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智能地质填图野外现场会在固安召开
2018年11月14日,智能地质填图野外现场会在河北固安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昆表示,基于“地质云”对智能化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开展的探索工作,智能地质填图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取得阶段成果。他强调,要把全力推进以“地质云”为平台的“在线化”作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的战略支点,要把探索人工智能在调查科研、支撑管理、共享服务的应用作为地质调查信息化的战略方向,加强智能搜索、智能遥感影像解译及智能地质填图与业务管理辅助决策等应用,积极努力为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提供核心动力。 局总工室介绍了智能地质调查工作总体部署,基于前期探索,2018年智能地质调查示范项目扩展到13个,拟在“地质云3.0”实现地质调查项目全覆盖。局基础部介绍了2018年基于“地质云”开展的11个不同类型智能地质填图试点工作总体进展。发展研究中心、物化探所分别介绍了优化完善的系统功能与应用流程、永定河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浅覆盖区示范应用成果。10个区调试点项目组分别汇报了年度示范工作进展。与会专家就完善智能地质调查模式进行了深入研讨。 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智能地质调查区调示范项目组有关专家参加会议。
杏鑫在线注册_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近日在山东莱州组织毛景文院士等8位专家,对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项目开展了中期检查评估。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王学求研究员对项目中期目标完成情况和主要进展的汇报,查阅了有关资料,实地查看了焦家-三山岛试验区的焦家断裂带吴家庄3200m深钻现场及岩芯库,并就深钻施工对该项目的意义以及建立立体地球化学模型对深部资源潜力的指示作用进行深入交流。专家组认为项目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对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意通过中期评估,并考核优秀。 他们一致认为,项目取得了以下五方面重大进展和成果。一是首次初步揭示大深度元素垂向迁移机理,经胶东焦家式金矿3200m钻探验证,金垂向迁移深度可达2000~3000m。二是建立了火山岩型铀矿、斑岩-矽卡岩型铜矿、焦家式金矿等3种类型矿床三维地球化学模型各1套,为立体地球化学探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三是研制了气固液不同介质中纳米金属微粒捕集和实验合成装置,实现最小1微米颗粒的分离,观测最小10nm微粒,初步合成了纳米黄铁矿和黄铜矿。四是开展立体地球化学探测示范7处,推动山东莱州和河南上宫2处示范区深部找矿取得重要进展,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资助,山东地质科学院在胶东焦家金矿实施3200米深钻,在2700m~2854m深度发现20余米厚度金矿体,金平均品位3.113g/t,最高为13g/t,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深金矿体;在河南上宫试验区,由河南地质矿产局实施2000米钻孔验证,在孔深1312米处探获一层真厚度4.56米的高品位金铅锌银矿体。五是申请专利11项;发表论文66篇,其中SCI论文22篇;4人获得省部级人才称号;建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 据悉,这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部资源勘查”专项启动以来第一个进行中期检查的项目,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大深度隐伏矿探测的成功应用对支持深地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杏鑫怎么注册_青海省有色地质测试中心转型转出新天地
在传统地勘主业样品锐减的困难下,测试产业该如何转型和“突围”?青海省有色地质测试中心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坚持“两条腿”走路,积极拓宽民生产业测试市场,今年前9个月,民生产业完成产值443万元,已成为中心的“半壁江山”。 该中心是一支能够承担各类矿石矿物、水质、土壤、环境监测、土工试验等分析的专业队伍,拥有国内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2014年来,随着地勘主业下滑,该中心地勘样品测试业务下滑严重,地勘样品件数从11万件下滑至8万件左右,主要地勘样品检测产值从1026万元下滑至700万左右,尤其是基础化探1∶5万、1∶2.5万样品件数急剧减少,化探样品占比大幅下降。 该中心在局、院领导支持下,积极开辟民生产业市场,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多批次环境监测技术、土工试验、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测试技术规范、水质土壤固废采样等方面培训学习。同时,他们加强设备更新换代,2014年至2018年,共投入800余万元用于仪器设备更新,先后购置了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设备。今年4月,他们针对所承担的全国土壤污染详查样品测试项目,又购置了原子荧光仪、凯氏定氮仪、离心机、恒温扫荡器及前处理设备。为继续扩展环境监测领域有机污染物检测,他们近期又投入近150万元购置了一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目前这台设备购置按招标程序正在进行中。 为了不断提升民生产业的开拓能力,该中心还加强资质建设,在取得青海省级计量认证证书、原地矿部地质实验测试甲级资质和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的基础上,近年来他们又经青海省质量监督局考核,先后取得了土工试验(17项)、地下水(65项)、石墨矿中固定碳的资质,以及128项环境监测类扩项资质;经国家三部委考核入围全国首批“全国土壤污染样品实验室”行列,针对土壤污染样品指定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扩项考核,并取得共计3大类,37个小项,105个参数资质。 近几年来,该中心的民生产业市场越走越宽,先后承担了西宁轨道交通1号线的84个钻孔和探井1300组土工样品、青海省有色工程勘察院6个工程128组土工样品、青海省有色工程勘察院和4家外部勘察公司5000余组样品的试验,并承担了全国土壤污染详查青海省表层土壤无机样品2800余件及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牧草样品、农产品样品重金属检测各100余件。该中心民生产业产值从2016年的12万元、2017年的20万元增长到2018年前9个月的443万元,已逐步从固有的地勘样品检测逐步转型到民生产业方面。
杏鑫怎么注册_贵州六盘水地区石炭系压裂测试获页岩气工业气流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在贵州省六盘水地区部署实施的黔水地1井,日前经直井压裂测试获得日产1.1万立方米的页岩气流。这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贵州六盘水地区针对石炭系页岩压裂测试首次获得工业气流,该发现将有力引领带动滇黔桂地区石炭系页岩气勘查开发,有望为“十四五”时期页岩气调查拓展新领域。 黔水地1井于2019年6月开钻,当年11月底完钻。该井在打屋坝组钻遇近600米厚优质页岩地层,钻井过程中气测显示活跃,展示了该层段良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之后,工作人员优选打屋坝组1600~1928米直井段分4段实施压裂,近期测试获得日产1.1万立方米的工业气流。 下一步,中国地调局将加强探采可行性及环境影响研究,开展石炭系资源潜力、技术经济、环境影响“三位一体”页岩气资源综合评价,深入探索页岩气成藏规律,进一步优选优质勘查区块,为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杏鑫在线注册_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第七地质大队近五年转型发展纪实
