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在线注册_此厅只应地下有
马来西亚沙捞越厅 PK中国贵州紫云“苗厅”
清水洞 位于贵州紫云的格凸河洞穴系统全长12公里,苗厅就位于这个系统之中。在尚未领略这个亚洲第二大洞厅的壮美时,洞穴系统中这个116米高、25米宽的巨大洞口就已经让所有看到它的人感到无比震撼(摄影/李贵云)。 国的洞穴探险家让·波坦兹说,他有一个梦想:拍一张能把“苗厅”的恢宏气势表现出来的照片。他说这需要很好的灯光,要把相机架起来,快门一直开着,然后拿着灯,走遍“苗厅”的每一个角落,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把灯点亮,灯亮的地方就会在底片上曝光,最后整个洞中大厅的照片就拍出来了,但是让·波坦兹说,这需要两天的时间。 让·波坦兹说的“苗厅”是中国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格凸河上一个洞内的大厅。从他的描述看,这个厅出奇地大,而且十分罕见,否则,为大厅拍一张照片怎么可能成为他难求的梦呢?
杏鑫怎么注册_震后评灾
卫星影像功不可没
卫星遥感图像被应用于地震灾害调查只不过才十来年的事,但是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已经从最初的80米发展到如今的0.5米甚至更小。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后,卫星遥感部门提供的翔实数据和震区图像,更是让人意识到,信息技术对赈灾行动的掌控和影响作用,竟然是如此超乎想象。 这是地震之后拍摄到的都江堰市的第一张雷达图像,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专家把它跟之前拍摄的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很快做出了灾情分析报告,上面用红线勾勒的地方就是连片受损的居民区。另外,图上分布的红点部位也是受损房屋。哪个街区的房子被毁,哪座学校倒塌,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倒塌率分别是多少,都能清晰地计算出来。供图/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很多天,让人凝聚力量的悲痛和温暖还在很多人的心间继续激荡。当我们循着一幕幕难忘的场景回顾和梳理抗震救灾细节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中国在灾难发生的很短时间内向外界彰显的国家快速反应和救援能力,原来是如此超乎想象。 不过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这种超强的快速反应背后,除了国家对民生的极度关注之外,其实还离不开卫星遥感应用给地震灾害调查提供的精确指导。
杏鑫怎么注册_地震与中国人如影随形
解读中国地震带
地震来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中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这条断裂带又属于南北地震带。地震带,这个原本还颇显遥远的词,迅速走进我们的视线中心。打开《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你会看到一条条地震带就像一道道阴影重重地投在中国大地上。你故乡的小城也许正位于某条地震带上,你工作的城市下也许正隐藏着几个活断层,而你正在按揭付款的新房也许恰好坐落于一条断裂的边上……地震与中国人的距离,并非那般遥远。 大地震后的唐山市。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震中烈度高达11度,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瞬间被摧毁,只留下一片废墟。摄影/卞志武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韩竹君研究员之口,我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谎言。 “不是日本吗?”我脱口而出。
杏鑫注册链接_节外生枝长更长
清水洞与双河洞谁会是亚洲第一?
图1 沙捞越清水洞 马来西亚的清水洞(1),因洞底流淌的河水异常清澈而得名,它一直稳坐亚洲最长洞穴的“头把交椅”。直到1987年开始,中、日、法三国的探洞专家们对中国贵州的双河洞不断进行探查,清水洞“亚洲最长”的名号就屡屡面临挑战。(2)为探洞专家们正在双河洞内探查。 摄影/马宏杰 图2 贵州双河洞 摄影/Jean Bottazzi 沙捞越雨季难得的蓝天阳光。我乘船来到了清水洞的洞口。河水碧绿,清水洞是否由此得名?几只享有“马来西亚国蝶”美誉的红颈鸟翼凤蝶,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知道当年华莱士在沙捞越为了捕捉鸟翼凤蝶,费尽了心机。现在,我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它们的曼舞,心情愉悦。 但是当我站起身来,看到一块牌示上面对清水洞的介绍时,心情却陡然跌落。怎么?清水洞的长度又长了?竟然是150公里!我来之前,在国内看到的数据是109公里。不是我的数据不准确,我知道一定是清水洞近来又进行了洞穴探险,找到了新的支洞,使原来109公里的长度被刷新了。那牌示上也分明写着:150公里(2007年10月)。当姆鲁山国家公园的管理者递给我一份材料时,其上的最新数据再次打击了我:清水洞151公里(2008年8月)。不到一年,清水洞又长了一公里。
