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链接_2017年全国重要地质遗迹成果交流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地调局环境监测院主办的2017年全国重要地质遗迹成果交流研讨会近日在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召开。 截至2017年9月,全国31个省(市)的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已初步完成,发现地质遗迹点6100余处,初步摸清了我国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家底。接下来,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将重点加强地质遗迹调查成果的转化,打造“地质遗迹+”模式,将地质遗迹资源与地域特征、文脉历史、革命传统等相结合,建立一批地质文化村、特色地质文化乡镇、古生物化石村等,将地质遗迹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探索出一条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的地质遗迹保护与传承路径。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98处世界级地质遗迹点和509处国家级地质遗迹点处在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区内。如何发挥地质遗迹的资源优势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以及如何利用地方经济的发展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将是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目前,依托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以地质公园建设为面,地质文化村、古生物化石村等为点的“点面结合”的扶贫模式在集中连片贫困区初步形成,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成效。 据悉,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计划从2018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5处地质文化示范村,将地质遗迹资源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地域景观结合起来,实现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地球故事与村民故事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以及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达到地质文化惠及村民、旅游经济带动乡村发展的目的。 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地质遗迹调查单位就现阶段完成的地质遗迹调查成果和经验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地质大学启动“地学长江计划” 为解决长江流域所面临的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为解决长江流域所面临的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支撑,近日,“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简称“地学长江计划”)正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启动。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然而近年来,伴随着长江流域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出现了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蓄水调洪能力下降、水污染严重、大面积滑坡等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等严峻问题。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一所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该校积极响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启动“地学长江计划”,系统性提出长江流域地质资源与环境综合研究方案,吹响了地学研究向长江进军的集结号。 该校校长王焰新介绍了实施“地学长江计划”战略层面的考虑:一是把它做成一个不忘地学发展初心,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计划。这不仅是学校将自身发展战略统一到与国家发展战略上来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践行“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的必然选择。二是把它做成一个区域聚焦、资源汇聚的学术基地。聚焦长江流域,汇聚高水平人才,打造地球科学领域国际一流的学术高原和人才高地,并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学科优势。三是把它做成一个学科交叉、协同共享的基地。以开放的心态,打通专业壁垒,推进地学与非地学、深部与浅部地质资源环境研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推进协同创新。 中国地质大学殷鸿福院士表示,长江流域是国家的经济-人口重心,是国家安全的战略中心和“一带一路”倡议基地,其发展攸关国家命运,而发展成败取决于长江大保护的成败。因此长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尤其是占其主体的长江中上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极端重要,“地学长江计划”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此外,在启动仪式上,还成立了“地学长江计划”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是“地学长江计划”咨询决策机构,聘请了包括25位院士在内,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66位知名学者、科管专家担任委员,他们将为“地学长江计划”描绘蓝图、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南京大学陈颙院士获聘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希望地大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不断拓展学科布局,抢抓发展机遇,推进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他表示,作为咨询委员会,向学校介绍情况和提出建议,责无旁贷。 武汉大学夏军院士获聘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表示,专家委员会责任重大,我们要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学科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问题,将科学研究的前沿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规划和指导。同时通过“地学长江计划”,使青年学者更快地成长,共同扛起维护健康长江的历史重任。 此外,谢树成教授发布了“地学长江计划”研究指南。该指南明确提出该计划2017~2030年总体目标:围绕地质过程对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制约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选择中上扬子地区,研究深部地质结构特征、壳幔相互作用及结构演变的动力学过程、元素迁移富集再分配及其资源能源效应。在此基础上,以鄂西-江汉平原为重点地区,围绕长江中游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重大工程所导致的江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趋势下,分阶段、有步骤地系统研究流域在地下空间结构、地质灾害、地貌、水资源、生态系统、关键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整体变化,提出流域大保护的对策和依据,并对未来变化进行预测。 据悉,“地学长江计划”是由该校面向长江经济带发起的战略性科技创新计划。该计划将聚焦两大科学研究方向:一是全球变化与重大工程驱动的长江流域变化、预测及其对策与管理;二是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地质过程与重大地质事件。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这五年
