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郑州综合利用所3项“花岗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在花岗岩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持续攻关,取得多项发明专利。近日,《一种花岗岩细粒石粉全粒级除杂制备超细高白微粉的方法》(专利号ZL 201910979893.1)、《一种花岗岩石材废石制备陶瓷原料的方法》(专利号ZL 201910978877.0)、《一种花岗岩石材锯泥石粉制备陶瓷原料的方法》(专利号ZL 201910532022.5)等3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我国现有花岗岩开采及加工产业聚集基地20余处,年增固废超1.5亿吨,受运输半径限制,主要以集中堆存、填埋为主,造成资源浪费、土地占压、环境污染等问题。郑州综合利用所发挥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依托“华东地区脉石英晶质石墨等重要非金属矿综合利用评价”地质调查项目,形成花岗岩资源非金属矿物分离、除杂提纯、功能材料制备等综合利用技术,并完成年处理30万吨规模花岗岩固废制备陶瓷原料工业试验,实现花岗岩固废规模化消纳、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研究所充分发挥专利技术优势,与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共建非金属矿高效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基地,构建“矿山开采—天然石材—边角废料—非金属矿加工—废浆废渣再利用—陶瓷原料—建筑卫生陶瓷建材—功能材料等”的循环产业链,促进了驻马店市非金属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以上3项“花岗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均采用无污染物理技术,绿色环保、经济高效,可在山东平邑、五莲、莱州;河南泌阳、南召;湖北麻城、随州、通山、咸丰、罗田;广西贺州、岑溪;新疆奇台、和硕、焉耆、哈密、博乐、托里;吉林蛟河;内蒙古镶黄旗、合林格尔等花岗岩资源基地推广应用。此外,该技术还适用于花岗岩型钽铌、锡铜、钨钼、锂铷铯等多金属矿废石及尾矿综合利用。
杏鑫登录注册_黑土地重生亟待读懂用好大地密码 ——浅析以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近年来,东北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落后、投资下降、财政收入减少等急症,形成了所谓的“东北现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东北矿业城市转型、两大区域城市群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同时,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待解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众多。在新定位下,东北大区地质工作即将为该地区振兴发展开启怎样的局面?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战略判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等,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地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地质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及时调整包括工作部署、队伍优化和工作方向在内的工作结构。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近期先后召开数次专门会议,具体落实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率先适应变化、作出调整,引领并促进商业性地质工作积极跟进和快速调整转型,这给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带来了福音。 新时代新理念新目标新蓝图对地质工作有新要求 一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迫切需要加大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力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提出,地质工作必须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做贡献。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与监管是我国改革方向,建立自然资源与资产统一管理制度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与用途管制以及自然资源综合监管,迫切需要发挥空天地立体化多手段调查的优势,查明多门类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生态特征和权属、权能、用途管制及开发利用潜力等信息,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动态监测和信息集成。东北矿业城市转型、两大区域城市群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二是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迫切需要加大城市地质调查和三维空间信息系统建设。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推动城市立体式集约发展,需要全面摸清城市地下地质结构。推动城市科学发展,需要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监测预警。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急需加大地热、浅层地温能、地下水以及土壤等清洁能源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保障城市安全发展,需要全面加强地质灾害和地壳稳定性的调查监测预警,提升污染和损毁土地修复治理的技术支撑能力。推动城市智慧发展,需要开展以地质资料为重点的跨部门大数据建设。在人与地球交互作用最强烈的地方,需要加强特色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推进城市地质工作,要瞄准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重大地质问题,对空间、资源、环境、灾害进行多要素调查,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链条、各环节。海岸带作为人口高度集中、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带,急需加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三是脱贫攻坚迫切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地下水、地质灾害、土地质量、矿产资源、地质环境调查的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小康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是党的十九大要求。解决贫困地区生活生产用水困难,急需加强水文地质调查和示范找水、打井。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急需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和应用示范。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绿色矿业以及温泉、矿泉水等产业,将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急需加大油气、页岩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及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调查的力度,开展绿色矿业开发示范。发展旅游产业,急需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开发特色地质旅游资源。