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地调局首次在非洲举办海外技术培训班
“2018年马达加斯加地质矿产技术海外培训班”日前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成功举办,来自马达加斯加矿业与石油部等相关机构的40名官员与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据悉,此次培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自然资源部指导,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马达加斯加矿业与石油部组织,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共同协办。此次培训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在非洲举办的海外技术培训班。 据了解,中国地质地质调查局派出了矿产资源评价、油气地质、海洋地质、地球化学、地质调查信息化、人力资源合作、国际合作等领域的12位专家前往马达加斯加授课,培训课程包括矿产资源评价方法与技术、地球化学填图技术、陆域油气地质调查技术、海洋地质调查技术、地质调查信息化等。参加培训的马达加斯加官员表示,此次培训获益颇多,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持续开展有关培训,不断提高非洲矿业人员从业水平,进而促进非洲的发展。 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马达加斯加矿业与石油部举行了交流座谈,双方就未来的合作方向与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在2016年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框架下,在地质调查信息化、“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在内的地球化学填图、陆域与海域油气资源概查、水文地质、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地质灾害等领域开展合作。同时,马达加斯加希望利用已建立的“中马地质之家”平台,在短期培训和长期学历学位培训方面进一步合作,争取更多的优秀技术人员来中国学习与交流,不断提升马达加斯加技术人员的水平。 据悉,中马政府间地质矿产合作已有15年历史,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中马地质专家共同完成了马达加斯加全国地球化学填图计划;二是通过政府之间的地质调查合作,提高了马达加斯加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为马达加斯加在矿业领域吸引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利用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为马达加斯加培养了近百名地质矿产领域管理与技术人员、10余名硕士和1名博士,建立了“中马地质之家”。
杏鑫登录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联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座谈交流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召开座谈交流会,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联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区域化党建共建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代表们与发展中心职工进行座谈交流。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张海啟,西城区人大代表魏建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发展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中心在区域化党建共建工作中的资源优势,也汇报了职工在工作生活上的需求。通过本次座谈交流,进一步拓宽了发展中心职工诉求反映渠道,更好地实现了共建双方需求精准对接,是发展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创新,也是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做的具体努力,开启了发展中心与所在区域政府整体联动、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发展中心班子高度重视共建工作,这些年来,以创建“首都精神文明单位标兵”和“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为契机,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以推进全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为核心,开展了城乡共建、社区共建、灾区援建等“同创共建”活动。以“送科技下乡”为重点,开展“张山营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土壤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项目、互访交流、扶贫帮困等城乡共建活动;以地学知识普及、联合回收废旧衣物、联合为灾区募捐物资、互访交流等活动为主要内容开展了社区共建;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抗旱找水打井等提供地质基础数据,组织精干力量,开通应急服务绿色通道,开展灾区援建,为保障基本民生作出了应有贡献。 期间,西城区展览路街道有关领导、西城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行还参观了全国地质资料馆并观看中国地质调查宣传片。 下一步,双方将不断加强沟通交流,开展广泛的区域化党建共建合作,做到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用,实现城乡、区域、社区全覆盖的“三位一体”大共建。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直属机关党委、发展中心相关负责同志,西城区展览路街道有关领导、西城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座谈会。
杏鑫登录注册_地学文献中心:精准服务《中国矿产地质志》编写
在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着力推进精准服务工作,日前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床地质专家陈毓川,全国“三稀”找矿技术首席科学家王登红研究员等到中心座谈。 陈毓川院士、王登红研究员对地学文献中心多年来提供的文献服务及情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进一步为《中国矿产志》编写工作提供相关文献支撑。地学文献中心相关领导表示,将充分发挥地学文献中心的自身优势,在文献资源、地质情报、矿种资源研究、区域成矿区带研究、矿种科普等方面全力支撑服务《中国矿产志》编写工作。(臧小鹏)
