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名不见经传的云台山,凭着世界地质公园这张名片一夜爆红,诱发了旅游界的“焦作现象”,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一个著名景区;默默无闻的黛眉山,通过地质公园的打造,两年内实现了从省级到世界级的申报过程,成功步入世界名山之林,创造了旅游的奇迹;矿山开采后留下的“残山剩水”,借着环境整治和地质公园建设,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景区;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采煤塌陷区,通过规划和建设,成为了一个美丽诱人的矿山公园;即便是远在青藏高原、人迹罕至的羊八井、易贡、札达土林等地,也因为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让旅游变得热闹起来……这些变化,都源于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神来之笔”。 十一黄金周云台山游客如潮 芒砀山废弃矿坑改造的寒武湖景观 汝阳黄河巨龙场景复原 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底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旅游地质调查中心。2009年,在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旅游地质调查中心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是河南省地矿局所属、省内惟一的一家专业从事自然环境保护、地学旅游产品开发和为“国家公园(自然类)、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地学文化产业”做支撑服务的技术密集型国有企业,是河南省自然环境保护和地学旅游发展促进会的支撑单位,是河南省地矿局和河南省地调院民生地质、旅游地质的成果转化和应用基地,也是河南省地矿局民生地质产业的发展平台之一。 据统计,该公司成立以来,以“发展地学旅游,助力美丽中国”为目标,足迹遍布国内10多个省份,先后承担了26个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规划与设计,约占国家地质公园270家的1/10;设计、建设或改造的地质公园博物馆、自然博物馆38家;承担的地质公园和旅游景区提升策划项目13项。 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缘何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个个本来毫不起眼甚至被当地视为沉重包袱的地方“点化”成山青水秀、日进斗金的“聚宝盆”?作为中国地学旅游专家、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秘书长,该公司执行董事张忠慧一语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中国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多年来积累的丰富基础资料和人才、技术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坚强的基础;当前持续的旅游经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穷山恶水成为“金山银山” 与往年一样,今年的国庆长假对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而言,又是一场“大考”——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把一个偌大的景区堵得水泄不通。 云台山景区位于太行山南麓的修武县境内,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加上交通不便,以前当地村民穷困潦倒,入不敷出,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曾一度被外界喻为穷山恶水。 如何让穷山恶水变成当地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和村民致富的“聚宝盆”?当时的政府开始谋划依托当地的山水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地政府1999年斥巨资开发建设云台山景区后,一直不温不火,年游客量只有区区十余万人次,收入不足400万元,根本不能维持正常运营。2002年,在焦作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云台山景区联合焦作其他四个景区(青龙峡、峰林峡、青天河、神农山)启动申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4年成功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极大地提高了云台山的知名度,游客人数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当年游客量就突破100万人次。目前,该景区每年接待游客持续保持在500万~600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8亿元,为地方财税贡献达1亿多元。 更重要的是,随着以云台山为龙头的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焦作市这个百年“煤城”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也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典范被编入了中学教材。凭借云台山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修武这个小县年旅游综合收入近40亿元,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名县。景区所在地云台山镇依靠旅游业脱贫致富,全镇人口不到3000人,宾馆达400多家,人均收入达5万元,成为全省闻名的富裕乡、全国文明乡镇。 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水还是那潭水,云台山景区为何能发生如此巨变?这些都要归功于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及其依托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早在云台山景区开始筹建时,作为该公司前身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旅游地质调查中心就深度参与,依靠自己多年积累的地质地理资料指导景区建设。当时,他们组织实施的《南太行地区“云台地貌”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在2002年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也成为云台山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科学支撑。在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启动后,他们更是全程指导,出谋划策,承担了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料编制、规划和设计工作。 作为国内知名的地学旅游专家,张忠慧既是云台山景区发展过程的见证者,也是云台山景区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后规划、建设的主持者。他感触颇深地说:“云台山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河南省地调院在地质公园领域创造的一个奇迹,她的成功诱发了强大的地质公园效应,被全世界推广,在推动地质公园发展中,起到了极大作用。” 