编者按:一个现代化的地勘单位,一定是跟得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以全新的理念,坚定的信念,优秀的人才,创新的技术,主动服务姿态扎根于地方、立足于市场。梳理刚结束的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下一阶段,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和社会政策三大政策将形成合力,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让整个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作为地勘单位,抓住这百年未有大变局中的重大机遇,实现管理、业务领域的改革开放再出发,是时代交予的重大而关键的任务。 荣耀等身,“山楂树”如何再结新果?“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地质七队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他们不仅在续写传奇,更要做地勘行业转型发展的引领者。换思路、整队伍、聚人心、拿成绩,他们不仅有愿景,更有硬实力。 江南的冬雨,簌簌无声。 2018年12月初,浙江遂昌苏村。 透过那棵被两年前的那场举国震惊的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泥石流冲出近300米依然不倒繁茂至今的“英雄”大榕树横斜的枝丫,对面的高坡上马达轰鸣。 在一个相对高差约400米,施工便道长3.15千米,顶部主体削方量达20万立方米的黄土裸露乱石嶙峋的滑坡面上,几十台推土机在不同的阶梯面上同时作业,做滑坡的缓冲防护,以期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手段,防止这种吞噬一切的毁灭性灾害再次发生。 这里是苏村滑坡灾害治理现场。承担这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的队伍,是赫赫有名的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以下简称“七队”)下属的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 2016年9月28日,这里发生特大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浙江七队在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地质勘查局的统一领导下,勇担“监测预警、搜救技术指导、移民安置选址”三大任务,先后派遣90余人参加抢险救援。 经过23天的苦战,该队参加各类救援指挥会议百余次,累计递交了600多份实时报告,30多份综合监测报告,成功发出预警8次,为苏村抢险救援提供坚强有力的地质技术支撑后,得到了浙江省及丽水地方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在救援一线的突出表现,有关方面毫不犹豫地将系统治理苏村滑坡灾害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而这样的工程,只是近年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这个全国模范地质队“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个注定有故事的地方 浙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100年来,浙江以敢于“破旧树新”震撼中国,影响中国。比如,1911年的辛亥革命,三千浙军收编沿途的五千游兵散勇,攻下了原本需要十几万军队才能攻克的南京城。比如,从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在中国诞生之日起,开始在全球商场上攻城略地的浙商,以一个群体的形象树立了浙江人在全国经济界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曾赋予浙江一个宝贵的财富——“八八战略”,这也被认为是新时代、新思想的早期实践,是一个省域的先期实验版,是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经典版。 丽水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丽水古称处州。这个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毗邻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的地方,因其域内为江南波状丘陵地带,境内既三山(括苍山西支、洞宫山北脉、仙霞岭余脉)聚汇,又是六江(瓯江、钱塘江、灵江、飞云江、闽江和福安江)分源,山清水秀,谷幽壑深,花繁树高,被誉为“浙江绿谷”。如今的丽水,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其践行“两山”理念的做法在2018年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特别肯定,在全国范围内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引领作用。 丽水市莲都区三岩寺螺蛳田背12号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一方狭促的小院,一栋陈旧的建筑,这个数十年在民间朴素到几乎没有任何特点、难让人的目光多留一分钟的地方,先后获得浙江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浙江省“地勘先锋”、“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全国地质找矿功勋单位”、“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全国模范地质队”等荣誉;在连续25年保持浙江省“文明单位”的基础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里的人,被习近平、李克强、温家宝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予以深切关心,在全国地质行业内几次登顶几次辉煌几次摘得地勘行业的无上荣耀。 这支于1958年起就扎根于浙江省丽水市、曾经荣誉等身的队伍,在地勘行业改革、转型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统领一切生产生活方式的当下,又是如何在新时代里自我定位,在新机遇里迎风起航? 在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建队60周年及被授予“全国模范地质队”7周年之际,作为该队先进典型事迹的报道者与见证者,《中国矿业报》近日派记者对该队进行了回访,实地采访该队近年来转型发展的新探索、新作为、新成就、新经验,以期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地质工作、地勘事业改革提供最新的七队经验。 “高光时刻”之后的道路思考 因为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山楂树之恋》,剧中男一号地质队员“老三”的职业和工作生活环境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中国矿业报》的一篇以时任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的一则微博为线索撰写的通讯——《 “山楂树之恋”中地勘人的现代故事——关注“老三”:一则微博的蝴蝶效应》引起原国土资源部主要领导的关注并作出批示。随即,浙江省主要领导也作了批示。于是,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坚守精神高地,实现找矿突破”的事迹得以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中央主流媒体以及其他大众媒体、行业媒体深入挖掘广泛报道。 2012年6月21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全体报告团成员得到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 随后,七队先进事迹报告团在辽宁、江西、四川、广东4省进行巡回报告,全国其他省份通过电视电话会议收看报告会……七队成为全国全行业聚焦的“标杆”。 “这个荣誉,没有再高了,已经到顶儿了。这个压力,也没有再大了!我们心里很明白,这些荣誉和关心是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鞭策,是对地质工作者的重托,更是对‘三光荣’精神传承的殷切期望。怎么保住荣誉,怎么在之前的基础上带领队伍继续发展,如何还能幸运地取得一点成绩,是我几年来不曾间断不敢懈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2012年担任队长以来,王卫青觉得自己苍老了不少。 带领这支荣耀等身的队伍继续前行并不容易。 想必,用“日夜忧思”来描述在七队的“高光”时刻接手这支队伍的队长王卫青当时的心境,应当是再恰当不过了。此时,曾任浙江省地质勘查局办公室主任的王卫青已在余姚市挂职两年常委、副市长。调任他担纲这个全国模范地质队的队长,想必组织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对于资源“家底”,对于手握的“兵马粮草”,七队的党政领导班子是清楚的。 