紧,市场开放程度不够、深化资源管理改革任务艰巨,保护生态环境要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指导找矿能力不足,项目管理与质量监督尚待加强等问题,制约着新时代地质找矿突破工作。   为了统筹开展广西地质找矿工作,继续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高广西境内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广西国土资源厅日前印发《2018年广西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2018年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计划投入中央财政资金6579万元,实施项目23个;投入自治区财政资金近2.5亿元,实施项目74个。   据悉,广西2018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目标任务:继续推进基础调查工作,提高广西基础地质调查水平,力争在页岩气方面取得突破;矿产勘查以铝、锰、铅、锌、金、银、铜、锡等为主攻矿种,兼顾新能源矿产及广西经济发展紧缺急需的非金属矿产等矿产勘查工作,预计提交矿产地1处~2处;继续加快推进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提供富硒富锗土地质量评价成果信息;加大科技攻关,开展铝土矿与三稀元素、金矿和铀矿等成矿规律研究,从理论研究出发,指导找矿突破;安排1∶5万环境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力争为当地城市建设及海岸生态环境调查提供基础数据;安排19个县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为县域地灾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根据《方案》设定的计划,广西将围绕国家级整装勘查区、自治区重点勘查区和南岭、右江、桂东-粤西等重要成矿区带部署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项目;加强环北部湾南宁、北海、湛江1∶5万环境地质调查、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和西江中下游岩溶峰林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等相关工作;加强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杏鑫登录注册_寻梦三秦大地最古老印痕——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圆满收官

杏鑫登录注册_寻梦三秦大地最古老印痕——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圆满收官
2年前 (2022-09-27)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32℃

  三秦大地,人文荟萃;南北胜迹,竞相媲美。   7月14日~19日,为期6天的2018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寻梦之旅圆满结营。本次地学夏令营活动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发起,并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组织主办。   2018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活动的主旨为“携手‘一带一路’,相遇最美陕西”。参加本次活动的学员是通过网上报名,经过严格选拔,挑选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和来华留学生。   本次夏令营活动于7月14日上午在陕西师范大学隆重开营。活动分为南、北两线,南线为绿色生态之旅,北线为传承红色文化之旅。记者跟随北线采访,期间所见所闻,无不令人震撼和感叹。     南线学员冒雨考察南郑大佛洞    行程紧张而内容丰富的考察活动于7月19日在陕西师范大学胜利落下帷幕。结营仪式由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辛省平主持,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白宏做了讲话,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杨祖培做了讲话并宣布当晚圆满结营。   结营典礼上,师生代表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学习感言,主办方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最后夏令营全体成员举办了欢快感人的联谊活动。   陕西雄居中华版图腹地,以横贯中国大陆中央造山系-秦岭山脉而名威天下,秦岭造山带横向分割中国南北扬子、华北两大板块,具有“一带两块”独特的构造格局,控制着纵跨陕西南北迥异的三分地貌景观: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地貌以能源矿产得天独厚,中部俗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汾渭盆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南部以勉略宁三角区为代表的秦巴山区因地质现象复杂典型及多金属矿聚集区而著称。   因此,陕西具有开展地学教学和研究的资源优势。特别是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在陕南汉中地区发现世界级天坑群、在陕北地区发现规模巨大的丹霞地貌,二者分别被誉为“21世纪地理大发现”和“中国红谷”。这两大发现,进一步扩充并丰富了陕西省地学教学目标基地。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深入推进,地学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及留学生规模日趋增长。可以说,国际地学夏令营适时开展顺应了时代需求。     勉略构造带地质现象现场讲解    遵循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的宗旨,秉承传播地学知识、深化“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理念,并依据陕西地质地貌格局和历史人文景观特色,优选“南线西安-佛坪-汉中、北线西安-洛川-延安”两条贯穿陕西南、北,纵跨三大地质构造景观区的特色地学考察线路,考察内容涉及基础地学、矿产、地质遗迹、地质灾害与防治、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等诸方面。   考察由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的12位知名教授、专家全程授课和讲解。该活动不仅促进了地学引领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加深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学子对陕西地学和资源环境的了解,而且构建了国内外青年学子走进陕西、认识陕西、爱上陕西的优质地学交流平台,增进了60余位国内高校不同专业学员和“一带一路”沿线留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友谊。   紧张有序的考察安排让大家以全新的视角走进了神秘的地学殿堂:伫立黄土高坡宝塔山下缅怀先烈们浴血奋战、艰苦奋斗事迹,再度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在延川县梁家河畔留下革命圣地红色寻旅的足迹;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里聆听中华文明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与传承,汉中两汉三国故里传奇往事述说着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西高新区“绿色”能源污水再利用让大家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再造资源环境的魅力;三河口引汉济渭工程见证了人类改造自然、造福后代的奇迹和毅力;巍巍秦岭之巅、沧海桑田变幻暨勉略构造带地学奥秘,现场教学体验揭开地学宝库的神秘面纱;在天坑群世界级奇迹南郑县小南海大佛洞、西沟洞天坑目击了大自然的震撼神奇;在陕北能源矿产基地、鄂尔多斯盆地地貌景观露头观察追溯着黄土地远古变迁的印痕;秦晋峡谷黄河大蛇曲群奇观、志丹县永宁山、靖边县龙洲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更是三秦大地馈赠的厚礼;佛坪县庙垭沟泥石流、圣地延安宝塔山滑坡综合治理示范基地,体现人类敬畏自然、保障民生的智慧与决心。   本次活动激发了学员们浓厚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他们顶风冒雨,经受住炎热酷暑的考验,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怀抱,追寻地学的奥秘,既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又提升了历史人文积淀和文化品位。他们继承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团队协作的友爱风格。其勇于探索地学真理的拼搏精神,开启了现代文明与丝绸之路深度融合之门,传承了解“一带一路”从这里开始。     北线学员考察洛川黄土地貌    陕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区位优势,古都西安历来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往来与协作由来已久,是连接中国内陆政治、经济、文化之纽带。   首届地学夏令营活动的适时开展,顺应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全体学员不仅增长了地学知识,收获了友谊,更培养了博大的地学情怀。   本届地学夏令营不仅为学员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其秉承的“携手‘一带一路’,相遇最美陕西”共同发展理念已深深地植根于广大学员和师生心中,增强了学员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员们纷纷表示,他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今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脚踏实地,锤炼品格,为“一带一路”建设展现自己的青春和激情。来华留学生表示,回国后将积极传承本届地学夏令营宗旨,继续讲述美丽中国、魅力陕西新故事,争当“一带一路”建设的使者。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之所以发起举办本次夏令营活动,意在让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在感受地球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危机的同时,大力普及宣传地学知识,积极践行和平绿色协调发展共享理念,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们科学利用地球,争当保护地球的倡导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杏鑫登录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联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座谈交流