承载着为国家寻找非常规油气的历史使命,2012年12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在北京挂牌成立。 5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业务发展、队伍建设、综合管理等全面推进,业务体系初步建立,队伍建设粗具规模,初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 5年来,该中心累计完成货币工作量26.75亿元,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1:5万油气(页岩气)地质填图11300平方千米、野外地质路线调查9600千米、实测地质剖面640千米、二维地震测量5300千米、重磁电测量14700千米、化探测量1690千米、地质调查井和参数井100余口(累计进尺167700米)、地层含油气性测试4口井。 5年来,该中心紧紧围绕国家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创新为引领,以技术攻关为驱动,加强平台建设,科学部署、精心实施油气地质调查,在油气和页岩气等调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果获得中央领导以及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调局党组的充分肯定。 一大批重大成果不断涌现:黔北安页1井在滇黔桂地区实现天然气重大突破;湖北宜昌鄂阳页1井在我国最古老层系首获页岩气流;煤系气等非常规油气调查取得重要发现;青海木里首次在南祁连盆地取得油气和水合物发现;我国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取得多项重要突破;河南尉参1井开辟北方页岩气新区和新领域…… 从今天开始,该中心将迈入新的征程。他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新时代油气调查工作。 从燧石取火到电子打火,人类经历了数千年。 《韩非子·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这恐怕是人类最早使用能源的记载。恩格斯曾对这样的摩擦取火给了高度评价:“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起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这就是说,火,不仅在生活上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而且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上成为巨大的动力。 石油、天然气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得以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几乎被其所左右。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石油天然气是一个国家工业的血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以概括的。中国是一个以燃煤为主体能源的国家,但燃煤对环境的污染一直是引人诟病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石油工业经过几代地质和石油人的艰苦努力,已经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资源工作体系,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油气资源调查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适时而为,申报成立一支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专业队伍。2012年12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 近些年来,随着美国等国家在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查方面的突破,这个号称将改变世界未来能源格局的新矿种,就已经引起了各国政治家们的高度重视。实际上,油气调查中心的成立,从一开始就承载了为国家寻找非常规油气的历史使命。 2017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中)调研鄂阳页1井。 因使命而成立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目标。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又做了呼应。而由于我国能源资源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特点,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且能源利用率低,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前30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我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兴起,为了保护环境并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加大油气资源调查,增加油气储量、产量,充分利用石油、天然气这种高效清洁的能源是必然的选择。 我国国土广袤,盆地类型多样,油气资源丰富,资源潜力较大;但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多数在松辽、渤海湾、四川、鄂尔多斯、柴达木、准噶尔、塔里木、南海北部、东海等工作程度较高的盆地,而对西藏、海域等新区工作程度极低,多年投入不足,基础地质研究程度较低,资源不落实。另一方面,由于油气区块分割,油气公司多限于自己区块内的勘查开发活动,对油气盆地的整体研究缺乏,工作程度差别较大。 我国已开发油田探明储量动用程度较高,油田综合含水率高,剩余经济可采储量较少,滚动勘探新增探明储量难度较大,且由于老油气区新领域、新层系、新类型勘探风险较大,勘探发现效果不明显,石油公司难以下决心加大勘探投资力度,油气储量、产量增加乏力。 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4.7亿吨,进口量2.41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6.7%,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在上升,达到了22%。油气供需形势非常严峻,能源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油气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重要、最急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势必对于我国的石油供给形势及石油供应安全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加快国内的油气特别是非常规油气的公益性调查工作势在必行。 但是,由于体制改革和结构性调整,从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结构来看,亦缺少一支专门从事全国油气资源基础性、战略性调查的专业队伍。而油气资源基础性、战略性地质调查,虽然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但却是油气勘探开发前期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性地质工作,是取得油气勘探新发现和重大突破的重要前提,是大幅提高油气储量、产量的重要保证。 面对我国复杂的油气资源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要求立足国内提高油气资源的保障能力。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主要目的就是组织实施中央政府负责的油气资源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油气资源勘查工作,为油气勘查开发提供靶区,促进油气企业增储增产,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 新成立的油气调查中心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国家公益性地质事业单位,按照工作安排,主要职责是开展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评价、重点地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以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开展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承担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研制,开展相关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规划、管理以及勘查开发提供基础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油气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和公益服务。 