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长篇报告文学《探秘第三极》出版

杏鑫怎么注册_长篇报告文学《探秘第三极》出版

  为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特别是在青藏高原等野外艰苦地区所做的贡献,7月1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召开《探秘第三极——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纪事》出版座谈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国务院参事张洪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该书为长篇报告文学,以“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专项为背景,记录了地质人在青藏高原长达12年“填补地质空白”的战役。该书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张亚明担纲执笔,在地质人创业创新的生动实践中挖掘素材、汲取营养、触发灵感、深入总结,通过一个个平凡的地质人身上发生的不平凡的故事,再现了青藏专项的辉煌历程,生动描述了地质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怀,诠释了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李四光精神”,折射出地质文化创新的灿烂之光,展现出地质行业面貌的历史变化。   王研指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全局上下不断完善地质调查文化体系,坚定文化自信,搭建文化建设平台,构筑精神文明高地。青藏专项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多兵种、大规模、集成化开展工作,其重大理论创新颠覆了构造理论的“西方模式”,打破了传统成矿理论局限,确立了青藏高原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他强调,党的十九大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地质工作需求发生深刻变化,要更加自觉运用地球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开展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地质科技创新源泉的关键作用,以科技创新改造地质调查、支撑地质调查、引领地质调查,推动地质调查工作升级转型。   会议期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北京文学》杂志社、地质出版社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讲话,作者张亚明、青藏高原大调查参加单位代表唐菊兴等作发言。   自然资源部地质出版社、局机关各部室及在京直属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探秘第三极》编委会代表等参加了座谈会。

