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华清荣益·2019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举行
华清荣益·2019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国际地热能技术与装备展览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以“与世界对话,促地热腾飞”为主题,以实现地热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有序发展为宗旨,旨在探索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商业化投资经营模式,推动我国地热能产业走向科学化、高端化、智能化。 开幕式上,国际地源热泵协会中国分会会长、《地源热泵》杂志主编方肇洪表示,中国的地源热泵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主要得益于:一是地源热泵技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节能减排的趋势;二是政府对地源热泵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三是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具有很强的行业凝聚力。 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表示,在国家地热能中心的指导下,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制定并发布了3项行业标准,正在推进其余17项标准的出炉。这些成果引起了国际地热协会的高度重视,并邀请中国在明年的国际地热大会上进行详细介绍。这为中国有关地源热泵行业标准走向国际奠定了坚实基础。 曹耀峰表示,目前中国地源热泵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发展标准滞后、人才培养跟不上形势等。他希望通过此次国际会议,能与业内的专家、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开展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地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据了解,此次大会由国家地热能中心、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国际地源热泵协会中国分会指导,北京快能帮展览有限公司主办,《地源热泵》杂志社、地源热泵网、地热能网承办。 大会组织了地热能清洁供暖可持续发展分论坛、地源热泵技术创新与清洁供热分论坛、地热尾水回灌技术分论坛、第四届中国干热岩发电及中深层地热供暖技术高峰论坛等4个分论坛。大会同期进行的展览集中展示了我国在地源热泵、中深层地热能、地热发电装备与及技术的最新成果。
杏鑫怎么注册_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发布《延安宣言》
陕北丹霞地貌区是我国目前已知集中连片分布面积巨大的丹霞地貌区域之一,切实保护和利用好丹霞地貌这一珍贵资源,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8月22日,在第四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在革命圣地延安市发布《延安宣言》,全文如下: 今天,在第四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国内外200多位地理、地质、生态以及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中国延安开展了野外考察和学术研讨,形成以下共识: 一、陕北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区向东部湿润区过渡地带,丹霞地貌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特征鲜明、规模巨大,是中国乃至世界红层与丹霞地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延安地区典型的沟谷型丹霞地貌,丰富了丹霞地貌类型,是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具有全球对比研究价值。 三、延安地区丹霞地貌的发现,突破了人们对黄土覆盖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传统认知,丹霞地貌与区域厚重的红色文化、黄土文化、游牧文化、石窟文化等共同构成了罕见的、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 四、陕北丹霞地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是全人类宝贵的财富。 为此,我们倡议进一步加强陕北丹霞的科学研究及保护利用,尽快启动申报国家公园、地质公园或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使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造福人类,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杏鑫怎么注册_我国最深综合地球物理观测系统安装成功
8月26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长期观测站深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系统成功下井,接收信号正常。该观测系统包括4个不同深部的地震仪和地温仪,最深到达3499米,是至今为止我国最深的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系统。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长期观测站前身是2001年开钻,2005年完钻,井深达5158米的“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2007年,原国土资源部批准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在此建立长期观测站,进行深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 CCSD长观站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与现代地震活动频繁的郯庐断裂带交汇处,1668年郯城M8.5大地震和1937年山东菏泽M7.0地震就发生在该断裂带上。观测站周围被出露的含石榴石和黑云母的斜长(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和表壳岩系包围,岩石完整性好,适合开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近十年来,地质所研究团队以CCSD主孔为中心,在地面布置了7台宽频三分量地震仪,建立了深452米的浅井综合地球物理观测仪,获得了连续稳定的观测数据。 