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人工智能助力实现全岩精细地质填图
日前,记者从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了解到,多源地学大数据信息图像化基本特征诊断与最优模式识别分类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地学应用中获得突破后,成功实现远程地质精细填图。人们在室内通过地物化遥或高低空不同数据源即可准确圈定不同岩性和岩体的边界,并同步分析地质成矿作用中所含蚀变矿物,以及与构造、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人工智能全岩精细地质填图。目前,该中心研究团队已在继承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与创新构建起这一全球领先技术,并在新疆、内蒙古等项目中进行了试验。 据中心总工程师袁继明介绍,自2007年开始,他们研究团队就在国家“863”项目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支持下,持续开展了多源地学大数据信息在地质找矿领域的应用研究,在信息识别提取方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先后形成了不同自然景观区的个性化人工智能信息提取技术、基于多数据源“弱信息多层次分离”技术模型、多数据源信息岩相及蚀变全岩信息提取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并研发出了配套的软件系统。由于不同自然景观区与地质背景下所产生的数据信息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实践中研究团队全面分析总结以往成果时发现,利用常规技术所提取获得的多数据源信息与分类结果,往往会与野外实际地质体产生较大的偏差,降低了所提取信息对地质工作的预期效果。于是,他们在进行多数据源信息提取之前增加了图像化的基本特征诊断程序,并结合最优模式识别分类模型,构建了多数据源信息岩相及蚀变全岩信息提取技术,并在新疆、内蒙古等项目中进行了试验,实现了遥感、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多数据源地质填图技术。 试验结果表明,与人工野外调查形成的地质图件相比,人工智能全岩信息提取技术填绘出的图件中不同岩性和岩体的边界更为准确、客观,并能反映出蚀变与岩体、构造等之间的关系。因覆盖、调查线路布设而遗漏的小岩体,也能准确地填绘出来。 据介绍,由多源地学大数据图像化的基本特征诊断与最优模式识别分类等所构成的人工智能全岩信息提取技术,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矿产地质调查向快速精准转变,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监测及高原高寒无人区地质精细填图的能力,实现绿色勘查,更好地服务美丽国土建设。利用这一技术路线,项目组通过高低空多数据源即可实现远程地质精细填图、蚀变识别及地质找矿,开创了地质填图及找矿人工智能1.0。 袁继明还表示,目前他带领的团队正在开展以成矿理论为基础的、大数据指标智能识别及判别找矿技术开发,通过多源地学大数据,实现以多金属砂岩型(泛层控型)及广域斑岩成矿系列理论为基础、人工智能识别及判别指标找矿的新突破,把地质工作人工智能化推向2.0。
杏鑫在线注册_油气调查中心推进广域电磁法应用
6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组织召开广域电磁法调查技术应用研讨会。会议交流的相关应用案例表明,和传统的地震等物探手段比,广域电磁法应用于油气调查具有突出的绿色、高效、低成本特点。 研讨会上,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进行《广域电磁法及其应用》专题报告后,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华东有色814队、江西物化探大队,分别介绍了广域电磁法在青海八宝山地区页岩气勘探、能源勘探,以及朱溪钨铜矿区中的应用实例。这些实际应用案例表明,和地震等传统的物探手段比,广域电磁法应用于油气资源调查时,具有三大突出特点:绿色,不用放炮、不会形成对环境的破坏;高效,完成同等工作量的工期仅需一半时间;低成本,相同工作量的投入仅需1/4~1/20。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进行的相关实验还表明,广域电磁法还可应用于页岩气压裂工程的实时监测,为压裂工程各参数的确定、最优压裂效果的形成等提供适时指导。 广域电磁法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广域电磁法》理论为指导形成的电磁探测技术,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物探技术,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深部物探技术。2015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这一技术列为页岩气调查的必备手段之一,实施的广域电磁法调查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并配套部署了多个相关科研项目,带动了这一技术方法在矿产勘查领域的规模化应用。2018年,《广域电磁法技术规程》也被纳入自然资源标准制修订计划。本次研讨会,也是为该标准制定工作进行的一次技术准备。
杏鑫登录注册_我国第11枚“金钉子”落户贵州剑河
近日,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寒武系第三统暨第五阶的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在贵州省剑河县建立。这是我国获得的第11枚“金钉子”,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金钉子”最多的国家。 地质学上的“金钉子”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是为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时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金钉子”的成功建立标志着一个国家在地质学研究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贵州剑河“金钉子”研究团队由贵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8个单位的多位专家组成,历时28年研究完成。与我国其他10枚“金钉子”不同,剑河“金钉子”不仅有丰富的以掘头虫类为主的三叶虫动物群,还在紧接“金钉子”点位之上的凯里组中上部地层中发育有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类型的乌溜世凯里生物群,包含10个化石门类、120余个化石属,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全球寒武系第三统暨第五阶的层型剖面为贵州省剑河县八郎村附近的乌溜—曾家崖剖面。全球寒武系第三统被正式命名为苗岭统,名称来源于贵州境内的苗岭山脉,全球寒武系第五阶被正式命名为乌溜阶,名称来源于全球层型剖面起点乌溜坡。