杏鑫登录注册_欧洲地质调查是如何支撑服务城市发展规划的

杏鑫登录注册_欧洲地质调查是如何支撑服务城市发展规划的

  全球范围内,城市作为经济增长引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预估,2050年全球2/3的人口将实现城镇化。全球城镇化速率的加快为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也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城市地面信息所受到的关注相比,城市规划、开发和管理人员对地下空间重要性的关注明显不足,并且缺少地下空间统筹考虑和综合利用的政策。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认识到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资源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部署中,明确要求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加强城市地质调查。   2013年,欧盟国家地质调查联盟(Group of EuroGeoSurveys)联合30多个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和大学,以及23个城市,启动了一项名为“城市地下空间”(Sub-Urban)的计划,旨在提高对欧洲城市地下空间和资源的认识,弥合城市地下空间地球科学专家与城市决策者、规划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为城市规划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撑,同时致力于将知识和良好实践推广到整个欧洲和全球。本文从“城市地下空间”计划出发,重点分析欧洲地质调查工作如何有效支撑服务城市规划建设,以及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梳理其探索形成的良好实践和技术方法,并介绍其未来的发展思路,以期为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地质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欧洲加快城市地下空间调查工作的背景   2013年启动伊始,“城市地下空间”计划首先对欧洲城市所面临的重要地质问题和地下空间工作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明确城市规划对地质工作的需求。计划选取了格拉斯哥、汉堡、赫尔辛基等12个城市,重点梳理各个城市地下空间工作现状,包括过去城市地质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当前地下空间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及城市规划对地下空间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发展需求等。基于此,“城市地下空间”发布了一份题为《眼不见心不烦?城市规划应考虑地下空间问题》的报告,在其中指出欧洲城市地质工作在支撑服务城市规划中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表现在欧洲地下空间调查工作对城市规划的支撑较为有限,工作成果尚未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的作用未能得到良好发挥,地质工作人员与城市规划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同时,报告针对地下空间受到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呼吁要加快欧洲城市地下空间调查工作。   1.具有一定工作基础,但与城市规划的关联性普遍较差   欧洲许多主要城市都有数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均已度过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经济繁荣,人口和经济增长率稳定,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在“城市地下空间”计划前期调研的12个欧洲城市中,城市地下空间调查工作均有一定的基础,其中大部分城市开展过地下水监测和建模工作,地下水监测网络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部分城市开展过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且掌握一定的岩土工程数据;工作程度较高的城市,如都柏林和格拉斯哥,开展过城市地下空间的三维建模。然而,从地下空间工作与城市规划的关联性上看,由于目前所开展的城市地质工作内容单一、服务面窄,且存在地下数据整合共享难度大等问题,绝大部分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计划中都没有专门考虑地质问题,城市地质工作也缺乏直接支撑城市总体规划的产品,大多还处在数据生成阶段,或者停留在服务特定市政工程、特定地下空间用途的层面,无法全面应对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地质问题,也不能满足城市规划的需求。   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质工作先行性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城市地质作为适应世界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新兴学科,目前已得到广泛和快速的发展。欧洲部分城市尝试开展的地下空间调查工作,往往是用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单一性问题,或是针对某一城市特定的地下空间利用需求,通常是小范围、低程度的。比如,科鲁那将地质和地下数据应用于特定市政工程和建筑项目的规划阶段;欧登塞、卢布尔雅那和南特对地下水进行了有力管理;格拉斯哥侧重对工业遗留问题的处理,包括土壤和水质监测,以及对矿山开采留下的隐患排查;奥斯陆和卑尔根利用地下数据对考古遗迹进行保护。欧洲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规划问题,更多要考虑限制城市扩张、绿色和开放空间的保障、旧工业区的更新与改造等问题。由于缺乏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考量和总体统筹,城市地质工作不能有效发挥其在城市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的先行性作用,无法提供全面科学的支撑。这也就导致了目前欧洲很多城市的地下空间调查工作及其成果未能被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   3.地下空间调查开始受到重视,但与城市发展规划存在需求对接不畅的问题   欧洲已逐渐开始重视城市地下空间工作,目的是为城市的规划提供更好的支撑,以期使城市发展能最大程度地从地下资源和空间获益,同时尽可能降低各类风险,像地质灾害等。但目前城市地下空间调查与城市规划存在需求对接不畅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地球科学研究人员与城市规划人员之间存在着沟通上的鸿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社会对地下和地质问题的认知度较低。提高认知度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不仅是针对专业人士(规划人员和地球科学研究人员),更重要的是政府机构和社会大众,从而推动城市规划人员和地球科学研究人员之间产生合作需求。二是规划人员和地球科学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亟待加强。