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陕西首届“地质与艺术的对话”圆满落幕
10月22日上午,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各界书画院、西安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首届“地质与艺术的对话”专题研讨会暨笔会在西安隆重举行。会议从地质和艺术的不同角度,深刻挖掘了陕西省丹霞地貌的科学、人文、艺术内涵,使人领略丹霞地貌在地质与艺术领域的“跨界之美”。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祝列克讲话
应邀出席研讨会的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祝列克在讲话中指出,此次活动对进一步挖掘陕北丹霞地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意义和旅游开发价值,丰富新时期陕西书画艺术创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希望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创造更多的“跨界”机会,让科学和艺术共同为陕西全域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洪增林通报此次科考活动的基本情况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院长洪增林首先通报了此次科考活动的基本情况,就地学专家和书画艺术家对丹霞地貌科考达成的共识进行了总结,对人文艺术传承地质景观、地学科普、地域推介和文化建设重要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对陕西省艺术界和地质科学界能够不断拓展交流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助力陕西丹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提出了希望。
在陕西省各界政协书画院院长、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杨霜林的主持下,三位地质专家与三位艺术家就此次采风活动的体会与感想进行了深度“对话”。
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工作组秘书长任舫博士谈及此次科考活动感触颇深。她说,此次科考是她第一次以艺术视角去看待自然科学,感受着一方水土上的历史人文,获得了震动心弦的体会与情感。此次实地考察与研讨成果更进一步奠定了陕北丹霞地貌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王西京现场挥毫泼墨
受邀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西京表示,世界各地的地域文化是建立在地质地理学基础上的,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质文化、地域文化、历史背景,才能够创作出有血有肉有风骨的艺术形象。此次活动给了艺术家们很好的学习机会,让大家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深入地认识祖国的壮美山河,也对风餐露宿的地质工作者增加了理解和敬意。
在地质与艺术的对话中,地质专家李荣社、罗乾周和艺术家杨季也发表了自己的感想。随后,此次科考和艺术采风团的艺术家们在现场挥毫泼墨,进行了大型艺术互动笔会,用画笔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情怀,并与科学家们畅谈感想与希望。
艺术家们现场泼墨作画
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陕西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社科联、省文联、省美术家协会、省政协各界书画院、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等相关领导,以及陕西省地调院机关和直属单位相关负责人,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专家、陕西各界书画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近几年的地质调查过程中,在陕北及渭北地区发现了呈“S”状展布的规模巨大的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南北长约750千米,东西宽约10-70千米,是我国目前已知丹霞地貌景观最大的集中分布区,对于全省实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携手艺术 共探自然奥秘
——洪增林院长解读“地质与艺术的对话”科考采风活动的意义及价值
10月16日至18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和陕西省各界书画院共同组建的“地质与艺术的对话”陕北丹霞地貌科考和艺术采风团从西安出发,先后到志丹毛项大峡谷、永宁山,再到甘泉大峡谷和铜川照金,科学和艺术工作者一路如影随形,科学赋艺术以严谨,艺术予科学以灵感,双方都获得了不同凡响的感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共同使命让地质与艺术碰撞出异样的火花。
对于此次活动举办的意义和价值,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洪增林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2016年,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将地质遗迹调查作为全省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2017年,陕西省地调院在全省地质遗迹调查中,于陕北地区发现自南而北呈带状展布的“红谷”型丹霞地貌,其形态包括峡谷、孤峰、天生桥和蘑菇石等,成景特征各异,具有典型的景观美学价值。
陕北丹霞地貌分布广泛,形态多样,以“沟谷”型丹霞地貌为特色,是丹霞地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类型,特征鲜明,规模巨大,中国独有,其发现突破了已往对中国丹霞分区、中国丹霞构成、丹霞地貌类型、丹霞地貌演化和地学效应的认识,陕北丹霞是中国丹霞乃至世界丹霞科学的重要自然博物馆,也是黄土地貌与丹霞地貌相依共存的天然实验室。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陕北丹霞地貌的系统调查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古地理环境和新构造运动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这一系列重大科考发现,需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家们用画笔去宣扬,用智慧去讴歌。
陕北作为中国革命圣地,是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进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在这里诞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
陕北风土人情浓郁,以信天游最具典型代表,享誉大江南北。朴实的风土人情是陕北人民生活的直接写照,充分展现了陕北人民乐观豁达、坚韧不屈、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陕北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塬、梁、峁、沟等基本地貌类型共同构成了雄浑而奇特的高原自然景观。陕北丹霞的发现,更是将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陕北高原上,地理文化、地质文化与红色文化竞相绽放、地貌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各放异彩,民族精神、社会文化、自然景观、地质科学、地理科学在这里实现了高度统一与有机融合。
革命圣地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将成为广大艺术家广大群众心向往之的心灵家园,华夏儿女理当齐心协力让延安精神扎根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讲到,文艺工作者要践行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的理念。地质遗迹具有很强的造景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
自然是社会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纵观全球,华夏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等世界四大文明的形成均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希望在本次活动中,相关专业的老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所长,进一步研究陕北高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艺术,挖掘提炼其核心特质及典型元素,进而提升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社会凝聚,助力当地文化建设,引导形成符合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各位艺术工作者能够从不同角度用画笔描绘壮美的陕北丹霞,抒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情怀,通过艺术展示,进一步提升陕北丹霞地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自然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和博物馆。无论是构造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灾害地质学,还是生态地质学,其研究最终都要落脚于自然这一承载主体。希望在本次活动中,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能够进一步挖掘陕北丹霞的科学研究价值,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点分析陕北丹霞地貌与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的相互作用机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观深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机理成因和内在联系,助力陕西生态文明建设。
由于陕北丹霞地貌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震惊中外,第四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将于2019年在陕西延安举办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会议,中国地理学会确定陕西省地调院为主办单位,本次“地质与艺术的对话”科考采风活动成功奏响了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会议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