杏鑫登录注册_成就就是新的动力——来自老部长朱训对江西省地矿局的叮咛
10月26日,江西省地矿局在南昌召开建局60周年座谈会。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应邀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在会上,老部长深情叮咛江西省地矿局:60年来,江西省地矿局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一定不要把历史成就作为前进的包袱,要把所取得的成就作为新的动力。 61年前,朱训老部长从苏联留学毕业回来后,分配到江西工作,在江西工作了20多年,为江西的地质找矿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次应邀回到江西,谈起自己与江西地矿的渊源,谈起江西的发展变化,老部长真情流露,感慨不已,深感自豪。作为一名老领导和老地矿工作者,他深情回忆了在江西省地矿局工作期间这段心潮澎湃的岁月,字字句句无不体现了对这片红土地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他说,说江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毫不为过。江西取得这么巨大的发展,是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在中央的领导下带领老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实事求是地说,江西能有这样的发展也与江西地质战线广大职工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60年来,江西省地矿局在基础地质调查、资源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江西的建设乃至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江西地矿人继续弘扬“三光荣”精神,开拓创新,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探索新的服务方法,为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为了铭记江西地质战线所做的历史性贡献,在朱训老部长的亲自倡议下,在中国铜都江西省德兴市建立“地质工作者纪念碑”。今年是“三光荣”精神提出35周年,纪念碑也刚刚落成。座谈会后,老部长一行又兴致勃勃前往德兴市,参加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座谈会,并参观了耸立在德兴高铁东站的“地质工作者纪念碑”。
杏鑫注册链接_湖南基础工程公司大口径桩基工程发展综述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顺利通车,在幕后付出过努力的工作者们也受到更多关注。在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湖南基础工程公司承担了23个墩台的钻孔灌注桩施工任务,在伶仃洋上书写了地质人的骄傲。 这只是湖南基础工程公司承担的众多项目中的一个。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若要想百年屹立不倒,基础工程质量是关键。湖南煤田地质局设立的湖南基础工程公司,就是这一关键因素工作方案的提供者。 攻克特殊地质条件施工难题 2004年9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与印尼公共工程部签订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印尼有关方面就和日本专家就建设泗马大桥进行过可行性研究,但因基础建设难题无法解决,始终未能落实。“两岛间是火山灰沉积岩,是一种极易引起工程地质问题的特殊岩体。”现已成长为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大口径桩基工程专家的沈劲松,从专业的角度介绍,“这类岩石和石膏差不多,具有极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天然状态下强度很高,但遇水后就会迅速软化、分解直到坍塌,是基础工程领域的世界难题。” 施工中频繁出现的塌孔、扩孔事故,让混凝土超灌率达54%。项目经理易健鹰和技术团队借用岩芯钻探穿透复杂地层的相关经验,经反复试验调制出最佳配比的泥浆,基本杜绝了缩径、水敏性坍塌等现象,既解决了混凝土超灌问题,又保证了成孔成桩质量,为大桥顺利建设奠定了基础。 “仅超灌率下降到7%,就节约桩基建设直接成本300万元,还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桩检质量全优。”易健鹰说,这一工程因优质高效,还获得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海外鲁班奖”。 湖南基础工程公司施工的“卡脖子”项目,还有浙江省台州市的椒江二桥桩基工程。该项目设计标准高、所经海域地质条件复杂,最大钻孔深度141米,是当时国内最深嵌岩桩。湖南基础在反复论证和周密研究后,决定接过这个“烫手山芋”。最终,他们仅用22天时间就完成了国内第一根直径2.5米、桩长133米、孔深达141米、入硬质岩石近5米的嵌岩钻孔灌注桩,刷新了直径2.5米桩孔深最深、钻孔桩入岩标高最低、超深钻孔桩入岩强度最高的国内三项记录,且一次成孔,各项指标全优。 科技要创新,装备要先进 公司总经理陈俊华认为,湖南基础成功的利器有两柄: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先进装备。 谈到科技创新,陈俊华说,湖南基础工程公司结合生产难题进行科技攻关,再将攻关成果推广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形成了钻探和成桩两大科技创新系列成果。 