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全国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讨会举行

杏鑫登录注册_全国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讨会举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日前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精准对接国家重大工程和经济区规划建设对于地质调查工作的重大需求,开展活动构造调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技术交流,研讨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加强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地勘单位之间的有效联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邓起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莅临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郝爱兵等出席会议。   力学所所长邢树文在致辞时介绍了该所自20世纪中期以来,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在活动构造和地壳稳定性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他表示,要深刻认识当前新形势,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下一步地质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郝爱兵介绍了与此次研讨会内容密切相关的城市地质工作的有关情况。近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国土资源部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城市地质工作的要求在不断深化、细化。通过对十多个城市的调研以及服务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的建设,城市地质工作思路不断完善深化。今年9月初,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时跟进,编制了《城市地质调查规范》。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为活动构造调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以及城市地质工作提供指导、做好参谋。   与会院士和专家围绕“中国城市活断层探测现状、进展与防震减灾问题”、“活动构造研究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中国活动构造体系基本格局与重要城市地壳稳定性问题”、“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过程及其影响”、“地震危险性区划研究”、“活动断裂带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长三角城市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现状与进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和“地壳应力与地震”等主题,交流研讨了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进一步梳理了重大地质科技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和战略重点。   研讨会还对“活动构造调查、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等工作的中长期总体调查规划建议进行了专题研讨。   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环境监测院等33家相关单位的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杏鑫在线注册_物化探所成立标准物质研制与分析质量监控中心

杏鑫在线注册_物化探所成立标准物质研制与分析质量监控中心

  中国地调局物化探所近日组织召开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分析质量监控业务会议。会上,局总工室副主任邢丽霞宣读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加强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分析质量监控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物化探所为局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分析质量监控业务支撑单位。   邢丽霞表示,随着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调查工作的大面积展开,对分析数据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样品分析质量监控极其重要。她要求,物化探所进一步完善中国地调局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分析质量监控中心建设方案,有效推进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分析质量监控工作;各大区中心和有关专家要积极配合该所的工作,共同推进分析质量监控工作。   据物化探所所长彭轩明介绍,为支持局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分析质量监控工作,物化探所专门成立了标准物质研制与分析质量监控中心。根据部署,该质量监控中心肩负7项职能:一是负责编制局年度分析质量监控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报局总工室审定后执行;二是承担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测试实验室能力复核确认工作;三是研发地球化学标准物质,按需求配制并提供标准控制样,进行测试数据质量统计分析;四是组织开展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质量监控和数据验收,编制年度质量监控报告;五是制修订质量监控相关标准或技术要求,组织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六是建设和维护分析质量监控网络平台;七是负责组建和管理质量监控专家库。   会上,物化探所还汇报了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分析质量监控工作运行方案,参会人员围绕完善运行方案、明确相关职责和任务、修订分析质量监控技术规范或技术要求、2017年四季度工作任务与部署安排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国地调局总工室、物化探所相关领导,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区调中心及部分测试质量监控专家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学会哲学委员会换届 推选朱训为名誉主任委员,程利伟当选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学会哲学委员会换届 推选朱训为名誉主任委员,程利伟当选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哲学委员日前在京召开第十六届学术年会暨第十届委员代表大会。会议推选朱训为名誉主任委员;选举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司长程利伟为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平等34人为常务委员,王玉平等12人为副主任委员,林芳为秘书长。新一届委员共有125位。   受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调局局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钟自然的委托,中国地调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严光生在大会上致辞,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地学哲学委员会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肯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伟奇受吴启迪理事长委托发表讲话。   会议听取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地学哲学委员会第九届主任委员孟宪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地繁荣发展地学哲学事业》的总结报告。报告回顾了地学哲学委员会在“为国服务”的过程所做的贡献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报告指出,在新时代,地学哲学研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始终坚持“为国服务”的宗旨,不断为地球科学理论与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加强自身学科理论建设,不断加强老中青队伍建设,不断与时俱进助力两个一百年的实现。   地学哲学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朱训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地学哲学研究事业在不断继承优良传统、优秀作风中勇于创新。他预祝地学哲学研究事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程利伟代表第十届地学哲学委员会作发言。他表示,地学哲学委员会要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强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不断吸纳先进的发展理念,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把地学哲学事业推向新阶段。   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张丽等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还为不再担任地学哲学委员会委员的同志宣读了感谢信,表彰了为地学哲学事业做出贡献的同志;表彰了上一届发表优秀论文的作者,宣读了地学哲学委员会顾问委员的名单。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挂牌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挂牌

