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自主创新让梦想照进现实——放射性矿产航空勘查发展记

杏鑫在线注册_自主创新让梦想照进现实——放射性矿产航空勘查发展记
3年前 (2022-09-10)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204℃

  前不久,由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完成的埃塞俄比亚欧加登盆地两个区块航空重磁测量项目,顺利通过甲方组织的原始资料验收。至此,他们创造的又一中国成果镌刻在了非洲大地:仅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7万多测线千米航空重磁测量。   在此前,他们已先后在赞比亚、刚果金、沙特、柬埔寨、印尼、尼日尔等国刻下了多个中国成果。它也标志着,中国的航空物探工作,已完成由靠别人到帮别人的华丽转身。   我国最早的航放作业   早在1955年9月,湘南一个叫金银寨的山上,一架飞机贴着山坡嗡嗡地飞上飞下,实然掉下一个大白包,将一位放牛的老汉吓得直哆嗦。他壮着胆子挨近一看,原来是个破损的石灰包,包里的石灰撒白了一大片山坡地。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放射性矿产航空物探作业。”在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怀渊简单介绍了航放作业流程:小型飞机在地面80~120米的高度贴地飞行,盖革米勒探测器操作员在仪器显示指标达到一定值后,立即投下一个石灰包、领航员则在高精度地形图上标注投包地点。随后,地面检查人员再带着地面检测仪器到石灰包附近查证,“由于飞行速度、仪器操作人员反应速度以及风速、地形等因素影响,石灰包落地点有时会飘离放射性异常实际点几公里。”尽管如此,与地面人工调查比,航空物探测量仍具有快速锁定靶区的优势。   “我国虽然在1955年1月就与前苏联签订了合营勘探放射性矿产的协议,并于1956年8月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但苏方却提出了一个前置条件,就是要在中国找到一定规模的铀工业储量。”中心主任姜德英说。因此,如何快速找到规模以上铀矿床,就成为我国原子能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于是,1955年4月,中国铀矿地质工作专门管理机构——原地质部三局成立,第一批两支专业铀矿勘查队伍分别在长沙和乌鲁木齐成立,并组建了航测分队。只用不到8个月时间,就在金银寨发现了铀异常。经地面查证、勘探会战后,1957年11月,就在这里超储量提交工作任务,扫除了前苏联援建的障碍。但当时从飞机和综合航空物探伽玛总量测量仪怎么用,到技术规范怎么编写,都是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   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毁约,撤走了全部专家,我国的放射性矿产航空测量陷入停顿。   1963年4月9日,分散在全国各地的29名航测力量汇集北京,成立了北京703航测队(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前身),自此开始了靠自己发展放射性矿产航空勘查技术、装备的新征程。经过技术人员的艰苦攻关,前苏联的单探头仪器成功升级到双探头四通道,性能提升数倍。随后,抗噪声干扰的稳定装置、轻便型航测仪、二次谐波磁力仪等国产装备相继问世,有力保证了核工业这支先遣侦察部队的正常作业。   据统计,以这些国产装备为主,在改革开放前,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在全国 18个省区共完成不同比例尺的航空测量162万测线千米、覆盖面积42.3万平方千米;累计发现航放异常944个、从中找到航放好点18处,其中经勘探共发现铀矿床 3个,为原子能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 “粮食”保障。   跻身国际一流   改革开放后,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从美国引进了2套包括直升机、计算机工作站在内的高灵敏度航空伽玛能谱系统。但没过几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便开始限制高技术出口。   经历了第一次创业的艰辛,当再次遭遇同样难题时,核工业航测人应对时显得信心更足。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到目前,我国放射性矿产的航空测量仪器设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对此,李怀渊表示,在仪器设备上,继引进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伽玛能谱测量系统后,又先后引进了定位、数据存储、高精度伽玛能谱仪等,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新。“早期引进的航放测量系统配套数据处理软件PRIME由500升级到4050后,就由只能在专门计算机上使用变为普通微机都可以使用。”