两个群体间需要在合作中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双方相互理解并进行有效沟通的机制,使得规划专家能够清楚地说出他们需要什么(数据、信息、专业知识),知道哪些是已有的,哪些是没有的;地球科学专家能够清楚地理解规划专家的需求,知道哪些是他们能提供的,或经一定工作后能提供的。   主要进展与经验   计划实施的4年中,在17个地质调查组织和22个研究机构,以及23座城市的积极参与下,“城市地下空间”计划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建立了城市地球科学家/地下空间专家(主要来自欧洲地质调查机构和高等院校)和城市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及其他决策者之间知识的交流;探索形成良好的城市地下空间调查工作经验和一系列技术方法;开发整合地下与地上信息的地质模型,实现地下水动态、热量、岩性、可持续排水系统和工程性能的预测建模,可用于城市整体规划、确定地下发展机遇、减少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成本;创新方法以推动地下空间数据的共享与传播。   欧洲城市地下空间计划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重要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1.积极开展多方面探索,打造形成良好实践经验与可推广的技术方法。   在23个大小规模不同的欧洲城市所开展的专门服务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地下空间调查工作中,由于各个城市在地质、土地利用、气候和历史,以及可获得数据方面都不尽相同,他们通常探索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解决所面临的最紧要的地下空间、资源利用问题,以满足城市规划制定的需求。计划在推进中,非常重视对相关探索实践和技术方法进行评估,以形成良好实践经验。同时,致力于构建一套系统的方法,形成一些可广泛推广的方法和技术,以指导未来更多的城市开展地下空间调查。目前,这些技术和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地下信息及规划、数据采集与管理、三维城市地下建模和可视化、地下水、地热监控和建模、岩土数据和危害、地下地球化学和文化遗迹等。   这方面工作成效最为显著的是英国格拉斯哥市。英国地质调查局在该市开展了地下水水位和流量的建模工作,并建立了地下水监测网络;编制了该市的区域沉积物和基岩数字地图,开发了沉积物和基岩的综合三维地下模型;开展了土壤和沉积物地球化学调查。作为在英国的首次尝试,格拉斯哥市议会基于英国地质调查局的三维模型,正逐步开发一套城市地下开发利用规划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地下空间数据共享。这表明,格拉斯哥市政厅和英国地质调查局已开始初步建立地下空间数据信息共享渠道,并为城市规划人员和地质工作者搭起了沟通的桥梁,从而推动城市地下空间调查工作逐步纳入城市规划中。   2.开发专门应用服务产品,不断满足城市规划需求。   城市规划者在制定决策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规划依据,包括城市人口、商业发展、社区流动性、健康发展、能源需求、土地利用条件和地下空间等,但是这些本应相互关联的数据往往是孤立和分散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数据的效用,需要将它们整合到一个具有整体性、地上和地下统筹的系统中。目前已有的信息模型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简称“BIM”)和“城市信息模型”(Civil Information Model,简称“CIM”)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BIM综合了城市开发项目中的相关数据,但使用上主要针对的是单个项目层面的设计、建造和管理阶段,在更广阔的城市层面上缺乏有效支撑。而CIM则可以看作是土木工程师和城市基础设施专业人士对BIM在横向应用上的拓展,不再是单一项目视角,而是扩展到城市基建的范畴。这两种模型都是2D-2.5D视图,且不包含地下空间和地下建筑的信息。   为了解决现有信息模型的缺陷,“城市地下空间”计划提出了“城市地质信息模型”(Geo City Information Modelling,简称“GeoCIM”)的概念,在BIM和CIM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城市地表以上和以下的数据根据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明确需求进行整合。   GeoCIM的建模过程涵盖了多个层面的物理和功能数据的生成、共享、集成和管理,主要包括表层(天然和人为的地表特征)、人工地下层(人造地坪、地下基础设施、地基)、自然地下层(地质单元、灾害和过程)。GeoCIM采用3D或4D数字表达,支持数据更新,并且能够满足不同规模的需求,其成果的输出形式灵活多样。GeoCIM的主要目标用户包括地下空间研究人员、城市规划人员、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大众,可供个人、企业、政府机构和研究人员用于可持续地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各种基础设施和城市资源,包括水、热能、生态系统、电力设施、通信设施、交通网络和建筑等。当前该模型的建立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一个城市在GeoCIM建模上的实践能达到完全符合GeoCIM概念设计,但一些城市在GeoCIM建模的某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3.推动地质工作向全链条延伸,更加有效支撑服务规划制定。   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是继市场机制之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从对城市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的影响程度而言,以往的地质调查工作更多地集中于获取数据、绘制地图等初级工作,以提交地质调查数据和简单的分析结果为主,通常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影响程度较小,更多是一种参考性因素。而目前所推进的城市地下空间调查,直接的目的就是从根本上影响城市规划的制定,推动城市地下空间问题纳入规划决策中。因此,在调查工作中更加注重形成具有决策影响力的信息和产品,包括4D和定制模型、地下空间资源多要素分析和地上地下综合信息模型,这就推动地质工作向数据管理、3D模型开发、知识开发、知识应用、知识传播与集成等后端流程延伸,不断提高地质工作知识密集程度。   4.强调地质工作者与城市规划者之间的沟通协调。   “城市地下空间”计划的实施,通过地下空间专家和规划者之间的协作,努力形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即在规划过程中及早交付地球科学数据和知识,将有效减少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解决过去存在的地质工作只管提交专业报告、规划者无法充分使用,或者需求不能有效对接的困境,在计划实施中,首先强调建立地下空间调查者和专家与城市规划者之间要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协调对接,尤其是在规划制定的早期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建设需求,以及不同地质背景的城市,也使得城市地质工作者与规划决策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向着深入化和个性化发展,迫切需要满足不同城市规划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奥斯陆要求明确城市规划发展对地下信息的具体需求,格拉斯哥探索鼓励地下空间专家参与城市规划,鹿特丹市政府引导加强城市规划者和地下空间专家之间开展交流,这些工作的目的都是不断推进地质工作者与城市规划者之间的沟通向着更深层次且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下一步重点工作内容   在目前的工作进程中,随着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参与程度在不断加深,地下空间调查的需求也在不断深化,这也成为欧洲城市地下空间调查下一步重点关注的方向和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信息和规划   一是形成恰当比例尺的地质和岩土信息图件,诸如滑坡灾害图、基岩深度图等,以更好地应用于战略规划。