在钻探系统,针对硬岩层地区施工难题,他们形成了花岗岩、泥灰岩、砾岩、凝灰岩等多种硬岩层的成熟钻探工艺和经验,并将其集成为《大口径灌注桩钻孔硬岩入岩研究》,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针对软岩层遇水变软、膨胀且容易糊钻等难题,公司开展了处理软岩层钻孔技术研究,形成了《刮刀钻头的结构设计及其在软岩大直径超深孔钻进工艺的应用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针对流砂层钻探施工难题,他们开发出优质高粘度泥浆护壁,在旋挖钻头上增加排气孔以减少钻具上下扰动孔壁,严格控制钻进压力、转速及提升速度等系列措施方案,形成新的旋挖工法体系。 在灌注成桩方面,他们重点开展了石灰岩层钻孔灌注成桩。针对该类地层钻孔在穿过溶洞易出现卡钻、斜孔、断钻、埋钻等事故,直接影响支撑桩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的现实,他们开展了持续攻关,形成了独有的冲击钻施工工法。依托这一工法,湖南基础也形成了石灰岩钻孔施工的超强能力:钻孔最大直径达4米、穿过溶洞最多达7层、深度超过120米。 此外,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全液压大口径回转钻机、旋挖钻机、冲击钻机等专业施工设备200多台套,回转钻机已由当初的GPS15型升级到45型,旋挖钻机也从最初的180型升级到了现在的460型。在施工工艺上,也由单一的冲击正循环,升级到了冲击反循环、冲击气举反循环、回转正循环、回转气举反循环等多工艺并举的新阶段。 干一项工程,做一个精品 “湖南基础在创业中确立了正确的发展理念。”湖南煤田局副局长全铁军说,在上世纪80年代,湖南煤田局在国家矿产勘查投入严重萎缩后,依托自己在钻探专业上的技术优势,成立了湖南基础工程公司。 “和其他地勘单位一样,湖南基础工程公司在设立时也以安置下岗人员为主。”全铁军说,在市场闯荡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这种安置型发展理念以上规模为主攻目标,不利于打造核心竞争力、也难以形成市场冲击力,更无法助推单位转型发展。在较高的经济规模背后,是微薄的利润空间。 于是,公司在全面分析后决定,将主攻方向锁定到当时从业门槛高、大家关注度低的大口径桩基施工领域。 湖南基础工程公司立志“干一个工程、做一个精品、留一种精神”。 在港珠澳特大桥工程建设中,湖南基础工程公司承担了23个墩台的钻孔灌注桩施工任务。在1年多的时间里,湖南基础人冬天顶凛冽海风、夏天与台风周旋,共完成133根2米至2.2米的大直径桩,经检验,所有桩检全部为一类桩。 在巴基斯坦PKM项目工地,一年有七个月是夏天,全年降水稀少。在烈日炙烤下,最高温度达50摄氏度。湖南基础人将“气温高热情更高”的誓言,化为攻坚克难的动力。白天最高气温超过水下砼浇筑规范控制温度,他们就将混凝土浇筑作业安排在上午和晚上。PKM项目共完成基础桩442根,所有桩基检测检验全部合格。 哈大客运专线冬季施工时,温度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湖南基础的施工人员,除了要解决极寒天气下施工的技术难题,还要面对极寒环境挑战,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中国最北端设计建设标准最高的一条高速铁路的桩基础施工任务,保障了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的如期顺利通车。 沿我国海岸线从南到北,湖南基础工程公司高质量完成了港珠澳大桥、厦漳跨海大桥等十多座跨海大桥的基础施工;在祖国腹地从南到北,他们完成了珠海琪澳大桥、株洲湘江特大桥等50多座跨河特大桥梁基础施工;在我国高铁网建设中,他们在武广、京沪、京石、郑西、郑渝、沪昆等高铁线路上完成40多座桥梁基础施工;在地铁建设中,他们的足迹留在了深圳、广州、南京、长沙、南宁、武汉等城市;在国际化经营中,他们让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刚果(布)、巴基斯坦等十多个国家,享受了中国速度和中国成果。
杏鑫怎么注册_第四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研讨会将在延安举办
第四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研讨会将于2019年8月18日-22日在陕西省延安市召开。会议主题为:红层与丹霞地貌科学问题及其资源环境保护。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丹霞地貌”命名八十周年。为加强陕北丹霞地貌的保护及开发利用,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经过多方协商,本次会议确定于今年8月18日-22日在延安召开。 会议主要议题为:红层与丹霞地貌基本理论、方法及研究动态;红层与丹霞地貌区的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红层丹霞地貌国际对比与价值;红层与丹霞工作组近期工作。 据了解,届时会议将邀请海内外各方专家和学者,一起回顾与总结丹霞地貌研究成果、探讨交流红层与丹霞地貌科学问题、提出学科发展方向和国际合作计划;共同关注延安、研究陕北,为陕北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促进陕北地区丹霞地貌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本次会议由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APGN(亚太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延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举办;延安市自然资源局、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承办;陕西省地理学会、长安大学、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协办。 据了解,在2018年召开的第十八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研讨会上,陕西省成功夺得了第四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研讨会的主办权。根据有关安排,本次会议期间,将组织国内外专家实地考察陕北志丹永宁山、毛项,安塞天生桥,靖边龙洲等丹霞地貌。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是全国首个开展全省域丹霞地貌调查研究的省份,近年来,通过全面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在陕北及渭北地区发现了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带。 有关业内人士认为,第四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召开,必将进一步提升陕西省丹霞地貌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对下一步科学保护利用丹霞地貌以及助推全域旅游省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杏鑫怎么注册_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发布《延安宣言》
