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以“三深一土”战略引导地质调查科技创新

杏鑫在线注册_以“三深一土”战略引导地质调查科技创新

  (一)探索地球深部秘密的“尖兵”   深地探测是“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部分。为推进深地探测顺利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成立了地球深部探测中心(简称“深地中心”)。   而鲜为人知的是,针对地壳探测,国土资源部自2008年起就启动实施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建立了适合我国岩石圈结构的深部探测技术体系,成功研发了深部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了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在深部能源资源领域取得了战略性的线索和勘查远景,在自然灾害机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   细数“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不由让人心生敬畏。   专项开展了从地表到岩石圈深部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测、钻探和实验研究,取得一系列科技创新。一是深部探测技术实验取得重大进展,系统构建适应我国深部特征的探测技术体系。二是自主研发多项技术,解决了深部探测的部分难题。例如,我国首台具有数字化控制、自动化操作、变流变频无级调速、大功率绞车、高速大扭矩液压顶驱、五级固控系统等突出特点的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地壳一号”,为开展超深科学钻探提供第一手资料,其参与的“松科二井”科学钻探工程(6400米)是世界上正在实施的最深取芯科学钻;大功率电磁探测(SEP)系统取得了磁传感器与大功率发射机等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在低磁无人机制作、高可靠性自驾导航仪、氦光泵航空磁力仪与超导航空磁力仪研制及配套的数据预处理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无缆自定位地震探测系统在高精度数据采集、GPS定位、整机小型化、低功耗、低频检波器和出力1万牛顿电磁可控震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三维地质目标模型为中心、地球物理综合研究与一体化集成分析的移动平台综合数据处理与集成系统初步建成,加速了跟进国外地球物理处理软件发展的步伐;深孔应力测量和监测系统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于深穿透地球化学原理的纳米微粒探测技术,探测深度可达500~1000米,加快了隐伏矿产的发现步伐。这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极大促进了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装备自主研发与国产化的产业化进程。三是获取海量的高质量地球深部多种参数与数据,为揭示深部结构和组成提供崭新资料和证据,数据实现共享。四是取得一批重要地质发现,将改变传统的地质认识和学术模型。五是发现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找矿远景,为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能源和紧缺矿产资源领域均发现一批重大的、战略性找矿勘查远景区,对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科研成果能否实现为社会发展所用,是检验其科学价值最直接的依据。毋庸置疑,“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成果在地质工作中得以充分应用。   一是采集海量高质量科学探测数据并实现共享,有力支撑国家需求、资源勘查和科学研究。完成青藏高原、华南-中央造山带、华北和东北等多条超长深地震反射与宽角反射剖面联合探测、天然地震与大地电磁剖面观测;完成全国4°×4°和华北、青藏高原1°×1°(网度为世界最大)大地电磁标准网,取得全国尺度岩石圈物性结构的新认识;建立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首次获得全国78种地壳元素分布情况,制作世界第一张“化学地球”图;在国家紧缺资源、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科学研究的关键部位实施12口科学钻探孔,累计完成科学钻探进尺23905.44米,获得宝贵的深部样品和实物资料。据统计,相关探测数据已达到10TB,在专项内部实现共享,并分批向社会公布、共享,产生了良好反响。二是指导能源资源勘查,为深部能源和紧缺金属资源勘查突破提供科学依据。在大庆油田发现的白垩纪盆地之下的深部盆地(时代不详),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部署6400米的科学钻探进行验证,目前已经钻进到5200米。在四川盆地深层发现的新元古代隐伏大型盆地,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将其列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索超深层新层系油气资源评价技术,设立了集中在塔里木、四川、华北盆地的“中新元古界大陆重建与原型盆地分布预测”、“中新元古界生物圈、烃源岩分布”、“超深层及中新元古界有效储层机制”等5个重点项目,可望在“十三五”末取得突破。江西于都县深部发现的“地下室”钨矿已经转交地方矿业公司设计开采,证实了第二找矿空间的理念。三是推进深地探测仪器和装备产业化,改变关键探测技术与装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深部探测专项实施之初,几乎全部使用国外仪器和装备,特别是宽频带地震仪(Reftek、Q330等)、大功率电磁仪(V8)、数字反射地震仪(Sercel-428)等。专项设立了仪器装备研制项目(投资约3亿元),成功研制了大功率电磁仪(SEP)、无缆自定位地震仪、无人机航空电磁系统和万米科学钻机等。目前,万米科学钻已经部署在“松科二井”,即亚洲最深的科学钻探工程(6400米);大功率电磁仪(SEP)已经完成定型化,正在准备批量生产,逐步取代加拿大凤凰公司的仪器(V8);无缆地震仪完成了比对实验,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水准;无人机航空电磁测量系统开始接受规模生产性任务。这些关键探测仪器和装备大大改变了我国在深部探测领域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四是更新国家深部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深化国土资源调查程度。深部反射地震探测所完成的任务和工作量,超过了前50年总和,大大提升了对我国地球深部结构的认知程度,使我国步入世界深部探测大国行列。中国地调局部署了“深部地质调查工程”,利用深部探测专项的成熟技术与方法,对重大地质界限、边界和地质体开展深部地质调查,对重点关键地区开展三维地质调查,从而极大地深化了国土资源调查程度,推进我国地质调查逐步从二维走向三维,从传统走向现代。五是发现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找矿线索,为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有力支撑。大庆盆地之下发现残存的古沉积盆地,四川盆地深部发现新元古代裂陷盆地,地球化学基准调查发现一批金属铀大范围异常,庐枞矿集区发现深部正长岩中上百米厚铀元素富集带等等,为我国能源勘查和资源突破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战略方向;在西藏罗布莎确定了一种高压型蛇绿岩铬铁矿,并证实雅鲁藏布江沿线2000千米长的蛇绿岩带亦具有找矿条件,拓展了我国铬铁矿勘查突破的战略方向;在南岭深部发现了含矿岩体,证实了“五层楼+地下室”的成矿模式,预示了南岭深部找矿的巨大远景;新发现大范围的稀土地球化学异常,预示了极好的找矿远景和潜力。这些新发现的资料陆续被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地调局、安徽省、西藏自治区、江西省等应用。六是探测技术与装备已量产应用。七是探测技术系列得到全国性推广应用。矿集区三维探测技术体系已经全面推广开来,中国地调局从2010年起先后举办了3期全国深部找矿技术方法培训班、10期省级培训班,共有近1000人参加了培训,取得了积极效果,包括:发现安徽省长江中下游的泥河铁矿、小包庄铁矿等大型矿床。   用深地中心相关负责人的话说,“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是成功实验了地壳与地幔深部探测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加快了我国深部探测的进度,使我国跻身世界深部探测大国行列。专项成果具有原创性、科学性、实践性,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与深地科学研究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经济与社会效益突出,为全面实施向地球深部进军做好了技术准备,在我国固体地球科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悉,凭借一系列在地球科学领域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深部专项被两院院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业内人士评价认为,“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成果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16年,一个新名词横空出世,上了国土资源领域名词热搜榜。   这个词叫“三深一土”。   追溯其生之源头,可谓石破天惊。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一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动员大会,被业界解读为“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从理论上讲,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1万米,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米至4000米,而我国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空间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浩瀚的空天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在这次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及地球科学研究的相关领域,并明确提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的重要论断。   在紧随其后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着重强调,实现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新跨越,必须强化战略科技引领作用,“向地球深部进军”更关系国家科技发展大局。习主席的重要论断明确了地质、海洋、测绘地信、土地领域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是向新时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出的动员令,是谋划国土资源“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依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战略科技问题,紧盯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原创性、颠覆性理论创新,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带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全面跃升,形成有效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总体布局。   2016年12月,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国土资源部在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名词——“三深一土”。   在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姜大明特别批示:新的一年,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为目标,以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为主线,加快地质调查结构调整,拓展地质调查服务领域,全力打赢五大地质科技攻坚战,着力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培养优秀地质科技人才,切实肩负起“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历史使命,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到底何为“三深一土”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制定了以向地球深部进军为统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科技“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战略,确立了“三深”战略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土地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的总体目标。   开展地球深部探测,既是解决地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需要,也是国家保证能源资源安全、扩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重大需求。