李怀渊说,类似的改造、升级还有空中收录系统和地面数据处理系统,与国土资源航遥中心合作完成对进口伽玛能谱仪配套软件进行模块化改造升级,形成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航放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还是自主创新。”由总工程师成长起来的韩长青说起中心的自主创新,显得尤为自豪。   2001年,中心研制成功CDAS-1航放数据收录系统,2009年,将其升级为功能更强的ADASNT数据收录系统;2002年,研制成功高精度数字控制全自动稳谱装置、新一代703-I核应急航空监测系统;2012年,联合相关科研院所研制成功AGS-863全数字化伽玛能谱测量系统,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打破了国际市场的技术和产品垄断;2015年,联合相关单位,研制成功无人机航放、航磁测量系统;2016年,在国内独家首次完成航放与航磁、时间域航电系统的集成。   “在建成亚洲唯一的航空放射性测量模型标准后,我们积极推进了小型化便携化车载化模型研制,并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也是全球唯一可以车载的航放测量模型标准。”姜德英说,小型化一旦成功,航放测量单位就再也不用开着飞机到石家庄来进行仪器校准了。   “看了我们的设计方案,国际原子能机构顾问格拉斯蒂博士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我们解决了航放仪器校准的世界性难题。”中心副主任伦更永自豪地说。   坚持靠自己的发展理念,我国还收获了航放测量技术国际一流的喜人成果。在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的努力下,通过开展航放弱信息研究,我国建立了航放弱信息形成机理模式,开发了一套航放弱信息提取方法和干扰信息的抵制技术,建立了航放弱信息显示区和尖峰显示区的识别准则、铀矿找矿靶区综合评价准则。   通过开展航空伽玛射线全能谱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建立了航空伽玛射线全能谱分析方法的数学计算模型,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航空伽玛射线全能谱分析方法的刻度,解决了需附加上探测仪器才能修正大气氡的问题。   通过开展人工放射性核素航空测量理论与实践研究,解决了人工核素的刻度技术难题,为核应急与辐射环境航放测量奠定了基础。   仪器设备和方法技术的进步,成为提高航放测量效率和质量的利器。据统计,改革开放后,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共完成不同比例尺航放测量517.3万平方千米。在对测量区的构造、岩浆岩、地层等进行系统分析后,预测了600多片铀及多金属成矿区。根据前期航空物探调查成果,在所圈定的找矿靶区内经后期地质、物化探、钻探查证,发现了大营、皂火豪、纳岭沟、大官厂、努和廷、十红滩等一批大型、超大型铀矿床,使我国控制的铀资源量跃居世界级大矿行业。   “走出去”帮别人   “航放测量不仅能应用于找放射性矿产,还可助力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姜德英说,基于这一认识,改革开放后,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以技术进步为依托,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   一是走出核工业领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就开展了伽玛能谱勘查油气的试验研究工作,形成了航放、航磁结合实施油气勘查的成熟技术路线。利用这一创新成果,他们先后为大庆、辽河、大港、华北、玉门、长庆等油田飞行4290小时,完成不同比例尺航放航磁测量65.76万平方千米,为油气勘查提供了一套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的侦察手段;利用航放测量找多金属矿的方法技术研究成果,在内蒙古、河北等地预测12个找矿远景区、圈定36片找矿靶区,为多金属矿找矿的快速突破再添利器;利用航放技术应用于水工环调查的研究成果,可确定重要工程场址的稳定性,预测地下水的分布范围,还可了解城市辐射分区等,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利用航放技术优势,他们还建成了国家核应急航空监测中心,为国家开展相应辐射环境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共享中国航空地球物理测量的进步成果。早在2008年,中心就通过先交流、后项目的形式,走进了赞比亚、刚果金、沙特、柬埔寨、印尼、尼日尔、蒙古等国,项目规模也由当初的百十来万元,上升到现在的3000多万元。   “今年实施的埃塞俄比亚航空重磁测量项目,我们仅用76天就完成了7万多测线千米的航空重磁测量,高质高效地完成了野外工作。单月飞行57架次,完成测线工作量4.3万测线千米,创造了单月测线工作量的历史记录。”姜德英介绍说,埃塞项目在国际市场打响中国航空地球物理测量优质高效的品牌,拓展了技术服务领域,打造了全新发展空间,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了力量,更为我国航空物探测量今后更多地走出国门吹响了冲锋号。

