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科技情报服务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 中国地质学会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第四期地质战略研究论坛召开
中国地质学会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第四期地质战略研究论坛近日召开。论坛由中国地质学会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联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主题为“自然资源管理与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发展”。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部分省级地勘单位、石油、冶金、有色等行业部门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山西大学等高校的5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者围绕自然资源管理的新形势、加强清洁低碳能源调查与矿业投资环境的分析、地质工作转型发展的新探索及国际地学研究的新进展等进行了交流,其中不乏对地质工作转型的理性思考和真知灼见。 更关注低碳清洁能源调查 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是地质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石化石勘院教授周庆凡分析了非传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模式的转型,包括找油思路的新变化、资源评价的新方法、石油地震技术开发的新应用、石油地球化学的新领域、岩石力学研究的新用途和油气开发生产的新模式。 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万益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探讨了能源资源转型趋势——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或低碳能源向核能、氢能、地热等零排放新能源转变。他认为,到2050年化石燃料依处于能源的关键位置和相对主导地位,油气调查仍是地质调查的重要任务,加强海洋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提高勘探技术、提升用于核能的钍元素资源的开发能力将成为未来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 来自中国地质图书馆的邵明娟介绍了美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计划进展以及发展趋势,提出国内要重视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工业界和相关科研单位的参与。 更关注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论坛上,专家们认为,服务我国矿业的转型发展,服务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是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宋慈博士、中国地质调查局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李鹏远博士和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吕鹏瑞博士分别围绕矿产资源供应风险评价、海外投资优选区评价和国外矿业投资环境分析进行了交流。他们认为,新时期地质工作服务矿业发展工作的理念、内容和服务产品都亟待转变。 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郑军卫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国外关键矿产研究进展,并从建设全球关键矿产资源数据平台、制定关键矿产资源清单、加强“勘探-开采-选矿-冶炼-加工-产品”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制定国家关键矿产资源保障战略等四方面对我国关键矿产安全保障提出建议。 主动对标生态文明和自然资源管理需求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对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地质科技情报关注的新内容。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杨宗喜介绍了美国地质调查局为更好支撑美国自然资源管理所探索开展的“多门类自然资源分析”(MRA),为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山西大学赵大为博士作了有关自然资源分类管理的物权思考的汇报,从法律法规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建议。 发展研究中心夏烨介绍了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测运行体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发展路线图。 发展研究中心蒋成竹博士介绍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自1992年以来所开展的“海岸带损害评估和修复计划”(DARRP),重点分析其所采用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方法(NRDA)。 发展研究中心郑人瑞通过分析国外主要地质调查机构新一轮发展战略的新动向与新变化,指出全球地质调查正处于新的战略调整期,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加强人地关系研究、深化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战略、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推动区域化和国际化合作等内容成为地质工作转型发展的重点。 发展研究中心杨建锋研究员通过对历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核心技术、产业变化、关键资源需求以及环境影响的梳理,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驱动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地质工作的影响。他指出,地质工作方向和重心由自由探索到服务产业发展,到矿产开发,再到环境领域,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紧跟矿业管理体制变革 当前,矿业管理体制形势正在变化,地勘单位改革也在持续推进,地质战略研究应通过总结实践为未来改革发展提供方向性建议。 中国矿业评估师协会杨雪松对我国矿业权评估的发展沿革、新时代新要求和未来改革发展进行了介绍,就完善行政监督管理政策、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深化矿业权评估理论研究、建设矿业权评估技术标准体系、提高市场认知度等问题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华东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陈婧围绕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汇报交流。她认为,当前企业化改革进程缓慢、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缺乏统筹设计、宏观形势低迷、地勘行业发展滞后、资本渠道不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支撑、核心竞争力低、专业人才断层等。攻克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难点,应从加强统筹规划、加强资源整合、完善治理机制、实施科技创新、优化用人机制、创新资本市场、培育企业文化等方面入手。
杏鑫在线注册_萍乡废弃矿山地下空间与资源调查评价和综合治理研讨会召开