二是明确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在支撑城市规划的城市地下空间调查中的角色和定位。三是从现有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更新或修改中获得经验。四是探索在具有限资源(如数据、时间和经济资源)的城市,将地下信息应用到城市规划的方法。五是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管理,由于新建隧道、地铁线路、文化遗迹、地下停车场和大楼地基与已经存在的地下基础设施间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紧迫,必须加强地下空间不同利用方式间的协调。   2.数据采集和管理   一是明确与数据采集和管理政策有关的法规。二是采用标准命名规范,使用标准化术语。三是开发专用的数据交换和验证工具。四是最大程度地利用公开的数据平台。五是获取多元数据以提高数据挖掘和发现能力,克服数据应用上的限制。   3.3D地质地下建模   一是充分认识城市地下空间的复杂性。由于不同城市的规划对地质资料需求的详细程度不尽相同,加之在城市中收集、获取新数据存在一定困难性,要求地质工作者跳出传统数据获取来源(例如钻孔、浅层地球物理),转而更多地利用第三方数据。二是人工堆积物和自然沉积物的小规模综合3D属性建模要求新的建模方法。欧登赛的综合方法取得一定效果,但仍需在其它城市进行测试。三是城市地下空间的特征和功能常常发生改变,要求城市地下空间建模保持更新,以便快速添加信息,并适应新的应用要求(如灾害管理)。四是开发动态(4D)城市地下空间模型,对地下属性进行实时监测。五是建立一个基础性的地质框架模型,作为城市各种专用模型的一个共同基础,以节省成本。六是力促在合适的时间,按照恰当的形式,提供准确的城市地下信息,从而推动地下空间调查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中。   4.地下水监测和建模   一是以正式的法律或法规形式明确地下水监测基础设施的规范。二是系统设计地下水监测网,由于城市地下水监测系统是逐步开发,具有临时安排性质,通常无法满足目前的监测需要。三是重点解决缺少地下水历史资料且没有监测基础设施的城市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所面临的困难。四是加强对人工堆积物和地下基础设施的含水层特性的认识,探索在地下水建模中如何有效考虑这些因素。五是对沿海城市地下水位与海平面变化之间关系进行建模。六是将实时监测数据整合到地下水模型中,便于进行城市规划的预测和预报。   5.地热监测和建模   一是基于当地和区域风险最小化,同时考虑中长期开发,将一系列地下热水利用系统整合到一个网络中。二是有效协调不同系统整合的复杂性,并将其融入城市规划中。三是不断优化地下热水利用系统。四是研究地下热水利用所产生的热、化学以及微生物影响,以及它们对未来地下水利用的影响。   6.岩土建模和灾害   一是提高城市规划者和利益相关者对岩土建模和灾害调查编录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推动岩土建模和地质灾害数据纳入城市规划的早期阶段。三是鼓励私人公司、地质勘查机构与市政府分享岩土数据,这可能需要通过一系列规范推动相关资料汇交至地质档案馆,或通过互利合作方式进行。四是确定2D/3D岩土模型与城市3D模型进行整合的最佳框架/标准。   7.地下地球化学   一是开发3D和4D填图技术。二是加强地球化学数据采集和管理。三是推动实现地球化学的3D呈现和应用。   8.文化遗迹   一是评估现存遗迹遭到破坏的风险,破坏因素可以来自诸多方面,包括自然因素、政治或管理决策、土壤特征、历史活动、水循环、人类活动等,正确认识这些影响遗迹的自然和人为的环境及过程,从而提高遗迹现场保护、迁移设计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将文化遗迹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二是改变过去考古遗迹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往往受到忽视或没来得及保护的困境,充分认识和利用地下环境作为考古遗迹的载体或为地面遗迹提供支撑的作用。三是构建现代可持续水管理系统,推动其对文化遗迹的保护,并产生更多效益。   9.地下数据标准化建设   一是构建开放、高效、共享的数据平台,加快推进欧洲地下数据的标准化建设,包括数据记录、采集、传输和归档的标准化,指导众多地调机构、第三方机构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生产新的数据。二是解决数据的整合难度大的问题,城市规划所需数据来源广泛,包括地质/岩土工程钻井、地下水和地热监测、原位和实验室测试、地球化学调查、制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不同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的机构。三是对老的数据进行系统的电子化处理,解决封存在档案里的数据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   10.成果综合集成工具   一是开发并完善在线知识成果集成工具——“城市地下空间工具箱”,不断整合计划实施中所形成的各种资产(报告和出版物等)、良好实践案例和推荐的技术方法等,以更加快速有效地推广城市地下空间调查所取得的良好实践和技术方法。二是提高“工具箱”支撑服务功能,重点在地下空间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生态系统保护、地下空间利用方式的有效管理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尽管欧洲地下空间调查在支撑服务城市发展规划中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个为期4年的计划是远远不够的。该计划的一个长期目标是推动地质和地下空间调查真正纳入城市规划中,进而推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该计划将开展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一是加强与欧洲内外对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感兴趣的组织(国际隧道协会(ITA)、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智慧城市”)之间的知识成果交流和经验共享,并协同行动;二是在中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引导下,加强与中国城市在地下空间调查、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协作,与中国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共享知识经验;三是通过欧洲一些国家的国际开发项目,获取世界快速城市化地区(亚洲和非洲)城市地下空间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杏鑫注册链接_山东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应急救援工作纪略