浙江是个经济大省,却是个资源小省。已探明的人均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数不是一星半点。以目前的体量比拼全国肯定是占不了优势。不过,丽水,地上是绿水青山,地下有金山银山。地质专家认为,在我国确定的重要成矿区带中,“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都经过浙江,按理说,浙江应有广阔的找矿前景。尤其让人兴奋的是,“武夷山成矿带”北东端覆盖了整个丽水地区。 “要找到有价值的矿藏,找到金山银山,还需要我们在荒山野岭中艰难跋涉,需要我们风餐露宿不懈寻找。”找矿难啊!有专家测算:要找到一个大型矿床平均需要花19年时间,而每100个找矿项目当中,能找到大矿的概率还不到百分之一。百分之一的成功概率,就意味着百分之九十九的淘汰,意味着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望。 然而,失望并不仅止于失望。更关键的问题是在矿产资源“找而未现”的时间段内,所有的成员们如何生活,如何活得不比兄弟单位差,如何比他们活得更好,这是包括王卫青在内的七队党政负责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发展形势的判断和分析,决定了队伍的前进方向。为此,七队做了充分的研判。 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增长点发生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巩固和加强。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各行业都要以新的发展姿态去迎接和把握。 从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地质”是必由之路,矿业形势将持续低迷。传统矿产的地质找矿工作将进入漫长的缓冲期,新兴矿产、清洁能源勘查,基础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水文与工程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等将迎来新的机遇。浙江省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签订了推进浙江地质调查合作协议,实施深部找矿行动,地质工作仍大有可为。 从地勘延伸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城镇化建设目标要求城镇化率达60%,将着力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和地下管廊建设。浙江省也将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极其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市政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环保等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互联互通、供给高端、系统有效、安全生态的基础设施网络,将为七队的工程施工和测绘业继续带来新的市场和机遇。 鉴于这样的形势,找到一条与国家政策和发展大方向吻合,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是这支队伍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 “坚持地质为本不动摇,紧紧围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国家资源安全战略、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在已有技术、人才优势基础上进行新领域拓展,充分做好地质找矿、地质服务、产业发展、大楼建设这‘四篇文章’。”王卫青一班人的思路越发清晰而坚定—— 加大紧缺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及省内优势矿种的勘查和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 切实履行各级政府赋予地勘队伍在地灾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努力服务第三次国土调查、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省“711”土地质量调查,开展污染土壤整治,主动服务城市建设,有效提供区域地质、矿产、水工环、物化探等地质技术服务。 探索形成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和新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包括人才队伍、经济实力、制度机制、资质等级、仪器装备、管理水平等要素在内的综合实力。 加快转变延伸产业经营模式,不断加强资质建设,积极开拓大市场、发展总承包,继续拓展新领域,提高中高端项目的比重。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条件。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努力打造复合型人才团队。 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强化统筹协调能力、推动工作落实的能力和各类组织要素运行的效率,切实把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七队人心里清楚,这个时候,从一个高阶到另一个高阶,需要从长计议,久久为功。 将荣誉变成响当当的金字品牌 “希望七大队在艰难崎岖的找矿路上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李克强总理当年沉甸甸的嘱托音犹在耳。 数十年里,无论七队有多大的困难,都始终牢记使命,始终没有“忘本”,始终保持着一支20多人的地质小分队,在荣誉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以归零的心态,重走深山密林,重走荒野险滩,唤醒在秀丽山川中沉睡的宝藏。 从2012年至今,已找到1个大型和3个中型金属矿,2个大型和3个中型萤石矿以及多个小型矿床;在龙泉市找到819万吨瓷土矿,在青田县找到47万吨叶蜡石矿。 2015年,在庆元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深山里,七队探获了浙江省首个具有工业利用价值资源量超10万吨的大型稀土矿产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专门就此批示:“向七大队的同志们表示慰问。望再接再厉,再传捷报。”时任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也在批示中指出,“七大队发现我省首个大型稀土矿床,意义重大,将为全省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资源保障,可喜可贺。”时任庆元县委书记杜光旻专程到项目部送上“栉风沐雨找矿报国 金山银山富民强县”的致谢匾牌。此外,七队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区调项目中均有较好的成果。 “其实,找到这个成果,七队几上几下几进几出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负责该项目的组长樊锡银副总工从1995年进山,坚守数年,直到青丝变成白发,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资源是立国的基础,找矿是地质队的天职。如果不找矿,还叫什么地质队!我们用市场上千辛万苦赚来的钱支撑着队上的找矿工作,让坚守山区的小分队专心找矿。”对于找矿的坚持,队长王卫青无比坚定。 “地质队是地质工作的主体,地质工作是地质队的立队之本、优势所在、发展之基。离开了地质工作,地质队就失去了优势,放弃了地位。”省地质勘查局党委书记、局长张金根日前到七队调研时,诚恳告诫七队要“坚持地质为本的原则,聚焦工作主战场。” 地勘队伍要发展,必须解决新动能问题。 解决发展新动能问题,必须要改变资源专属性,必须要解决资源的组织方式,形成资源的最新组织方式,解决好自己的专业优势更好地跟别人的万千资源对接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产业的复合方式,专业要专,实业要实,产业要复合,这样才能形成超强的资源占用能力,才能进入更大的市场空间,才能形成更强劲的竞争力。 寻找地质工作新动能,还要从政策中读懂机遇,找准定位。而在“八八战略”中,“推进绿色浙江战略”和“打造平安浙江战略”都与地质工作息息相关。 要赢得社会各方面的了解、理解、关心与支持,就要主动融入地方,投入到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为地方分忧解愁,真正让地方感到地勘单位是“自己人”,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生力军。 