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名不见经传的云台山,凭着世界地质公园这张名片一夜爆红,诱发了旅游界的“焦作现象”,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一个著名景区;默默无闻的黛眉山,通过地质公园的打造,两年内实现了从省级到世界级的申报过程,成功步入世界名山之林,创造了旅游的奇迹;矿山开采后留下的“残山剩水”,借着环境整治和地质公园建设,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景区;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采煤塌陷区,通过规划和建设,成为了一个美丽诱人的矿山公园;即便是远在青藏高原、人迹罕至的羊八井、易贡、札达土林等地,也因为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让旅游变得热闹起来……这些变化,都源于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神来之笔”。

   

  十一黄金周云台山游客如潮 

   

  芒砀山废弃矿坑改造的寒武湖景观 

   

  汝阳黄河巨龙场景复原 

  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底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旅游地质调查中心。2009年,在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旅游地质调查中心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是河南省地矿局所属、省内惟一的一家专业从事自然环境保护、地学旅游产品开发和为“国家公园(自然类)、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地学文化产业”做支撑服务的技术密集型国有企业,是河南省自然环境保护和地学旅游发展促进会的支撑单位,是河南省地矿局和河南省地调院民生地质、旅游地质的成果转化和应用基地,也是河南省地矿局民生地质产业的发展平台之一。

  据统计,该公司成立以来,以“发展地学旅游,助力美丽中国”为目标,足迹遍布国内10多个省份,先后承担了26个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规划与设计,约占国家地质公园270家的1/10;设计、建设或改造的地质公园博物馆、自然博物馆38家;承担的地质公园和旅游景区提升策划项目13项。

  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缘何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个个本来毫不起眼甚至被当地视为沉重包袱的地方“点化”成山青水秀、日进斗金的“聚宝盆”?作为中国地学旅游专家、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秘书长,该公司执行董事张忠慧一语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中国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多年来积累的丰富基础资料和人才、技术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坚强的基础;当前持续的旅游经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穷山恶水成为“金山银山” 

  与往年一样,今年的国庆长假对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而言,又是一场“大考”——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把一个偌大的景区堵得水泄不通。

  云台山景区位于太行山南麓的修武县境内,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加上交通不便,以前当地村民穷困潦倒,入不敷出,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曾一度被外界喻为穷山恶水。

  如何让穷山恶水变成当地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和村民致富的“聚宝盆”?当时的政府开始谋划依托当地的山水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地政府1999年斥巨资开发建设云台山景区后,一直不温不火,年游客量只有区区十余万人次,收入不足400万元,根本不能维持正常运营。2002年,在焦作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云台山景区联合焦作其他四个景区(青龙峡、峰林峡、青天河、神农山)启动申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4年成功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极大地提高了云台山的知名度,游客人数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当年游客量就突破100万人次。目前,该景区每年接待游客持续保持在500万~600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8亿元,为地方财税贡献达1亿多元。

  更重要的是,随着以云台山为龙头的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焦作市这个百年“煤城”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也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典范被编入了中学教材。凭借云台山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修武这个小县年旅游综合收入近40亿元,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名县。景区所在地云台山镇依靠旅游业脱贫致富,全镇人口不到3000人,宾馆达400多家,人均收入达5万元,成为全省闻名的富裕乡、全国文明乡镇。

  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水还是那潭水,云台山景区为何能发生如此巨变?这些都要归功于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及其依托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早在云台山景区开始筹建时,作为该公司前身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旅游地质调查中心就深度参与,依靠自己多年积累的地质地理资料指导景区建设。当时,他们组织实施的《南太行地区“云台地貌”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在2002年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也成为云台山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科学支撑。在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启动后,他们更是全程指导,出谋划策,承担了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料编制、规划和设计工作。

  作为国内知名的地学旅游专家,张忠慧既是云台山景区发展过程的见证者,也是云台山景区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后规划、建设的主持者。他感触颇深地说:“云台山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河南省地调院在地质公园领域创造的一个奇迹,她的成功诱发了强大的地质公园效应,被全世界推广,在推动地质公园发展中,起到了极大作用。”

  也正是因为云台山景区的成功,以及捕捉到了未来山水旅游资源开发的美好前景,河南省地矿局果敢决策,依托河南省地调院,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第一家专业从事自然环境保护、地学旅游产品开发和为“国家公园(自然类)、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地学文化产业”做支撑服务的技术密集型国有企业——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这也为张忠慧及其所在的团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随后几年间,他们凭借在云台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名气,在地质公园领域过关斩将,一路绝尘,成为了国内地质公园的引领者之一。

   

