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江苏省地矿局2017年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地质工作转型升级
记者近日从江苏省地矿局召开的2017年工作会议上获悉,2016年,该局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地质工作新要求,地质工作规模进一步增长,广义地质工作同比增长21.9%。 据了解,该局在江苏8个省辖市建立的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为地方地灾排查和应急抢险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地矿系统服务地方的一张新名片。开展了省级耕地土壤污染项目“典型地区(高淳、洪泽)耕地土壤污染调查评价及修复试点研究”,承担了南通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激发地矿经济发展新动力,经营收入、增加值、总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地质延伸产业质量、效益同提高,生态工程、地热能源、地下空间等产业体现专业优势,加快发展,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净资产增值率达12.56%,年度发展目标全面超额完成,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关于2017年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履职尽责,强化服务,加快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坚持“地质立局”,在深化职能履行上实现新提升。找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资源保护与利用、完善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等工作中的新定位,勇于担当、体现作为。协力推进“矿地融合”,实现内涵深化、重点突破。积极主动地参加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等工作,全力支持、促进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落实,促进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谋划实施。贯彻落实部、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工作部署,推进找矿突破。 二是围绕中心,狠抓要务,保持地矿经济稳健发展。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做实做强实体经济,巩固提升地质延伸产业。抢抓发展机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市场开拓,积极向农业、环保、交通等行业延伸。加大土地整治项目经营力度,在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积极稳步地做好开放发展文章。 三要聚力创新,支撑发展,着力推动地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机制与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攻关;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 四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增强地矿事业发展活力。建立健全局系统管理体系,统筹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队伍结构,开展管理创新,加强风险防控。 五要聚焦富民,共建共享,提升“幸福地矿”水平。坚持民生导向,落实好“聚焦富民”的要求,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强化“安全发展”理念。 六要从严治党,建强班子,构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杏鑫在线注册_研究完善政策措施 协调解决存在问题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将建立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函称,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职能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研究完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促进沉陷区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和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 联席会议由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林业局、中国银监会、国家能源局、国家测绘地信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单位组成。国家发改委为牵头单位。 联席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成员单位可以提出召开会议的建议。研究具体工作事项时,可视情况召集部分成员单位参加会议,也可邀请有关地方、其他部门和单位以及相关专家参加会议。联席会议以纪要形式明确议定事项,经与会单位同意后印发有关方面。 国家发改委要牵头做好联席会议各项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相关工作,认真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要各尽其责、互通信息、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
杏鑫在线注册_广东省省长马兴瑞盛赞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并表示:进一步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
在近日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期间,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到中直驻粤单位代表团参加审议。期间,马兴瑞专门向出席广东省党代会的代表——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局教授级高工高红芳询问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相关情况。 马兴瑞表示,对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消息极为关注,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为本次试采成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高度肯定。他表示,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必将为广东地方经济建设带来新的巨大机遇。 马兴瑞强调,广东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将全力以赴,大力支持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进一步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他要求,要发挥广东省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科学用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他还表示,将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展调研。 会议期间,参加了国土资源部5月18日在海上平台举办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会的广东省副省长李春生也表示,向为试采成功做出重要贡献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表示祝贺。
