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链接_博物馆系列科普讲座活动公告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科普大讲堂系列科普讲座将于2017年4月8日(周六)正式开讲。第一期主题为“春满大别山,科普校园行”,两位科普专家李晓池、徐世球将为大家深度揭秘黄冈大别山的地学之美。
杏鑫注册链接_学习十九大 党员风采展示——甘于奉献的党员杨先厚
杨先厚同志,湖北省武汉市人,1958年6月出生,大专学历,2006年7月入党。974年赴湖北省钟祥县旧口区下乡支援建设。1976年到武汉地质学院工作,曾分别在我校基建处、总务处、测试中心工作,2004年到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工作至今。杨先厚同志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忠诚党的事业,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本职工作,站在维护党的先进性的高度上,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在博物馆工作期间,三馆党总支委员、博物馆馆长刘先国、博物馆党支部支委都给予了杨先厚同志很高的评价,并且多次号召全馆职工向杨先厚同志学习,学习他甘于奉献、尽心尽责、不断超越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兢兢业业,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博物馆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总是最早一个到馆、最后一个离馆。每天都是提前到博物馆,检查电路、设备的情况,做好开馆前的准备工作,为观众参观提供舒适的环境,运行过程中随时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下班后检查确保安全后再离开。在2016年暑假4A景区复核和2017年暑假博物馆中央空调升级改造过程中,他连续两年主动放弃休假,不畏高温酷暑,每天挥汗如雨地奋战在工地上。他把博物馆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去爱护,希望把博物馆建设得比家更美好。 勤俭节约,体现艰苦朴素的本色 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数越来越多,损耗也越来越大,维护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在维护的过程中,只要是可以修的,他都想尽办法进行维修,只要是还可利用的材料,他都尽量留下了,以备后续维修时使用,为博物馆节约了大量的维护成本。 任劳任怨,树立追求卓越的榜样 博物馆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后,许多设施、设备均进入到维修换代的高发期,工作的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博物馆参观人数和开展活动的内容越来越大,设施、设备损坏的几率越来越高,面对日益增长的工作压力,他不畏年事已高,总是站在工作的第一线,同时带来年轻的同志一起克服困难,保障了各项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保障了博物馆的常年正常开放,为确保学校这张名片的亮色默默地奉献。他始终保持不畏困苦、勇攀高峰的作风,在工作和生活中为广大职工树立了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为引导全馆职工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把对梦想的追求落脚和聚焦到扎实奋斗上。 这就是杨先厚,一名在博物馆机电岗位服务工作15年的普通劳动者和共产党员,时时处处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坚定不移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博物馆全体党员学习的榜样。
杏鑫怎么注册_刘先国馆长带领馆务会成员学习十九大精神
10月30日上午,博物馆馆务会全体成员在会议室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刘先国馆长主持。 刘先国馆长首先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27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第一次集体学习中的讲话精神。刘先国馆长强调,根据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学习十九大精神,要在切实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并且将十九大精神落到博物馆工作中的实处。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们作为博物馆人,也是文化事业的工作者,深刻领会习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自己的文化为荣,自觉做自己文化的传承者、推广者、发扬光大者,确保我们逸夫博物馆坚定航向、乘风破浪、不断开辟美好未来。 馆务会成员分别就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谈了体会。大家认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做实上下功夫,馆务会干部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一流的工作业绩落实好十九大精神,做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表率。
杏鑫注册链接_刘云山:扎实推进科普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更好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9-18 全国科普日 刘云山在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时强调 扎实推进科普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更好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和刘延东、刘奇葆、李源潮、万钢等领导同志,17日下午来到中国科技馆,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刘云山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科普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更好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今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吸引了各界群众和青少年前来参观。下午3时许,刘云山首先来到南大厅观看“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了解信息技术变迁过程,并一起编织寓意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登高望远”织锦。