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上半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灾七十起

杏鑫怎么注册上半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灾七十起

  7-8月极端气象事件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须时刻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   记者近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150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上半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0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1828人。尤其是6月份以来南方地区局地雨情加重,地质灾害风险加剧,浙江、贵州、江西、四川、重庆多地先后发布橙色、红色预警,加强巡查排查、监测预警与转移避让等风险防御响应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据悉,上半年灾害类型以滑坡和崩塌为主,灾害级别以小型为主,诱发因素以降雨等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主要为建房切坡等。从地域看,湖北、湖南和广西等中南地区灾害数量最多、直接经济损失最重。   在上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各地坚持人民至上、杏鑫怎么注册生命至上,积极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开展隐患广域识别,提升监测精度,提高预警效率,部分地区加强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网格化建设和科技支撑,基层干部履职尽责,群众风险意识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增强,社区村组第一防线更加牢固、高效。   结合气象、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预测,下半年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极端气象事件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7~8月防灾减灾形势尤其严峻,极端气象事件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西南、杏鑫注册链接中南及西北部分地区是地质灾害发生和危害的重点地区,需严防群死群伤灾害事件。汶川、芦山、漾濞、玛多等地震影响区也要加强泥石流和滑坡地质灾害的监测防范。   部地质勘查管理司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已进入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必须时刻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扎实做好下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下一步,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本着对人民群众极端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部门职责、深化细化工作部署、落实各项防灾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站位,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相关部门和地方做好地灾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应急演练、避险转移等工作;二是按照《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规划纲要》要求,做好新一轮区域性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人口聚集或风险较大的重点区域1∶1万大比例尺高精度调查评价及风险区划工作,推进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逐步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三是加强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提升基层防灾和应急处置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基层第一防线作用,推进“人防﹢技防”新模式;四是加强人口聚集区、重大工程区、地震影响区和重要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排危除险和避险移民搬迁等工作;五是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系和信息共享,加强与住建、交通、水利、文旅、应急、能源、铁路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合力。

杏鑫怎么注册郑州综合利用所3项“花岗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杏鑫怎么注册郑州综合利用所3项“花岗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在花岗岩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持续攻关,取得多项发明专利。近日,《一种花岗岩细粒石粉全粒级除杂制备超细高白微粉的方法》(专利号ZL 201910979893.1)、《一种花岗岩石材废石制备陶瓷原料的方法》(专利号ZL 201910978877.0)、杏鑫注册链接《一种花岗岩石材锯泥石粉制备陶瓷原料的方法》(专利号ZL 201910532022.5)等3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我国现有花岗岩开采及加工产业聚集基地20余处,年增固废超1.5亿吨,受运输半径限制,主要以集中堆存、填埋为主,造成资源浪费、土地占压、环境污染等问题。郑州综合利用所发挥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杏鑫怎么注册依托“华东地区脉石英晶质石墨等重要非金属矿综合利用评价”地质调查项目,形成花岗岩资源非金属矿物分离、除杂提纯、功能材料制备等综合利用技术,并完成年处理30万吨规模花岗岩固废制备陶瓷原料工业试验,实现花岗岩固废规模化消纳、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研究所充分发挥专利技术优势,与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共建非金属矿高效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基地,构建“矿山开采—天然石材—边角废料—非金属矿加工—废浆废渣再利用—陶瓷原料—建筑卫生陶瓷建材—功能材料等”的循环产业链,促进了驻马店市非金属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以上3项“花岗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均采用无污染物理技术,绿色环保、经济高效,可在山东平邑、五莲、莱州;河南泌阳、南召;湖北麻城、随州、通山、咸丰、罗田;广西贺州、岑溪;新疆奇台、和硕、焉耆、哈密、博乐、托里;吉林蛟河;内蒙古镶黄旗、合林格尔等花岗岩资源基地推广应用。此外,该技术还适用于花岗岩型钽铌、锡铜、钨钼、锂铷铯等多金属矿废石及尾矿综合利用。

杏鑫怎么注册勘探技术所 “一种适用于深部钻探的井下动力钻具”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杏鑫怎么注册勘探技术所 “一种适用于深部钻探的井下动力钻具”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一杏鑫注册链接种适用于深部钻探的井下动力钻具”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2022036976.8)。   随着地球深部探测工程的推进和干热岩勘查开发的进行,井下动力钻具作为最佳钻井工具之一,在钻探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专利提出的“一种适用于深部钻探的井下动力钻具”可满足井下高温工作条件的要求,实现较大扭矩的输出,且具有结构简单、杏鑫怎么注册易于实现的特点。   目前,高温硬岩钻进技术研究是勘探技术所重点任务之一,本专利的授权将为项目组继续开展耐高温井下动力钻具等提速增效器具的研究奠定基础,为高温硬岩钻井器具及工艺方法有效支撑服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四五”规划和重大决策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杏鑫在线注册自然资源部组建一线工作组指导各地开展汛期地灾风险防御纪略