杏鑫登录注册_地调局首次在非洲举办海外技术培训班
近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自然资源部指导,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马达加斯加矿业与石油部组织的2018年马达加斯加地质矿产技术海外培训班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成功举办,来自马达加斯加矿业与石油部等相关机构的40名官员与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在非洲举办海外技术培训班。 该培训班由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和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共同协办。中方派出矿产资源评价、油气地质、海洋地质、地球化学、地质调查信息化、人力资源合作、国际合作等领域的12位专家前往授课,培训课程包括矿产资源评价方法与技术、地球化学填图技术、陆域油气地质调查技术、海洋地质调查技术、地质调查信息化等内容。 利用本次培训平台,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马达加斯加矿业与石油部就未来的合作方向与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希望在2016年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框架下,在地质调查信息化、“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在内的地球化学填图、陆域与海域油气资源概查、水文地质、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地质灾害等领域开展合作;同时,马方希望利用已建立的“中马地质之家”平台,在短期培训和长期学历学位培训方面进一步合作,争取更多的优秀技术人员来中国学习与交流,提升马国技术人员的水平。 据了解,中马政府间地质矿产合作已有15年历史,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中马地质专家共同完成马达加斯加全国地球化学填图计划;二是通过政府间地质调查合作,提高了马国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为马国在矿业领域吸引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引导中国企业在马国开展矿业合作;三是利用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为马国培养了近百名地质矿产领域管理与技术人员、10余名硕士和1名博士,建立了“中马地质之家”。(杨贝贝 韩九曦)
杏鑫注册链接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
8月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8年党务干部培训班在京举行。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按照“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凝心聚力、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为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中央和国家机关纪工委常务副书记周惠到会指导。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党的十九大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全面理解这一总要求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扎扎实实把总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中去,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一是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二是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三是要坚持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 会议指出,本次培训班是在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发展的形势下举办的,主题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坚强保障”。搞好培训是提高局系统党务干部理论水平、增强党建实务工作能力、提升政治业务素质、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途径,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全局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促进地质调查战略性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强调,新时代推进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下的中国地调局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一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二是要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切实推进党建各项工作;三是要提升党务干部履职尽责能力,切实推动全局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培训期间,中央和国家机关纪工委常务副书记周惠作专题辅导。局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建明就局党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作分析解读。同时,培训班还围绕换届选举、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党费收缴使用管理、发展党员、组织关系转接、三会一课等党建实务开展了培训。局有关直属单位交流了经验,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 局各直属单位党委(支部)书记、党办主任和局机关各部室党支部书记共计70余人参加了培训。
杏鑫在线注册_叶建良获评“科学中国人二○一七年度人物”
