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东准噶尔:凝固与变幻的大漠色彩
在东准噶尔的核心区域内,地表景观有着丰富与多变的色彩,例如这片火红的丘陵。造成红色的原因是这里的岩层在远古时期的盆地中沉积时,气候相对炎热,沉积物中的铁质被氧化,形成红色的氧化铁矿物,使岩石显现出红色。另外也受到地下的煤层后来发生自燃的影响,形成红色的烧变岩和火烧山。 古丝绸之路在穿越新疆时,充分利用了三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夹两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东西向通道,它循着大山山麓与盆地边缘的串珠状绿洲与城镇而行,一路连缀起许多自然赋予的地质奇观。 奇台以及吉木萨尔、木垒等地就处在古丝绸之路的“新北道”要冲,地理位置上属于东天山最高峰博格达峰北坡坡麓、准噶尔盆地的东南缘。由此地出发,东可至哈密入嘉峪关,西可经乌鲁木齐去伊犁,北可经将军戈壁达阿尔泰。因此,唐朝曾于吉木萨尔城北的金满故城设北庭都护府,治理天山以北的广大区域。1927年的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查团,也是最先由此开始了准噶尔盆地的探险之行,并在吉木萨尔的大龙口、奇台的石钱滩、将军戈壁,取得了具有奠基意义的一系列重大发现。
杏鑫注册链接_西昌
为什么在这里发卫星?
因为奇特的地理位置西昌拥有一片比别处更明净的天空因为拥有这一片比别处更明净的天空西昌成为共和国第二个卫星发射基地在这里先进的卫星发射和古朴的彝家风情相映成趣 对连绵起伏的大小凉山而言,西昌的存在是一种难以自禁的安慰。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到处都是深沟裂谷,但邛海之滨偏偏有这么一方不大却绝对重要的小小平坝。西昌有福了,凉山也有福了。那些从大小凉山上一路下行到这里的汉子们,他们的目光变得平和了,温柔了,西昌的阳光为他们洗去了一脸的疲惫与忧伤。 这座被大小凉山的千峰万岭重重遮蔽的都市,这座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它曾经有过不俗的历史:早在汉朝时,这里叫邛都,那是大才子司马相如开疆拓土的重要收获。公元842年,南诏在此设立政权,改名建昌。1728年,建昌再改名为西昌,并沿用至今。诸葛亮在此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杨升庵贬守保山,多次游历邛海,见证了西昌城头那轮比故乡成都更圆的月亮。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邛海后对其景色大加赞叹,兴奋不已,并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碧水秀色,草茂鱼丰,珍珠硕大,美不胜收,其气候与恬静远胜地中海,真是东方之珠啊。”
杏鑫在线注册_以柔克刚
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
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 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 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 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天津蓟县独乐寺内景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柔”的力量。 柔性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 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杏鑫在线注册_日本地震成就建筑
地震是建筑的敌人也是朋友,在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中,建筑的“免疫力”也在不断增强。日本,在他们引以为豪的温泉文化背后,是地震频繁、火山绵延的土地。在屡次的大地怒吼、山河沸腾中,他们的建筑抗震体系日益坚强。 震后神户 1995年发生的神大地震使高架桥和隧道受损严重,引起了日本对于交通防灾的广泛讨论和整肃。摄影/Patrick Robert/C “‘山无陵,江水为竭,天地合。’这样的重誓不会出现在日本,因为在大地震中,山体塌陷,阻断江河,火山喷发这样的天崩地裂都是正常的。”5年前,我在日本学习文学的时候,一位日本朋友这样点评中国汉乐府民歌《上邪》中那位女子的爱情誓言。 展开地图,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由于太平洋板块稍薄,密度比较大,位置较低,因此当太平洋板块向西水平运动时,就会横冲至亚欧板块的下面,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之下,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产生火山爆发与地震。有资料显示,全世界震级在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中,20%以上发生在日本。
杏鑫登录注册_地震为何没有10级?一旦发生,将撕裂半个地球
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和18时24分,土耳其先后发生两次7.8级地震,造成数万人伤亡。据介绍,第一次地震发生时破坏力很大,约等于130颗原子弹的当量。 这让人们十分好奇,地震震级和破坏力是什么关系?地震震级又是怎么算出来的?中国地震局蔡晋安老师为大家精彩解读。 每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会在新闻中间看到震级的信息。有些网友就问:10级地震会发生什么事?到底有没有10级以上的地震?今天就给大家说说地震震级的一些事。 地震是地球上一种自然现象,因为爆发的突发性和对人类社会破坏的惨烈,给人们心理带来巨大恐慌。人们用一个地震震级的概念,来度量地震的大小。 多数地震发生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断层的破裂,这就是说,地震发生时会释放能量。这种撕开断层的能量,就目前人类的认识水平,还无法直接测量。聪明的科学家就想了个办法,通过测量地震释放出来的地震波能量,来间接地反映地震能量。所以地震震级表述的,就是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地震波的能量。 当一个地震发生后,往往大家都会听到震级和烈度的概念。刚才说了,震级是根据地震时地震波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地震烈度是对地震造成破坏程度的度量,它是由人的感觉、房屋和地形地貌破坏程度来决定的。 随着与震中的远近,一个地震可以划出多个烈度不同的区域。举例来说,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它的震级是8.0,但它的烈度可以从6度一直分布到11度。 那么地震震级怎么测出来的呢? 实际上,在19世纪末期,科学家就发明了近代地震记录仪器,来记录地震激发出来的波形,这为震级的测定奠定了基础。到了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里科特和古登堡等人就发现,可以用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振幅跟相应的周期来计算地震震级。这就是我们目前竟然听到的所谓“里氏震级”。 当然,因为地震有远近和深浅之分,因而科学家们也就用“近震震级”、“体波震级”、“面波震级”等等来表述。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震级还会饱和,又发展了“矩震级”。目前我们中国参照国际震级标准,已经制定了自己的震级标准。 刚刚谈到的震级概念很抽象,所以我们将震级能量跟爆破当量进行对比,给大家提供更加直观的一些认识: 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一个5级地震发生时所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500吨左右的TNT炸弹量;一个6级地震释放能量就相当于“二战”期间,美国扔向日本广岛“小男孩”原子弹的能量大小。 大家知道震级越高,释放能量也越多。地震每增加一个震级,能量就相差32倍。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2个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而一个7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 还有一个现象,震级有“负震级”。那么负震级表示什么意思,是不是能量亏欠?这得从0级地震的规定谈起。 我们早些时候在规定0级地震时,是用伍德·安德森短周期地震仪,在100千米处记录到最大地震幅值为1微米的震动,把它定为0级。因此,我们的负震级,仅仅表示,观测到的最大地震幅值低于1微米,但还是有能量的。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气象领域对风力可以分为18个等级;地震领域将地震烈度可以分为12个等级,但是震级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明确的等级范围。现今全球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9.5级地震。 那么能不能把震级往上划分到10级、11级呢? 科学家们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根据历史地震引发断层破裂长度的研究,一个7级地震引发断层破裂长度大约在30~60千米左右,比如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引发的断层破裂长度大约在40千米左右;一个8级地震引发的断层破裂长度大约在100~400千米左右,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引发的断层破裂长度大约在300千米左右。 如果这种经验认识是正确的话,照此外推,一个10级地震引发的断层破裂长度,大约在2万千米左右,而我们的地球周长大约是4万千米。也就是说,如果发生一个10级地震,已经撕裂了半个地球,人类的生存环境都受到致命的威胁,那么震级再往上划分还有什么意义呢? 编辑:张凡 校对:马微 审核:梁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杏鑫怎么注册_以地质调查支撑乌蒙山脱贫攻坚 云南省地调院工作亮点扫描