  华夏大地的地学丰碑 

  他们主持了中国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让王屋山这座“愚公移山”的故事发扬光大,使“养在深闺无人识”的黛眉山名扬世界;主持了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规划与建设,让“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嵩山在天地之中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地质之光;参与了中国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部分工作,以及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世界地质公园的综合考察、项目立项和规划设计;同时,还承担了26家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规划、设计及建设工作,让一批呆滞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彻底释放,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

  残山剩水成为绿水青山 

  金风送爽秋意凉,湖光一色人喜洋。今年国庆节前夕,中国矿业报记者来到由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规划设计和正在建设的息县濮公山矿山公园时,惊喜地看到,原来满目疮痍、废石遍地、杂草丛生的濮公山废弃矿山正在变身为一个湖光山色、景色迷人的城郊矿山主题公园。

  顺着新修建的台阶拾级而上,两旁的桂花香气扑鼻,千年的古树枝繁叶茂。站在山顶,极目远眺,水如碧玉山如黛,云想衣裳花想容,碧绿的一池湖水如天池般神秘醉人,俊秀的迎客松随风起舞,湖上的九曲通道如一条玉带盘绕在水面上,即便是矿山开采后留下的绝壁如今也成为了一道绝佳的风景。

  濮公山作为大别山最北端的余脉,因苏东坡所书“东南第一峰”而青史留名。曾几何时,无序开采、过度开采使这块毓秀之地变得肢体破碎,由此引发的利益矛盾、环境矛盾、生态矛盾、安全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当地的一个“毒瘤”和“火药桶”。

  “原来这里有采石场、石料加工厂和石灰石窑几百家,是一片矿坑遍地、废石成堆、四处冒烟的荒芜之地,‘吃饭捂着碗,睡觉蒙着脸,一年吃块预制板’是当地当时的真实写照。”谈起彼时的濮公山,濮公山管理区党委书记夏明程依然不堪回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也不能走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老路!”2012年底,新一届息县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科学决策,对濮公山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关停所有矿山开采,还大山一片蓝天和安静。

  矿山关闭了,濮公山也安静了。但多年来矿山开采留下的废弃坑口如同一块块疮疤,刺痛着当地政府的神经。

  “让残山剩水变成青山绿水,进而打造成金山银山!”张忠慧在带领公司的相关技术人员深入濮公山考察后,提出了“依托废弃矿山,宜景则景、宜湖则湖、宜林则林,建设矿山公园”的方案,得到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信阳市国土资源局和息县县委、县政府的肯定。

  2014年底,投资1976万元的濮公山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审批通过,随后濮公山省级矿山公园建设资格也获得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短短两三年时间,濮公山矿山公园按照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规划和设计,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东南第一峰”已展露俊容。

  “濮公山矿山公园是按照4A级景区设计建设的。在不久的将来,当濮公山矿山公园正式揭碑开园之时,我们再次登上‘东南第一峰’,观古息含烟,睹濮山夕照,淮河荡舟,渔歌唱晚,此情何怡哉!”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张忠慧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说。

  而这只是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把残山剩水打造成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的众多经典案例中的一个。

  位于河南永城北部的芒砀山,因为多年石灰石开采,留下了大量的废弃矿山,通过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建设成了一个省级地质公园,并成功打造成了一个5A级景区。特别是芒砀山五段六门(五段:地质广场、博物馆段,寒武湖游乐园段,寒武文化长廊段,寒武生态园段,寒武峡谷段;六门:山门、寒武门、生命门、生态门、地质门、矿产门)的设计,堪称地质公园设计之典范。

  “从正常的策划角度来讲,博物馆只是科普的窗口,是不能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但是,由于芒砀山地质公园的自然景观太差,距离市区又远,这里的博物馆将成为主要的旅游卖点。为了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博物馆的策划上,我们坚持了四个创新”。张忠慧颇有心得地说,“一是理念创新,打破了自然景区博物馆不能作为旅游主题吸引物的观念,围绕旅游的主题吸引物打造博物馆;二是布局创新,结合芒砀山的具体特点,设计了地质公园厅、芒砀群山厅、古海探秘厅、资源环境厅、和谐永城厅,对芒砀山的自然和永城市的文化进行了全面展示;三是展示创新,在芒砀群山厅,根据芒砀山孤立山包的特点,把整个芒砀山的地形、生态、文化通过沙盘进行集中展示,在和谐永城厅,把永城的黑(煤炭)白(面粉)经济作为基础,展示了由黑白经济所诱发的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四是手法创新,将动植物用成语故事整合进行展示,如黄鼠狼给鸡拜年、狐假虎威、鹤立鸡群、龟兔赛跑、李代桃僵、瓜田李下等;同时还创新地把地质历史和永城文化展示在楼梯道里,用标本+模型展示岩石和矿石,用宗教朝觐手法展示观赏石等。”

