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地质调查+”,闯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 ——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赣南脱贫攻坚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打赢地质调查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事关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大局。
以地质调查工作为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战的行动从始步起就从曾停歇,且一路阔步前行,不断创造喜人成绩。
据前不久出版的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编写的报告文学《红土地上的地质情怀——中国地质调查局赣南扶贫三十年纪实》显示,早在1987年,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开始定点扶贫赣南苏区,至今已过去30年光阴。30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实施了一批地质调查项目,及时将地质调查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助力了100多万人脱贫。
赣南是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地区。总结并推广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赣南脱贫攻坚的扶贫模式和经验启示,或将为打赢这场攻坚战提供保障。
30年扶贫路,初心时刻不忘
赣南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共和国的摇篮,面积3.94万平方千米,由于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集中,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
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的重大决策。原地质矿产部作为第一批定点扶贫部门,从1987年开始一直在赣南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国务院《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赣南苏区列入脱贫攻坚重点扶持区。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令。
自1987年起,30年来,从地质矿产部到国土资源部,从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到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不管机构如何变动,人事如何调整,历任党组和部领导、局领导不忘初心,持续接力,将赣南扶贫工作置于重要位置,扎根赣南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靠什么信念支撑?循什么路子走?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战的方向明朗、步伐坚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秉承“赣南老区不脱贫,我们扶贫绝不脱钩”的理念,发挥专业优势,针对赣南苏区重大民生问题、特色农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旅游资源规划等方面,布置实施了一批地质调查项目,探索了一条地质工作服务脱贫攻坚的模式,形成了地质行业技术优势与赣南苏区资源优势相结合的扶贫经验,为赣南苏区脱贫攻坚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矿业扶贫,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初步改变了贫困面貌;通过农业旅游等产业扶贫,基本解决贫困区人民温饱;通过综合施策,带动地方百姓脱贫致富,加快脱贫步伐;通过精准发力,助推苏区全面振兴,通过非常之举,促进全面脱贫。
赣南地区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与此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瞄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扶贫攻坚主战场,即14片区,“对症下药”,精心实施了一批地质调查工程。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至2016年的六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方面的投入累计达90亿元,成果惠及3000余万人,助推近千万人脱贫,有效服务了新疆四地(州)、西藏和四省藏区特殊政策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力支撑了国土资源部负责联系的乌蒙山片区和定点扶贫的赣州四县脱贫攻坚。
对此,钟自然近日在《中国扶贫》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总结地质调查全力支撑扶贫攻坚工作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时称,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决策部署,以“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为统领,选准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地质调查+”扶贫新路,收到了显著成效。
实现点上示范辐射面上脱贫
独具特色的“地质调查+”扶贫新路到底是一条什么路?在赣南扶贫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哪些“地质调查+”的实践工作?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人士介绍,地质调查+就是在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基础上,往前延伸一步,实施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建设,延伸地质调查成果服务链,实现点上示范、辐射面上脱贫,全力打通地质调查与实现脱贫目标“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地质调查+”扶贫模式。
一是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地方农业产业规划和特色农业产业园示范建设,服务农业基地升级和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带动农产品增产增收,百姓受益。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地球化学工作在赣县清溪地区吉埠乡、南塘乡、田村乡、石芫乡圈定富硒土地12.8万亩。在此基础上,赣县人民政府采用“基地+农户”的帮扶机制,建立了以富硒大米、瓜果、脐橙、油茶、甜叶菊等为主的农业产业群。目前,清溪地区已成为以富硒产品为龙头的第六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规划面积34万亩,核心区划面积11.8万亩,已投入园区建设经费约7亿元,惠及22.6万人,带动近10万人基本脱贫。
二是实施水文地质调查+安全饮水示范,解决缺水贫困区人畜安全饮水和贫困区灌溉用水。赣县夏潭村、兴国西霞村找水示范工程解决了全村多年来饮用水和灌溉用水困难,兴国西霞村新发现优质矿泉水,有望带动矿泉水产业发展。宁都县固厚乡建立安全饮水示范工程,通过采取引泉蓄水、塔式供水、新挖井三种示范工程,实施百米以上的深井和大口径民井15处,促进当地养殖业迅速发展。瑞金沙洲坝等地实施了5口大流量井,解决了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促进了当地特种养殖业迅速发展,每年实现税收1000余万元,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为兴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修建1处引水示范工程,解决3000多名师生用水难题。于都县马安乡马安村建成1眼日出水量千吨以上的机井,解决了马安村及邻村5000余人的饮水难题问题,增收粮食达20万千克,人均收入比以前翻了5倍。