实施深地探测战略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至2000米矿产资源开采、3000米矿产资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储备一批5000米以深资源勘查前沿技术,显著提升6500~10000米油气勘查技术能力,争取2030年成为世界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领跑者”,在优势方向进入“无人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理论创新成果,加强先进技术和装备研发,提高深部资源探测能力,有效拓展第二找矿空间和地下发展空间,为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球提供“中国范本”;重要任务是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要通过深地探测,开展以储备为目的的战略性矿产勘查,搞清资源家底,建立完善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做到“手握储量、心里不慌”。   “挺进深海”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需求,是时代赋予地质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地球上海洋接近90%的面积是水深超过1000米的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矿产、生物等战略资源。专家估计,全球未来油气总储量的40%将来自深海,未来替代能源“可燃冰”也主要来自深海。深海更是研究解决生命起源、地球演化、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领域。实施深海探测战略的目标是,到2020年攻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关键技术和装备,并实施试采,研制成功全海深(≤11000米)潜水器、1000~7000米级潜水器通用配套技术和深远海核动力浮动平台技术;重点是围绕“进入深海-认知深海-探查深海-开发深海”这一主线,突破制约深海探测能力的核心关键技术,进军深海科学和技术制高点,当前的重点是加快整合科研力量,形成集团作战优势。   深空探测是未来国际科技竞争的主战场,深空对地观测是深空探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深空对地观测业务体系,实现在陆地资源调查及监管、地理要素观测、海域及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对陆海资源、气候、灾害的掌控和预测预警能力。但也存在卫星应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卫星数据应用效率不高、共享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特别是空天地一体化大数据集成融合技术、国土资源全要素遥感提取技术等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实施深空探测战略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土资源领域发射21颗业务卫星、6颗科研卫星,整装建成技术先进、功能互补、协同作业的国土资源业务卫星观测体系;健全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卫星数据即时推送、处理和业务应用,推动深空对地观测在国土资源、海洋管理、测绘地信、防灾减灾领域进入世界前列;重点任务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遥感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实施对地观测卫星重大工程,发展深空对地观测技术,加强卫星遥感应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监测监管能力,更好地支撑生态国土和智慧国土建设。   土地科技创新战略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重要高度。中央提出,实施山水田林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势在必行,核心在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突破口在于土地工程技术创新。当前,土地科技创新比较薄弱,特别是土地工程技术发展滞后,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明显不相适应。我们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但重视数量、轻视质量、忽视生态的倾向还很突出——一些地方地力严重透支,土壤退化,面源污染严重;一些地方耕地开发强度过大,水土流失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天然湿地被开垦破坏,与山青水秀的生态环境有巨大差距。近年来,国家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积累了一定的土地工程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锻炼了一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初步具备了土地科技跨越发展的能力。土地科技创新战略的目标是,争取用10年的时间改变目前的跟踪模仿状况,进入世界第一方阵;重点工作是,以土地工程技术为重点,着力研发耕地质量提升、退化土地治理、荒废土地利用、土地生态修复等技术,强化土地整治的工程化、生态化技术应用;加强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基础理论研究,全面发展土地调查评价、建设工程节地、土地立体开发等技术。   地质调查为“三深一土”做了什么   当前,“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已经成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及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遵循。   从2016年开始,中国地调局将“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逐一分解,从具体实施层面积极推进:科学编制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创新总体方案,分别设立了地质调查工程,予以支撑;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建实建强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并积极推进地球深部探测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申报工作;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藏地调院、福建地调院和冶金地质总局等数十家单位,成功申报8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经费4亿元;启动了光学卫星星座建设项目,初步建成国产卫星国土资源数据保障系统、卫星-航空-地面一体化遥感技术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国土资源卫星中心建设;编制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场地调查情况报告、全国地下水水质评价报告,及时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参阅;完成全国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宏观评价,为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和责任考核制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遥感技术,联合四川地调院、湖南环境监测总站、煤炭地质总局等30多家单位,完成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对全国12.1万个矿业权进行了监测,圈定疑似违法图斑1万多处,有效支撑了矿政执法;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初步查明了东部15个省25年来土地环境质量变化特征,有力支撑了国土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理。此外,浙江、广西、湖北、福建等省区加大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力度。   在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的部署中,“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更是重中之重。中国地调局提出,要编制深地探测科技创新工程方案,精心组织申报实施“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全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编制深海探测科技创新工程方案,积极推进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探测技术和试开采技术等国家科技项目立项;编制深空对地观测科技创新工程方案,推进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领域在国家科技项目中立项。同时,要深化与伊朗、柬埔寨、利比里亚、赞比亚等国家合作,加强境外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调查,推进全球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与资源潜力评价;着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实验室筹建,参与共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精建强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要加大卫星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运用卫星航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支撑国土资源监测监管和卫片执法检查;要完成1∶25万调查面积19万平方千米,开展全国耕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研究;完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监测行业规范与标准;建设有益元素富集土地资源地球化学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优质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做好全国土壤污染详细调查的技术支撑服务;加快实施“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建立全球1/4陆地地球化学基准,绘制全球已实测地区76种元素地球化学图谱;建实建强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中心。   (二)解开地球基因密码的“侦探”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重要高度。中央提出实施山水田林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尤其针对土壤污染防治,提出一系列相关措施。   近些年,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乐观,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危及人们的健康。   2014年4月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全国总体点位超标率16.1%,耕地点位超标率高达19.4%,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有镉、汞、砷、铜、铬、锌、镍等。   镉是一种银白色有光泽的重金属,化学符号Cd,原子序数48。它原本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与人类生活并不交会。工业革命释放了这个魔鬼,国外有研究推算,全球每年有2.2万吨镉进入土壤,而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近几十年间,类似镉米“有毒”的故事,在中国为数众多的村庄上演。对于65%以上人口以水稻为主食的中国来说,这样的故事无法让人感到轻松。对健康而言,镉并不是人体必需元素,而且是一种环境污染物。一般情况下,过度摄入镉可导致人发生镉中毒。世界卫生组织将镉列为重点研究的食品污染物。   汞元素符号Hg,元素周期表第80位,俗称水银。汞是惟一具有固态、液态、气态的有毒重金属,也是一种参与全球循环的重金属污染物,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汞循环是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典型,汞以元素状态在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圈中迁移和转化。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灰尘进入地表土壤,是地表土壤Hg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金属汞和二价离子汞等无机汞会转化成甲基汞和二甲基汞,这种转化称为汞的生物甲基化作用。汞排入水中后,通过食物链,受汞污染的水中的鱼体内甲基汞浓度可比水中高上万倍。慢性中毒可引起水俣病。甲基汞易被人体吸收,排出慢,而且毒性大。甲基汞易溶于脂类之中,其分子结构碳-汞键不易切断,使其在体内不易分解,是高神经毒剂,多在脑部积累。   铅元素符号Pb,元素周期表第82位,是原子量最大的非放射性元素。由于铅在环境中的长期持久性,又对许多生命组织有较强的潜在性毒性,所以铅一直被列入强污染物范围。随着工业市场的迅速发展,铅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铅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越来越大。目前,铅主要是通过食物、饮用水、空气等方式影响人体健康。   近些年,相关科研机构对中国大米污染区域分布进行了不完全统计。那么,土壤中的重金属从何而来?研究表明有以下途径:一是自然地质背景。典型的是西南地区,重金属高度富集受自然地质背景控制,是自然成土过程长期演化的结果。二是矿业活动。工矿地区土壤重金属的影响主要由采矿和冶炼中的废水、废渣及降尘所造成。三是污水灌溉。