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四川省国土资源资料馆创新地质资料服务纪实
地质资料馆如果只当资料保管员,仅从内部管理考虑,路只会越走越窄;而是要挖掘潜力,不断丰富产品,建立地质大数据,并把所有数据导到一个大平台上,开展好专题服务和定制服务。
只要凭相关证明,就可轻点鼠标,在电子阅览室查阅、复制所需的地质资料。11月25日,中国矿业报记者跟随国土资源部储量司调研组一行来到四川省国土资源资料馆,亲身体验了一把该馆在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方面所带来的周到和便捷。
“资料馆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共20728档,已全部实现了数字化;电子阅览室中提供利用服务的在线成果地质资料数20728档;省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服务的非涉密目录数据20585条、非涉密成果地质资料数据2438种;今年截至11月底,已提供成果地质资料利用服务358人次、3632份次、139372件次。”
听完该馆馆长苏白燕的介绍,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司长鞠建华赞叹说:“四川是资源大省、矿业大省,也是地质资料大省,资料馆建馆时间长、承担任务重、社会服务好,走在了全国前列。”
资料汇交突出“全”
“地质资料馆首要是‘全’,把该汇交的资料全部汇交起来,做到应交必交。”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总规划师陈东辉说。
近年来,该馆在地质资料汇交上下功夫,确保了汇交数量和质量的稳步增加。为了强化地质资料汇交的规范管理,四川省厅相继制定下发了《四川省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质量管理的通知》、《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钻孔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贯彻落实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相关工作。资料馆相继建立完善了《地质资料汇交接收验收管理办法》、《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工作流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地质资料汇交员、初检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的规范管理,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质量是资料的生命。我们通过优化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工作流程,开展宣传培训,实行地质资料汇交员、初检员制度等方法手段,强化地质资料汇交的法律意识,明确汇交人的责任和义务,提升地质资料汇交质量。”苏白燕介绍说,他们制定并实施《四川省国土资源资料馆地质资料汇交员、初检制度》后,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越来越得到各地勘单位、汇交人的重视,全省构建了一支拥有初检员116人,汇交员378人的汇交人员队伍,初步建立了一个地质资料的汇交体系。同时,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即集中培训、专题培训、轮岗培训、“下基层”培训等方式,努力提高汇交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提升汇交质量。
为了开展地质钻孔数据库的汇交,四川省厅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钻孔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7年1月1日起,地质资料汇交人在汇交地质资料同时按要求汇交项目形成的地质钻孔资料电子文件,以此推进全省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
为了稳妥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建设工作,自2012年开始,该馆遵循“统一规划、分片管理、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本省成矿带实物地质资料分布现状,拟在成都、攀西、川南、川西四个片区分别设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点。2013年,选址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建立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实物地质资料攀西分库(简称攀西分库)。攀西分库采取省厅负责行政管理——资料馆负责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委托106地质队为具体保管单位的模式进行管理。
截至目前,该馆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共20728档,已全部实现了数字化,数据量达5.22TB;馆藏原始地质资料768档,数据量1065GB。馆藏36个项目的实物地质资料,岩心钻孔192个,岩心长度47030.84米,标本832块,副样20802份,薄片3944张,光片259块。馆藏综合档案机关文书1976卷、83548件,建设用地16373宗、16110盒,不动产登记16603宗、5038盒,矿业权档案29899档、31929盒,其他资料47002档、35817盒。
信息建设力求“精”
信息化是地质资料服务社会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近年来,该馆加强了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从2012年7月起,他们通过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对成果、原始、实物三类地质资料的汇交全程进行监管,省监管平台上地质资料汇交率由28%提高到了55%。
为了使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更加适合本省实际工作需求,该馆采用全国馆研发的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本省地质资料管理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本地化更新升级改造。
“目前,我馆地质资料收整、借阅等业务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同时,我馆以2008年完成的涉密信息清理核查成果为数据基础,以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构建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涉密数据库,完成馆藏1万余种成果地质资料的涉密信息清理,实现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密级按件管理。”苏白燕介绍称。
为了方便社会公众查阅资料,该馆不断完善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功能,对电子阅览室软、硬件进行了三次升级改造,电子阅览室服务能力和条件显著改善。同时,每月及时更新电子阅览室地质资料数据,保证了电子阅览室能提供最新、最全的资料服务。截至2017年11月,电子阅览室中提供利用服务的在线成果地质资料数20728档。
