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注册_重塑绿水青山 驻颜大美青海

杏鑫登录注册_重塑绿水青山 驻颜大美青海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这些称谓形象地体现了青海省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位于青海北部的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冰川与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2020年8月,木里矿区非法采煤问题曝光后,青海省迅速启动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实施以木里矿区为龙头、覆盖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并以此推动建立健全体制完善、法制完备、管理严格、保护到位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一场数十万人参与、重塑绿水青山的攻坚战在青海打响。一年多过去了,这场“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不仅初步改善了祁连山南麓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以及人民群众的发展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798个图斑的“自我革命”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是青海“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然而,木里矿区非法采煤问题给青海的自然生态、政治生态造成了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   青海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刀刃向内,按照党中央赴青海工作组提出的要求,立即研究整改措施,出台《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系统部署了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按照《行动方案》要求,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生态环境、林业和草原等部门印发了《全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工作的通知》,迅速展开生态问题排查。   “我们统筹省内优秀的地勘、测绘单位,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在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两市两州共10个县的6.31万平方公里范围,全面排查涉及生态环保的矿山企业、建设项目和矿业权,摸清其数量、位置、合法性和生态环境状况。”青海厅调查监测处处长卢晓平介绍,凡是非法开采、侵占河道、损坏草场、污染环境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处也不放过,共排查疑似图斑1221个,经州县级自查、省级核查确认后,确定问题图斑798个,建立了数据库和问题图斑工作台账,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确保每一处都治理到位。   如果说木里矿区11个采坑、19座渣山的生态整治是必须要做的“规定动作”,那么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这798个问题图斑就是举一反三的“自选动作”,是对历史遗留生态问题的一次清算,无异于一场“自我革命”。问题图斑涉及的10个县,都全力开展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市财政对片区内乐都、互助、民和三县区按每县1000万元标准下达了3000万元专款,用于矿山生态环境和问题图斑整治,自然资源部门则退还了前期收缴的678万余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用于露天矿山生态环境整治。”海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曹有仁说,目前该市262个问题图斑已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了县、市、省三级验收。   “我们在县级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统筹整合了2021年财政预备费等各类资金500万元用于综合整治。县自然资源、林草、农牧、工信、‘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等部门联合发力,又整合了各类项目资金7300万元。”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副县长赵雁说,为如期完成全县123处问题图斑和134处矿山的综合整治任务,累计有2.1万名干部、群众上了“战场”。而祁连全县人口仅5.2万。   目前,通过实施工程治理、种草复绿等,木里矿区原有采坑、渣山已与周边地形地貌交错融合、自然衔接,初步具备了后续自然恢复的土壤和地貌条件。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798个问题图斑,已整治完成771个,整体进度比《行动方案》要求的期限提前了近一年。   “挂图作战”的工作机制   在祁连县扎麻什乡西山梁多金属矿问题图斑整治现场,记者看到一块告示牌,上面有图斑号、存在问题、整治措施等信息,还标明了牵头单位、督办责任人、乡镇负责人、林草管护员以及河道管护员的姓名。祁连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马有明介绍,每一处问题图斑整治现场都有这样一块告示牌。   “我们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点督办协调、乡镇分片排查整治、村社参与长效管护的纵向治理网格和企业主体责任、行业监督管理、纪检监察检查的横向责任体系,通过定格、定人、定责,推动形成‘三纵三横’和‘前期整治+后期管护’的长效机制。”马有明说。   不只是祁连县,在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青海省从上到下都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机制,为打赢这场攻坚战保驾护航。   青海组建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建立了书记、省长负总责,分管副省长直接抓,相关省领导共同配合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并从省级各相关部门抽调来一批业务骨干。青海厅成立了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片区内各州都成立了交叉检查督导组,“背靠背”检查、督查,切实推进整治工作。   “我们会同相关省直部门下发了统筹协调推进、建档归档、项目申报、验收销号、资源盘活利用、后期管护6项工作机制和制度文件。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实施办法。”青海厅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马有俊介绍,各市州、各区县都按照相同架构建立了工作机制,自上而下落实责任,部门之间协同联动。海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区县包片督导,对涉及的问题图斑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将整治工作流程“图表化”;主要领导现场蹲点驻守,全面落实整治责任清单任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立了覆盖州、县(市)、乡、村四级且责任主体、行政管理部门、专项督导检查、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的“四纵四横”网格化监督管理体系。