维护贫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急需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四是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迫切需要加大清洁能源和战略性新兴矿产调查的力度。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国家资源安全政策、《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实施方案、《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对能源资源调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要求调整找矿重点、优化调查布局,加大油气、页岩气(油)、天然气水合物、地热能、铀矿等清洁能源和锂、钴、晶质石墨、“三稀”等战略性新兴矿产的调查力度。 五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迫切需要加大土地特别是耕地的地球化学调查力度。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和管控,需要进一步扩大耕地地球化学调查面积,提高调查精度,全面摸清耕地地球化学质量的变化情况。支撑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大耕地地球化学数据的开发应用,利用已分析的56种元素圈定出一批富硒、富锶、富硼等营养元素的土地,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依据。向土壤、水、大气污染宣战,需要加强表生地球化学元素的调查和研究。即将开展的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不仅需要按照新的要求深化土地质量调查,而且还需要大力发挥遥感等先进技术的作用。 六是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改变资源调查方式,加强资源集中区的地质潜力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要以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在对资源集中区进行地质评价、资源评价时,同步开展地质潜力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七是向地球深部进军、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迫切需要加大地质科技创新的力度。推进深地探测,发展近地表空间探测、万米资源探测、透视资源探测、深地科学探测四个深度层次的技术,需要突破地下空间高精度探测技术、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和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提高深部资源发现率,开辟资源勘探新空间,实现深部探测装备自主研发。推进深海探测,需要以天然气水合物、深水油气、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等资源勘查开采为突破口,构建以深钻为核心的探测体系和装备研发体系。推进深空对地观测,需要创新对地观测理论方法和模型,逐步形成支撑全国、全球、深空创新应用系统和装备保障体系。实施土地科技创新,需要加强土地数量、质量、产能调查评价方法技术攻关。 八是世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迫切需要中国地质工作者加快地质科技创新步伐,提供中国方案。人与自然矛盾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要求地质工作者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运用地质科学、水文科学、生物科学、海洋科学等多门类、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全面深入地探寻人类活动对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多圈层的综合影响以及圈层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科学方案。 “两项工程、十八个项目”强化东北地区地调科技创新 2017年开启了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第二个百年。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地质调查局总的思路是: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 具体落实在东北地区,一是全力实施松辽盆地页岩油调查和外围盆地油气调查科技攻坚战。二是深入推进东北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加强黑土资源的保护和土壤修复及动态监测,加强全球黑土关键带的动态监测为全球变化提供科学支撑。三是加强深部地质调查,开展两个成矿带综合地质调查和实现3000米透明化,落实国家深地科学专项相关研究。四是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开展地下空间利用调查,开展资源枯竭型城市地灾防治预警监测工作,同时落实国家深地科学专项城市地下空间部分研究内容。加强海岸带和界河经济走廊综合地质调查。五是加大“地质云”建设和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力度,组建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心。六是着力创建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七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防控党风廉政建设风险,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八是深化地质文化建设。全面落实“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工作价值观。 近年来,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紧紧围绕“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迫切社会需求,面向东北地区重大关键性地质问题积极推进并实施“两项工程、十八个项目”。在松辽盆地外围油气资源地质调查、东北黑土地生态地质调查、战略资源矿产与老矿山深部接替资源调查、矿山城市环境调查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重要进展。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待解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众多。经过梳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松辽盆地页岩油气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用什么勘查技术方法进行调查评价;二是东北黑土地数量、质量、产能如何精准快速调查和监测和黑土地生态保护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如何建立;三是如何开展全要素矿业城市环境调查监测和预警,如何精准调查地下空间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四是如何建立大型资源基地深地探测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这些与资源环境有关的重大理论技术问题是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关键技术约束。解决“松辽盆地页岩油气与外围油气成油成藏理论”和“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特征及其成矿作用”等地学系统重大前缘问题,直接影响区域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破解;草原浅覆盖区、森林-沼泽覆盖区、新生代玄武岩覆盖区等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理论、技术和找矿方法是建设“东北能源资源接替、后备基地建设”重要技术。 未来,沈阳中心将全面落实十九大的精神,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要求,着力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促进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有序发展,强力支撑地方经济发展;落实地质工作全力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具体举措,落实好地质供给侧改革;尽快形成地质工作支撑东北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调查与监管,积极探索开展绿色地质调查和勘查途径和政策保证;努力以地质工作推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努力增强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能力,开拓东北大区地质工作新局面。