杏鑫在线注册自然资源部组建一线工作组指导各地开展汛期地灾风险防御纪略

  今年入汛以来,河南、湖北等地遭遇极端强降雨,造成重大损失。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防汛救灾工作,强调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自然资源部党组多次研究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行动,杏鑫在线注册派出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一线工作组,按照“指导到基层,工作到一线”原则分赴地灾易发高发区,同时组建后方技术保障团队,前后协同、部省联合,全力做好汛期地灾风险防御工作。  增派技术力量  为防灾组建“国家队”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李克强总理7月26日在抗洪抢险救灾和防汛工作视频会上的有关要求,自然资源部紧急部署调度,决定进一步加强地灾防治一线技术力量,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已有66名驻守专家基础上,增派20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一线工作组,分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同开展汛期地灾风险防御技术指导。同时,在后方组建了业务指导组、遥感支持组、信息保障组,每天向一线工作组推送72小时气象预警风险区及区内已有地灾调查数据、普适型监测情况等信息。现场技术人员还可利用“地质云”实时浏览、查询,并每天在线汇报工作进展。  自7月31日开始,由271名技术人员组成的31个专家组已对全国2496处地灾隐患点、风险区开展了现场排查,对57处受滑坡泥石流威胁严重的县城和集镇进行了现场核查,并抽查检视了2301处地灾监测预警实验点在线运行状况。对排查出的存在较大风险的隐患,专家组及时向地方政府提出针对性防御措施,助力开展风险处置、避险转移等工作。作为专业技术支撑力量,一线工作组紧盯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隐患点和风险区,把握地灾成灾规律,提前研判风险趋势,向地方政府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  广西一线工作组在贺州市平桂区道石学校地面塌陷风险区域进行排查时,深入塌陷现场察看施工地质条件,对地下可溶岩层结构进行专业分析,提出补充实施地下水水位应急勘查及气压监测等技术措施,帮助地方解决了隐蔽溶洞盖层破坏无法准确预测预警的难题,增强了应对处置过程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提高了风险防御能力。  延长预警时间  为响应打好“提前量”  为应对今年汛期复杂的天气状况,增强风险区防御时效性,全国地灾气象风险预警在坚持24小时周期发布基础上,加密全国未来72小时地灾气象风险研判分析,杏鑫怎么注册将降雨落区、滞后影响区、强震影响区、人为影响强烈地区与地灾易发区以及隐患点在线监测总体趋势进行套图分析,发布预警研判结果并及时推送给一线工作组,支持科学选定重点防御工作区,精准指导定向巡查排查、提前转移避让、危险区域管控等预警响应措施的实施。  据介绍,全国地灾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始于2003年,18年来在预警模型研究、业务系统构建、防灾减灾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起到了“消息树”“发令枪”作用,已成为当前地灾风险预警的首要途径。  今年入汛以来,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着力研究,提升预测预警预报技术水平,部署开展针对性的预警预报、趋势研判工作,组织参加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组织的防汛会商会40次,共发布未来24小时地灾气象预警136期,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制作并上报未来72小时地灾气象预警产品136期,有效支撑了自然资源部及地方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开展灾前防御部署和灾后应急响应。  用好先进技术  为防治提高“精准度”  本次驻守指导工作加强了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等技术在地灾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充分将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和地质易滑规律研判相结合,合力开展工作,科学高效防御地灾风险。据了解,综合光学遥感解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处理和遥感地质判识等技术手段曾在甘肃、四川等省份地灾防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工作组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监测获取的形变数据,结合光学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与地质背景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判识,确定广域疑似隐患的位置、范围、类型及其风险等级,并据此提出开展群测群防、增设普适型监测点、整理斜坡排蓄水设施、部署工程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等针对性建议。  