杏鑫注册链接_山东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应急救援工作纪略

  7月3日,当冀中能源邢东煤矿透水事故救援指挥部最终确认堵水成功、所有救援力量撤离时,从山东济宁赶来的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山东省矿山钻探应急救援中心)的25名救援人员,已在冀中平原上坚守了117天。   117天的坚守,换来了邢东煤矿的新生。至此,通过他们的过硬技术和无私奉献,因透水事故遭遇灭顶之灾后又起死回生的煤矿总数,已达到12座。   12座煤矿何以能起死回生?日前,记者走进了曾在平邑矿难救援中发现4名矿工而享誉全国的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   百分之百的堵水成功率   3月4日,冀中能源邢东煤矿在地下1097米的2228工作面掘进中,不幸打中一条此前未查出的断裂带。每小时800立方米、峰值达2649立方米的地下水,犹如脱缰的野马喷涌而出。如不及时拴住这匹“野马”,淹掉的不只是2228工作面,整个矿井也可能因此报废。   3月7日,当救援电话打到山东省煤田二队后,一套早已成熟的应急响应随即展开:队长、山东省矿山钻探救援中心主任王效勤,队党委书记张绍鹏立即召开应急救援工作委员会联席会议,分散在各项目部的技术骨干再次被集合在一起,组成了救援的施工力量;技术人员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组成了救援的技术支撑力量;队有关科室在组织日常工作的同时,承担救援的后勤保障任务,根据救援现场需要随时提供后勤支撑。   3月8日凌晨1时,有过多次煤矿井下透水事故救援经验的技术人员就赶到了事故现场。他们在接受任务后顾不上休息,就根据矿山提供的资料和大家一起研究起了施工方案。9日凌晨,装备和施工人员全部到位后,他们在救援指挥部确定的2号应急钻孔开始了施工作业。这也是自透水事故发生后,六支承担应急救援任务中第一个抵达现场并开始施工的。   按照以最短时间堵死突水点的要求,2号钻孔要在避开煤矿井下巷道后,再钻4个分支井、完成4个断层的封堵。地下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密布,稍有不慎就会形成卡钻、埋钻等事故。   面对成倍增加的难度,二队技术人员制定了水钻与空气钻相结合、全过程使用螺杆+PDC钻头的钻具组合、少加压、吊着打、MWD测井的施工方案。施工人员则凭借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将钻探过程控制到近乎完美的程度,通过多达6次精准“变轨”找到突水点,成功将这匹“野马”拴在了地层中。   而这,仅是二队成功实施煤矿井下突水事故中的一例。自2004年9月参加邯郸矿业集团牛儿庄煤矿突水应急抢险救援以来,他们已先后在邯郸矿业集团德盛煤矿、徐州矿业集团旗山煤矿、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煤矿、洛阳龙门煤矿、郑煤集团富堡煤业、山东汶上裕隆矿业集团唐阳煤矿、山东临沂矿业集团田庄煤矿、淄博矿业集团埠村煤矿、新汶矿业集团翟镇煤矿、新矿集团新巨龙公司、吉林长春羊草煤业有限公司等12座煤矿,成功实施了钻探应急救援,创造了100%的成功率。   凭借他们的高超技艺,这12座遭遇灭顶之灾的煤矿起死回生,累计避免的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   2015年12月25日,山东省平邑县玉荣商贸有限公司石膏矿发生采空区坍塌事故。4名被困井下的矿工,正是依托二队打通的救援孔获得了食物、医药、保暖衣物等补给,才得以在井下坚持36天、直到救生孔贯通最终获救。中国也因此创造了亚洲第一例、全球第三例被困井下矿工施救成功的奇迹。   鉴于二队应急救援的过硬技术和能力,2017年7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将其定为山东省矿山钻探应急救援中心。   练就“蒙眼打靶”的金刚钻   煤矿之所以会发生突水事故,是因为煤炭资源之上,往往有土和岩石覆盖,这种覆盖在有的矿区甚至会达上千米。而在岩体中,往往又会有广泛发育、走向复杂的断层或裂隙,其中灌满了地下水。受厚覆盖影响,勘探中总会有“漏网之隙”存在,其中富含的高压地下水就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   这次邢东煤矿突水事故,就是不幸打中了这样的“漏网之隙”。钻探应急救援,就是通过定向钻探找到突水点,然后从钻孔往突水点注快凝水泥浆将突水点封死。   “定向钻探,就相当于让人蒙着眼睛用枪打靶。”谈到钻探应急救援的难度,二队干部职工这样形象地比喻。   “由于要避开井下巷道,这次救援必须打负位移,而且负位移的距离达到140米。”救援中心副经理牟海萍比喻说,就是要在地下打出的个秤钩形来。   “我们以前还打过S形呢!”看到记者惊讶的目光,应急救援中心常务副主任张东锋自豪地说。   “蒙眼打靶”,而且要在地下准确命中“靶心”,有时甚至要在地下拐着弯儿打,二队仍然创造了100%的成功率。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对此,二队干部职工给出了答案:科技创新加人才培养。   原来,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内煤层气开发项目的逐年增多,在煤炭勘查任务锐减的情况下,二队在全国煤田地质系统率先购回了美国产的T685WS、T130XD型车载大口径钻机,专门从事煤层气的开发业务。   随着业务量的逐年增加,二队在大口径钻探施工上经验也日渐丰富,相关设备选型、施工工艺、钻具组合、泥浆选配等也形成了自己的独有技术。自2004年第一次参加矿山应急救援后,二队干部职工特别是技术人员就对自己的独有技术进行了重新思考,并在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的支持下,开展了《钻孔救援技术在矿山事故应急救援中的应用研究课题》。通过集成研究,形成了针对矿山救生、矿山治水、矿山灭火三大任务钻探应急救援科研成果。   该成果包括设备配套、井身结构及成井技术,大口径空气正、反循环优快钻井技术,大、小井眼PDC钻头的优化设计技术,套管、随钻测斜仪防磨技术,优质钻井液配制技术,井眼轨迹控制技术,破碎地层快速下管固井技术,救生井膨胀橡胶+黏土球止水代替水泥浆固井等关键技术。   手握“金刚钻”,二队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也成为矿山救援队伍中的翘楚。以这次邢东煤矿救援为例,他们就又在现场施工的六支队伍中创造了三个第一:   钻探效率第一——在奥灰地层水平段钻探进尺达到了2分钟1米,不仅远远高于其他5支队伍定向钻进每小时1~2米的速度,而且也高于他们直井段的钻进速度;   钻探精度第一——4次侧钻均一次成功,轨迹控制平缓,实钻轨迹和设计轨迹高度吻合,在4次水平井段的施工中,共穿过4个靶点,误差均在0.2米范围以内,全部成功穿越物探预测的4个突水点;   工作量第一——累计完成进尺3284.04米,其中水平进尺1286.83米;共实施注浆8次,累计注浆量8221.1立方米,水泥用量1227.095吨,扫水泥塞7次,全孔段注浆封闭1次,几乎相当于其余5支队伍工作量的总和。   再好的技术若没人会用、用好,就不可能形成生产力。在这一认识下,二队始终将钻探专业施工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每款设备一购进,该队就组织机械技术人员对钻探工人进行设备培训,让大家熟悉钻机的性能和“脾气”;施工中,钻探技术人员往往守在钻探现场,根据钻探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操作工人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一到没有任务的时候,就组织大家学习钻探理论、方法、技术,总结施工中形成的经验。   在被确定为山东省矿山钻探应急救援中心后,二队又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思路:投资6000万元建设山东省唯一的矿山钻探应急救援演练场,对全队职工进行系统应急救援培训,以保证在今后的应急救援中上得去、救得快。   为了救援不讲条件不计代价   二队矿山救援百分之百成功率的背后,其实是他们面对救援任务时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及为成功救援不讲条件不计代价的付出。例如这次邢东煤矿救援,接到救援任务后,二队推掉了贵州和山西的两个煤层气勘探项目,项目总价款近5000万元。   “张东锋就是退掉了到贵州的机票,参加这次救援的。”中心支部书记张瑞廷说。   “这次推掉的不只是两个项目,还有这两个项目的后续工程。”更多的干部职工说,只要有救援任务就上最好的设备和经验最丰富的人,已成为二队的传统。   “这次我们就从其他项目上抽调了12个骨干。”刚刚才从救援现场回来的副主任郭涛说。   “这次我们的投入起码要超过500万元。”谈到救援矿山会给他们支付多少救援费,队长王效勤表示,救援前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先完成救援任务后再说。   “同样不讲条件不讲价钱的,还有二队乐于奉献的职工。”党委书记张绍鹏如数家珍:郭涛已在山西施工一个多月,刚回到队上就接到救援通知,家都没回就直接带人连夜赶往现场;远在章丘的解传波正在家翻盖住房,还准备利用在家的时间为孩子订婚,接到通知后二话不说,将家里的一切交给了长年有病的妻子;刚看好日子准备领结婚证的陈仕刚听说有救援任务,打电话告诉对象后奔赴救援现场,连道别的话都没来得及当面说……   科技创新加人才培养,二队打造的是能确保救援成功的“金刚钻”;政治责任加无私奉献,二队锻造的是矿山救援的铁军。