在电子阅览室,鞠建华饶有兴致地观摩了地质资料的借阅查询流程后表示:“资料馆要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周到更细致的服务。”
“我们还持续开展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推进网络共享服务,2016年根据省政府要求已将共享服务平台迁至四川省级政务云平台。目前,其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服务的非涉密目录数据20585条,非涉密成果地质资料数据2438种。”苏白燕介绍说。
与此同时,该馆还积极推进全省重要地质资料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于2013年底正式启动了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项目由省厅管理,资料馆组织实施,省地调院为技术支撑单位。项目计划财政预算3000万,用3至5年时间完成。截至目前,已实施4个预算年度,拨付经费2200余万元,累计已调研单位141家,清理了70家单位的52983档档案,完成“三图一表”不可编辑属性库建设41981孔,完成属性可编辑数据库建设8536孔。同时,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目前共完成27个项目、174钻孔、15990份副样、832块标本、724份光(薄)片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
“我们还积极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编制了《数字档案馆三年建设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了机房、库房、借阅室的监控和门禁设施安装,完成了清水河办公区库房的手动密集架升级改造工作,明年计划完成网络安全平台建设和智能库房管理系统建设,开展案卷级和文件级实体信息采集等工作。”苏白燕说。
服务利用确保“顺”
“地质资料汇交以后,必须要管好管活管用,管是手段,用才是目的。要建立机制,确保运行顺畅,服务到位。”陈东辉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该馆积极创新服务机制,采用多种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空间,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他们认真做好日常阅者到馆借阅查询服务。借阅者可凭身份证、介绍信、《涉密地质资料借阅复制证书》、任务书等到地质资料馆电子阅览室查阅、复制、拷贝地质资料。截至11月底,该馆提供成果地质资料利用服务358人次、3632份次、139372件次。同时,还通过网络服务方式为阅者提供服务。该馆门户网站关停后,将在厅门户网站开辟了“地质资料及档案服务”专栏,提供地质资料查询服务、地质资料汇交监管等服务。他们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建立了技术群(QQ群),广泛联络各汇交人,进行地质资料汇交的技术指导和交流和借阅服务咨询。
“我们以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及重点工作为主导,开展专题服务。从芦山‘4·20’地震专题到抗旱找水打井专题,从攀西地区整装勘查区专题到钾盐矿专题,从乌蒙山片区精准扶贫专题服务到锂矿专题服务、地灾详查专题等,地质资料服务社会发展更加具有针对性。”苏白燕如数家珍地说,“今年‘6·24’茂县特大山体滑坡及‘8·8’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我馆与全国地质资料馆在互联网共同发布了地质资料专项服务,为灾后救援、灾情预测、重建等提供应急支持和辅助决策。”
该馆还积极探索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社会新模式,与攀枝花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今后将在科研教学、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攀西分库还被确定为四川省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地质资料库),并于今年11月举行了挂牌仪式。
“在挂牌仪式上,我馆与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关于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实物地质资料攀西分库增挂四川省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地质资料实物库)合作协议书,共同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的安全保管和对外服务工作,整合好各类地质资源,搭建动态、开放、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地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苏白燕笑着对记者说,攀西分库现在十分“吃香”,已接待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辽宁省资料馆、青海省资料馆、成都理工大学、全国地质青年大会等多个团体参观交流学习10余批次,接待人数600余人。
开展地质资料的数据挖掘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该馆始终追求的目标。据了解,该馆还利用钻孔数据库建设成果,在“攀西地区岩浆岩型钒钛磁铁矿三维矿区建模与综合物探反演”项目中,实现红格矿区三维地质立体建模,结合高精度地磁、重力和电法资料,开展红格铁矿床矿体三维立体展布特征和找矿模型及成矿规律研究,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我省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单一,专题服务也只提供地质资料目录,没有进行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深层加工和开发,没有将地质资料信息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已不能适应国家及社会发展对地质数据的需求。”苏白燕分析说。
对当前地质资料馆普遍存在的产品单一、服务不够等状况,鞠建华表示:“有为才能有位。地质资料馆如果只当资料保管员,仅从内部管理考虑,路只会越走越窄;而是要挖掘潜力,不断丰富产品,建立地质大数据,并把所有数据导到一个大平台上,开展好专题服务和定制服务。上海的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之所以开展得比较好,走在了全国前列,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强化了资料汇交,建立了地质大数据。”
对鞠建华提出的希望和要求,苏白燕深有同感。她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及汇交监管工作,统筹安排全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加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按照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地质资料服务方式,开展地质资料深层次加工,开展四川地质大数据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特别是钻孔数据的挖掘分析关键技术科学研究,加强地质资料在国土资源勘查规划、地质找矿、重大工程基础建设等方面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