今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共完成四川、重庆、甘肃、云南等地灾高中易发区11省市321个县的综合遥感地灾隐患识别工作。目前在321个县识别出以滑坡为主的灾害隐患点共计9675处。另在川东川南红层地区55个县共识别出滑坡隐患点1741处,对其中1320处开展了实地验证,确认隐患点为1115处,其中高风险以上的有222处。汛期分省支撑地灾防御工作先后向重庆、湖北、湖南、陕西、云南、四川、甘肃7省(市)核实分发了5447处疑似地灾隐患信息,派驻专家组对这些疑似隐患点进行了野外核查,为后期强化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实施精准防治奠定了基础。  自2019年地灾监测预警实验开展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了第一代滑坡仪预警系统,已在全国17省份2.5万余处隐患点完成安装并运行。一线工作组每日对在线监测情况进行室内外检查,加强异常数据重点分析,适时启动多级云会商,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价等工作。据汛期分省驻守工作总协调人介绍,今年的汛期分省支撑地灾防御工作对于地灾监测预警实验成果是一次检验,一线工作组可以将宏观判断和案例分析相结合,作出现阶段监测预警实验的经验总结、问题梳理,不断完善实验点与灾害体结构、形变过程及环境适配性分析,为今后监测预警实验选点、布设做好准备。  注重培训指导  为人员增强“技能树”  此次驻省协同工作是自然资源部针对今年严峻的地灾防灾形势,首次部署中央地方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合作,深入风险区一线开展地灾防御工作。为保证工作取得高效,中国地质调查局聚焦今年汛期地灾防御特点,邀请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就“七下八上”全国气象趋势、地灾风险趋势、驻守一线技术工作总体要求和要点、综合遥感识别现场核查、信息服务与报送,以及组织和业务保障要求等,对参加汛期地灾风险防御工作的20个局属单位进行了培训。同时组织召开每日在线会商、每十天总结分析调度和重大专题会商等会议,总协调人、首席科学家等在线回答相关问题并对一线防御工作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一线工作组在开展地灾现场核查排查过程中,发挥对地灾风险防御的全盘把握和对风险甄别识别的专业技术优势,采取联合分组方式,实地为基层地灾防治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向地方政府和相关从业者进行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培训,同时面向群众加强科普宣传。这不仅是技术、知识的传播,更是提醒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地灾防御的风险意识,尤其是地灾发生概率不高但人口密集、人为工程实施较多的地区。  紧盯核心问题  助地方拧紧“安全阀”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围绕地灾“隐患在哪里”“结构如何”“什么时候发生”三个核心问题,探索推进“隐患点+风险区”双管控地灾防御机制,织牢织密防线。据自然资源部地灾技术指导中心专家介绍,继去年浙江率先探索开展地灾“隐患点+风险区”双管控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以来,今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也开展了此项试点工作,在严管已有隐患点的基础上,更加严格落实风险区群测群防和网格化管控措施,建立地灾预警分级防御响应机制与方案,在紧急情况下可提前组织风险区人员转移。  当前,受前期降雨引发地灾风险滞后性及局地降雨趋势影响,各一线工作组将继续紧盯重大隐患点和重要风险区,尤其是跟踪关注西藏墨脱、四川凉山、重庆武隆、贵州六盘水等高风险区域,以及降雨趋势可能增强的西北地区。  针对接下来的地灾风险防御趋势,一线工作组专家建议,各地在紧盯隐患点和风险区的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地灾防治的重点领域。一要加强地灾防治队伍建设。既要有能够把握重大地灾规律、解决“疑难杂症”的专家智囊,又要有能下沉一线、实地提供基层一线技术支撑的地质调查技术力量。二要大力提升技术防御水平。要加强地灾防治技术手段的研发与应用,健全监测网络与网格化风险管控,不断提升巡查排查中的隐患识别效率,制定风险区管控技术指引,制定完备的预警响应方案。三要提升地灾防御工程标准。地方政府要根据地灾特点、易发程度、风险区域等因素,因地制宜提升承灾体工程防御标准,提升韧性减灾基础。四要加强地灾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科普宣传对提升公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识灾防灾避灾技能至关重要,各地政府要大力提升全社会的群测群防技术水平。  据介绍,汛期分省驻守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后续还将进一步梳理前期巡查排查调查情况,核实验证预测预警预报工作成果,总结一线工作中出现的具体技术问题和有效解决措施,并加强对区域灾害地质规律、致灾承灾特点、有效减灾技术方法、因地制宜的风险管控措施等方面的认识与总结,不断提升技术防灾减灾成效。