杏鑫注册链接_协同优势力量谋突破——写在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成立之际

杏鑫注册链接_协同优势力量谋突破——写在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成立之际
3年前 (2022-09-10)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204℃

  “成立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就是要构建一个区域性的科技创新平台,瞄准影响和制约西北地区重大资源环境问题需解决的关键、卡脖子的科技问题,组织协调优势创新力量,进行协同攻关。”   在10月25日举行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成立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的这番话,既道出了西北地质科技人员的共同期盼,也指明了今后西北地质科技创新的方向。   瞄准四大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   影响和制约西北地区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卡脖子的科技问题到底有哪些?   对此,西安地调中心主任、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主任李文渊表示,站在国家和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西安地调中心与区内科研院所进行了深入梳理,形成了《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根据这一方案,今后,西北地质科技创新将瞄准四大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即北方晚古生代盆地演化与油气成藏,西北岩浆作用与成矿及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干旱内陆盆地地下水循环与生态环境效应,黄土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   “前三大问题既是制约国家能源资源接替、后备基地建设关键所在,也是认知西北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地球系统科学的重大问题;黄土地质灾害防治,则是制约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李文渊说,传统地质调查工作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遇到了瓶颈,需要通过协同优势力量,通过科技创新才能突破。   为突破这些卡脖子的问题,方案设计了针对四大关键问题的研究课题:   北方晚古生代盆地演化与油气成藏,通过创新探索改造型叠合盆地深层烃源岩时空分布、热演化史,明确主要生烃期与油气藏形成的时空关系,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形成改造型叠合盆地深层油气地质理论。进一步加强叠合盆地深层物化探方法试验及二维地震采集、处理特色技术攻关,创新山前带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建立适合中国北方造山区叠合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方法体系。   旱区大型内陆盆地地下水循环过程与生态效应理论,重点研究内陆大型盆地地下水循环机理、人类活动条件下地下水循环演变机理及地下水开发的生态效应、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土壤地球化学行为等制约地下水开发利用、土地质量的关键问题。   西北岩浆作用与成矿理论及大型资源基地绿色评价方法,围绕中亚造山带聚合—碰撞的精细过程、俯冲碰撞过程与相邻陆块区二叠纪大火成岩省的动力学转换机理、金属元素在大陆边缘演化过程中的预富集机理、增生与软碰撞过程中盆地形成演化及其油气保存条件等内容,开展协同创新。   黄土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以黄土地区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技术、黄土地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黄土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黄土地质灾害成生规律与早期识别、空间预测与临灾预警、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理论技术体系等,作为协同创新的重点。   明确了科技攻关的方向和课题,下一步,西北地区的地质科研力量将在科创中心的统一组织下,向这些卡脖子的问题发起集团式的冲锋。   联合多方优势地质科研力量,开展集团式“冲锋”   根据方案,西北地质科技力量集团式冲锋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中心地质科技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北方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理论等领域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到2025年,地质科技整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黄土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等领域达到世界领跑水平;到2030年,地质科技整体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干旱—半干旱区大型内陆盆地地下水循环和生态水文地质等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   那么,如何发起集团式冲锋?根据方案,坚持“开放包容、优势互补、互惠合作、协同攻关”的原则,西安地调中心联合局内外、国内外、行业内外,中央和地方、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优势地质科研力量,开展集团式、多波次的连续冲锋。   在北方石炭—二叠系油气领域,依托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沈阳地调中心、天津地调中心、地质力学所、地质所、矿产资源所,联合延长石油公司、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北地质大学等开展科技攻关。   在旱区大型盆地地下水循环过程与生态效应领域,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牵头,依托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北地区相关大学、5省环境监测院、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等开展科技攻关。   在西北岩浆作用与成矿理论及大型资源基地绿色评价方法领域,由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牵头,依托郑州综合利用研究所、长安大学、矿产资源研究所,联合西澳地调局、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西北五省厅局地调院、科研院所等开展科技攻关。涉及到增生—碰撞造山作用与资源环境效应领域,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牵头,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所、矿产资源所、地质力学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物化探所,联合西安市政府、西北5省(区)和内蒙古国土资源厅、6所大学和企业紧密协作,协同攻关。   在黄土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领域,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牵头,依托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长安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挪威NGI、英国地调局、西北省(区)环境监测院等开展科技攻关。   牵头单位、核心层和协作层协同作战,持续创新运行机制   平台已经建立,如何将这一平台上的牵头单位、核心层、协作层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协同作战,成为大家关心的关键问题。   对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徐学义在成立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开展运行机制的持续创新,为国家创新发展贡献出地质人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西安地调中心作为这一平台的牵头单位,就机制创新作出了初步规划:   ——能力创新机制。依托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联合西北乃至全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矿山企业、地勘单位等单位的优势科研力量,坚持“高度开放、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形成协同攻关创新能力。   ——人才评价机制创新。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人才评价体系与行业内人才评价体系相互认同制,消除人才评价中的两张皮现象。   ——项目融合机制。在地质调查项目和国家科技项目间,通过凝炼申请、成果应用的双向互动,建立地质调查项目与国家科学技术项目深度融合机制。   探索形成互利共赢的创新项目—平台—人才—团队机制承担重大地质调查项目、共享西北科技攻关平台资源、共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等措施,打造专业分工合理、年龄结构优化、业务精、能力强的科技创新团队。   ——应用转化机制。采取措施在加强科研成果在西北地区应用转化的同时,推进创新中心技术与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提升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随着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运行的日渐深入,在创新精神指引下,在创新机制的激励下,地质科技人员的创新动能必将得到极大释放,西北大地将呈现出地质科技创新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杏鑫怎么注册_汉中天坑群调查发现剑齿象化石

