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链接_奏响服务民生的壮美乐章 石柱县国土房管局提升国土资源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侧记
“作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如何将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有效融合推进,是我们探索的目标和方向。”石柱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石柱县国土房管局通过精准扶贫、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奏响了服务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壮美乐章。
盘活政策“土”生“金”
2015年12月,石柱县王家乡蜜园村土地整治项目通过验收,助推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年产值约200万元,带动贫困户11户;2016年4月,石柱县鱼池镇山娇村前锋组等4个组土地整治项目通过验收,助推莲藕种植产业发展,年产值约150万元,带动贫困户46户……
“近年来,在重庆市重点向贫困区县倾斜土地整治项目的政策下,石柱有序实施了山水田林湖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升农村整体形象。”该县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称,近5年,石柱在土地整治领域总投资33963万元,共实施项目62个,修建沟渠281公里、田间道136公里、生产路311公里,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00833亩,新增耕地23063亩,收购和交易17169亩,收益28172万元。
在这组数据中,他们对石柱县26个贫困村的投入就达18827万元,完成27个土地整治项目,惠及2.69万人口。
那么,这些扶贫用地是如何得到充分保障的?据了解,在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的大力支持下,自2012年以来石柱县共取得用地批文102宗1133公顷。从去年起,又为贫困区县单独安排新增建设用地专项指标,精准用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建房等。其中,石柱县79个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点共取得用地批文1366亩,计划搬迁安置6956户26613人,目前已搬迁安置3886户15545人。
实施国家公园战略
2015年11月17日,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IGGP)”将地质公园上升为国家战略。石柱县国土房管局敏锐地感悟到保护环境促进发展的机遇已悄然而至,主动出击,争取市国土房管局、国土资源部支持,开启了创建重庆石柱七曜山地质公园的序幕。
古生物、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地质剖面……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间,分割出七曜山侏罗山式隔挡式和隔槽式褶皱的分界线,孕育出无数奇特的自然景观,而这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正好位于石柱县东南部。目前,石柱县国土房管局在取得七曜山地质公园市级批文后,正在创建重庆石柱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
“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是研究侏罗山式构造的地质教科书。”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集侏罗山式褶皱构造精粹之大成,其中包括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古生物、矿业及观赏石、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七大类共96个地质遗迹点。
“作为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石柱黄水拥有海拔高度、季节性等优势,但这些也同样成为其短板。”相关负责人表示,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石柱最偏远、最贫困地区,历史遗迹保存完好。景区的开发,能带动地方经济、助推脱贫攻坚,也延伸了石柱康养旅游的季节性,为石柱的全域旅游走出重要一步。
据了解,园区由4个景区组成,分别为七曜山景区、马盘溪景区、金铃景区和大小锅圈景区,总面积约124.05平方公里。
七曜山岩溶峰丛、冷洞“金扁蛋”、马盘溪峰丛,见证着地球历史变迁的古生物化石和地层剖面。国家首批传统古村落银杏村,被历史掩没的太平天国洞等历史遗迹,又构建了公园内饱满的人文气息和民族特色。
据悉,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景观价值,石柱县国土房管局积极开展国家级地质公园创建工作,委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共同编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构建规划蓝图。
严抓地灾防治筑牢安全防线
石柱地处渝东褶皱地带,县境为多级夷平面与侵蚀沟谷组合的山区地貌,群山连绵,重峦叠嶂,峰坝交错,沟壑纵横,是地质灾害多发地。
近几年来,石柱县国土房管局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金土工程”搬迁避让项目6个,应急搬迁27处,共搬迁避让448户2412人;实施工程治理60处,目前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424处。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繁复的工作,不管是前期的隐患排查、预案编制,还是具体的开展落实,都得确保万无一失。”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石柱县新发生灾险情77起,石柱县国土房管局采取群测群防、工程整治或搬迁避让等措施,严格执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等地质灾害防治制度,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此基础上,该局又起草编制了石柱县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在驻守地质队员的指导下,编制单点防灾预案411份。
该局在做好在三峡工程175米蓄(降)水期间库区地质灾害安全监测与防范工作也卓有成效,按时完成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各项任务。截至目前,三峡库区未出现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2个工程治理项目已完工,2个专业监测项目已完成建点建设,通过了县、市级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