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航遥中心完成神木和府谷煤矿区野外调查

杏鑫在线注册_航遥中心完成神木和府谷煤矿区野外调查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的“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状况遥感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组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开展煤矿区矿山地质灾害野外调查,重点对榆林市神木县、府谷县煤矿区因采煤引起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验证。   项目组从神木和府谷煤矿区矿山地质灾害解译数据中选取了100多个矿山地质灾害点,标注了其中的小型塌陷坑作为本次野外查验的重点。在野外工作中,项目组成员调查了塌陷坑、地裂缝等各类矿山地质灾害图斑114个、拍摄野外照片778张,总行程达到1700千米,基本查清了因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通过对比野外实地查验结果和遥感影像,项目组重新建立了该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的解译标志,为下一步开展该地区的煤矿矿山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奠定了坚实基础。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与东盟国家地学领域合作取得系列成果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与东盟国家地学领域合作取得系列成果

  11月14日,2019年中国—东盟国家地调局长圆桌会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会议就进一步加强中国和东盟各国地学合作、共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共同办好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达成了广泛共识。记者从会上获悉,2007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学领域务实合作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一是在政府之间、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之间形成了互访对话机制。目前,中国已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7个东盟国家签署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项目合作协议8份,多边合作会议纪要3份,共同倡议1份。   二是开展了地质调查及地学科研领域的合作,推进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调查、水文环境地质调查等系列项目的实施。近年来,我国与老挝、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开展双边合作,目前已完成老挝1∶20万地质地球化学填图16309平方公里、老挝全境1∶1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约23.6万平方公里,并开展了新一轮的1∶20万地质地球化学填图合作;与柬埔寨合作开展1∶1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海洋地质与海岸带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岩溶地质调查等项目;与印度尼西亚合作开展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与泰国合作开展水文地质岩溶地质调查、重要成矿带关键地质研究;与菲律宾合作开展菲律宾南部苏力高地区1∶20万地球化学填图等。其中,柬埔寨全境71种元素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全岛69种元素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此次论坛上移交。我国还与东盟地质学家联合编制了1∶250万东盟国家地质矿产图、1∶250万水文地质岩溶地质图、1∶100万中南半岛地质矿产图等系列图件,提升了东南亚地区地学研究程度,提高了区域地球科学研究水平。   三是进行了一系列能力建设合作和人才交流培训。2008年至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为东盟国家地质人员及官员举办来华研修及短期培训超过40次,培训人员超过600人次;培养来华留学生196人。与东盟国家举行交流互访40余次,举办国际会议30余次。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推动与东盟国家地学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目前已建成老挝国家地质实验室1个、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1个,与泰国联合建设水文观测站2处。通过这些工作,我国同东盟各国分享了中国地质调查管理经验和方法技术,搭建了与东盟国家间开展地学领域合作与交流的桥梁。

杏鑫注册链接_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站长总工程师研讨班开班

杏鑫注册链接_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站长总工程师研讨班开班

  11月12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站长总工程师研讨班在呼和浩特开班,旨在通过交流研讨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转型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加快提升地质工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副总督察赵昉出席研讨会。   会议指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要围绕新时代提出的新需求,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监测方面,开展地表水与地下水一体化的调查、评价、监测,研究水资源战略;二是地灾防治方面,要坚持以民为本,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力量,做好防范工作,积极配合救援;三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面,发挥地质工作的优势,探索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充分利用各种资料,为传统国土空间规划增加新视角;四是生态地质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工作领域,为自然资源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重要支撑;五是信息互联互通方面,大力加强地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评价工作的全流程信息化水平。   针对各省(区、市)地质环境监测部门关心的在新时代如何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继续加强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业务合作,支撑服务地质工作转型升级,会议认为,在指导理论上,要从传统地质科学理论转向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在技术方法上,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大胆应用新手段、新方法;在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联系上,从单一的项目委托拓展为多领域的合作交流,如以规划编制为纽带加强对接、共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地灾监测预警设备研发、技术引领示范、信息共享等。   与会专家围绕推进水工环地质工作转型发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技能力提升、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总体思路、绿色矿山建设、生态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等主题进行交流,深入探讨新时期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转型发展之路。参会代表还考察了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酸刺沟煤矿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现场。   各省(区、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局直属单位分管领导与业务骨干,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等近140人参加了会议。