杏鑫怎么注册_汉中天坑群调查发现剑齿象化石
3年前 (2022-09-10)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199℃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外专家对汉中天坑群的再一次科学考察中,首次在汉中天坑群溶洞中发现剑齿象化石。   中外专家在陕西汉中的岩溶地下水调查中发现的剑齿象化石,是继上世纪80年代在汉中盆地初次发现剑齿象化石之后,再次发现此类化石。   科学考察中,项目组穿过泥泞的灌丛,从天坑下降近百米到达地下河峡谷底部,进入峡谷另一侧支洞,他们沿着狭长的洞道,在匍匐穿过低矮裂缝和水潭去追踪地下河源头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这处古生物化石。巨大的牙齿化石表面一道道棱状凸起,好像搓衣板的沟纹,化石表面晶莹剔透,如玉石一般,看起来十分坚固耐磨;这些巨大横向排列的牙齿化石立刻让人联想到猛犸象的牙齿,项目组成员沿着水沟继续往上游搜寻,接着又发现了一块中空的疑似大象门齿化石和两块巨大的臼齿化石,另外在碎石和泥沙中散落着几块肢骨化石。   化石堆积处位于洞穴末端块石堆积体下方,堆积体部分胶结,为化石的保存提供了条件。根据堆积体的形态,并无溶蚀搬运痕迹,推测为溶洞崩塌导致地表塌陷,将古动物掩埋至今。   剑齿象是亚洲特有的古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600万年到1万年前的晚中新世至全新世,广泛分布于北纬38°以南地区,是继恐龙之后的“巨无霸”。

杏鑫登录注册_第二届全国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讨会召开

杏鑫登录注册_第二届全国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讨会召开
3年前 (2022-09-10)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205℃

  11月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召开第二届全国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讨会。   此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精准对接重大工程和重要经济区规划建设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重大需求,加强活动构造调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学科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莅临指导。   力学所所长邢树文表示,活动构造研究对重大工程选址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地质调查工作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将活动构造研究和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放在“地质工作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由单一资源调查向多门类自然资源调查转变,由传统地质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的形势中进行谋划;除了交流和总结学科方面的成果进展,会议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梳理国民经济发展对这个领域的需求和行业面临的瓶颈,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水环部地质灾害处乐琪浪介绍了与此次研讨会内容密切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情况。近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自然资源部都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为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部署了三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单列地质灾害防治一级项目;二是编制九大工程实施方案、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协调组;三是大力推进地灾防治试点示范工程。   与会院士和专家围绕“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京津冀重点地区工程地质调查研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活动断裂诱发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对东北扩展的响应”、“灾难性高速远程滑坡研究”、“环青藏高原东缘斜坡深部变形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研究”、“青藏高原东部活动断裂带及其地质灾害效应研究进展”等,交流研讨了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进一步梳理了重大地质科技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和战略重点。

