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创新激发无尽“核能” ——记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铀矿调查评价项目组

  从中国第一座核电站建造运营到目前中国已经拥有多座核电站,清洁能源正源源不断地流入千家万户。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重要的原材料铀矿。

  在我国地质大军中,就有一支找铀劲旅。这是一支具有高素质、人员结构合理、专业覆盖全面、充满热情活力的专业科研团队——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铀矿调查评价项目组。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铀矿调查评价项目组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36岁,40岁以下人员占81%。这是一支技术成熟的队伍——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9人,全部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

  据了解,该项目组在承担铀矿调查评价之前,主要承担华北地区铁矿、贵金属、铝土矿等矿产的找矿工作任务。2007年,该项目组开阔思路、拓宽视野,开始着手收集整理有关铀矿的煤田钻孔地质资料,开展铀矿找矿综合选区研究。

  自2012年以来,该项目组组织开展了我国主要盆地煤铀等多矿种综合调查评价项目、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工程和科技部973计划铀矿项目,先后在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北部、豫西等北方主要盆地新发现铀矿产地15处,矿(化)点80余处,保持了平均每年新增3个以上的矿产地和15个以上的矿(化)点的频率,实现了铀矿找矿重大突破。

  坚持技术创新 实现找矿新突破

  “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地质调查事业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问题导向,用科技创新改造地质调查工作。”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在多个场合强调。

  该项目组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第一位,秉承科技创新与地质调查相融合的理念,持续加强铀矿找矿理论创新与技术攻关,以理论创新带动铀矿调查评价,快速推进铀矿战略选区和钻探验证工作,实现铀矿资源的重大找矿突破。

  2007年,天津地调中心根据地质调查发现的一批航空放射性异常,部署了铀矿找矿工作,但由于当时对此类矿床的形成条件没有深刻的认知,致使找矿效果不理想,找矿工作一度陷入了迷茫。

  经过苦心研究,2010年,该中心项目组发现了以往的煤田和油田勘查钻井资料对砂岩型铀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煤田钻孔资料的综合研究,他们首先瞄准了我国找矿远景大和易采易用的砂岩型铀矿,根据煤铀共生规律研发了一套利用煤田勘查资料寻找铀矿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并于2012年编写了《我国主要盆地煤铀等多矿种综合调查评价计划项目工作技术要求》和《我国主要盆地煤铀等多矿种综合调查评价计划项目铀矿潜力评价和选区研究工作技术要求》,成为我国铀矿调查项目工作的技术规范,并在地质、煤炭、核工业、化工、石油等地质勘查单位以及矿山、油田广泛推广应用。

  2015年,该项目组还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将砂岩型铀矿的找矿重点放在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五大盆地上,并积极拓展铀矿找矿新领域,与石油部门进行项目合作,进行资料的二次开发,开展油铀兼探,将铀矿调查不断引向深入。铀矿项目组还率领全国近百家地质勘查单位和油田等企事业单位,当年就查阅以往煤田和油田地质勘探钻孔超过10万个。他们通过对我国北方新生代沉积盆地煤田、油田资料进行二次开发,盘活了大量沉睡多年的地质资料,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铀矿前期找矿经费投入,也缩短了铀矿勘查周期。

  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该项目组在北方主要盆地共筛查煤、油田勘查区660余个,圈定270个铀矿靶区;新发现铀工业孔100余个、矿化孔近300个;累计新发现铀矿产地15处,矿(化)点80余处,充分显示了我国北方巨大的铀资源找矿潜力。

  “铭记先行使命,勇攀地学高峰”。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该项目组对控制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形成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创新了许多理论成果,为我国当今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引领理论创新 开启找矿新时代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核工业系统将前苏联、美国等国的铀矿理论技术引入进来,几十年来在伊犁、二连浩特、吐哈、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等地陆续找到和开发了一批铀矿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时的理论技术显然不能满足现时的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铀矿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金若时,创新性地提出了大盆地、大砂体、大规模成矿作用成大矿新理论。依据这一思路,天津地调中心成功申报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盆地沉积环境与大规模成矿作用”项目,并据此开展找矿理论创新与技术攻关,在砂岩型铀矿调查中成效显著。

  对实际勘查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同时,项目组提出了含铀岩系,形成环境的模式层序,并从种、类、型、式四个角度对全球铀矿进行系统科学分类,将矿床划分为3种7类26型6式。在煤铀共生关系方面,建立了含煤盆地中砂岩型铀矿的模式地层和铀矿产出的垂向模式地层层序。在成矿模式研究方面,提出了不同类型盆地中混合流体对砂岩型铀矿的影响,丰富了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