近年来,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利用地质调查工作主动支撑乌蒙山脱贫攻坚。该院承担的“云南乌蒙山特色农业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在昭阳区洒渔-苏家院和彝良县小草坝圈定富硒土地120平方千米,发现富硒苹果,富硒率在90%以上。昭通市政府在北京召开“昭通农产品北京展馆开馆仪式暨昭通苹果、天麻推介会”,将苹果富硒作为昭通苹果的五大特色之一进行推介。该院承担的“云南1∶5万睦伦街、富宁县、木卓、郞恒4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支撑地方经济建设,为富宁县政府“富宁县矿产资源整合招商项目”、“富宁县石材开采加工项目”两个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基础地质支撑,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围绕云南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精准扶贫等战略对基础地质工作的需求,该院编制了省地勘基金矿产(专项)地质调查项目中期规划,为地方公益性资源调查(省地勘基金)项目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服务国土资源调查中心工作卓有成效;通过地质科技研究项目的开展,该院提交了“十三五”国土资源规划、第三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等相关规划建议;同时,制定完善了地质勘查相关技术要求、指南和标准,为地质勘查基金安排、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科学指导探矿权设置和投放数量、制定准入条件等提供了依据;该院还参与制定了云南省“十三五”地质调查规划,积极引领地方财政投入,努力推进全省区域地质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资源勘查工作,积极准备和落实2017年新立项云南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2017年~2019年),服务云南省地质调查工作。 2016年,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共承担完成中央公益性项目24个,完成1∶5万专项地质填图4057平方千米、水系沉积物测量943平方千米、土壤地球化学测量459平方千米、地面高精度磁测910平方千米、重力测量454平方千米,共圈定重力局部异常62处、磁异常61处、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88处,圈定找矿靶区31处、新发现矿产地2处,圈定铅锌矿(化)体18个、铜矿(化)体6个、锡矿体3条、铁矿体4个、锑矿(化)带2条。该院还承担完成地方公益性项目17个,圈定了激电异常27处、磁异常16处、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26处,圈定了铅锌矿(化)体18个、铁矿体9个、风化壳型铌多金属矿4个。
杏鑫在线注册_宁夏地质局上半年工作会议提出跟进“三大战略” 做优公益地质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局日前召开2017年上半年地质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地质工作发展形势,并结合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聚焦发展大局,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凝聚思想共识,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全年的各项任务。 上半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奋力推进地质事业转型升级,助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实效。截至6月底,全局承担各类公益服务项目422个,项目落实好于预期,较好地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会议认为,上半年,宁夏地质局聚焦“主责主业”,创新思路求突破,亮点频出成果喜人;立足“三性”职能实施各类地勘项目,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谋划“长远发展”,积极推进转型升级,更加坚定了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着眼“能力提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为充分彰显公益服务职能奠定了坚实基础;围绕“和谐地质家园”建设,持续加强党建廉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地质事业发展打造良好环境。但是,地质局在推进地质事业发展中,还存在国家地勘投入大幅减少、基础地质工作投入不足、社会投资持续低迷,部分干部职工在思想观念、发展理念、作风状态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现有地质工作服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困难和问题,各单位、各部门要客观面对困难矛盾,准确研判当前形势,理性分析机遇挑战,及时把握发展走势,逐个破解难题。 针对下半年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深化两学一做,建设一流队伍,加快转型升级,服务宁夏发展”为目标,以解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地质问题为导向,以自治区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需求为引领,对标自治区“创新驱动战略、脱贫富民战略、生态立区战略”,全方位提供公益地质服务;要强化责任盯落实,打好项目推进攻坚战;要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全面推进“五大服务平台”建设;要多管齐下抓管理,营造“想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要持续加强党建廉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会议最后强调,当前,地质事业发展定位已很明确,发展总体目标已很清晰。如何跟进措施,做优公益地质,更好地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要始终牢记职责与使命,切实履行服务社会责任,振奋精神,实干兴宁,为推动宁夏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贡献地质人的聪明才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杏鑫怎么注册_众专家为土壤治理修复支招
以“污染土壤可持续修复,共建健康绿色家园”为主题,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生态修复网等共同主办的2017(第二届)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大会日前召开。中国矿业报记者在会上获悉,国内首支土壤修复产业基金“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有望年内落地。 据了解,该基金由北京易修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修复”)联手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大地”)、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天环境”)、山东新鸿大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鸿大地”)、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都市环保”)等7家公司共同筹建,总规模约100亿元,首期基金大约10亿元。目前已确定了一个主要投资项目,即在徐州筹建国家级土壤修复生态科技产业园,基金方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商谈投资的具体方案。 据相关专家介绍,2017年,土壤修复市场预计可达200亿元。“十三五”时期市场有望突破1000亿元。从中长期来看,修复规模可达万亿元。