由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和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办的萍乡废弃矿山地下空间与资源调查评价和综合治理研讨会近日在萍乡举行。 进入新时代,萍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矿山环境治理新路子,涌现了一批废弃矿山修复成功案例。本次研讨会邀请权威专家为萍乡废弃矿山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诊断把脉,邀请综合利用先进地区代表介绍经验,旨在为萍乡废弃矿山地下空间与资源调查评价和综合治理指明方向,对“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萍乡部分调查评估成果进行研讨论证,共同谋划萍乡废弃矿山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后续发展之路。 “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是“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的二级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牵头,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该项目基本查清安源区煤矿采空区分布特征,初步建立了白源煤矿地上和地下空间及地层三维模型,确定白源煤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及调查与监测体系。 萍乡市委常委、副市长冯文利表示,该项目着力探索从废弃矿山恢复型环境治理走向恢复型与开发型相结合的环境治理模式,在综合评价基础上建立配套政策支持措施,引导社会资本与市场投入,促进废弃的资源转化为绿色资源,创新“变废为宝”转型升级萍乡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预期操作性和长效性,有利于激活治理资源提升高价值开发利用,更有利于推动萍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萍乡市将创新废弃矿山综合利用新模式,力争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统一,努力争取行业示范引领。 围绕会议主题,项目组进行了工作汇报:对安源区的23个主要煤矿、38个关闭十几年的煤矿进行了全面踏勘调查,基本摸清区内采空区的位置及范围,确定面积为24.52平方千米,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探索和利用价值空间较大;针对典型煤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初步确定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空间资源量、稳定性因素、安全性因素、空间环境因素、经济性因素),20个二级指标,并初步建立了白源煤矿地上和地下空间及地层三维模型,确定白源煤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及调查与监测体系;初步查明区内地下水的物性特征、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初步确定湘东区湘东镇甘泉村及周边村落含氟井水除氟剂及除氟流程。 专家对项目成果给予了肯定,认为项目为我国煤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地质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地质依据,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典型煤矿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模式。 据了解,项目组计划完成构建调查、监测预警、综合评价、开发利用和政策支撑“五大体系”建设任务,共创“变废为宝”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可操作、可推广的“萍乡模式”。
杏鑫登录注册_北方典型岩溶地下水循环野外观测基地初步建成
记者近日获悉,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山西汾阳建设的北方典型岩溶地下水循环野外科学试验观测基地已初步建成。 岩溶地下水资源作为北方地区主要的供水水源之一,准确评价其资源量是保障供水安全的决定性要素。为获取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掌握地下水循环过程,该所选择在汾阳市马跑神泉岩溶地下水系统建立北方典型岩溶地下水循环野外观测基地。 目前,该基地已建成降水量监测站4处、地表径流监测站1处、岩溶泉水流量监测站1处、岩溶地下水监测站3处、蒸散发监测站1处、土壤水监测站1处,获得了马跑神泉岩溶地下水系统两个完整水文年(2019年5月~2021年4月)的降水量、地表径流量和泉水流量等高精度观测数据,为北方同类型岩溶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参数选择、地下水循环过程、三水转化规律研究和水循环模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中国地调局岩溶所将努力把该基地打造为北方岩溶地下水循环研究的核心基地。
杏鑫注册链接_地质所科研人员提出侏罗纪东亚干旱化新机制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易治宇副研究员、柳永清研究员与佛罗里达大学Joseph Meert教授对华北侏罗系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出了侏罗纪东亚干旱化的新机制。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中、晚侏罗世期间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干旱化过程,在沉积记录上表现为由上侏罗至下白垩统含蒸发岩和风成砂的红层替代了上三叠至中侏罗统以暗色为主导的含煤系地层。这次干旱化是东亚古环境演化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奠定了晚中生代以来该地区的气候格局,自此,该地区长期延续着行星风系下以干旱为主旋律的气候特征,直到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导致东亚季风形成,然而,该事件的时空范围和驱动机制长期以来都是一个谜。针对这一问题,三位中外研究人员进行了探索。 侏罗纪-早白垩世真极移(TPW)驱动东亚环境变迁 本研究首次揭示出东亚陆块群中晚侏罗世期间(~174-157Ma)发生了约2800千米的南向漂移。同时,该研究还对东亚地区海、陆相盆地的沉积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侏罗纪干旱化事件发生的时代为~165-155Ma,影响范围超过1000万平方千米。该研究认为是板块运动驱动了东亚地区侏罗纪古环境变迁。由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期间欧亚、北美、非洲都记录了一次快速的视极移事件,而华北地块观察到的快速视极移可与上述大陆的视极移路径进行对比,因此该研究认为侏罗纪华北地块大规模的南向运动很可能是全球真极移的一部分,是驱动东亚侏罗纪剧烈干旱化的根本原因。 中侏罗至早白垩世期间燕辽地区非常完美地保存了两个生物群的化石,即著名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这些生物群的兴衰与燕辽地区古环境变迁密切相关。通过燕辽地区古纬度及古生物演化时间序列对比,该研究进一步认为真极移驱动的环境变迁很可能导致了燕辽生物群在~160-155Ma的消亡,并为热河生物群在~130-120Ma的重新兴起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杏鑫在线注册_第三届“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评选结果揭晓 75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第三届“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优秀作品评选结果近日揭晓。来自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作家协会、新华网、漫画家协会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最终从活动征集到的各类作品中评出一等奖8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41个。 该评选活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普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旨在充分展示科普创作人才在地质调查科学普及工作中的作用和能力,发掘更多优秀科普作品,推动地质科研成果的科普化,提高公众对地质工作的了解和热爱,提升地质调查社会影响力。大赛主办方借助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的契机,特向全国地质工作者及广大社会公众征集原创地质科普作品。作品形式包括科普文章、诗歌、绘画、视频、摄影作品和课件等。 在征稿的5个月里,共征集各类作品528件,其中文章141篇、诗歌70首、视频15个、课件35个、绘画和摄影作品267张。在初选基础上,专家组从作品与地质工作相关性、作品的创新性、作品的结构层次及内容等方面进行评选,最终75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专家表示,今年的科普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较往届大赛均有提高。在紧扣科普主题的前提下,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很好地诠释主题、揭示主题、宣传主题。专家建议各个类别的征稿可以和专业协会合作,提前组织开展针对性创作,以专业作品带动科普创作的整体水平,以征稿带动专业人士关注科普题材。要鼓励原创,特别要鼓励一线科学家的原创。