陕北丹霞地貌区是我国目前已知集中连片分布面积巨大的丹霞地貌区域之一,切实保护和利用好丹霞地貌这一珍贵资源,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8月22日,在第四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在革命圣地延安市发布《延安宣言》,全文如下: 今天,在第四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国内外200多位地理、地质、生态以及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中国延安开展了野外考察和学术研讨,形成以下共识: 一、陕北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区向东部湿润区过渡地带,丹霞地貌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特征鲜明、规模巨大,是中国乃至世界红层与丹霞地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延安地区典型的沟谷型丹霞地貌,丰富了丹霞地貌类型,是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具有全球对比研究价值。 三、延安地区丹霞地貌的发现,突破了人们对黄土覆盖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传统认知,丹霞地貌与区域厚重的红色文化、黄土文化、游牧文化、石窟文化等共同构成了罕见的、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 四、陕北丹霞地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是全人类宝贵的财富。 为此,我们倡议进一步加强陕北丹霞的科学研究及保护利用,尽快启动申报国家公园、地质公园或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使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造福人类,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杏鑫在线注册_金沙江攀枝花至会泽段地质灾害隐患野外调查工作圆满完成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结合二级项目“长江上游重大区航空遥感地质调查”和国家级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心建设,日前组织完成了金沙江攀枝花-会泽段地质灾害隐患野外调查工作。 金沙江攀枝花-会泽段是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智能化识别示范区。中心综合利用InSAR、光学遥感地质解译和专家综合判识等技术完成了该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共筛选出84处疑似地质灾害隐患,初步确定了疑似隐患的类型、边界、规模、活动性、估计风险等级、威胁对象等特征,编制了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图。经过与现有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对比,其中有55处为非已知地质灾害隐患。本次野外工作主要对上述隐患识别成果进行现场验证和调查,在提高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技术的同时,为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支撑。 野外工作区覆盖四川省攀枝花、凉山和云南省昆明、曲靖、昭通等地。工作组共验证疑似地质灾害隐患点23处。验证结果说明基于综合遥感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总体效果理想,可在长江上游地区进行推广应用。下一步,项目组将结合查证结果,深入分析改进隐患识别方法,提高隐患识别精度。 为积极构建业务协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化合作,工作组积极对接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邀请该院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了本次野外调查,确保了本次野外工作圆满完成;同时,本次野外工作还与正在开展“长江上游2019年工作区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结果野外查证”的四川地质调查院野外组会合和交流,听取了委托业务项目组的工作进展,查看了相关成果资料,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以促进“长江上游重大区航空遥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年度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杏鑫登录注册_湖北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10月4日,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0月4日20时至10月5日20时,预计十堰市城区和郧西、郧阳、丹江口、竹溪北部和中部、竹山北部和中部、房县北部和中部以及省内其他暴雨中心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风险较大(Ⅲ级),请相关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由弱到强依次分为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分别表示气象因素致地质灾害发生有一定风险、风险较高、高和很高。