在绿色核能展区,刘云山参观了华龙一号和三代核电站主控室模型,听取专家介绍,强调要加强科普宣传,让更多公众了解核电、支持核电事业发展。 国防科技展区通过多媒体与实物生动展示空中作战、联合作战场景,刘云山驻足观看并与专家交流,强调要做好国防科普,增强公众国防意识和爱国热情。在垃圾变身展区,刘云山详细了解焚烧发电、变废为宝过程,指出要倡导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看到小学生们正在进行科学小实验,刘云山勉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后研究出更多科技成果。刘云山还听取了“海洋科考直播课堂”“健康伴我行”等活动介绍。 参观结束时,刘云山说,科学普及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性工程,要持之以恒推进科普工作,让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在人们心里扎下根来。要坚持科普为民惠民,广泛开展贴近基层群众的科普活动,解疑释惑、回应关切,更好服务群众生产生活。要突出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组织好科技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从小种下科学的种子。要创新科普内容、科普方式,积极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发挥好互联网、手机等在科普中的积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科普工作支持力度,科协要当好科普工作主力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投身科普实践,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主题是“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破除愚昧”。各地将围绕这一主题组织开展1.1万多场科普活动。
杏鑫在线注册_共享科普阳光—洪山地区科普展教联盟第十一次集中对外开放活动
2017年9月16-22日全国科普日期间,共享科普阳光—洪山地区科普展教联盟第十一次集中对外开放活动安排如下: 序号 开放时间 参与场馆及要求 联系电话 1 9月19日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67883347–8666 2 9月15日上午 上午8:00-12:00 (18周岁及以下的青少年免费)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 87510976 3 9月22日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技馆 59367469 4 9月16日 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 因科研要求参观需预约87800371,限预约100人 5 9月21日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67843937团队参观提前预约 6 9月18日-22日 国家电网公司交流特高压试验基地(地址:江夏区五里界10镇蔡王村) 因科研要求,参观请提前预约59258299 7 9月18日-22日 15:00-17:00 湖北省气象科普馆 团体参观提前预约 13720307314 8 9月21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历史博物馆 88387113 团体参观提前预约 9 9月18日-10月28日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30人以上团队参观提前预约68756412 10 9月18日—22日 武汉康思农蜜蜂博物馆 87281308,15926469791 到馆参观必须提前预约 11 9月16—22日 东湖海洋馆 86772929预约10人以上团队参观预约有优惠(仅限全价票) 12 长期免费开放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博物馆
杏鑫怎么注册_宅在家里学科普系列之八
恐龙中的好妈妈——慈母龙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朝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淳朴素淡的语言中,描绘出一位可敬的慈母的形象,把人类的母爱真挚地表现出来了。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恐龙家族中也有这样的慈母形象,它的发现让我们第一次知道恐龙也具有复杂的亲子行为,是称职的父母,也改变了恐龙原先留给人们的愚蠢印象,这就是慈母龙。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在美国蒙大拿州的蛋山发现了一座完整的鸭嘴龙化石群落,根据化石记录的亲子的行为,它们被命名为“Maiasaura”,这个名称来自拉丁语中的“Maia”(意为“妈妈”)及“Saura”(意为“蜥蜴”),意思为“好妈妈蜥蜴”。 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在蛋山挖掘化石 由学生、研究人员和古生物学爱好者组成的团队在蛋山寻找化石 慈母龙将巢筑在高地,用泥土构建,直径约2米,有1米高,呈盆状,下垫泥土和小石子。这样的巢可以利用多年,每到繁殖季节,慈母龙回巢产蛋,每巢约25枚,排列成圆形,蛋上面覆盖植物起保温作用。 落基山脉博物馆(Museum of the Rockies)展出的慈母龙蛋巢化石 落基山脉博物馆(Museum of the Rockies)展出的慈母龙蛋巢化石 巢里的蛋壳能够显示它们是在那里孵化的,刚孵出的幼仔的骨骼化石说明,在刚出生的几天,有些恐龙宝宝没有能够活下来。大一些的幼仔的骨骼说明,幼仔在独立之前会在巢里待很长一段时间。另外,化石证据显示很多恐龙宝宝还很小、腿骨羸弱,根本无法支撑行走,同时牙齿也有磨损。因此,科学家推测这些无助的小宝宝可能是依靠父母外出觅食并嚼碎了喂给它们。这样看来,慈母龙还真是当之无愧的恐龙界好妈妈!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展出的慈母龙蛋巢模型 落基山脉博物馆(Museum of the Rockies)展出的刚孵化的慈母龙 看护巢穴的慈母龙 恐龙足迹化石表明,它们常列队外出,大恐龙在两侧,小恐龙在队列中间,如同今天我们看到的象群。 迁徙中的慈母龙 研究发现,慈母龙刚孵化时只有1英尺多一点,但1年后就能长到9英尺,成年慈母龙在大约8年内可以长到30英尺长,它们的体重可以在8~10年内从孵化时的不到1公斤长到成年时的4吨。慈母龙的快速生长速度接近鸟类和其他大型温血动物,如麋鹿。慈母龙拥有典型鸭嘴龙科的平坦喙状嘴,以及厚鼻部,眼睛前方有小型、尖状冠饰。它们生活在距今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幼年慈母龙的骨架模型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展出的慈母龙头盖骨 慈母龙复原图 对蛋山的持续挖掘还有另一个惊人发现,即在这个区域至少埋葬着一万头恐龙。恐龙集群是人们早已知道的,但是万头集群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行动,恐怕是谁也没想到的。当然,这一万头恐龙是如何生活和相处的,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祝伟大的母亲们节日快乐! 资料来源: 1.https://serc.carleton.edu/research_education/mt_geoheritage/sites/augusta_choteau/paleontology.html 2. https://www.nps.gov/articles/mesozoic-egg-mountain-dawson-2014.htm 3. https://kids.kiddle.co/Maiasaura 4. 植食恐龙–慈母龙 http://www.igeo.cgs.gov.cn/kpyd/klz/201608/t20160811_352106.html