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的首期基金的落地,将从资本层面推动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 此次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易修复生态平台创始人黄锦楼表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是我国当前土壤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现已开展的探索、成功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需要及时梳理总结。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束文圣表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均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矿业废弃地则是重金属污染的最主要来源。他强调,通过生态恢复控制矿业废弃地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传统方法有两种:表土复原技术和覆土植被技术;由于这两种技术的费用过高,探索第三种生态恢复技术——直接植被技术是国际研究热点。对于重金属金属矿业废弃地而言,因其很高的重金属毒性和极强的酸性,不利用覆土的直接植被技术一直被认为是污染与恢复生态学领域的重大挑战。从生态系统的理论来全面审视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相关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院谷庆宝表示,当前,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是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突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底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对农产品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部门协调与地方工作督导要同节奏推进,将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评估考核办法”,建成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正在审议中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三大块: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工矿企业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及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其中,《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正在起草中,《办法》特别强调了工矿企业停止运营前要针对用地污染情况进行备案。 针对国土资源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在环境监测方面的相关数据并不完全是同一标准的状况,谷庆宝认为,由于两个部门的职责分工不同,在环保监测方面所关注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国土资源部门更倾向于对生态的关注,而环保部门则对污染和之后的修复治理更敏感。 本次大会还特别提出“美丽中国,从净土开始”的口号;并着重针对矿山领域、涉重工业企业遗留场地及农田中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等进行了研讨交流。
杏鑫登录注册_唯有不忘初心 方可一往无前 ——写在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大会暨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一周年之际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的讲话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重要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于中国地质调查事业来说,这两个重要论断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于,要深刻认识“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一历史的、时代的重要变化,调整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重心方向,服务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不同时期,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初心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但始终一以贯之、未曾改变,始终一脉相承、坚守如一。 地质调查事业的初心,无论出于哪个历史阶段,其核心都离不开“爱国”和“创新”。 一年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大会暨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在回顾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历史的同时,精心谋划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的总体布局,统筹部署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各项重要工作。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在此次大会上强调,地质调查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地质工作者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历史,就是一部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地质人才培养与成长的历史,就是一部地质文化创造与传承的历史。新的百年,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己任,着力破解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重大问题。 这恰恰是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初心”,也是对新时期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初心”更系统、更具体的诠释。 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坚定的时代担当是地质调查事业顺利渡航的压舱石 一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以巨大的勇气和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出台一系列科学的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地质调查科技成果,推动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分析、深刻把握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以紧扣“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基本定位,服务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建设海洋强国,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六个服务”为需求导向,对一段时期内的地质调查工作进行了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功试采;实现南方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完成雄安新区首次“体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基础地质调查等系列“保障工程”;为“一带一路”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将地质调查工作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立足贫困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重点围绕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绿色矿业开发等扶贫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举全局之力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实施了一系列水文地质调查和饮水示范工程,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农田灌溉用水……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慷慨气概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科技创新是地质调查事业的核心并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 2016年9月12日,钟自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创新培训研讨班作总结发言时强调,科技创新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命根子”,是地质调查事业的灵魂,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推动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和改造地质调查工作,把地质调查过程变成科技创新过程,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 2017年7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上,钟自然再次强调,科技创新是地质调查工作的核心、关键部分。