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残积物与风化壳

杏鑫怎么注册_残积物与风化壳

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称为残积物(eluvium)。其中除碎屑物外尚有少量新形成的矿物,它们的结构松散,碎屑往往大小不均,棱角显著,无层理。   残积物多分布在分水岭、山坡和低洼地带,其顶面较平坦,而底界起伏不平,与基岩呈过渡关系,残积物的厚度因地而异。

杏鑫登录注册_这份防灾减灾自救手册,请查收

杏鑫登录注册_这份防灾减灾自救手册,请查收

 应急管理部 发布的数据: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干旱、台风、地震等为主,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494万人次受灾,792人死亡失踪,526.2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5.7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058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864亿元。

杏鑫在线注册_与薰衣草共舞——紫锂辉石

杏鑫在线注册_与薰衣草共舞——紫锂辉石

在遥远的普罗旺斯,漫山遍野的薰衣草花田生长了1个多世纪。而在我国,经过新疆伊犁人数十年的精心培育,薰衣草在天山脚下伊犁河畔已成规模。点点碎碎的紫色汇聚成了一片紫色的花海。它们静静地、诗意般地生长着、舞动着,似乎从另一个国度翩翩而来,在阳光充满爱意地轻抚下,洒下一串串朦胧的花影,这是独属于薰衣草的浪漫。在宝石家族中,也有这样一抹浪漫不失格调的紫色,让我们随着薰衣草的摇曳,走进紫锂辉石的世界。 紫锂辉石晶体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当选东亚东南亚政府间地学组织指导委员会主席国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当选东亚东南亚政府间地学组织指导委员会主席国

   近日,中国成功当选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指导委员会主席国,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中国驻CCOP常任代表李金发担任CCOP指导委员会主席。11月23日,CCOP指导委员会主席线上就职仪式在泰国曼谷举行。CCOP指导委员会前任主席、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矿产资源局局长颂迈·泰查万,印度尼西亚能源与矿产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局长、CCOP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埃科·布迪·勒隆诺出席会议并致辞。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指示精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地学合作机制建设,负责协调国内有关单位与CCOP开展合作,中国科学家积极参加国际组织并担任重要职务,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地质科学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此次,中国成功当选CCOP指导委员会主席国,彰显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促进区域互利共赢的成效,将为促进东亚东南亚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李金发在就职讲话中表示,CCOP作为东亚东南亚地区唯一的政府间地学合作组织,将加强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气候变化协议》等全球性重要协议的对接,积极推动相关国家开展碳中和碳达峰、地质灾害防治、海洋地质、城市地质以及地学大数据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着力推动区域内重大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的解决,促进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CCOP成立于1966年,原为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一个地区性组织,1987年独立成为东亚东南亚地区唯一的政府间国际地质科学组织,总部驻泰国首都曼谷。CCOP现有16 个成员国、14个合作国和17个国际合作组织,其使命是促进和协调东亚东南亚地学项目实施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CCOP有关成员国地质调查机构负责人见证了就职仪式。就职仪式后,CCOP举行了第57届年会和77届指导委员会议。

杏鑫在线注册_嫦娥五号返回样品首篇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

杏鑫在线注册_嫦娥五号返回样品首篇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刘敦一研究员和地质所海外高级访问学者澳大利亚科廷大学Alexander Nemchin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嫦娥五号返回月球样品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证明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目前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10亿年,为完善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嫦娥五号年轻玄武岩的年代与成分”。这是以嫦娥五号返回样品为研究对象发表的首篇学术成果,刘敦一研究员与Alexander Nemchin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车晓超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   自美国和前苏联分别执行“阿波罗(Apollo)”和“月球(Luna)”月球探测任务以来,在对这些样品进行长达52年的科学研究后,人类对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月球的岩浆作用在何时停止,即月球在地质意义上何时死亡,这一月球演化历史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此前发现月球最年轻的岩浆活动约为29亿年。此次嫦娥五号采样位置设计在了月表最年轻的月海玄武岩区域,所采集的样品应含有年轻的月球玄武岩,全世界科学家都满怀希望,期待从嫦娥五号样品研究中获得更年轻的岩浆事件结果,以完善月球岩浆演化历史。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团队在今年7月获得嫦娥五号样品后,立即着手对样品中的岩石和矿物进行了密集、高强度的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年代测定,研究团队中国内外成员实时远程讨论,用详尽的微区原位高分辨率二次离子质谱(SHRIMP)定年数据和坚实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数据,证明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目前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10亿年。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被国外同行赞誉为“世界著名地质年代学研究平台,世界上运行最成功的实验室之一”。中心刘敦一研究员团队自2007年起便与国际知名学者合作开展月球样品研究,凭借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二次离子质谱(SHRIMP)的技术优势,在国内率先完成了阿波罗(Apollo)12、14和17号样品的分析研究工作,揭示出月球早期存在多起重大天体撞击事件,为解决月球岩浆演化和撞击历史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力学所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日志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力学所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日志