也正是因为云台山景区的成功,以及捕捉到了未来山水旅游资源开发的美好前景,河南省地矿局果敢决策,依托河南省地调院,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第一家专业从事自然环境保护、地学旅游产品开发和为“国家公园(自然类)、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地学文化产业”做支撑服务的技术密集型国有企业——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这也为张忠慧及其所在的团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随后几年间,他们凭借在云台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名气,在地质公园领域过关斩将,一路绝尘,成为了国内地质公园的引领者之一。 华夏大地的地学丰碑 他们主持了中国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让王屋山这座“愚公移山”的故事发扬光大,使“养在深闺无人识”的黛眉山名扬世界;主持了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规划与建设,让“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嵩山在天地之中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地质之光;参与了中国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部分工作,以及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世界地质公园的综合考察、项目立项和规划设计;同时,还承担了26家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规划、设计及建设工作,让一批呆滞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彻底释放,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 残山剩水成为绿水青山 金风送爽秋意凉,湖光一色人喜洋。今年国庆节前夕,中国矿业报记者来到由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规划设计和正在建设的息县濮公山矿山公园时,惊喜地看到,原来满目疮痍、废石遍地、杂草丛生的濮公山废弃矿山正在变身为一个湖光山色、景色迷人的城郊矿山主题公园。 顺着新修建的台阶拾级而上,两旁的桂花香气扑鼻,千年的古树枝繁叶茂。站在山顶,极目远眺,水如碧玉山如黛,云想衣裳花想容,碧绿的一池湖水如天池般神秘醉人,俊秀的迎客松随风起舞,湖上的九曲通道如一条玉带盘绕在水面上,即便是矿山开采后留下的绝壁如今也成为了一道绝佳的风景。 濮公山作为大别山最北端的余脉,因苏东坡所书“东南第一峰”而青史留名。曾几何时,无序开采、过度开采使这块毓秀之地变得肢体破碎,由此引发的利益矛盾、环境矛盾、生态矛盾、安全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当地的一个“毒瘤”和“火药桶”。 “原来这里有采石场、石料加工厂和石灰石窑几百家,是一片矿坑遍地、废石成堆、四处冒烟的荒芜之地,‘吃饭捂着碗,睡觉蒙着脸,一年吃块预制板’是当地当时的真实写照。”谈起彼时的濮公山,濮公山管理区党委书记夏明程依然不堪回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也不能走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老路!”2012年底,新一届息县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科学决策,对濮公山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关停所有矿山开采,还大山一片蓝天和安静。 矿山关闭了,濮公山也安静了。但多年来矿山开采留下的废弃坑口如同一块块疮疤,刺痛着当地政府的神经。 “让残山剩水变成青山绿水,进而打造成金山银山!”张忠慧在带领公司的相关技术人员深入濮公山考察后,提出了“依托废弃矿山,宜景则景、宜湖则湖、宜林则林,建设矿山公园”的方案,得到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信阳市国土资源局和息县县委、县政府的肯定。 2014年底,投资1976万元的濮公山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审批通过,随后濮公山省级矿山公园建设资格也获得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短短两三年时间,濮公山矿山公园按照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规划和设计,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东南第一峰”已展露俊容。 “濮公山矿山公园是按照4A级景区设计建设的。在不久的将来,当濮公山矿山公园正式揭碑开园之时,我们再次登上‘东南第一峰’,观古息含烟,睹濮山夕照,淮河荡舟,渔歌唱晚,此情何怡哉!”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张忠慧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说。 而这只是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把残山剩水打造成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的众多经典案例中的一个。 位于河南永城北部的芒砀山,因为多年石灰石开采,留下了大量的废弃矿山,通过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建设成了一个省级地质公园,并成功打造成了一个5A级景区。特别是芒砀山五段六门(五段:地质广场、博物馆段,寒武湖游乐园段,寒武文化长廊段,寒武生态园段,寒武峡谷段;六门:山门、寒武门、生命门、生态门、地质门、矿产门)的设计,堪称地质公园设计之典范。 “从正常的策划角度来讲,博物馆只是科普的窗口,是不能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但是,由于芒砀山地质公园的自然景观太差,距离市区又远,这里的博物馆将成为主要的旅游卖点。为了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博物馆的策划上,我们坚持了四个创新”。张忠慧颇有心得地说,“一是理念创新,打破了自然景区博物馆不能作为旅游主题吸引物的观念,围绕旅游的主题吸引物打造博物馆;二是布局创新,结合芒砀山的具体特点,设计了地质公园厅、芒砀群山厅、古海探秘厅、资源环境厅、和谐永城厅,对芒砀山的自然和永城市的文化进行了全面展示;三是展示创新,在芒砀群山厅,根据芒砀山孤立山包的特点,把整个芒砀山的地形、生态、文化通过沙盘进行集中展示,在和谐永城厅,把永城的黑(煤炭)白(面粉)经济作为基础,展示了由黑白经济所诱发的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四是手法创新,将动植物用成语故事整合进行展示,如黄鼠狼给鸡拜年、狐假虎威、鹤立鸡群、龟兔赛跑、李代桃僵、瓜田李下等;同时还创新地把地质历史和永城文化展示在楼梯道里,用标本+模型展示岩石和矿石,用宗教朝觐手法展示观赏石等。” 其实,这也是张忠慧在地学旅游领域中独创的“无中生有”秘籍的精彩展示。 所谓的“无”是指科学层面,所谓的“有”是指文化层面。由于中国文化的特点,我们往往容易丢失了科学层面的,也就是缺乏科学思维。张忠慧以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进行了说明,《愚公移山》是王屋山旅游的主要卖点之一,但如何运用地学知识来解读“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山”是这一传说的关键。通过详细的收集基础地质资料,以大量的科学证据证明了上帝就是大自然,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分别是黄河和济河,他们搬走了王屋盆地和济源盆地上的高山,留下了封门口这条通道。神话故事与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自然为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增添了新的卖点。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神话是远古人类的科学,科学是现代人类的神话”。 