七队的根在丽水,发展当从服务丽水始。 何镗总纂的《括苍汇纪》卷曾对如今的丽水有过环境和地理位置的描述,“浙江南鄙,接壤闽中,北界台、婺,东引瓯、越,西交三衢(信安、龙游、江山),万山中一都会也。因地控阨,都成险阻,诚为四塞之国矣!” 由于地质环境复杂,丽水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加之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较多,百姓深受天灾之苦,自然灾害成了丽水市各级政府尤其是国土资源部门的“心腹大患”。 近年来,第七地质大队在积极融入地方,为经济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的同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全力配合丽水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排险和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地质服务和技术支撑,受到有关方面特别是广大群众的赞誉。 七队有专门的防汛防台防旱抗灾“三防一抗”地质公益事业服务队。参与2013年余姚和2014年丽水特大洪灾抢险工作,参与2015年里东和2016年遂昌苏村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抢险救援工作。浙江省领导袁家军、孙景淼曾为此给予高度肯定和赞许。苏村抢险被省政府授予“集体一等功”重大荣誉。时任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专程赴救灾现场慰问参与抢险队员,并在省政府政务信息《昨日舆情》上作出重要批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七大队总是冲锋在前,战之能胜。谨向省第七地质大队的同志们表示敬意和谢意。” 在丽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中,七队位列其中。大队负责人也被列为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在丽水市的历任主要市领导心中,七队始终是“自己人”,也因此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首选的合作对象。 也正因为其出色的专业能力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七队深入推进“矿地融合”的构想得以顺利实施。 ——七队与丽水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了局队联合工作办公室和丽水市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中心。签署局队合作实施意见和深化地质灾害防治合作专项协议,全面服务地方矿产地质勘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监测等工作,实施各类民生地质项目几百项。 ——与丽水莲都区、庆元县、景宁县,温州苍南县,杭州桐庐县及衢州衢江区签订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服务协议,协助地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旅游地质及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评估和设计技术支撑,在台汛期派出技术小组参与应急值守、巡查、隐患灾害排查、突发灾害处置,建立“一对一”菜单式服务新模式。 ——全面服务省“除险安居”工程、丽水市“大搬快治”三年行动。参加应急响应396处,编制应急调查项目67处,编制应急排险方案430处,出具核销报告507个,完成地质灾害勘查报告19个、地质灾害治理设计项目76个,科普培训人数千余人,技术培训70余人,检查督导200处,为全省“除险安居”及丽水市“大搬快治”3年行动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服务旅游与水利民生地质。完成玉环县石峰山火山岩地貌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协助云和县申报武岱峰省级地质公园工作。积极服务“五水共治”,与丽水环保局合作,对全市餐饮业、洗车业排出水进行检测。与丽水水利局签订了3年质量检测服务合同。 …… “其实,在每一次公益救灾的过程中,我们也有重大收获,重塑了队伍的专业影响力和信誉度。在救灾过程中,从方案部署急需的地质、岩土、测绘、水文、物化探,到施工急需的交通、水利、市政、爆破、土石方等方方面面的人才,七队都有!从外围到核心,以有为谋有位,七队充分展示了行业优势和专业能力。”聊起这些,七队负责人无比骄傲。 找矿治灾,只是安身立命之本。勇闯市场,才能“强队富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自古,山的硬气、水的灵气、人的和气,都是浙江人文精神的精髓,也决定了浙江人“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精神。 在工程施工的市场,七队早已进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国家地质工作投入锐减、地勘经济十分困难的严峻形势,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一班人意识到,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动开拓与自身的专业优势有关的相关产业,维持地勘单位的生存。 “从那时起,七队以‘浙江省第七地矿工程公司’和‘浙江省浙南综合工程勘察院’名义,开始进入工勘施工市场,主要承接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查及小断面隧道施工,并逐步向交通、水利、水电、市政等领域延伸,积极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逐步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工勘施工市场的一支劲旅。” 在杭州承担把钱塘江水引入西湖的工程施工。在丽水承担自来水厂、碧湖大桥的工程勘察和遂昌农田水利项目的施工建设。在省外承揽福建省福州市第二水源供引水工程的施工,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曾到工地视察并慰问七队项目部全体员工。 “这些工程就像引水工程一样,为七大队引入了新的‘活水’,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 从那之后,七队陆续在全国各地进入公路、市政、水电、矿建、国防、地灾等工程领域,施工了全国断面最大的公路隧道、最大的雷达基地,参与了辽宁号航母基地的建设,参与了G20峰会浙江省国宾接待中心地下爆破工程的施工,在市场洗礼中锤炼了队伍,壮大了规模,增加了效益。七队的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还获得了“浙江穿山甲”的美誉。 如今,在这一领域,七队又创造了多项成绩,实现新拓展。 从2013年至今,浙江地质七队在这一领域的总收入超过74亿元。在工程勘察领域,承接了西藏高速公路、中广核电厂岩土工程、杭州有轨电车首期工程、台州市城铁路工程、景宁山哈宫边坡工程勘察设计等较大型项目的勘察设计,成功进入核电、地铁、大型公路工程、复杂边坡设计等领域。在测绘领域,拓展监测优势,承担丽水里东、遂昌苏村、景宁古传等大型滑坡变形监测任务,在“急难险重”中发挥作用。 在开疆拓土中做大做强 2018年,浙江地质七队队长王卫青带领团队,以创新发展和管理为目标,全力打造“六个七队”,即“创新七队”、“有为七队”、“富裕七队”、“法治七队”、“和谐七队”、“清廉七队”,成效卓著。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富裕七队”的指引与鼓舞之下,七队经济发展前进一大步,产业发展得到强化。“完成产值约15亿元,实现利润5200万元。新中标施工类项目36个,中标总额达30亿元,同比增长49.43%。经营总量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30亿元。”王卫青在2018年的工作总结中向干部职工晒出了这张成绩单。 审视这张成绩单,支撑经济“大头儿”的并不是地质找矿主业,而是正在发力主攻的新领域——工程施工总承包。 2018年,七队在工程施工总承包领域创造多个“首次”。首次进入杭州地铁市场,首次承接EPC项目,首次引进TBM技术,承建首条原位对称二扩四加宽隧道建设等。 在地质的传统服务领域,承接了部分“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工程勘察业完成产值7510万元,完成收入6967万元,实现利润515万元。测绘业实现产值1826.86万元,实现总收入1246.27万元。新签订合同总额2941.8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全新的边坡稳定性检测监测系统设备,丽水市勘察测绘院的业务范围得到很大拓展,新承接了庆元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一期和二期、景宁畲族自治县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服务项目一期和二期、苏村自动化监测等一批百万元以上规模大项目。