  12月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在四川省成都市挂牌成立。该中心是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为依托的科研协同创新机构。在中心成立挂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和成都市副市长刘宏葆共同为中心揭牌。钟自然在讲话中表示,要努力把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钟自然指出,中心建设的目标是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和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他强调,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发挥区位优势;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坚持开放合作、协同攻关,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齐心协力为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   “力争到2020年,中心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青藏高原地质等领域达到世界一流;到2025年,整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青藏高原地质等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到2030年,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在稀土及新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到205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地质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围绕远景目标,中心明确了近期工作任务,将实施青藏高原地学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开展山地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快速防治、成渝城市群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理论、沉积地质与油气成藏理论及勘查开发、青藏高原及三江造山带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稀土等重要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及高效利用5大领域研究。   会上,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发布了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调查报告,并向成都市提交了《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地质环境图集》。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与合作共建单位代表签订了共建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协议。刘宝珺、多吉、王成善、侯增谦四位院士和潘桂堂研究员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成都市人民政府、天府新区管委会有关部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有关地勘单位,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杏鑫注册链接_中南项目办完成今年成果登记工作

杏鑫注册链接_中南项目办完成今年成果登记工作

  记者日前从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获悉,截至11月30日,该项目办已完成40个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登记工作,这标志着中南项目办圆满完成了2017年度成果登记工作。   40个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分别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广西地质调查院、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一总队、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7队、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其中,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有16个地质调查项目完成成果登记。   完成成果登记的地质调查项目涉及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区域水工环调查、地质科学研究、技术方法研究、矿产勘查、物化遥勘查6个方面。其中,区域矿产调查项目有12个,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有11个,区域水工环调查项目有10个。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登记是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力抓手之一,完善的成果登记信息有助于掌握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进展,提升立项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准确的情报资料,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促进科研成果的社会化传播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强化地质调查工作的社会显示度。

杏鑫在线注册_“重要矿产资源调查成果交流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杏鑫在线注册_“重要矿产资源调查成果交流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在成都召开了“重要矿产资源调查成果交流研讨会”。会议对2017年度重要矿产资源调查成果进行了交流,同时围绕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绿色调查方法技术等进行了研讨,并对2011年以来提交的2500余处找矿靶区进行了评审。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成都地调中心和勘查指导中心等单位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会上,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杨尚冰充分肯定了地质调查工作在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表示,指出要充分认识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重大意义,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贯彻落实“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和“三调整一进军”精神,扎实做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最终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主任徐学义表示,矿产资源调查工作在地质找矿突破、成矿理论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成效显著,解决了一批制约找矿突破的重大地质问题。下一步,要进一步树立整体能源资源安全观,紧抓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强化绿色调查理念,推进调查方式变革,夯实找矿突破基础,全力支撑和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国地质调查局财务部主任严兴华通报了局预算管理方面的新精神和当前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重点工作,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2018年~2019年项目预算编制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部主任张作衡表示,矿产资源调查是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工作”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调查方式向地质潜力、开采条件、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向转变,树立找矿突破的意识,按照“五问”、“五不唯”的要求,出大成果、出大人才,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成都地调中心主任李文昌作为计划首席科学家也进行了发言。他表示,要坚持绿色调查、保护生态环境,找准关键科学问题、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找矿突破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据悉,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成都地调中心承办,来自“重要矿产地质调查计划”所属16项工程的首席专家、70余位项目负责人、各大区项目办有关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杏鑫注册链接_全国城市地质调查业务培训班明年开班

杏鑫注册链接_全国城市地质调查业务培训班明年开班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城市地质工作,发挥地质工作优势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在2018年3月、5月、7月举办三期全国城市地质调查业务培训班。   培训班拟邀请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权威专家授课。培训对象为各省(区、市)城市地质工作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各省(区、市)地质调查院、环境监测站、地勘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总工程师和相关业务人员;行业地质调查单位、高效地质调查院、局直属事业单位的总工程师和相关业务人员等。   据承办单位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人员介绍,此次培训班将主要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三方面,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城市地质工作做全方位指导。培训内容包括:解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讲解新时期城市地质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部署和技术要求;分享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上海市、江苏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和成都地下空间利用的典型案例;讲解国土空间规划与适宜性评价、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城市地下多资源协同利用等;讲解地质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讲解地热、地下水、地质灾害、水土质量等领域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