  2016年12月10日,在历经了25天的辗转奔波后,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力学所第一批科考队员——刘健教授级高工和陈龙耀博士顺利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并协助中山站完成了第一次卸货任务。   据了解,力学所按照目前所承担的国家海洋局极地专项、国家地质调查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任务要求, 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将分多批次在南极中山站、长城站和罗斯海附近区域开展野外现场考察。   11月16日,第一批科考队员从北京出发,经广州转机,于第二日凌晨6点抵达澳大利亚,随后前往停靠在珀斯卫星城弗里曼特尔港的“雪龙”号科考船,与参与本次科考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专家汇合。   11月18日,“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大利亚完成物资补给,出发前往中国南极中山站。从弗里曼特尔港出发不久,科考船就来到了位于南纬40°至60°的南半球西风带——来自副热带高压的气流在这里汇聚,在地球自转力的驱动下,形成了环绕南极大陆的气旋和强气旋,破坏力和强度与台风相比毫不逊色,因此又被称为“咆哮西风带”或“魔鬼西风带”。去年西风带的气象条件格外复杂恶劣,如按常规航线行进,科考船将会与4个气旋正面相遇。为求稳妥,“雪龙”号采用了迂回航线,进入西风带初期降低航速并顶风抗浪,随后根据卫星云图和气象会商的结果适时调整航线。两万余吨的“雪龙”号在“西风带”中乘风破浪,大部分科考队员都出现了晕船的现象。虽然在出发前都做了周密的准备,晕船药、晕船贴和晕船腕带几乎全使上了,可效果似乎不怎么样,大家普遍没有食欲甚至呕吐,餐厅从出发时的满座状态锐减到上座率不足一成。力学所的考察队员每天只能勉强吃一顿饭或只吃个苹果,在天昏地暗般的日子里盼望着“雪龙”号早点驶出西风带。   11月29日,历经12天的航行,搭载着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科考船抵达距中山站31千米处的陆源冰区域。由于乱冰区冰情较为复杂,冰层较厚,部分冰脊高达3~4米,雪地车无法通过,卡32型“雪鹰”直升机成为了运输主力,从上午8点到晚上11点不间歇地吊运中山站以及内陆队的科考设备、建站材料、度夏和越冬人员食品、油料等700余吨物资。   物资吊挂至中山站后,科考队员们协助机械师进行了脱钩、物资卸载、转运、规整和入库等工作。在经历了15天、200余次的卸货工作后,科考队员们早已是腰酸背痛,双臂如同灌了铅一般。在这场卸货攻坚战中,力学所的队员们总是冲锋在前,与大家默契配合,圆满完成了任务,充分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受到了领队及站长的高度赞扬。   下一阶段,力学所第一批次科考队员将对野外考察的物资和装备进行清点,根据天气情况制订现场实施计划并向站长申报,同时根据实施计划准备相应天数的野外露营所需的食品、水、帐篷、燃油和发电机等相关物资,为赖于尔群岛的野外考察做好充足的准备。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地质科学院主要领导调整 钟自然兼任院长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地质科学院主要领导调整 钟自然兼任院长

  报经中央组织部同意,国土资源部党组决定,钟自然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李金发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严光生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班子由4人增加到7人。   4月10日下午,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召开地质科学院主要领导干部任职大会,宣布对主要领导的调整任命。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土地副总督察张德霖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国土资源部人事司司长张陟宣读了《中共国土资源部党组关于钟自然等5名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和《中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骆庆君等2名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任命钟自然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李金发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严光生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任命骆庆君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何庆成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张德霖指出,地科院领导干部职务任免,是部、局党组从事业改革发展和地科院领导班子实际出发,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并报中央组织部同意,做出的重大调整。部党组决定部、局多名领导兼任地科院班子成员,班子人数也由4人增加到7人,是对地科院领导班子力量的充实和加强。不仅体现了中组部和部、局党组对地科院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更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勇担“向地球深部进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和地质科研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张德霖强调,此次地科院领导班子调整是全院乃至全局的一件大事。全院职工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部局党组决定的精神上来,恪尽职守,服从安排,实现工作顺利交接、平稳过渡。   钟自然在大会上表示,新一届地科院领导班子将切实担负起创建全国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一要全力以赴申报地球深部探测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地球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实验室;二要切实担负起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向地球深部进军”的职责任务;三要精心支撑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四要把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五要加快推进地科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六要全力营造风清气正、宽容和谐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国土资源部人事司、科技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部分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中国地质科学院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会议。