即便是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颇令地方政府头疼的煤矿塌陷区,也在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手里变成了“财富之源”。永城市区多年采煤形成的塌陷区,通过他们的申报和建设,成为了一个集旅游、休闲、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日月湖矿山主题公园,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偏僻贫困乡村变成美丽乡村 河南省汝阳县刘店镇洪岭村因处于绵延起伏的丘陵之中,土地瘠薄、严重缺水、交通闭塞,几千年来当地村民都是守着几亩薄地“望天收”,家家一贫如洗,乡村建设几近空白。 2006年,当地发现了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汝阳黄河巨龙化石,进而又发现了世界第一巨龙——巨型汝阳龙化石,汝阳也因此被原国土资源部授予“中国恐龙之乡”称号。同时,如何依托这一优势,打造恐龙主题公园,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了当地政府及当地村民的期盼。 交通位置不佳,周边环境不利,旅游资源短缺,仅靠几块恐龙骨骼化石就能打造出一个旅游景点,这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 在同行们的一片质疑声中,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有关专家的支持下,多次到洪岭村考察调研,最后得出了结论:只要挖掘发挥好当地独有的恐龙化石资源优势,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就能打造出好的恐龙主题公园。 据了解,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主持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汝阳恐龙主题公园,以白垩纪恐龙为主题,融科普、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恐龙遗址馆以汝阳发现的恐龙化石为依据,建筑构思取自亚洲最大的“汝阳黄河巨龙”;通过科普线路把汝阳地区发现的全部恐龙进行了发掘场景复原、命名的恐龙复原。并与恐龙文化的体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收到了“游在公园、解读汝阳恐龙”的目的。2016年4月25日,汝阳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对外营业,来公园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该公园的建设和兴起,产生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交通设施完善了,村容村貌改观了,旅游经济上去了,村民收入增加了。 “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为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契机和动力。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公园的核心吸引力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壮大乡村旅游产业,把洪岭村打造成一个美丽乡村、和谐乡村。”刘店镇政府的负责人欣喜地对记者说。 而对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来说,以地学旅游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1月2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国家层面的支持,为地学旅游如何服务支持农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的命题,也为我们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张忠慧表示。 锁定目标再出发 “河南山水公司作为河南省地矿局和河南省地调院基础、民生、旅游地质成果的应用转化平台,局、院旅游地质领域的产业发展平台,河南省自然环境保护和地学旅游发展促进会的支撑平台,在3~5年内要完成由单一的技术型向技术支撑和民生地质服务的综合产业型转化,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民生地质、旅游地质和地质文化的综合服务基地。”张忠慧介绍称,公司具体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科学普及的催化剂、地学产品的孵化器、研学旅行的创造地、美丽乡村的助推器。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河南省地调院和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树立了“以‘产业’的思维布局项目,以‘跨域’的思维确定项目,以‘虎’的思维(高端谋划)谋划项目,以‘狐狸’的思维(科学组织)运作项目,以‘乌龟’的思维(勇敢面对)来面对项目,以‘狼’的思维(团队意识)实施项目,以‘老黄牛’的思维(精益求精)推进项目,以‘蚂蚁’的思维(目标追求)发展项目”的理念,让院和公司真正成为“中国旅游地学和地质公园的技术支撑基地;真正成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发基地;真正成为地学研学旅行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大专院校的校外指导基地;真正成为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地学智库”;真正成为河南省地矿局和地调院(基础、民生、旅游)地质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平台和产业发展的平台;真正成为美丽乡村、特色乡镇、文化城市的重要策划机构;真正成为山水林田湖草、田园综合体、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真正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策划者、地学旅游的领头羊、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 张忠慧表示: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制定标准立品牌、创造精品树形象、精准服务拓市场、加强培训走出去、转变意识迎挑战、构建机制激活力、全域定位谋发展”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公司真正成为地学产业的开发商、地学产品的供应商、全域策划的服务商和地学研学的弄潮儿,真正成为一座屹立在华夏大地上的地学旅游丰碑”。
杏鑫怎么注册_中煤地质总局近三年科技成绩单亮眼 科技创新投入超4亿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39项
11月23日~24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北京举行科技大会,全面梳理总结了该局近3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提出并明确了该局新时代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 据了解,近3年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各单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持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3年来,该局科技创新投入超4亿元,实施各类科研项目287项;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39项;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3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89项;15家单位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主持或参与制订、修订完成了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规范31项(其中国标2项)。