黔北安页1井在滇黔桂地区实现天然气重大突破。 煤层气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油气调查中心物探队在新疆开展作业。 这五年的快速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切从零开始,这就是油气调查中心首先要面临的困局。众所周知,对于一个专业的科研单位,不同于一般单位招工,要在短期内笼络一批专业人才并非易事。 中心筹建组在筹备期间,克服资金不到位、办事人员少等困难,积极沟通和协商,对60余处办公房源进行了查看和优选,经上报中国地调局批准,将中心临时办公基地确定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东小楼,一切工作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 根据《关于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11〕256号),明确中心编制150人。中心根据组建方案,研究制订了人才引进工作方案,明确了引进的原则、方式和工作流程,经中国地调局同意,采取从部油气中心和资源所整体划转一部分,从石油公司等单位选调一部分,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一部分的办法,理清职责、严把进人关,在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下加速队伍建设进程。到2012年12月27日中心挂牌前,近70名职工到位,基本业务开始了正常运转。 根据中国地调局的统一安排,油气调查中心在筹建的同时,承担了“中国西部主要大型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和“非常规能源矿产调查评价”2个计划项目,以及7个工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初步编制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2012-2020年业务发展规划》、《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2012-2015年组建规划》、《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重大技术装备建设方案》(油气资源调查装备体系)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标准化工作方案》。同时,多次开展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2013年,是油气调查中心建设的“基础年”,初步完成顶层设计,按照“统筹谋划、找准位置、锁定目标、选好路径、获得突破”的思路,确立了“一年有模样,两年成规模,三年上水平”的阶段性建设目标;通过公开招聘迅速壮大人才队伍规模;研究制定业务发展、装备建设、基地建设、油气资源调查等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依托专业和人才优势,开展全盆地、跨区块、跨盆地的专业性研究,实现“全盆地研究、大背景工作”的业务发展思路。 经过一年的运转,油气调查中心严格按设计进度和工作部署推进各项工作,各项目运行良好,取得多项油气首次发现,在新区、新层系、新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在柴达木盆地侏罗系钻探发现3套良好的页岩气富气层段,开拓了我国西北地区陆相页岩气新领域。首次在青海祁连山地区钻探发现石油和天然气,开拓了油气勘探新区。首次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构造带钻获重油,突破了山前构造带找油“禁区”。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9层组发现页岩气富气层段,开拓了页岩气勘探新层系。 2014年,油气调查中心将其确立为“管理年”,将工作重心放在精细化管理上,不断完善风险防控体系,逐步推出了项目负责人遴选、报告内审、预算计划细化落实、部署和采购分体运行、业务决策广泛研讨、项目进展和预算执行跟踪、野外安全日报、成果效益与绩效分配挂钩、外协经费使用监督等九大内控机制,并对野外用车、样品测试实行合作单位清单制,从各个环节、各项流程加以规范,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业务推进方面,油气调查中心不断夯实业务基础,不断完善业务体系,加强创新驱动,并将2015年确立为“能力年”。油气调查中心围绕中国地调局党组重大部署,聚焦我国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北方瞄准新区域,南方主攻页岩气,以需求为导向,做好工程的整体设计和统筹谋划,合理设置目标任务,并做好层级分解,优先部署新区和外围油气调查、勘查,加大新层系探索,力避矿权区,不与企业争利,团结各方优势力量协同攻关;依托战略选区专项,大量投入实物工作量,获得好的找矿线索,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敢于布钻,先后实现多项油气调查重大发现和突破。 用科技创新引领油气调查工作,2016年,油气调查中心坚决贯彻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调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团队建设,狠抓成果,强化服务。能力建设有新提升,科技创新有大进展,油气调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在支撑找矿突破、基础理论研究、服务部局工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中央领导和部局党组的充分肯定,取得“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7年,是油气调查中心的“科技创新推进年”和“能力建设深化年”,在业务上,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抓好核心业务,夯实工作基础,落实工作责任,持续提升整体能力,向着“建成集油气调查、科学研究、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油气调查机构”的长期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在队伍建设方面,油气调查野战军基本形成并具备较强作战能力。经过5年的发展,中心形成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主体的人员结构,拥有各类人才30余名,先后有9名职工获得局卓越、优秀、杰出人才称号,人才梯队基本形成。初步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油气调查队伍体系,包括:常规油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非常规能源4个专业油气调查团队;综合研究、实验测试、地球物理数据处理3个科技支撑团队;1个地球物理勘查团队和1个油气资源数据公益服务团队。中心的一些人才不断在业内崭露头角,在某些领域让油田公司的大牌专家也刮目相看、交口称赞。 截至目前,油气调查中心业务发展、队伍建设、综合管理等全面推进,业务体系初步建立,队伍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 油气调查成效斐然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已步入能源消费大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第四大天然气消费国。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天然气短缺现象将更加凸显,油气供需紧张矛盾将更加突出。加快油气勘查找矿突破,提高油气供给自我保障能力,增强石油工业发展后劲,是地质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油气调查中心认真贯彻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定位,按照科技创新驱动、基础调查先行、战略选区突破、勘查示范引领四个层次,积极开展油气公益性地质调查,统筹规划部署十大计划之“陆域能源地质调查计划”,不断加强石油、天然气及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的基础地质调查。5年来累计完成货币工作量26.75亿元,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1:5万油气(页岩气)地质填图11300平方千米、野外地质路线调查9600千米、实测地质剖面640千米、二维地震测量5300千米、重磁电测量14700千米、化探测量1690千米、地质调查井和参数井100余口(累计进尺167700米)、地层含油气性测试4口井。 ——黔北安页1井在滇黔桂地区实现天然气重大突破。在黔北安场向斜油气有利区部署实施安页1井,在二叠系栖霞组、志留系石牛栏组钻遇四层天然气层。其中,石牛栏组含气层测试,稳产高产10.2万立方米/日。该井首次在南方志留系石牛栏组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并在志留系龙马溪组实现页岩气重要发现,该突破对带动南方复杂构造区常规油气和页岩气勘查开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据初步估算,安页1井有利区天然气资源量近千亿方,有望成为新的大型气田。这项成果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院士专家在对安页1井现场考察时认为,安页1井油气调查成果对于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和贵州省油气勘查的意义是开天辟地的,圆了我国地质工作者和贵州人民60年来的油气梦,开辟了南方油气勘查开发新区、新层系、新类型。 ——湖北宜昌鄂阳页1井在我国最古老层系首获页岩气流。湖北宜昌鄂阳页1井在寒武系牛蹄塘组、天河板组和震旦系陡山沱组、灯影组实现了“四层楼”式页岩气和天然气重大发现。陡山沱组直井压裂取得5460方/天产量,首获全球最古老页岩气流。水平井压裂作业总计压裂33段,首创压裂段数最多、单井和单段加砂量最大、平均砂液比最高等多项纪录,运用裂缝转项、前置液氮、微地震监测等高新技术,开创以自主决策为主、专家跟踪指导、多专业协同攻坚的大型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目前正对寒武系牛蹄塘组实施水平井压裂排采,为创建宜昌页岩气勘探开发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煤系气等非常规油气调查取得重要发现。在四川南部、贵州六盘水、新疆准南、黑龙江鸡西等新区钻遇多套高煤系气含气层段。其中,在六盘水部署实施的杨煤参1井获气5011方/日,四川南部川高参1井8248方/日,黑龙江鸡西鸡煤参1井2239方/日,均远超800立方米/天工业标准,创西南地区煤层气直井单井日产量新高和稳产日产气量新高。以煤系气(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为勘查、评价对象,大幅拓展了传统“煤层气”的勘查领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经济价值,对煤系气综合勘查开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松辽盆地西斜坡5口油砂调查井钻获高品质油砂矿层,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4号地区2口井钻遇油砂层。柴北缘2口油页岩调查井钻获油页岩,含油率最高7.24%。 ——青海木里首次在南祁连盆地取得油气和水合物发现。开展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提出“气源、运移与冻土”耦合三位一体成藏模式,在南祁连盆地木里坳陷部署实施的DK-9井在侏罗系砂岩中钻遇8米厚轻质油层,DK-10井在侏罗系砂岩中首次钻遇天然气,预示着南祁连盆地群具有良好油气勘探前景。2016年,祁连山木里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成功实施“山”字型水平对接井,连续试采23天,累计采出天然气1078立方米,为世界上首次水平对接井试采天然气水合物。 ——我国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取得多项重要突破。在陕北实施宜参1井,拓展鄂尔多斯东南部油气勘查新区,揭示了该区较好风化壳储层,储层试气获无阻流量3.7万立方米/日,实现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领域油气调查重要突破。在西藏实施旺1井、旺2井,旺1井发现油气显示87.9米/28层,旺2井发现油气显示88.5米/23层,经射孔后泵抽测试,计量罐面见大量原油,展示良好的勘探前景,对促进西藏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在内蒙古实施突参1井,中侏罗统万宝组17米厚的层段获得重要油气显示,测试获得轻质原油,取得大庆外围厚层火山岩覆盖下油气勘查发现。 ——河南尉参1井开辟北方页岩气新区和新领域。在南华北盆地开封坳陷太康隆起西部上古生界部署实施了尉参1井,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油气显示活跃,发现气测异常69段;泥页岩发育,累计厚度454米,现场解析页岩气含量介于0.2-2.86立方米/吨,甲烷达95%以上,点火连续燃烧且火焰稳定,实现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重要油气发现。 5年来,油气调查中心紧紧围绕国家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创新为引领,以技术攻关为驱动,加强平台建设,科学部署、精心实施油气地质调查,在油气和页岩气等调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果获得中央领导以及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调局党组的充分肯定。 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成立5年来,作为我国唯一的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专业队伍,油气调查中心在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定位,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讲政治守规矩、只争朝夕、克难奋进,在几届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一带一路”和“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即将到来的2018年,油气调查中心将迈入新的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新时代油气调查工作。 全面坚持5年积累的成功经验。坚决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坚决贯彻落实部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严肃落实,有力执行。坚决围绕国家能源资源重大战略需求、部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求和社会公众服务需求,部署开展油气调查工作。坚决把科技创新作为破解油气资源环境问题和理论、技术问题,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主要动力,以创新支撑、改造、引领油气地质调查工作,促进管理和队伍的发展。坚决紧扣公益性油气调查职责定位,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坚决抓严抓细抓实规范管理,扎紧制度笼子,防范各类风险,保障运转。 全面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调局党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向地球深部进军”、实施“三深一土”战略的要求,担负起深部油气调查攻关的新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能力,扎实推进公益性油气调查与研究,向大型盆地、向深层进军,努力推动陆域能源资源调查取得新突破,推动油气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努力开创油气调查事业崭新的篇章。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捷克第四次联合科考汉中天坑群
4月27日下午,第四次中国-捷克汉中天坑洞穴联合考察活动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正式启动。 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晓驰、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董普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张发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院长洪增林,以及来自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旅发委、陕西省地调院、长安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领导,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国矿业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共60余人出席了动员会。 此次考察活动是应原国土资源部的邀请,以国际洞穴联合会副主席、捷克洞穴学会主席兹德内克·莫提契卡为领队的捷克天坑洞穴考察团一行11人于4月28日至5月9日在陕西省南郑县小南海镇、镇巴县三元镇和巴山林场,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开展为期12天的科考活动。