杏鑫怎么注册_全国绿色勘查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

杏鑫怎么注册_全国绿色勘查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

  总结经验树示范,查找问题明方向。11月14日,全国绿色勘查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会议总结了绿色勘查的成果和经验,就如何加强绿色勘查项目示范、进一步推进绿色勘查工作进行了部署。   绿色勘查是绿色矿业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地质勘查行业的生动实践。自2015年以来,全国地勘单位以绿色勘查为抓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保护绿水青山理念的指引下,探索出了一条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地质勘查新路子。特别是2016年《绿色勘查行动宣言》发布以来,地勘行业大力推进绿色勘查,探寻金山银山,留住绿水青山,在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方面达成共识,绿色勘查进行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勘查是新时期地勘工作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查工作中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如洛阳铲、赣南钻、背包钻等浅钻取样方法基本取代了浅井、槽探等工程施工,手钻取样机基本取代了化探挖坑取样方法等,有效减少了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范围以及持续时间,优化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勘查工作的管理制度创新和技术方法的示范,绿色勘查工作已经在全面展开和推进,全面推进绿色勘查的时机已经成熟。   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中国矿业报社首次提出绿色勘查概念到2016年3月确定工作思路,从2017年10月形成行业共识到2018年8月推广先进经验,再到2019年3月编制行业标准和推进项目示范,我国绿色勘查工作正从点向面、从示范带动向标准引领转变,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开展了绿色勘查项目示范工作。为全面推进绿色勘查工作、研制绿色勘查行业标准提供实践基础,自然资源部部署了一系列工作,今年年初下发了开展示范工作的通知,并明确了探索勘查新模式,从勘查理念、管理、工艺、环境恢复等角度总结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和制度,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创新以及完善体系标准五方面的主要内容。二是推进了绿色勘查标准体系建设。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现,初步建立了绿色勘查标准,标志着实施绿色勘查的方式已经从理念以及试点阶段上升到了标准化阶段。三是各地、各方面探索创新了管理制度。   会上,中国矿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了绿色勘查团体标准实施情况,成都探矿工艺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绿色勘查相关设备工艺的研发以及使用情况,青海、内蒙古、四川、贵州、西藏、甘肃、湖北、山东、河南等省区介绍了开展绿色勘查工作试点的做法与经验。同时,会议也指出了当前绿色勘查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对绿色勘查的认识和宣传有偏差,绿色勘查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备、差异化程度不够,绿色勘查工作开展缺少预算依据,科技创新支撑绿色勘查的力度不够,地勘工作人员环保专业知识积累不够,行业标准编制内容还不明确等。   会议明确了下一步的绿色勘查工作方向和目标:一是进一步精准宣传绿色勘查理念,明确向公众传达绿色勘查是地勘行业在新时期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的主动选择。二是鼓励和推进绿色勘查项目示范,2年内选树100家绿色勘查示范项目。三是健全完善绿色勘查标准体系,指导地方和企业标准编制。四是以绿色勘查行业标准编制为契机,为下一步预算编制提供重要参数支撑。五是鼓励绿色勘查技术、方法、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或扰动。六是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提高绿色勘查工作技能。   会议由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主办,来自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的有关领导以及全国相关省份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调查服务岩溶区生态修复和脱贫攻坚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调查服务岩溶区生态修复和脱贫攻坚