海北藏族自治州推行各级领导“入网入格”,将责任明确到人,规定换届不换人,直至问题图斑整治完成。   各地同时探索了将整治新增的建设用地、耕地、草场盘活利用的机制,以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海东市民和县将整治恢复的450亩耕地,纳入全省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缓解了当地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祁连县将整治出的3.2万亩草场纳入乡村振兴资产管理中,有效盘活了草场资源,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一斑一策”的治理方案   进入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朵家沟,记者看到道路两侧是栽种不久的桧柏,旁边巨大的山体已覆土种草。   自20世纪五十年代起,附近的居民便在朵家沟开山采石,后来还出现过多个小采石场。长时间的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朵家沟只有一公里长,却涉及11个问题图斑,第一次来时,看到陡峭的山体上到处都是危岩。当时我就想,这可咋治啊?”朵家沟整治项目施工方经理、青海中煤地质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李生峰,带记者来到一处半山腰平台,指着周边的几个山体说,“我们根据每个山体的实际情况,‘一斑一策’科学制定治理方案。青海大学、省林草局的专家多次到现场指导,帮助我们优化树种、草种。你看我们脚下就有5种草。这样既能保证存活率,也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尝试。”   青海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副处长刘国新介绍,青海在开展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中,按照“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人工修复为自然恢复打基础”的总体思路,注重科学精准整治,充分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按照“一企一策、一矿一策、一坑一策”的要求,逐图逐斑编制整治方案。   高寒地区生态修复是世界性难题,青海在探索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木里矿区采坑渣山一体化治理期间,青海组建了由涵盖矿山、生态修复、环境科学、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岩土工程、荒漠化防治、法律等领域的17名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省级专家组,邀请85名院士、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和8家科研院所、大型央企派员参与讨论和评审,制定了治理总体规划和方案大纲,为治理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效指导。   青海厅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马有俊说,青海参照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等文件,赋予每个采坑及渣山以不同“内涵”。每个图斑的治理模式都经过反复比选,对需调整和优化的方案进行了严格的专家评审论证。经过对施工设计的多次优化,木里矿区渣土回填量从最初的8400多万立方米降至近5900余万立方米,节约资金4.5亿元。施工中对植被状况良好的渣山和地段进行全保留,最大限度收集渣山中可用于覆土的渣土,按照相关标准对渣山进行削坡整形,为种草复绿创造了地形地质条件。   青海还协调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及省内林草方面的技术单位,成立了由近百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种草复绿技术支撑团队,坚持多方联动并举、多方案互补并举、多草种组合并举、多肥料优配并举,编制了《青海省木里矿区生态修复(种草复绿)总体方案》和10个配套支撑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总结推广了“覆、捡、拌、耙、种、耱、镇”的种草复绿7步工作法,在高寒地区生态修复中大显身手。   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   祁连县扎麻什乡西山梁多金属矿,海拔3600米,车辆只能开到矿区边缘,往上走还有半公里的上坡路。记者放慢脚步走上去,依然气喘吁吁。可山上用来种草的土以及树苗、草籽、肥料等,都是当地群众背上去的。背一麻袋土,只够种一小堆草。河北村村民华藏说:“看着这些草,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光秃秃的山变绿了,浑浊的水变清了,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通过整治,西山梁矿区新增草场百余亩,全部移交给了村集体,用于助力乡村振兴。而通过参与生态环境整治,当地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更强了。   生态环境整治中发生的许多故事,也反映出群众对绿水青山的热切期盼。西山梁矿区复绿所需的羊粪肥,都是当地群众无偿提供的;在挖虫草的时节,大家纷纷放弃了赚钱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参与到生态环境整治中来;为避免对草场造成二次破坏,西山梁后山的复绿创造性地借助了羊群的帮助,当地群众把自家的羊赶到后山,万余只羊在那里完成了松土、施肥的“工作”。   不只这些。河北村村民拜占元每天开着自家的机动三轮车往矿区运土,一天来回七八趟。他说:“我心中的感情不知该怎么表达,我就知道生态整治是大好事,这是政府为群众办的大好事。”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海东市政府副秘书长杨林海说:“通过开展图斑整治,各级党委、政府的生态保护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干部通过亲身参与,生态优先的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祁连县副县长赵雁说:“这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整治,也是对干部群众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洗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再只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思想的转变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目前,青海这场重塑绿水青山的攻坚战仍在继续。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厅长杨汝坤说:“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就是践行‘国之大者’。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行动方案》要求,持续对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进行问题图斑分类整治并做好监测及后续移交管护,加强矿产、草原、湿地等资源管理,持续推进修复管护长效机制建设,确保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798个问题图斑综合整治工作按期完成,2022年稳步进入巩固提升阶段。”