为了更加准确客观了解地壳深部活动信息,肩负起地壳深部观测任务,地质所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反复研究论证,设计了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系统,计划组成“深井-浅井-地面”三位一体的地球物理观测网。 此次在中外专家和中石化中原三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团队成功下放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系统至设计深度——于主孔1498米、2367米、3006米和3499米处各放置了两组地震仪和三组地温仪。仪器最深安装位置温度高达98℃,压力高达35MPa,最小内径仅为175毫米。在这里进行地球物理观测能够有效地消除地表噪音,观测灵敏度较地表观测提高1-2个数量级。 成功建立的地球物理观测网可同步观测包括地应变、地磁、地震、倾斜、地温、绝对重力值以及气氡溢出量在内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通过数据之间的互相比对,可提高我国对东部大陆活动断裂带及其近海海域地壳活动的监测能力,为研究大陆现代构造运动特征、揭示地域岩石圈形成及演化过程等科学研究积累地球物理长期观测数据,为丰富地球动力学的科学认知发挥重要作用。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中心喜获殊荣
近日,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表彰2017~2018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优秀集体,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喜获殊荣。 据了解,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管理,是一支集地质勘查、实验模拟、环境评价、综合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装备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创新团队。中心现有职工近80人,其中35岁以下成员近八成。他们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通过开展一系列青年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团队在没有经验可循、储层开采难度最大、没有专用设备材料的情况下,通过自主创新,于2017年5月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取得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的自主创新。试采成功后,中心青年科技人员开拓创新、再接再厉,推动水合物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
杏鑫怎么注册_地质云进入扩大应用新阶段
8月28日~30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指导、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全国地质云建设技术培训研讨会在贵阳市举办。会议为地质云进入扩大应用新阶段准备了第一批专业技术骨干,共同谋划推进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为全面提升我国地质工作调查、共享、管理、服务的水平,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7年完成了地质云2.0建设,实现了地调局全部直属29个单位节点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基本建立在线化调查、管理工作模式,在服务社会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面总结直属单位和2个省级试点节点管理、运行、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地质云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有效方法,构建共建、共享、共用、共赢、共荣的新机制。 研讨会上,在介绍地质云建设进展及主要成果、应用服务情况、相关制度标准等内容后,地质云研发团队对来自各省(区、市)地质调查院、地勘局,中央管理行业地勘单位及其所属省级单位,高校地调院等260多名信息化工作负责人和相关技术人员,重点讲授了地质云总体架构、平台构建、地质调查“在线化”、智能地质调查、地质调查业务管理大数据等。 据了解,本次培训结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以现有地质云平台为基础,通过建立物理节点、虚拟节点等多种灵活方式,推进地质数据的开放共享与服务,形成全行业广泛参与、深度合作、融合创新的开放共享云生态。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调查点燃贫困地区乡村振兴“锌”“硒”望
绿色发展,调查先行。记者日前在江西省萍乡市召开的富硒富锌产业发展论坛上获悉,在贫困地区通过地质调查查明富硒富锌土地等优势资源家底,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已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 硒是青山绿水间蕴藏的宝贵财富。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显示,萍乡市土地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全市总面积70%以上土壤富硒富锌,是我国少有的天然优质硒锌同富地区。“吉内得”富硒大米走上越来越多品质家庭的餐桌、“格林米特”猪肉被选定为南京青奥会特供猪肉、“新泉豆腐”进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不仅是江西萍乡,在陕西安康、湖北恩施、湖南桃源等贫困地区,富硒米、富硒菜、富硒茶等富硒富锌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绿色崛起、富民强市的核心产业。据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专家介绍,当地以富硒产业为主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超过65%,全市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 “精准对接需求,精准提供服务。”