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梁嘉琨在会上表示,煤炭、化工地质单位为中国能源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继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科技兴局战略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汇集行业科技力量,加强协同攻关,取得更大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党委书记赵平作了工作报告,并明确该局新时代“11410”科技工作总体思路:以“11463”总体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型公益性企业集团为目标,坚持对接战略方向、对接技术前沿、对接市场需求、对接现场生产,瞄准十大科研攻关方向,探索研究绿色勘查与综合评价新理论,加快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技术研究,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有效支撑总局的转型发展。 赵平表示,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要积极贯彻“11410”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把握形势,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总局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从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切实增强自主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机遇,把科技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会上,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正式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等专家为高级顾问,并为7名首席专家颁发了聘书,还表彰了“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科技创新优秀团队”“ 科学技术奖”“优秀成果奖”和“先进科技工作者”,相关专家、获奖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杏鑫登录注册_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会侧记
地质工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又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和先行,因此区调工作可谓是基础中的基础、先行中的先行。 区调工作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地质图,其应用范围包括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能够为矿产资源勘查、生态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科学发展等诸多领域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地质资料。 11月6日~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会。本次会议是自2011年举办首次展评活动后,中国地质调查局时隔7年再次组织召开的图幅展评会,目的是展示近年来区调试点填图优秀成果、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深化区调改革转型,提升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质量和水平。 经过单位择优推荐、全国专家会评等流程,本次展评专家组共评选出25个奖项,其中特优图幅5幅、优秀图幅20幅、特别贡献图幅1幅,代表了新标准试行后我国地质填图的最高水平。 “区调是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的看家本领。我国的区调工作已历经一个世纪,被誉为‘百年老店’,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发展历程,区调因矿业需求而产生,因社会需要而拓展,因技术发展而变革。”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在会上表示。 本次展评的优秀图幅有哪些特点?新时代我国的区调工作和改革试点取得了哪些成效?当前区调工作转型改革又面临哪些新的形势和新的思路?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在展评会现场采访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 典型图幅意义重大 “本次参评的82幅典型图幅,是专家组在全国237幅试点图幅中优中选优,按照新修订的区调技术标准严格评选出来的。最终获评的26个图幅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本次评选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严把关,获选图幅数量严格按照试点总图幅数的10%左右控制,确保优中选优;二是多类型,获选图幅包括四大岩类、深覆盖区、浅覆盖区、高山峡谷区、混杂岩区等,充分体现我国复杂地质地貌特点;三是广覆盖,获选图幅单位涉及3家国外地质调查机构、8家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2所高校、5个省级地调院,充分扩大了影响力。 “本次获评的图幅充分体现了聚焦需求、解决问题、创新表达、填图科学家负责的区调改革新理念。”与会的专家组认为,获评图幅不仅具有开创性,解决了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对区调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形成了非常好的激励效果,提升了填图人员的自信心。例如,获得特优的“牛圈子幅(1∶5万)”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西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国际合作图幅,借鉴了澳大利亚成功经验,以岩性+构造实体填绘制,创新了地层系统表达形式,强化了深部信息揭示,提出北山古生代洋盆闭合时代的新认识,为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获得优秀的“生祠堂镇幅(1∶5万)”,创建了深覆盖平原区填图试点的典范,建立了浅表沉积单元、第四纪松散层、基底地质三个层次三维地质结构,在长江古河道变迁、海平面变化和地质环境演变方面取得创新认识,成果为泰州、泰兴城市地质调查和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评特别推选了“白墩子幅(1∶5万)”获评特别贡献奖。该图幅是中加合作填图试点,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加拿大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共同完成。评审组专家介绍说,该图幅在完成过程中注重根据实际地质情况组织填图队伍,注重填图与科研有机结合,注重填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实现了科学家填图、围绕关键地质问题开展重点区大比例尺解剖,一些先进的做法对于我国区调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有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新时代我国区调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下一步工作思路,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共鸣。