三是建设矿产地质调查+绿色矿业开发示范基地,服务地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促进地方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于都银坑-宁都青塘金银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宁都桃山铀矿整装勘查区、会昌岩背锡矿整装勘查区矿产地质调查为崇义大余钨矿业经济区、赣州钨和稀土深加工矿业经济区、龙南稀土矿业经济区、兴国氟盐化工矿业经济区、瑞金会昌氟盐化工矿业经济区等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开辟了“第二找矿空间”,为苏区老矿山的延期服务和解决地区人口就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移民搬迁。通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筛选特大型险情地质灾害点,为地方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调查矿山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等矿产地质灾害支撑赣州废弃矿区恢复治理。
五是加强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地方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服务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形成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全力支撑地方人民政府成功申报石城通天寨国家地质公园和上犹县五指峰省级地质公园,宁都县翠微峰景区、兴国县宝石寨—灵山风景区通过省级地质公园评审,推动地方“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石城通天寨国家地质公园2015年接待游客233.6万人次,年收入达8.4亿元,与申报前的2011年相比,游客接待人次上涨2倍多,收入翻两番,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贫困人口收入。上犹五指峰省级地质公园,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年游客接待约50万人次,直接经济效约1.8亿元,直接就业人员200多人。
脱贫攻坚六大经验启示
围绕脱贫目标,精准对接需求是地质调查助力服务脱贫攻坚的前提。中国地质调查局针对赣南苏区,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提供详实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脱贫攻坚为目标,每年立项阶段,通过与赣南苏区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需求、项目、成果“三个对接”了解需求,通过调研组深入贫困地区的县、乡、村及贫困户开展精准需求对接,为做好地质调查支撑脱贫攻坚顶层部署,把脱贫需求转化为地质调查项目,确保取得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好顶层部署,编制实施方案是地质调查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础。在精准对接需求基础上,围绕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饮水安全、防灾减灾、特色矿业开发和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等,针对各地特点和扶贫急需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组织编制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赣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做好了顶层设计。
落实实施方案目标任务,精准部署项目是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落实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赣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确定目标任务,精准部署“订单式”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装备、资金、人才等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形成合力,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区各项工作。
成果及时转化应用是地质调查助力脱贫攻坚是关键。瞄准扶贫需求,及时将地质调查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品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及时转化为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支撑江西赣县等多地建成富硒农业产业基地。在国土资源部支持赣南脱贫攻坚暨定点扶贫3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上,中国地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向赣州市人民政府移交了“赣南扶贫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包”和“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与成果图件”。这些资料的应用对于指导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农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等都有重要意义,为赣南脱贫攻坚支撑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与渠道。
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建设是地质调查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加快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建设,全力打通地质调查与脱贫目标“最后一公里”。将地质灾害调查与建立防灾减灾示范基地相结合,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将地质矿产调查与贫困区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入企业投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地质调查成果应用与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将1:5万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与解决贫困区人民饮水问题相结合,应用探采结合井,建立地下水引水到户示范工程;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做到成果能够直接支撑服务地方人民政府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园。延伸服务深度,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做到异常查证甚至更深,实现与商业性地质需求无缝对接,加大扶贫见效快的非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力度;延长产业链,提供选矿炼矿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有效支撑矿山企业及时跟进,形成一批高效益的中小矿山勘查开发示范。
组织到位、机制顺畅是地质调查助力赣南苏区脱贫攻坚的保障。为将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赣南苏区脱贫攻坚落到实处,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西省国土资源厅、赣州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联系机制,由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和赣州市矿管局形成协调联动办公室,形成了“需求对接常态化、成果转化及时化、效果回访定期化、扶贫目标责任化”的有效机制。做到需求清晰、部署统一、分工明确、实施协同、服务高效,确保扶贫项目转化为切实的脱贫效果并持续长期发挥作用,为共同推进赣南苏区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奠定了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