近日,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在京揭晓,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被授予科学中国人能源矿业领域年度人物称号。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工程研究的学者,叶建良曾组织开展了我国陆域冻土区水合物勘查工作,2008年在青海木里首次钻获陆域水合物实物样品。2017年,叶建良带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在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储层开采难度大、没有专用设备材料的情况下,成功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米~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连续稳定产气60天,总产气量30.9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的世界纪录,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据悉,该项评选由《科学中国人》杂志发起,目前已举办15届。
杏鑫在线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部署全面加强地灾防治工作 提出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是重大民生工程,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和部党组的有关部署,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在局机关召开第26次局党组扩大会议,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对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批示,及陆昊部长在环境监测院调研时的讲话要求,共同学习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等文件,听取了局有关部室和相关直属单位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情况汇报。 会议指出,全局上下要切实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上来,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清我国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工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客观现实。 会议强调,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明确职责和任务。依据2004年中编办印发的局“三定”方案和陆昊部长在环境监测院调研时的讲话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负有为自然资源部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的职责。要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四大任务,即研究原理、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和发布预警。 会议认为,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基础和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部党组高度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责任主体意识和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四大工作体系框架初步完善,全国地质灾害动态数据库初步建成并开始发挥作用,支撑地质灾害防治的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科技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在国内外已形成一定影响力。这些都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二要加大支撑服务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力度。构建支撑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三级业务支撑体系,建立局内、外的协调机制,创建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并逐步完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信息系统。三要大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调整优化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工程。通过做好工程设置和力量配置为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支撑。要坚持以问题、需求和目标为导向,始终瞄准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聚焦影响、制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大问题,明确目标、部署任务。切实配齐、配强专家队伍,加强人才培训,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四要明确目标责任,尽快研究制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支撑服务的实施方案,明确各单位工作任务分工和目标责任。 局领导,武警黄金指挥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各部室和有关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全体人员列席会议。
杏鑫在线注册_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助力苏南小镇乡村振兴纪略