杏鑫注册链接_自然资源部派工作组赴11省份调研指导汛期地灾防范

杏鑫注册链接_自然资源部派工作组赴11省份调研指导汛期地灾防范
3年前 (2022-09-09)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195℃

  在地质灾害防范关键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近期关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然资源部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压实防灾责任,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坚决防范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此,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近日下发《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派出两批6个工作组,分赴安徽、福建等11省(区、市)调研指导汛期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和防范工作。   此次派出的6个工作组将调研指导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西藏、陕西的汛期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和防范工作。工作组调研指导的主要内容包括六方面:一是2021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二是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落实情况;三是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准备情况,专业队伍驻守、值班值守与信息报送、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等防灾制度建设与落实情况,以及地方部署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情况;四是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推进情况,风险普查、监测预警、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情况;五是重点城镇、重要基础设施及农村村庄等重点部位汛期地质灾害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六是发现、总结地方典型经验与好做法,会商、指导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和监测预警、避险演练等工作。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揭牌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揭牌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
3年前 (2022-09-09) www.nxdzgc.com 杏鑫官网 232℃

  11月15日,“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揭牌活动在广西南宁2018年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上举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愿景2025》深入对接,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地学、矿业领域合作,支撑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供图片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严植婵,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老挝能源矿产部部长坎玛尼·因提拉,柬埔寨矿产能源部国务秘书蒙·撒提拉,缅甸自然资源与环保部部长办公厅常务秘书长敏敏翁,马来西亚矿务与地质局副局长卡玛尔,印度尼西亚能源与矿产资源部地质局矿产部主任穆罕默德·阿瓦勒丁,菲律宾矿产与地球科学局局长阿提·维尔弗莱多•蒙卡诺,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矿产资源局副局长宋迈·台察万,越南地质矿产总局国际合作处处长郭德定共同为中心揭牌。来自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数百位学者与中外友人共同见证此庄严时刻。   “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建设在自然资源部的部署、推动下,立足公益性地质调查定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和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为依托,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其他相关直属单位、国内相关科研机构、东盟各国地学矿业机构共同建设与管理。设立“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成都)”和“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两地挂牌、分体运行、统筹协调、资源共享、无缝对接、责任明确。将围绕中国、东盟的共同需求,聚焦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地球科学问题,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开展地学、矿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我国与东盟在地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截至目前,累计进行人员培训800余名,交流互访100余次,举办国际会议30余次,与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6个东盟国家签署了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联合实施合作项目20多个,编制1:50万-1:500万比例尺度地质、矿产、水文、环境和岩溶等系列图50余幅,地球化学专题图件600余张,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成果,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将在此基础上围绕六大业务发展方向,建成一流的地学智库平台、一流的地学合作平台、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一流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一流的人才培养平台。李金发认为,该中心的建立,将成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李曙光)

杏鑫登录注册_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杏鑫登录注册_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3年前 (2022-09-09)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280℃

  11月12日,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6个国家百余位专家学者,紧密围绕城市地质调查、地下空间规划利用、地下空间地质探测技术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经典案例等方面,深入交流了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未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城市地质工作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地下空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作为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城市用地、解决交通拥堵、改善环境质量、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愈益凸现。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严光生在致辞中表示,根据国家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指导思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城市地质调查与地下空间的探测与利用列入“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内容,明确要求开展地下空间三维调查、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示范,评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和利用前景,加快查清城市地下三维地质结构,推进城市立体发展和地下空间安全利用。   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与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共同成立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ACUUS-GEO)国际工作组。该工作组的成立,为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搭建了国际化平台,将进一步促进人才成长、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专业队伍,将促进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领域的合作共赢。   本次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主办。据该中心主任李基宏介绍,在城市地质工作方面,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拥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该中心先后组织实施了南京等六个试点城市三维地质调查工作,探索了城市地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了我国城市三维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推动了全国城市地质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开展。目前,该中心正在组织实施全国城市地质调查工程,承担了杭州、南昌、安庆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和示范,为全面实施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提供工作机制和理论、技术储备。