  通过不断调查实践和理论总结创新,该项目组瞄准“陆相盆地含铀岩系沉积环境对成矿的制约”、“表生流体作用下铀的超常富集机理”、“煤等有机质对铀成矿的影响”等重大地质科学问题,从国家需求出发突出重点,注重原始基础理论创新,以超前的视野,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973”项目科研攻关。近日,该项目组又提出“含铀岩系构造样式”、“红、黑岩系藕合対砂岩型铀矿形成环境的制约”等一系列创新建议,丰富了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理论,同时为我国砂岩型铀矿实际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这些认识,打破了中国砂岩型铀矿工作部署重点放在伊犁盆地、吐哈盆地、二连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等一些狭长盆地或局部区域的做法,将工作重点转向以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松辽盆地等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巨型、大型盆地开展勘查工作,并迅速在准噶尔盆地发现了多处工业矿体,填补了准噶尔盆地铀矿找矿空白。

  经过不懈努力,该项目组在鄂尔多斯盆地圈定重点成矿远景区5片,找矿靶区30余处,发现铀工业孔47个,铀矿化孔80个,新发现矿产地8处,矿(化)点15处;在松辽盆地北部取得新区新层系发现,初步落实新发现铀矿产地2处,在吉林油田首次发现铀工业矿孔;在准噶尔盆地优选的找矿靶区内圈定3处重点成矿远景区,发现铀矿孔11个,铀矿化孔26个,改写了该地区以往工作从未发现大型规模铀工业矿体的历史。“创新引领准噶尔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取得历史性突破”,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评为2015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统领全国调查 为国家为人民

  立足沉积盆地内钻孔资料的“二次开发”,该项目组还依托973计划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铀矿调查工程的平台,开展铀矿地质调查和含煤岩系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工作。

  无疑,此举可以快速有效地圈定铀矿找矿靶区,缩短了铀矿调查评价和放射性调查工作周期,极大地节省了国家勘查资金投入,使尘封的煤田、油田勘查资料再次服务于社会。

  据了解,该项目组在积极参加国家重点项目之外,还积极联合多个地质勘查单位,组织开展铀矿调查评价,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铀矿找矿为近百家参战单位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培养了数百名铀矿勘查和科学研究的技术骨干,促进了这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业务领域的转型升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新的铀资源基地建设、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找矿带动相关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该项目组没有忘记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在铀矿工作中做好铀矿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把生态环境摆在资源开发突出位置,关注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关注可燃煤中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建立铀对环境影响的指标体系,为煤铀勘查开发利用、地下水含铀性和环境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铀矿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资源利用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该项目组在工作中坚持广泛合作,始终把有利于推动全国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有利于合理利用铀资源为工作准绳,坚决打破行业壁垒与障碍,以开放和谦虚的态度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工作。这些合作不仅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地质工作规律,也体现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效衔接的经济规律,同时还是科研、生产以及矿政管理三方的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体现了管理思路的创新。

  “我们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把目光转向了国外,通过创新与学术交流,把国外勘查与科研专家请进来,对来自不同行业的项目承担人员开展集中培训、统一标准与认识,确保项目工作标准在统一的要求层面开展。”项目组相关负责同志向中国矿业报记者介绍。

  据不完全统计,5年中,该项目组共邀请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知名专家20余人进行了学术交流或业务培训,开展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培训及相关学术讲座20余次,培训人员约2000人次。

  志向高远为民 脚踏实地做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下求索才能触碰科学的前沿;苦心孤诣才能领略人生的真谛。选择地质,就是选择无私奉献;选择地质,就要传承地质精神。在这一项项成绩单的背后,凝聚着该项目组全体成员的艰辛和汗水。每一年的春天,他们就要告别亲人,背上行囊,奔赴崇山峻岭、河川大漠,手握地质锤,脚踩登山鞋,开始一年的地质工作。

  据介绍,该项目组年长的同志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克服身体不利条件,带头跑路线,从来没有任何怨言。与此同时,老同志还发挥传帮带作用,向年轻人传授知识技能,热心帮助年轻人尽快成才。年轻技术人员在老同志的带动下,忘我工作,全力以赴,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使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新的突破。

  几年间,项目组历经酷暑严寒、风霜雪雨,行程万里、踏遍青山,足迹遍布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湖南、贵州、四川等工作区,每年有长达六七个月的时间进行野外工作。他们一心忙于事业,顾及家庭的时间少之又少,有些人甚至在妻子分娩的时刻也未能守候在身旁。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津地调中心铀矿人才团队建设已实现长足发展。2015年,铀矿调查评价项目组先后荣获天津市模范集体和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推进铀矿调查评价工作中,也涌现出一批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业务骨干和先进典型,先后培养出7名年轻的铀矿项目负责人和十余名技术骨干,其中2人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16年~2017年,天津地调中心先后荣获天津市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2017年,新的地质百年已经开启,地质科技发展的春天也已来临。天津地调中心铀矿调查评价项目组将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打好六大地质科技攻坚战”的部署要求,以神圣的使命感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凝聚智慧,为实现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相关推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