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介绍,近年来,地质调查系统以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为己任,为支撑地方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发挥专业优势,针对重大民生问题、特色农业发展等精心实施了一批地质调查项目,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摸清了富硒富锌土地分布,为支撑精准脱贫、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硒和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科学家誉为“生命之火”“抗癌之王”“长寿元素”。“克劳斯·施瓦茨奖”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治伦表示,硒对人体有非常重要和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对人体健康有巨大益处。物以“硒”为贵。据预测,富硒富锌农产品市场容量理论估算约4000亿元、保健品及医药品约1000亿元,富硒富锌产业正成为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良好的新型功能性产业。 “催生一个产业,昌盛一个民族。”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表示,农业高质量发展应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满足消费者对安全、绿色、健康、多元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所在。富硒富锌农业未来发展,要特别注重技术创新,在为消费者提供多重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科研与农业生产者的自身价值。 富硒富锌产业是朝阳产业,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过去地质学以找矿为主要目的,很少关注那些没有独立成矿但与生命相关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富集规律及差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雒昆利呼吁,地质调查工作要关注天然硒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科学问题,从硒的地球化学特征入手,摸清硒的空间分布和富集规律,精准圈定富硒地层和区域,科学评价开发利用潜力。 “产业发展的基础,归根到底还是在富硒富锌土地资源。”王昆表示,为助力贫困地区在“硒”望的田野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加速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全面摸清富硒富锌土地资源家底,主动支撑服务各地富硒富锌产业布局。同时在富硒富锌地区配套开展三项工作:一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服务农业生产适宜性分区和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二是水资源调查监测,“以水定土”,支撑水、土资源保护与协同开发; 三是地下空间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示范,强化地质安全保障,改善产业发展的生态空间。 促进富硒富锌土地资源的调查成果转化和应用,是萍乡推进绿色发展的最新实践。“作为百年煤城的萍乡,如何摆脱资源枯竭的帽子、走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需要自然资源人创新发展理念,拓展自然资源的内涵,由以往资源的类型和数量拓展到资源的质量以及地上和地下空间资源。”在萍乡市挂职任副市长的自然资源部调查监测司副司长冯文利如是说。 资源观念一转,发展天地无限。据冯文利介绍,萍乡市不仅通过土壤地质调查,掌握了富硒富锌资源家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重要的是,随着新资源观的注入,更多的“变废为宝”正在生动实践。比如:萍乡正在调查评价百年地下煤矿开采形成的废弃地下空间,作为旅游、文化、储存、地热等新资源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统一。冯文利指出,资源调查成果宝贵,应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让社会和企业家更加理解地质调查,从而加快调查成果的深度转化应用。
杏鑫怎么注册_第四届东北亚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为进一步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深入了解东北亚地学领域近年来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进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业务人员近日参加了在长春召开的“第四届东北亚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主办。沈阳地调中心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并致辞。 本次研讨会以东北亚地学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美、俄、日、韩、朝等国家的地学领域专家参加。会议就当前地学领域的科学前沿、发展方向、最新动态开展交流和研讨,内容涉及西太平洋北段区域构造及其演化、东北亚区域地层古生物、岩石与矿床、地球物理及勘查、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地质工程与土木工程、能源地质、东北亚地区气候变迁以及东北亚地学教育等领域。 沈阳地调中心刘金龙博士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吉林省老岭金属成矿带金矿成因:以南岔和荒沟山金矿为例》的主题学术报告。
杏鑫登录注册_我国新增7处国家地质公园