杏鑫怎么注册_“海洋六号”本航次呈现三大亮点
除继续将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ROV(海马号)应用到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相对于2015年,本航次将在海底开展富钴结壳厚度探测以及取样验证和高分辨高精度路线调查,获得海底高清影像资料—— 2017年6月26日上午10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远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第41航次第二阶段任务科学考察任务。 “功勋船”见证探索之路 自198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先后组织实施完成了13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和4个航次的深海地质航次,并分别于1990~1991年和2016~2017年间两次开展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航次任务。 执行本次深海地质调查的“海洋六号”是一条成绩斐然的功勋船。“海洋六号”船首次集地质、地震等多项调查功能为一体,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全回转舵桨、动力定位等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并配有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质、海洋地球化学、深海水下遥控探测和水文调查等世界先进设备及相应的实验室,能满足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调查要求,同时具备扩展能力,并具备极地夏季轻度冰区航行和综合调查能力。从2011年开始大洋调查,已经完成了6个大洋航次和4个深海地质调查航次和一个南极航次的调查任务,成为我国大洋航次调查的排头兵。 就在不久之前,“海洋六号”刚刚完成了在2016~2017年调查航次。全体科考队员们攻坚克难,横穿太平洋,勇闯南极洲,行程近7万千米,圆满完成了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六号”航次、中国地调局2016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航次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满载而归。 经过两个半月的短暂休整,“海洋六号”再次踏上新的征程,执行2017年大洋航次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调查航次。 与以往调查区相比,本航次有三大亮点:一是首次开展国际培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海洋调查人员,这是我国履行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第一次开展国际学员海上现场培训,单次人数最多,达到5人。二是继续将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ROV(海马号)应用到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相对于2015年,将在海底开展富钴结壳厚度探测以及取样验证和高分辨高精度路线调查,获得海底高清影像资料。三是首席科学家团队年轻化,队伍梯队已经形成,本航次有三位80后的首席科学家。 新征程再添利器 在装备上,“海洋六号”船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与以往出海不同,此次“海洋六号”不但要完成深海地质调查工作,还需要在海山区完成富钴结壳的调查和取样工作。为此,船上配备了两个“新家伙”,一个是“海马”号ROV(深海遥控潜水器)系统,另外一个就是六米浅钻。 “海马”号是我国“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重点项目的研发成果。是国内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500米作业级深海ROV系统,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投入实际应用的系统规模和作业水深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深海遥控潜水器。 为完成这次的富钴结壳的调查和取样工作,“海马”号新配置了一系列作业工具。例如机械手手持钻机,它能对特定富钴结壳样品进行精准的样品钻取,还有富钴结壳厚度声学快速探查设备,它能快速实时准确地探测海底结壳的厚度。此外,“海马”号还配置了结壳切割机,这是不同于钻机的另一种取样设备,能对海底结壳进行切割,获取大型块状样品。 除富钴结壳矿产资源探查外,还有其它一些探查设备,比如生物捕获器等,以满足生态环境等不同的科学研究需要。这些设备,将有效地提高富钴结壳矿产资源探查的效率和技术水平。 又如,六米浅钻可以在海底进行钻杆的连接,实现六米的取芯能力。与传统的1.5米浅钻相比,更能适应复杂的海底地山地形,能满足多种取样需求。 挺进深海步履不辍 深海地质和大洋科考是我们认识深海、了解深海、深海进入、深海探测的要求,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发展海洋技术装备的有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多年的深海地质和大洋科考航次为我国第一块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的选定提供技术支撑。通过2011~2012年连续调查,结合前期的调查成果,确定了我国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使得我国成为第一个富钴结壳申请国家。 同时为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和矿区资源评价提供了保障。我国分别于2001年和2014年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和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合同期均为15年,海洋六号船自2011年以来承担了勘探合同规定的海上调查任务和资源评价工作。 在深海地质和大洋科考中,我国开展了新区新资源调查,圈定成矿有利区。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了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深海沉积物稀土等资源调查,圈定了成矿有利区。 相应的,大洋科考也促进了海洋地质调查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在多金属结核矿区和富钴结壳矿区开展回波勘探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勘查效率;在航次调查中使用我国自主研制的声学深拖、“潜龙”一号、“海马”号、六米浅钻等新设备的应用。 通过对合同区开展环境生物调查,我国初步建立了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环境基线,完成了富钴结壳合同区综合环境生物调查,为富钴结壳合同区环境基线提供了基础数据。 另一方面,深海地质和大洋科考,也为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器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提供环境技术保障,并首次开展里亚纳海沟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测得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水深为10917米。 …… 正是这些基于多年持续开展工作取得的成绩,有效地提高我国的在海洋国际事务的话语权,也建实了我国通过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伴随着轰鸣的汽笛声,“海洋六号”缓缓驶离码头,前往海况复杂的西太平洋海区。我们期待着,它带着丰富的调查成果再次归来。