杏鑫怎么注册_访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

杏鑫怎么注册_访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

  唐颜师古曰:“志,记也。积记其事也。”我们所熟知的,古有三国志,今有各地方志,无一不是存史宝库,为我们传承历史、了解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中国地大物博,既有高耸入云的大山,也有大小不等的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也有坦荡肥沃的平原。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的国土,似是一个构造精密的人体,需要我们一点点去探索,一步步去摸清。   何其幸哉!在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组的努力之下,我们慢慢摸清了祖国母亲的脉络。福建、海南、湖南、河北、宁夏、贵州、江西、陕西、辽宁、天津10个省(区、市)正式出版的地质志书和地质图件(含数据库)日前已公诸于世,当代参考之,后代传承之。   所谓十年磨一剑。这样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耗费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为首的项目组人员近十年的功力。在“中国区域地质志”成果发布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很激动,他说,地质志的编撰是国家地质调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   这样一件大喜事,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呢?为此,中国矿业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为大家一探究竟。   《中国矿业报》:大家都知道,我们第一代《区域地质志》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既然我们已经有了一部区域地质志,为何会考虑再编撰一部呢?   李廷栋:在出版了第一代《区域地质志》之后,我国地质事业又迎来了蓬勃发展,获得了海量的基础地质资料,取得了丰硕的调查研究成果。根据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我们反思,地质基础研究和地质理论创新薄弱,地质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地质工作健康发展,滞后国家战略需求。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地质勘查规划》(2005-2020)要求,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建立地质图文更新机制,开展全国基础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工作,编制新一代全国系列基础地质图件。为此,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重编中国区域地质志的任务。   与此同时,我们还考虑到通过编志,把海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调查研究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集成,以志书和系列地质图件的形式,使之系统化、规律化、理论化,使之成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被广泛应用并具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奠定中国地质调查第二个百年的地质基础。   《中国矿业报》:根据需求,《区域地质志》编撰有着怎样的规划?   李廷栋:新一代区域地质志编撰按照统一标准、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思路,分省级、区级和全国3个层次编纂。整套系列成果将包括32个省(区、市)地质志,16个重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地质志和全国性专业地质志书,全部编纂工作计划于2021年完成。   整套志书包括地质志六七十部,约1.2亿字,系列地质图件300余幅和新的全国1∶50万地质图数据库。目前,我们已完成26套,出版10套。以江西省为例,各个省级、区级地质志都包括一套志书、一套地质图件和一个数据库,其中图件包括: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地貌图、航磁异常图和重力异常图。部分省区还编制了变质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基岩地质图、海底地貌图等。   《中国矿业报》:与以往相比,这部中国区域地质志的编撰,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   李廷栋:通过海量资料的综合研究和重大地质问题的攻关,我们在地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诸多新发现、新认识,为地质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支撑。   首先,我们提出了洋板块地质学的学术思想,为认识中国大陆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理论基础。我国存在大面积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造山带,洋板块地质学的研究是破解造山带诸多地质难题的钥匙。   我们针对洋板块地质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一是在造山带研究中加强了洋板块地层系统的研究。从俯冲增生杂岩研究入手,来识别洋板块地层组合,包括海山、洋底高原、洋内弧、深海-半深海等不同构造环境形成的沉积地层,再造了造山带中洋板块从洋中脊形成到海沟消亡的全过程。二是根据蛇绿岩类型划分进行了造山带构造环境及其演化的研究。从板块裂离到聚合的各个阶段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蛇绿岩,已发现60多条蛇绿岩带。我们强调,要建立不同类型蛇绿岩的鉴别标志,厘定蛇绿岩类型,重建这些蛇绿岩带所代表的洋盆构造性质,再造造山带洋盆构造系统。从洋盆演变、洋陆转换角度研究蛇绿岩,开辟了蛇绿岩研究的新思路。三是进行了洋陆转换过程的研究。重点研究了洋陆转化过程中沟-弧系统内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俯冲带岛弧岩浆岩的形成机制。前弧玄武岩、玻尼岩、埃达克岩、富铌玄武岩及高镁安山岩组合,是洋陆转化形成大陆初生弧的代表,是洋盆向大陆转化的标志性岩石组合,我们给予了重点关注。   