杏鑫登录注册_寻梦三秦大地最古老印痕——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圆满收官

杏鑫登录注册_寻梦三秦大地最古老印痕——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圆满收官

  三秦大地,人文荟萃;南北胜迹,竞相媲美。   7月14日~19日,为期6天的2018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寻梦之旅圆满结营。本次地学夏令营活动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发起,并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组织主办。   2018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活动的主旨为“携手‘一带一路’,相遇最美陕西”。参加本次活动的学员是通过网上报名,经过严格选拔,挑选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和来华留学生。   本次夏令营活动于7月14日上午在陕西师范大学隆重开营。活动分为南、北两线,南线为绿色生态之旅,北线为传承红色文化之旅。记者跟随北线采访,期间所见所闻,无不令人震撼和感叹。     南线学员冒雨考察南郑大佛洞    行程紧张而内容丰富的考察活动于7月19日在陕西师范大学胜利落下帷幕。结营仪式由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辛省平主持,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白宏做了讲话,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杨祖培做了讲话并宣布当晚圆满结营。   结营典礼上,师生代表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学习感言,主办方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最后夏令营全体成员举办了欢快感人的联谊活动。   陕西雄居中华版图腹地,以横贯中国大陆中央造山系-秦岭山脉而名威天下,秦岭造山带横向分割中国南北扬子、华北两大板块,具有“一带两块”独特的构造格局,控制着纵跨陕西南北迥异的三分地貌景观: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地貌以能源矿产得天独厚,中部俗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汾渭盆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南部以勉略宁三角区为代表的秦巴山区因地质现象复杂典型及多金属矿聚集区而著称。   因此,陕西具有开展地学教学和研究的资源优势。特别是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在陕南汉中地区发现世界级天坑群、在陕北地区发现规模巨大的丹霞地貌,二者分别被誉为“21世纪地理大发现”和“中国红谷”。这两大发现,进一步扩充并丰富了陕西省地学教学目标基地。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深入推进,地学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及留学生规模日趋增长。可以说,国际地学夏令营适时开展顺应了时代需求。     勉略构造带地质现象现场讲解    遵循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的宗旨,秉承传播地学知识、深化“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理念,并依据陕西地质地貌格局和历史人文景观特色,优选“南线西安-佛坪-汉中、北线西安-洛川-延安”两条贯穿陕西南、北,纵跨三大地质构造景观区的特色地学考察线路,考察内容涉及基础地学、矿产、地质遗迹、地质灾害与防治、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等诸方面。   考察由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的12位知名教授、专家全程授课和讲解。该活动不仅促进了地学引领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加深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学子对陕西地学和资源环境的了解,而且构建了国内外青年学子走进陕西、认识陕西、爱上陕西的优质地学交流平台,增进了60余位国内高校不同专业学员和“一带一路”沿线留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友谊。   紧张有序的考察安排让大家以全新的视角走进了神秘的地学殿堂:伫立黄土高坡宝塔山下缅怀先烈们浴血奋战、艰苦奋斗事迹,再度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在延川县梁家河畔留下革命圣地红色寻旅的足迹;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里聆听中华文明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与传承,汉中两汉三国故里传奇往事述说着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西高新区“绿色”能源污水再利用让大家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再造资源环境的魅力;三河口引汉济渭工程见证了人类改造自然、造福后代的奇迹和毅力;巍巍秦岭之巅、沧海桑田变幻暨勉略构造带地学奥秘,现场教学体验揭开地学宝库的神秘面纱;在天坑群世界级奇迹南郑县小南海大佛洞、西沟洞天坑目击了大自然的震撼神奇;在陕北能源矿产基地、鄂尔多斯盆地地貌景观露头观察追溯着黄土地远古变迁的印痕;秦晋峡谷黄河大蛇曲群奇观、志丹县永宁山、靖边县龙洲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更是三秦大地馈赠的厚礼;佛坪县庙垭沟泥石流、圣地延安宝塔山滑坡综合治理示范基地,体现人类敬畏自然、保障民生的智慧与决心。   本次活动激发了学员们浓厚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他们顶风冒雨,经受住炎热酷暑的考验,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怀抱,追寻地学的奥秘,既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又提升了历史人文积淀和文化品位。他们继承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团队协作的友爱风格。其勇于探索地学真理的拼搏精神,开启了现代文明与丝绸之路深度融合之门,传承了解“一带一路”从这里开始。     北线学员考察洛川黄土地貌    陕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区位优势,古都西安历来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往来与协作由来已久,是连接中国内陆政治、经济、文化之纽带。   首届地学夏令营活动的适时开展,顺应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全体学员不仅增长了地学知识,收获了友谊,更培养了博大的地学情怀。   本届地学夏令营不仅为学员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其秉承的“携手‘一带一路’,相遇最美陕西”共同发展理念已深深地植根于广大学员和师生心中,增强了学员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员们纷纷表示,他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今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脚踏实地,锤炼品格,为“一带一路”建设展现自己的青春和激情。来华留学生表示,回国后将积极传承本届地学夏令营宗旨,继续讲述美丽中国、魅力陕西新故事,争当“一带一路”建设的使者。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之所以发起举办本次夏令营活动,意在让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在感受地球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危机的同时,大力普及宣传地学知识,积极践行和平绿色协调发展共享理念,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们科学利用地球,争当保护地球的倡导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杏鑫在线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一步深化合作 共谋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新发展

