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怎么注册_第二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启动
第二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旨在引导来自各界的参赛者以地质资料数据为基础,融合各类数据形成参赛作品,通过分类评奖的方式,激发社会大众开展创新实践,优选出创新性强、应用性好的作品,进行公开展示传,以此促进地质资料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地质服务创新成果影响力。 欢迎报名参赛! 报名网址:http://www.ngac.org.cn/competition/
杏鑫怎么注册_汉中天坑群神秘面纱逐步揭开 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以洞穴探测为中心,开展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旅游地质等多方面调查,取得了重大进展
4月21日上午,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产业专业委员会、汉中市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年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成果座谈会”在西安顺利举行。会议对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取得的重大进展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并就汉中天坑群成因机理、价值体系构建及保护利用等方面展开充分研讨,为未来进一步拓展汉中天坑群调查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以前五次科考成果为基础,以洞穴探测为中心,开展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旅游地质等多方面调查,取得了重大进展。 科考团队通过地下潜水、橡皮艇漂流、洞穴单绳等手段对小南海台原区地下河系统进行了洞穴探测,考察地下河和洞穴8处,约4千米,竖井深度约350米。天星岩地下洞穴系统探测长度延伸到9300米,为南郑区目前发现的最大洞穴系统。回军坝村向阳坪黑窝天坑底部地下河首次探测长度1400米,天星岩天坑附近竖井、老龙池洼地竖井共探测350米。采集宁强大鱼洞、冒气洞、大佛洞等不同层位石英砾石、石英砂样品5件;采集镇巴天悬天坑碳酸岩岩芯样品3组。发现多处超大规模洞穴大厅,充分证明了该区域岩溶演化过程中所处的古地理及古气候环境与现在的地理与气候环境差异明显,为该区域地理及气候环境演化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法镇沙河一带,通过地质路线调查重新厘定了碳酸岩区与非碳酸岩区界线,即二叠系与志留系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界线。考察研究认为,小南海地区地下河洞穴的发育主要是由三期断裂构造引起的。天坑主要是早、中期构造叠加、岩石破裂,加之地下河作用塌陷形成。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示踪试验等技术方法,重新对小南海台原面地下河系统进行了系统解析,探明了天坑与洞穴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演化模式及补给排泄规律。 初步确定了南郑区小南海地区地学旅游线路、宁强禅家岩天坑群地学旅游线路。对龙头山陡崖、伯牛天坑、天星岩地下河、白水洞泉水及后河村峰林等地进行景观地理学考察和规划。对青石关村和秦家坝村建设地质文化村进行了可行性评价,为当地旅游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院长洪增林作了题为《汉中天坑群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的主旨演讲。报告聚焦天坑价值与应用,重点探析了汉中天坑群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社会价值、生态人文价值,提出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一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理念,把生态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汉中天坑群的环境生产力要素,着力构建“天坑+”的生态经济价值体系;二是依托汉中天坑群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战略地位,着力构建生态社会价值体系;三是充分利用汉中天坑群区域的文化优势,有效整合其特有的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尊生观念及生态伦理,建立天坑群区域生态人文价值体系。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兰新哲对陕西省地调院实施的汉中天坑群项目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工作开展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以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基地为载体,加大加强汉中天坑群科学研究深度;二是以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为中心,持续开展岩溶地质多学科交叉科技创新研究;三是以汉中天坑群这一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为科普对象,做好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工作。 国际洞穴联合会副主席、捷克洞穴协会主席兹德内克·莫提契卡介绍了本次中捷联合科考成果。捷克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迈克·菲利皮介绍了小南海地区相关地质工作进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陈伟海研究员作了《中国的岩溶景观与洞穴》的主题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李荣社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杨建华教授、长安大学李荣西教授、陕西理工大学周天华副教授分别围绕此次国际联合科考成果作了交流发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联合科考尤其是对小南海地区最大的地下洞穴系统——“天星岩”和“伯牛天坑”地下系统进行的考察成效显著,为摸清小南海西部地区的地下洞穴系统连通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次联合科考的圆满结束,标志着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即将开启汉中天坑群多元价值体系研究与应用的新篇章。 历时3年、连续6次的汉中天坑群大型科考,初步揭开了汉中天坑群的神秘面纱,探明了天坑的基本类型、分布特点、成因机理等。在此基础上,陕西省地调院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汉中天坑群区域内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力度,推动地质资源向地质经济转化,把地质科研工作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助推当地绿色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步伐,为陕西“三个经济”建设贡献地调力量。
杏鑫注册链接_2019海峡两岸(常山)赏石文化交流展开幕