杏鑫怎么注册_第十四届国际盐湖会议(ICSLR2021)顺利闭幕

杏鑫怎么注册_第十四届国际盐湖会议(ICSLR2021)顺利闭幕

  国际盐湖学会(ISSLR)是世界盐湖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为促进世界盐湖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十四届国际盐湖会议(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SSRL,ICSLR2021)于2021年10月18-22日在西班牙穆尔西亚举行, 会议承办单位为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及西班牙卡米亚斯大主教大学。北京分会场与西班牙主会场同步,承办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本次会议形式为线上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内陆盐湖,盐坪和周围栖息地”。大会共设置2个ZOOM分会场,议题涵盖盐湖地质与自然地理、盐湖化工、盐湖生物、盐湖生态保护、盐湖历史变迁等八个专题。吸引了来自中国、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9个国家的200余名参会代表,其中119人进行了口头报告,24人进行了展板交流。此外,参会代表中有183人成为国际盐湖学会新会员,48人为35岁以下的青年会员。   会议历时5天,10月18日为大会开幕式,国际盐湖学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进行了开幕式致辞,并作了《承前启后-建立大盐类科学》的大会报告。郑院士指出,目前,盐类科学仍面临盐类资源需求激增,盐类前沿科学亟需发展,盐类技术发展存在瓶颈,盐类与人的健康发展要相协调等挑战。面对当今挑战,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盐湖科学家、企业家、管理者团结起来,合作交流,共同促进世界盐湖研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大发展、大繁荣。该提议得到了国外盐湖科学家的热烈响应,并倡议在中国设立国际盐类科学研究组织。   本次会议专题讨论包括:盐湖地质与自然地理专题;盐湖化工专题;盐湖古生物古环境专题;盐湖生物、盐湖微生物专题;盐湖变迁、盐湖管理与保护专题;盐湖资源与生态系统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专题,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报告及圆桌会议。大会上,全体会员就新形势下学会的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会后,国际盐湖学会副主席Egor宣布了第14届国际盐湖会议青年学者威廉姆斯奖(William D. Williams Award)及盐湖学奖(Salinology Award)获得者。其中,盐湖学奖(Salinology Award)由郑绵平院士捐赠设立,目的是为促进世界盐湖科学发展,激励后辈投身盐湖科学事业,此举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赏。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的青年学者林勇杰、张瑜、左璠璠分别获得最佳口头报告威廉姆斯奖(William D. Williams Award)、最佳口头报告Salinology奖和最佳展板Salinology奖,展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盐湖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风采。   本次大会是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召开的,通过各国科学家的努力,共同克服疫情、时差等种种困难,最终相聚“云端”,展现了全球近些年来盐湖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的众多优秀成果。通过本次会议,推动了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展了盐类科学研究的深度广度,促进了盐类资源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合理利用,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积极的影响。

杏鑫在线注册_地勘基金整体实现投资盈余

杏鑫在线注册_地勘基金整体实现投资盈余

  自然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近日印发的《全国地质勘查基金情况通报(2021)》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实现投资盈余183.6亿元,地勘基金成果处置仍有很大空间。   截至2020年年底,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累计实施矿产勘查项目10559个,累计发现矿产地2203处,找矿成功率达20.9%;累计处置项目成果491宗,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实现财政收益869.36亿元,相较总投入的685.76亿元,整体实现投资盈余。   2020年,全国省级地勘基金总投入29.79亿元,较2019年增加6.14亿元。其中,矿产勘查投入22.51亿元,较2019年增加7.34亿元,同比增长48.4%。实施矿产勘查项目439个,新发现矿产地135处。其中,山西省孝义市申家庄勘查区铝土矿勘查取得重大成果,单矿体估算资源量达1.7亿吨,达到大型矿产地规模;江西省新增超大型矿床3处;青海省都兰县那更康切尔沟银多金属矿普查累计探获银资源量5070吨,属超大型银矿床。   2020年,地勘基金运行呈现3个特点:一是矿产勘查投资方式以全额为主。2020年,全国省级地勘基金新增合作项目5个,仅占全部新增项目数的0.7%;合作项目投资资金1.31亿元,仅占全部投资资金的4.4%。省级地勘基金项目绝大部分以全额投资为主,仅个别省份以已设探矿权进行合作勘查。二是地勘基金仍是财政资金投入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全国省级地勘基金矿产勘查投入占全国矿产勘查总投入的27.3%和全国财政矿产勘查投入的51.6%。三是地勘基金项目投向多元化发展。省级地勘基金兼顾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等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加大了对清洁能源、新能源、“三稀”(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及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