生产实践中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被直接利用,我国污水灌溉面积约占总灌溉面积的9.3%。四是大气降尘。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如燃煤、有色金属的冶炼、煅烧,矿石的烧结等。五是工业固体废弃物如果处置不当,会产生一系列的金属污染问题。另外,农药和化肥的施用也是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   2016年,国土资源部的“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中,土地工程科技创新就明确提出要强化土地整治工程化,全面发展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程是土地调查评价的具体依托。其目的就是为了“掘地三尺查元凶”。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采用双层网络采样模式,主要采样介质为土壤、湖泊沉积物、近岸海域沉积物。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耕地中-终度污染的比例占2.5%,覆盖面积3488万亩。强化土地工程科技创新、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就是为进一步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尽早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事实上,地球化学是研究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球上的组成、含量、分布和变化等的一门科学。其针对地球科学的全部意义并不止于土地质量调查。地球化学与衣食住行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物圈中所有的化学元素,都是地球化学可以的范围。而地球化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借助对地球深部化学元素的迁移轨迹分析推动地球深部资源的勘探开采。   据悉,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野外工作日前正式拉开序幕。“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首批立项项目之一,于2016年10月正式启动。不久前,项目课题组骨干人员实地考察了山东三山岛和焦家两大金矿区,对该区野外工作方案进行了现场确认和踏勘。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将培育我国在地球化学勘查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生长点,致力于地球化学探测能力提高到2000~3000米深度,服务于我国东部寻找深部矿和西部大面积覆盖区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为“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做出贡献提供支撑。   当前,地球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地质科学工作者需要从大范围、大尺度、大数据来更好地认知地球,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   “化学地球”概念应运而生。它是指将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在地球上,持续记录全球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基准与变化等科学数据,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化学地球”平台,实现对全球地球化学大数据管理、展示和查询,支撑全球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2016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ICGG)成立,这是经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和中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研究机构。该中心依托“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致力于提供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权威性全球地球化学观测数据,服务全球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地质调查的“空中侦察兵”   2016年,全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深空探测是未来国际科技竞争的主战场,深空对地观测是深空探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地质调查工作,乃至整个国土资源工作来说,航空物探遥感就是隐身于空中的“侦查兵”。   航空物探遥感的业务领域函盖能源资源调查、基础地质调查、国土空间遥感监测、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研发,以不断提高航空物探遥感、卫星遥感新技术的应用水平为首要任务,全力促成航空物探遥感技术在多个不同领域的应用,尽力满足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对航空物探和遥感的应用需求。   据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我国的航空物探遥感领域创新成果也收获颇丰。   在能源资源调查方面,利用航空物探资料率先发现全国陆域140多个盆地(坳陷),起到了“探边摸底”的先导作用,促成大庆、胜利、辽河等24个工业油气田的发现;获取渤海等海域高精度航空重力和磁力数据,圈定海域16个盆地、55个坳陷、108个凸起、197个油气远景区带,支撑海洋油气资源调查突破;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系发育“裂-坳沉积体系”烃源岩的新认识,为塔里木盆地深层烃源岩的落实评价提供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勘探成果有效支撑了新疆油气勘探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利用航磁资料分析了银额-河西走廊盆地群坳陷的含油气性,在盆地内确定出最有利的含油气坳陷14个、有利的含油气坳陷17个、较有利的含油气坳陷30个,圈定了与局部构造有关的局部构造异常242处,为区域油气勘探和战略选区提供指导信息;先后发现46000多个矿产资源航空物探异常,其中有找矿意义的10500多个,高分辨率航空物探用于深部找矿,在大冶720多米深处找到富铁矿,拓展了找矿空间,航磁异常先后在辽宁、山东、新疆等地区发现了多金属矿、大型富铁矿;在全国多个重要成矿带利用航空遥感、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并开展了地面踏勘和验证工作,发现了大量矿化点,为找矿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编制完成了《全国油气盆地航磁调查成果图集》、《中国陆域地球物理系列图(1∶500万~1∶25万)》等系列图集,为我国陆域、海洋油气资源的调查和矿产资源取得重大突破,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基础地质调查方面,先后完成了不同比例尺、不同测量参数的近2000万测线千米的航空物探调查工作,有效飞行覆盖1160万平方千米。利用航空物探资料,开展了全国大地构造、断裂、隐伏岩浆岩等基础地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重要成果,率先发现了郯庐断裂带和雅鲁藏布江双缝合带;采用获得的最新航磁资料和先进的编图方法技术,编制、出版了全国航磁-地质构造-矿产预测系列图件;利用代国土资源部管理的1颗自主卫星和2颗主用户卫星数据,实现卫星数据全球有效覆盖10021万平方千米,采用高光谱及遥感数据综合解译技术进行矿物填图,为我国基础地质调查提供支撑;首次完成全球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卫星遥感“一张图”工程,为全球重大地学问题研究和多家单位提供了重要成果和遥感解译服务。   在水工环地质调查方面,利用先进的勘查技术系统获得高精度数据,开创了遥感城市综合调查先河,对城市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撑港珠澳大桥、二滩水电站等70%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形成了国内领先的工程地质选线选址遥感调查方法与技术体系;为上海浦东新区、大亚湾核电站、三峡大坝等重大工程建设区提供航空物探地壳稳定性评价成果,为宁夏、内蒙古地下煤层自燃探测区提供了煤层火的范围、深度,成果用于防灾、减灾;在重要经济区提供环境放射性本底成果,避开高放射性本底对重大工程和人口密集规划区的影响;利用时间域航空电磁法开展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相关成果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   在国土空间遥感监测方面,首次建立了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和监测技术体系,全面完成了全国省级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调查等工作,调查整合自然资源要素58种,编制了《中国自然资源图集》,该图集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持续在全国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与矿山环境遥感监测,实现了每年1次覆盖全国矿山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全要素调查和每年4次的动态变化监测;按照全国和省级行政区分别制作了1∶400万、1∶50~1∶150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遥感监测图、矿山复绿行动进展状况遥感监测图等系列成果图件,出版了《中国矿山遥感监测》等书籍,为国家矿政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在防灾减灾工作方面,首次实现全国地面沉降InSAR监测,获取全国75万平方千米36个沉降区数据,完成2015年以来全国地面沉降区成果集成处理,编制了全国地面沉降分布现状图;完成京沪高铁全线地面沉降InSAR调查与重点区段精细监测,编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地面沉降InSAR监测成果图集》和《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InSAR监测成果图集》,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主要城市群发展和重大工程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建立了星空地一体化灾害应急监测体系,先后开展了云南鲁甸地震、四川康定县地震、重庆奉节滑坡、尼泊尔-西藏8.1级地震、陕西山阳滑坡、新疆公格尔九别峰冰川移动监测等应急调查工作,快速开展灾情灾害遥感解译,为相关单位开展灾情调查、隐患点排查及安置选址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在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应用方面,自2011年起,建立起一套国土资源调查监测业务运行系统(LARSS),目前已建立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数据采集归档、任务管理、专题产品生产及数据服务流程,有效支撑了资源一号02C、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在国土资源领域的业务应用;5年间,实现了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从“小作坊”式的分散采购、处理和应用到逐步建成能够满足资源一号02C、高分一号、高分二号三颗卫星的业务应用系统,向国家有关部委、全国省级和行业地勘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航空物探遥感资料数据和解释成果服务。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航空物探、国土资源遥感、卫星应用研究等领域拥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其中自主研发航空磁/电磁/伽马能谱综合勘查系统等18台(套)、具有国际先进的航磁全轴梯度勘查系统等航空物探勘查系统25台(套)、机载高光谱仪等遥感调查装备系统3台(套);还代国土资源部管理3颗在轨运行卫星。   未来,航空物探遥感工作将紧密围绕“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依托四大业务中心创新平台,领军“深空”,聚焦“深地、深海”,服务“一土”。在航空物探领域,瞄准油气、海洋、基础地质和矿产、水工环、境外和极地等重点服务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培养创新领军人才;实现航空物探方法理论、仪器研制、数据处理解释技术与综合应用整体国际领先,努力建成“航空地球物理国际研究中心”;在能源、海洋、基础地质和矿产、水工环等应用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全面满足国家需求,支撑我国成为世界航空物探地质科技强国;在国土遥感领域,以形成国际一流的“遥感应用研究中心”为目标,依托国土遥感业务运行平台,重点完善全天候、全要素遥感综合调查监测和国土空间应急监测技术体系,提升高光谱矿物填图、矿山遥感监测、区域性地面沉降INSAR调查监测技术,开展浅海水深反演、北斗导航境外地质应用等研究,力争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监测、油气微渗漏高光谱探测、深空探测、矿产资源地下开采遥感监测、全球极地信息提取等一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际领先水平;在卫星应用研究领域,积极推进《空基规划》、《陆海规划》实施,主持两型四星建设,参与科研卫星研制,通过建设高效的国土遥感业务运行平台,最终实现一流的数据采集能力、一流的产品生产能力、一流的科技研发能力、一流的共享服务能力。   同时,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装备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发挥支柱作用。