来自中捷的洞穴探险科考专家50余人分成3组,对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小南海镇、镇巴县三元镇和巴山林场范围内的天坑、洞穴系统进行野外探测、绘图和地质分析,了解岩溶台原区天坑洞穴发育情况、规模大小及成因规律等。 近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下,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的精心指导下,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中取得了重大成果,共发现地质遗迹527处,分属21个类型,其中天坑54处,占据全球天坑总数的1/4。汉中天坑群不仅是全球发育在岩溶台原上的最大天坑群,也是我国北亚热带最大的天坑群,包括超级天坑2处、大型天坑7处。截至目前,考察人员已经在天坑及洞穴中发现了中华眼镜蛇、城口马蓝等3个陕西省新分布物种,在陕西地质遗迹调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该院还发现了洞穴、竖井、漏斗、峰丛、洼地、峡谷、地缝、石林、湖泊等岩溶地貌景观473处。 汉中天坑群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二十一世纪地理大发现”。近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对汉中天坑地质遗迹调查连续多次进行了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了配合做好此次联合科考活动,在陕西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邀请了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的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联合开展“天坑与洞穴形成年龄测试与研究”、“天坑与洞穴分布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研究”、“天坑与洞穴分布区域地下水系的形成及演化模式”等三项课题的研究,以进一步深入探究汉中天坑群成因机理、演化规律,进一步推进汉中岩溶地质景观研究,促进地质遗迹保护与科学开发利用,更好地服务汉中天坑群保护开发利用和综合研究工作,助力陕南地区脱贫攻坚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
杏鑫注册链接_西北五省(区)编制自然资源图集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5月17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牵头,联合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公益性地勘单位召开了西北五省(区)自然资源图集编制协调会,按照在数据共享、成果集成和支撑服务等方面广泛合作的要求,就省(区)自然资源图集编制工作进行了部署。 自然资源图集编制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总结集成全国、区域及分省自然资源数据和成果,系统掌握全国及分省“山水林田湖草”等多门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资源潜力、开发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为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信息保障。西北分省(区)级自然资源图集涵盖自然地理和地质背景,清洁能源和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林地、草地、湖泊和湿地资源,地质遗迹和自然保护区,综合评价和空间规划等共7个类别。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广泛合作,要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指导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图集编制工作”的要求,西安地调中心以及西北五省(区)的地质调查院和环境监测院(总站)及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专业编图负责人,围绕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定位与方向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此次会议也是建立新型局—院(站)关系的一次探索。
杏鑫登录注册_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
5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二井工程现场举行完井仪式。松科二井于2014年4月13日开钻,历时4年多时间,完钻井深7018米。工程攻克了超高温钻探和大口径取心等关键技术难题,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松科二井是亚洲最深的大陆科学钻井,也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实施以来的最深钻井,还是全球第一口钻穿距今约6500万年~1.45亿年的白垩纪陆相地层的科学井,刷新了311毫米大口径连续取芯最长、三种不同口径单回次取芯最长等四项世界纪录。 松科二井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受到国际地学界的高度赞誉。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运行支持部主任乌利希·哈尔姆宣读了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发来的贺信;国际地科联主席成秋明致贺辞。 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加快成果转化工作。一是组织实施好松辽盆地页岩油(气)、深层油气、砂岩型铀矿、干热岩等清洁低碳能源地质科技攻坚战,带动大庆油田接替资源的勘查开发。二是加快推进《地球深部探测重大项目》的申报,以及“地球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实验室以及“深部地下观测与实验”国家重大基础科学设施的建设工作。三是研发1.5万米国产超深钻探装备系列,做好我国超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以及大型含油气盆地科学钻探工程的选址和实施工作。
杏鑫登录注册_山东省地矿局召开建局60周年纪念大会
“栉风沐雨六十年 创新发展铸辉煌”,10月26日,山东省地矿局建局60周年纪念大会在济南举行。大会全面回顾了该局60年来艰苦创业、辉煌发展的历程,旨在推动山东地矿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会前,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副省长于国安对山东省地矿局工作做出批示。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琥出席大会并致辞,他代表省自然资源厅向省地矿局建局60周年表示祝贺,充分肯定了山东省地矿局建局60年来在地质勘查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山东省地矿局局长、党委书记张忠明在致辞中表示,该局将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服务全省工作大局,坚持事业立局,做专做精地质主业,深化改革创新,抢抓发展机遇,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海洋强省建设和自然灾害预警救援防治等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谱写新时代山东地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活动中,来自局属单位的干部职工以快板、诗朗诵、舞蹈等多种文艺形式,展示了山东省地矿局创新发展魅力。 据悉,建局60年来,作为山东地质工作的开拓者,山东省地矿局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服务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共发现各类矿产147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85种。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找矿成果奖或科技奖500余项,涌现出全国唯一的英雄地质队和5个部级找矿功勋单位。
杏鑫在线注册_“海洋六号”远洋科考归来 历时138天 取得三项科考成果