杏鑫在线注册_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暨《李四光科学论著集》出版发行座谈会在京举行

杏鑫在线注册_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暨《李四光科学论著集》出版发行座谈会在京举行

  10月26日,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暨《李四光科学论著集》出版发行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副主任钟自然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主持。   会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副主任侯启军宣读《关于颁发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决定》。根据决定,本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共评选出获奖者15位,其中野外奖8位,科研奖5位,教师奖2位。获奖者大多长期坚持野外一线从事勘探与研究工作,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促进地质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钟自然代表自然资源部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对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始终奋斗在野外和科学研究一线的广大地质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地质科技进步与地质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李四光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卓越的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李四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和实践,是老一代科学家追求真理、严谨治学优秀品质的凝结和升华,是李四光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钟自然强调,广大地质工作者要大力继承和弘扬李四光精神。一是要大力弘扬李四光先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坚持精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二是要大力弘扬李四光先生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坚定不移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改造新时代地质工作。三是要大力弘扬李四光先生诲人不倦、奖掖后学的师表风范,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打造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四是要大力弘扬李四光先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做“真”学问、搞“真”科研、出“真”成果,求“真”成效。五是要大力弘扬李四光先生淡泊名利、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要扑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地质文化。   迄今为止,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已评选17次,各类奖项获奖者总计268位,先后有6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其中有36位是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后当选的两院院士。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面向全国地质工作者的最高地质奖项,是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培养杰出地质人才的重要平台。   会上发布了《李四光科学论著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论著集出版的重要意义。《李四光科学论著集》是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指导下,由地质力学研究所与李四光纪念馆、地质出版社组织出版的科学巨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院士为论著集作序。论著集全面详实地反映了李四光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研究历程及丰硕成果,是其毕生研究地球科学、献身地质事业的忠实记录与科学总结。全书收录了李四光1920年-1971年间的专著、论文、讲话、谈话、书信、手稿等,总计篇幅约500万字,按专业领域分成11卷。第一卷至六卷分别收录了其在地质力学、中国地质学、䗴科化石、冰川地质以及天文地质古生物五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理论篇。第七、八卷地质力学实践,第九卷讲话辑丛分别为应用实践篇和工作实践篇,是其学术思想指导实践的重要补充。第十卷简文著述,第十一卷文稿荟萃是其思想言行的展现,也是后人理解探讨其科学思想的重要依据。   大会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图书服务中心、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等单位赠送了《李四光科学论著集》。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自然资源部机关有关司局及直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有关部室及直属单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李四光纪念馆等部门和机构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杏鑫怎么注册_教材版《地质摄影》出版

杏鑫怎么注册_教材版《地质摄影》出版

  近日,著名地质摄影家赵洪山编著的高等学校旅游地学规划教材《地质摄影》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地质摄影》是一部适合课堂摄影教学的实用型教材。在我国传统摄影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各类各级自然科普场地宣传推介的需要,系统介绍了地质摄影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地质摄影和风光摄影的区别,并使学生能够较快地了解地质摄影的操作技能。作者结合大量地质摄影实践,使学生能够理解地质摄影的本质,掌握实际拍摄和创意设计的基本技巧,为培养我国地质摄影专业工作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地球生态系统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有地质知识的摄影家为保护地球“立此存照”,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贡献。