杏鑫登录注册_美国地质调查局机构及法规政策研究进展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成立于1879年3月3日,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地质调查局之一,隶属于美国内政部。从最初成立时只有38名成员,年财政经费仅10.6万美元发展到今天拥有9000余名成员且具世界影响力的地球科学专业研究机构,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基本方向始终没变。其职责主要是负责自然灾害、地质、资源、地理、环境、生物信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监测、收集、分析、解释和传播;对自然资源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为决策部门和公众提供广泛、高质量、及时的科学信息,为内政部其他各局提供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其发展过程耐人寻味,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机构设置 美国地质调查局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雷斯敦。其工作人员分布在各个州,包括阿拉斯加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太平洋地区、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 阿拉斯加地区:该地区资源丰富,具有火山地貌、地震、河流和冰川等特征。其职责主要以报告阿拉斯加广泛的自然资源管理、北极地区能源政策为主,并提供科学信息以及应对和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西部地区:该地区由12个州组成,北起五大湖至科达他州,南至密苏里州和肯塔基州共包括19个科学中心。主要职责是监控和评估该地区的水资源,并关注渔业和水生生态系统、中大陆动植物种类、入侵物种、野生动物疾病以及能源和矿产。 东北部地区:该地区致力于跨学科研究以及在大范围内对影响居民和野生动物生活质量的自然资源问题进行监测,监测范围包括新英格兰地区和大西洋中部各州,例如康涅狄格、特拉华、缅因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新泽西、纽约、宾夕法尼亚、罗德岛、西维吉尼亚州、佛蒙特州和弗吉尼亚州。 西北部地区:该地区同样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具体在西北部各州范围内对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自然资源问题进行监测,包括爱达荷州、蒙大拿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和怀俄明州。 太平洋地区:该地区有9个美国地质调查局科学中心,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和夏威夷。区域办事处总部在萨克拉门托,主要提供中心的监督和支持工作,并促进内部和外部协作,致力于制定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战略方向。其科学家为整个美国和世界各地提供广泛研究和技术援助。 东南部地区:该地区机构致力于跨学科研究,以及在美国东南部各州和加勒比海地区范围内对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自然资源问题监测。 西南部地区:该地区包括从科罗拉多洛矶山的西南地区到墨西哥湾以及大平原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对整个西南地区、全美国、全世界甚至太阳系进行检测。 美国地质调查局下设有3大科学研究机构,分别为美国地质调查局太平洋沿海和海洋研究中心、美国地质调查局圣彼得堡沿海和海洋研究中心、美国地质调查局伍兹霍尔沿海和海洋研究中心,分别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斯、佛罗里达州的圣彼得堡和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 法规政策研究进展 美国地质调查局机构庞大,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如果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则难以进行管理。经历近140年的发展,其建立了一整套全面、系统并实时完善的美国地质调查局机构建立与履责的基本法律法规文件——《美国地质调查局手册》,其系统而集中地体现着依法治局的具体原则、规定、制度和行为准则,也是为了建立和维护健全的组织结构,更加有效地完成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任务和目标。 《美国地质调查局手册》(以下简称“工作手册(Manua1)”),共分为4篇,28章,277节,另外还有21部相关的“工作指南(Handbooks)”和52条相关的“执行备忘(Instructional Memoranda)”。手册系统介绍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系列和授权系列,以及主要叙述其运行机制,内容丰富、全面、细致;工作指南涉及财务、资金周转、物业管理、国家安全信息、职业安全和健康等多方面内容,使得各项工作均有政策法规支持;执行备忘则是由于“手册”内容不断更新,而更新的各项政策在最终确定发布之前,均采用过渡阶段的执行备忘录来对美国地调局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 地学文献中心文献情报室项目组完成全部手册的下载、整理,在对内容进行筛选、分类后,重点对全文目录、机构设置篇、管理授权篇、国家信息安全、野外工作安全与健康、项目管理等几部分进行精细审核校对,并对美国地质调查局手册进行过整理及编译,目前共完成了52.6万余字,包含手册的135节条款、指南2部和执行备忘47条。“手册”主要内容如下: “手册”的第一篇“机构系列”,分两章:第一章系统阐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总部以及所有外驻机构的变更政策和程序;第二章详细阐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及其下属组织机构设立的目的、使命、职能和人员组成。“手册”的第二篇“授权系列”,分三章:第一章阐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授权的相关政策;第二章阐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一般的再授权内容,包括人事管理、出差授权、个人物品管理及财务管理授权等内容;第三章阐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特殊的再授权内容,包括不动产管理、缔结协议和接受捐赠的授权、灾害援助、咨询委员会管理等内容。“手册”第三篇“行政系列”,在“手册”中内容最多,共分187节,因此,地学文献中心在分类筛选后重点整理编译出其第三章委员会管理,主要包括各下属委员会的目标、责任与规程等内容。“手册”的第四篇“项目系列”,共分七章:第一章阐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项目政策,包括美国地质调查局与州、县、自治市(区)和其他政治实体合作的政策、为其他联邦机构开展工作的政策以及对业外活动、数据和信息的保护与发布、网络服务分类与目录、技术转让权等项目政策的内容;第二章阐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空间信息办公室项目政策,包括计算机资源网络化、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络标准等内容;第三章阐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项目政策;第四章阐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理项目政策;第五章阐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水资源项目政策;第六章阐述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应急计划和操作;第七章阐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出版政策。 