杏鑫注册链接_辽宁阜新页岩气阜页1井完成钻探

杏鑫注册链接_辽宁阜新页岩气阜页1井完成钻探

  近日,辽宁省阜新页岩气阜页1井完成钻探工作,完钻深度2760.85米,累计探明较好含气泥页岩层厚度955米。这标志着阜新地区页岩气资源勘探迈出了第一步,填补了东北陆相页岩气勘探的空白。   近年来,为加快阜新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型绿色能源,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和阜新市政府大力支持页岩气资源勘探工作。阜新市政府自筹资金委托东北煤田地质局一〇七勘探队开展了阜新地区首个页岩气生产试验井——阜页1井的钻探工作。   目前,阜页1井已经完成钻探工作,分别钻遇白垩系下统沙海组四段、白垩系下统九佛堂组上部两个目的层,为下一步阜页2井、阜页3井勘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阜新地区页岩气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根据勘探设计,下一步将对阜页1井进行系统测井、固井、压裂、排采工作。   页岩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与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大部分产气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且普遍含气,这使得页岩气井能够长期地以稳定的速率产气。

杏鑫怎么注册_祖国,生命为您澎湃 ——追记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

杏鑫怎么注册_祖国,生命为您澎湃 ——追记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

  采写已故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事迹,是一次难忘的过程。   初次接触他的生平简介,我们感到:在当下我们惯见的世俗中,他的很多做法太过“高大上”,近乎“不真实”。   他为什么要放弃英国的高薪洋房,回到祖国重新开始?   他为什么不求院士头衔、行政职务,一心只埋头研究?   他为什么非得忙到回不了家,甚至连命都可以不要?   ……   我们一直在追问,寻找一个可以为他的人生轨迹、为他的不同寻常作出合理解释的答案。   我们一次次走近他的团队、朋友和学生,我们渐渐有了叹服,有了敬仰,有了瞬间迸发的泪水,有了长留心间的感动。   爱国,   是我们能找到的唯一答案   当我们走进吉林大学地质宫这栋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教学楼,看到那斑驳的墙壁、老旧的楼梯,我们立刻就理解了当初很多人对他的不解:“人到中年,功成名就,你还要折腾什么?”   “如果不回国,他们一家人在英国应该会工作、生活得很好。”当我们去采访他的好友、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时,她刚刚开口,就用纸巾掩住了眼睛。   很多人都提起他那句“高调”的表达:“国家在召唤我们,我应该回去!”坦率地讲,我们最初的反应是:年过半百,这么热血沸腾的激情从哪儿来?   在常人看来,如果他想为国效力,完全可以定期回国、两边兼顾,在吉林大学做一个“流动编”教授。   可是,他不愿意。   整整一个月,从长春到北京,从他生前同事、学生采访到他的同行、好友,涉及相关人士30多人,形成近20万字的采访笔记……   夜深人静,我们整理笔记,从入党誓言到毕业赠言,从为了学校科研放弃出国,到完成留学任务立刻返回,从听到国歌会流泪,到主动去当北京申奥志愿者,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讲述的相似情节,让我们渐渐感到,对于爱国这件事,黄大年绝不是应景式表态。   海漂多年,他心底积存的爱太炽热、太强烈,所以他无法含蓄,也无需掩饰。   吉林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任波讲的一个故事,始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黄大年回国后,统战部组织了一次留学人员的艺术沙龙。那是黄大年回国后第一次进KTV,组织者要求每个人都要唱一首。   “黄老师当时很谦虚,他说:‘哎呀我特别喜欢唱,可就是一到高音就跑调。’在大家的鼓动下,他上去唱了:《垄上行》《我的中国心》、《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我的祖国》……不断地唱,不断地唱。”   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当天的“麦霸”是黄老师。   “你知道‘麦霸’是什么意思吗?”   他像个孩子似的兴奋地说:“麦霸?那是一种荣誉吧!?”   那一天,结束采访,已是夜晚。我们走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内心因为任波的讲述震荡着,我们似乎距离他的内心更近了一步。   他的回国,捧回了一颗赤子之心。这颗心,支撑着他的付出与疲倦、奋斗与信念,熔铸成他生命的内核,散发着无尽的光与热,让那么多人众口一词、久久难忘。   回到住地,我们两人一个一遍遍听着《我爱你中国》,一个看着《我的祖国》视频中《上甘岭》的黑白电影画面……热泪盈眶。   越了解,越痛惜,越无法释然他当初的决定——即使在今天,海外留学者人才济济,我们翻看他的履历,仍觉走进一段传奇:1996年,一个名叫黄大年的中国人,刷新了英国利兹大学的历史——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导师的惋惜、同学们的惊异中,他一天没有耽搁,踏上归程,返回祖国。   而正是他的归来,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为什么?很多人,因为时空的阻隔、境遇的改变,渐行渐远,不再回头。而他,饱尝了奋斗的艰辛,一颗心依然滚烫。   再度归来时,他已经带领团队实现了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乃至战略部署的制高点。一旦离开,他必须承诺不再使用此前的研究。那是一个科学家多少年奋斗的心血啊!   为什么?他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有多少人望其兴叹、欲求不得,可他却能当断即断、毅然决然!   随着旁人的讲述而心潮澎湃,随着旁人的泪奔而泣不成声,我们渐渐明白了高平说的那句话:“即使没有‘千人计划’,他也会通过其他方式回来;即使不是做科研,他也会用另外的形式去爱国。”   那一刻,我们可以确信:爱国,早已深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这是他执着认定的、用毕生生命给出的答案。   