  全球岩溶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广泛分布于130多个国家。我国有1/3的国土面积为岩溶地区。岩溶区地貌景观奇特秀美,优质而丰富的岩溶水资源和碳酸盐岩油气资源赋予岩溶区高潜力的经济价值。然而,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岩溶区极其容易诱发石漠化、岩溶干旱、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和岩溶塌陷及洼地内涝等地质灾害。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助力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    积极主动,服务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桂林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被誉为中国南方岩溶“皇冠上的那颗钻石”。2018年2月,国务院同意桂林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重点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开展技术创新。岩溶所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方案的编制和论证,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科技部的充分认可。岩溶所与桂林市政府签订《岩溶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平台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和《共建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参与桂林示范区建设。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建设被列为示范区第一号工程。2018年10月,岩溶所举办支撑桂林市可持续发展地质调查研讨会,赠送桂林市地质调查相关成果图集。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同意安排4个相关地调项目、科技部下达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漓江流域景观资源可持续发展重大技术研究”,支持桂林示范区建设。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了科学技术保障。   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到2020年,贵阳将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岩溶所积极推进,与贵阳市人民政府合作,联合开展贵阳市多要素、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服务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力争今年签署协议和完成部署方案。    发挥特长,助力岩溶区脱贫攻坚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已成为制约岩溶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01年以来,岩溶所在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地质调查项目共同支持下,联合2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西南石漠化区实施了120多个石漠化生态修复项目,总投入约2亿元,在石漠化生态修复基础理论、技术研发、产业示范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及与模式配套的关键技术体系。这些模式在300多个县推广,带动近千万人减贫开发。2019年,岩溶所组织开展南方石漠化重点区综合地质调查、监测、评价与岩溶生态修复研究,并就典型石漠化类型区开展治理示范,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   开展岩溶地下水调查,解决岩溶区缺水问题。通过典型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探测岩溶地下河400多条,建立了岩溶地下水“调查-探测-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查明15个典型岩溶流域48个图幅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圈定富水块段600多处,建立了岩溶地下水富水模式和有效开发利用模式,成井107眼,直接解决了岩溶石山严重缺水地区20万人饮用水困难。论证地下河等水源地200处,为300万人提供了饮用水源保障。寻找优质地下水源,建立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扶贫新模式。在湖南新田县发现大型富锶矿泉水田,面积176.7平方千米,允许开采量725.55立方米/年;引进亚洲资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富锶天然矿泉水,预计今年竣工投产,年产值可达3.6亿元,实现利税4000万元。组织实施珠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积极推进乌蒙山区找水扶贫和西南地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前,已在四川昭觉县成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缺水问题;同时,推广火龙果种植,开展生态产业试点,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实现“地质调查+”助力昭觉县精准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调查、评价岩溶景观,指导科学开发利用岩溶景观资源。岩溶所组织调查评价627处岩溶地质遗迹和3000多处具有开发价值的岩溶洞穴,揭示岩溶景观形成的地质机制。技术支持广西桂林、重庆武隆、重庆南川金佛山等3处世界自然遗产和广西乐业-凤山、贵州织金洞等2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和命名;正在主持贵州兴义、湖南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调查申报工作,已经通过国家评审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成功组织了汉中天坑群国际科考工作,在洞穴内首次发现东方剑齿象化石,为天坑群的成因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2019年,岩溶所组织西南岩溶区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目前正在建设广西首个地质文化村,编制广西自然资源图集。    持续发力,支撑岩溶区生态修复和脱贫攻坚   岩溶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石漠化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和整体保护示范研究,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全面提升石漠化区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有效支撑自然资源管护、生态保护修复及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推进与贵州省多要素岩溶地质综合调查,编制岩溶地质部署实施方案,服务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岩溶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风险评估,拓展“地质调查+”特色扶贫模式,持续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进乌蒙山区找水扶贫工作;组织实施西南地区岩溶景观资源调查评价,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岩溶领域的通用基础标准,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岩溶资源持续开发、环境保护修复以及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促进全球岩溶区生态环境保护,为全球岩溶区消除贫困和防灾减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岩溶地质方案;推动实施“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牵头组织开展全球岩溶生态地质调查研究,构建岩溶关键带国际对比监测网络和全球岩溶生态系统理论,支撑全球岩溶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岩溶地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用,针对岩溶区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开展长期、系统的定位观测,获取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为促进岩溶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永续保护、服务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

杏鑫注册链接_“地球物理技术在重要经济区应用”培训班将在成都开班

杏鑫注册链接_“地球物理技术在重要经济区应用”培训班将在成都开班

  “地球物理技术在重要经济区地质调查中应用”培训班将于12月5 – 7日在成都开班。本次培训主要面向中央直属地质勘查部门、各省(市、自治区)地质勘查事业单位、地质勘查企业、矿山企业涉及地质调查工作的人员。培训将采取封闭授课的方式进行。   地球物理技术具有高效、快速、无损的独特优势,在地质调查工作中起到了基础性、先行性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资源、环境与生态需求三重叠加,为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升我国重要经济区发展水平,推进地球物理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交流,拓展地质勘查服务领域,创新地球物理技术解决重要经济区建设的相关实际问题,中国矿业联合会与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这次培训,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省矿业协会、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协办。培训内容包括如下七个方面:   ——新时期城市地质工作思路与探索——兼论地球物理新技术对城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精细探测支撑作用。授课专家:葛伟亚,全国城市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创新中心副主任。   ——浅层地震勘探在上海城市深层地下结构精细探测中的应用与研究。本讲座以上海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地质调查为背景,介绍近几年浅层地震勘探在工程地质结构探测中的试验和应用效果,总结粘砂交互地层区浅层地震勘探的方法和经验,为厚覆盖区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精细探测提供借鉴。授课专家:司永峰,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质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城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以及工程物探工作。   ——地球物理技术在永定河平原区地质调查中的运用。本讲座以永定河冲积平原为例,从浅表地质调查、第四系地质调查和前第四系地质调查等三个层次,介绍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在平原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和活动断裂、基岩断裂和构造格架等方面调查的运用效果,以及如何创新覆盖区地质填图成果表达方式。授课专家:邓晓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电磁探测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雄安新区透明化–综合地球物理的重要作用。本讲座围绕国家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需求,分析了新区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介绍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及近两年来综合地球物理在解决系列地质问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壳幔结构、深部热源、基岩界面、热储层、含水层等。授课专家:张杰,教授级高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地下空间探测研究室副主任。   ——雄安新区200m以浅地层结构综合探测方法体系。本讲座以探测雄安新区200m以浅地层结构为目标,对在雄安新区开展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广域电磁法、浅层地震等多种物探方法探测浅层地质结构试验效果进行了有效性分析,总结出雄安新区200m(0-50m和50-200m)以浅探测地层结构综合探测方法体系,为雄安新区及其它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提供依据和借鉴。授课专家:苏永军,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物化探勘查院副院长。   ——水上物探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本讲座从水域物探技术应用角度,以实例形式介绍了水域物探方法技术、组合、作用及其在城市基础建设-水域工程勘查中的应用成果与认识。涉及的水域物探技术主要包括:浅层地震、浅地层剖面、海磁、水下管线探测及侧扫声纳等。授课专家:刘建生,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原总工程师,研究员。   ——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于成都城市建设经典案例介绍。以现场授课的形式,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技术专家带领学员参观学习并讲解具体技术应用。