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推进区调改革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区调工作“回归基础”、“地质填图和科学研究一体化”、“提升解决重大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等认识深入人心。 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需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区调工作摆在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突出基础作用,推进创新发展,不断探索新理念、新领域、新方式,实施了关键地质问题区专题填图、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现代地质填图等多类试点,开展了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合作填图,启动了区调技术标准修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和显著成效,奠定了区调改革转型的坚实基础。 据该负责人介绍,在填图试点和国际合作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修订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研编了不同类型地质地貌区15类填图方法指南。“通过标准修订,实现了新一代区调在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方法、成果表达、产品设计和质量保障上的转变,大力提升了区调的需求导向、科技引领,使地质填图的过程真正成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提升解决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这批标准目前正在试行中,完善后将在全国推广应用。” 此外,基于“十大计划”、地质科技攻坚战的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还系统梳理了我国能源、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四大领域的131个基础地质问题,明晰了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内容,编制了中国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分析报告,找准了支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的、卡脖子的基础地质问题,为构建基础地质调查顶层设计、明确中长期目标任务和工作布局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探索了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现代化工作方式,引领地质填图从数字时代迈入智能时代。据了解,通过前期试点探索,智能地质填图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目前正在全国11个试点项目中推广应用。一是构建地质填图智能空间,实现海量多源数据共享;二是建立云环境下智能采集平台,提高地质填图工作效率;三是应用数据智能挖掘技术,提升解决关键地质问题能力;四是研发“数据+专家知识”智能化编图技术,初步实现地质图动态更新。 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方面,区调改革的成效也已经有所体现。一是服务能源有关的地质科技攻坚战,在古亚洲洋演化和北方石炭-二叠系油气构造背景、笔石分布和南方页岩气有利相带空间展布、北方砂岩型铀矿赋矿砂体时空分布、华北平原基岩深部结构和地热储层分布等方面取得新认识。二是服务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在喜马拉雅双穹隆构造与稀有金属、华南早白垩世花岗岩与稀有金属、冈底斯岩浆弧与铁铜矿、天山古生代裂谷与火山岩铜多金属矿关系等方面取得新认识。三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查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经济区第四纪地质结构、全新世地质环境演变及现代生态环境状况,解决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地质背景等问题。四是解决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在克拉通早前寒武演化与超大陆聚散的响应、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古亚洲洋主缝合带展布和闭合方式、元古宙古海洋环境与生物巨变、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植物群落演化序列与生态系统剧变等方面取得原创认识。 “在相关产品设计与应用服务方面也迈向了新台阶。”该负责人介绍说,在大比例尺地质图社会化服务方面,目前1∶5万地质图可上线查询4441幅,地质调查专网上线服务3000多幅;完成了31个省级第二代地质志编纂,首批出版10个,举办了成果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发布,实现了地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应用;此外,还初步形成了国家地质图谱系,构建了比例尺从大到小的区域地质数据更新体系。 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区调工作是地质调查的立业之本和永恒主题。”会上,李金发从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自然资源管理需求、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促进调查研究融合等方面阐述了区调面临的形势和改革的紧迫性,提出了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他表示,区调作为地质工作的基础和先行步骤,要率先做出根本性变革,主动满足国家需求、增强科技引领、提升科学质量、强化服务应用,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区域地质调查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钥匙,是认识地球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资源勘查能否突破,环境治理能否奏效,首先要看是否对地质结构与演化规律有了准确认识、找准了突破方向。长期以来,我国区调工作的重点是服务地质找矿,而且,以往的区调工作以板块构造理论和分支学科为指导,难以解决复杂的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问题。 对此,李金发认为,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新定位,必须要以国家的重大需求引领区调工作部署,区调工作必须转变服务方向,在工作领域、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成果表达等方面进行结构性调整,构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自然资源中心工作的业务新布局。当前也迫切地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深化地球系统整体认知。 “我一直觉得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叫区调的‘扫面’。如果我们不是为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解决重大地球科学问题来填图,即使比例尺再大,也没什么作用。”