杏鑫登录注册_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在京颁奖
10月25日下午,在李四光诞辰130周年之际,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会在北京举行。自然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主任陆昊出席并讲话。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副主任钟自然出席。会前,陆昊一行参观了李四光纪念馆和故居,并调研地质力学所。 依据《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九届二次会议决定,授予徐春春等15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会议宣读了颁奖决定,陆昊、凌月明、钟自然、侯启军、侯增谦向15位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陆昊代表自然资源部党组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向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李四光先生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教育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地质科学的重要开拓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称“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传承好,并不断发扬光大。要学习他以爱国主义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地质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祖国建设的无私奉献;要学习他善于将基础科学与其它学科知识合理结合,不墨守成规、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要学习他以国家需要为鲜明科研导向,秉持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作风;要学习他高度重视青年人才成长,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地质科学持续发展潜心培养科研力量的高尚品质。 陆昊强调,传承李四光精神,要不断推动地质科学新发展。要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地质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产业变革对地质科学提出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在地质科研中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运用和集成。要回答好如何培养人才问题,克服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重要奖项激励作用,特别要在为青年人成长创造条件方面再创新,坚决破除阻碍优秀人才成长成才的一切障碍。 徐春春、万渝生、牛树银代表获奖者发言,他们表示,要进一步弘扬李四光精神,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崇尚科学,勇于创新,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中去。 据了解,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自1989年至今共评出获奖者253人,从获奖者中已诞生了33位两院院士,第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王启民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我国地质行业的最高荣誉,是激励地质科技人员不断创新,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奖项,评奖活动在全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弘扬李四光精神,推动我国地质事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有关负责同志,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同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委员及李四光纪念馆负责人等参加颁奖会。
杏鑫登录注册_成都地调中心在大型边坡和隧道工程防治研究方面获三项发明专利 为防范潜在地质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研发的“一种模拟极震区边坡遭受侧向冲击荷载的动力响应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一种模拟隧道遭受底入式侧向式耦合的动力响应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一种模拟隧道遭受正断层逆断层发震的动力响应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等3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我国西南地区活动断裂发育,近年来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导致部分地段边坡岩体和隧道围岩垮塌,造成大规模交通中断,严重影响对灾区救援的时效性。 基于以上问题,成都地调中心研究团队根据工程地质和地震工程理论,采用自行研制的物理模型试验装置,真实再现水平、竖直地震动耦合作用下,强震区大型隧道围岩和边坡岩体地震波动力作用响应过程和响应方式,建立地震波与工程岩土体互馈作用机理。同时根据发震断层与强震影响区隧道和边坡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隧道围岩和边坡岩体在强震作用下可能的破坏模式、破坏位置和破坏程度,为拟建川藏铁路等西部高地震烈度区大型工程边坡和隧道围岩支护设计、防范潜在地质灾害提供方法技术支撑。
杏鑫怎么注册_海陆典型锰矿成矿作用对比研讨会在新疆克州举行
10月29日,海陆典型锰矿成矿作用对比研讨会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张国伟,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床地质学家陈毓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校长邓军教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中心主任李文渊,贵州省地矿局总工周琦,新疆自然资源厅总工王虹,克州常务副州长张强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西昆仑地区锰矿资源找矿突破与理论创新,加强专家指导与成果交流。会议将就《昆仑古特提斯构造转换与镍钴锰锂关键矿产成矿作用》、《现代海底铁锰结核分布与成矿特征》、《南海多金属结核的地质特征》、《贵州锰矿找矿重大突破与成矿规律》、《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勘查进展》、《南疆地区战略性关键矿产成矿规律与勘查技术》展开交流研讨。 记者了解到,2016年,在对第一轮新疆“358”项目成果总结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又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合作,开展第二轮新疆“358”计划。