杏鑫登录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全部成立

杏鑫登录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全部成立
3年前 (2022-09-09)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203℃

  2018年11月14日,中南、华东、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召开,中南、华东、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挂牌,至此,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六个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全部正式运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创新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次会议采用“1+6”视频会议的形式,在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设立主会场,在六大区地调中心设立分会场。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副司长杨尚冰,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巡视员兼副司长苗前军等出席主会场会议,陈毓川、殷鸿福、陈骏、周忠和、沈树忠、毛景文、吴福元等多位院士及专家出席中南、华东、东北等分会场会议。主会场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主持。   钟自然指出,依托六个大区地调中心创建六个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是经中央编办批准的,其目的是构建区域性的科技创新协同平台,瞄准影响和制约区域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组织协调优势创新力量,进行协同攻关。近年来,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科技问题,联合局系统内外优势力量,开展协同创新,成功实施了多场地质科技攻坚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服务。中南地区在引领页岩气调查突破、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成效显著,华东地区在城市地质调查、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等领域作出良好示范,东北地区在页岩油调查、黑土地调查与监测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在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做出了突破和贡献,对此要给予充分肯定。   钟自然强调,创建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地质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对《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实施意见》的积极响应和具体落实。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地质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人才资源的聚集地,是联合协同攻关区域性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平台。要全方位打造世界一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一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明确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二要坚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将区域地质调查中心打造成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平台。三要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打造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区域地质科技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平台。四要坚持目标责任与定期考核机制,建精建强建实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苗前军副司长宣读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的批复。当天挂牌的中南、华东和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在各分会场汇报了各中心建设方案。   主会场会议结束后,中南、华东、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分别在分会场与共建单位签署了共建协议,院士、专家围绕资源能源环境领域重大地质科技问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和交流研讨活动。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科技发展司,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武汉、南京、沈阳局,中南、华东、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单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部室负责同志参加视频会。

杏鑫在线注册_智能地质填图野外现场会在固安召开

杏鑫在线注册_智能地质填图野外现场会在固安召开
3年前 (2022-09-08)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218℃

  2018年11月14日,智能地质填图野外现场会在河北固安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昆表示,基于“地质云”对智能化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开展的探索工作,智能地质填图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取得阶段成果。他强调,要把全力推进以“地质云”为平台的“在线化”作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的战略支点,要把探索人工智能在调查科研、支撑管理、共享服务的应用作为地质调查信息化的战略方向,加强智能搜索、智能遥感影像解译及智能地质填图与业务管理辅助决策等应用,积极努力为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提供核心动力。   局总工室介绍了智能地质调查工作总体部署,基于前期探索,2018年智能地质调查示范项目扩展到13个,拟在“地质云3.0”实现地质调查项目全覆盖。局基础部介绍了2018年基于“地质云”开展的11个不同类型智能地质填图试点工作总体进展。发展研究中心、物化探所分别介绍了优化完善的系统功能与应用流程、永定河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浅覆盖区示范应用成果。10个区调试点项目组分别汇报了年度示范工作进展。与会专家就完善智能地质调查模式进行了深入研讨。   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智能地质调查区调示范项目组有关专家参加会议。

杏鑫注册链接_第六次中捷汉中天坑群联合科学考察签约

杏鑫注册链接_第六次中捷汉中天坑群联合科学考察签约
3年前 (2022-09-08)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219℃

  11月18日,第六次中国-捷克汉中天坑群联合科学考察协议签订仪式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举行。   自2016年发现汉中天坑群世界地质遗迹以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国际洞穴联合会等国内外相关科研单位开展了广泛合作,特别是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与来自捷克的地质学家、洞穴专家进行了五次中捷联合科考,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意义十分重大。   为了进一步提高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水平,发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与国际洞穴联合会各项优势,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与国际洞穴联合会经过协商,决定于2019年5月,由国际洞穴联合会邀请5~10名国际岩溶洞穴知名专家,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邀请岩溶洞穴、古生物等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共同开展第六次中捷汉中天坑群联合科学考察及国际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