杏鑫在线注册吉林南部区域地质调查获重要发现

杏鑫在线注册吉林南部区域地质调查获重要发现

 辽宁省地质勘查院在开展的吉林1∶5万头道崴子、霸王朝、清河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有关基础地质的重要发现,相关项目近日通过专家组验收。   该区调项目位于吉林省南部。3年来,辽宁地勘院项目组人员打破长期固有思维和理念,应用洋板块等新理论、新方法,进行了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及进展:初步建立了工作区古元古代岩石地层序列,提出了老岭群与“北辽河群”划分初步对比方案。通过构造—岩石填图,将原划“集安岩群”厘定为俯冲增生杂岩带,在该带内发现纯橄岩、辉橄岩、杏鑫在线注册辉长岩等蛇绿岩岩块;在区内首次填绘出高镁安山岩,并获得锆石年龄为23.42亿年;首次填绘出高压基性麻粒岩以及赋存在推覆体内的蓝闪石片岩组合;识别出洋岛海山序列,以及广泛分布的海底扇和远洋沉积。在区内发现一系列推覆构造,推覆体由集安俯冲增生杂岩构成,被推覆在老岭群之上。在俯冲增生杂岩带中识别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等2期侵入岩组合。发现铀、钍矿点4处、石墨矿点1处、铜金矿(化)点1处,以及多个硫铁、硼、石墨等矿化信息地等。   专家组评价认为,项目组在吉林南部的系列发现,杏鑫怎么注册为华北克拉通东部胶—辽—吉带的形成演化、微陆块聚合—拼贴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为解决集安群和老岭群、南北辽河群划分对比提供了解决方案。

地调成果为皖江城市群跨江通道规划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地调成果为皖江城市群跨江通道规划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皖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皖江经济带安庆-马鞍山沿江段1∶5万环境地质调查”“皖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项目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上述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项目组针对皖江城市群沿江岸线开展了跨江通道规划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基于区域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及长江水下地形的过江通道适建性地质评价体系,为跨江通道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   一是在满足工程建设安全性、经济性与技术可行性的前提下,综合分析长江岸线区域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河势、水文、岩土体特征、不良地质现象、区域稳定性),进行跨江通道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跨江大桥适宜建设段达39个,跨江隧道适宜建设段达38个。   二是明确铜陵城市开发区跨江通道规划区域位于Ⅱ级岸线,并综合工程地质条件和长江水下地形开展了适建性评价。项目组查明了规划区工程地质“负面清单”,主要包括西岸易液化砂土、软土和高水位、高水压;利用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获取了规划区内水下三维地形。项目组将老洲乡分为西段和东段两部分。西段水下地形坡度较小,整体呈现西低东高趋势,在靠近西岸边有较深的侵蚀台阶,下切深度约15米;东段水下地形较陡,形成较深的侵蚀沟,深度达35米。综合工程地质条件和长江水下地形分析,项目组建议该过江通道采用桥隧结合的建设方式,提出了“西隧东桥”方案。   三是明确芜湖龙窝湖跨江通道规划区域位于Ⅲ级岸线,并综合工程地质条件和长江水下地形开展了适建性评价。项目组查明了规划区工程地质“负面清单”,主要包括两岸易液化砂土、软土、砂砾石和高水位、高水压;利用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获取了规划区内水下三维地形。该区域北段主航道水下地形坡度较陡,下切深度约40米;南段汊道水下地形亦较陡,呈V形河谷,深度约40米。与2015年水下地形相比,主航道河道变化表现为河床不断下切,以冲刷为主。如采取隧道方案,开挖深度势必达45米,高水压、大砾石等地层条件极不利于施工。综上,项目组建议该过江通道采用跨江大桥建设方式。

杏鑫在线注册全国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取得阶段性进展

杏鑫在线注册全国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取得阶段性进展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国务院部署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目前正在各地有序开展。作为调查内容之一,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杏鑫怎么注册部署的1067个县(市)中,110个试点县(市)已完成地灾风险普查,658个县(市)的地灾风险普查陆续启动。   据介绍,此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我国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为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此次调查重点聚焦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进一步划定重点防治区,杏鑫在线注册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全面完成本次普查、完成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动态更新的地质灾害数据库,为各级政府开展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与以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相比,此次风险普查在工作理念上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调查措施上也更加聚焦关注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风险调查和评估。此次普查强化了对航测遥感、无人机等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地质灾害调查的科技能力,特别是对山高坡陡、人员难以到达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点加大了综合遥感调查力度,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遥感调查解译复核,为开展野外调查提供了靶区方向,有利于较为快速、全面、准确地发现新隐患点,提高调查精度和效率。