他的本真,他的率性,   正是这个社会所呼唤的清流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的黄大年。有人说,他在科研项目的分配中不徇私情、“不讲情面”;有人说,他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盯得很紧”、有责必问……   我们问他的生前同事:他有没有发过脾气?很多人摇了摇头,想不起来。印象中,黄老师总是笑眯眯的,谦逊又和善。直到他的秘书王郁涵讲到他因为有些课题组成员的工作态度“摔手机”……   我们又找到和他“惺惺相惜”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原副院长董树文,和他“深夜长谈”的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所副所长杨长春,他们以科学家的实事求是告诉我们黄大年的困惑与焦虑,以及他如何在低谷中调整心态,又如何去积极地改造环境。   有一些细节,哪怕只言片语,却给了我们无名的感动。   当我们走进地质宫旁的机库,站在那架试飞成功的样机前,想象着拆迁队突然要来拆除机库时、黄大年情急之下躺在卡车前的情形,随口就问了句:“黄老师当时躺在哪儿?”   青年教师焦健用手一指门前的那块水泥地,眼圈红了:“那儿,黄老师当时就在那儿。”   一瞬间,我们流泪了,怔怔盯着那片空地。   这是怎样一个为了科学可以舍去自己的人啊!   在这个人们内心时常被浮躁困扰的时代,他的本真,他的率性,正是这个社会所呼唤的清流,是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良知与担当。   我们接触的人越多,越看到他不同的侧面;问的问题越细,越感受到他鲜明的棱角;越是有新的发现,越停不下追寻的脚步……白天,我们就像“中了魔”,坐进一个受访者的办公室,就开始一刻不停地敲击键盘;晚上,又像“失了魂”,脑海中总在回放着那些场景:他在深夜奔波机场、火车站,他在女儿婚礼上疲惫而又幸福的微笑,学生们送走来宾后集体跪倒在他灵前……   这些点滴,聚沙成塔,从模糊变得清晰,真实映射出黄大年的精神世界。脑海中总是回响黄大年告诫学生的那句话:   “吃东西可以汤汤水水,但做事千万不能汤汤水水,唯有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才能成就最好的结果……”   黄大年曾说,他的偶像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现在,他做到了。他用同样的选择,为人们定义了什么是高尚的灵魂、什么是信仰的坐标。   懂得他,   也懂得了和他站在一起的一群人   黄大年生前曾说,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这是一个群体。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结识了这样一个群体。   黄大年的助手于平无意中说了一句话,说施一公得知黄大年病危,连夜为他四处联系医生会诊,急得落泪。   我们很想知道,这两位身处不同研究领域、回国前并无交集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究竟因为什么,有着如此深厚的交情。为了采访施一公,我们等了近10天,每天和他联系,他都用短信回复“在忙,稍后联系你”,直到有一天晚上11点,他拨通我们的电话,上来第一句说:“我真的很抱歉,这段时间我有个研究内容很关键,我吃饭都是在以秒来计算。”   “以秒来计算”,这让我们立刻想到了“惜时不惜命”的黄大年。   同样功成名就的海归,同样的科研“疯子”。原本以为他们会联系紧密、经常切磋,谁知施一公说:“我和大年因为‘千人计划’联谊会相识,因为我们都太忙,没有单独吃过一次饭,即使谈话也没有一次超过半小时,但是我们回国的选择是一样的,对国家发展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哪怕只是寥寥数语、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这就是心有灵犀、相见恨晚吧。”   到后来,说到送别,他只说了一句,声音有些颤抖:“一个赤胆忠心的人就那么走了……”我们没有再问,因为已无需再问,对于这样一群一心报国的人而言,还有什么比“壮志未酬身先死”更令人扼腕痛惜呢?!   在这群人身上,不仅仅只有爱国。他们既有爱国之心又有报国本领,他们是把爱国的理想和科学的追求完美结合起来的人。   董树文是我国最大规模深部探测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黄大年曾因为着急科研进度、抱怨人浮于事和董树文发飙,我们原以为,董树文会不高兴,甚至会排斥黄大年,可是他却面带微笑、云淡风轻地说出了那段往事,说出了他是怎样劝慰他,又是怎样支持他。那一刻,我们内心是触动的,触动于他们面对科学时的那种实事求是,触动于他们超凡脱俗的那种处世之道。   我们问了董树文一个问题:“怎么理解黄大年那种对科学探索的疯狂?”他没有迟疑,就给出一个让我们瞬间折服的回答:“科学家就得有这种激情,才有创新的驱动力。我是搞地质的,我自己现在上山前都要打针,往半月板里打针,因为我的半月板已经碎了,但是我觉得很幸福,因为一辈子干的事是你愿意干的,是很幸福的。大年也一样,一辈子能有几次机会接近自己的梦想,是幸福的。”   采访快要结束时,董树文特意带我们去看深探项目的成果展,每一块展板、每一项成果,他都如数家珍。他说,深探项目结题时,他和黄大年两人去德国演讲,走下讲台的时候,台下的掌声把他们都震了。有位外国专家惊呼:“中国人不再沉默了,他们大有领先世界的势头!”   说完,严谨的董树文笑得很骄傲!那笑里,有探索者的豪迈,也有报国者的真情。   那一刻,我们的眼眶很热,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黄大年,看到了一批“从来不缺痴心”的中国科学家。我们也许不懂他们的科学,但我们却深深懂得了他们的心灵和力量。   就是这样一群人,感召着更多的人。于平说,原本以为黄老师走了,大家就散了,可是没想到,大家还在,都想把黄老师未竟的事业完成。   黄大年最得意的门生马国庆曾经为了帮老师留下来,没有出国。现在他一口气领下了好几个项目,要把老师规划的事情做完。他眼里有泪,还调侃说:“我现在这么年轻就得了颈椎病,都怪黄老师。”   黄老师生前费尽心思吸引到吉林的“千人计划”专家和海归人才也在想尽办法,把他弥留之际还在关心的新兴交叉学部的各项工作细化下去……   还有黄老师的那些学生,都没有忘记对老师许下的诺言:学成回来,汇聚起来,就是中国深部探测的生力军。   我们曾经很想问:58岁,太短。黄老师的这一生,值得吗?   杨长春的回答又一次让我们哭了:“很多人觉得大年苦,苦吗?不苦。从整体上讲,他回国后是幸福的。就像一滴水,不管有多曲折,汇入了大海,融入了潮流,终将改变历史的潮汐,而那之中,留下了他的印迹。”   这句话,击中了我们的心。   那一刻,我们终于懂了他。