9月8日,在北京世园会园区举行的“中国地质公园”主题宣传活动上公示了新增的7处国家地质公园和1处国家矿山公园。至此,我国正式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增至214处,正式命名的国家矿山公园增至34处。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最丰富、分布最广阔、种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始国之一。目前全球147处世界地质公园中,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达39处,位居第一。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正式命名国家地质公园214处,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56处,批准建立省级地质公园300余处,形成了地质遗迹类型齐全,遍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地区的地质公园建设发展体系。据统计,地质公园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教育基地。 开幕式上,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主席尼古拉斯·邹若斯表示,中国是世界地质公园发展的领头羊,为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地质公园的发展体现了地质公园的魅力,对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活动是地质公园管理职能整合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来举办的首次全国性宣传活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在开幕式上表示,下一步,该局将启动《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20-2035年)》和《全国重要地质遗迹保护目录》的编制工作。围绕自然保护地这一核心,发扬地质公园的优秀经验和探索,完善地质公园的总体布局和建设管理。 此次活动以“地球之上的绿水青山、长城脚下的绿色倡议”为主题。开幕式上,北京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倡议设立“地质公园日”,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期间举办“地质公园保护与发展”论坛,各大地质公园代表对地质公园带动地区发展的典型案例展开分析,围绕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保育研究、地学科普宣传推广策略、地学旅游研究与实践成果、地质公园管理与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经验分享。同时,《神奇造化 魅力地质》专题展览在世园会同行广场亮相。 新增的7处国家地质公园为:辽宁锦州古生物化石和花岗岩国家地质公园、江苏连云港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安徽灵璧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福建平和灵通山国家地质公园、福建三明郊野国家地质公园、江西石城国家地质公园、湖南通道万佛山国家地质公园。新增的国家矿山公园为河北任丘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
杏鑫登录注册_“泛珠三角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所属4个二级项目通过成果评审
“泛珠三角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所属4个二级项目近日顺利通过成果评审。 专家组对上述项目2016~2018年总体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提交的主要成果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形成了成果评审意见。最终,4个项目均通过评审验收,其中1个优秀、3个良好。 据了解,上述项目取得的系列重大成果包括:一是创新中央引领示范、地方协同跟进的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建立央地合作新机制。与广州市、海口市合作实施“广州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海口江东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服务广州城市地质调查和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 二是编制完成《支撑服务广州市规划建设与绿色发展资源环境图集》、《支撑服务海口江东新区概念性规划地质环境图集》,并提交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使用,支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三是共建共享、跨界融合,依托网络云平台,成功开发广州地质随身行手机App,实现广州市地质大数据高度集成,为国土管理、三防应急提供实时、便捷、高效服务。 四是建立北海海岸带地下水咸化模型,掌握区域地下水运移规律,为海岸带地下水咸化防治提供依据;提出压性构造带找水优势区域分析理论,总结压性构造带找水优势区的识别方法,为我国南方花岗岩、砂岩等脆性岩石分布区地下水勘查提供服务,丰富了水文地质理论。 五是建立手动压片-便携式XRF土壤重金属元素野外快速检测方法,实现土壤样品野外现场快速分析,提高野外工作的效率,为土壤质量快速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六是在雷州半岛中北部新发现大面积连片清洁土壤面积85万公顷、富硒土壤57万公顷,助力区域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七是深化汞元素生态有效性研究,建立了区内土壤中汞及其形态分析的测定方法,提出汞的累积效应及铁铜元素对甲基汞降解机制;提出华南地区花岗岩风化壳降雨诱发滑坡模型试验方法,编制了强风化花岗岩滑坡灾害预警标准及与之适应的边坡开挖安全标准。 八是在以往工作取得成果基础上,实现后续项目的延伸和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已通过立项论证。“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原位采样新技术与新设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通过科技部专家组审查。 此外,项目还培养出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1名、优秀地质科技人才3人以及工程首席专家2人、博士硕士20多人。
杏鑫在线注册_塌陷区治理的一场革命性创新