除了这一批大项目之外,还承接了遂昌县北界镇苏村山体滑坡治理工程监测项目。 隧道施工进驻新领域、新地域。项目经营持续拓展到福建、山西、广东、云南、甘肃、陕西、广西等省份,业务范围涵盖了公路、水利、矿建、国防、市政、地质灾害治理等施工领域。 成长,需要时间,更需要主动创造、争取和把握机遇。 在当下最热的PPP、EPC领域,七队也已经成功涉足。 以全新的合作模式推进矿山废弃地治理并充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长兴PPP项目进入了财政部PPP项目库,并被列入省矿产综合开发绿色试点项目、全国绿色矿山综合示范项目。 首次进入EPC领域,与华东院联合中标EPC工程——长兴县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东平台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造价1.14亿元。作为施工单位专业分包EPC项目“浙江(嘉兴)临港现代装备航空航天军民融合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合同额8387万元。 对于这些新的尝试,七队人说,“我们不求短期盈利,而是要借助项目增长经验,提升能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无疑,这张成绩单,对于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地勘单位都是一个创新的思路启示,一个全新的方向引领,一个崭新的奋斗目标。 按照王卫青一班人的思路,七队的未来发展之路,要在坚持找矿、防灾治灾的同时,“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打造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推进改革中整合延伸勘察测绘等产业链,按照“一轴两翼”的格局,致力于将隧道公司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充分核心竞争力的,以“勘察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为主轴,以资源实业和物业资产开发为两翼”,拥有特级资质的全产业链现代化大型建设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经济发展。要以经营为龙头,大力拓展建设施工及勘察测绘业务市场,在深入推进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进程中,全力营造“你追我赶、狠抓项目”的良好氛围。着眼大项目、大业主、大行业、大区域,坚持自营深耕隧道爆破土石方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开拓水利交通市政矿建总承包市场。盘活好物业资产、基地,拓展好矿产资源开发业。全面加强人才、科技、装备、管理、制度等自身能力建设,夯实基本功,强化内部管理,量质并举走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大灾大险中凝心聚力 换思路、整队伍、聚人心、拿成绩,最终靠的是专业的执行力,靠的是党组织的凝聚力,靠的是文化的感染力,靠的是团队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主动性,靠的是地质之魂——“三光荣”精神的传承和坚守。 “如果说,我们在过去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中顽强拼搏,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坚守,那么,我们在如今的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中奋发图强,更是一种浴火重生的坚守!” 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好的为地质工作者提供安心静心专心的找矿环境,激发地质工作者找矿的热情,谋求地质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成为七队党委一直思考、苦苦求解的问题。 为了给七队铸造一个有强大号召力的“灵魂”,王卫青带领团队没少费功夫,先后提出“找矿报国服务社会富民强队”的发展宗旨,确立“忠诚奉献创业争先”的七队核心价值观,树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七队精神,传播“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工作理念,达到明确方向,凝聚共识,振奋精神,创新创业的目的。 七队党委书记陈林勇则提出并执行“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方针,把党建和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培育传承地质文化,维护队伍和谐稳定,使党建助力七队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 党建工作需要全面构想,付诸实施却分散琐碎。但陈林勇有他自己的计划和步骤。 党支部的标准化工作是首先解决的。 “地质队的工作特点是偏远分散,因此,完善党支部建设,在满足条件的地方都建起党支部,使党建工作有基本的组织依托。”他利用逐渐完善的党支部,开展党员职工争当“五员”“五兵”系列活动,为七队地勘经济增值增效增收和“幸福七队”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创新党支部工作方法,能最大限度激发组织和党员的工作热情,更有效推进主体工作。 “我们的党建工作要求是,项目做到哪,党建工作就跟到哪,对百姓的扶贫帮困和地质服务工作就延伸到哪,七队的良好外部环境和精神家园就建设到哪。” 七队党委在尝试推进一种全新模式——“开放式”党建,发动基层党支部要“地质找矿上深山,联创联建下乡村”,通过建设重大项目、五水共治、抗洪救灾、地灾应急、技术服务、扶贫帮困、捐资助学、除雪修路等活动,服务地方公益事业,主动与项目驻地政府及部门、社区、业主单位的党组织联建结对,以“互动互助互建”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提高、共建和谐。 对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 近几年,七队党委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有关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沟通,选派优秀干部挂职锻炼,加快优秀干部培养,向党组织和重要岗位输送新鲜血液。 浙江省隧道公司四处的负责人何炳炎是七队很多人眼里的能人。他的“能”在于他千方百计发掘培养新人,知人善任。“他自己学历不高,所以希望在他身边成长的孩子们都能发挥长项,有更好的发展前程。” “2017年3月,我被推荐去省直机关团工委挂职一年,受益匪浅。在思想政治,思维方式、工作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地提高,也拓展了在业务方面的工作思路。”聊起挂职一年的收获,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四处的项目副经理张逸南心存感恩。 近年来,七队选派了多名干部分别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丽水市国土资源局以及各县市等地方挂职。将多位识大体、顾大局、作风正、业务精的年轻干部充实到中层副职领导岗位,壮大发展建设骨干力量,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要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七队的一批年轻地质工作者在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下积极扩充业务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这两年,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主动熟悉工程业务,现在,已经可以发挥我的计算机专业优势,独自完成工程建模、土石方测算等工作。”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林宇星来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工作已有两年,这里温馨的工作环境让他逐渐打消了最初入职时专业不对口的疑虑。 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尤其体现在每一次重大的救灾行动中。 2013年10月7日,受台风“菲特”影响,浙江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水灾。70%以上城区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瘓。因为进水导致部分变电所、水厂、通信设备障碍,供电供水出现困难。全市21个乡镇、街道均受灾,受灾人口832870人。10月8日凌晨,七大队紧急动员一支由25人组成的地质抢险队从杭州出发,赶赴余姚一线,头顶风雨,脚踏积水,穿梭于余姚的大街小巷及各地质灾害点,为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可靠的防线。大队从全省各项目部紧急调集的8部车、25台水泵、4台发电机组陆续到达余姚,参与抗灾排涝。13日,派遣1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6个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小组,赶赴余姚市阳明、凤山、梨州、河姆渡、兰江、站亭、三七市7个乡镇街道,对23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进行了深入调查。 灾后,余姚市委市政府专门致信和送锦旗表示感谢。而地质队的好,百姓也是记得的。“我是最后一个撤离的。那户人家的老妈妈把仅有的一点救济食物递给我让我吃。那夜,她家的蜡烛一直燃到天明,照着我撤离的路。”参加余姚救灾的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四处负责人何炳炎至今回忆那段经历,仍泪光闪烁。…Read more »
