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链接_CCOP城市地质研究中心落户中国
5月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举行视频签约仪式。会上,双方签署了关于成立CCOP城市地质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该中心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发起,与CCOP共同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全国政协常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进行线上签约并致辞。 根据此次签署的谅解备忘录,CCOP城市地质研究中心将面向全球搭建国际城市地质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国际城市地质研究,推介先进的城市地质调查理论与技术,服务中国践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承诺,促进城市和人类居住地可持续发展。 签字仪式后,CCOP城市地质研究中心举办了首届城市地质研讨会,来自中国、英国、芬兰、日本和韩国的地质调查机构有关技术专家线上交流了各国城市地质工作进展情况。 城市地质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为城市用水、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地学数据支持,全世界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已超过70%,快速的城市化对淡水供应、污染水处理、生活环境和公众健康都带来了压力,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对于增强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和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COP以及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老挝、马来西亚、英国、芬兰等多个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有关部室和局属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专家和代表等出席并参加线上研讨。 CCOP成立于1966年,是东亚东南亚地区唯一的政府间国际地质科学组织,现有16个成员国,14个协作国和15个国际协作组织。
杏鑫怎么注册_地质调查科普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在京启动
研学放飞新梦想,助力扶贫送关怀。 7月22日下午,“弘扬李四光精神,探索地球奥秘”地质调查科普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在京启动。来自江西革命老区赣州赣县、萍乡莲花县的25名青少年学生将在北京体验一周的地球科学研学之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会议并向两所学校的学生代表授旗。自然资源部扶贫办、科技发展司,萍乡、赣州的扶贫工作负责同志,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相关领导、科普人员出席了本次活动。 中国地质调查局一直以来都把科普作为服务赣南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不断深化科普扶贫的内容和形式。本次活动很好将地学知识、科学精神与北京的人文特色融合在一起,是科普扶贫的一种崭新的探索。萍乡市莲花县县委副书记陈鲁南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一系列科普进校园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次活动“犹如开启了一扇外部世界的大门,希望这次的研学经历能坚定孩子们追求科学真理的决心,树立远大的志向”。 被问及这次研学最大的期待,孩子们纷纷表示,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他们阅读了《畅游盐湖》、《嗨,恐龙》、《飞越珠穆朗玛峰》、《洞穴之旅》、《地质灾害画册》等地调科普丛书,从中看到了充满趣味的地球知识,了解到了祖国的地质地貌和防灾知识,也感叹祖国科技飞速发展的魅力,当然,更多的是体会到了地质科研人员的艰辛付出。“在接下来的研学活动中,我相信一定会探索更多的地球奥秘,会有更多收获。”一位小姑娘告诉记者。 科普研学活动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联合局属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地质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矿业报社等单位,共同为江西老区的孩子们搭建的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分北京、青岛两条特色路线,研学内容不仅包括基础地学知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海洋地质、深地探测、李四光精神等方面丰富的研学课程,同时还参观了中国地质图书馆、实物标本园、地学实验室、李四光纪念馆等场所,系统地为大家展示了地球深部探测、基础地质等最新地质科技成果,通过参观、讲座、实验、动手观察等形式,让同学们近距离地感受了地质工作的魅力,激发了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杏鑫在线注册_地质调查科普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启动
7月22日,“弘扬李四光精神,探索地球奥秘”地质调查科普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启动,来自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萍乡市莲花县的25名青少年将在北京、青岛开始为期一周的地球科学研学之旅。 此次科普研学活动分北京、青岛两条特色路线,研学内容包括基础地学知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海洋地质、深地探测、李四光精神等。青少年学生将现场参观国家地质图书馆、实物标本园、地学实验室、李四光纪念馆等,系统了解地球深部探测、基础地质等最新地质科技成果。 “希望同学们珍视这次学习机会,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关注地球科学,重视科学发现,增强科学本领,掌握科学技术,为美丽家乡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地调局有关负责人对孩子们提出殷切希望。自然资源部扶贫办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将地学知识、科学精神与北京人文特色相融合,是科普扶贫的一种探索。地学文献中心负责人表示,希望这次研学活动给老区的孩子们送去憧憬科学的梦想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希望,成为一项“为先烈续传承,为老区撒希望”的未来工程。