总结 从1879年至今,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其从仅专注于矿产勘查的单一机构,逐步扩展到提供地质、矿产、水文、地震和生物等信息。美国地质调查局分机构设置遍布全国,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矿产资源等特征,各个机构的研究重点均有所侧重,面对如此庞大的机构建设,为了统一管理,美国地质调查局建立了一整套全面、系统并实时完善的美国地质调查局机构建立与履责的基本法律法规文件,从人员安排到项目、经费设置面面俱到,可以说是国家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促进民众的健康、安全和良好环境为使命的综合机构,其发展过程耐人寻味,其成功经验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改革的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杏鑫在线注册_2017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秋风送爽,气候宜人。9月24日,“2017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在星城长沙召开。研讨会以“开启百年新航程,地调责任重如山”为主题,在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开启之年,旨在培育和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以“责任落实年”为契机,用科技创新创造、引领、支撑地质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李海清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湖南省地勘局党组书记、局长叶爱斌致辞,中国地质图书馆馆长刘延明主持会议。 会上,李海清作了题为《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的讲话。他指出,要通过缅怀章鸿钊、丁文江两位地质先辈,进一步整理和挖掘他们的科学思想,弘扬他们的爱国、创新和担当精神,不忘初心,沿着地质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进,争取在下一个百年创造新的辉煌;要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解读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把握其要义,理解其内涵,挖掘和宣传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助力;要传承地质先辈的“三光荣”优良传统,努力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更加精准的支撑与服务。 叶爱斌在致辞中指出,湖南地质人将与全国地质人一道,以把一切献给祖国的黄大年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扛起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7年,是章鸿钊先生诞辰140周年、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会上,李廷栋院士作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先行者 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中石油勘查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戴进业作了《中国近代地质学第一人——章鸿钊先生》的主题报告;湖南省地勘局、湖南省煤田地质局、广州海洋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黄大年报告团等分别派代表作了主题发言。 下午,与会部分专家、代表就《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认真研讨。 研讨会由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湖南省地勘局为协办单位之一。中国地调局及直属各大中心(所)、广州海洋局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江苏省泰兴市丁文江研究会、黄桥书协,湖南省地勘局及其所属省地调院、物勘院、402队等近百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学习研讨。
杏鑫登录注册_智慧华山,擦亮中华地理的自然标识
华山独特的地貌和壮丽景观,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地学研究价值和科普价值。其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和形成过程,对国际地质学界研究东亚乃至全球大陆动力学、地幔动力学及后造山期所产生的黄土高原等地质变化,具有重要价值,地质遗迹资源保存完整,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性、稀有性。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飘逸的文笔,把中华民族最具文化内涵和地理标识的两组圣山、圣水组合——五岳、四渎(黄河、长江、济水、淮水)中惟一“岳渎相望”的自然地理现象勾勒出来。与黄河相依相望相守数亿年的,就是著名的西岳华山。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近日在记者采访中对西岳华山给予了这样的高度评价——她以悬崖峭壁、立柱陡峻、挺拔万仞的花岗岩地貌而独领风骚,著称于世;她以中生代侵位于太华结晶基底,标志着古老稳定克拉通被卷入秦岭造山带而具有典型性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她是秦岭造山带北缘世界级超大型、大型钼、金等多金属矿产的深层构造热动力、岩浆流体成矿的源渊,具有突出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他看来,华山厚重的文化积淀、雄伟险峻、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突出的地质科学价值,无愧于大自然之骄子。 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境内,南接秦岭,北瞰黄渭,东临晋豫,西望长安,海拔2154.9米,为浑然一体的花岗岩巨石,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有“道教圣地”、“英雄山”、“爱情山”、“财富山”之美誉,是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闻名遐迩的西岳,华山是中国古代江山社稷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圣山。早在原始社会,华山就是原始先民祭祀的神山,史载黄帝曾祭祀华山,秦始皇将华山列为祭祀名山,汉代更是确立了五岳祭祀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 “作为中华五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华山见证和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整体国家观、宇宙观和自然美学观,是东方审美体系的杰出代表。”华山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郭文平向记者介绍说,华山见证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代悠久的五行文化、五岳文化和大一统文化,是融自然、人文为一体的恢弘杰作,是中国古代江山社稷的象征。华山已成为中国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并在积极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其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均被世界高度认可和接受。