“太华镇的富硒是实实在在的,有数据,有产品,我期待我们强强联合产生的化学反应!”近日,在江苏省金丝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宜兴市太华镇人民政府达成“富硒灵芝康养小镇”项目合作意向的签约仪式上,该公司董事长杜连强兴奋地表示。据悉,该合作项目用地规划约200亩,总投资达15亿元。 一个苏南小镇何以引来15亿元投资?知名药企金丝利看中的正是太华镇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朱锦旗介绍说,太华镇的“富硒”之路始于2003年。江苏省政府从建设“生态省”的战略高度出发与当时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现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组织实施了“江苏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项目具体工作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实施。该院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宜兴-溧阳南部存在大片富硒土壤。 2016年,江苏省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再度合作,组织实施了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项目具体工作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作为上述项目的子项目之一,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宜兴开展了1∶5万农用地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此次调查不仅圈定了大片富硒耕地,而且在太华镇采集的稻米和茶叶样品经检测均已达到富硒标准。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宜兴44%的农用地土壤富硒,全市拥有2万公顷以上的天然富硒土壤,最大的一片清洁富硒耕地面积可达数百公顷,适宜发展富硒农产品。其中,太华镇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整体较好,且富硒相对集中,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茶园、果园等富硒土地面积达7100多公顷,具备规模化生产富硒农产品的前景。 如何才能以发现富硒农用地为契机,通过成果转化应用,让地质调查成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专家的建议下,太华镇把发展富硒特色农产品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茂花村建立了江苏省首个天然稻米生产示范基地,在乾元村新建了天然富硒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如今,茂花村已有产出优质富硒米的耕地约200亩,年产富硒精米约100吨,所产大米的硒含量高出我国富硒米限标1.5倍以上。乾元茶厂产出的茶叶硒含量较普通茶叶高出3~5倍。由于富硒品质,虽然茂花村的富硒大米、乾元茶场的明前茶较其他普通大米、明前茶贵2~3倍,但是仍然供不应求。 在茂花村,该村党总支书记魏根培介绍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着挖掘自然资源——煤炭,茂花村成为太华镇的富裕村。但以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随着煤矿的关闭,村级经济开始逐年萎缩。前几年,茂花村村级收入每年仅有20余万元的土地年租金。如何带动村级经济增长、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这成了茂花村领导班子的心头大事。 富硒,福兮。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太华镇开展了一系列地质化学调查研究,不仅得出太华镇适宜规模化生产富硒农产品的论断,并为太华镇圈出了30片富硒农用地,其中12片富硒耕地、7片富硒果园、11片富硒茶园。这个公益性综合地质调查为茂花镇带来了“硒”望,指出了一条致富路。 2016年,太华镇政府联合宜兴市农林局,流转茂花村的富硒农田150亩,投入600多万元,成立了富硒产业园,开展富硒稻米种植。前期,该产业园由太华镇政府经营,茂花村村委会负责管理。“富硒稻米”打响了名声后,不少客商慕名而来。为帮助茂花村进一步增加村级收入,实现脱贫,今年太华镇将把富硒产业园的经营权转给了村里,茂花村每年村级收入将增收40多万元。村民周连科说,他家的3亩地流转给了镇里,每年可以拿到土地流转费2300多元,而且他在产业园里上班,每年还有2万余元的收入。 有了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科研成果指路,再加上“富硒”这块“金字招牌”,魏根培觉得天地一下子广阔了起来。经过调研,魏根培发现,上海奉贤的锦绣黄桃品质好、口感灵、市场前景广阔,于是决定引种。今年年初,茂花村村委会牵头成立了宜兴市汇金富硒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了1000多株黄桃树苗。目前,这批黄桃树长势较好,预计今年亩产值近2万元,可增加村级收入6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茂花村从无锡市山联村引进了7万株金丝黄菊苗,进行套种。这些金丝黄菊到今年10月就可开花,预计每亩年产值达2万元,可增收50万元。从村级年收入20万元,到预期收入150万元,发展特色农业可谓是翻起了“筋斗云”,太华镇的富硒之路越走越宽。 而这,仅仅是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项目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该院强化顶层设计,紧密结合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走出了一条以“矿地融合”为主战略、“聚焦生态环境、服务城市发展”的创新之路,致力于实现地质服务功能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2016年全面启动的省部合作项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作,即是以需求为导向,选取有关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地质资源环境因素,部署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城市群地质资源环境调查、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与动态评估、地质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等系列工作,深入探索了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路径,实现了地质调查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杏鑫在线注册_“三位一体”综合地质调查开展5个试点项目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与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联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召开“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程”综合地质调查成果研讨会。会议透露,该调查工程开展的5个试点项目已圈定出铜镍、锡多金属、锂多金属等一批找矿远景区和靶区,并形成10项综合利用技术。 