“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很有意义,干好了对采煤塌陷区治理技术、煤矿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将是一场革命性、颠覆性创新,也为煤矿绿色开采、保护生态及地勘队伍产业结构调整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8月31日,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采空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汇报会上,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会长汪民颇为赞赏地说。 采空区注浆技术在我国由来已久,为何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这项技术与其他传统的注浆技术相比又“新”在哪? 绿色理念催生新型注浆技术 “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是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掌握的一项核心技术,主要应用于采空区地面减沉控制以及固体废物处理,同时向含水层保护、减少矿井涌水量、防治冲击地压、增强地基承载力等方面拓展运用。目前通过已实施的项目表明,该项技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作为该技术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采空塌陷治理所副所长杜金龙说。 事实上,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采空区地表减沉技术,彼时主要是针对“三下”采煤,单纯地为解放压覆煤炭资源而进行的。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生产矿井建(构)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压煤约140亿吨,其中建(构)筑物下压煤约90亿吨。而这还不包括近些年来新建的高铁、高速公路,以及新划的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区内压覆的煤炭。 “我国煤矿建筑物(村庄)下压煤开采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煤矿的重大技术难题,也是‘三下’采煤中相对较易攻克的难题。如果为了安全起见,不对建筑物下的压覆煤炭进行开采,势必会造成资源浪费,并影响采区的正常接替。而如果要开采,矿区迁村采煤难度大、费用高、矿乡关系复杂,对矿山企业而言很可能‘得不偿失’,采出的煤炭价值还不够村庄搬迁安置费用。所以,研究不迁村采煤技术必要而紧迫。”杜金龙介绍。 也正基于此,我国相关科研院所及研究人员经过反复实践,研究出了条带开采法、井下充填法和离层注浆法等三种地表减沉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 条带开采法曾在早期释放我国“三下”压覆煤炭资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技术工艺相对简单也比较成熟,可有效控制开采沉陷。但由于煤炭采出率与生产效率低、巷道掘进率高,目前已逐渐趋于淘汰。井下充填法是在条带开采法基础上更进一步优化的技术,近年来颇受关注,主要包括矸石充填(机械充填、风力充填、水砂充填等)、膏体(似膏体)充填和高水充填。但由于井下充填与采煤相互干扰严重,生产效率低,且初期投资大、成本高,煤矿企业常常难以承受。 “而覆岩离层注浆法由于成本低、煤炭回采率与生产效率高,适合高产能等特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日益受到重视。”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潘树仁介绍,覆岩离层注浆技术是针对矿山开采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技术,贯穿于采空塌陷绿色设计、采中预防和采后治理,是解决矿井开采破坏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低成本、可持续、新型绿色开采技术。 如果说传统的地表防沉技术只是单纯地为了释放压覆的煤炭资源,那么这种新型的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则是释放压覆煤炭资源与防治地表塌陷、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采空塌陷区约9000平方公里,且年增600平方公里~900平方公里,仅山西省就有采空塌陷区约3000平方公里。 通过这种注浆技术,在防治地表塌陷以及治理已有采空塌陷区过程中,不仅可以消化掉大量的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还可以有效保护上部地层和含水层,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见缝插针”提前防沉 覆岩离层注浆技术之所以优于其他传统地表减沉技术,并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关键是其提前主动防治,在采煤采空区上部地层出现离层尚未塌陷垮落之时,第一时间内进行“见缝插针”式的注浆处理,从而相对保持了稳定的地层结构,避免了形成塌陷区、造成地层破坏后的“亡羊补牢”的被动式治理。 “地下煤层开采后,会在煤层上覆岩层中形成上三带,即垮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在弯曲带内部软硬岩石之间,且上位岩层抗弯刚度大于下位岩层时,常常会出现离层。离层的发育经历始动期、扩展期和闭合期三个阶段。”杜金龙进一步解释说,“离层上部的硬岩层在覆岩移动中起主要控制作用,称之为关键层。若对其上部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起控制作用,则称之为主关键层;若厚硬岩层只对其上局部岩层起控制作用,则称之为亚关键层。” 事实上,我国从1985年就开始从波兰引进离层注浆技术,并在抚顺老虎台矿进行试验。后来,该技术又先后在山东兖州东滩矿、济宁二号井、新汶华丰矿,淮南李一矿,江苏大屯矿,以及淮北、阳泉、临沂、义马等地进行了大量试验。根据各矿区试验结果表明,传统的离层注浆方法在不充分开采时减沉效果明显。若达到充分开采时,充填效果较好时减沉率可达到30%~50%,但往往不能满足建筑物下采煤的塌陷要求。 而新型的覆岩离层注浆技术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控制住了关键层。该技术利用煤层开采后在上覆岩层形成的离层空间,使用压力泵将煤矸石粉末、粉煤灰、水泥或者混合物浆液,通过注浆管注入到关键层下的离层内,浆液沉淀后水去灰留,形成饱和压实体,从而对上部关键层起到支撑作用,形成“离层区充填体(压实区)+煤柱+关键层”的承载体,保证上部岩层及地面不发生破坏与变形。 据相关数据显示,传统离层注浆技术注浆浓度较低,一般在25%以下;注浆压力较低,多离层灌浆,不能支撑上部地层自重,同时还存在注浆时机把握不准、泵量较小、钻探技术限制、对关键层和离层空间要求高以及添加剂低劣等问题。而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研发的新型离层注浆技术,则完全克服了上述难点,注浆浓度可以达到75%,且泵流量大,单离层高压注浆,上撑下压,消除残余剩余变形,实现空间守恒。同时,新钻探技术有效突破了环境和地层的制约,可提前成孔,利用水压变化判断离层形成,第一时间内实施注浆。 “离层注浆后,会形成三方面的力学效应:一是高压浆体对离层上部岩层起到顶托作用,有效地阻止其上部岩层的下沉;二是承压浆液沿离层扩散,离层缝边缘将被撑开而扩大离层空间;三是承压浆液对离层下部岩层施加应力,使下部因煤层采空产生的垮落带和裂隙带被压实。”