历时138天,航程近30000公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6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务,于2018年11月11日凯旋,满载着海洋地质调查丰硕成果,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在码头迎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党委书记温宁及干部职工、亲属共同迎接“海洋六号”和亲人的归来。 “海洋六号”船自2018年6月27日从广州启航,在西太平洋实施了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试验、深海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调查、地质拖网和重力柱取样等一系列工作。科考航次成果丰硕,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深海地质环境考察、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及海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继续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了资源调查,查明了合同区30多个区块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状况,在详细勘探区块首次获取厚度超过30厘米的巨厚型板状富钴结壳样品,对该区块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同时,首次在合同区海山板状富钴结壳之上发现密集分布的富钴型多金属结核。 二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基于“海马”号ROV作业平台,集高清视像、高频声学探测和多种取样工具为一体的富钴结壳原位精细探测技术方法体系;成功完成我国首台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海试,初步实现了海底富钴结壳的规模采集;首次实现了富钴结壳高频声学厚度剖面连续探测,获取了富钴结壳及其不同类型基岩的声学物性参数;利用“三点激光”系统,实现对海底摄像在线视频资料的实时智能化处理与解释。 三是成功获取了西太平洋航路沿线的海洋微塑料样品,初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监测海域海洋微塑料的数量、种类、组成和粒径等污染特征,为我国深度参与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此外,“海洋六号”船首次靠泊波纳佩期间,在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大使馆的指导下,接待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政府十余名国家政要的访问,成功举办了公众开放日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大洋科考的风采,为开启中密两国海洋地学领域合作新篇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积极探索。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深海地质调查航次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大洋第51航次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航次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来自中国五矿集团、自然资源部所属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第二海洋研究所,以及高等院校等9个机构和单位共72位科考人员参加了本次科考。 “海洋六号”船自2009年入列,先后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多个航次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航次任务,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能力。
杏鑫注册链接_“海洋地质九号”船完成入列首年调查科考任务凯旋 安全运行258天累计航程25000余海里 圆满完成多个航次调查任务
12月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完成入列首年调查科考任务,成功抵达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受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委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码头迎接全体科考队员凯旋,听取了航次调查成果与船舶运行情况的报告。 “海洋地质九号”船是目前国内领先的同时具备专业地震调查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功能的调查船,国际先进的以短道距地震电缆二维(三维)多道地震为主,集地球物理测量、水文环境测量和地质取样技术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物探(地质)调查船。2017年12月28日入列以来,该船分别赴我国东海、南海、黄海以及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了西太平洋深海地质调查科考、南黄海地震调查、东海宽线双缆地震测量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南海试验共享航次等任务。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安全航行作业258天,累计航程25000余海里,完成多波束、浅地层剖面、海洋重力磁力等测线各13290公里,二维多道地震测量942公里,宽线双缆多道地震测量2759公里。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深海探测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是实施了南黄海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揭示了南黄海深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为解决南黄海构造演化、油气资源调查和地质灾害环境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是成功开展了西太平洋综合科学考察。查明了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底质类型、浅部地层结构等基础地质要素。在资源环境与沉积过程研究方面取得新认识,采获了锰结核样品,发现了深部稀土资源富集特征和规律。为研究东亚季风、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演化科学问题提供了宝贵实物样品。 三是实现了海洋宽线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化应用。在东海两个区段获取了高品质宽线双缆地震测量资料,建立了一套宽线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方法体系,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服务。 四是打造开放共享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承担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共享航次任务,通过组织船时、航次、数据共享,进一步提高了科考船共享效率,服务海洋科学考察与研究需求,打造了开放、流动的海洋实验平台。 “海洋地质九号”通过入列首年的作业实践,经历了强风大浪的洗礼,战胜了十余场台风的考验,船舶整体性能和调查设备得到了全面检验。在党的建设、文化建设、科学普及和船舶管理等方面“齐头并进,多点开花”,把党支部建在调查船上,让五星红旗飘扬在深海大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文化,打造了移动的海上科普平台。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地质工作者“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核心价值观。 李金发向全体科考队员及家属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他指出,“海洋地质九号”入列伊始就肩负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任,肩负着自然资源部党组提出的引领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的目标,肩负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部署,也肩负着青岛海洋所几代地质调查工作者的梦想。下一阶段,要认真落实 “一核两深三系”科技创新战略,加快实施局党组关于深海探测的战略部署,认真总结首年运行的经验,持续提升船舶管理和运营水平,不断创造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方面的佳绩,为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随后的科普开放日中,来自青岛市中小学的学生、“海洋地质九号”船科考队员、船员家属等登船参观。 