杏鑫登录注册_李海清要求从严从细从实做好监督执纪工作

杏鑫登录注册_李海清要求从严从细从实做好监督执纪工作

  中国地调局近日举办了以提高纪检监察审计干部的监督执纪能力为主题的纪检监察审计干部培训班。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海清出席培训班并做动员讲话。   李海清指出,各单位纪检监察部门要强化“四个意识”,切实担起全面从严治党监督重任。一是要把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新目标,着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二是要深刻理解纪检监察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政治定位和职责,持续“三转”,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主责;三是要联系实际,充分认识纪检监察工作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政治保障作用,从严从细从实做好监督执纪工作,确保“两出一不出”,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调局提供有力保证。   他提出,继续通过政治巡视、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检查、政治生态督导等专项活动,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以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他要求局纪检监察审计干部要做到“打铁自身硬”,在五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政治意识,筑牢思想防线;坚持学思践悟,提高工作能力;扎紧制度笼子,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深化“三转”,提高监督执纪水平;强化责任担当,打造过硬的局系统纪检监察队伍。   培训期间,中央纪委驻部纪检组副组长王春红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监督执纪规则》进行了详细解读;局总工室、财务部、监审室等有关负责人就地质调查项目管理、财务管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等内容进行了精彩授课。各直属单位围绕实践运用“四种形态”进行了经验交流,广州海洋局等5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与会人员还对局监督执纪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杏鑫怎么注册_全国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成果审核工作圆满完成

杏鑫怎么注册_全国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成果审核工作圆满完成

  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近日组织“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二级项目18家外协单位,开展了为期24天的遥感解译成果审核工作。   参加审核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六个分组同时开展,按照逐图斑初查、问题图斑复查、按比例抽查三个阶段进行,所有存在问题图斑的成果数据均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改。   初查覆盖了全国2871个县的矿山开发环境成果数据,共发现问题图斑4373个,存在勾绘不准、错提、漏提、图斑属性判别错误、拓扑关系错误等问题。问题修改完成后,再对所有问题图斑进行了复查,确保质量合格。最后,还对问题较多的68个县进行了再次抽查,结果显示所有问题图斑均已得到修改,抽查合格率100%。   此次审核工作的开展,统一了思想认识,检查了成果数据,加强了技术交流,积累了审核经验,取得良好效果。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将继续强化质量意识,守住质量红线,努力锻造项目精品,以更加优异的成果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杏鑫登录注册_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要突破

杏鑫登录注册_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要突破

  页岩气勘探开发在四川盆地等地取得重大突破。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在四川盆地及周缘的下古生界志留系龙马溪组的海相地层累计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7643亿立方米。其中,重庆涪陵页岩气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6008亿立方米,成为北美之外最大的页岩气田,预计2017年底将建成年产能100亿立方米。四川威远—长宁地区页岩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635亿立方米。2016年全国页岩气产量达到了78.82亿立方米,仅次于美国、加拿大,位于世界第三位。此外,延长油矿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贵州遵义正安、湖北宜昌陆续获得页岩气工业气流,实现页岩气勘探新区新层系重大突破。   在以石油公司为主体的各方共同努力下,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攻关,我国已掌握了页岩气地球物理、钻完井、压裂改造等技术,具备了3500米以浅(部分地区已达4000米)水平井钻井及分段压裂能力,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   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五年来,煤层气勘探评价、产能建设、开发和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储量产量快速增长,共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2692亿立方米,形成了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个千亿方储量规模区,地面开发的煤层气产量从2012年的26亿立方米增长到2016年的45亿立方米,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加快。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 贯彻新理念 领会新思想 谋划新布局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 贯彻新理念 领会新思想 谋划新布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结合发展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近日,该局及所属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机关全体党员参加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按照十九大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深入研讨地质工作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对确保完成全年任务,谋划部署明年工作作出明确要求。   “学习十九大报告,要全面、认真、有重点地学习和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学习十九大精神转化为发展思路、工作举措,指导产业布局、促进转型发展,加快水文局做强做优做大,推动水文地质工作迈向新时代。”在会议主旨发言中,该局局长蒋向明深入浅出地将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水文局产业发展实际相互衔接,进行了阐述和解读,谈认识,讲体会,表示要用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产业发展方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水文地质工作迈向社会主义新时代。   会议深入分析了目前面临的地勘形势和市场需求,提出必须要研究国家的发展理念和社会的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重新谋划产业布局,找准主业定位,发挥专业优势,促转型谋发展,大力发展与水相关的绿色产业项目,走绿色勘查之路,重点在4方面拓展主业拓空间谋发展:一是做强绿色水文地质勘查业,做大煤矿防治水产业;二是瞄准大项目谋求大发展,把拓展矿山恢复治理市场、煤矿塌陷区的地灾治理和生态恢复作为今后的主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新产业、新领域的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关闭煤矿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强煤矿防治水技术、煤矿废水渗透墙处理技术、河流污染处理技术、河道生态修复美化技术、煤矸石处理技术5项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取得新突破;四是“打好”更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发挥环境地质工程技术优势,努力把“社会的需要就是央企的责任,也是水文局产业的发展方向”形成水文局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美丽生态环境的生动实践,在向社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同时,使水文局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会议对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作了部署,该局党委书记刘占库提出4点要求: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做好表率;二是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并充分认识重大历史意义;三是制订方案,扎实开展“主题党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讲党课、建言献策等系列活动,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学习宣传贯彻氛围;四是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原汁原味地学,原原本本地学,逐字逐句进行理解,把握学习要点,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转化应用,谋划思路举措,确保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和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两手抓、两促进。