杜金龙介绍,与传统的离层注浆技术相比,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具有以下明显优点:浆体浓度高,一般不低于60%;注浆压力大,从而既保证浆体充填与运移效果,又有效支撑上部地层;提前成孔,利用水压变化判断离层形成,可抓住有利注浆时机;注浆泵流量大,且可无级变速;钻探技术的发展有效突破了环境和地层制约;优质添加剂的出现可以有效控制浆体凝固时间。 越是先进的技术工艺,相关的要求也越严格。据了解,该新型离层注浆技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要突出把握好关键层确定、注浆层位、钻孔间距、注浆时机、注浆压力等5个环节。 “在确定了关键层后,关键层下部离层区内、采动导水裂隙带之上则是注浆层面。然后根据关键层破断距及浆液扩散半径确定钻孔间距,在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处于峰值时为注浆时机。而注浆压力则根据注浆层位自然地压确定,一般多在6MPa~10MPa之间。”杜金龙进一步分析说。 做好示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目前常见的地面减沉方法,从煤炭产量、治理成本、工效、工作面采宽、回采率、机械化程度等关键性参数进行对比,该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在保证减沉效果的基础上,具有煤炭工作面采宽大、产量高、治理成本低、工效高、回采率高、适合机械化生产(不需要替换支架)等优点。 “基于大量工程实践,通过对原有的离层制浆、输浆、注浆技术以及设备工艺进行了改良优化,该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满足了高压、大流量、高效、低成本注浆要求,保证了采空区减沉效果,同时还首次提出了利用离层空间及相关的采空空间进行固废无害化、规模化处置方案。”杜金龙说。 众所周知,煤矿采空区塌陷后,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则是耕地和地下水的破坏。近年来,有关科研部门尽管研发了多项煤矿采空区防沉技术,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塌了填、填了塌,即便是好不容易控制住了塌陷,也仅仅是保护了耕地,而对地下水的保护则因为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基本上没有涉及。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则有效地解决了地下水的保护问题。作为一项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下、矿业开采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技术,该技术创造性将“三下”煤炭资源释放与固废处理、生态环境治理有机融合,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固废充填。同时,利用“充填压实体+保护煤柱+覆岩关键层”的稳定框架结构,保护上部地层及含水层,有效阻截水源破坏、冲击地压及地面变形,达到固废处理、环境治理(地表减沉、含水层保护、防治冲击地压、增强老空区地基承载力)、资源释放等多重目的。 “矿业开发中最头疼的就是环境问题,而煤炭开采中的环境问题则是重中之重。煤炭开采造成大量塌陷区,对耕地及地下水造成了永久性破坏。但我国短期内很难改变的多煤少油(气)的局面,又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离不开煤炭。所以,如何在开发煤炭资源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并做到煤炭的清洁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汪民表示,坚持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实现矿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矿业行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矿业行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该项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对矿业绿色开发、矿区生态修复、采空塌陷区治理技术而言,是一个颠覆性的创新,很有推广意义。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完善深化,尤其是要加强采空区防沉过程、方法、机制的创新,使该项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武强对该项新型注浆技术也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离层注浆技术在我国并不少见,但在特定的地层实施离层注浆,既避免了采空区塌陷,又保护了地下水,能更好地为矿井生产和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则是一项国内领先的综合性技术。要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组建研发队伍,抓紧时间申请专利,尽快制定出技术标准,在逐渐进行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尽快在全国推广。 “我国采煤塌陷区面积很大,当前国家及地方正在积极进行治理。该项技术应用领域宽、前景广阔,但从示范到实践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要加强商业模式的探索,尽快在全国铺开。”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关凤峻建议。 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采空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汇报会上,绿色矿山推进会会长史京玺、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陈从喜、自然资源部经研院研究员张维宸,以及中国矿业报社的代表针对该项技术也纷纷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新的发展理念与友好型环境的迫切需求,为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要在做好示范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总结完善,尽快形成标准体系,使该项技术更好更全面地服务于绿色矿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任辉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