杏鑫在线注册_坚守使命 砥砺奋进再起航
“从勘探工作根本性转变思考探矿工程,吹响了新时代地质工作的号角。”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探矿工程所”)副所长侯春堂近日向中国矿业报记者介绍,探矿工程所最具优势的是“一浅一深”,浅是浅部钻探、绿色勘查,深是3500米永磁电动直驱顶驱钻机、钻头、泥浆等关键技术和装备。他认为,探矿工程所要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服务好中国地质调查局八大科技攻坚战。“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要领先三十年,青海共和干热岩、雄安新区深部地热等清洁能源调查,绿色环保型钻井液及绿色勘查等等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更要求我们切实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指导思想,实践好三个‘根本转变’,打好钻,服务好攻坚战。” 侯春堂1988年研究生毕业,至今已在地勘行业工作了3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老地质人。记者是在一次散会后追着才采访到侯春堂,他为人谦和亲切,极不愿意谈个人,可一说起探矿工程所独具特色的技术优势却是如数家珍,畅所欲言。 科技引领 高效高质完成重大任务 侯春堂表示,探矿工程所高度重视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要求和局重大部署,牵头组织局属相关单位同国内外钻井装备设计机构、科研院所和生产制造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协同创新技术攻关,积极落实重大部署。 除此之外,该所与局属工程、二级项目承担单位紧密合作,高质量完成了东南沿海、雄安地热、下扬子页岩气、油气田铀矿、准噶尔、北方石炭、陕东晋西等七项预算单列钻探地质调查任务。在钻探调查中战胜了高原、戈壁等艰苦环境,克服了严寒、暴雪、台风等恶劣天气,解决了多种复杂地层钻进难题,获取高质量岩心实物资料及地质信息,2018年度钻探进尺15950米。 据了解,由该所承担的“东南沿海厦门-琼北地区地热资源调查(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项目成果获评优秀,项目成果不仅可为查明深部地热地质条件、岩浆岩的分布及埋藏条件,评价广东省惠州市地热资源潜力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而且对提升东南沿海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推进我国东部EGS示范工程建立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项目采用该所自主研制的3000米永磁直驱顶驱钻机在广东省惠州市开展惠热1井高温地热资源钻探地质调查,完成进尺3009.17米,最高井温127.7℃,自喷涌水量100~200方/小时,惠热1井成为广东省内钻孔深度最大、水温最高、自喷流量最大的地热勘探井。钻进调查中有效地解决了高温地热钻探井身结构设计、高温钻井液、恶性漏失、坍塌掉块和高温固井等关键技术问题。项目针对高温地热钻探特点,总结了当前一系列技术难题,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形成了一套高温地热钻探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可为我国高温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项目成果不仅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的高度肯定,而且广东省惠州市国土资源局也发来感谢函。 侯春堂介绍,该所在西部某调查区,集成优势钻探技术,协调油田等多家单位,攻克了地浸砂岩型铀矿地层松散、难取心及高承压水层等复杂地层钻进工艺难题,超额完成钻探工作量,为北方砂岩型铀矿科技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顺利推进雄安地热和页岩气、油气钻探地质调查,其中该所实施的雄安地热D14井钻探受到部局领导好评,下扬子浙江地1井、浙桐地1井等工程均获得优秀评价,陕东晋西项目冀曲地1井实现了快速钻探,北方石炭项目新昭地1井解决了伊犁盆地大厚度白垩系松散、易坍塌地层钻进难题。 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和装备 科技引领的源动力来自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和装备。 2018年,该所获得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获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共获专利14项。科技成果转化总额4338.5万元,较2017年增长6%,有8项地调技术实现了成果转化。 该所瞄准干热岩、深部地热资源调查急需,通过国际合作,创新研发新一代3500米永磁电动直驱顶驱钻机,发挥了永磁变频电机高功率、高效率的优势,采用一体化操控技术,实现了非接触无摩擦能耗刹车、自动送钻等技术目标,凸显了全电、节能、绿色、高效技术优势。 他们依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超高温高压钻井液流变仪的研发及产业化,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可在320℃、220MPa条件下对钻井液流变性能参数进行测试的超高温高压流变仪,解决了干热岩、地热、超深钻探钻井液研发与使用中性能测试“卡脖子”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已完成由自然资源部科技司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联合组织的技术验收。 该所创新研发系列冲洗液护壁堵漏技术与材料,延迟交联凝胶堵漏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交联时间由现有≤10min大幅提升至0.5~1.5h可调,承压强度达6MPa;研制的耐温150℃环保海水冲洗液体系成功应用于唐山干热岩M-1井钻探;采用无机材料作为高温增黏剂开展耐260℃高温冲洗液研究和防塌封堵材料的探索性研究,有望替代国外价格昂贵的高温材料,为高温干热岩钻探及地球深部探测的超高温冲洗液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他们依托国际合作项目,初步完成小口径复杂深孔可膨胀波纹管技术研发,在浙江江山进行了多轮复杂地层现场试验,并获得成功,可为深孔钻探井下复杂地层处理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 抓住机遇 创新发展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探矿工程所紧紧抓住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给予的机遇,高质量完成“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项目,全面完成“地质云”探工所节点建设任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支撑绿色勘查,服务部局重大任务。 该所举全所之力全方位推进内蒙古填图试点项目,加大业务引导、加强组织和机制保障、强化质量管理,大幅度提升了项目完成质量水平,基本形成浅覆盖区包括钻探在内的多技术方法体系。项目完成总体目标任务,建立了华北北缘生态脆弱区新生代地层序列,发现多处金属矿化点(现象)。