杏鑫在线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一步深化合作 共谋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新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一行9人日前访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共商深化合作,共谋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新发展。   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的有关情况,回顾了过去多年来彼此支持、合作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双方商定,要充分利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人力人才资源、掌握地学前沿动态优势与武汉地调中心的项目、地质调查与科研能力优势,在开展项目合作、加大学术交流力度、深化国际合作领域、联合申报共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就如何有效推进上述合作从机制、人员方面做了安排。   双方达成以下协议,进一步深化推进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地层古生物、花岗岩、同位素等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共同推进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西非北非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人才培养与期刊合作等。同时,双方还围绕加强地质调查项目运行管理、提升地质调查工作质量进行了交流研讨。双方表示,今后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推进地质调查工作迈上新台阶。□(李云霞 杨颖)

杏鑫怎么注册_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迎接第三次中期评估

杏鑫怎么注册_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迎接第三次中期评估

  7月17~18日,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次中期评估。参加评估的两位专家对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近年来做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称赞伏牛山是遇见的最漂亮的山峰。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次评估的专家,来自挪威的帕尔·特亚莫和韩国的全勇文两位专家先后到栾川地质广场、鸡冠洞景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栾川园区管理处、栾川县产学研基地、地质科普展示中心、老君山景区、庙子庄子村及龙峪湾景区等地进行了考察。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地质公园的管理规定,每四年组织联合国专家评估组对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评估,检查最近4年来地质公园在经营管理、基础建设、遗迹保护、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栾川园区地处秦岭造山带重要部位,是板块增生、造山运动、推覆与重力滑脱构造等地质遗迹保存较为完好的区域,主要包括老君山、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养子沟、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等景区及栾川古生物化石保护区。自2006年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以来,先后顺利通过了2010年、2014年两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期评估。

杏鑫登录注册_环境监测院为部地灾防治指导工作组提供基础资料

杏鑫登录注册_环境监测院为部地灾防治指导工作组提供基础资料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按照部、局指示要求,从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中提取整理了27个省(区、市)的地质灾害综合研究报告以及7个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重点县(市)级地质灾害调查区划报告,于近日提交给自然资源部14个地质灾害防治指导工作组。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的批示要求,7月23日,自然资源部发出《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指导调研工作的紧急通知》,决定派15个指导调研工作组分赴全国31个省(区、市),分析研究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   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在派出专业技术力量参加工作组的同时,从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中提取整理了27个省(区、市)(北市、上海、天津、重庆、香港、澳门、台湾除外)的地质灾害综合研究报告,以及青川、绵竹等7个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重点县(市)级地质灾害调查区划报告,于7月23日当晚提交给14个工作组。这些研究报告能够为工作组了解当地地质灾害隐患整体情况、有效指导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服务。(尹春荣)