杏鑫注册链接_“海洋地质十号”顺利交付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海洋地质十号”综合地质调查船近日顺利交付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局,标志着该船圆满建成。广州海洋局党委书记温宁、广东中远船务总经理苏文伟签署了交接船确认文件。 中国地调局副总经济师、装备部主任骆庆君在交接船活动中表示,“海洋地质十号”顺利交付是海保工程配套装备项目的一项重大成果。它的成功建造提升了我国重点领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能力,填补了我国小吨位大钻深调查船的空白,同时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积累了宝贵经验。 广州海洋局党委书记温宁表示,“海洋地质十号”的成功交付将有效弥补该局船舶年龄过长、性能单一的不足,提升海洋调查能力,优化海洋地质调查装备,改善调查手段、技术和水平。广州海洋局将做好该船入列各项准备工作,用好管好新船,使其尽快形成生产力。 据介绍,“海洋地质十号”是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环境等多功能调查手段为一体的综合地质调查船,总长75.8米、宽15.4米,排水量约3400吨,续航力8000海里。该船采用电力推进全回转舵浆、二级动力定位等世界先进航行及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在全球无限航区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配置我国首套自主研制的举升式海洋取芯钻探系统,通过设计优化及技术创新,钻探能力在原设计基础上拓展一倍。该船采用模块化科考设备布局,配置无人无缆深潜器(AUV)、综合导航定位系统、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系统、单波束和多波束测量系统、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海床静力触探系统(CPT)等用于地质调查(含钻探)、地球物理调查、海洋水文调查和信息化管理的4类共20台套调查设备,具有高精度、多功能、综合作业能力强等特点。
杏鑫注册链接_中阿地调合作应在互利双赢中行稳致远 ——对加强中国-阿拉伯国家地质调查合作的思考与建议
阿拉伯国家联盟(以下简称“阿盟”)由地处西亚、北非的22个国家组成,陆地总面积约1330万平方公里,区内石油、天然气、金、铅、锌、铁、铬、磷、铀等能源资源十分丰富,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我国外交的重要地区之一。2016年1月,中国政府发布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提出要深化在产能、能源、卫星及其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合作、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合作,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提升中阿友好关系与合作地学研究水平、推进新型一流地质调查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阿地质调查合作有了初步基础 中国-阿拉伯国家(以下简称“中阿”)地质调查领域相对较大规模合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当地民众饮水问题而开展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中阿地质调查国际合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拓展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地学合作网络,为阿拉伯国家矿业部门培养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人才,并与苏丹、摩洛哥等地质调查机构合作实施了合作编图、地质地球化学填图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提高了阿拉伯国家地质工作程度,为改善矿产勘查投资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阿地质地球化学填图合作示范与水工环地质调查合作效果明显 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与摩洛哥、苏丹等国地调机构签署项目合作协议3份,实施合作项目7项,合作开展了十余个图幅的1∶5万~1∶25万地质地球化学填图示范,编制系列地质、地球化学图件,提高了合作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和吸引矿业投资的能力,也为合作国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地质数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苏丹等国,合作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供水勘查及供水工程等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完成供水井1000余眼,解决了超过300万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 中阿地质科学合作研究初显成效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苏丹等国地质调查机构合作开展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编制了东北非地区1∶250万地质图、矿产分布图、构造岩浆岩图及成矿区带及成矿远景区划分图,总结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对东北非地区进行了构造单元和成矿带划分。 为阿拉伯国家培养了一批地质调查人才,初步搭建了中阿地质调查国际合作网络 近十年来,通过学历学位教育、短期研修、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为埃及、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也门、苏丹等阿拉伯国家培养了一批地质调查人才,仅中国地质调查局就为阿拉伯国家培养200余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利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等平台,加大与阿拉伯国家在地学相关领域的合作,并专门成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和西非北非地学中心,积极拓展与阿盟的地学合作网络。 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中阿地质调查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与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面临诸多挑战。 稳定合作网络与机制亟待建立 受双边关系、合作国政治环境与经济形势等影响,中国与阿盟各国合作交流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国际合作关系的建立也存在一定困难。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阿盟各国建立的国际合作网络局限在北非和沙特阿拉伯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双边合作。