相关链接: “海洋地质九号”船由国家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配套装备项目支持建设,2015年10月28日开工建造,2016年12月26日上船台搭载分段,2017年2月28日下水进入码头舾装阶段,2017年12月28日交付入列,2018年5月首航远赴西太平洋。 “海洋地质九号”船5178总吨,最大航速大于15节,设计自持力60天,续航力为10000海里,适用于全球海域,冰区加强B级。“海洋地质九号”船是国内目前唯一同时具备专业地震调查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功能的调查船,国际先进的以短道距地震电缆二维(三维)多道地震为主,集地球物理测量、水文环境测量和地质取样技术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物探(地质)调查船,配置国际先进的双缆高分辨短道距地震作业系统,配置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综合导航定位系统、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系统、单波束和多波束测量系统、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大能量电火花震源系统、四波束侧扫声纳测量系统、超短基线水下声学定位系统、深水多普勒海流测量系统和数字罗经系统等多套装备,以及深水绞车、A型架等辅助调查设备,具备从海水到海底表层、浅部地层和中深部地层的综合探测能力。在调查手段的统筹布局、调查设备兼容与效能提升等均吸纳国际同型调查船舶设计建造的最新成果。相关技术指标处于国内科考船领先水平,是我国深海探测的又一重要利器。 “海洋地质九号”船 “海洋地质九号”船科考队员凯旋返回青岛奥帆码头 多道地震仪电缆 多道地震震源–枪阵浮筒
杏鑫登录注册_来自包头市达茂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报道
初秋,站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石宝镇三合明村的石宝铁矿矿区,脚下是硬化的地面。抬眼看,树苗在茁壮成长,绿色的围栏、排土场框格护坡以及经过硬化的边界挡土墙格外显眼;雾炮车在重点起尘区域进行抑尘作业;走进矿办,在线监测系统清晰地显示边坡实时情况;在闭库尾矿库,紫色的薰衣草一眼望不到头,鸟类在草丛中安家,俨然一副草原美景图。这样的景象让你很难想象,这一地方曾是大片裸露的荒地、沟壑纵横的土坡。 变化从何而来?据记者了解,多年持续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整治,不仅让当地的自然环境恢复了生机,也为矿业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生。 资源是福是祸?靠管理 达茂旗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旗,地处中国北疆的大青山西北内蒙古高原地带。这里的地下蕴藏着大量铁、稀土、煤炭、石油等资源,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藏达33种之多,吸引了众多企业在此进行矿山开发。 然而由于过去对矿山企业管理方式粗放,矿业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较为严重,全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多年来处于自治区和包头市中等水平。截至2018年初,该旗共有采矿权84宗(金属矿山29宗、非金属矿山30宗、砂石粘土矿25宗),其中73宗矿山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环境破坏。 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干旱风沙多的气候条件,增加了这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难度,其恢复治理更加迫切和重要。 对此,上级主管部门包头市国土资源局下定决心,不等不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誓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达茂旗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学习宣教,有力地提高了全旗矿山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近年来在包头市国土资源局领导以及旗委、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旗开创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局面,用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旗重点矿山、重点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该旗已完成首期及分期治理的矿山共46宗,治理面积近1.8平方千米,投入资金约7200余万元,矿山治理率为63%,生产矿山治理率达100%。 分类施策 久久为功 在工作中,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力图通过开展工作,贯彻国家大政方针,让相关法律法规在矿山企业中真正落地,并产生多种良好的后续效应。 (一)在期采矿权 石宝铁矿属中型矿山,2010年起主动对标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有关要求,制定了“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的目标,大力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实现了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 除了对采场排土场合理建设、加强监管、消除隐患、绿化改造、完善标识,对尾矿排放采取多点放矿之外,2002年起,公司在自有选矿厂的基础上,先后收购了周边13座规模小、生产分散、脏乱差、能耗高的小选厂,进行了工艺技术改造,并充分利用过去堆存的低品位矿石,减少土地占用。2010年以来,公司先后投资3亿多元建设一座现代化新型选矿车间、新尾矿库和高压辊磨车间,拆除了原来的13座落后小选厂。 对于已闭库的尾矿库,他们逐步进行覆土复垦,当前已种植毛叶苕子、草苜蓿等耐旱、耐盐碱植被1500多亩,绿化面积达90%。“我们按照发展立体农牧业种养殖循环经济的规划,库区建设鱼塘1处、蔬菜大棚5座,种植黄瓜、西红柿、沙葱、茄子等各类蔬菜10余种,养殖火鸡、土鸡、鹅等3000余只,年均实现销售收入13万元以上,有效确保了生态恢复绿化治理资金持续投入。”石宝铁矿总经理翟宏跃介绍了该矿探索出的新模式。按此模式,库区将逐步实现“夏天看花、秋天打草、冬春季节防风固沙”的生态治理与种养殖生产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初设立的黑脑包矿区是个历史悠久的老矿区,矿区设立之初只有1宗采矿权,2006年~2013年又先后设立了5宗采矿权,由于初始开采方式粗放,矿区地质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近年来,在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共同努力下,2018年,矿权人投入460多万元开展矿区治理。目前,各矿山均按照要求完成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的地质环境。 在赛乌素金矿,矿山专门成立了环保治理综合办公室,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检查,确保每个治理环节都取得实效。 目前,石宝铁矿、赛乌素金矿已分别列入《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三年计划推进的函》2018年度、2020年度建设名单。 对这些已完成治理且取得良好治理效果的矿山,包头市国土资源局于今年8月份召开全市地质环境治理现场会,积极将好的经验及做法向全市国土资源系统推广,通过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稳步推进全市各旗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二)在期勘查项目 通过对全旗128宗探矿权认真梳理,达茂旗国土资源局对于未投入、未勘查项目进行立案查处,对过去在勘查过程中造成破坏的未治理项目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书”,编制治理方案,并由该局聘请专家对治理方案和工程评审验收。将未按照方案进行治理的探矿权人移入异常名录,如两年未进行治理,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注销探矿证,同时移送司法部门追究相关责任;规定在企业申请矿区划定前必须对已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进行治理。 (三)自然保护区内矿权 积极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及反馈意见中涉及巴音杭盖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工作,在各级领导实地指导下,精心组织安排实施,对造成地质环境破坏的1宗采矿权、1宗探矿权、3处无主破坏区域进行了治理和拆除生产设备等工作,并由环保、林业、经信、国土资源等部门共同参与验收。 (四)无主矿山 依据2017年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工作数据,达茂旗辖区内共有大小无主矿山近80处,遭破坏地质环境面积有930多公顷。 达茂旗国土资源局在2018年初编制了《达茂旗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2018-2020年)》,报请旗政府并由政府下发文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各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乡镇苏木配合,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旗政府加大治理资金投入,例如对矿山责任主体灭失、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也较为严重的黄花滩铜镍铂金矿和巴音杭盖自然保护区内的几处无主矿山,在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5月份开始治理,累计投入资金320万元,使该矿区和保护区内的地质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2017年9月,旗政府部署相关部门及时对全旗范围内废弃矿井进行摸底排查,共发现废弃矿井250眼,同年10月,聘请专业技术队伍进行了填埋、封堵等治理工作,共投入资金150万元,今年初已全部完成。2017年,达茂旗百灵庙镇东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自治区级)一期治理工程完成,改善了中国游牧文化节永久举办地——达茂旗那达慕会场的周边环境,实现了与周边地貌景观和谐一致。 回头看,沙海拾贝 在实践中,他们总结出一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有益经验和做法: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市县两级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达茂旗通过组织召开旗委常委会和旗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编制出台全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治理方案,安排部署治理工作,为治理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管理前移,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宣传力度,全力以赴做好治理工作。为提高矿山企业对政策的把握与理解,改变固有观念,达茂旗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不定期深入矿山企业采取座谈宣传政策,通过现场指导、组织矿山企业互相观摩学习等方式,改变矿山企业以往“重开采、轻治理”的观念,树立矿产资源既是重要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生态要素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他们督促采矿人按照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和破坏现状,积极开展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工程,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三是依托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提升矿政管理水平和监管效率。在包头市国土资源局资金及相关科室的技术支持下,达茂旗国土资源局在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率先启用无人机对全旗矿山开发利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在建治理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管,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减轻基层负担,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影像资料,为矿政工作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撑。 四是不定期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大排查,全面摸清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底数。该局结合2017年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工作数据,再次对重点矿区、矿山的地质环境现状进行了无人机航拍作业,查明了生产矿山、废弃矿山、政策性关闭矿山以及历史遗留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规模和危害程度,全面摸清了全旗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状况以及矿权情况,并对矿山企业按“到期已治理、到期未治理、未编制分期治理方案”等进行分类,既明确了各矿山治理任务,又提高了部门监管效率。 五是严格落实制度,使矿政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针对未履行治理义务的矿山,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书”。逾期未治理的,一律不予办理矿权延续、划定、新立等相关手续,同时告知执法监察大队进行立案查处,并列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系统异常名录。特别是针对由旗县局监管的砂石粘土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该局依据这些矿山普遍存在“服务周期短、资源储量少、破坏较严重”的特点,要求矿山企业严格执行“边开采、边治理”,每年度组织相关股室并聘请专家对治理工作进行验收,对未开展治理工作或验收不合格的在下一年度办理矿权延续及相关业务时一律不予受理,并按照规定履行矿权注销程序。 达茂旗是包头市惟一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15个民族在此安居乐业。 “通过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一方面消除了矿区内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另一方面减少了扬尘等污染,使矿区土地资源得到保护,积极促进当地的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达茂旗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冯永旺说。同时,不断推进地质环境治理的实施,还改变了矿区较差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使各矿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提高了矿区的植被覆盖率,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并使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得到提升,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底线思维,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扎实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生态恢复任务,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建设美丽新达茂,打造生态宜居包头,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冯永旺表示。□ 只有绿色发展,矿业才能走向宽广的明天。从风沙迷眼到瓜果飘香,从管理难到管得好,要下苦功真抓实干,更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提升管理思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大背景下,通过自治区重视,市、旗主管部门合力,达茂旗这片诞生了诸多矿产发现之地,将形成矿业绿色发展的新机制;也希望相关研究单位(机构)能够关注,让这个北疆民族融合发展之地书写更多“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