杏鑫登录注册_“震”经玉树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玉树县城结古镇西北100公里处的日麻村,而结古镇却是这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玉树是个怎样的地方?这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这次地震的受灾情况如何?我们为您一一解答。 4月18日清晨,玉树结古镇的震后废墟上,一户藏族人家正在准备早餐。自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强震以来,余震逐渐呈现出正常衰减的趋势,受灾群众也逐渐从震后的恐慌中渐渐恢复。摄影/孙建军 从4月15日的航空遥感监测照片中可以看到,结古镇西部的一个洪积扇上,房屋损毁非常严重,几乎已经全部倒塌。据专家分析,这可能是由于洪积扇土质堆积较为疏松,房屋地基不坚固而造成的。这个发现对灾后重建很有参考价值。 供图/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从结古镇镇中心的航空遥感监测照片中可以看到,镇中心钢筋框架结构的房屋大部分都没有倒塌,而其周边土木、砖木结构的房屋却几乎无一幸免。 供图/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玉树县周边断裂带及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巴颜喀拉地块像一块顶端伸向西北的楔子,底边与龙门山断裂带重合,南边与鲜水河断裂带重合。地质学家范晓说,玉树县就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向西北方向的延长线上。鲜水河断裂带是一条地震活动频发的地带,断裂带上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地区曾分别于1923年、1973年爆发了7.25级、7.6级地震。而玉树县在历史上则很少发生震级较大的地震。这次玉树地震是逆时针方向的走滑地震,与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历次地震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范晓认为玉树地震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活动关系密切。 玉树地震中的妇女和儿童正在让自己适应眼前的废墟景象。熟悉的街区瞬间夷为平地,亲人离散,无家可归。地震的可怕不仅在于它的杀伤力,更在于它的不可预测。生活在地震带上的人们,就像生活在一头沉睡的狮子旁边,不知它什么时候会突然醒来张开大嘴。摄影/青可 2010年4月14日,又将成为中国人记忆里抹不掉的日子。这一天清晨,宁静清冷的青藏高原打了一个哆嗦,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被7.1级地震震醒了。 中国国家地震局的地震信息网监测到的数据显示,玉树县城结古镇西北100多公里处的一个名叫日麻村的牧业村是这次地震的震中,而玉树县人口密度最大的结古镇却是这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杏鑫注册链接_人与石头的厮磨
有史以来,石头不知为人类立了多少块碑。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回望历史,我们看见长河中那些冷冷的、默默无闻的石头,一种复杂异样的情怀油然而生。从最初人类的生产工具,到后来为人类传文达意,石头和人类一直都如此亲近。人类对于石头无所不用其极,然而石头对于人类的贡献却从来没有人论及。《人与石头的厮磨》就用这些图片和文字,为石头立了一块充满感情和热血的纪念碑。 摄影/吴芳 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久远而又亲近。在没有生命,没有人类以前,地球上就有了石头。人类开始生活时,利用它制出石斧、石刀、石犁等作为工具,是为石器时代。等到人类有了文字后,需要记载,需要传世,又发现此物最经得起风雨,于是有了石碑,有了摩崖石刻,有了墓碑墓志。只是刻字还不足以达意,于是又有了石刻的图画、人像、佛像,直至大型石窟。这冰冷的石头就这样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前进,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静静地躺在那里。它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真情、真貌,不管我们走得多远,你一回头总能看到它深情的身影,就像一位母亲站在山头,目送远行的儿子,总会让我们从心底泛出一种崇高,一缕温馨。 人们喜欢将附着了人性的石头叫石文化。这种文化之石又可分两类:一类是人们在自然界搜集到的原始石块,不需任何加工。因其形、其色、其纹酷像某物、某景、某意,暗合了人的情趣,所谓奇石是也。这叫玩石、赏石,是天工为主。还有一类是人们取石为料,于其上或凿、或刻、或雕、或画,只将石作为一种记录文明、传承文化、寄托思想情感的载体。这叫用石,是人工为主。这也是一种石文化,石头与人合作的文化。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后一种。
杏鑫注册链接_南北分界线上的迷雾