虽然以我国为主,成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中心(以下简称“中阿中心”),但与大部分阿拉伯国家未建立合作关系,也缺乏多边合作机制,更缺乏持续的项目合作与交流机制。 阿盟国家总体上受西方影响大,对我国的地质调查与地质科学研究能力迄今尚不很了解。随着中阿双边、多边合作往来日益密切,急需拓展与中东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国家以及阿盟之间多边、系统、全面的合作平台。 合作领域急需大力拓展和深化 目前中阿地学领域的合作局限于少数国家,且主要集中在地质地球化学填图等个别领域。 阿拉伯地区沙漠覆盖面积大,水资源严重缺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阿盟各国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评估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荒漠化和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等领域的合作有迫切的需求。阿盟地区是我国石油、天然气的主要输入地区,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近年因油气需求疲软价格大幅下降,传统阿拉伯油气生产大国也纷纷启动资源勘查开发多元化,对开展全面的能源资源评价有急迫需求。通过能源资源及环境的合作调查研究,进一步提高阿拉伯地区的能源资源形成与区域分布规律,摸清阿拉伯主要资源国能源资源潜力,提升阿拉伯国家水工环地质调查能力与水平,将促进中阿互利双赢。 人才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中阿合作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地学人才队伍,但距一流国际合作团队相差甚远,还无法满足中阿地学国际合作的实际需要。具体表现在缺乏地学国际合作的领军人才,缺乏懂国际法则、技术过硬,精通阿拉伯语的复合型国际合作人才,缺乏稳定的人才交流培养渠道等问题。急需通过项目支持,依托国际合作,培养中青年人才,吸收合作国优秀人才,提升国际合作能力建设,建立稳定的区域性国际合作团队。 加快中阿地质调查合作的对策建议 中阿地质调查合作开展多年,已经建立了友好互信的合作基础,合作前景广阔。扎实推进中阿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必将促进中阿互利共赢。为进一步推动中阿地质调查领域合作,提出如下建议: 加快建设稳定的中阿多双边国际合作平台 以中阿地学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快与阿盟及相关国家合作平台的构建和合作机制的落实。在双边合作方面,巩固和深化与现有摩洛哥、苏丹、沙特阿拉伯3个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关系,积极拓展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在多边合作方面,尽快与阿盟进行沟通与协商,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结合中国-阿盟双方共同关注的关键地学问题,加快双边与多边合作项目的沟通协调,并通过签署合作项目协议落实。加强与阿盟之间稳定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借助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平台,定期召开与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交流,逐步将合作平台建实建好。 尽快合作编制完成中阿地质调查顶层设计 依托中阿地学中心,召开中-阿地学研讨会,进一步了解阿拉伯国家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合作需求,结合阿拉伯国家的需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与产能合作,尽快推进合作编制中阿地学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提升中阿合作战略研究水平与能力,促进中-阿产能合作及矿业合作健康发展。 积极拓展中阿地质调查合作领域 阿拉伯地区地处冈瓦纳板块北部与特提斯-地中海结合带,后者与我国青藏高原冈底斯带都是特提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开展阿拉伯地区以及与我国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继续推进“化学地球”和“全球岩溶”大科学计划在阿拉伯国家的实施的同时,围绕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共同关注的重大地质-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共同推动特提斯-地中海-阿拉伯地学大科学计划(或大工程计划)的落地,合作开展关键地学问题研究,能源与矿产资源评价,建立中阿地学信息共享平台;深化阿拉伯地区的区域成矿规律、资源能源潜力研究。推广我国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评估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荒漠化和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等领域的先进方法技术,解决阿拉伯国家环境和民生问题。促进中阿双方地球科学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 加快中阿地质调查合作人才的培养 建立与阿拉伯国家地学人才的双向培养机制。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等单位,通过援外培训、人才引进、攻读学位、交流访问等多种方式,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地学人才提供双向培训和交流机会;为我国和阿拉伯国家培养一批地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杏鑫登录注册_地调系统通讯员培训班举办
11月30日,由中国地调局办公室、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地调系统通讯员培训班在珠海拉开帷幕。 本次培训班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落实中国地调局党组有关要求,总结回顾2017年地质调查新闻宣传工作,研讨交流网站群建设,更好地推动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 在开班仪式上,中国地调局办公室副主仼唐金荣充分肯定了一年来地质调查新闻宣传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尤其是在宣传天然气水合物开釆上,大大提高了中国地调局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了中国地调局的所做所为。他提出,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共同推动地质调查新闻宣传工作向前发展,为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地调系统所做的工作有些科技含量比较高,在新闻写作中要用大众化的语言,让老百姓读懂这些成果和地调工作者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关注我国地调工作,让更多人关心我国地调事业的发展。 本次培训班邀请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首席记者和一些资深专家为学员讲课。讲课老师分析了我国目前的新闻形势和纸媒与新媒体的冲突,讲解了对于突发新闻事件的应对处置,还对目前中国地调局网站群的建设现状及展望作了深入的阐述。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了解了我国新闻形势和中国地调局所面临的舆情现状,深刻领会了中国地调局党组对新闻宣传的重要部署,系统学习了地质云管理流程,聆听了对大数据进行的介绍。学员纷纷表示,听了老师的讲课,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对今后更好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有很大帮助,此次培训对推动中国地调局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中国地调局直属单位的新闻通讯员、网站管理员和各省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行业院校的近100人参加了此次培训班。