杏鑫注册链接_陕煤地质集团向国内一流综合地质服务商冲刺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陕煤地质集团公司2019年半年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该公司正积极深化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地质勘查主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品质不断提升,在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地质综合服务商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陕煤地质集团旗下各改制地勘单位加大转型力度,保持了稳步发展的态势。 其中,一三一公司与园子沟煤矿合作,矿井地质服务项目产值占比显著提高,及时启动了埃及工勘二期项目;一三九水文公司在青海冷湖滨地开展了钾盐矿定向贯通井施工,西藏分公司完成了阿里地区革吉县扎仓茶卡盐湖地质钻探及水文地质测量项目;一八五公司发挥区位优势,实施了一批煤矿补充勘探及水文调查项目,完成了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调查报告、矿井储量核实报告,以及越界开采核实等工作;一八六公司在煤矿井下钻探、探放水、滑坡治理工程等领域继续强化技术服务;一九四公司围绕基金项目、中深部钻井、煤矿瓦斯抽排及大口径施工等领域加大项目承揽力度,拓宽收入来源;物测公司扩大地震勘探、电磁法勘探及测绘地理信息市场规模,洋县铁河一带多金属预查续作项目稳步推进;研究院公司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无人机飞行及建模项目市场口碑反映良好,取得了“变形形变与精密测量”的测绘资质子项。 此外,陕煤地质集团地勘延伸产业类公司积极开拓外部市场,提升项目承揽能力。 其中,项目管理公司围绕煤勘、地灾、房建、招投标代理等业务,加快培育新业务;化验公司推进有机物检测扩项,启动黄骅港实验室项目建设,中石化气测录井准入正在加快办理;油气公司完井25口,完井质量合格率100%,组织职工三百余人次参加了油田井控、HSE、高空作业及司钻等培训,施工能力进一步增强。 据介绍,陕煤地质集团按照陕西省国资委和陕投集团的工作部署,遵循“抓转型、树示范、提规模、促创新、优管理、兴人才、强党建、惠民生”的工作思路,真抓实干、积极进取,完成了上半年主要指标,为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下半年,集团将在防范风险、解决问题、应对挑战中加快发展,在建设国内一流综合地质服务商的征程上继续冲刺。
杏鑫在线注册_“弘扬李四光精神 探索海洋奥秘”地质调查科普暨“圆梦蒲公英——走进科学世界”暑期主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在青岛举行
7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办的“弘扬李四光精神 探索海洋奥秘”地质调查科普暨“圆梦蒲公英——走进科学世界”暑期主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在青岛举行。来自江西革命老区赣州市赣县区五云镇中心小学的10名小学生和来自青岛南京路小学、青岛文登路小学、青岛朝城路小学的10名学生将在青岛体验为期一周的探秘海洋科学研学之旅。 此次活动是按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科普扶贫的统一部署,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活动要求举办的。本次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自7月29日开始至8月2日结束,安排了认知海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探测、海洋权益等板块的特色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将通过参观青岛知名科普场馆、听取海洋科普讲座、参加滨海一线地质地貌研学考察、动手体验可燃冰等科学实验、完成研学任务单、分享研学感受等多种形式,亲临其境感受海洋、认知海洋、热爱海洋、关心海洋。 此次活动将海洋科学知识、科学家精神与青岛海洋特色有机融合,是科普、研学和扶贫相结合的一次创新探索,旨在帮助青少年在活动中了解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传承李四光精神,激发他们探索海洋奥秘的热情,积极投身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孩子们将在5天的海洋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充分得到科学精神的滋养、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素养的提高。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的领导为此次活动授旗,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为活动致辞,青岛朝城路小学校长作为教育界代表讲话,江西赣州五云小学的谢佳辰代表学生进行发言,青岛市市南区科学技术协会向同学们赠送了科普图书。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五云镇中心小学和青岛南京路小学、青岛文登路小学、青岛朝城路小学的师生,以及来自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科学技术协会、五云镇中心小学、青岛市市南区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青岛朝城路小学、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地学文献中心、中国矿业报社等单位的领导和相关同志参加了启动活动。 本次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办,得到了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体育局、青岛市市南区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青岛海洋科普联盟、青岛水族馆、青岛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青岛旅游集团、青岛银海大世界、青岛蓝谷海科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青岛贝壳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杏鑫在线注册_从全国地质资料馆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0周年档案展看地质工作转型发展