李金发说,区域地质调查是实现地质理论原始创新的源泉,以往曾将区调简单理解为“扫面和填空”的生产性任务,强调实物工作量投入,弱化科学问题的解决,导致了地调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为扭转基础地质研究弱化的趋势,必须树立科技创新引领新理念,坚持地质填图过程就是科学研究过程,加强智能地质填图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实现基础地质理论的原始创新和技术方法的重大突破。 在管理机制方面,我国的区调工作也仍然面临着诸多亟待破除的制约和障碍。例如,以往区域地质调查侧重过程管理,侧重扫面覆盖,工作区域频繁变化,技术人员不能潜心钻研,缺乏长期积累;全国从事区调的队伍和人员总数较多,但水平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艰苦的工作环境、传统的成果评价和绩效分配机制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难以形成一流成果和造就一流人才;此外,地质图长期不能公开发布,珍贵的原始资料和数据无法共享,致使服务应用效果不佳等。 对此,有专家建议,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进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提升管理水平,构建成果评价和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加强成果表达和产品体系研究,加快成果与资料信息的公开发布,及时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简化管理程序,为填图人员营造创新环境,激励人才成长。 针对区调改革转型下一步工作,李金发表示,要坚定信心,明确总体目标,通过区调的改革转型,建成国家区域地质调查数据和定期更新机制,深化地球系统认知;要围绕重大需求和关键地质问题谋划新布局,推动基础地质理论创新,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要遵循区调工作规律,探索现代化区调工作管理机制,推动区调工作方式历史转变,实现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从传统走向现代;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形成技术支撑与创新体系;要深化地质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成果产品服务体系,实现区调成果快捷、高效、多方位服务,全方位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强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精干稳定的国家填图队伍,实现区调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杏鑫登录注册_河北出台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
河北省近日出台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自2019年2月1日起,取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同时,按照本《办法》规定,由矿山企业设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账户,缴存治理恢复基金。责任主体已灭失的矿山企业,保证金不予退还,由缴存地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统筹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在省行政区域内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矿山企业),包括采矿权人在其批准的矿区范围内进行勘查活动,应当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对拒不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的矿山企业,将采取相关行业、部门实施失信联合惩戒直至进行处罚并追究法律责任。
杏鑫注册链接_乌蒙山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移交地方政府
2019年8月7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落实自然资源部领导在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部际联席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在四川省宜宾市召开乌蒙山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移交暨经验交流现场会。 乌蒙山区是自然资源部牵头联系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把助力和支撑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地质调查工作的重中之重,仅2016年以来,先后在四川、云南等省部署实施了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6项,覆盖面积69104平方公里,圈定富硒土地3478万亩,其中绿色富硒土地达224万亩。在马边彝族自治县、昭觉县、大关县、盐津县等19县精准实施“订单式”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19项,覆盖面积4500平方公里。在叙永县、镇雄县开展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2项,覆盖面积82.59平方公里,圈定可供直接开发利用的绿色、无公害富硒耕(园)地资源107.3万亩,集中连片分布基地100余处,地方政府可在调查圈定的富硒地块上直接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园,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获得收益。调查成果为当地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及开发利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及特色农业产业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服务。 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同时带动贵州省投入近3亿元实施全域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四川省投入近9000万元实施“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区以及攀枝花市、宜宾市、安宁河谷等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助力贫困区农民脱贫增收。 会议认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统一规划部署,在自然资源部的领导下,精准实施“订单式”地质调查项目,走出了一条“地质调查+精准扶贫”的成功之路。会议要求大家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将绿色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好,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共同书写乌蒙山区脱贫攻坚新篇章。 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乌蒙山区19县政府移交了“耕地集中分布区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耕地保护规划建议报告”及相关数据、图件。 移交仪式结束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兴文县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经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人员介绍了全国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普及了富硒土壤及农产品开发利用等相关知识,讲解了“三品一标”(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流程,为乌蒙山区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优质特色土地资源,发挥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现场指导。 参会代表还前往兴文县僰王山镇水泸坝村考察了生态农业公园及世界大米博物馆。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领导、机关部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四川省、云南省有关市(州)、县级政府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地勘单位负责人及专家参加会议。