其次,在地层古生物的研究中获得众多新成果。一是按照地质发展历史进行了分阶段动态地层区划。地质志的编写涉及不同的地质时代,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层的分布发育特点随着时间迁移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在地质志编写过程中,根据地质发展特点编制了不同地质阶段动态地层区划图。在“地质志工作指南”中我们分六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地层区划。二是提出了我国中-新元古界划分的新方案。通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总结对比,特别是在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及相当地层中获得1360Ma左右高精度年龄数据,提出中-新元古界新的划分方案和在蓟县系与青白口系之间建立两个待建系的建议,获全国地层委员会批准,并被纳入2014年新颁布的《中国地层表》。三是古生物的研究获得众多新成果。在全国地层古生物的调查研究中,获得许多重大的新发现、新认识和古生物的新属、新种。   同时,重建了重要造山带岩浆岩的年代格架。依据5000多个锆石年龄数据,厘定出多期重大岩浆事件,重建了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北山、秦岭-大别、柴北缘、昆仑、兴蒙、喜马拉雅等中国主要造山带和全国岩浆岩时空格架,探索了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为中国大陆物质组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此外,提出中国大陆板块构造启动于新太古代的新认识。应用洋板块地质学的新思维,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专题研究;在内蒙古新太古代色尔腾山群发现了代表洋板片俯冲熔融产生的富Nb玄武岩、高镁安山岩两类岩石组合;在辽吉构造带及其它地区相当岩层,也识别出代表洋盆地层系统的混杂岩组合,证明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体制始于新太古代。   最后,强调了第四纪地质研究的环境意义。本次志书的编写,把第四纪地质作为单独的篇章进行论述并编制了相关的地质图件。通过河北省泥河湾盆地的专题研究,建立了华北地区第一个完整的新生代地层层序,确定了第四系与新近系界线位置,提出其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同时,还建立了我国华北全新世地层层序,并依据沉积特征及气候演变的阶段性,确定了全新统底界以新仙女木事件结束(年代为11700cal aBP)为标志,并以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起止时间为界划分了全新世内部各阶段划分方案。   《中国矿业报》: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地对城市地质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请问《区域地质志》是否对城市地质工作有所帮助?   李廷栋:我们这套《区域地质志》对城市地质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首先,我们在部分省(区)进行了城市地质调查研究,重点查明了城市地质条件、存在的地质问题与地质资源等,主要包括:地质结构、物质组成、地质过程及其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相互影响等,补充了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的地质工作内容,引导城市地质资源合理利用,规避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全面支撑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市人地和谐。   其次,我们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地质志中增加了城市地质篇章,充分收集论述了基岩地质、深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活动等的调查研究成果,编制了相关地质图件,系统建立了城市地下三维结构和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决策平台以及面向公众的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   《中国矿业报》:请问《区域地质志》的编撰对搭建协同攻关和人才培养具有什么意义?   李廷栋:一是发展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模式。地质志书的编纂工作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领导下,由地质研究所牵头,联合6个大区地调中心、广州海洋地质局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31个省(区、市)国土资源厅或地勘局及所属地调院、所,以及各有关地质院校,共同完成三个层次志书的编纂工作,形成了“1+6+33+n”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模式,开创了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新局面。密切了中央与地方、地调部门与科研院所、科研单位与地质院校之间的关系。   二是搭建了科技人才培训的桥梁。通过9次成果交流会、30多次现场考察研讨和50多次协商、咨询会议,各学科专家和基层地质工作者互教互学,取长补短,使年轻的地质学家充实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地质鉴别能力,形成了40几个约800人组成的高素质综合研究与地质编图的科研群体。   三是工作指南发挥了引领作用。为使地质志编纂工作有序、高效进行,我们编写了《中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同时正在编制海洋地质志的工作指南。“指南”根据国内、国际有关规范、规定和地质新理论、新技术方法,结合我国地质构造研究程度,进行了地层、构造区划和岩浆岩分类分期,对地理底图、地层、岩浆岩、构造、第四纪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编图、地质数据库等应反映的内容、精度要求、工作方法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提出了严格要求。“指南”不仅对编志工作“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发挥了指导作用,而且对地质行业开展地质综合研究与编图也提供了参考,发挥了引领作用。