“继承发扬李四光先生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坚持真理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党委统一部署下,全国地质资料馆会同李四光纪念馆日前精心组织举办了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0周年档案展,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档案首次公之于众。本次展览力图通过展现“新中国记忆”中的这位地质先驱,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地质行业做出实效,带来干事创业的启迪和方向。 中国矿业报记者通过研读解码档案里的一个个故事,以期从李四光先生的人生历程和终生追求的事业中找到一把“钥匙”,带给新时代地质事业以启迪,助力新时代地质事业开启新篇章。 科学家是什么 人类对能源资源、生存环境的基础性需求,依托于地质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良性运行,离不开一代代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而在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动力源自哪里?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体现在什么地方?又如何从老一代地质科学家的人生旅程中汲取精神养分,在新时代里劈波斩浪,戮力前行? 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年少立下宏图志,一生践行“初心”,他就是李四光,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局面,并在新中国建设中立下汗马功劳。 很少有人知道,李四光这位地质学界的泰斗,最初留学东洋学的并不是地质专业。 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07年,李四光被官派留学日本后考取的学校。在那里,他学习船用机械。原因是: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尤其是海军的溃败,给国人留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阴影。造出大船打败侵略者,才能恢复国力。可是造船需要原料,原料要从矿物里来。 于是他又去了西洋。 伯明翰大学——1913年,李四光留学英国的目的地。就读后,他先攻读采矿专业,后转地质专业学习。原因是:他发现,造船需要钢铁,国家富强要有充足的煤铁资源,而当时的中国从根本上来说更缺乏的是开采冶炼人才。因此,他选择了当时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英国,在以采矿专业闻名的伯明翰大学学习,而后又意识到寻找矿产则需要从地质着手。 1934年12月,李四光应邀赴英国讲学。他决定讲授中国地质,并一反常规地从西藏高原开篇。这场融合了政治形势的自然科学讲授活动,向世界传递一个声音: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孙中山对这位年龄最小的同盟会成员给予的厚望未被辜负。李四光顶住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风雨如磐、枪林弹雨、政治压力,接连诞生了《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冰期之庐山》等著作。他下金陵、上北平、走江城……留住并整合了地质事业发展的根基。 1950年4月,李四光夫妇几经波折经香港回国。应国家需要投身多个领域,重振我国地质基业,为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 回望李四光的一生,虽然足迹迂回但逻辑线条非常清晰:如何快速高质量的实现救国强国。 科学家的爱国主义,就是如此实际而又具体。 怎样开展科学工作 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很多时候,思想观念决定了地质科学与新发现是擦肩而过还是沙海拾贝。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的双重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坟墓。”如何理解李四光这段话?他用实际行动做了具体阐释。 “是图标的记载错了,还是大家的辨析存在偏差?”1921年的春天,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的李四光,带领学生到北京西郊开展实地考察。考察中,学生发现了根据当时的官方权威著作——一本由国外知名地质学家绘制的《西山地质图》,不能自圆其说的学术结论。 “我们应该相信谁?”“我们应该相信事实,服从真理。”面对很多同学的犹豫,李四光带领大家回头梳理自己的野外工作流程,让同学们坚定自己的判断,从逻辑上帮他们树立起相信真理、拒绝盲从的科学精神。 “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开。”李四光从大地构造角度出发,提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并建议当时的地质部和燃料工业部,特别是石油管理局等相关部门联合起来,统一作战。在后来的全国石油勘探战役中,一座座储量丰富价值巨大的油田的发现,用事实作了回答。 不肯轻易相信,有了受“五马饮槽”启发发现的第四纪冰川U形谷,有了中外地质学界“庐山论剑”中方的扬眉吐气;闲不下来,有了海边闲聊发现的含铀“黑沙”,开启了我国原子能工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科学地把力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地质学的研究中,诞生了我国地质理论界扛鼎之作《地质力学概论》,它指导了找油、找铀、地震预测;在担任地质部部长期间,特别注意工农建设中需要多学科综合技术解决的问题,常组织有关专业的科学家分工协作,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李四光的一生中,这种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如影随形。 没有坚定的家国信念、豪气和铁骨,就不能成就李四光;没有好奇心、自信心就不能成就伟大的地质探索和发现;没有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对地质人才的珍惜,就不能成就地质事业在百废待兴中的基础性、决定性地位。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行业也在这一点一滴、一笔一划中行稳致远。 “李四光”这三个字,已经不仅是地质科学知识宝库的指代,更是当代中国科学精神、科研方法的意象指代。不断提升李四光精神的社会影响力,让它转化为行业进步的推动力,需要发挥平台的优势。 1989年1月设立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旨在继承发扬李四光精神,激励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步多做贡献。时至今日,这一地质界大奖项又有了新的目标——为我国地质行业评选出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肩负起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始终不忘地质人的初心和使命;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 诸多头衔背后的深意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诸多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这与古人讲教学相长分不开。今天提倡的教研并重,是李四光科学报国中“芬芳”的一笔。 李四光既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又是开拓者,被誉为“地质元帅”。除了地质学家这一身份,他还是一位蜚声中外、桃李满天下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什么时候中国的大学也能培养出自己的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站在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领奖台上,李四光心里装着这样的“中国梦”。