杏鑫在线注册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苏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杏鑫在线注册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苏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南京签署“地质工作支撑服务江苏省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合作新机制,加快推动干热岩新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二氧化碳封存和地质储能产业化,积极构建特大城市地质安全风险综合防控新体系,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地质保障。  合作协议提出,双方共同推进实施以下5项举措。一是开展干热岩等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示范。开展江苏地区干热岩等深部热能基础地质调查,评价资源潜力,杏鑫在线注册圈定勘查开发目标靶区。开展干热岩等深部热储探测、钻探、储层改造、发电及综合利用等科技攻关,建设示范工程。研究制定保障性政策措施,推动干热岩等深部热能勘查开发产业化发展。开展江苏地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与区划,提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二是开展地质碳汇与封存技术攻关及工程示范建设。开展江苏地区二氧化碳排放与地质封存综合调查,分析源储匹配可行性,圈定地质利用与封存靶区,评价潜力。开展地质封存场地勘查、选址、注入、监测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示范工程建设。杏鑫怎么注册编制江苏省二氧化碳地质碳汇与封存区划。  三是开展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加强城市地质安全监测预警技术和关键设备体系研发,开展南京市及其他重点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查明主要地质安全风险,实施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区划,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探索防范和化解城市重大地质安全风险隐患管理新模式。  四是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构建基于空间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手段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开展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等自然资源调查,系统掌握自然资源数量、质量与分布状况,提出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区划建议,服务江苏省自然资源管理。  五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和生态保护修复。开展长江下游地区生态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加强沿江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研究,积极推进长江干流及太湖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示范,精准支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  根据协议,合作期为2021年~202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按照“共同策划、共同出资、统筹部署、协同实施、成果共享”的原则进行合作,共同编制《支撑服务江苏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21-2025年)》,组织精锐力量协同推进实施,并将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推进战略合作。

杏鑫在线注册太湖流域山丘区关键带监测获取重要多要素数据

杏鑫在线注册太湖流域山丘区关键带监测获取重要多要素数据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评价”项目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该项目归属于“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项目组在太湖流域源头山丘区建立了关键带多要素监测站,杏鑫在线注册通过采集、测定汛期地表水、地下水样品,获取了一批有价值的水文-水质-土壤等多要素数据,揭示了区域水化学类型特征及Cl-、SO42-、NO3-、总氮、总磷等组分与降雨-径流的响应关系。项目成果为深入探索山丘区关键带水量转化机制、交界面溶质运移规律等奠定了基础。   一是建立太湖流域浙西山丘区关键带监测站。该监测站设有气象站1处、植被蒸发站1处、土壤水分剖面4处、土壤水势剖面3处、量水堰3处、山坡浅层地下水井13个、常规水质要素监测点3处,数据采集间隔在5到10分钟之间。常规监测项目涉及水量-水质要素,同时采集分层土壤样品测试物理、化学、水力参数等。   二是查明小流域内竹林、茶园两种代表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水和基岩裂隙水的化学性质和降雨引发的稳定性阴离子变化特征。无机指标化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地表、杏鑫怎么注册地下水中主要阴离子为HCO3-、SO42-,主要阳离子为Ca2+、Mg2+。水源受岩石分化和大气降水联合作用影响,其中地表水体受大气降水作用更为明显。采样点处Cl-、S42–与NO3-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较为相似。降雨径流过程与NO3-、SO42-离子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很可能存在降雨稀释作用。   三是揭示了暴雨过程中不同汇水面积水系中氮、磷含量变化特征。项目组选定3个不同汇水面积的代表断面,测定一场暴雨过程中总氮、NO3-、总磷的含量变化。三项测试指标在降雨初期均出现明显峰值,随后总磷均逐渐减小,总氮和NO3-的第二次峰值出现在地表径流量的第一个峰值时刻。氮、磷的第一次峰值可能与河道周边点源营养物质快速汇入有关,第二次氮的峰值可能与面源营养物的集中汇入有关。由氮磷变化过程的差异可推断,水系中氮元素的贡献度呈现点、面结合的特征,竹林区等植被茂密区也是重要的氮源,磷元素的运移可能主要受水系周边辐射区影响。汇流面积越大,总磷含量越高;氮的含量与面积关系不大,可能与单位面积的输出率有关。

杏鑫在线注册地质调查精准支撑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

杏鑫在线注册地质调查精准支撑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在局机关会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王战营一行,双方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杏鑫怎么注册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地质调查精准支撑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地质问题研究、“双碳”目标实现等相关事宜进行交流,并就下一步局省合作达成共识。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之俊参加会见。   双方一致认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密切配合,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河南省地质调查工作在推动转型升级、精准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双方表示,下一步将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围绕黄河流域重大地质问题、深部找矿突破行动、“双碳”目标实现、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科学利用研究、杏鑫在线注册境外地质工作交流等加强合作,打造地质工作支撑服务能源资源安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保护的“河南模式”,助力河南省向着“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目标迈进。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要负责同志,省级地质调查院主要负责同志,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有关部室和局有关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