清代学者章太炎考证,“华夏”、“中华”,“夫华本华山,居近华山而固有华之称”,华山又有“华夏之根”之称。 华山历来以奇险峻秀驰名中外。在新建成的、馆内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华山博物馆,解说员介绍称,“上天梯”以及“长空栈道”足以证明华山的险峻,华山上的摩崖石刻有的是歌咏华岳美景,有的是记载文化事件,有的是反映道教思想等。山上有72个半悬空洞,其中以大朝元洞为代表的悬空石洞群不仅体现了古人凿洞的工程之艰巨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一道独特壮丽景观 当然,华山独特的地貌和壮丽景观,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地学研究价值和科普价值。 记者了解到,华山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和形成过程,对国际地质学界研究东亚乃至全球大陆动力学、地幔动力学及后造山期所产生的黄土高原等地质变化,尤其是研究夷平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在秦岭地区的作用和区域地质环境效应,具有重要价值。 郭文平向记者介绍说,华山地区的地质遗迹主要包括6大类、12类、17亚类。其中,3处地质遗迹在全球具有典型性。一是华山型花岗岩地貌,即高山断崖绝壁型花岗岩地貌。华山是该类型地貌的命名地和典型代表,以四壁陡立、奇险奇峻为特征;二是以华山命名的华山二长花岗岩体。岩体长20千米、宽7.5千米,为单一岩性的巨型花岗岩体,规模宏大,为世界地质奇观;三是华山山前大断裂。该断裂是世界上大型陆块内部短距离范围内落差幅度最大的活动性正断层,是监测新构造运动的活动规律,研究我国陆内新构造运动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探讨其动力学机制的理想窗口。 华山奇险峻秀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从古到今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和名人。华山独特而多样的地质遗迹及相关的地质构造,堪称地质学的奇观。华山的地质遗迹资源保存完整,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其科研、科普和观赏价值极高。 “华山之所以形成这种奇险峻秀的山貌,是因为它由大量的二长花岗岩和断层三角面、太古代太华岩群变质层剖面构成的,所以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四岳的独特地质地貌。”郭文平说。 “智慧华山”方兴未艾 2012年7月,华山被授予陕西省级地质公园资格,并于同年9月底揭碑开园。 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陕西省渭南市积极完善组织架构,成立了华山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划定了地质遗迹的保护和管理范围,逐步完善了地质遗迹标识牌,建成地质博物馆,加强智慧华山建设,实现了对地质遗迹的实时监测保护,在管理服务中普及地学知识,在资源开发中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对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谈及华山地质公园的规划、保护、建设、管理,郭文平向记者介绍称,27亿年以来形成的华山地质遗迹及相关地质构造,是华山地质公园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无论是科普、科考、科研,还是旅游产业开发,都将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原则,统筹处理地质遗迹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促进华山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 华山是一座以“智”见长的历史文化名山。人类从先秦时期“令工施钩梯以登华山”到明清时期“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开凿形成,蜿蜒的登山古道绝佳的选线,体现的是古人满满的智慧;陈抟老祖与宋太祖赵匡胤博弈赢定华山,凭的也是巧巧的棋智;解放军雄兵从“天而降”奇袭北峰攻克华山,靠的是胆识,更是“智取”。在人类告别“铅”与“火”、走过“光”与“电”、融入“数”与“网”的智慧旅游时代,华山地质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早已进入“人在游、数在转、云在算”时代,“智慧华山”旅游系统成为华山地质公园管理“看不见的手”。 2010年开始,华山地质公园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智慧华山”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一个中心和三个平台。一个中心就是综合指挥调度中心,三个平台是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游客信息服务平台、旅游营销平台。当游客进入华山地质公园,全山安装169个摄像头、遍布全山的免费wifi网络、GPS车辆管理调度系统、应急智能广播系统、400电话呼叫中心和官网、微博、微信等智慧管理综合系统会为每位游客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山上兴致勃勃的游客、丰富多样的地质遗迹、饱经沧桑的古树名木和珍稀的动植物均处于全天候监控之下,存在于宇宙空间那个“看不见的云”,在悄悄地打理着这里的一切…… 据了解,为了加强科研合作交流,华山管委会已经与长安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陕西省地质学会等机构联合成立了科普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加大科普科研和产学研合作力度。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陕西时指出,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如今,积极进取的华山人,正在砥砺奋进,聚精会神地践行新发展理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力打造华山一流精品地质公园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擦亮华山这一中华地理的自然标识的庄严承诺。
杏鑫注册链接_让激情永远燃烧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干部工作纪实
为老同志提供优质服务、丰富生活的同时,让老同志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该中心离退休干部处成员的共同心愿。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今年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将“让党放心、让老干部满意”作为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和管理工作。该中心为了将上级领导精神吃透摸准,及时编印学习材料,加强了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 机制健全 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关键是对老干部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多年来,该中心始终把老干部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各职能处室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安排专人负责老干部管理工作,每逢过年过节,走访慰问离退休人员,召开座谈会倾听他们的的意见与建议,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每年不定期召开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学习上级有关精神,研究老干部工作中的难点,制订了《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职工工作的规定》、《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党支部工作实施方案》、《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干部慰问探视工作流程》、《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干部治丧工作流程》,为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是离退休干部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该中心坚持每季度组织离退休人员进行集中学习,而每次学习前都进行认真准备,如提前根据学习内容分主题准备学习材料、PPT,制作大字版的一图读懂“两会”、“全会报告”等,确保了学习的针对性,受到了离退休人员的欢迎。 