杏鑫在线注册_太湖流域山丘区关键带监测获取重要多要素数据

杏鑫在线注册_太湖流域山丘区关键带监测获取重要多要素数据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评价”项目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该项目归属于“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项目组在太湖流域源头山丘区建立了关键带多要素监测站,通过采集、测定汛期地表水、地下水样品,获取了一批有价值的水文-水质-土壤等多要素数据,揭示了区域水化学类型特征及Cl-、SO42-、NO3-、总氮、总磷等组分与降雨-径流的响应关系。项目成果为深入探索山丘区关键带水量转化机制、交界面溶质运移规律等奠定了基础。   一是建立太湖流域浙西山丘区关键带监测站。该监测站设有气象站1处、植被蒸发站1处、土壤水分剖面4处、土壤水势剖面3处、量水堰3处、山坡浅层地下水井13个、常规水质要素监测点3处,数据采集间隔在5到10分钟之间。常规监测项目涉及水量-水质要素,同时采集分层土壤样品测试物理、化学、水力参数等。   二是查明小流域内竹林、茶园两种代表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水和基岩裂隙水的化学性质和降雨引发的稳定性阴离子变化特征。无机指标化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地表、地下水中主要阴离子为HCO3-、SO42-,主要阳离子为Ca2+、Mg2+。水源受岩石分化和大气降水联合作用影响,其中地表水体受大气降水作用更为明显。采样点处Cl-、S42–与NO3-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较为相似。降雨径流过程与NO3-、SO42-离子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很可能存在降雨稀释作用。   三是揭示了暴雨过程中不同汇水面积水系中氮、磷含量变化特征。项目组选定3个不同汇水面积的代表断面,测定一场暴雨过程中总氮、NO3-、总磷的含量变化。三项测试指标在降雨初期均出现明显峰值,随后总磷均逐渐减小,总氮和NO3-的第二次峰值出现在地表径流量的第一个峰值时刻。氮、磷的第一次峰值可能与河道周边点源营养物质快速汇入有关,第二次氮的峰值可能与面源营养物的集中汇入有关。由氮磷变化过程的差异可推断,水系中氮元素的贡献度呈现点、面结合的特征,竹林区等植被茂密区也是重要的氮源,磷元素的运移可能主要受水系周边辐射区影响。汇流面积越大,总磷含量越高;氮的含量与面积关系不大,可能与单位面积的输出率有关。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西安市人民政府研讨城市地质工作并形成共识 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城市地质工作“西安模式”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西安市人民政府研讨城市地质工作并形成共识 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城市地质工作“西安模式”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西安市人民政府近日在西安共同召开大西安城市地质调查与地下空间应用研究合作方案编制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聂仲秋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王西京主持。   王研强调,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要全面贯彻落实局市合作协议,为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他要求,一是要坚持需求导向,充分认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重大意义;二是要坚持职能定位,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行业优势,大力推进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三是要坚持政府主导,通力合作,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城市地质“西安模式”,形成统一的地质云、数据库。   聂仲秋对西安地调中心在西安所做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和感谢。他表示,西安一定要抓住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试点城市的机遇,全力以赴推进和落实合作协议,依托西安地调中心的优势,各部门通力配合,整合资源信息,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西安地调中心介绍了“大西安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与地下空间应用合作方案”主要内容。西安市勘察测绘院介绍了项目组织实施等有关安排。   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发改委、建委,长安区人民政府,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西安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杏鑫在线注册_责任重于泰山 不容丝毫懈怠 ——2017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解读

杏鑫在线注册_责任重于泰山 不容丝毫懈怠 ——2017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解读