杏鑫登录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联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座谈交流
2年前 (2022-09-25)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38℃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召开座谈交流会,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联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区域化党建共建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代表们与发展中心职工进行座谈交流。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张海啟,西城区人大代表魏建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发展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中心在区域化党建共建工作中的资源优势,也汇报了职工在工作生活上的需求。通过本次座谈交流,进一步拓宽了发展中心职工诉求反映渠道,更好地实现了共建双方需求精准对接,是发展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创新,也是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做的具体努力,开启了发展中心与所在区域政府整体联动、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发展中心班子高度重视共建工作,这些年来,以创建“首都精神文明单位标兵”和“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为契机,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以推进全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为核心,开展了城乡共建、社区共建、灾区援建等“同创共建”活动。以“送科技下乡”为重点,开展“张山营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土壤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项目、互访交流、扶贫帮困等城乡共建活动;以地学知识普及、联合回收废旧衣物、联合为灾区募捐物资、互访交流等活动为主要内容开展了社区共建;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抗旱找水打井等提供地质基础数据,组织精干力量,开通应急服务绿色通道,开展灾区援建,为保障基本民生作出了应有贡献。   期间,西城区展览路街道有关领导、西城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行还参观了全国地质资料馆并观看中国地质调查宣传片。   下一步,双方将不断加强沟通交流,开展广泛的区域化党建共建合作,做到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用,实现城乡、区域、社区全覆盖的“三位一体”大共建。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直属机关党委、发展中心相关负责同志,西城区展览路街道有关领导、西城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座谈会。

杏鑫登录注册_地调局首次在非洲举办海外技术培训班

杏鑫登录注册_地调局首次在非洲举办海外技术培训班
2年前 (2022-09-25)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144℃

  近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自然资源部指导,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马达加斯加矿业与石油部组织的2018年马达加斯加地质矿产技术海外培训班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成功举办,来自马达加斯加矿业与石油部等相关机构的40名官员与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在非洲举办海外技术培训班。   该培训班由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和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共同协办。中方派出矿产资源评价、油气地质、海洋地质、地球化学、地质调查信息化、人力资源合作、国际合作等领域的12位专家前往授课,培训课程包括矿产资源评价方法与技术、地球化学填图技术、陆域油气地质调查技术、海洋地质调查技术、地质调查信息化等内容。   利用本次培训平台,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马达加斯加矿业与石油部就未来的合作方向与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希望在2016年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框架下,在地质调查信息化、“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在内的地球化学填图、陆域与海域油气资源概查、水文地质、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地质灾害等领域开展合作;同时,马方希望利用已建立的“中马地质之家”平台,在短期培训和长期学历学位培训方面进一步合作,争取更多的优秀技术人员来中国学习与交流,提升马国技术人员的水平。   据了解,中马政府间地质矿产合作已有15年历史,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中马地质专家共同完成马达加斯加全国地球化学填图计划;二是通过政府间地质调查合作,提高了马国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为马国在矿业领域吸引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引导中国企业在马国开展矿业合作;三是利用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为马国培养了近百名地质矿产领域管理与技术人员、10余名硕士和1名博士,建立了“中马地质之家”。(杨贝贝  韩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