此次培训班由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宝林主持。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地质大学启动“地学长江计划” 为解决长江流域所面临的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为解决长江流域所面临的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支撑,近日,“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简称“地学长江计划”)正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启动。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然而近年来,伴随着长江流域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出现了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蓄水调洪能力下降、水污染严重、大面积滑坡等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等严峻问题。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一所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该校积极响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启动“地学长江计划”,系统性提出长江流域地质资源与环境综合研究方案,吹响了地学研究向长江进军的集结号。 该校校长王焰新介绍了实施“地学长江计划”战略层面的考虑:一是把它做成一个不忘地学发展初心,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计划。这不仅是学校将自身发展战略统一到与国家发展战略上来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践行“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的必然选择。二是把它做成一个区域聚焦、资源汇聚的学术基地。聚焦长江流域,汇聚高水平人才,打造地球科学领域国际一流的学术高原和人才高地,并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学科优势。三是把它做成一个学科交叉、协同共享的基地。以开放的心态,打通专业壁垒,推进地学与非地学、深部与浅部地质资源环境研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推进协同创新。 中国地质大学殷鸿福院士表示,长江流域是国家的经济-人口重心,是国家安全的战略中心和“一带一路”倡议基地,其发展攸关国家命运,而发展成败取决于长江大保护的成败。因此长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尤其是占其主体的长江中上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极端重要,“地学长江计划”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此外,在启动仪式上,还成立了“地学长江计划”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是“地学长江计划”咨询决策机构,聘请了包括25位院士在内,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66位知名学者、科管专家担任委员,他们将为“地学长江计划”描绘蓝图、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南京大学陈颙院士获聘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希望地大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不断拓展学科布局,抢抓发展机遇,推进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他表示,作为咨询委员会,向学校介绍情况和提出建议,责无旁贷。 武汉大学夏军院士获聘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表示,专家委员会责任重大,我们要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学科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问题,将科学研究的前沿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规划和指导。同时通过“地学长江计划”,使青年学者更快地成长,共同扛起维护健康长江的历史重任。 此外,谢树成教授发布了“地学长江计划”研究指南。该指南明确提出该计划2017~2030年总体目标:围绕地质过程对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制约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选择中上扬子地区,研究深部地质结构特征、壳幔相互作用及结构演变的动力学过程、元素迁移富集再分配及其资源能源效应。在此基础上,以鄂西-江汉平原为重点地区,围绕长江中游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重大工程所导致的江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趋势下,分阶段、有步骤地系统研究流域在地下空间结构、地质灾害、地貌、水资源、生态系统、关键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整体变化,提出流域大保护的对策和依据,并对未来变化进行预测。 据悉,“地学长江计划”是由该校面向长江经济带发起的战略性科技创新计划。该计划将聚焦两大科学研究方向:一是全球变化与重大工程驱动的长江流域变化、预测及其对策与管理;二是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地质过程与重大地质事件。
杏鑫注册链接_让激情永远燃烧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干部工作纪实
为老同志提供优质服务、丰富生活的同时,让老同志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该中心离退休干部处成员的共同心愿。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今年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将“让党放心、让老干部满意”作为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和管理工作。该中心为了将上级领导精神吃透摸准,及时编印学习材料,加强了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 机制健全 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关键是对老干部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多年来,该中心始终把老干部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各职能处室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安排专人负责老干部管理工作,每逢过年过节,走访慰问离退休人员,召开座谈会倾听他们的的意见与建议,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每年不定期召开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学习上级有关精神,研究老干部工作中的难点,制订了《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职工工作的规定》、《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党支部工作实施方案》、《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干部慰问探视工作流程》、《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干部治丧工作流程》,为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是离退休干部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该中心坚持每季度组织离退休人员进行集中学习,而每次学习前都进行认真准备,如提前根据学习内容分主题准备学习材料、PPT,制作大字版的一图读懂“两会”、“全会报告”等,确保了学习的针对性,受到了离退休人员的欢迎。 