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地学旅游让贵州地勘转型之路豁然开朗

2年前 (2022-07-21) www.nxdzgc.com 杏鑫注册服务 已收录 253℃

  绥阳,古属夜郎,东汉教育家尹珍曾在此设馆讲学达15年。如今,这里已成为黔北粮仓,全国生态示范县。

  近年来,绥阳以“全域旅游、全景绥阳”为引领,以“精准脱贫、同步小康”为目标,组合打造“中国诗乡·世界休闲公园”品牌,发展医养健康休闲旅游产业。2018年12月12日,绥阳县温泉镇创建了全国第一家国家地质公园“园中村”——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率先在旅游扶贫上取得突破。

  这只是贵州发展地学旅游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些年,贵州省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结合本省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按照“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战略部署,以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为抓手,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方面作出新的尝试,走出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循环发展之路。贵州省地矿局从政策中找到新机遇,找准新定位,通过地学旅游资源调查推动发展地学旅游,为地质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一次成功探索与实践,为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贵州地学旅游”顶层设计站位高

  2011年12月9日,贵州省地矿局与贵州省旅游局联合举办了贵州旅游地质发展论坛。双方签订了《地质旅游合作备忘录》,开启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就旅游地学研究合作的序幕。2015年9月,在贵州山水旅勘院的积极推动下,贵州省首个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10月,贵州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兴义举办,确定了“山地旅游·绿色运动·同向发展”的生态旅游主题。

  2016年2月16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全省县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做辅导报告时提出,全力推动全省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明确要求重新审视省域旅游资源。贵州省政府对全省加快旅游发展作了动员部署,提出了“采取超常规举措,奋力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的战略发展目标,明确提出要全面普查重新审视贵州旅游资源。

  贵州省地矿局认识到地勘单位应在加快旅游发展工作中大力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好旅游地学人才优势,做好地质科技支撑,向贵州省政府提交了《关于以县为单元开展全省山地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夯实旅游业井喷式增长基础的建议》。该建议提出: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不少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家底尚待进一步摸清;贵州要打造“山地公园省”,实现“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目标,必须从基础抓起,启动全省以县为单元的山地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全省山地旅游资源普查,要站在加快建设山地旅游大省的高度,充分挖掘地质旅游资源,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特点和专业技术优势,做出亮点、做出新贡献。

  贵州省政府印发《关于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的通知》,在原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下设旅游大普查办公室,由贵州省地矿局提供主要技术支撑。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为贵州山地旅游井喷式增长提供资源保障,初步形成“贵州地学旅游模式”,并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贵州地学旅游”成果亮点多

  贵州地学旅游模式充分体现科学、全面、系统的特点。

  从组织的角度来说,贵州是全国首个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部署,普查经费由省财政承担,针对全省开展全地域、拉网式、专业性的旅游资源大普查的省份。此次普查组建89支普查队、438个普查组,2200多名地质专业技术干部、10万名县乡村群众参与,覆盖全省89个县(市、区、特区)1466个乡镇(街道办)17309个行政村(居委会)。旅游资源大普查过程中,以高分辨率数字影像为工作地图,采用米级定位PDA集成平板进行外业信息采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探索构建真正适合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需求的工作机制。贵州地学旅游从旅游资源大普查开始,就是多学科、跨区域、多行业参与的系统工程,有几十个省直厅局作为成员单位直接参与。普查组队的原则遵循“条块结合、群专结合、混合编队”,以解决资源普查项目任务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为原则,形成高效有序的工作模式。

  普查发现资源多。此次旅游资源大普查,共普查旅游单体数82679处。其中,新发现旅游单体数51626处;地文景观类,四级资源203(新发现60)处,五级资源41(新发现5)处;水域风光类,四级资源147(新发现43)处,五级资源23(新发现2)处;天气与气候景观类,四级资源7(新发现3)处,五级资源5(新发现1)处。

  地学旅游资源成规模、成体系。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充分证明,贵州地学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总体呈现新增资源数量大、重要资源发现多、扶贫区旅游资源类型全的三大亮点。依托地质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贵州可建成完整的包括3个世界级、25个国家级、89个省级、2000个市(州)县(区)乡村级地质公园在内的覆盖全省的地质公园体系,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地(地质)公园省。贵州还将以地质公园为主建设10~20个“地学旅游研学基地”、5~10条地学精品旅游线路、3~5个重点地学旅游区、3~5个地学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等,为贵州包括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山地体育、康体养生等在内的特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支撑旅游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形成完整的旅游资源调查技术标准体系。一是制定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技术要求。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和其他相关技术标准,结合贵州省实际,制定《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技术要求》,并对普查人员进行培训。二是系统收集和整理与旅游有关的分布于各级各部门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完成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等工作,编制各县(市、区、特区)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三是按照《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技术要求》有关标准对各类资源进行客观评价、归类分级。四是建立全省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的旅游资源数据库,形成系列旅游资源调查图集和报告并逐级汇总,形成市(州)级和省级的普查成果。

  “贵州地学旅游模式”有深远社会意义

  首先,“贵州地学旅游”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充分结合的生动实践。“贵州地学旅游模式”是在夯实基础、谋求长远的思想指导下,充分收集调查区域范围内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单体和综合体资料,最终形成科学的、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方案。

  其次,“贵州地学旅游模式”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表示,这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举措,对发展全域旅游、做强大旅游长板、打造山地公园省意义重大。要对旅游资源普查成果进行深入整理,建好数据库云平台,对现有旅游资源分级、分类进行再核实、再整理,彻底摸清全省旅游资源家底,分专题开展研讨,凝聚更多力量参与,让普查成果持续发挥作用、扩大影响。要将普查成果与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和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高水平编制旅游和温泉产业发展规划,系统组织开发、包装和推介,把单体旅游资源做成旅游景点、景区和线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一批旅游扶贫样板,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作出更大贡献。比如,遵义市绥阳县温泉镇双河溶洞经中法、中日洞穴专家对绥阳县双河洞群的多次联合考察,已经探明的部分长达85.29公里,集溶洞奇、瀑布险、生物异、泉水怪等特点为一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最长的世界级大溶洞。该地引进江苏银河投资开发公司,持续对双河溶洞景区投资达4.5亿元,完成洞穴探险和露营基地建设。2018年全镇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发展集餐饮、住宿、娱乐、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集体经济,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进一步拓宽当地群众增收渠道。

  再次,贵州地学旅游是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一个重要“样板”和典范。我国发展地学旅游已有 30 多年的历史,地学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旅游热点。很多地区把地学旅游作为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支持、企业主体共同推进的成型模式。地学科普旅游也正在逐渐呈现资源依托全域化、市场拓展大众化、辐射带动综合化的趋势。201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要求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进一步盘活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 1~3%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要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乡村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角度,谋求地质工作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支撑服务。

  贵州拥有独特的地质构造。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变,依托贵州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大旅游”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通过由贵州地矿局主导的地质旅游资源大普查及后续的科学组织和筹备,2018年3月30 日,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旅游地学文化村通过了由省内外旅游地学、旅游文化、旅游扶贫专家组参与的现场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旅游地学文化村。这也标志着地学旅游在我国村级基层单位的首次运用,通过统筹融合地学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科学文化普及,建立旅游地学文化村(相当于村级地质公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典型意义。

  贵州地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全国尚未明确以地学景观资源为视角进行综合调查评价。应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要求,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示范区)开展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服务省市县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优化等工作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将乡村地学景观资源综合调查评价纳入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

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相关推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