杏鑫怎么注册_改革中的地勘行业管窥
摘要 2018年,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与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组成若干调研组,先后赴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等15个省(区、市)开展地勘行业改革发展专题调研,按省或地区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并在今年出版了《2018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报告》,总结地勘行业改革发展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及遇到的问题,并综合性地深入剖析问题,给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之道。现摘取其中几个地勘单位改革的实例,以飨读者。 Abstract In 2018, Bureau of Survey Administr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together with China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med a number of research groups, which go to 15 provinces, such as Hebei, Shanxi, Liaoning, Heilongjiang, Shandong, Zhejiang, Fujian, Hunan, Guangdong, Chongqing, Sichuan, Yunnan, Shaanxi, Qinghai, Ningxia and so on, carrying out the research 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dustry.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 reports were formed according to provinces or regions, and the “Report of the Nation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2018″was published this year. The report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practice and problems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dustry, analyzes the problems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and gives constructive solutions….Read more »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云•陕西”正式上线运行
10月9日—11日,为期三天的2019(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举行。作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2.0”的重要省级节点之一,“地质云•陕西”在本届大会期间正式上线运行。国务院参事、原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杨尚冰,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巡视员席孟刚,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洪增林,总工程师宁奎斌共同开启上线仪式。 洪增林介绍,“地质云•陕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牵头下,经过两年的研发,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是全国第二家建成的省级节点,本次上线了矿产资源、地质遗迹、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资源、城市地质、地热资源、农业地质、矿产地质调查与规划、卫星遥感应用、宝玉石以及地学科普等11个应用专题,应用极为广阔。他现场为来展台参观的天津市和自然资源部的领导、专家进行了现场演示,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对“地质云•陕西”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悉,“地质云•陕西”以高弹性、高效率、高质量为建设目标,旨在借助地质云的技术优势,利用地质云全局覆盖、辐射全国的平台优势,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共享数据资源,突出陕西特色、地质特色,强化地质行业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共享和利用。 大会期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的特装展位,利用展板、宣传手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了“地质云•陕西”的建设进展及成果,并向中外来宾介绍演示了“地质云•陕西”节点,现场提供资料信息服务。 记者了解到,“地质云•陕西”现已开发地学产品1313件,在陕西省地质遗迹、关中地区浅层地温能开发与应用、陕西省宝玉石、卫星影像综合应用、地学科普等方面形成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产品应用。本次正式上线的11个应用专题,将为社会公众了解地球科学知识提供便捷的权威渠道,为行业人员提供便捷服务。 “作为国家地质云体系最早接入的省级节点之一,‘地质云•陕西’架起了两级节点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通畅了数据流动渠道,是落实国家和陕西省委数字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地学数据有机整合、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运行具有重大意义。”洪增林表示,下一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将加大“地质云•陕西”建设力度,加强调查监测数据的及时汇聚,深度挖掘开发地质资料,用信息化支撑地质工作现代化,为解决新时代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提供现代化解决方案。 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副局长王研、李金发、李朋德、王昆,总工程师严光生,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地质大学成秋明教授等领导专家以及中外各界嘉宾参观了展厅,并对“地质云•陕西”上线表示祝贺。 张洪涛(左三)、杨尚冰(左二)、洪增林(右二)共同开启上线仪式 洪增林(右一)向张洪涛(右二)介绍“地质云•陕西”上线专题