该项目将浅钻引入特殊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通过225个浅孔近19000余米的钻探揭露,初步总结形成浅钻技术支撑下适用于区域地质调查的有效、经济、绿色的技术方法,支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三维地质调查钻探技术中心建设。 2018年是探矿工程所“地质云”信息化建设元年,该所积极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确定的年度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一是部署开展分节点存储与计算、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等资源环境建设。成立了网络安全及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节点负责人、数据组、产品组、信息安全保障组等地质云节点建设运行岗位,确保节点建设有序推进。同时,还利用地质云平台开展地质调查业务、成果、数据整合应用。二是成功点亮探矿工程所逻辑节点,完成“地质云系统集成与共享服务”新开项目入库工作。相继开展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2016-2017年基础地质调查地质图数据和浅层取样钻孔数据集成工作,周口店基地区调填图项目岩心实物资料库建设工作,初步完成部分已有成果和产品数据整理。三是完成地质信息产品和钻探钻孔数据的开发组织与服务年度任务。该所梳理了探矿工程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和地质钻探勘查产品体系,收集整理地质钻探类仪器设备产品拟上云数据73条,发布69条,完成钻探工程(钻孔)数据上云20个。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完成《信息化工作发展规划(2018-2021)》,为该所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规划保障。 在支撑绿色勘查方面,该所研发服务绿色勘查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和新工艺,有力支撑了绿色勘查快速有效的推进,支撑自然资源部勘查司开展绿色勘查技术培训和“绿色勘查指南”行业标准制定。他们在西藏、海南等多个地方应用“浅钻综合地质调查”、“以钻代槽”、“浅钻化探”等技术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绿色环保型钻井液实现多项突破,钻井液循环系统及固控设备在实践中兑现了“泥浆不落地”的绿色、环保承诺。 鉴于探矿工程所在绿色勘查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浙江德清举行的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上,该所作为代表展示交流了绿色勘查技术、地表地理信息揭露技术,他们还在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作了“浅钻技术在绿色勘查中的应用”的专题发言。 新年新起点 聚力再出发 侯春堂认为,探矿工程所虽然有技术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根本解决,例如:因为长期“转企所”的身份,很多高端人才不愿意丢掉事业单位的身份,所以招聘技术领军人物难。此外,还存在着对新时代地质工作对钻探地质调查的新需求把握不准,信息化与科研研发基地等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他希望,2019年探矿工程所瞄准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影响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实现钻探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转型升级。 侯春堂表示,2019年探矿工程所将紧盯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与部局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以及社会、市场急需,坚持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创新驱动发展,加强探矿工程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和信息化建设,以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干热岩等深部热能和深地探测为攻关方向,聚焦局科技攻坚战,全面落实局党组“两重”和其他各项工作任务部署,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他介绍了探矿工程所2019年重点工作。 一是推进海洋钻探技术发展,支撑服务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工作。二是聚焦青海共和干热岩、雄安新区深部地热等清洁能源调查,探索推进干热岩、深部地热和页岩气钻探地质调查评价。三是落实“点上钻探验证与面上潜力评价相结合”要求,扩大东南沿海(惠热1井)深部地热钻探地质调查,支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低温地热开发利用创新基地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服务推进深部热能的商业化开发利用。四是应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实施“锡林郭勒盟-通辽地区基础地质调查”;支撑部“绿色勘查”行业标准建设,完善推广“以钻代槽”绿色勘查技术方法。五是实现科技创新目标,即实现新一代3500米永磁电动直驱顶驱钻机现场应用,研究完善绿色环保耐高温冲洗液体系,完成小口径复杂深孔可膨胀波纹管技术研发与试验,实现高温高压流变仪的成果转化。六是推进“地质云”探工所节点建设,梳理钻探和区调地质成果数据,开展冲洗液地层数据库建设;加快地质云推广应用和数据共享服务。七是完成周口店基地“泥浆楼”修缮工程。八是推进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地质勘查、能源资源勘探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 新年新起点,聚力再出发。
杏鑫在线注册_《南部海域1∶100万海洋区调成果集成与研究》通过评审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编制完成的《南部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应用研究》近日通过了由李廷栋、裴荣富、康玉柱、金庆焕等组成的专家组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成果全面、系统、翔实地展现了我国南部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就,是有史以来专业门类最全、覆盖范围最广、调查资料最详实的地调成果。 据项目负责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所所长李学杰介绍,自1999年以来,广州海洋局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获取了海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实测资料,于2015年完成了我国南部海域12个国际分幅调查,实现了我国南部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覆盖。以此为基础,区调项目组历经3年协同创新、艰苦攻关,以“一图一库一报告”的形式,取得了《南部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应用研究》一系列创新成果。 该项目编制了首套基于海量实测资料的我国南部海域海洋基础地质系列图件共21种,提交了758个数据集、约30TB数据量的专业化大数据服务系统,编写完成了约160万字的成果报告。实现了我国南部海域1∶100万海洋区调实测资料的无缝拼接,创新性地解决了我国南部海域一批基础地质问题,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塑了南海及周边构造格局,创新性地提出“弧后扩张-左旋剪切”演化模型,对南海成因研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板块构造活动论为指导,利用实测数据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重新厘定了南海及周边各构造单元的边界和性质,系统刻画了板块边界断裂的立体结构和构造属性,并揭示了南海及周缘深部壳幔结构特征。 二是提出全新的南海及周缘地层分区系统,建立了统一的南海地层格架。全新的地层分区方案将南部海域划分为2个大区、3个地层区和5个地层分区,从层序发育的角度整体上解释了华南-中南半岛-婆罗洲大陆边缘中、新生代的构造格局对沉积演化的约束机制。首次统一了南海新生代的地层格架,基本厘清了中生代以来的地层发育特征和沉积演化过程。证实了古近纪晚期南海古环境演化模式。系统厘定了花东海盆新生代地层层序,填补了台湾岛以东海域研究的空白。 三是基本查明南部海域矿产成矿成藏基础地质背景,有效服务找矿新突破。首次在大范围小比例尺区域调查中,综合判识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异常区带,圈定32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远景区,预估天然气资源量可达80.57×1012m3,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提供了找矿方向。从“深水”(新生界)和“深层”(中生界)两个方面对南海油气资源前景及勘探方向进行分析与预测,初步圈定了10个油气勘探远景区。 四是准确刻画了南海及周边海域地形地貌特征,实现了成果社会化服务。首次利用海量实测地形数据,编制了高精度地形、地貌图,系统分析和识别了47类三级地貌类型,新发现包括海底峡谷群、火山口、大型海谷、海山和深海扇在内的海底地貌单元36个。对南部海域地理实体进行系统命名,245个命名成果已由国务院正式颁布应用并及时服务社会,强化了我国海洋管理,彰显了海洋权益。