  ■2016年,全国成功避让地质灾害676起,避免人员伤亡23956人,避免经济损失7.1亿元。截至目前,30多万名群测群防员已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设立了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31个省、179个市、990个县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   ■当前,防灾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备受各方瞩目,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越是以往防灾成效突出的地方,越是近几年都没有遭遇大灾的山地丘陵区,越是要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问题意识。切实做到思想上不松懈、行动上不怠慢、工作上不打折。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与社会关联度很大的工作,绝不能自说自话,就防治谈防治。今年,国土资源部将从全国层面予以引导交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汛期即将到来,希望大家抓紧行动起来,思想上一丝不苟,责任上一环不漏,措施上一招不失,指挥上一抓到底,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尽心尽力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凌月明在4月21日召开的2017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会上,凌月明表示,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各地省级党委、政府的换届之年,特殊时期、敏感节点多,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凌月明要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国家防总2017年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他还回顾总结了2016年防治工作,分析研判了防灾形势,并对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2016年地灾防治成效显著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成功避让地质灾害676起,避免人员伤亡23956人,避免经济损失7.1亿元。其中,三峡库区连续14年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死亡;湖南、四川、云南、甘肃等4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省份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伤亡事件;四川连续3年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保持在历史最低位水平。   据了解,2016年,国土资源部多次召开会议,对汛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领导先后带队到山西、福建、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甘肃、新疆等地及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地区检查指导,确保防灾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各地充分发挥技术队伍和群测群防体系作用,做到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   此外,国土资源部坚持全年24小时应急值班,共安排值守700人次,接报并处理各地灾情、险情和预警等各类信息600余份。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部领导带领国务院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和指导地方完成福建泰宁“5·8”泥石流、新疆叶城“7·7”泥石流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16年,全国各地共成功处置地质灾害灾情险情13000余处,未发生1起因二次灾害导致人员伤亡事件。   同时,国土资源部部署全面推动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防治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成效明显。   据了解,在全面完成全国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1∶20万调查的基础上,完成1333个县(市、区)的1∶5万详细调查和12007处隐患的勘查,基本查明全国地质灾害现状。全国31个省(区、市)、323个市(地、州)、1880个县(市、区)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全国共有30多万名群测群防员,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全覆盖。   此外,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设立了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年度资金额55亿多元。全国共完成5481个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保护127万多人的生命安全,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58万多人实施了搬迁避让。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了解到,目前,全国已建立了31个省级、179个市级、990个县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建立了31个省级、270个市级、768个县级应急技术指导机构。125名国家级应急专家和2619名省级应急专家在各地分区驻守指导。17个省份形成了专业队伍包县、包乡提供技术服务防灾机制,极大解决了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坚持“不死人”的首要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百姓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责任重于泰山,不容丝毫懈怠。”凌月明指出,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面临的严峻形势。   “生命财产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地质灾害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   凌月明表示,这既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展的良好机遇,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挑战和压力。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扛牢自身职责,把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凌月明称,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和动态变化的特点。隐患点数量动态变化,虽然通过综合治理核销了很多,但随着情况的变化和调查详查排查的深入,未来仍会继续增加。   “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们年年讲、年年抓,但是对某个具体地方来说,不一定年年有灾,甚至多年无大灾,干部群众容易产生松懈、麻痹思想,这是最大的危险。”据了解,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是世界性难题,不仅已发现的隐患点不容易防控,且只对此进行防控也远远不够,这些都使得防灾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凌月明指出,越是以往防灾成效突出的地方,越是近几年都没有遭遇大灾的山地丘陵区,越是要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问题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绷紧防灾的弦,切实做到思想上不松懈、行动上不怠慢、工作上不打折。   凌月明强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盯紧看牢重点时段、重大隐患和重点地区,一旦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毫不动摇地坚持“不死人”的首要目标,坚决、及时、果断地避险转移所有应该转移的人员。特别是对于应急预案之外可能存在的隐患点、可能发生意外的一些环节和区域,也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使防灾工作不留空白、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拓宽思路做好今年工作   3月22日,国家防总召开2017年第一次全体会议,汪洋副总理要求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全面做好各项工作。   国土资源部已于3月分印发了《关于做好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凌月明指出,“各地即将陆续进入主汛期,大家要按照早动员、早部署、早防范、早准备的要求,把每一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   他表示,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与社会关联度很大的工作,绝不能自说自话,就防治谈防治,而要把地质灾害防治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中去思考、去谋划,找到防治工作的着力点,拓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凌月明要求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国土资源部将从全国层面予以引导交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社会和谐稳定、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保障。   凌月明表示,这方面可以做的工作很多,比如,研究出台政策措施,按照“谁治理、谁受益”原则,吸纳各方资金投入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和责任单位通过购买服务的办法,引进专业化公司开展监测预警来增强地灾防治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更好地将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与扶贫攻坚、土地整治、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以四川省崇州市为例,崇州市将地质灾害搬迁避让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有机结合,形成地方政府、国土部门、受威胁群众多赢局面,成功破解了“不能搬”、“不好搬”、“不愿搬”的避险搬迁瓶颈问题。   凌月明称,近些年来,各地在防灾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比如负责同志分片联系、重大隐患点责任到人、汛期领导干部驻守督导、专业队伍对口包干等好经验、好做法要在全国特别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全面推广。   去年底,国土资源部正式印发《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凌月明要求,各地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实际,确定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和目标,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凌月明强调,要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详查排查。在这方面,既要关注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和山地斜坡地带、沟口处、交通干线两侧、库岸、矿山采空区等区域,也要关注地形地貌容易形成地质灾害的危险地段和区域。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补充完善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形成隐患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凌月明称,总的来看,近年来发生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特别是重大人员伤亡的隐患点,都是调查排查中未发现的点,这说明对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详查排查是有效的,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   凌月明表示,国土资源部将继续深入推进基层防灾能力建设。一是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继续推动市县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技术支撑机构建设,继续推动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尽快实现全国山地丘陵区全覆盖;二是加强群测群防和专业的融合;三是继续集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教育和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