他给自己重新定位——不仅会干,更会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李四光长期担任北大地质系教授、系主任,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地质学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四光又亲自主持了北京、长春两个地质学院的建设和成都地质学院的扩建工作,在6所大学地质系增设专科班,创办9个地质中专,为地质勘探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培训了大量的技术干部,在极短的时间内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家底,满足了地质事业大发展的需要。 李四光的学生中,有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石油地质学家黄汲清;有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在古生物学领域颇具造诣的杨忠建;有为留住地质研究所而四处搜集科研用具的“逆行者”赵金科……他们都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和豁达开朗的个性,有着坚持原则、严谨求实、大胆创新的精神。 国家发展需要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而地质调查研究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需要人才的接续。可以说,一支高素质、能战斗、年龄结构合理的队伍,在任何时候都是极端重要的。另一方面,地球科学的高度学科交叉性,又让它具备了科普、人文的天然优势。 “科研是让你发现问题,能让你更好地去理解知识,而育人是为学生答疑解惑,来传播真知识和正能量,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教学相长是我非常热爱、享受自己工作的一个动因。”这是当代一位科研工作者在一次采访活动中的发言,也是许许多多地质科学工作者正在做、想要做的。 这也是此次展览以践行新时代地质文化为出发点,鼓励新一代地质工作者继承弘扬李四光精神、推动祖国地质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找到创新的秘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其中,创新成为最重要推动因素,可谓是高质量发展的“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颠覆性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 对地质行业而言,工作机制、评价机制、要素都要转型提升。 “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这是李四光给武汉大学第一届毕业生的题词。从这所由他筹建的高校走出的莘莘学子,在后来投身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中果然也不负众望。今天,这句话或可以如此套用:“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行业的出路。” 诸多新名词、新概念袭来,其实厘清头绪,背后都是学科跨界与合作,是继承与创新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例如,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我国北部石炭二叠系含碳地层时代划分,李四光用标准、定性和定量带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统一了各方认识,使地质学突破瓶颈继续前进。把规律加以系统化,并指导实践,是李四光的特长,也是他接连取得重大成果的核心。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实际是什么样,怎样使其变得更好,是科学之于实践的意义。 当代地质科学,围绕研究地球环境,包括天文与人类的关系,地质构造,现代科学在地质学的应用,矿产资源和能源理论创新,地质灾害防治和有效预警预测,地质科学新领域,许许多多的种子等待发芽……创新,就是让它们开出花朵的泉水。所以,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发展,需要建立在科学的认知和知识储备更新的基础上。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从南京龙潭地质指南,到广西地层表,到古生代以后大陆上海水进退的规程,到河北沙河煤田东北部报告、鄂西川东湘桂北第四纪冰川现象述要,再到庐山地质志略……从这些历史档案中,从李四光先生的人生履历和著作中,地质工作的规律得以重新总结认识,地质事业的历史得以传承和延续,同时也让立足岗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聚焦需求,精准服务的“钥匙”,真正握在当代地质人手中。
杏鑫登录注册_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7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大会。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提升地质事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为题,为全体党员干部讲了一堂生动的专题党课。中央第24指导组成员张瑞君、林新应邀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会议。 党课上,钟自然回顾了1840年到2019年近180年里,无数中国仁人志士苦苦追求和不懈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重温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选择重生之路、崛起之路、奋进之路的历史,回溯了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百年来伴随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支撑服务救国、建国、富国、强国的历史重任中走出的一条英勇不屈、波澜壮阔、灿烂辉煌的成长之路,以百年历史的维度、国家全局的视角和全球格局的眼光,审视了中国地质事业萌芽、发展、壮大的改革转型历程。 他指出,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180年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他强调,纵观百年地质历史,历代地质人的初心和使命,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实现方式,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始终作为一条清晰的主脉络,贯穿中国现代历史的主轴,使地质事业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历史,是地质工作者与党和国家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是地质工作者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历史;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是人才培养与成长的历史;是地质工作者传承和发展优秀地质文化的历史。