杏鑫怎么注册_深化改革,全心全意服务社会 ——中国地质学会6年改革创新发展纪实之四

杏鑫怎么注册_深化改革,全心全意服务社会 ——中国地质学会6年改革创新发展纪实之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基本方略和战略部署。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是中国地质学会在近几年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据了解,201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对全国社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年7月,中国科协印发了《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又对全国学会深化改革作出了整体部署。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表示:“根据中央要求,中国地质学会近几年积极转变职能,发挥平台优势,通过开展一系列服务工作,在服务社会、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会服务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据介绍,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中国科协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国地质学会根据自身职责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订了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对学会具体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做出了安排,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2016年在中国科协组织的考核中,中国地质学会的改革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并被中国科协授予“提升能力建设优秀社团”,成为全国学会深化改革的先进典型。中国科协网以“看中国地质学会如何修炼六大神功,提升学会服务能力”为题进行了报道。   主动作为,承担政府职能   承担政府转移职能是中国地质学会立足自身实际深化改革发展的主要工作之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科协深化改革、承担政府职能的总体安排,中国地质学会被确定为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43家全国学会之一。学会的分支机构和省级地质学会也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任务,开展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持,推动了学会科技服务工作社会化的发展。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中国地质学会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地勘行业各部门地质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围绕着如何实现找矿突破提对策、提建议,并将意见建议汇总成册提交给国土资源部,供领导决策参考。   2012年到2016年,中国地质学会又先后组织陈毓川、彭苏萍等院士专家赴福建、天津、河北、贵州、甘肃、陕西开展调研工作,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重大地质环境问题、“一带一路”地质工作合作等议题,在与所在省、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提出咨询建议,受到了高度重视。   按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中国地质学会组织有关专家高质量完成了《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地学开发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报告,组织有关专家完成了我国未来10年地质类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的专业和建议人选目录咨询报告,受到了中国科协充分肯定,彰显了中国地质学会在全国地勘行业中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中国地质学会作为主持单位,还积极开展了对非国家经费来源、自筹经费完成成果的评审工作,接受地勘行业有关单位的委托,对所完成地学科技成果、找矿成果进行第三方评审鉴定,评审程序规范、公正、透明,得到相关单位和成果持有人的赞誉。此外,中国地质学会还组织推荐专家积极参加国家、地勘行业中的各类科研项目、科技平台、科技成果奖项、人才奖励等评审工作,为今后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   发挥优势,服务社会民生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地质学会还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特别是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号召广大会员积极投身救灾一线,参与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例如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中,中国地质学会两个分支机构荣获先进集体,10多位会员荣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广西柳州帽合村、桂林瓦窑航道局先后发生严重的岩溶塌陷灾害,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研究解决塌陷问题;2013年,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组成专家组,奔赴四川雅安参加抗震救灾工作;2014年,云贵川岩溶石山地区大旱,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专家奔赴抗旱救灾一线,打水井、修渠道;地质灾害专家委员会积极投入到云南、四川芦山、都江堰等7次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防治咨询服务,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称赞;地质力学、物化探专业委员会也围绕自己学科范围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扬。   2015年,贵阳发生山体滑坡、陕西山阳县发生山体滑坡和浙江丽水山体滑坡等,学会组织专家组在现场开展应急支撑服务,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认可。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地质学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促进地质科技繁荣发展、地质科技普及推广、地质科技人才成长提高、地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搭建平台、设计抓手,坚持完善职能、开拓创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任重道远。”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做好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调研、协调等相关工作,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展现新作为。   接轨国际,开展教育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   据朱立新介绍,我国大学本科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起步于2006年,是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6月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预备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大学本科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加入《华盛顿协议》,对于我国工程教育乃至工业界都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朱立新表示,我国工程教育将采用与《华盛顿协议》具有实质等效的人才培养国际标准,其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也将得到《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认可、采信,这也为我国专业认证的工程师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我国职业工程师制度和人才国际流动打下了基础。   据了解,2013年,教育部、中国科协赋予中国地质学会开展我国高等院校地质类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职责。“承担此项工作,意义重大,责任也重大。”朱立新说,“早在2007年,中国地质学会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参与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是最早参与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工程专业教育认证的全国性学会之一。”   承担该项职责后,中国地质学会积极筹备,组建了“地质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工作组由来自高校、行业企业、行业主管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等相关单位推荐的15名专家组成,同时根据有关要求,制定了《地质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管理办法》,明确了试点工作组、认证专家及秘书处成员的组成原则、工作职责及工作制度,为日后开展认证工作管理和监督奠定了基础。   2013年以来,中国地质学会圆满完成了同济大学等20所高校,29个专业的现场考查专业认证工作。在进校实地考察工作中,积极安排见习专家和见习秘书随考察组共同完成考察任务,使专家们在“实战”中接受了锻炼。2016年,先后组织16名专家和5名秘书参加了认证协会的专题培训。学会还制定了《专业认证专家考核暂行办法》,对认证专家培训和进校考察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管理办法。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中国地质学会高质量地完成了相关认证工作,在今年9月举行的中国科协认证工作评估会上,中国地质学会被评为优秀。截至目前,中国地质学会已经先后对全国20多所地质类院校的30多个专业进行了本科教育专业认证,为我国2016年顺利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历资格互认的《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做出了贡献,受到了教育部、中国科协的表扬。

杏鑫注册链接_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地勘工作提质增效重要举措

杏鑫注册链接_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地勘工作提质增效重要举措

  为使地勘单位尽快掌握大比例尺填图技术,中国矿业联合会将于2018年3月底在北京举办“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高级研修班”。   中国矿联在以往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的工作需求和区域特点,特邀业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权威专家。讲座将从地质勘查管理的角度介绍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的理念与工作方法,以及地质填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矿产勘查工作。重点讲述国土资源部启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未来国内进行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的重要方法,是地勘工作提质增效、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衔接商业性矿产勘查与公益性地质调查的有效手段。国土资源部与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7年初正式启动了1:2.5万地质填图试点工作项目,此项工作的实施为地勘单位提升能力和拓展业务提供了重要机遇。   联 系 人:吴秋丽 010-66557674 15601121521    陈宇清 010-62260436 13901186185