杏鑫在线注册_湖南省有色地勘局二一七队新疆地勘项目工作侧记

杏鑫在线注册_湖南省有色地勘局二一七队新疆地勘项目工作侧记

  项目工作区属高山区,海拔高度2175~3130米,相对高差200~1000米,山势巍峨,高山突兀,峻岭入云,景色固然雄伟壮丽,而身临其境的工作,对大家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地形地势复杂险峻,在开展地质工作的过程中,又常常需要翻山越岭、登临山顶……   南疆风光   新疆阿克陶切帕勒克矿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西昆仑山脉北坡前缘。   3月9日,在史国伟副院长的带领下,湖南省有色地勘局二一七队新疆项目组一行5人辗转多个省市,转乘多种交通工具,从队部所在的衡阳市到新疆切帕勒克矿区,历经了整整10天。10天路程说不上长,却如同度过了一个春秋——湘南大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草长莺飞,让人心旷神怡;陕甘一带凉风萧瑟,枯叶簌簌,一片寂寥;青海达阪山上凝霜剔透,雪花飞舞,天凝地闭;新疆戈壁地区烈日炎炎,热浪滚滚,四处荒芜。   初到切帕勒克矿区基地,天色空明,水光清澈,让人眼前一亮,俨然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卷。即便没有孤鹜,三两只乌鸦的日落乌啼之感、碧波荡漾下的晴空万里之景也别是一番风味。或许这种自然而不加修饰的美景也只有野外地质工作者才能欣赏到吧……   就笔者这样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地质工作者而言,这里自然而和谐的“宁静”可以培养自己淡泊的心性和坚韧的品性。“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里艰苦工作环境恰好是地质工作者内省修身的圣地。   矿区基地建有活动板房、输电线路等,设施基本完备,基本生活也有保障,但也有繁华都市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是灰尘特别多。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在这里“尘积三尺、却是一日之功”,日落而息后往往就要面对这份大自然的“厚礼”。二是出行极为不便。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必须到最近的县城——距离矿区大约150千米的莎车县去进行采购,且道路崎岖,车行不便,往返就需耗费6个小时。   石崖传水   相对于灰尘多、出行不便,野外最大的挑战就是生活用水困难,饮用水严重不足更让人最揪心。矿区属于大陆性气候,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土壤盐碱性较强,植被稀少,山体裸露,仅在水源充足的河道两侧及山势平缓的地带分布少量木本、草本植物。最初到矿区基地时,矿区内的叶尔羌河河水清澈,水质相对较好,可以直接作为饮用水。但每年4月中旬至10月,由于上游冰雪大量融化,河水变得浑浊不堪,这将给我们的取水带来极大的不便,尤其是饮用水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面对迫在眉睫的饮水和用水难题,大家充分发扬“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地质人传统精神,登高山、攀绝壁,每个人都不畏困难,不怕艰苦,希望尽快解决团队饮水、用水困难这块“心病”。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终于在一处山谷找到一股清澈的水流,但流量很小,需要到一处石崖上方的蓄水坑取水。石崖陡峭湿滑,单凭个人扛着水桶难以通行。大家分工合作,一人装水,三人在石崖处接力传递,两人在石崖下方将水搬运到公路,齐心协力将一桶桶宝贵的水运回基地。所谓“谁知桶中水、滴滴皆辛苦”,到这里才深切领悟到“水是生命之源”、“水贵于油”的含义。即便在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大家还要为饮水、用水而忙碌,但大家依然能苦中作乐,有人说笑:“我们生产不了水,我们才是大自然真正的搬运工”。   山谷的水虽然清澈,但是盐分较高,碱性较大,作为一般生活用水尚可,但不可饮用。大家通过当地居民了解到,可以在河边挖蓄水池,河水渗透进入蓄水池,自然沉淀后,可以作为生活用水和饮用水。随即,项目组调来了挖机,修了一个简易的蓄水池,本以为以后用水、饮水问题就此解决,不曾想,蓄水池壁的细沙会不断掉进池中,加之河床水位下降、风沙吹进池中等原因,渗入蓄水池中的水越来越少,眼看大家又将陷入无水可喝的困境。史国伟副院长一马当先,又是在蓄水池边上垒石头,又是在蓄水池中挖沙除淤。