据悉,为使离退休干部强化党员意识,每年“七一”期间,该中心都会组织离退休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带领离退休党员高唱国际歌,重温入党誓词,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成长过程,进一步增强了老党员对党的感情,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与信念。 除此之外,该中心还积极开展知识问答题活动,编印了“庆祝建党93周年党建知识问答卷”、“学《党章》知识问答题”、“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有奖知识问答”等,以竞猜的方式鼓励老干部参与学习。对于因病、年龄偏大不能参加集体学习的老党员,该中心将答卷邮寄到他们的家中或以其他形式确保他们参与进来,确保了学习的成效。 在开展好党的学习与教育活动之外,该中心没有忘记让离退休干部时刻关心国家、集体的动态。该中心全面改版了离退休干部活动通讯,新增了各类专栏15个,包括中心工作动态、文件学习、两会专题、两学一做专栏、学习园地、交流园地、健康讲堂、安全知识、健康新概念、消息树等,使其成了离退休干部了解当前政策的窗口。 发挥余热 广大老干部受党教育多年,有着强烈的爱党忧党、为党护党情怀,为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智慧和工作经验,该中心组织召开离退休干部座谈会,畅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部局及中心新变化、新面貌,虚心倾听老干部对未来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该中心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离退休老同志中积极开展“畅谈展望”、“建言十九大”、“我的美好生活”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该中心还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2017年离退休干部工作持续开展正能量活动的通知》,制订了2017年离退休职工中持续开展正能量活动方案,在离退休人员中广泛征求意见,通过组织座谈会、征文活动、书面撰写建言建议等多种形式,为他们提供为党建言献策、贡献力量的平台,受到了老同志们的好评。 据了解,该中心以“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为重点,将“畅谈展望”活动纳入其中,以“工匠精神”为主题进行征文。离退休老同志纷纷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并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安度晚年 为了让老同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该中心离退休干部处结合实际,主动谋划,以丰富的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积极为他们发挥正能量搭台唱戏,努力为他们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凝聚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近年来,该中心成功举办了以“笔墨传真情,共筑中国梦”、“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活在希望里乐于追求中”、“我的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书画展,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圆中国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一张老照片,一生地质情”、“翰墨书丹心,喜迎十九大”为主题的摄影展,在2016年纪念地调百年举办的老照片回顾展中引起很大反响,为2017年国土资源部“翰墨书丹心,喜迎十九大”书画摄影展推送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全部获奖。 同时,该中心还开展了以“寻找最美家庭——家风活动”、“讲自己的故事,传递正能量”、“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在国土资源系统引起了很大反响;组建了读书小组、闲读诗社,精心选定报刊,建成了老年书屋;在老党员、老同志中开展了“读一本好书,谈人生体悟”的读书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离退休人员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组织开展各项趣味益智活动,如象棋、围棋、跳棋、投沙包、套圈、夹球、扑克牌等比赛活动,大大丰富了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该中心离退休干部处始终坚持以让老干部满意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始终秉承“敬老责任重,关键在行动”的信条,摒弃世俗偏见,把任务当责任,把工作当事业,做到了让老同志离岗不离党,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
杏鑫在线注册_彭齐鸣为地勘单位如何“走出去”支招 借助国际产能合作开辟新路
11月28日晚,在第二届海外矿业投资高层论坛整天日程结束之后,中国矿联在主会场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地勘单位“走出去”遇到的困难,积极引导推进地勘单位“走出去”。中国矿联党委书记、会长彭齐鸣参加并主持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国际合作处处长范黎表示,此次主要是认真听取地勘单位的意见和需求,深入了解地勘单位工作情况,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在他看来,“走出去”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许多地勘单位发挥专业优势,利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契机,立足自身优势特点,根据发展需求,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然而,在新时期“走出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土资源部作为地勘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将继续搭建平台,强化协调联动,加强信息服务,同时总结地勘单位“走出去”的成功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做到有的放矢,为地勘单位“走出去”提供精准服务。 一些地勘单位代表反映,境外地勘工作比较艰难,缺乏专业团队,普遍存在客观不确定因素,没有融资途径,单兵作战,孤立无援,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地勘单位代表建议,要坚定信心,积极探索,结伴而行,形成合力应对各种不利因素。 最后,彭齐鸣表示很受启发。他指出,要转变思想观念才能适应新时代,借助国际产能合作,紧密结合需求,开展深入研究,走出一条境外勘探的新路子,这就要求地勘单位重视交流,积极获取信息并能分析利用信息。中国矿联提供各种信息平台,协调对接国内外企业和项目;同时,地勘单位也要重视合作伙伴,加强能力建设,拓展服务领域。 来自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新疆地矿局、陕西地矿集团等地勘单位的专家、主要负责人共6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地调局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挂牌成立