1908年,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淮河线” 意义 正确界定了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于认识自然地理规律和指导 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出处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十人提案/北京大学九人提案 北京师范大学两人提案 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地理最重要的分界线之一,气候、植被、水文、地质、地貌、土壤……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似乎它能划分中国所有的地理要素,事实是这样吗?秦岭—淮河线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地理常识,但最早提出这条分界线的是谁呢?在宽达数十甚至几百公里的茫茫秦岭中,在河网交织、人工水道密布的淮河之上,又该怎样画一条分界线呢? 在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里,我们找到了一本出版于1908年的《新撰地文学》,上面赫然写道:“南界,北岭淮水。”这是关于我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最早论述吗?摄影/王宁 迷雾一:秦岭不知分南北 我曾翻越秦岭。从西安出发,登上秦岭最高山太白山的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米),然后向南下行到达秦岭南坡的佛坪、洋县、汉中。因为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翻越秦岭,是想体会北方和南方之不同。 秦岭北面是关中盆地,所谓八百里秦川,我们出发时,正值5月初,关中大地土地初耕,苗未破土;但当我们翻过秦岭,到达南面的汉中盆地时,稻田里绿浪起伏,稻子正欲抽穗,油菜已经收获。在秦岭北坡我们在槐树、桦树林中穿梭,倾听着布谷鸟的鸣叫;在秦岭南坡我们却在竹林中寻找熊猫的踪迹。
杏鑫在线注册_海上有仙山
越南下龙湾与泰国攀牙湾
越南下龙湾与泰国攀牙湾位置示意图 越南下龙湾与泰国攀牙湾均以海面上的峰林而著名。下龙湾被誉为“海上桂林”,仿佛中国的桂林山水被搬入了大海。“海上喀斯特”的出现,应该归功于海平面的上升:大海淹没了陆地上的峰林,从而造就了下龙湾和攀牙湾“海上喀斯特”的地质奇观。 因美国电影007系列曾在此取景,泰国攀牙湾的海上喀斯特地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这里,石灰岩的岛屿之中隐藏了众多的溶洞,从洞中向外望去,随处可见水色如碧,峰峦叠翠。摄影/张小宁 除了马来西亚外,东南亚的越南和泰国也有几处喀斯特景观,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越南的下龙湾和泰国的攀牙湾。这两处景观极其相似,但下龙湾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美感上都优于攀牙湾。因此我们这里只说说越南的下龙湾。 下龙湾的景色与中国的桂林山水很相似。假如把桂林阳朔一带的漓江换成大海,那么就成了下龙湾的风景。
杏鑫怎么注册_给中国画圈的人
此争论出自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十人提案 NO.11 中山大学五人提案 NO.30 兰州大学七人提案 NO.7 在进行综合自然区划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图为竺可桢(左二)和黄秉维(左三)一起在野外考察。 供图/竺松 囊括了中国地学界精英的讨论会 1957年1月开始,在中关村中科院一幢灰楼的会议室里,经常可以看到,几十个人,其中还有一个苏联人在开会谈论一些事。时而他们争论起来,时而又安静无事,他们经常趴在地图上指指点点,有时又突然拎起行李就出发了,去东北、去新疆、去广东、去海南……回来后又继续讨论,吸烟者众,烟雾缭绕…… 有时会议转移到了北京饭店,不过这时在座的会出现几个苏联人。
杏鑫怎么注册_中国农业区划
东七西二一海洋
20世纪60-80年代,周立三、邓静中、钟功甫等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吴传钧等撰写了《中国农业地理丛书》和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 意义 为农业生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和分级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出处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十人提案/北京大学九人提案 北京师范大学两人提案/南京大学十二人提案 热带之田:作物的温床 从面积上看,农业区划中以华南区所占的面积最少。但是,由于华南区自然环境的热带性质,使得这里的土地显得十分珍贵。在台湾、海南以及广西、广东、福建南部的山地上,梯田不仅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耕地,也使得降水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在这样的田地中,水稻可一年三熟,蔬菜甚至可年获八茬。摄影/田捷砚 周立三、邓静中等编制了中国第一个农业区划方案 农业区划在国外发达国家早就有了,而且已经做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对各国发展农业生产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我国农业区划工作起步较晚,在解放前不叫农业区划,都叫“农业区域的划分”,中国最早的农业区划文章是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4年发表的《江苏省农业区域》和1936年的《中国农业区域》二文,那时并没有“农业区划”这个名称。 中国正式开展农业区划还是解放后的事。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学习苏联的经验,全国地理界、农业界也在学习苏联的农业区划和经验,并翻译苏联农业区划的有关文献,苏联的专家也来中国指导农业区划的开展。于是在1953—1957年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农业区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