新时代的地质人,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不改初心,恒心如一;共归初心,永聚同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地质工作定位。要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地质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推进地质工作“三大转变”。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双引擎”作用,加快推进地质事业转型升级。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为地质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保障。要坚持传承弘扬李四光精神和“三光荣”传统,充分发挥“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代地质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地质工作营造更加积极进取的氛围。 他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地质事业第二个百年的历程开启之际,要不忘初心,把初心变为恒心,牢记使命,把使命视作生命,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党课采取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在局机关设主会场,在各直属单位设分会场。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班子全体,局机关、直属单位的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会议。
杏鑫注册链接_自然资源部召开全国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视频会议
25日上午,自然资源部召开全国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视频会议,认真传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部署今年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长陆昊出席并讲话,副部长库热西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然资源系统在机构改革后仍承担着地质灾害防治的重大职责,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配合应急管理等部门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各部门、各地区不断努力,我国初步建立了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为核心的综合防治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国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是世界上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8.8万余处,受技术等因素影响还有大量隐患尚未查明。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是调查评价精度、国土覆盖明显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群测群防专业水平亟待提高;三是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亟待统筹谋划;四是地质灾害成灾规律研究、隐患早期识别和精准预警预报面临技术挑战;五是地质灾害防治需大量资金投入。 会议要求,全国自然资源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应对和防范自然灾害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下一步,一要综合运用雷达测量、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调查精度。二要提升监测预警预报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成灾机理、监测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将技术原理与防灾工作行政指挥需要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北斗导航系统、雷达测量和变形传感器等集成研发,加强对强降雨过程中已知滑坡体的雨量积累和位移变化的监测,最大限度对可能发生的滑坡、泥石流提前预警预报。三要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特殊区域严格控制。四要加大工程治理力度。五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会议对做好当前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要确保防治体系到位,不能有丝毫放松懈怠。二要对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群测群防监控人员到位,技术措施、装备有效管用,确保对相关工程因素的影响控制到位。三要高度重视气象预报信息,遇有强降雨天气要格外提高警惕,坚持雨前、雨中、雨后观测。四要加强技术手段,大力推广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简便易行的技术装备。中国地质调查局要继续加大集成研发和试验力度,尽快将近期已经研发的监测预警样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样本足够、分布合理的场地开展现场试验,不断改进技术性能。各地区也要从实际出发加强研发和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五要进一步集成我部系统相关技术力量,特别是地球物理和基础地理测绘等科研力量,综合运用相关成果,形成工作合力。 部总规划师,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会;各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负责同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管处室、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会。 近日,部领导陆昊、库热西、凌月明、陈尘肇分赴有关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调研指导工作。
杏鑫注册链接_乌蒙山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移交地方政府