杏鑫登录注册_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杏鑫登录注册_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7月19日,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2018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圆满落幕。为期6天的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来自“一带一路”沿线5个国家的留学生和全国16所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共60余人,分为南北两条线路对陕西省标志性、前沿性的地形地貌和人文地理景观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与现场教学实践。此次活动传播了地球科学知识、加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学子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搭建了走进陕西、认识陕西、爱上陕西的优质平台,磨炼了学员们的意志,对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战略对接、弘扬地质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传播华夏文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次地学夏令营是陕西省首次组织的国际性学术夏令营活动,根据陕西地形地貌特点和历史人文景观分布规律,分为北线传承红色文化之旅和南线绿色生态之旅两条路线进行,重点对陕西省重要的基础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富有前沿性和标志性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进行探险观摩、考察研究和学习探讨。其中包括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陕南汉中地区发现的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21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的“世界级天坑群”,在陕北及渭北地区发现的被誉为“中国红谷”的丹霞地质遗迹走廊。这些地质调查成果曾连续多次被媒体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本次地学夏令营提供了极富吸引力并具有极高观赏、调查、研究价值的地质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此次活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办好此次活动,充分展示陕西地学的魅力,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组织知名教授、地质专家全程为学员讲授地学相关自然及人文科学知识,指导野外地质考察和样品采集,帮助“一带一路”沿线高校青年学子了解地学科学发展前沿及热点问题,增进其对陕西地质科学和地质资源的了解,激发优秀学子对地质及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为进一步践行与陕师大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提升活动的文化内涵,夏令营还特别邀请陕师大知名专家学者为学员们倾情讲述了中国文化与“一带一路”的交融关系、先秦两汉三国文化、延安革命历史、黄土文化等人文历史知识,为学员们献上了丰盛的历史文化盛宴。   此次活动发出通知后,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国内外众多高校的莘莘学子纷纷发来入营申请,通过精心筛选,最终确定60人参加此次活动。活动中,学员们爬荒原、翻深山、渡险滩、穿峡谷,听讲认真、思考深入、提问积极,收获了知识,增长了阅历,经受住了体能与意志的考验。通过亲身感受陕西风光秀美的自然地学景观,塑造旅行考察的地学思想和生态环保意识,深化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认识;通过探索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了解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强化了人文情怀;通过领略西安这座古老城市的悠久文明和现代发展,体会到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美好前景。60多名学员打破了国家、民族、语言、文化的界限,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收获了真挚的友谊。留学生们纷纷表示争作陕西的宣传大使,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回国后讲好中国风土人情,说好魅力陕西新故事,成为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谊的好使者。   2018陕西首届地学夏令营活动是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推动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强地学交流、院校共建的有益实践,必将开启新时代陕西地学事业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新篇章。夏令营落下帷幕,精彩刚刚开始。在今后的工作中,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将汇聚新动力,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全面战略合作,大力支持地学知识的传播和国际地学的交流互动,为广大青年学子开辟更多渠道,为地学事业的发展、为陕西腾飞和美丽中国建设加油助力!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服务再启程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服务再启程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8年学会联系人工作会日前在兰州召开。   会议通报了学会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服务会员单位的刊物《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的办刊情况,完善学会组织机构建设、落实联系人工作制度基本情况,成立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方案设想及关于“构建地质勘查行业活动指数基层数据采集点”的设想。同时,与会员单位联系人座谈,研讨对学会联系人工作的任务要求,交流学会发展定位及工作思路。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秘书长陈先达介绍,下一步学会将继续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党的十九大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学会工作科学正确开展;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全面领会和把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逻辑和方向,紧紧围绕自然资源部的工作部署,探讨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下地勘单位如何适应管路要求,实现新作为。   下半年,学会将重点办好2018年地勘局长座谈会,通报地勘行业经济形势与政策研判,探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整实践及新举措;开展地勘单位改革发展40年跟踪研究;举办“地勘单位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衔接”研讨培训班。做好“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7-2020年发展规划”的落地与年度分解工作;组织2019年学会换届筹备工作;为会员单位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来自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建材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及多个省(区、市)的地矿局、有色地质局、煤田地质局等会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杏鑫注册链接_地震勘探等四项地质调查工作将有新标准

杏鑫注册链接_地震勘探等四项地质调查工作将有新标准

  计划单列项目“地质调查标准制修订与升级推广(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下设的4项勘查技术标准项目近日通过成果验收,分别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承担的“《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修订”和“《区域重力调查规范》修订”、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所承担的“《地质钻探孔内事故预防与处理技术规程》制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的“《数字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制定”。经审查研究,上述标准全部通过专家组验收,其中2项成果获得优秀级评价。   《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GB 12950-91)发布于1991年,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对当时乃至以后20多年间地震勘探中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适应目前安全生产和民爆物品管理要求,物化探所牵头,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对《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规程适用范围更加宽泛,对地震勘探爆炸物品实行全链条管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满足地震勘探野外作业实际工作需要。当前,国家启动了深地探测科学计划,以地震勘探为主的深部探测调查科研活动将急剧增加,新修订的规程将继续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上报国家标准委审批发布,为地震勘探野外作业工作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DZ/T 0082-93)首次发布于1993年,是一项基于旧的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地质矿产领域行业标准。鉴于区域重力调查技术的进步、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启用,该规范已经不适应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的要求。在修订后的新标准中,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椭球高程基准的使用,提高了重力测点定位精度及高程测量精度,优化了野外测地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修改了近区地形改正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布格重力异常总精度,为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提供了适宜的技术标准。   钻探工程是唯一可获取地下实物资料的技术手段,在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中耗费的资金一般占总费用的70%~80%。在钻探施工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发生孔内事故,不仅影响钻探进尺,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提前预防和科学处理地质钻探孔内事故。《地质钻探孔内事故预防与处理技术规程》对地质钻探孔内钻孔漏水、涌水、钻孔坍塌、缩颈、超径等复杂情况以及事故种类进行了类别划分,给出了地质钻探施工安全基本要求和安全规定;针对不同复杂情况和事故类别,分别给出了事故预防处理措施,使新技术方法和工具在钻孔事故处理中得到规范化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质钻探施工的钻进效率。该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地质钻探孔内事故预防与处理技术标准的空白。   在数字航空摄影技术方面,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测绘部门的行业标准,但现有标准不能完全满足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以及环境地质调查领域的需要。新编《数字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规定了利用框幅式和推扫式数字航摄仪开展航空摄影作业、数据处理和产品制作等技术要求,工作比例尺拓宽为1∶2000、1∶5000、1∶10000、1∶50000,其适宜性也已得到检验。《数字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的制定,为当前地质调查中数字航空遥感摄影工作提供了适宜的技术标准。(袁桂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