杏鑫怎么注册_第一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高校领导与媒体座谈会小记

杏鑫怎么注册_第一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高校领导与媒体座谈会小记

  细雨绵绵,似有道不尽的长情话语。4月23日,伴随着第一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开幕的热烈气氛,由全国地质资料馆、中国矿业报社牵头组织的地矿高校领导与新闻媒体记者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   座谈会旨在了解地质、矿业领域高校的状况,探讨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聆听地质、矿业类高校对媒体及宣传报道的诉求,使媒体更深入了解地质、矿业高等教育情况,推进地质人才培养。   座谈会由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赵腊平主持,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刘雅彦出席。   矿业应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赵腊平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矿业报》的基本定位。他说,中国矿业报把矿业全产业链作为宣传报道的对象,这里的矿业不单纯指矿山采掘,而是从最前端的地质调查开始,随后是地质勘查、矿山采掘、矿产品加工,一直到矿产品贸易、矿业全行业管理,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整个行、全产业链服务是报纸的定位。   他认为,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误解或误区,那就是有些人把矿业看作是污染的代名词,提起煤炭等矿产开采利用,就想到雾霾。其实,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例如,德国也是一个大量使用煤的国家,美国近几年也恢复采煤,为什么没多大污染?与煤的清洁利用有关。他认为,从历史上看,没有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就谈不上工业文明;同样,没有绿色勘查和绿色矿业,没有地质勘查行业和矿山这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也就不会有现代矿业文明和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   赵腊平介绍,近年来,《中国矿业报》开设了“教育·人才”版,加大了对地质、矿业高等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宣传报道力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何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优势,加大对地质、矿业高校及其教育特色的报道,形成品牌效应,希望利用此次座谈会,聆听各位参会的高校领导与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   加大地矿红色文化宣传力度   第一个发言的高校领导是河北地质大学校长王凤鸣。他坦言自己是《中国矿业报》的忠实读者,《中国矿业报》在启迪校领导班子教育思路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地矿行业应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红色文化,河北地质大学名誉校长李廷栋院士就曾多次提出传播红色文化,并一直督促先做起来。因为百年地质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地勘行业涌现出了一批英烈、最美地质人,还有一大批劳模,他们在最困难、最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先进事迹值得弘扬。但是目前地勘行业英雄模范人物的纪念活动相对较少,为此该校学生创立了地质之光社团,专门搜集全国各地的行业先进人物事迹、数据,影视、图像资料,包括一些口述史。这项工作得到了很多院士、有关领导以及中国矿业报社的大力支持。同时,他希望,中国矿业报社和其他中央媒体可以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块阵地,激励青年学子成才。   成为培优人才的通道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郭朝辉明确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此次大赛,如何应用大数据是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行业都离不开地质资源,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项目在开始之前,都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及地质资料收集,如何让这些地质资料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保护生态环境也需要地质资料作为基础,两者结合可以开发出很多资源,比如,这次大赛的作品要求之一——如何应用地质资料数据进行应用专题开发,这个专题开发包括生态环保、数据终端的开发,希望媒体对好作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好作品。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伯平则表示,希望中国矿业报社加强舆论引导,让专家在各种大赛中多给予学生一些指导。   一些高校领导表示,大赛是学生和老师自我锻炼与展示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对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对当前学生就业出路,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邵拥军提醒,每个省份行业部门用人应循序渐进,用人数量不要波动太大,应做到数量可控。学生学成以后需要有一个出路,但是一些省份的地矿局、有色局、核工业局、煤田局等甚至已经连续两年不招人了,这需要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共同解决。如果学生就业有合适的岗位,会有更多的学生报考相关专业,这也是一个行业的生命线。   让科普宣传深入人心   “成都理工大学有一个非常知名的科普作家叫刘兴诗,已出版了200多本作品,因这200多本作品叠起来,和他身高一样,也被戏称为著作等身,其地质科普作品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郭朝辉说起这些兴致颇高。   据了解,成都理工大学较早就启动了地质科普知识进中小学工作,他们每年都会送给中小学校一些恐龙复制模型、岩石矿物标本等,并给学生们讲解相关知识。他们不仅“走出去”,还“请进来”,去年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地学体验营活动,其中包括参观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实习基地,学生们反响非常好。明年,他们还将继续组织地学体验营活动,届时会邀请中小学生和媒体朋友一起参加。   郭朝辉介绍,成都市预计投资12亿元,准备与成都理工大学联手打造地质资源博物馆,用于宣传地质资源,宣传科普文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则对地质文化和科普工作进行了有益尝试。该校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成军介绍,该校每年举办大学生科学研究活动,邀请全国200位高中生参加,向他们介绍一些地质知识;该校还排演了话剧《大地之光》,已在北京、西安、武汉、重庆四地公演,影响非常大。今年,该校还成立了科普研究院,以加强科普研究以及创作,同时希望邀请国内一些知名的科普专家驻校创作;组建了一支科普宣传队伍,组织学生到生源地进行科普宣传。   在他看来,科普工作很重要,地质又是一个小众学科,希望媒体多关注地质地矿行业。去年,该校还推出了地学长江计划,主要是围绕长江流域开展相关的地学研究工作。今年,武汉市正在主推长江文明,该校也在积极地参与,长江自然博物馆的建设、长江自然资源及大数据建设也与这次大赛的主题非常吻合。   邵拥军认为,每个高校都有传承地质文化的义务,比如科普文化进入中小学、旅游地质等。国家有关部门不仅建设了一批科研基地,而且还建设了一系列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这些基地都渗透了丰盈的地质文化,是对群众、学生开展地质文化传承教育的最佳载体。全国各地都有地质博物馆,这也是传承地质文化的一个窗口。中国矿业报作为行业主流媒体,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大赛值得期待   会上,高校领导们都表达了同一个愿望,很高兴参加此次活动,真心希望把大赛办好,而且一届届连续办下去。高校青年学子作为参赛的主力军,参与度越高,大赛才会越办越好,组织方应多了解学生诉求,设计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模式,尽快明确组织方式,确定专家组和评审方式等。同时,他们表示,欢迎媒体走进高校,欢迎新闻记者参与到学校有特色的活动当中,希望通过媒体宣传,把地质文化传播得更远,让更多的人了解地质文化。   “关于这次大赛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全国地质资料馆会考虑和国内外一些出版社联系结集出版。”全国地质资料馆二级项目负责人李晨阳表示,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服务完全是开放的,而且其公开化服务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外面很多单位,包括系统内的一些单位却不知情,因此我们也需要“走出去”,希望在高校举办一系列的地质资料推荐活动。   座谈会接近尾声,但高校领导们仍兴犹未尽。最后,赵腊平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各位高校领导、教授、专家就如何加强媒体与高校的合作,如何加强地质矿业教育的宣传报道,座谈会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的意见,都是真知灼见,颇有收获。下一步还将考虑把更多的地矿高校吸收纳入大赛,充分发挥大赛桥梁纽带的作用。同时,考虑建立一个平台,把这些高校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探讨研究一些矿业地质教育问题,并逐步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   河北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领导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网、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工业报、中国煤炭报、中国矿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等多家媒体参加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