杏鑫在线注册_各地馆长集聚南宁探讨地学博物馆协同发展

杏鑫在线注册_各地馆长集聚南宁探讨地学博物馆协同发展

  首届中国-东盟地学博物馆协同发展研讨会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博物馆馆长、专家围绕“国际视野下的地学博物馆协同发展”主题,就如何促进地学博物馆深化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区域深度融合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姚义川认为,新时代新背景下,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博物馆要自觉承担起传承文化命脉的职责。要把握好地学博物馆传播自然资源文化的神圣使命,聚焦馆藏、科研、科普、展陈四项主要业务工作,理顺好主要业务工作、机制建立与归口管理、服务社会公众与服务行业、服务自然资源系统之间的关系,尽快完成从地学博物馆到自然资源博物馆的转变。要加强协调联动,注重科技创新引领,搭建地学博物馆区域合作平台,深化自然资源领域的沟通与合作,推动新时代地学博物馆互惠发展。   甘肃省地质博物馆副馆长李文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博物馆界提供了资源整合的良好契机。博物馆界应积极主动作为,聚焦民族宗教文化、矿产资源、古生物化石等具有共同认知的领域,策划举行一批增进彼此沟通、加强政治互信的特色活动。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馆藏优势,集中精力在联合办展、促进文化认同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的合作,向中外观众传递“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的深刻理念。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长刘先国探讨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4A景区与博物馆融合的高校博物馆发展模式。他认为,同为传承文化、传递知识的场所,高校与博物馆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高校博物馆要转变观念模式,突出融合发展,推动服务前移,努力打造时代需要的科普平台。要面向高校、面向社会、面向国家战略,讲好地球故事,努力打造育人的课堂、科普的殿堂,成为广大学子筑梦的平台。   广西自然资源档案博物馆馆长赵东军立足于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初级中学自然资源科普中心,对自然资源科普扶贫新模式进行了内容介绍和前景分析。他表示,应结合农村精准脱贫任务,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创新“扶贫先扶智”科普进校园活动模式,在校园内建设科普中心,推动博物馆科普教育资源与中小学校科学课堂紧密结合。国际视野下,地学博物馆应聚焦行业、服务公众,并注重构建具有国际元素的展陈体系,借助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等国际平台,努力实现信息共享。   会上,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徐莉、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黄远峰、山西省地质博物馆馆长史建儒、四川省自贡市世界地质公园恐龙博物馆馆长李健、河北省张家口市地质博物馆馆长田建强分别结合博物馆当地地理优势,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与经验做法。来自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60名地质博物馆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印发了《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总体工作方案(2019~2021年)》。方案指出,地质文化村(镇)是依托乡村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的宜居宜业的特色乡村。建设地质文化村(镇)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是落实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目标、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推进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关专家表示,地质文化的发展能促进村镇的资源“变现”。通过建设地质文化村,培育发展与地质有关的、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美化、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增收富裕相结合的农村农业发展之路,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落在实处。   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浙江省白雁坑村    方案围绕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示范试点、制定全国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指南、制定地质文化村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及管理办法、地质文化村建设推广技术培训、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等六方面部署任务,对地质文化村建设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方案同时列出了建设时间表:到2021年,地质文化村示范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果,在全国建成并授牌一批具有较好示范作用的地质文化村,地质文化村品牌获得社会初步认可,建立地质文化村建设技术标准及管理办法;到2025年,地质文化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地质文化村品牌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形成增建地质文化村的局面,打造一批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有较高知名度、成效突出的地质文化村;到2035年,地质文化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形成点面结合的千村百镇格局,乡村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产业更加优化。   针对目前在地质文化村建设方面存在的建设内容和要求不明确等问题,方案作出了解答:要根据乡村资源禀赋条件、社会发展水平及产业发展特点,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秉承差异化的建设内容和发展方向。方案将现阶段地质文化村的建设分为“地质+生态”、“农业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康养”、“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特色产业+综合”等6种类型,既有对现有地质文化村建设经验的深化,也有尝试创新的探索。这些举措将夯实地质文化村建设体系。   据悉,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将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以“自愿申报、竞争评选、量化评定、动态管理、持续发展”的原则,由地方村镇及其上级人民政府为主体申报创建,中国地质学会负责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负责示范引领、技术标准制定和培训等工作。202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会同相关地方政府,推动建设10处地质文化村(镇)示范样板。