杏鑫在线注册_世界地球日之为地球发声
导 读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听得见的博物馆。今天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特此一期给大家科普一下世界地球日的由来,以及呼吁大家珍爱地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生态,让我们从小事行动起来! 小科普: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活动起源于1970年的美国,当时美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于是就出现了由民主党参议员尼尔森和哈佛大学学生海斯倡议和组织的一次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 据统计,当时全美有2000多万人、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国各大社区、团体参加了这项活动,活动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也由此影响到全世界,为地球和人类的命运带来了一丝转机,这就是地球日的雏形。到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各地举行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从此“地球日”升级为“世界地球日”,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这颗诞生了46亿年的行星,她山川巍峨、湖海浩瀚、田野富饶,有种类繁多的动物、以及五彩缤纷的植物,他们都是地球孕育的精灵,都是人类的兄弟姐妹,这里的一切在我们眼里被赋予了意义…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对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开发和探索也越来越多… 比如“煤”—环境问题 煤矿开采产生的大量副产物“煤矸石”,占用土地资源,破坏耕地、草场和森林;开采开发时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会污染环境,致使煤矿区的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煤矿开采后形成的地下采空区,更会诱发严重的水资源枯竭和地面塌陷危害,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损害;不仅工业用煤消耗大,全球家庭用煤量也高居不下,燃烧产生高浓度的细微颗粒物PM2.5和其他有害物质,造成空气污染;并且开采煤矿劳动条件艰苦,事故多,伤亡大,职业病严重。 “煤”—不可再生 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 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下沉,在地热和压力的作用下,经过压实、失水、老化等变化而成为褐煤; 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 这一系列的演变过程,时间少则几千万年,多则3亿年。 人类活动还导致自然栖息地退化,野生动物被迫与人类有越来越多的接触,它们机体中的病原体越来越容易感染到家畜和人类,这不仅可能加速病毒的进化,还导致疾病多样化等一系列的灾难,今年新冠肺炎的蔓延就是最惨痛的例子。 据世界红皮书统计 在我国,过去50年来已有1000多个湖泊干涸。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就有三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 如果持续恶化 将来人类会不会也走向灭绝? 其实大自然从不需要人类 但人类却离不开大自然… 所以,在此纪念日,让我们为地球发声,呼唤更多的人们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做身边的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开始行动吧! 1、告别一次性物品、按需求购买,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用品。 2、节约用水用电、购买节能电器,随手关灯;节约粮食,坚持光盘行动。 3、爱护花草树木、善待动物,积极参与社会绿化美化活动。 4、郊游及远足自备垃圾袋,购物时自己带环保袋。 5、有用资源回收再生,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6、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等… 珍爱地球,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尽一份责任,还原地球的绿水青山。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塑造你眼中的地球,同时,也在塑造你自己。
杏鑫注册链接_世界地球日连接线上线下:珍爱地球没有旁观者
“地球是生命之母,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中国科学学院院士殷鸿福,4月22日第51个世界地球日之际,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网络直播间里,意味深长地向网友们说道。 世界地球日宣传片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受新型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湖北省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宣传周启动仪式,搬到了线上,以此让更多的观众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启动仪式和系列科普活动。 4月22日上午,线上的启动仪式中,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夏亚灵指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两山”理念从未像现在一样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第51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我们要广泛宣传,普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让更多人加入其中,珍爱地球,守护家园,形成人人关心生态、人人爱护自然的良好社会风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说,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养育自然,人类才能繁衍生息,社会才能永续发展。