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地质调查,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实支撑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新形势下,地质调查工作不断创新,积极拓展地质调查服务领域,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加强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地质调查工作,锐意进取,取得了显著成效。地质调查成果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开创了地质调查工作新局面。
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战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乌蒙山区、罗霄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以下简称“14片区”)确定为扶贫攻坚主战场,面积达40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5亿。这14片区自然条件异常恶劣,荒漠化石漠化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未能有效利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瞄准14片区的扶贫攻坚主战场,按照“精准对接需求、统筹部署项目,创新引领支撑、快速转化成果,重点应用示范、延伸服务深度”的总体思路,针对重大民生、特色农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旅游资源规划等,“对症下药”,精心实施了一批地质调查工程。仅2011年至2016年六年间累计投入90亿元,成果惠及3000余万人,助推近千万人脱贫,有效服务了新疆四地(州)、西藏和四省藏区特殊政策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力支撑了国土资源部负责联系的乌蒙山片区和定点扶贫的赣州四县脱贫攻坚。
针对贫困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实施了一批示范找水工程,建设地下水示范工程100多处,地下水开发示范井6600眼,供水浅井213.5万眼,有效解决了2250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在集中连片特困区及特殊政策区,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完成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5.8亿亩,特色农业区1∶5万、示范区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8495万亩,其中近99%的调查土地为绿色无污染土地,发现富硒土地1084万亩,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调整富硒农产品种植800万亩,增收360亿元,1500万贫困群众受益。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于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土地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中发挥了专业支撑作用。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集中连片贫困区实施地质遗迹调查,支撑地方成功申报了10处国家地质公园、26处省级地质公园,发现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百余处,已列入地方特色旅游开发规划的重要景点,推动了地方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因地施策,重点支撑特色农业、绿色矿业、饮水安全、特色旅游、地质灾害防治、清洁能源发展。江西赣州、四川屏山、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出台配套政策,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形成了“地质调查+”的特色扶贫模式。
据了解,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举全局之力继续加大支撑脱贫攻坚服务力度,坚持发挥专业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点上示范,辐射面上脱贫,强化示范引领,打通支撑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将重点在以下四方面发力——
一是确保赣州六县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实效。基本实现特色农业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缺水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重要矿产远景区矿产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查“四个全覆盖”。加快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支撑建设一批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供水示范工程、矿产开发基地及支撑地质公园申报。
二是加快推进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开展昭觉、金阳、盐津、镇雄等地特色农业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普格、彝良等特色非金属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大方、普格等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加快推进普格、织金、彝良供水示范工程建设。
三是统筹推进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加强优势矿产和战略新兴矿产资源调查,促进形成一批锰、锂、钾盐、晶质石墨、铜、铅锌、铁、金勘查开发基地,推进勘查基地向开发基地转化,促进绿色矿业发展,助推贫困人口脱贫和社会稳定。
四是助力西藏和四省藏区脱贫攻坚。提交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推动铜、铅锌、锂等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经济基础雄厚、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是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自然、经济、地理差异很大,地质构造条件复杂、人类经济活动强烈、重大工程建设密布、生态地质环境相对脆弱。近日雄安新区的设立,如同京津冀协同发展布局的重要落子,国人对此倍感兴奋,对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更多期许。
2016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京津冀3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编制的《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发布。该报告系统梳理了京津冀地区以往地质调查成果,全面研究了该地区地下水、耕地、地热、地质遗迹、区域地壳稳定性等地质资源环境条件以及活动构造、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问题,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具备的6个有利资源环境条件和需要关注的8个重大地质问题。
此外,《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实施方案(2016- 2020年)》的编制,实现了中央和地方工作的有机衔接和统筹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三省(市)地勘单位通力合作,加强了重点地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地质调查,活动断裂、地面沉降等调查成果服务成效明显。北京市大力推进地质调查成果应用,及时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新机场建设。河北、天津大力促进项目对接落地,服务冬奥会场区、高速铁路、天津滨海新区等规划与建设。
对于近期热点的雄安新区,中国矿业联合会地热开发管理专业委员会已经关注到雄安新区地热勘查开发工作。该地区有比较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开发潜力,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相关的地热勘查成果将为其科学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服务。
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加快推进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机场、冬奥会规划场区地质调查,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启动承德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示范,组织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工作研讨会,与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共同发布阶段性成果报告,强化地质调查成果服务。地质勘查工作与雄安新区的深度对接也已付绪行动。
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个省市,面积205.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指导意见出台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立即响应,精心组织,部署开展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程,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地质支撑服务工作全面展开,打造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加强新能源勘查与开发,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地质调查工作充分发挥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为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深化地质工作协调机制,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国土资源部门,创新构建了1局11省(市)协调联动机制。围绕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需求,12家机制单位共同编制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实施方案,统筹开展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长三角、苏南、皖江、长江中游等地质调查阶段成果报告,及时提交相关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使用。积极推广上海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服务政府管理主流程的工作经验。
“十三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在长三角、皖江、长江中游和成渝4个经济区,沿江、沿海和高铁沿线3条发展线,重要城镇区、重大工程区、重大问题区和重要生态区4个重点区,深入开展部署6个方面的工作。
2017年将加大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加强大流域、地质环境效应、地球多圈层交互作用带等地质科技创新,推进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统筹推进长三角、苏南、皖江、长江中游等重点地区基础地质调查,深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试点,启动南京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示范。联合江苏、湖南等省国土资源厅,共同编制江苏沿海地区地质调查报告、长株潭城市群地质调查报告。
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大了与“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合作,联合湖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地勘单位,完成境外地质、地球化学填图面积360余万平方千米。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等6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6所高校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学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发布了《地质调查国际合作成果报告》,为400余家企业境外矿业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服务。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与15个国家新签、续签谅解备忘录和合作协议,合作国家增加到55个。启动了“化学地球”和“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两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调查合作。一是积极组织申报国家援外资金项目、亚洲区域合作专项、国家重点研发国际合作专项等。二是深化与伊朗、柬埔寨、利比里亚、赞比亚等国家合作,加强境外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调查,推进全球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与资源潜力评价。三是加快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创新矿产资源境外信息产品开发与共享服务机制,及时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