2019年8月7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落实自然资源部领导在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部际联席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在四川省宜宾市召开乌蒙山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移交暨经验交流现场会。 乌蒙山区是自然资源部牵头联系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把助力和支撑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地质调查工作的重中之重,仅2016年以来,先后在四川、云南等省部署实施了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6项,覆盖面积69104平方公里,圈定富硒土地3478万亩,其中绿色富硒土地达224万亩。在马边彝族自治县、昭觉县、大关县、盐津县等19县精准实施“订单式”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19项,覆盖面积4500平方公里。在叙永县、镇雄县开展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2项,覆盖面积82.59平方公里,圈定可供直接开发利用的绿色、无公害富硒耕(园)地资源107.3万亩,集中连片分布基地100余处,地方政府可在调查圈定的富硒地块上直接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园,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获得收益。调查成果为当地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及开发利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及特色农业产业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服务。 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同时带动贵州省投入近3亿元实施全域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四川省投入近9000万元实施“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区以及攀枝花市、宜宾市、安宁河谷等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助力贫困区农民脱贫增收。 会议认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统一规划部署,在自然资源部的领导下,精准实施“订单式”地质调查项目,走出了一条“地质调查+精准扶贫”的成功之路。会议要求大家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将绿色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好,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共同书写乌蒙山区脱贫攻坚新篇章。 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乌蒙山区19县政府移交了“耕地集中分布区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耕地保护规划建议报告”及相关数据、图件。 移交仪式结束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兴文县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经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人员介绍了全国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普及了富硒土壤及农产品开发利用等相关知识,讲解了“三品一标”(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流程,为乌蒙山区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优质特色土地资源,发挥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现场指导。 参会代表还前往兴文县僰王山镇水泸坝村考察了生态农业公园及世界大米博物馆。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领导、机关部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四川省、云南省有关市(州)、县级政府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地勘单位负责人及专家参加会议。
杏鑫在线注册_陕西自然资源系统全力提供应急抢险救援支撑
8月3日,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马岔镇大堡岔村兴盛砖厂生活区山体发生滑坡,致生活工棚内5人被埋。 灾情发生后,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警系统,组成省级应急技术支撑工作指导组赶赴现场,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启动应急技术支撑响应,陕西省地质灾害排查队(陕西地矿集团)技术支撑队伍和专家也于当晚赶赴现场,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应急排查队与现场救援指挥部就救援工作安排及现场情况进行了对接,同时安排专家组对灾害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此外,陕西厅技术指导组、市县自然资源部门及应急排查队召开工作部署会,按照会议安排部署,成立由自然资源部地灾应急陕北地区首席专家、应急排查队专家李稳哲为组长的6人救援技术支撑小组,在陕西厅技术指导组的指导下,为现场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并对灾区及周边进行详细勘查,对山体中上部航测影像显示的隐患因素及重点地段进行现场勘测确认。截至目前,救援技术支撑小组根据指挥部统一安排,仍在现场开展灾害成因调查及灾后技术服务工作。 同时,陕西厅积极配合省应急管理厅,指导榆林市做好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特别是现场抢险救援的监测预警和周边排查工作,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应急管理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安排部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加强监测预警,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夯实基层乡镇村组的防治责任。 陕西厅要求,各市要按照《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近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隐患排查,加强监测预警,全力做好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