4月26日,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台湾省花莲县“文化局”和常山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海峡两岸(常山)赏石文化交流展暨第三届常山赏石文化节在浙江常山盛大开幕。 中国观赏石协会创会会长寿嘉华,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赵少华,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茅临生,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许澎,浙江省台办经济处副处长肖铁军,中国观赏石协会秘书长李志坚、副秘书长仲天举,中国观赏石协会高级顾问季强、樊振寅,多位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与艺术顾问、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中国观赏石协会主席团副主席,以及台湾省花莲县代表团、各地观赏石协会代表和来自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观赏石爱好者,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 中国观赏石协会秘书长李志坚代表中国观赏石协会致辞。他说,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对赏石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赏石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赏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海峡两岸赏石文化交流展首次走进常山,相信常山县将发挥当地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势,展现赏石名城新风采,为两岸石友呈现一场赏石文化盛宴,为开创两岸赏石事业和产业新局面,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作出有益的贡献。 本次海峡两岸赏石文化交流展以“天人合一·和谐赏石”为主题,汇聚了众多大陆名石与珍品、台湾精品石和中外藏家的珍奇矿物,同期还举办文创及珠宝非遗展、海峡两岸赏石艺术论坛、黄蜡石精品展、台湾·衢州石全石美美食节等活动,可谓丰富多彩、亮点纷呈。 当天下午,文化节召开2019海峡两岸(常山)赏石文化艺术论坛,邀请著名学者雷静敷、台湾当代玉雕大师黄福寿、古生物化石学家季强分别就《国家级非遗项目赏石艺术的特色》《天地有大美——天然之美与人为之美》《观赏石中的奇葩——化石》等专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杏鑫在线注册_中国(北京)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在京举办
4月11日,2019中国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2019中国(北京)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 作为2019中国(北京)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的主办单位之一,中国观赏石协会积极参与展会的组织和宣传工作。中国观赏石协会创会会长寿嘉华、秘书长李志坚、副秘书长钟长海等应邀参加了开幕式活动。 李志坚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矿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资供应者,同时也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奇异珍宝。矿物的收藏、展示和交流既有科研科普的作用,也有高度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提高热爱地球、保护自然的意识有重要意义。2015年,《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将矿物晶体、化石、陨石正式列入观赏石门类,为大众化的矿物晶体、化石、陨石活动奠定了基础。随后,中国观赏石协会先后成立了矿物晶体专业委员会、古生物化石专业委员会、陨石专业委员会,极大促进了矿物晶体、化石、陨石活动的社会化和群众化,开启了我国民间矿物晶体、化石、陨石收藏、展示的崭新局面。 展会吸引了中国观赏石协会古生物化石专业委员会、桂林市观赏石协会、临武县宝玉石观赏石协会、文山珠宝行业协会、中国陨石科普团队、湖北大冶市观赏石协会等组织展团参展,带来了各地的特色矿物晶体、化石、陨石标本。 河北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北京自然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桂林理工大学、浙江自然博物馆等单位也组织了专题讲座,与展览合力打造了一场内容丰富的科普盛宴。
杏鑫在线注册_历时3年、连续6次大型科考汉中天坑群神秘面纱逐步揭开 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以洞穴探测为中心,开展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旅游地质等多方面调查,取得了重大进展
4月21日上午,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产业专业委员会、汉中市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年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成果座谈会”在西安顺利举行。会议对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取得的重大进展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并就汉中天坑群成因机理、价值体系构建及保护利用等方面展开充分研讨,为未来进一步拓展汉中天坑群调查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以前五次科考成果为基础,以洞穴探测为中心,开展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旅游地质等多方面调查,取得了重大进展。 科考团队通过地下潜水、橡皮艇漂流、洞穴单绳等手段对小南海台原区地下河系统进行了洞穴探测,考察地下河和洞穴8处,约4千米,竖井深度约350米。天星岩地下洞穴系统探测长度延伸到9300米,为南郑区目前发现的最大洞穴系统。回军坝村向阳坪黑窝天坑底部地下河首次探测长度1400米,天星岩天坑附近竖井、老龙池洼地竖井共探测350米。采集宁强大鱼洞、冒气洞、大佛洞等不同层位石英砾石、石英砂样品5件;采集镇巴天悬天坑碳酸岩岩芯样品3组。发现多处超大规模洞穴大厅,充分证明了该区域岩溶演化过程中所处的古地理及古气候环境与现在的地理与气候环境差异明显,为该区域地理及气候环境演化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法镇沙河一带,通过地质路线调查重新厘定了碳酸岩区与非碳酸岩区界线,即二叠系与志留系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界线。考察研究认为,小南海地区地下河洞穴的发育主要是由三期断裂构造引起的。天坑主要是早、中期构造叠加、岩石破裂,加之地下河作用塌陷形成。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示踪试验等技术方法,重新对小南海台原面地下河系统进行了系统解析,探明了天坑与洞穴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演化模式及补给排泄规律。 初步确定了南郑区小南海地区地学旅游线路、宁强禅家岩天坑群地学旅游线路。对龙头山陡崖、伯牛天坑、天星岩地下河、白水洞泉水及后河村峰林等地进行景观地理学考察和规划。