据悉,为使离退休干部强化党员意识,每年“七一”期间,该中心都会组织离退休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带领离退休党员高唱国际歌,重温入党誓词,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成长过程,进一步增强了老党员对党的感情,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与信念。 除此之外,该中心还积极开展知识问答题活动,编印了“庆祝建党93周年党建知识问答卷”、“学《党章》知识问答题”、“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有奖知识问答”等,以竞猜的方式鼓励老干部参与学习。对于因病、年龄偏大不能参加集体学习的老党员,该中心将答卷邮寄到他们的家中或以其他形式确保他们参与进来,确保了学习的成效。 在开展好党的学习与教育活动之外,该中心没有忘记让离退休干部时刻关心国家、集体的动态。该中心全面改版了离退休干部活动通讯,新增了各类专栏15个,包括中心工作动态、文件学习、两会专题、两学一做专栏、学习园地、交流园地、健康讲堂、安全知识、健康新概念、消息树等,使其成了离退休干部了解当前政策的窗口。 发挥余热 广大老干部受党教育多年,有着强烈的爱党忧党、为党护党情怀,为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智慧和工作经验,该中心组织召开离退休干部座谈会,畅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部局及中心新变化、新面貌,虚心倾听老干部对未来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该中心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离退休老同志中积极开展“畅谈展望”、“建言十九大”、“我的美好生活”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该中心还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2017年离退休干部工作持续开展正能量活动的通知》,制订了2017年离退休职工中持续开展正能量活动方案,在离退休人员中广泛征求意见,通过组织座谈会、征文活动、书面撰写建言建议等多种形式,为他们提供为党建言献策、贡献力量的平台,受到了老同志们的好评。 据了解,该中心以“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为重点,将“畅谈展望”活动纳入其中,以“工匠精神”为主题进行征文。离退休老同志纷纷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并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安度晚年 为了让老同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该中心离退休干部处结合实际,主动谋划,以丰富的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积极为他们发挥正能量搭台唱戏,努力为他们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凝聚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近年来,该中心成功举办了以“笔墨传真情,共筑中国梦”、“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活在希望里乐于追求中”、“我的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书画展,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圆中国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一张老照片,一生地质情”、“翰墨书丹心,喜迎十九大”为主题的摄影展,在2016年纪念地调百年举办的老照片回顾展中引起很大反响,为2017年国土资源部“翰墨书丹心,喜迎十九大”书画摄影展推送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全部获奖。 同时,该中心还开展了以“寻找最美家庭——家风活动”、“讲自己的故事,传递正能量”、“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在国土资源系统引起了很大反响;组建了读书小组、闲读诗社,精心选定报刊,建成了老年书屋;在老党员、老同志中开展了“读一本好书,谈人生体悟”的读书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离退休人员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组织开展各项趣味益智活动,如象棋、围棋、跳棋、投沙包、套圈、夹球、扑克牌等比赛活动,大大丰富了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该中心离退休干部处始终坚持以让老干部满意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始终秉承“敬老责任重,关键在行动”的信条,摒弃世俗偏见,把任务当责任,把工作当事业,做到了让老同志离岗不离党,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
杏鑫在线注册_2017年地质调查十大科技进展出炉
在1月23日召开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7年度地质调查十大科技进展正式发布。 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湖北宜昌寒武系—志留系页岩气调查实现重大突破、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疆塔里木盆地温宿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获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引领地质调查精准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成效显著、首次建成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多要素多技术城市地质调查有力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松科2井)三项技术破世界纪录、“海洋六号”南极科考取得多项突破性创新成果、基于智能互联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及应用。 专家表示,2017年地质调查十大科技进展,在有效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地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成果突出、亮点纷呈,是地质调查工作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典范。
杏鑫注册链接_开发与保护,汉中天坑群之惑