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12月7日在成都正式挂牌成立。当天举行了成立仪式暨学术交流研讨会,会议介绍了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科技创新成果进展和支撑服务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地质调查报告。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成都市副市长刘宏葆出席成立仪式并讲话,刘宝珺、多吉、王成善、侯增谦等院士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主持。 钟自然指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地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创建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是落实中央关于调整现有行业和地方的科研机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建立由全国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组成的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创建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地调局、成都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地质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推动成都创建国家中心城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钟自然充分肯定了西南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建设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目标是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和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钟自然要求,要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一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发挥区位优势;二要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三要坚持开放合作、协同攻关,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四要齐心协力为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 刘宏葆表示,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挂牌成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指示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国土资源部对成都创新创业环境的高度认可和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力支持,标志着成都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战略合作再次迈出实质性的一大步,开启了双方共同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新征程。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高端人才集聚区、前沿基础研究引领区和成果转化先行区,助推成都市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据了解,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依托中国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建立。目前,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探矿工艺所、成都综合利用所等3家单位,该中心已建设有部、局科技条件平台7个。 会议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科技创新成果进展。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南地区投入经费近40亿元,拉动地方、企业投入近60亿元,开展了能源矿产、固体矿产、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土地质量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地质科技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宏观影响力的成果,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大工程建设、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分别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签订了共建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合作协议。成都地调中心还向成都市国土资源局移交了《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地质环境图集》,并介绍了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调查成果和下一步实施方案。多吉、王成善、侯增谦、邓军、潘桂棠等院士专家作了学术报告。 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成都市人民政府、天府新区管委会有关部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有关地勘单位,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杏鑫怎么注册_湖北省地质局转型成效斐然
机场、湖泊下,如何“静悄悄”地铺设管线?难题面前,地质人员给出了答案:借助物探技术、地质雷达,钻井、打地道,实施“非开挖铺设管线”工程。 凭着过硬的工程地质勘查能力,湖北省地质局就这样成为市政工程类业务的新主力军。而这,只是湖北省地质局转型发展的路径之一。近日,记者从湖北省地质局获悉,今年前三季度,该局实现生产经营收入26.8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居全国前列,其中新型地质产业收入占到七成。 成天扛着设备,勘探地下是否有铁有煤有黄金,自从成立起,找矿便成了包括湖北省地质局在内地质工作者的主要业务,他们便形象地自称为“特殊地下工作者”。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战略的确立,传统的找矿地质行业陷入低谷期。 2015年,湖北省地质局确立“一转五化”的发展战略,“一转”即转型发展;“五化”,就是地质找矿新型化、地质经济产业化、地质服务主流化、地勘能力现代化、地勘管理企业化。 2017年,该局以“项目建设年”为抓手,重点工程高歌猛进:地质找矿,从传统矿产勘查,转变为寻找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以及页岩气等新资源;地质产业,构建“地质+”产业体系,将地质的核心能力与其他行业结合,产生经济效益;民生地质方面,土地质量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治、地质旅游等与群众生活相关的业务悄然成长;向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柬埔寨等14个“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输出湖北地质技术。 除了“地质+市政工程”,湖北省地质局还在“地质+节能产业”取得突破。黄石一个住宅小区项目引入了“浅层地温能”空调系统,就是由地质局施工建设,创造收入近5200万元。 湖北省地质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产生更多的“地质+”产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产生更多新的需求,结合到地质中,有望促进业务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