会议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程”所属新疆东天山中段等5个二级项目以及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新疆和田地区火烧云—大红柳滩大型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进行了交流。 据了解,该工程开展大型资源基地资源地质潜力、技术经济和地质环境“三位一体”综合地质调查试点工作,在地调局资源评价部的领导下,编制完成了《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目前,该工程在新疆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基地、青海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川西稀有金属基地、贵州毕节—六盘水资源基地开展试点项目,圈定出铜镍、锡多金属、锂多金属等一批找矿远景区和靶区,形成了离子交换法从钼精矿焙烧淋洗液回收铼等10项综合利用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在试点工作基础上,结合《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项目组编制了《大型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该指南包括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经济条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调查与评价、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与规划布局4个方面,对技术要求的试用推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这个指南,“三位一体”综合地质调查以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按照科技引领、整体部署、综合调查、同步实施的思路,开展矿产资源基地资源条件调查、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和技术经济条件调查等调查工作,同步开展资源潜力评价、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并通过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为资源基地的找矿突破、绿色矿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矿政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提出矿产资源基地勘查开发优化布局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此外,项目组还编写完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通报2018(草案)》;编绘完成《中国矿业固体废弃物图集》,包括全国矿业固废分布图、分行业固废分布图以及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京津冀、海南省、福建省、河南省、宜昌市、承德市等地区矿业固废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分布、堆存、增长变化特征,总结我国矿业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矿业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利用的建议。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郑州综合利用所、西安地调中心、成都综合利用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中心,以及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哈密市国土资源局、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新疆有色地勘局704队、红石矿业、中色地科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专家及工程所属项目骨干近50人出席了会议。(赵恒勤 刘 磊 毛启贵)
杏鑫登录注册_现代“徐霞客”的地质摄影之路 ——访《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作者赵洪山
背着个双肩包,身着一件摄影马甲,顶着一顶遮阳帽,游历于崇山峻岭,穿梭于深沟峡谷,不时摘下那顶戴得发黄的大边帽,捋一捋那稀疏的头发,从兜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手绢擦吧擦吧满头的汗水,然后架起相机,闭起右眼,左眼神情专注地贴于目镜……这就是专业地质摄影家、人称现代“徐霞客”的赵洪山野外工作的样子。 《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作者赵洪山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联合在北京举办了《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和《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画册新书出版发布暨座谈会。出于关心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记者仔细翻阅了这本由赵洪山摄影的画册和这本游记体新书。 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还在连年申报中,到2017年年底,我国已有35个世界地质公园,加上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批准的中国四川光雾山-诺水河、湖北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目前,我国已有37个世界地质公园,这些地质公园分布在全国的东南西北中。 赵洪山的《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涵括了截至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中国境内的35个世界地质公园。在这本游记中,赵洪山用娴熟的文学笔法详尽记录了他对中国35个地质公园的拍摄过程,这不禁使记者想到了当年徐霞客游历名山大川的故事。 徐霞客一生共出游24次,经历了种种磨难,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自22岁开始出游,30年间,东渡普陀,北游燕冀,南涉闽粤,西登太华,西南游边疆,成就了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流传于世的地理巨著,更是一部值得观看与品读的山水游记,因其文学价值极高而著称于世,被后世人们推为“古今游记之最。” “只要有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知难而上的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走不到的路。”