从镇巴县城到圈子崖天坑的水泥公路还剩下最后的两三千米就修通了,这八九十千米的山路,即使是越野车,也得行驶近三个小时。 记者随同科考队从镇巴县城出发,过了三元镇,沿途都是在悬崖绝壁上忙于修路的山民。尽管已经铺上了水泥路面,但路牙子和栏杆还没有配起来。车在路上行驶,记者往窗外一看,脚下就是悬崖,没有在这样的路上跑过的人,还是会心生恐惧的。 正在修路的山民们对于我们一行的匆匆驶过很友善,从他们喜形于色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对天坑开发的某种期待。 科考人员在天坑底部考察天坑构造 近年来,陕西汉中天坑群的发现让天坑这种奇特的地质现象为世人所瞩目,也惊动了国际地学届。今年4月28日~5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与捷克洞穴学会、英国洞穴协会联合对汉中天坑群进行了第四次国际科考。 天坑群成了继“两汉三国”汉文化之后汉中的又一张靓丽名片。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成果显示,汉中地区5019平方千米面积内,共发现天坑54个,占全球已发现天坑的1/4,此外,洞穴、峡谷、地缝、石芽、石林、湖泊等岩溶地貌景观超过400处,这也让汉中天坑群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天坑博物馆。 显然,作为罕见的地质遗迹,汉中天坑群的发现无疑会引发一股旅游开发热潮。但是,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也必然会引来一些反对的声音,到底是重开发还是重保护,这就要考验当地政府的智慧了。 什么是天坑? 天坑是在地球表面自然形成的平均宽度与深度均超过100米的独特的大型喀斯特地貌。站在坑口直接向下观望,让人有一种深不见底的恐惧。在伯牛坑探秘期间,记者怀着好奇,糊里糊涂地跟着科考队顺着绳子往坑里滑,刚刚下到一半,就感到了莫名的恐惧。记者硬着头皮下到坑底,溶洞般的巨大洞厅令记者惊叹,随处可见坍塌的碎石,川流不息的地下暗河不知流向了何方。 据专家介绍,地下河水的强大侵蚀动力是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河水的不断冲刷,洞穴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这种大厅。再经过数万年的冲刷和崩塌,大厅顶部完全塌陷,最终形成天坑。 对于天坑的概念,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主任罗乾周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天坑是指四周陡壁具有一定规模、发育在碳酸岩岩区的一种地貌,是在地下河强烈溶蚀和侵蚀作用下,石灰岩不断溶解,导致岩层不断崩塌,并贯通地表所形成的。 2001年之前,天坑只是对重庆奉节县小寨天坑这种景观的特称,类似的地貌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如“龙缸”、“石院”、“石围”、“岩湾”、“天盆”等。2001年,天坑作为一个专门的喀斯特术语被我国专家提出。 作为一种地质奇观,天坑虽然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漫长的岁月,但直到200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朱学稳与其所在研究集体提出的喀斯特天坑理论体系和“天坑(karst tiankeng)”的名称,才正式被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认可。这是继峰林(fenglin)和峰丛(fengcong)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 在朱学稳和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Tony Waltham教授联合署名的论文《天坑释义》中,他们是这样定义天坑的: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征,发育在连续沉积厚度及其含水层包气带厚度均特别巨大(地下水位深埋)的可溶性岩层(以碳酸盐岩为主)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平面宽度与深度从大于100米至几百米以上,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此外,在观赏方面是否具有稀有、壮观、险峻、生境独特和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属性,也应该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的重要标志。失去地下河行迹或周壁的完整性遭受严重破坏的天坑,可称为退化(剥蚀)天坑。 “据推断,汉中天坑群的天坑形成时间在18万年到12万年前,最古老的可追溯到68万年前,通过研究天坑我们可以研究古地理环境、气候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罗乾周称,独特的地形、负地形下特殊的生态环境是人类了解地质、气候变化的最佳场所。 汉中天坑群的一大特点是,这些天坑都处于原始森林之中。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最为著名,那些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重庆等地的石林、峰丛、溶洞、天生桥以及天坑等,没有一处有着汉中天坑群这样丰美茂盛的原始森林。 关于汉中天坑群的形成,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总工程师李新林告诉记者,天坑群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地质塌陷的结果,地下水流的侵蚀和微生物(细菌)的侵蚀也是天坑形成的诱因。当然微生物的侵蚀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就是上部有适合菌体繁育的土和植物。 天坑是一种自然景观,由喀斯特作用形成,因此人为作用形成的巨型坑不能叫天坑,比如矿坑就不能算天坑。此外陨石撞击地球形成的陨石坑也不能叫天坑,因为它不是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 北纬30度以北 北纬30度主要是指北纬30度上下波动5度所覆盖的范围。在这一个纬度发生着许许多多让人捉摸不透的未解之谜和神秘事件,四大文明古国全部集中在神秘的北纬30度附近。 据研究发现,在北纬30度附近发生的地震都十分严重,其实不仅仅是地震,海难、火山和空难在北纬30度发生的概率也非常高。 在北纬30度,既有着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神秘现象以及未解之谜。北纬30度发生的一系列现象都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其被人们称为地球的脐带,该纬度的磁场、电场、重力场等都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北纬30度未解之谜等着人们去探索。 北纬30度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所在地,又是海底最深处的藏身之所,世界著名的几条大河都在这一纬度进入海洋。在这里,不仅有着神秘的古埃及金字塔群,还有神秘的火神火种壁画,死海、空中花园、百慕大三角州、玛雅文明遗址等都在这一纬度存在着,甚至人们猜想的亚特兰蒂斯似乎也存在于北纬30度附近。 在北纬30度存在的神秘现象以及未解之谜数不胜数,这一纬度也一直被人们称之为神秘的北纬30度。地球在46亿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地质和地貌特征。关于北纬30度的奇异现象,尽管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了由地表至地心分布着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三者不同尺度的三维横向不均匀性,但有些奇怪的自然现象还无法弄清,很多问题仍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天坑是一种罕见的地质现象,一般形成期在50万年左右。目前,全世界发现并被确认的天坑共有130个,其中90多个在中国。那么,为什么说这次发现的汉中天坑群十分罕见?原来,汉中天坑群发现之前,全世界发现并被确认的天坑均位于北纬24度~31度之间和南、北纬20度以内,而在汉中发现的天坑群沿着大巴山脉,分布在北纬32度~33度范围内,是在我国北纬32度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景观。 据了解,汉中天坑群是首次在北纬32度~33度范围内被发现的全球纬度最高的天坑群,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的空白。