中国地调局为加大对南疆地区找矿勘查投入,设立了南疆地区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引领地方基金和商业性投入,目前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和田的火烧云找到欧亚大陆最大的铅锌矿床,资源量有望超过2000万吨;在克州的马尔坎苏找到大型优质富锰矿,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和最好的优质锰矿床;在和田的大红柳滩大型伟晶岩型锂铍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目前已控制氧化锂资源量超过200万吨,是2018年中国最重要的找矿发现。2018年被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双双评为“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据了解,上述找矿成果目前已得到了初步转化。最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分别以8亿元和20亿元人民币出让马尔坎苏锰矿、大红柳滩锂矿部分探矿权,这必将对全国矿业界产生重大影响。加快这些国家急需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必将对南疆地区的脱贫攻坚、增加就业和维稳戍边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向西发展,通过点上的开发,切实提高面上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地质找矿是一项艰苦的野外工作,更是一项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及时加强对已有找矿成果的理论认识总结,创新认识和技术方法,指导进一步找矿。”西安地调中心主任李文渊表示,本次研讨会就是以玛尔坎苏富锰矿找矿成果为依托,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现代大洋洋底锰结核的对比研究,以进一步深化陆上古代锰矿形成的科学理解,创新成矿理论,指导找矿勘查实践。 本次研讨会选在克州举行,有其特别的意涵。克州地处祖国最西端,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与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毗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门户,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南疆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克州矿产资源富集,地跨天山成矿带和昆仑山阿尔金成矿带,是新疆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69种,矿产地457处,具有发展矿业的优势条件。与会专家院士就克州矿产资源开发、资源潜力评价、资源优势转化和脱贫攻坚,如何处理好发展矿业经济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问诊把脉,建言献策。 南疆地区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团队负责人高永宝向张国伟院士介绍矿石标本情况 克州常务副州长张强表示,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了南疆特别是在克州大量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有力带动了新疆地勘基金和商业性勘查对克州的重点投入,实现了克州锰矿、铅锌、铜等资源的找矿突破,为克州资源优势转化和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对进一步推动克州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步伐,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全面决胜小康,必将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新疆克州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新疆国土资源厅联合主办,克州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承办。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秦巴分会成立
近日,正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美丽秦巴——自然与人文高端论坛会”上传来喜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秦巴分会正式成立,并选举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洪增林任主任,李新林任秘书长。 为更好地实施秦巴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构建人文价值体系、推进脱贫攻坚,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庆大学、河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9家单位,联合筹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秦巴分会。 秦巴地区位于川、渝、陕、陇、鄂、豫六省交界处,是中国南北地理的自然分界线,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秦巴分会的成立标志着秦巴地区自然资源领域的研究工作步入了新的阶段,将助推秦巴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 洪增林表示,今后秦巴分会将全力以赴建设成为集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地学科普、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和成果转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平台,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政府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服务。 另外,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以“美丽秦巴”为主题的“自然与人文对话”“资源产业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高端学术论坛上,来自国务院参事及全国自然资源与人文领域的院士、知名专家以对话及专题报告形式,从社会学、哲学、地质学、水资源学、法学、美学等领域诠释了自然与人文、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内涵。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调研组到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调研
10月23日,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先达带领调研组到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调研地勘单位改革与经济发展工作。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局长王天顺出席调研座谈会。 座谈会上,调研组对此次调研的目的作了说明,介绍了国家对地勘行业管理、事业单位改革、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等相关政策方案编制与实施情况。王天顺对调研组的到来表示欢迎,介绍了近年来省煤田地质局在人才引进、装备升级、资质建设、转型发展、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 在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调研组现场查看了三维建模在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不动产登记调查、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承担的“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工作相关市县规划的编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