杏鑫怎么注册_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赴缅甸开展海洋地质合作交流及野外地质考察活动

杏鑫怎么注册_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赴缅甸开展海洋地质合作交流及野外地质考察活动

  应缅甸东仰光大学校长觉觉康(Kyaw Kyaw Khaung)教授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何高文副总工程师近日率区调所、信息所一行7人赴缅甸开展海洋地质合作交流及野外地质考察活动。   10月29日,“第三届中缅海洋和地球科学实质性科学合作国际会议”在缅甸仰光大学钻石庆典会堂隆重召开。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西安石油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驻缅甸大使馆4家单位共23名中方代表参会,以及近200名来自多家缅甸高校和单位的代表参加。东仰光大学校长觉觉康和广州海洋局何高文副总工程师分别代表参会的中缅双方致词。   中缅双方80多位科技人员围绕陆地和海洋地学研究分别作了口头报告和交流,报告内容涵盖了地质灾害、地层古生物、油气资源调查、大地构造、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岩石学、沉积学等多个领域。广州海洋局何高文、李学杰、姚永坚、严杰担任学术交流会场主持人,赵利和严杰分别做“南海西部海域ZBW钻孔地球化学特征”、“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关键问题探讨”的口头报告,并与缅甸科技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期间,何高文副总工程师和觉觉康校长就中缅海洋地学领域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均表示,将努力克服困难,推进实质性合作。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一等秘书苏哲向何高文副总工程师详细了解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缅甸东仰光大学开展海洋地学合作的情况,对双方合作取得的成果表示高度赞扬,认为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中缅合作深入发展的典范,是中缅开展进一步长远合作的一个好开端。缅甸当地报纸和电视台均对本次国际合作交流会议进行了报道,“中缅海洋地学领域国际合作平台”搭建初见成效。   会后,出访团赴缅甸南部河流开展为期6天的野外地质考察。出访团在考察期间共采集上述河流及安达曼海岸带沉积物及岩石样品47件,下一步将对样品开展分析测试工作,收集区域地质资料,联合缅甸东仰光大学、曼德勒大学开展缅甸河流及海岸带沉积的源-汇特征及沉积环境变迁等研究工作,切实推进中缅两国海洋地学领域的合作。   中缅双方通过学术交流与联合野外地质考察,加深了解,凝聚共识,勾画蓝图,共同推进,进而为广州海洋局“深海地质探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添砖加瓦,精心服务于 “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杏鑫登录注册_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杏鑫登录注册_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2019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查明银川盆地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以地下水系统演化研究为基础,明确了盆地潜水与承压水为相互关联的不同含水系统,发现开采承压水并未造成潜水水位下降,证明了承压水开采不是湖泊萎缩的病因,潜水水位受灌溉排水基准面控制而低于湖泊水位才是湖泊萎缩的根源;二是查明了银川市工程地质条件。完成了银川市区工程地质分类和区划,构建了工程地质三维结构模型,分层评价了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并预测评估了砂土液化、土壤盐渍化、岩土体腐蚀性等环境地质问题;三是查明了银川盆地东缘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完成银川盆地东缘地热潜力带区划,揭示了地热资源与鄂尔多斯高原岩溶地下水系统关系,评估了银川滨河新区地热资源潜力;四是提出了基于资源环境短板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完成了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双评价,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地质基础支撑;五是协助国家自然资源督查西安局完成宁夏自然资源督查工作。   研究成果为宁夏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地质基础支撑,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成果图件和实例,有力支撑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