杏鑫注册链接_地质所科研人员提出侏罗纪东亚干旱化新机制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易治宇副研究员、柳永清研究员与佛罗里达大学Joseph Meert教授对华北侏罗系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出了侏罗纪东亚干旱化的新机制。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中、晚侏罗世期间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干旱化过程,在沉积记录上表现为由上侏罗至下白垩统含蒸发岩和风成砂的红层替代了上三叠至中侏罗统以暗色为主导的含煤系地层。这次干旱化是东亚古环境演化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奠定了晚中生代以来该地区的气候格局,自此,该地区长期延续着行星风系下以干旱为主旋律的气候特征,直到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导致东亚季风形成,然而,该事件的时空范围和驱动机制长期以来都是一个谜。针对这一问题,三位中外研究人员进行了探索。 侏罗纪-早白垩世真极移(TPW)驱动东亚环境变迁 本研究首次揭示出东亚陆块群中晚侏罗世期间(~174-157Ma)发生了约2800千米的南向漂移。同时,该研究还对东亚地区海、陆相盆地的沉积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侏罗纪干旱化事件发生的时代为~165-155Ma,影响范围超过1000万平方千米。该研究认为是板块运动驱动了东亚地区侏罗纪古环境变迁。由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期间欧亚、北美、非洲都记录了一次快速的视极移事件,而华北地块观察到的快速视极移可与上述大陆的视极移路径进行对比,因此该研究认为侏罗纪华北地块大规模的南向运动很可能是全球真极移的一部分,是驱动东亚侏罗纪剧烈干旱化的根本原因。 中侏罗至早白垩世期间燕辽地区非常完美地保存了两个生物群的化石,即著名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这些生物群的兴衰与燕辽地区古环境变迁密切相关。通过燕辽地区古纬度及古生物演化时间序列对比,该研究进一步认为真极移驱动的环境变迁很可能导致了燕辽生物群在~160-155Ma的消亡,并为热河生物群在~130-120Ma的重新兴起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2019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举行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2019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近日在江西南昌举行。约400人参加此次活动。 原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比赛组委会主任王成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等出席活动。来自自然资源部、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地质出版社等50多所单位,共190余位代表参加了年会。 年会上,专家们围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地质教育融合”“新时代一流地学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构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等主题,以报告形式交流研讨。 王成善院士在开幕式上作了《迎接数字革命的挑战: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报告。 此次年会的报告中,超过60%内容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充分体现了地质教育领域全新的发展方向。专家们一致认为,大数据下的人工智能为人类带来了一场更为彻底的革命,必将影响高等地质教育范式的改变,要迎接挑战,面向全球建立伙伴关系,凝聚顶级机构和人才,推动地学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 在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中,有来自77所高校的139名选手参加,决赛分5个专业组进行。经过两天的激烈比赛,最后评出特别奖5名,一等奖29名,二等奖41名,三等奖68名,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据了解,“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已于今年3月列入“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排行榜,排名第36位,排行榜充分肯定了“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影响力。该项赛事是我国地质类学科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学科教学竞赛活动,旨在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态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我国高等地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等地质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提供术业精湛、德才兼备的灵魂工程师,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杏鑫怎么注册_自然资源部发布公益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2020)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了公益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2020),旨在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作用,进一步推进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这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包括:非涉密成果地质资料全文数据(2020),提供非涉密地质资料全文数据,包含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矿产勘查报告、城市环境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遥感地质解译报告等共计20万件成果报告全文数据与成果图件;解密成果地质资料全文数据(2020),提供按保密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解密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共3870档,涉及全国1∶20万、1∶25万和1∶50万地质成果资料;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2020),提供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包含110万个钻孔的柱状图、钻孔基础信息;全国重要岩心图像信息数据库(2020),提供全国重要岩心图像信息数据,包含42.7万米(512个项目794个钻孔)的岩心的扫描图像、岩性描述及部分岩心化学分析数据信息。 上述资料向社会提供公开查询借阅利用,用户可直接登录相关网站检索查阅或凭本人居民身份证等相关材料到馆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