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始终把解决能源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作为地质科技创新的方向,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科技创新与地质调查相结合,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相结合,促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促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相结合,实施重大科技攻坚战要坚持“以我为主,广泛合作”的原则。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实现三项重大理论自主创新,实现六大技术体系二十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实现三项重大工程管理系统自主创新,实现“海马”号、钻井平台“蓝鲸Ⅰ号”等七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贺电,肯定了天然气水合物成功试采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表示,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采成功,实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为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储备、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通过对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条件的系统研究,提出“逆断层封堵向斜成藏、常规与非常规同生共存”的复杂地质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突破了在盆地、在正向构造找油气的传统认识,对我国南方页岩气及油气的综合勘查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的务实执著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发展。 人才是地质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重大地质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锻炼 钟自然指出,地质调查工作是科学创新的过程,而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要把人才成长的目标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首要目标和核心目标,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局党组的头等大事,将人才队伍建设贯穿于地质各领域和全过程,将人才建设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 人才强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地质调查过程就是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过程的理念,进而推出了地质科技人才工程这项宏大的工程,包括3项重点人才计划,即卓越地质人才计划、杰出地质人才计划和优秀地质人才计划。 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稳定骨干队伍,吸纳顶尖人才,培养科研人才”的原则,加强青年人才的锻炼,引进国内外优秀研究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青年科研骨干,强化实验室优势学科、国家急需方向学科和前沿方向学科建设。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打造的创新团队,为我国培养了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技术骨干和海洋地质综合研究人才,在由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油气地质和实验测试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海洋地质调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页岩气地质调查与勘探领域,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个性特点、学历层次和实际工作能力,将工作任务和科技创新目标进行精细分解、精准分工,既要保证实现个人的成果任务,更要确保实现团队的整体目标任务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同其心,一其力,人尽其才”的精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浩然气度扎实促进地质科技人才的培养。 地质文化是地质调查事业的灵魂,是精神引领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果迭出、成就辉煌的背后,是一个个研究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作为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精神指引,凝心聚力,奋勇向前,实现地质调查取得重大突破而默默奉献的结果。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曾专门举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先进事迹报告视频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在会上指出,要通过事迹介绍、经验交流、表彰先进,深入总结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规划部署和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经验,总结地质科技创新经验,探索推进地质调查新模式,继承“三光荣”传统,弘扬李四光精神,深入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近日在长沙召开的“2017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以“开启百年新航程,地调责任重如山”为主题,旨在沿着地质先辈的足迹,弘扬爱国、创新和担当精神,培育和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以“责任落实年”为契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科技创新创造、引领、支撑地质调查,争取在下一个百年创造新的辉煌……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时时、事事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完成对地质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力证“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推动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培养地质人才”、“传承地质文化”初心未改。一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现了“十三五”稳健开局,迈出了第二个地调百年铿锵的一步,未来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秉持初心、务实开拓,将会赢得更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