赵洪山说,我曾经读过《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感觉它是一部用“脚”写成的千古奇书,因为这部书是作者“走”遍中国近20个省写就的,所用的时间有30多年,直到生命结束。 当然,现代交通与古时的交通不可同日而语,因而不能把赵洪山和徐霞客相提并论,当年徐霞客是用双脚丈量中华大地,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著。而赵洪山是坐着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行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不过,赵洪山用了15年多的时间写出这本游记,也绝非一般人所能为。 自2001年年初我国建立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赵洪山便开始了他专业的地质摄影生涯,至今我国的地质公园建设走过17个年头,在这17年里,赵洪山付出的代价和艰辛是可以想象的。 带着诸多问题,记者采访了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地质摄影家。 不知道赵洪山是不是考虑过他的前途和命运,为什么喜欢上摄影这一行,而且吃上了“专业摄影”这碗饭。他在河南工作时,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干部”,四十多岁时已经是河南省测绘局的办公室主任,局调研员。至少记者认识他之前,从未看到过他的摄影作品,仅从这一点,记者认定赵洪山是一个执着的摄影者,他毕竟完成了他从一个“行政干部”到“专业人才”的过渡。无论怎样的风风雨雨,都没有改变他对摄影的追求,执着耐心地循着他既定的目标,孜孜以求,不动声色地游走于祖国大地,捕捉那些在地球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地质形态,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一个又一个峡谷、崖壁、构造台地、冰川岩石、岩溶地貌。赵洪山完成了他对中国大地上的世界地质公园和部分国家地质公园的拍摄,用摄影艺术去表现了一个真实美丽的世界,唤起摄影艺术家对地质摄影表现特性和伟大潜力的注意。 或许,摄影家正如其他艺术家一样,选择自己有独到性的事物和领域,去表现世界。赵洪山正是用自己的镜头规范了自己的地质摄影活动。在他十几年的摄影创作活动中,一直以地质摄影作品来完善自己的摄影创作,可以说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他从一开始就把祖国的名山大川当作他摄影创作的不竭源泉。由他拍摄的嵩山、王屋山地质公园,因其精美的影像,获得国际认可,使这两座山都顺利进入世界地质公园,并且出版了《河南——奇山秀水》、《中岳嵩山》、《江山如画——走进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等画册。摄影艺术居然发挥了如此显著的社会功用,这是赵洪山始料不及的。十几年里,赵洪山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翻越在众多的峡谷区,把大自然表现得深刻而有气魄。他倡导的“地质摄影”也是为了使作品获得最好的素材,从而表达出风光的美感。 赵洪山:“十年风光摄影,铸就了我这个文学书生的山水情怀。” 初中时的赵洪山梦想自己考上大学,当一名科学家。然而,1970年6月,也就是文革的第四年,赵洪山就参加了工作,在原安阳第二招待所当了一名服务员。17岁那年,由于工作出色,被安阳地委选拔到地委当通信员。1974年9月,赵洪山被安阳地委推荐上了大学。那个时候,赵洪山就特别喜欢摄影,经常到公安局技术室找摄影师丁学平借照相机学习拍照,整天钻到他的暗室里冲洗照片。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摄影打下了基础。 1977年,赵洪山从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安阳地区文化局,负责群众文化工作。这份工作让他广泛接触到美术、书法和摄影。从此,拍摄日出日落、云山雾海、高山流水成了他业余生活中的最大爱好。摄影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游山玩水,也让他最初那些落满文章词句里的山水情思在镜头里变得清晰真实。赵洪山寄情山水,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戈壁荒漠,他不仅是个摄影师,更像个“且行且吟”的文人骚客,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成为河南作家协会会员,其中他写的《一把卷刃的刀》中篇小说曾在1985年填补了濮阳市中篇小说创作的空白。后来,他的《春情》摄影作品的获奖,开启了他用摄影代替文字,用光影取代修辞,用另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演绎萦绕心怀的那份书生时代的山水情怀。 赵洪山:“十年地质摄影,使我钟情于对地质的真正了解。” 几年文化局的文艺生涯后,赵洪山又历任河南省测绘局办公室主任、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资源导刊》副主编等职。2000年,原国土资源部为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开始建立国家地质公园。那时,地质摄影尚未形成一个专门的领域,也很少有人会自发地以各种地质形态、地质构造、古生物、特殊矿物质和各类地质遗迹作为拍摄主体。也许是出于新鲜好奇,或者是出于想在摄影界“开疆扩土”的雄心壮志,赵洪山积极投身于地质摄影中。刚开始时,他吃了不少苦头,可是为了拍出理想的作品,他开始钻研地质学,久而久之便对地质摄影深深着迷,继而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地质摄影中。 地质摄影需要反映真实的地形和地貌,与风光摄影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在他最新的著作《地质摄影》中,他这样区分风光摄影与地质摄影:风光摄影注重于对各种光的使用,被拍摄物体主要以展示其美感为主要摄影目的,特别是在充分利用日出、日落和蓝天、云海等特殊摄影条件下拍出的佳作较多。地质摄影则不同,几十亿年地球运动为山川河流铸造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地质构造,在地球上各种地质形态都是地质运动造型的展示。在拍摄这些地质构造时,既要注意构造的美感又要注意展示摄影手法,如果一味地把这些构造放在日出、日落和云海中就很难展示出其特殊的地质特性。因而,在地质摄影中,一方面要巧妙利用特殊环境为被摄物体营造的光感作用,一方面还要严格把握气候条件为地质环境创造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把需要展示的地质特点展示出来。 这一份对地质摄影的钟情,并不纯粹来源于地质摄影带给赵洪山的荣誉和光环,更多的还是来源于真正的了解。了解山丘的沟壑,了解山石的纹理,了解时光留给青山碧水的印记……赵洪山具备捕捉敏锐细节的能力,以及瞬间光影变化的洞察力和把握能力,在保证细节真实的前提下亦能兼顾艺术美感。 赵洪山:“十年地质情怀,坚持是拍摄地质自我赐予的责任。” 赵洪山长期在国土资源系统工作,对河南省境内的地质环境有较多了解。他发现,以独特地质环境为对象的地质摄影,是一片独具魅力、内容广阔的美丽天地。