杏鑫在线注册_嫦娥五号返回样品首篇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

杏鑫在线注册_嫦娥五号返回样品首篇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刘敦一研究员和地质所海外高级访问学者澳大利亚科廷大学Alexander Nemchin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嫦娥五号返回月球样品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证明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目前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10亿年,为完善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嫦娥五号年轻玄武岩的年代与成分”。这是以嫦娥五号返回样品为研究对象发表的首篇学术成果,刘敦一研究员与Alexander Nemchin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车晓超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   自美国和前苏联分别执行“阿波罗(Apollo)”和“月球(Luna)”月球探测任务以来,在对这些样品进行长达52年的科学研究后,人类对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月球的岩浆作用在何时停止,即月球在地质意义上何时死亡,这一月球演化历史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此前发现月球最年轻的岩浆活动约为29亿年。此次嫦娥五号采样位置设计在了月表最年轻的月海玄武岩区域,所采集的样品应含有年轻的月球玄武岩,全世界科学家都满怀希望,期待从嫦娥五号样品研究中获得更年轻的岩浆事件结果,以完善月球岩浆演化历史。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团队在今年7月获得嫦娥五号样品后,立即着手对样品中的岩石和矿物进行了密集、高强度的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年代测定,研究团队中国内外成员实时远程讨论,用详尽的微区原位高分辨率二次离子质谱(SHRIMP)定年数据和坚实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数据,证明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目前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10亿年。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被国外同行赞誉为“世界著名地质年代学研究平台,世界上运行最成功的实验室之一”。中心刘敦一研究员团队自2007年起便与国际知名学者合作开展月球样品研究,凭借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二次离子质谱(SHRIMP)的技术优势,在国内率先完成了阿波罗(Apollo)12、14和17号样品的分析研究工作,揭示出月球早期存在多起重大天体撞击事件,为解决月球岩浆演化和撞击历史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杏鑫怎么注册_安徽省勘技院破解厚覆盖层下找矿难题 在厚覆盖区发现大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4处

杏鑫怎么注册_安徽省勘技院破解厚覆盖层下找矿难题 在厚覆盖区发现大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4处

  本报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第四系厚覆盖层下找矿突破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成果推广应用情况汇报会上了解到,安徽省勘查技术院通过找矿理论创新、关键技术攻关,解决了在厚覆盖层下找矿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等知名专家应邀到会指导。在听取3个应用单位代表及项目承担单位的成果汇报后,院士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物探关键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促进了我国固体矿产勘查物探技术进步与发展,为深部和覆盖区找矿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了解,由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完成的“第四系厚覆盖层下找矿突破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系统研究了厚覆盖层区深部探测关键技术、地质成矿预测模型和多学科融合综合找矿勘查流程模式,特别研究了物探与地质相结合的难题。通过多年的攻关、实践,项目组依据“地质理论指导、物探技术支撑、钻探深部采样、分析测试定性”的指导思想,创新了“渐近式覆盖区综合找矿”理论,建立了“一选三定四阶段反复循环”覆盖区综合找矿模式,研制了“重磁电组合”矿化信息探测技术方案,发明了5项找矿方法技术,形成了厚覆盖区找矿较为完整的勘查技术体系。依靠综合勘查技术理论优势,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在承担、参与的2个省级整装勘查项目和重点找矿项目、5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找矿项目和矿产资源评价项目中,共发现大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4处,产生了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院士专家对该项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常印佛院士表示,该项目提出了覆盖层下矿化信息探测技术方案,具有可行性,项目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划时代的意义。滕吉文院士认为,该项目率先引进TXU30-V8多功能电法勘探系统用于金属矿勘查,且创新改进了TXU30-V8物探仪器发射系统,并在全国300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开展多期次CSAMT方法试验,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据了解,近年来,安徽省勘查技术院高度重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该院还先后投入5000万元,引进了先进的电法仪、高精度重力仪、磁力仪等地球物理勘探仪器设备,并进行了应用技术创新和方法改进,在发展物探专业技术的同时,不断向综合勘查方向迈进,取得了丰硕的勘查成果。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地调局物化探所与河北省环保厅加强工作衔接并深化合作共推河北省土壤污染详查工作

杏鑫注册链接_中国地调局物化探所与河北省环保厅加强工作衔接并深化合作共推河北省土壤污染详查工作

  本报讯 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吕竹青一行近日来到中国地调局物化探所,就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工作进行调研。该所副所长史长义、地球化学领域专家参加了调研座谈。   物化探所简要介绍了自身基本情况、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代表性科研成果以及“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重点介绍了“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建设情况和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吕竹青介绍了河北省在土壤污染详查方面的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   结合已有成果资料,双方紧密围绕现阶段河北省土壤质量状况及土壤污染详查工作实施情况进行了座谈,着重在如何充分发挥现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作用、采样点位布置、调查工作部署、土壤环境质量监控网络和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双方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工作衔接和交流,进一步深化合作。   史长义表示,物化探所将发挥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方法技术、分析测试技术和人才团队等方面的优势,为河北省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工作提供强力支持,为促进地方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调研期间,吕竹青一行还参观了勘查地球化学成果展,观看了全球“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运行演示。