尽管才临近5月,空气中已是滚滚热浪,冰雪融化而成的河水渗入蓄水池中却有着冰冷刺骨,双脚陷入池中的淤沙中,淤沙往往会没过膝盖,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拔出。头顶炎炎烈日在蓄水池中挖沙除淤,身上冒着热汗,脚上却有着刺骨般的寒冷,仿若身处冰火两重天的世界之中。史国伟副院长以实际行动和朴实作风,将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更有战斗力、凝聚力。   饮水问题的成功解决,使大家在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行动上更加积极乐观。而笔者则领悟到:生活中、工作中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都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突发的难题,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放弃,但绝不能在还没有面对问题就选择退缩。面对难题,在了解和分析困难之后,首先应该迎难而上,以顽强拼搏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问题,战胜困难。如果难题是人力所不能解决的,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勇攀绝壁   项目工作区属高山区,海拔高度2175~3130米,相对高差200~1000米,山势巍峨,高山突兀,峻岭入云,景色固然雄伟壮丽,而身临其境的工作,对大家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地形地势复杂险峻,在开展地质工作的过程中,又常常需要翻山越岭、登临山顶……时而穿行在狭窄陡峭的山坡小路上,时而借助绳索攀登悬崖绝壁,十分耗费体力。有些陡峭的山坡,能行走的地方仅仅一足之宽,更甚者,只能靠地质锤挖出一些坑窝。在没有习惯这种环境之前,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因为稍有失误或者土石垮落,随时会危及生命。   这种集困难、挑战、危险、未知于一体的环境给笔者身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同一名新兵,初上战场就遇到了千军万马厮杀的场面。最初,笔者猜想大家的心境都是一样的,不容多想,只能“硬着头皮上”。当把绝壁上工作的照片发到队工作联系微信群后,领导、同事们都替大家捏了一把汗,纷纷点赞、留言,让大家注意安全,为大家感到骄傲,叮嘱大家平安回家。领导、同事们的支持,坚定了项目组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信念。虽然艰辛,但是充实;虽然平凡,但是快乐。   野外地质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项目组工作人员在物质、家庭等方面的牺牲,这种不可避免的牺牲更应该转变为激励大家实现理想、为地质事业奉献青春的动力。俗话说“最美的风景在险峰”,要完成找矿立功的目标就必须发扬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精神,以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和自身的智慧在“险峰”找到“好风景”。因此,地质三光荣精神相辅相成,整体统一。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是基础,艰苦奋斗是动力,找矿立功是最终目标。只有先树立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信念,才能磨砺出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品质,以前两者为前提,才能完成找矿立功的目标。   喜传捷报   虽然因矿山炸药库不符政府要求以及甲方资金紧张等诸多原因,本项目不得不提前中止。但经过地表填图、槽探施工、坑道编录、刻槽采样等工作,已探获金金属量超4吨,平均品位4.6克/吨,平均厚度4.48米。该区矿化带走向延伸大于4千米,属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现仅有少量工程控制和揭露,找矿前景巨大,有望发现一个大中型金矿。项目组工作也得到了业主单位的认可。他们表示,待项目重新启动,会继续合作,感谢二一七队为项目做出的努力,不愧是一家全国功勋地勘单位,技术团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当太阳再次升起之时,大家走在上山探宝的路上,听着叶尔羌河雄浑的奔流声,似乎在高唱着《勘探队之歌》……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找出富饶的矿藏……