汉中天坑群共有54处,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4个区域,其中超级天坑2个、大型天坑7个、常规天坑45个、其他地质遗迹473处。 中科院院士袁道先在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汉中天坑群将我国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界限显著北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天坑群地质遗迹资源,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中发现罕见天坑群的重要价值在于,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乃至世界地质遗迹旅游资源,更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空白,增加了生物研究原始样本,对研究我国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环境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其被专家誉为改写地质历史的世界级“自然博物馆”。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出的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目标是选出超过500个值得保存的地质景观加强保护。目前,我国已有35处地质公园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无论是地质公园还是世界自然遗产都是全球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其科学意义和旅游观赏意义不言而喻。记者从不同渠道了解到,针对汉中天坑群这一独特的地质遗迹,目前各方正在积极筹备世界地质公园和自然遗产申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毛晓长认为,汉中天坑群与南方天坑有着不同的形成机理,生物多样方面也很独特,因此从稀有性、科学性、美学性、可保护性等方面而言,汉中天坑群具备成为世界级地质遗迹的条件。 专家认定,汉中天坑成群分布,规模巨大的洞穴廊道、地缝、峡谷、石林及湖泊等岩溶景观类型齐全,组成了完整的岩溶地貌系统。岩溶洞穴中保留有丰富的古地下河冲积物、次生化学沉积物及重力崩塌堆积物,为研究地下河演化和秦岭南部古环境变化提供了素材。 记者了解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已达成共识,拟共同推进汉中天坑群国家及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初步确定以汉中黎坪地质公园为基础,联合南郑小南海、宁强禅家岩天坑群,争取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开发之惑 天坑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奇观,为喀斯特条件下所特有。它在自然景观中,具有稀少、奇特、险峻、恢弘、壮丽、秀美、生态环境独特等一系列特殊的旅游观赏价值与感官属性。同时,天坑总是与洞穴、地下河、奇峰怪石等其他旅游资源共存于一体,因而无疑是一种特殊的超级旅游资源。 据了解,重庆小寨天坑已于1999年向游人开放,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正在旅游开发规划之中。未来,喀斯特天坑风景名胜区将为世界旅游业增添一个璀璨夺目的亮点。 汉中天坑群一般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大山顶上,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大多因为交通问题而在贫困线上挣扎着。在南郑县小南海镇考察伯牛坑时,正在地里干活的一位老农民悄悄地向记者打听,这里真的能开发吗?几天后,在央视对镇巴县三元镇天悬天坑进行直播的当天,一群前往围观的当地村民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年轻人告诉记者,他自己花钱修通了一条从家到公路的水泥路,准备开一个农家乐。 记者注意到,每个天坑附近的百姓都对天坑的开发充满了期待。面对这一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当地政府又岂能错过?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汉中来说,有开发利用的冲动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天坑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遗迹资源,一旦开发不当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本次科考期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环境评估室主任、全国重要地质遗迹项目负责人董颖对天坑一味地搞大规模开发提出了反对意见,她说:“地质遗迹开发要谨慎,应以保护为主,即使要开发,也应该以维持天坑的原貌为基点,不要对其原有的风貌进行破坏,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对于经济实力不强、脱贫攻坚压力较大的汉中来说,如何利用天坑群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成了主政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汉中天坑群基本上为原始状态,未受人为破坏,保存程度极好。”李新林介绍,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呈现地面与洞内景观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游览空间,可以与人文、生态及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旅游资源配置格局,具备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探险科考、科学研究、科普教学等多种功能。 据了解,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天坑周边交通十分不便,当地群众的生活也十分贫困。周边群众期待天坑群的发现能够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生态旅游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销售,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机遇。 实际上,由于汉中天坑群还处于科考阶段,旅游还尚未开始,加之天坑所在之处地形都较为险峻,保障措施还不完备,为了游客的安全,暂时没有对外开放。不过,在科考队进入圈子崖天坑和天悬天坑期间,记者发现,还是有不少重庆、四川、湖北等外省市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旅游。 据了解,当地已着手编制下一步调查、保护和开发利用方案。陕西省计划对其余岩溶遗迹区继续开展深入地质勘查,并启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汉中天坑群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在今后若干年开展多学科、多方面的深入调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黄建军说。 斯洛文尼亚科学院岩溶所的安德烈·米哈维奇博士在不久前考察汉中天坑群后表示,汉中天坑群非常壮观,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斯洛文尼亚最著名的波斯托伊纳洞已有约200年的开发历史,它经历了一个不断纠正错误和调整旅游战略的发展过程,以求在遗迹保护和开发旅游之间实现平衡。安德烈·米哈维奇说:“我建议对汉中天坑群的保护利用进行综合评估,三思而后行,避免破坏和犯错。” 汉中天坑群如何做到在保护中开发,相信当地政府部门会有一套完善的规划。记者意识到,要想更好地开发,把汉中天坑群当作一个地学科普基地,还需要我们的地质学家更好地讲好地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