对青石关村和秦家坝村建设地质文化村进行了可行性评价,为当地旅游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院长洪增林作了题为《汉中天坑群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的主旨演讲。报告聚焦天坑价值与应用,重点探析了汉中天坑群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社会价值、生态人文价值,提出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一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理念,把生态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汉中天坑群的环境生产力要素,着力构建“天坑+”的生态经济价值体系;二是依托汉中天坑群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战略地位,着力构建生态社会价值体系;三是充分利用汉中天坑群区域的文化优势,有效整合其特有的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尊生观念及生态伦理,建立天坑群区域生态人文价值体系。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兰新哲对陕西省地调院实施的汉中天坑群项目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工作开展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以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基地为载体,加大加强汉中天坑群科学研究深度;二是以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为中心,持续开展岩溶地质多学科交叉科技创新研究;三是以汉中天坑群这一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为科普对象,做好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工作。 国际洞穴联合会副主席、捷克洞穴协会主席兹德内克·莫提契卡介绍了本次中捷联合科考成果。捷克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迈克·菲利皮介绍了小南海地区相关地质工作进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陈伟海研究员作了《中国的岩溶景观与洞穴》的主题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李荣社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杨建华教授、长安大学李荣西教授、陕西理工大学周天华副教授分别围绕此次国际联合科考成果作了交流发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联合科考尤其是对小南海地区最大的地下洞穴系统——“天星岩”和“伯牛天坑”地下系统进行的考察成效显著,为摸清小南海西部地区的地下洞穴系统连通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次联合科考的圆满结束,标志着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即将开启汉中天坑群多元价值体系研究与应用的新篇章。 历时3年、连续6次的汉中天坑群大型科考,初步揭开了汉中天坑群的神秘面纱,探明了天坑的基本类型、分布特点、成因机理等。在此基础上,陕西省地调院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汉中天坑群区域内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力度,推动地质资源向地质经济转化,把地质科研工作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助推当地绿色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步伐,为陕西“三个经济”建设贡献地调力量。
杏鑫登录注册_环境监测院:编制地质灾害预防科普挂图
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了《生产活动要注意》《监测设施要保护》《发现迹象要报告》3张地质灾害科普挂图,并向全国31个省(区、市)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和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免费提供此套挂图约6000份。 该套挂图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和第11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科普主产品之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普及了开挖边坡、山前建房、废物堆放和废水排放等生产活动中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注意事项,裂缝针、物位计、雨量计等地灾监测设施的使用和保护方法,地灾发生前房屋裂缝、水位突变、动物异常等迹象的识别办法等内容,旨在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杏鑫登录注册_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中国铁路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就进一步深化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地质调查和科技攻关合作举行会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同军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中国铁路总公司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川藏铁路地质调查工作战略合作协议》。 据了解,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铁路总公司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在青藏铁路、滇藏铁路等铁路选线选址、疑难工程攻坚等方面取得重要合作成果。中央作出全面启动规划建设川藏铁路重大决策后,双方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工作对接。铁路总公司明确提出了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工作尤其是前期工作的重点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调集优势资源和力量进行攻关,提出高质量咨询报告,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与优化方案,为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前期工作有序加快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新的阶段和更高层次。双方均表示将认真落实协议,重点围绕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需求,充分发挥各自行业专业优势,共同开展关键地质问题技术攻关,协同创新铁路工程地质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探索地质调查精准服务重大工程建设新模式,推进成果转化和资料数据共享,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川藏铁路规划建设提供支撑。