杏鑫登录注册_四川省国土资源资料馆创新地质资料服务纪实

杏鑫登录注册_四川省国土资源资料馆创新地质资料服务纪实

  地质资料馆如果只当资料保管员,仅从内部管理考虑,路只会越走越窄;而是要挖掘潜力,不断丰富产品,建立地质大数据,并把所有数据导到一个大平台上,开展好专题服务和定制服务。   只要凭相关证明,就可轻点鼠标,在电子阅览室查阅、复制所需的地质资料。11月25日,中国矿业报记者跟随国土资源部储量司调研组一行来到四川省国土资源资料馆,亲身体验了一把该馆在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方面所带来的周到和便捷。   “资料馆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共20728档,已全部实现了数字化;电子阅览室中提供利用服务的在线成果地质资料数20728档;省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服务的非涉密目录数据20585条、非涉密成果地质资料数据2438种;今年截至11月底,已提供成果地质资料利用服务358人次、3632份次、139372件次。”   听完该馆馆长苏白燕的介绍,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司长鞠建华赞叹说:“四川是资源大省、矿业大省,也是地质资料大省,资料馆建馆时间长、承担任务重、社会服务好,走在了全国前列。”   资料汇交突出“全”   “地质资料馆首要是‘全’,把该汇交的资料全部汇交起来,做到应交必交。”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总规划师陈东辉说。   近年来,该馆在地质资料汇交上下功夫,确保了汇交数量和质量的稳步增加。为了强化地质资料汇交的规范管理,四川省厅相继制定下发了《四川省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质量管理的通知》、《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钻孔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贯彻落实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相关工作。资料馆相继建立完善了《地质资料汇交接收验收管理办法》、《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工作流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地质资料汇交员、初检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的规范管理,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质量是资料的生命。我们通过优化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工作流程,开展宣传培训,实行地质资料汇交员、初检员制度等方法手段,强化地质资料汇交的法律意识,明确汇交人的责任和义务,提升地质资料汇交质量。”苏白燕介绍说,他们制定并实施《四川省国土资源资料馆地质资料汇交员、初检制度》后,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越来越得到各地勘单位、汇交人的重视,全省构建了一支拥有初检员116人,汇交员378人的汇交人员队伍,初步建立了一个地质资料的汇交体系。同时,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即集中培训、专题培训、轮岗培训、“下基层”培训等方式,努力提高汇交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提升汇交质量。   为了开展地质钻孔数据库的汇交,四川省厅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钻孔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7年1月1日起,地质资料汇交人在汇交地质资料同时按要求汇交项目形成的地质钻孔资料电子文件,以此推进全省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   为了稳妥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建设工作,自2012年开始,该馆遵循“统一规划、分片管理、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本省成矿带实物地质资料分布现状,拟在成都、攀西、川南、川西四个片区分别设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点。2013年,选址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建立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实物地质资料攀西分库(简称攀西分库)。攀西分库采取省厅负责行政管理——资料馆负责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委托106地质队为具体保管单位的模式进行管理。   截至目前,该馆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共20728档,已全部实现了数字化,数据量达5.22TB;馆藏原始地质资料768档,数据量1065GB。馆藏36个项目的实物地质资料,岩心钻孔192个,岩心长度47030.84米,标本832块,副样20802份,薄片3944张,光片259块。馆藏综合档案机关文书1976卷、83548件,建设用地16373宗、16110盒,不动产登记16603宗、5038盒,矿业权档案29899档、31929盒,其他资料47002档、35817盒。   信息建设力求“精”   信息化是地质资料服务社会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近年来,该馆加强了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从2012年7月起,他们通过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对成果、原始、实物三类地质资料的汇交全程进行监管,省监管平台上地质资料汇交率由28%提高到了55%。   为了使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更加适合本省实际工作需求,该馆采用全国馆研发的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本省地质资料管理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本地化更新升级改造。   “目前,我馆地质资料收整、借阅等业务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同时,我馆以2008年完成的涉密信息清理核查成果为数据基础,以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构建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涉密数据库,完成馆藏1万余种成果地质资料的涉密信息清理,实现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密级按件管理。”苏白燕介绍称。   为了方便社会公众查阅资料,该馆不断完善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功能,对电子阅览室软、硬件进行了三次升级改造,电子阅览室服务能力和条件显著改善。同时,每月及时更新电子阅览室地质资料数据,保证了电子阅览室能提供最新、最全的资料服务。截至2017年11月,电子阅览室中提供利用服务的在线成果地质资料数20728档。   