其中三级、二级、一级分别对应自然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 时值十一长假,相关部门提醒出门在外的人,注意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目前,我省正开展旅游景区地质灾害全面排查工作,对发现的隐患要求认真整改到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杏鑫怎么注册_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1月6日,第三次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新时代对地质事业的新要求,总结百年区调辉煌历史,凸显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区调工作的跨越发展和重要成就,全面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深化区域地质调查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区调工作转型升级。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局领导王研、李金发、王昆、严光生,原武警黄金指挥部副司令员王奎斌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任纪舜、侯增谦应邀出席。受局党组委托,李金发作题为“聚焦需求,夯实基础,全面推进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改革发展”的工作报告。会议由王昆主持。 会上,与会代表们共同回顾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史,回望了区调百年历程,大家一致认为,区调百年是一部勤民报国的历史,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地质人才辈出和薪火相传的历史,地质文化形成与传承的历史。在几代区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辉煌成绩。 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区调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看,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正在对区域地质调查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从世界各国地质填图现状看,区域地质调查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拓展;从国内需求变化看,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地质调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自身发展历程看,区域地质调查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会议指出,区调工作是地质调查事业的立足之基和永恒主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加快区域地质调查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推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会议明确了新时代深化区调工作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区调业务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实现地质填图与科学研究一体化,提升解决制约重大资源环境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推进区域地质理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方法显著进步,夯实地球系统科学根基,引领全球地质填图发展。 会议要求,要全力推动区调工作“三大转变”。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从支撑服务找矿为主拓展到全面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进区调服务方向的根本性转变;坚持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提升区调破解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全力推动区调工作内涵外延的根本性转变;坚持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双引擎”驱动,全力推动区调工作方式方法的根本性转变。 会议明确,未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按照改革总体思路,重点加强六个方面的工作,即加快区调工作布局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区调技术标准体系推广,加快国家地质填图人才队伍和业务平台建设,加快区调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公开服务,加快国家区域地质图数据更新体系构建,加快区调管理新机制落地。 会议为首批地质填图科学家颁发了证书,会议期间展示了近年来的全国优秀区调成果,与会代表还将围绕区调工作报告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深入讨论,有关单位交流区调试点改革的成果和经验。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各省(区、市)自然资源厅(局),各省(区、市)地质调查院(局、中心),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有关地质院校,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各部室、各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等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据悉,这是来自全国区域地质调查领域的专家时隔28年后再次相聚在一起,总结区调工作经验,聚焦新时代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全面推动区调工作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