杏鑫注册链接_中陕核二二四大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记者近日从中陕核二二四大队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紧跟国家部署,顺应市场需求,主动融入国家绿色发展新战略,抓实绿色地勘产业,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组建中陕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亮出地勘企业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名片。该公司自组建以来,认真研判发展新形势,制定发展新战略,打造发展新平台,拓展业务新领域,促进企业标准化、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 为深入市场打造发展平台。该公司升级原有环保工程施工承包资质,配套办理了机电安装工程专业和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资质,全面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新办理了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应业务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敲开了企业深入市场的大门。 为业务拓展把好脉、定好位。该公司紧密结合市场新需求明确业务方向,确立了土壤生态修复和供热工程施工两条发展主线,大力拓展流域生态修复、固废处置、污(废)水处理、甲醛治理等环保工程业务。产业发展方向的正确定位,确保了业务拓展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企业谋长远建专业队伍。该公司着力打造一支标准化、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的环保工程产业队伍。通过培训与引进,该公司在短期内建起了一支环保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机电安装工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队伍,通过工程派遣学习、项目施工等,迅速在固废处置、污(废)水处理、甲醛治理、新能源供热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经验,有效满足了业务发展需求。 为企业健康发展增添动力。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该公司积极根据市场需求,在资质、队伍、管理等方面不断提质提速提高含金量,加强与科研院校及业内领先企业的合作交流,持续强化技术竞争优势,加大主线业务开拓力度,提高附加值,在夯实发展基础的同时,在集团公司环保产业方向树立起领跑姿态。□
杏鑫登录注册_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启动 深入实现对汉中天坑群的认知及实践
4月9日上午,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活动在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基地正式启动,来自捷克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国内外知名专家、技术人员共50余人应邀参加启动仪式。 本次科考从4月8日持续到4月21日,主题为深入实现对汉中天坑群的认知及实践,从研究学科体系、地质遗迹资源、生态美学体系、成因机理研究、生命共同体治理以及保护利用六个维度出发,坚持系统化综合研究和保护利用的原则,通过中外专家现场联合考察南郑小南海和镇巴三元地区的典型天坑洞穴,对洞穴进行探测进一步查清其连通性,通过野外考察和样品测试了解小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提高现阶段对汉中天坑群形成演化规律的认识,对具有开发价值岩溶地貌景观进行初步评估,为后续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建议。 根据路线安排,本次中外联合科考分为两组,一组对伯牛坑和天星岩地下河洞穴进行探测,探测其地下河系统连通性。另一组对镇巴县风洞进行探测,并对其景观开发价值进行评价。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将对小南海地下河上游黑窝地下河系统进行探测。 与此同时,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地调院等单位,对汉中喀斯特地貌景观进行联合专题科考。考察人员前往南郑区小南海镇西沟洞天坑、十里干沟、天星洞进行喀斯特地貌科考,对其景观开发价值进行评价。深入大佛洞、观音洞等岩溶洞穴进行科学考察,对其景观成因,美学价值展开现场讨论,对下一步的保护利用提出科学建议。 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开展汉中天坑群世界地质遗迹调查以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调局的领导下,在汉中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国际洞穴联合会等国内外近50多家科研单位进行广泛合作,已先后对汉中天坑群进行了5次科考,千余人次参与的中外联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调查研究成果,意义十分重大。
杏鑫注册链接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六方面战略合作助力山东经济社会发展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5月8日在山东省济南市签署关于加强地质调查工作战略合作协议。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山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于国安代表双方签约并讲话。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精神,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工作在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本着优势互补、紧密合作、统筹部署、讲求实效、成果共享的原则,以需求、问题、目标为导向,立足山东省实际,坚持中央和地方地质调查工作相结合、统筹陆地和海洋保护发展的原则,统筹资金,协同部署,注重成果集成与转化应用,在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地质调查、海岸带与海洋综合地质调查、关键矿产和清洁能源调查、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及沂蒙山区水资源调查、特色农业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等六方面进行战略合作,及时提交一批高质量的地质调查成果、信息数据和解决方案,服务山东新旧动能综合试验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签约活动期间,钟自然一行赴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调研,还分别与山东黄金集团、兖矿集团相关负责同志座谈。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积军出席签约活动。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山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