作为一名摄影人,是地质摄影的客体吸引了赵洪山,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国土人,是关怀和保护地质遗迹的责任引领赵洪山走上了这条道路。所以,他先后为嵩山、王屋山等地质公园拍摄了地质遗迹摄影集,为这些地质公园更好地展示地质遗迹风采做了很多事情。 2003年,赵洪山确定了拍摄河南地质的计划。两年时间里,在把自己的足迹印在河南的大小山脉和溶洞的同时,赵洪山的地质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他对河南的地形地貌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拍摄之前,他总是先了解当地典型重要的地质遗迹,特别是那些具有科学价值的地质构造,到了实地之后,又仔细寻找最佳拍摄角度和时间,力争一次就拍到最完美的图片。 2006年,因工作需要,他被借调到北京,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计划,拍摄中国所有的世界地质公园和半数以上的国家地质公园。当时全国共有22个世界地质公园和130多家国家地质公园,拍摄的时候,为了选取到最佳角度,他甚至不顾危险,在腰上拴一根绳子,让向导拉着自己,身子探出悬崖峭壁去拍摄。这样的危险对于赵洪山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为了能够拍出满意的图片,赵洪山多次深入险境:拍丹霞山,他凌晨4点就开始登山,当时天还很黑,稍有不慎就可能摔落峡谷;在济源拍摄王屋山黑龙沟时,他的腿被蚂蟥咬得直淌鲜血。 如果说最初爱上风光摄影是出于年少时的山水情怀,那么行走万里踏遍青山坚持地质摄影,更多的是出于一份责任。一份展现山川大美之责任,一份展示地质环境之责任,一份呼吁更多人关注地质遗迹,让他们自觉投入到热爱和保护地质遗迹的行列中来之责任。 在摄影界,地质摄影其实是一个新门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第一次使用“中国地质摄影家”的称谓来称呼赵洪山,他的“地质摄影”专著的出版,彻底改变了赵洪山的人生轨迹,一边拍摄地质公园,一边探索完善地质摄影理论,希望能引起更多的摄影爱好者的关注,促进地质摄影的繁荣发展。 时光流逝万物变更,亿万年前的地球运动造就了无数的高山峡谷湖泊河流,人生百年光阴白驹过隙,相对于大自然来说,或许只是须臾一瞬,但千万不要小视这一瞬,人们正是利用它去探索无尽的宇宙奥妙。 赵洪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给我创造了专业从事地质摄影的环境和条件。” “我开始从事地质摄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给了我机遇,我不能忘记博物馆的领导和同志们,给我创造了专业从事地质摄影的环境和条件,使我完成了从一个小说作家到一位地质摄影家的蜕变。我曾经为我的这一转变大惑不解。今天,当我看到我的这些摄影作品时,才真正理解了我的选择。我发现,以独特地质环境为对象的地质摄影,是一片独具魅力、内容广阔的美丽天地。”说到这里,赵洪山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专业地质摄影工作者,传播地质科普知识当然是我的职责。” 赵洪山告诉记者,十几年来,跟随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到目前为止,他完成了中国37个世界地质公园的拍摄和120多个国家地质公园的拍摄,以及30多个溶洞和30多家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的拍摄。 随着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这几年,地质摄影家们已经纷纷把镜头聚焦在地球构造运动中铸造的地质形态,为人们展示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兼具的地质图片。在《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里,记者真真切切地领略到了地质遗迹的雄奇壮美,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赵洪山拍摄每一张照片过程中历尽的艰辛。 在《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里和《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这部书是一个有着极强宣传祖国山河壮美的好书。虽然此书是一个“大而全”的全景式“行摄游记”的汇聚,但它真正获得影响和留下印痕的则是“祖国山河美如画”。该图书完全凸显了中国地质的“真实性”,以求以不同的影像来构造一部中国地质史。通读这部游记,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中国。 《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尝试以全新的表现手法来诠释中国的地质遗迹。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一个真实的世界也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作品的冲击力、震撼力同时展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这本游记和以前所看到的任何一本游记都拉开了距离,但赵洪山强烈的闯关意识,却实际上逼近了“地质摄影”的本质。记者相信,这本游记必将在中国的地质界乃至文学界渐渐形成影响。 赵洪山:“科普性是地质摄影作品的灵魂。” 记者了解到,赵洪山并没有把摄影作品只关注到“科普”这一点上,他在拍摄时,还特别注意图片的欣赏效果,这样才能达到普及地学知识、提高作品效果和质量的目的。因此,赵洪山拍摄每张照片的取景角度十分独特,在不损伤科学性的前提下,不仅使照片上的景物清晰可见,而且能吸引别人欣赏观看,使之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科普摄影作品。在拍摄视野范围较大的地貌照片时,美学的重心基本上都放在画面的显眼位置上来。 例如,安徽黄山的四大奇景、江西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三叠泉,地质特点为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复合地貌景观。又如,河南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史册,其地质特点是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及五六亿年前“少林运动”形成的平卧、直立岩层。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代同堂”。特别是在拍摄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六角岩柱山、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的海森楚鲁时,赵洪山特意使用林哈夫相机拍摄,充分表现出了风蚀地貌景观的质感。应该说,每一幅作品,都是赵洪山的精心之作,都展示了地质之美。 十几年来,赵洪山执着追求,情寄山水,不畏艰险,聚焦地质景观,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被誉为中国地质摄影首创者,现代“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