杏鑫注册链接_多国专家首次对陕北丹霞地貌开展联合科考
4月25日-30日,为期六天的陕北丹霞地貌首次国际联合科考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指导下,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学、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共同主办。 本次科考是陕北丹霞地貌第4次联合科考,也是第一次国际联合科考。 陕北丹霞地貌国际联合科考座谈会 4月29日科考专家汇聚榆林,召开了陕北丹霞地貌国际联合科考座谈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陕北丹霞地貌基本理论及研究动态,资源环境保护现状、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与国际同类地貌进行了对比,并对陕北丹霞地貌下一步保护利用等进行了交流。 据介绍,陕北丹霞地貌景观带呈“S”形条带,包括沟谷型、孤峰型、峰林型等多种类型及罕见的丹霞天生桥、丹霞石蘑菇等地质遗迹点,其类型齐全,规模巨大,景观价值高,科研价值大,具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资源禀赋。
杏鑫登录注册_首批地质填图科学家遴选结果公布 首席地质填图科学家21人、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171人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公布首批地质填图科学家遴选结果,共遴选出首批首席地质填图科学家21人、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171人。 为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深化区域地质调查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深化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改革,秉承“只有科学家才能负责填图,填图质量由科学家终身信誉保障”的宗旨,构建地质填图科学家负责制,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首批地质填图科学家遴选。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填图科学家管理办法(试行)》,此次遴选坚持“五问”“五不唯”的标准,按照个人申报、单位审核、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专家委员会评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审定的程序,遴选出首批首席地质填图科学家21人、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171人。入选的首席地质填图科学家,在国内地学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在推进区调改革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和突出的科研能力,在解决资源环境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或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中取得了重大成果,在推进填图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方面成效突出。入选的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在区域地质调查或基础地质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在解决资源环境相关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方面取得重要成效。 中国地质调查局要求,各单位要落实承担区调项目地质填图科学家的绩效激励,确保执行到位、不打折扣。各直属单位招标或委托的地质填图业务原则上应由地质填图科学家牵头。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者要向入选者学习,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调查过程就是研究过程的理念,勇于创新,勇于超越,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机构作出更大贡献。
杏鑫登录注册_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完成
4月21日,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产业专业委员会、汉中市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年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成果座谈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会议透露,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以前五次科考成果为基础,以洞穴探测为中心,开展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旅游地质等多方面调查,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次科考从4月8日持续到4月21日。洞穴探测方面,科考团队通过地下潜水、橡皮艇漂流、洞穴单绳等手段对小南海台原区地下河系统进行了洞穴探测,考察地下河和洞穴8处,约4000米,竖井深度约350米。天星岩地下洞穴系统探测长度延伸到9300米,为汉中市南郑区目前发现的最大洞穴系统。回军坝村向阳坪黑窝天坑底部地下河首次探测长度1400米,天星岩天坑附近竖井、老龙池洼地竖井共探测350米。发现多处超大规模洞穴大厅,充分证明了该区域岩溶演化过程中所处的古地理及古气候环境与现在的地理与气候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为该区域地理及气候环境演化提供了有力证据。 基础地质调查方面,在法镇沙河一带,通过地质路线调查重新厘定了碳酸岩区与非碳酸岩区界线,即二叠系与志留系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界线。考察研究认为,小南海地区地下河洞穴的发育主要是由三期断裂构造引起的,天坑主要是早、中期构造叠加、岩石破裂,加之地下河作用塌陷形成。 此外,科考团队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示踪试验等技术方法,重新对小南海台原面地下河系统进行了系统解析,探明了天坑与洞穴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演化模式及补给排泄规律;初步确定了南郑区小南海地区地学旅游线路、宁强禅家岩天坑群地学旅游线路;并对龙头山陡崖、伯牛天坑、天星岩地下河、白水洞泉水及后河村峰林等地进行了景观地理学考察和规划,对青石关村和秦家坝村建设地质文化村进行了可行性评价。 与会专家就汉中天坑群成因机理、价值体系构建及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研讨,认为本次联合科考尤其是对小南海地区最大的地下洞穴系统——“天星岩”和“伯牛天坑”地下系统进行的考察成效显著,为摸清小南海西部地区的地下洞穴系统连通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次联合科考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即将开启汉中天坑群多元价值体系研究与应用的新篇章。至此,历时3年、连续6次的汉中天坑群大型科考,初步揭开了汉中天坑群的神秘面纱,探明了天坑的基本类型、分布特点、成因机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