在电子阅览室,鞠建华饶有兴致地观摩了地质资料的借阅查询流程后表示:“资料馆要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周到更细致的服务。”   “我们还持续开展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推进网络共享服务,2016年根据省政府要求已将共享服务平台迁至四川省级政务云平台。目前,其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服务的非涉密目录数据20585条,非涉密成果地质资料数据2438种。”苏白燕介绍说。   与此同时,该馆还积极推进全省重要地质资料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于2013年底正式启动了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项目由省厅管理,资料馆组织实施,省地调院为技术支撑单位。项目计划财政预算3000万,用3至5年时间完成。截至目前,已实施4个预算年度,拨付经费2200余万元,累计已调研单位141家,清理了70家单位的52983档档案,完成“三图一表”不可编辑属性库建设41981孔,完成属性可编辑数据库建设8536孔。同时,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目前共完成27个项目、174钻孔、15990份副样、832块标本、724份光(薄)片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   “我们还积极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编制了《数字档案馆三年建设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了机房、库房、借阅室的监控和门禁设施安装,完成了清水河办公区库房的手动密集架升级改造工作,明年计划完成网络安全平台建设和智能库房管理系统建设,开展案卷级和文件级实体信息采集等工作。”苏白燕说。   服务利用确保“顺”   “地质资料汇交以后,必须要管好管活管用,管是手段,用才是目的。要建立机制,确保运行顺畅,服务到位。”陈东辉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该馆积极创新服务机制,采用多种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空间,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他们认真做好日常阅者到馆借阅查询服务。借阅者可凭身份证、介绍信、《涉密地质资料借阅复制证书》、任务书等到地质资料馆电子阅览室查阅、复制、拷贝地质资料。截至11月底,该馆提供成果地质资料利用服务358人次、3632份次、139372件次。同时,还通过网络服务方式为阅者提供服务。该馆门户网站关停后,将在厅门户网站开辟了“地质资料及档案服务”专栏,提供地质资料查询服务、地质资料汇交监管等服务。他们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建立了技术群(QQ群),广泛联络各汇交人,进行地质资料汇交的技术指导和交流和借阅服务咨询。   “我们以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及重点工作为主导,开展专题服务。从芦山‘4·20’地震专题到抗旱找水打井专题,从攀西地区整装勘查区专题到钾盐矿专题,从乌蒙山片区精准扶贫专题服务到锂矿专题服务、地灾详查专题等,地质资料服务社会发展更加具有针对性。”苏白燕如数家珍地说,“今年‘6·24’茂县特大山体滑坡及‘8·8’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我馆与全国地质资料馆在互联网共同发布了地质资料专项服务,为灾后救援、灾情预测、重建等提供应急支持和辅助决策。”   该馆还积极探索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社会新模式,与攀枝花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今后将在科研教学、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攀西分库还被确定为四川省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地质资料库),并于今年11月举行了挂牌仪式。   “在挂牌仪式上,我馆与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关于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实物地质资料攀西分库增挂四川省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地质资料实物库)合作协议书,共同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的安全保管和对外服务工作,整合好各类地质资源,搭建动态、开放、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地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苏白燕笑着对记者说,攀西分库现在十分“吃香”,已接待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辽宁省资料馆、青海省资料馆、成都理工大学、全国地质青年大会等多个团体参观交流学习10余批次,接待人数600余人。   开展地质资料的数据挖掘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该馆始终追求的目标。据了解,该馆还利用钻孔数据库建设成果,在“攀西地区岩浆岩型钒钛磁铁矿三维矿区建模与综合物探反演”项目中,实现红格矿区三维地质立体建模,结合高精度地磁、重力和电法资料,开展红格铁矿床矿体三维立体展布特征和找矿模型及成矿规律研究,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我省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单一,专题服务也只提供地质资料目录,没有进行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深层加工和开发,没有将地质资料信息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已不能适应国家及社会发展对地质数据的需求。”苏白燕分析说。   对当前地质资料馆普遍存在的产品单一、服务不够等状况,鞠建华表示:“有为才能有位。地质资料馆如果只当资料保管员,仅从内部管理考虑,路只会越走越窄;而是要挖掘潜力,不断丰富产品,建立地质大数据,并把所有数据导到一个大平台上,开展好专题服务和定制服务。上海的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之所以开展得比较好,走在了全国前列,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强化了资料汇交,建立了地质大数据。”   对鞠建华提出的希望和要求,苏白燕深有同感。她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及汇交监管工作,统筹安排全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加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按照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地质资料服务方式,开展地质资料深层次加工,开展四川地质大数据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特别是钻孔数据的挖掘分析关键技术科学研究,加强地质资料在国土资源勘查规划、地质找矿、重大工程基础建设等方面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