地大长期以来弘扬“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致力于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面向未来,地大以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为己任,努力提供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与全社会、全人类一起用行动守护我们的家园。 线上启动仪式后,来自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刘汉生、武汉市汉口辅仁小学教师詹斌和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科普教师唐晓玲,以问答主持的方式,带着广大网友“云”畅游逸夫博物馆。 逸夫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馆藏各类地质标本4万余件,其中珍品3000余件。伴随着直播镜头,博物馆为网友们打开了地球沧桑巨变的长卷。当广大网友看到博物馆中的地球生命进化历史长廊,精美绝伦的珠宝玉石、五光十色的矿物岩石时,纷纷点赞。同时,三位主持人也为观众讲述了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告诉大家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宣传周内,许多精彩的线上系列科普活动纷纷与网友见面。“云上科普基地”向观众们展示了湖北省9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宣传科技成果的情况。地学科普作品公益大赛的优秀作品《小岩层里的大地震》《“六月”飞雪之谜》等,通过科普文章、漫画、视频不同形式,形象地揭示了地球科学的奥秘,寓教于乐,回味无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李长安教授等科普专家团队,带来系列科普讲座《探究地球之美,珍爱共有家园》《回归自然,建设和谐地球》《火星正当“红”》、科普活动《会动的恐龙》、《恐龙蜥蜴一家亲?》等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妙趣横生的实验,向公众传播自然资源文化,掀起了网上地学科普的热潮。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序过度开发,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问题。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更加深刻反思,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疫情阻击战中,人们更加认识到珍爱地球的深刻要义。建设美丽湖北、美丽中国,有你、有我,明天才会更好。 本次活动由湖北省自然资源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常州中华恐龙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普研究与科普创作中心、洪山区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承办。
杏鑫在线注册_世界地球日之倡议书
湖北省第51个“世界地球日”倡议书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从凛冽寒冬到春暖花开,14亿中国人民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上千万武汉人逆境坚守,使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英雄的城市正在慢慢“复苏”,我们也在和煦的春风中迎来了第51个“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旨在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启发社会公众认真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这一永恒的主题。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她像母亲一样,给予了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使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创造文明。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已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问题。人类对地球产生深刻的影响,以至于科学家在地质纪元中提出了人类世的概念。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肆虐,更是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忽视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保护地球已迫在眉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人民对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美好向往正日益成为现实。今天,我们向全省人民再次发出倡议: 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条件。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以自然规律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使自然生态系统成为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永续发展。 二、提升生态道德素养 生态道德以人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与爱护为出发点,是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凸显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紧迫性。我们要怀着对自然的敬畏,自觉承担和履行生态责任,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友好共处、和谐共生。 三、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有节制地、合理地利用和消费自然资源,从爱惜每滴水、节约每粒粮、参与国土绿化、绿色出行等做起,拒绝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杜绝损害生态、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等不良行为,树立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共同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宜居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