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太行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太行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作者:
孟顺祥
发布时间:
2016-05-13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太行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历时三年全面完成既定绩效目标,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阜平老区群众寻找饮用水源、改善民生、荒山治理、经济建设、旅游开发、地热开发、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以打造阜平经济建设平台为目标,精准扶贫,订单服务,受到地方政府、社会群众高度赞扬。
首先,精准找水解群众当务之急。项目组结合《阜平县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在太行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帮扶贫困缺水村落寻找饮用水源,实施探采结合井29眼,总进尺3500米,单井涌水量120~2736立方米/天,总涌水量17460立方米/天,先后为2013年12月29日习近平主席考察的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以及1948年毛主席居住过的城南庄村、花山村、天生桥村等28个村镇配备了优质地下水源,地下水质优量大,大部分基岩裂隙水偏硅酸与锶指标达到矿泉水指标要求,直接解决当地群众33443人饮水问题,解决了一些村饮用松散层孔隙水,也解决了部分村庄因旱季缺水的窘况,为城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二,地热资源绿色开发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再添活力。项目查明具有分布广、埋深浅、受构造与地下岩体控制的特点,具有规模地热开发潜力5处,地下热水温度在25℃~60℃之间,条带状分布,属低温地热资源;热水适宜作为医疗矿泉水(氟水、硅水),为集中供暖、发展旅游、温室大棚等产业打造了发展平台,推动了地方经济,改善了民生、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其三,矿泉资源遍地开花,助推经济改善民生。项目查明了县域内丰富的矿泉水资源,以泉或集水井的形式溢出地表,具有分布广,埋深浅,受小构造控制,遍地开花,量小而均布。通过野外调查与分析测试发现,均为富锶、偏硅酸矿泉水,其矿泉水资源可增加GDP4.6亿元,便于村落分散开发;尤其在神仙山碳酸盐岩分布区矿泉水多以大泉的形式涌出,成为河的源头,其流量9600立方米/天以上,适合规模开发,成为提振地方经济,助力老区快速脱贫致富奔小康又一地学平台。
其四,岩溶资源直接服务于旅游强县建设。项目以《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为指南,以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平台,查明了以阜平县神东北部仙山岩溶地质景观为主的地质遗迹资源,构造及其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具有6大类25小类,岩溶景观集南方岩溶与北方岩溶之大成,有地下瀑布暗河(17400立方米/天)、地下大厅、石笋、石钟乳、鹅管、石柱等岩溶景观,是一颗亟待开发的地质瑰宝,直接应用于阜平旅游强县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一平台,让地调工作落地并成为地质调查精准服务建设小康社会的典范。以地方旅游强县建设为目标,打造产、学、研地质平台,助推阜平社会经济发展。
其五,地下水源上山梁,荒山变成米粮仓。国土资源部针对阜平县耕地面积缺乏,打造脱贫致富平台,批准阜平县开展土地整治(20万亩)工程。在太行山半干旱地区这一造福于民工程成功关键就是水源保证。为此,项目组以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平台,与阜平县政府进行工作对接,为荒山开发造地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并进行技术指导。现已为首期土地开发2.8万亩土地精确确定集水井位94处,并对成井结构、集水方式进行了设计,确保了国土资源部老区扶贫攻坚政策的顺利实施,再造青山绿水,华北江南,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老区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筑起发展平台。
其六,地质环境监测为开荒造地工作保驾护航。土地整治项目破坏了岩土体结构,在原来沟谷填筑的梯田土体疏松,有遇水边坡失稳的潜在威胁。为此,在关键地段安装GPS自动变形监测仪与自动监测雨量计,以监测在强降雨情况下土地变形,防患于未然,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安全运行,以及保证沟口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16年项目组按照地调局工作部署,针对阜平老区发展需求,还将进一步开展阜平新增土地地球化学调查、神仙山地区地质遗迹调查、新开垦耕地水源规划及地质灾害防治,使地质调查成果成为落实国务院《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平台,成为老区脱贫致富源泉,成为再造太行生态京津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