杏鑫登录注册_姜大明出席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成都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

杏鑫登录注册_姜大明出席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成都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

  2017年2月17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见证签约仪式并讲话。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和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讲话。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签约仪式。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和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于洪奇 摄)   姜大明指出,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南地球科学创新中心”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契合双方发展需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是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现实需要。对于如何将“西南地球科学创新中心”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姜大明提出四点要求:一要立足青藏高原,着力打造全球青藏高原地学研究中心。二要服务成都城市发展,着力打造地下空间探测示范区。三要支撑减灾防灾,着力打造地质工作服务民生的典范。四要加强国际合作,着力打造东南亚南亚地学合作与交流中心。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见证签约仪式并讲话。(于洪奇 摄)   钟自然表示,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建“西南地球科学创新中心”已具备良好基础,双方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西南地球科学创新中心”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的合作实现了新跨越。下一步要科技引领,创新机制,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共建共享“西南地球科学创新中心”,促进双方合作协议尽快落地。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讲话。(于洪奇 摄)   罗强表示,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是成都市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多年合作成果的深化。成都市将在国土资源部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帮助下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将成都打造成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创、对外交往中心和中国交通枢纽。成都市也将以此次战略合作为新起点,全力助推“西南地球科学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形成地球科学服务地方发展的典型示范。 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讲话。(于洪奇 摄)   根据协议内容,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将本着“协同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建“西南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为进一步落实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签署了关于西南地球科学创新中心项目的投资合作协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签署了关于西南地球科学创新中心项目的投资合作协议。(于洪奇 摄)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规划司、财务司、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要负责人,成都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负责人参加会议。

杏鑫在线注册_贵州省副省长钟勉在贵州省地矿局调研指导工作时强调 推进地勘改革要实现事业企业都能健康发展

杏鑫在线注册_贵州省副省长钟勉在贵州省地矿局调研指导工作时强调 推进地勘改革要实现事业企业都能健康发展

  本报讯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钟勉日前在贵州省地矿局调研指导工作时强调,要加快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拓宽地质服务领域,积极稳妥推进地勘单位体制改革,最终实现事业部分、企业部分都能健康发展。   据了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下发后,贵州省地矿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立即向省政府报送了《省地矿局关于推进地勘单位体制改革试点的请示》并附《省地矿局关于推进地勘单位体制改革试点的建议方案》,受到省政府高度重视。该局拟在明确事业和企业职能职责基础上,先行先试,按照“一局一集团”的模式,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实现事企分离、分体运行,打造事业、企业两大板块,成立了贵州地矿集团。   调研中,钟勉对该局“十二五”以来的工作业绩给予充分肯定,对该局60年来找矿兴黔、服务民生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敬意。他认为,贵州省地矿局把地矿工作融入到贵州大发展环境中,既服务了全省工作大局,也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符合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也符合省地矿局的发展实际,希望按计划安排抓好落实抓出实效。要求深入推进地质矿产的勘查开发,创新体制机制,将地质服务工作融入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局当中。   钟勉特别强调,2017年的一项重大工作就是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此项工作已写入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他表示,当前有省财政供款方式改革后的政策支持,改革时机好,省地矿局要抓住机遇,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局情深入推进地勘体制改革。改革要以整体的稳定为前提,要在《省地矿局关于推进地勘单位体制改革试点的请示》的基础上,尽快草拟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广泛征求局属单位和职工的意见。企业板块组建,主要是公益二类中生产经营类转化为企业;局属单位是统一组建、分类组建还是按以前的单位独立组建,各单位的想法和诉求不同,需要统筹谋划。改革工作需要各部门及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既能保障基础性、公益性勘查、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使市场化企业化部分实现自我经营自我发展。   目前,贵州省地矿局已及时召开推进地勘体制改革专题会,明确了地勘体制改革的领导机构、责任领导和专门班子,编写完善方案,制定时间进度表,对改革工作进度具体分解落实。