  其实,这也是张忠慧在地学旅游领域中独创的“无中生有”秘籍的精彩展示。

  所谓的“无”是指科学层面,所谓的“有”是指文化层面。由于中国文化的特点,我们往往容易丢失了科学层面的,也就是缺乏科学思维。张忠慧以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进行了说明,《愚公移山》是王屋山旅游的主要卖点之一,但如何运用地学知识来解读“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山”是这一传说的关键。通过详细的收集基础地质资料,以大量的科学证据证明了上帝就是大自然,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分别是黄河和济河,他们搬走了王屋盆地和济源盆地上的高山,留下了封门口这条通道。神话故事与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自然为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增添了新的卖点。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神话是远古人类的科学,科学是现代人类的神话”。

  即便是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颇令地方政府头疼的煤矿塌陷区,也在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手里变成了“财富之源”。永城市区多年采煤形成的塌陷区,通过他们的申报和建设,成为了一个集旅游、休闲、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日月湖矿山主题公园,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偏僻贫困乡村变成美丽乡村 

  河南省汝阳县刘店镇洪岭村因处于绵延起伏的丘陵之中,土地瘠薄、严重缺水、交通闭塞,几千年来当地村民都是守着几亩薄地“望天收”,家家一贫如洗,乡村建设几近空白。

  2006年,当地发现了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汝阳黄河巨龙化石,进而又发现了世界第一巨龙——巨型汝阳龙化石,汝阳也因此被原国土资源部授予“中国恐龙之乡”称号。同时,如何依托这一优势,打造恐龙主题公园,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了当地政府及当地村民的期盼。

  交通位置不佳,周边环境不利,旅游资源短缺,仅靠几块恐龙骨骼化石就能打造出一个旅游景点,这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

  在同行们的一片质疑声中,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有关专家的支持下,多次到洪岭村考察调研,最后得出了结论:只要挖掘发挥好当地独有的恐龙化石资源优势,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就能打造出好的恐龙主题公园。

  据了解,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主持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汝阳恐龙主题公园,以白垩纪恐龙为主题,融科普、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恐龙遗址馆以汝阳发现的恐龙化石为依据,建筑构思取自亚洲最大的“汝阳黄河巨龙”;通过科普线路把汝阳地区发现的全部恐龙进行了发掘场景复原、命名的恐龙复原。并与恐龙文化的体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收到了“游在公园、解读汝阳恐龙”的目的。2016年4月25日,汝阳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对外营业,来公园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该公园的建设和兴起,产生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交通设施完善了,村容村貌改观了,旅游经济上去了,村民收入增加了。

  “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为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契机和动力。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公园的核心吸引力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壮大乡村旅游产业,把洪岭村打造成一个美丽乡村、和谐乡村。”刘店镇政府的负责人欣喜地对记者说。

  而对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来说,以地学旅游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1月2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国家层面的支持,为地学旅游如何服务支持农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的命题,也为我们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张忠慧表示。

  锁定目标再出发 

  “河南山水公司作为河南省地矿局和河南省地调院基础、民生、旅游地质成果的应用转化平台,局、院旅游地质领域的产业发展平台,河南省自然环境保护和地学旅游发展促进会的支撑平台,在3~5年内要完成由单一的技术型向技术支撑和民生地质服务的综合产业型转化,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民生地质、旅游地质和地质文化的综合服务基地。”张忠慧介绍称,公司具体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科学普及的催化剂、地学产品的孵化器、研学旅行的创造地、美丽乡村的助推器。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河南省地调院和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树立了“以‘产业’的思维布局项目,以‘跨域’的思维确定项目,以‘虎’的思维(高端谋划)谋划项目,以‘狐狸’的思维(科学组织)运作项目,以‘乌龟’的思维(勇敢面对)来面对项目,以‘狼’的思维(团队意识)实施项目,以‘老黄牛’的思维(精益求精)推进项目,以‘蚂蚁’的思维(目标追求)发展项目”的理念,让院和公司真正成为“中国旅游地学和地质公园的技术支撑基地;真正成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发基地;真正成为地学研学旅行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大专院校的校外指导基地;真正成为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地学智库”;真正成为河南省地矿局和地调院(基础、民生、旅游)地质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平台和产业发展的平台;真正成为美丽乡村、特色乡镇、文化城市的重要策划机构;真正成为山水林田湖草、田园综合体、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真正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策划者、地学旅游的领头羊、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

  张忠慧表示: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制定标准立品牌、创造精品树形象、精准服务拓市场、加强培训走出去、转变意识迎挑战、构建机制激活力、全域定位谋发展”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公司真正成为地学产业的开发商、地学产品的供应商、全域策划的服务商和地学研学的弄潮儿,真正成为一座屹立在华夏大地上的地学旅游丰碑”。

这货来去如风,什么鬼都没留下!!!

相关推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